拍卖行业的发展历程

拍卖行业的发展历程

中经未来产业研究中心

《拍卖法》对拍卖定义为:“拍卖是指以公开竞价的形式,将特定物品或者财产权利转让给最高应价者的买卖方式。”拍卖是通过竞价手段实现买卖双方之间的资源配置,实现商品价格最大意义价值化。

一、世界拍卖史发展回顾

(一)早期的拍卖活动

1、希罗多德笔下最早的拍卖活动

人类历史上关于拍卖活动的最早记录是在“历史之父”希罗多德的《历史》一书中记录的关于适婚女子的拍卖。书中描述,伊里利亚的埃涅托伊人(后世的威尼斯人)有这样的习惯,聚集多有适龄女子于一处,男子则在他们外面站成一个圆圈,然后拍卖人按次序把他们出卖。巴比伦人当中的富人若是想要娶到最美丽的姑娘就要相互出价竞争。

巴比伦的买卖婚姻必然会导致拍卖介入婚姻。主持适婚女子拍卖的也就是最早的拍卖人。虽然目前为止还没有确切的资料表明这种拍卖人是否只从事这种拍卖主持活动。但由于这种拍卖在巴比伦具有普适性,且希罗多德特别提到“拍卖人”一词,在《历史》中还提及财产公开拍卖等内容,所以大胆的推断,在巴比伦已经进入到商品交易时代并开始买卖婚姻中,主持拍卖的临时拍卖人就是世界历史上出现的最早的拍卖人。

2、罗马骑士成为最早的包税人

罗马帝国地大物博,产能丰富,相对的税收也极为苛刻繁杂。土地、人口和实用的商品都需要征税。当时的中央政府把国家分成了若干部分,由骑士征收其管辖地区的税收。骑士们征收全部税额后向中央缴纳了固定的部分后其余的为其自留物。这样便产生了世界是最早

的包税制。通过拍卖,征税者由税差变成了包税人。

3、战争催生拍卖业

罗马共和时期到罗马帝国时期,世界拍卖史迎来了第一个鼎盛时期。罗马开始了残暴的军事扩张。战争爆发时,会有大批的商人会跟随军队的队伍一起出征,如果罗马的士兵赢得了战争,他们会直接在战场上买下士兵们掠夺到的新的战利品。随军出行的商人通过倒卖战争中的二手货,从中赚取差价。

根据相关历史资料的记载,公元前168年,伊庇鲁斯一带的15万人在第三次马其顿战争中被卖为奴隶;公元前102有9万人在当时的战争中被拍卖为奴隶;公元前52年与51年间,时任都督凯撒征服高卢人,亦有5万高卢人被卖为奴。大部分奴隶被带往奴隶市场上标价出售,其中也有很多奴隶是通过叫价拍卖的方式被交易的。对外的军事扩张让罗马的士兵广泛的参与到了拍卖活动中,也是罗马奴隶拍卖的必要条件。此时,罗马的奴隶拍卖迎来了空前的繁荣阶段,这段时期成为了罗马拍卖业中的一段鼎盛时期。

公元前146年希腊亚该亚之战的军事胜利后,罗马“首创”了一项价格拍卖的记录。在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之后,当时的执行官发布命令,在罗马公开以拍卖的形式销售油画及雕刻等战利品。公元前88年-前83年,罗马当时的执行官率领军队继续征战,胜利后他将拍卖引入海外统辖区东方和黑海南岸古国本都,以此来处理战利品,扩充物资。

到了后期,作为一种交易方式,拍卖渗透到了罗马社会的各方各面。拍卖的方式、性质和相应的规模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有军队强制的拍卖,也有地方的任意的拍卖;拍卖人可以自行组织拍卖,也可以委托他人拍卖;不管皇室还是贫民都可以进行拍卖;拍卖除了在商业领域应用外也被广泛应用到了非商业领域;不仅涉及到了法律和经济,军事和政治也涉足其中。

4、拍卖行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下衍生

随着罗马经济发展起来的还有他的拍卖业。当时的拍卖行业趋于良好。原本分散在各地的临时拍卖人便慢慢自立门户,这便是拍卖商。随着行业的发展,拍卖商们开始组协会,开店铺,这就是最早的拍卖行。

5、世界拍卖业的衰落期

世界拍卖行业在欧中的中世纪开始步入了衰落时期。在近1000年的历史进程中,拍卖活动几乎销声匿迹。导致拍卖行业衰落的原因错综复杂,最主要的是当时的经济模式是自给自足的封建社会,封建主阶级垄断了生产成果。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使广大的农民成为了封建主阶级的依附物。另外当时收取的田地租金为实物,减少了货币的流通。封建政权控制了商品经济中发展起来的城市,城市的贸易被封建统治阶级控制等等。所以,拍卖受到了各种的制约,这一时期的人们习惯于在货物交易市场上平价买卖货品而不采用拍卖的交易方式。一直到16世纪中叶的记载中才开始陆续出现拍卖活动,并且拍卖的内容也发生了扩充。

(二)欧洲拍卖业的复兴

1、法国债务人财产拍卖

在法国政府的公文中最早的发现了关于拍卖业复兴的记载。政府记载的一项法案中的提案的是“拍卖债务人财产的执行者”。拍卖的执行人评估债务人的财产然后处置。而这项记载改变了当时的情况。法国的商人们建议说,如果所拍卖的财产是亡故的人或者是相关的债务人的话,他们是有权与拍卖的执行人一起行拍卖活动的。在公平的条件下进行交易。交易中采用的竞价方式就是出价最高者得。

2、“英国式拍卖”的兴起

“燃烛/烛光式拍卖”,也被称为“英国式拍卖”。最常规的做法是,拍卖开始后拍卖活动的执行人点燃一支固定长度的蜡烛,在蜡烛熄灭的前一刻,最后报出自己竞拍价格的人就成为了此次拍卖的购买方。

根据相关资料的记载,对“燃烛法”的应用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的采用这种方法进行公开竞买的国家是英格兰。甚至到了现在,“燃烛法”在法国每年秋天举办的新酒交易会上也会被使用。但是,“燃烛法”拍卖也有他的弊端,其中最大的缺点就是交易时间长、速度慢,所有的交易都要等蜡烛燃尽才结束。

(三)两大拍卖巨头的崛起

进入18世纪,1744年成立的苏富比拍卖行和1766年成立的佳士得拍卖行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两个拍卖行。

佳士得公司通过新闻大肆宣传其不定期的举行的绘画拍卖。大批的商人通过工业革命的爆发发迹,原有的贸易商都看好了收藏的价值,这为拍卖公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佳士得拍卖行举办的一次拍卖会上对富商约瑟夫·吉罗特的绘画藏品屋进行了售卖。1872年拍卖时,共拍卖画作86幅。社会对这次拍卖给予了空前的关注。以10100畿尼成交的画作“德文郡的女公爵”,是当时所有画作中成交额中最高的。

从1849开始,苏富比拍卖行的书籍拍卖逐渐的兴盛,但是因为拍卖行的态度傲慢、交易质量差,到了1865年,苏富比拍卖行失去了他在书籍拍卖上的垄断地位。进入19世纪后半叶,苏富比拍卖行把目标市场定位在高档艺术品上并且很快取得了成绩。在书籍拍卖领域里,优秀的书商伯纳德·夸里切加盟了苏富比拍卖行。在接下来的拍卖场上,夸里切足智多谋,击垮了很多的竞争对手,苏富比公司的拍卖额也逐年递增。

19世纪末,苏富比公司和佳士得公司都步入了鼎盛时代,当时,两家公司的经营状况不分伯仲,几乎垄断了整个市场,不仅为20世纪做好了充足的准备,而且成为了名门望族和富豪们高档艺术品的供应者。

(四)19世纪对贸易市场的争夺

1、利益争端:贸易大战风云突起

法国和英国的海上力量在19世纪初期占有着绝对的统治地位。作为世界贸易的主力军,经过工业革命后的英国,大幅度降低了生产成本,市场完成了商品尤其是生活日用品的大量供应。英国商人在参与市场竞争方面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1812年战争开始,美国政府曾实行贸易限制措施,有效地切断了外国货物的供应,但同时也切断了国内急缺的物资的供应,特别是产自英国、且供应能力良好的物资供应。那么随之而来的一场贸易战争就是预想当中的事情了。

美国人表面上是在抱怨英国的货物大规模的侵占他们的市场,但实际上,他们反对的是

贸易中引进的拍卖这种竞争方式侵占美国市场。对拍卖持反对态度的人们表示在港口的拍卖市场上购买到的货物是商人运输到大陆的,并且在内地的销售屋里进行拍卖。这就充分证明,这种运作实际上是扰乱和破坏当地的零售交易,干扰了正常的工商业操作规则和商业信誉,拍卖行为导致大范围的价格波动,助长了投机取巧的不良现象。

美国反对拍卖运动第一声枪响一直延续到了1824年,其中最重要的方法就是采取联合抵制的形式,不参加任何的拍卖活动。结果很遗憾,这种联合抵制并没有取得当时预期的结果。其最大的根源是参与者阳奉阴违,据纽约联合干货协会的记载证实,他们讨论并一致通过联合抵制拍卖的决议,但结果显示,很少有成员能遵守决议中的规定。

类似的联合抵制当时在美国举行了很多次,但最后也都失败了。很多美国的宪法拥护者开始呼吁美国通过立法来驱逐拍卖。在1828年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由各个城市集结的联合抗议,他们组织撰写了一份关于“拍卖商严重违法”的抗议书要求议会给予处理。这是一场有组织、有预谋的活动。

2、贸易商欲为拍卖商定罪

在反对拍卖商的各界浪潮中,有一位叫希西加·奈尔斯的重要人物,他买下了一家名《注册周报》的贸易杂志作为攻击拍卖商、支持国内工商业的有力武器。同年5月2日,美国的反拍卖人士在纽约举行了一次反对拍卖的会议并出版了关于现在废除现在的拍卖制度的小册子,还在这本小册子中罗列出了拍卖业的“十大罪行”。还在同一时期刊发了另外一本名为《纽约现状-评价拍卖制度》的小册子。

3、拍卖商针对指责作出答辩

美国国内的拍卖商及其支持者针对报刊以及社会上各种传闻进行反驳和澄清,这些文章最初刊登在1828年的美国国内的《波士登每日广告报》上,文章分别对关于拍卖交易造成极富和极贫的社会现象、批发商认为的拍卖是一种违反宪法的行为、拍卖制度将贸易活动集中在大城市、关于加价竞买方式损害普通消费者利益、拍卖活动中存在欺诈活动等问题作出解释。

4、美国发布议会报告为拍卖交易刷洗冤屈

对于这场声势浩大的战斗,美国议会发布了《拍卖史略》的纪实报告,报告显示了对拍卖商指控的调查结果。这份刊登在美国国会年报里的议会报告澄清了社会上对拍卖商的误解,确认了拍卖商在贸易市场中的地位,使得反拍卖商组织的成员不得不重新作出选择。

英美的反拍卖活动声势浩大的持续了一段时间,但他们有关欺诈和是非颠倒的论点也收到了拍卖商的指控。与此同时拍卖活动的兴起恰好呼应了那个时期的经济的衰退。国内的商界随即将这种衰退现象又怪罪到了拍卖业的头上,并声称国内商业贸易的衰退是由拍卖活动的兴起导致的。拍卖事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有些方面需要通过立法来作出限定。

(五)战争乌云笼罩下的拍卖业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全世界从事拍卖销售工作及以拍卖的形式销售货物的总人数已经非常惊人。只在英格兰这块岛屿上就有60000多拍卖商人获得了拍卖许可证。伦敦便成为了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不可撼动的领军人物。

1、佳士得临危受命红十字会

1914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可以用门庭冷落来形容在当时勉强维持的拍卖活动,拍卖企业主要依靠破产企业的强制拍卖维持生计。1915-1918年间,拍卖业最主要的拍卖活动就是红十字会的相关拍卖,佳士得公司承办该项拍卖。由于战争的影响,大多数人没有办法寄赠现款,只能捐赠实物,因此红十字会选定佳士得公司主持这些赠品的拍卖活动。第一次拍卖活动共举办了12天,由于各界人士的努力配合,拍卖的总成交额超过37000英镑。

1916年,红十字会决定再次对社会捐赠的物资进行拍卖。当时佳士得员工的状态可以用筋疲力尽来形容,他们已经无力再编制拍品的目录。在此种背景下,红十字会决定他们自己保管所有的捐赠物资,然后根据物品的不同种类分别编制目录最后再汇总一份总表。这涉及到了拍卖工作的具体的流程和专业的问题,佳士得拍卖公司坚持强调要先登记造册,以确保所编目录的准确性。但当时的实际情况是需要在限定的时间里处理大量的资料,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从经济学角度来讲看的话,这种规模浩大的拍卖活动,活动之前的组织工作是特别复杂的,保证操作的准确性实非易事。此次拍卖活动的总成交额接近六万四千英镑。

1917年,红十字协会计划的第三次慈善拍卖提上日程,当时的佳士得拍卖公司面临大量裁员,从事操作排印工作的人员及印刷需要的用纸都面临着严重的不足。红十字委员会在考虑了当时的种种情况之后,最终决定最大化的限制编入目录的物资的数量。当时被编入目录并展示出来的商品都是有很高价值的商品。这么做的目的是尽最大可能的减少员工的工作量。但事实上到底多少项目入编、入编物资的评价很难确定,因此,这种计划最终并没有发挥作用。红十字委员会委托的第三次拍卖会的成交总额突破了七万一千英镑,拍卖取得的全部资金都捐赠给了中央战俘的基金管理机构。

2、两大拍卖巨头的合并计划失败

20世纪20年代后,拍卖物品的拍卖价格一直处于低迷的状态,但那些工艺精良、珍贵稀有的牌品却能达到极高的拍卖价格。这是市场上的一次机遇。随后的几年,商业开始复苏,许多的委托人都将自己的资产交由佳、苏两家公司负责售出。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在拍卖商之间展开。29年代后期是商家的黄金时代,但恰恰相反,拍卖业在这一时期戏剧性的显示出了下滑的趋势,这种发展是不受人们意志所控制的。

美国的经济崩盘和英国的市场萧瑟给佳士得公司带来了双重的猛烈的打击,原本的龙头企业面临的是亏损的危机。而苏富比则依然保持盈利。当时商界最吸引人眼球的事件,就是两大拍卖公司有可能进行合并。他们所出示的财务报表显示,1931年及1932年的会计年度,佳士得公司开始出现小额的亏损现象,而苏富比公司的经营情况是则略有盈利;到了1933年佳士得公司的亏损额已经超过了八千英镑,面临严重的危机,而苏富比公司的却取得了大约为一万三千英镑的利润。截止到1934年,两大公司准备合并时,会计师们已经分析了所有的数据,即将成立的是一个全新的拍卖公司。佳士得选择停业的前提是,苏富比需要进行人员扩编,接纳佳士得的员工入编。新公司计划由9名董事组成董事会,其中5名出自苏富比,4名来自佳士得,沃尔担任新公司的董事会主席。但最终因为利润分配未能满足双方的要求,谈判以失败告终。

3、战争物资处置提供良机

商场也是战场,战争摧毁了当时的正常的市场秩序,但这对于一些人来说却成为了他们发财的良机,在某些特殊领域内这种情况尤为明显。拍卖商在两次世界大战后遇到了这种千载难逢的赚钱机会,有些幸运的商人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了爆发户。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伦敦拍卖的物质基本上全是战争剩余物资,价值数十亿英镑的军用库存物资亟待快速处理。到了二十世纪后半叶,世界各地都开始对拍卖市场进行瓜分。欧洲几个首都的情况是:伦敦的拍卖巨头在争夺拍卖行的名次,且都对龙头的位置充满信心;巴黎的德鲁奥以苏、佳两家公司为榜样,独占法国的艺术品市场等。尽管纽约有机会成为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排头兵,但抢占市场的速度太慢,当伦敦的拍卖名次之争告一段落时,纽约的艺术品市场却未能观察到迹象,痛失了良机。

(六)20世纪后半叶的拍卖业

1、伦敦成为艺术品交易的集结地

二十世纪后半叶,三种因素促成了拍卖行业的大好形式。其一是艺术品市场成长迅猛、科学进步对反战力量的扩大起到了推动的作用,这是新型工业制造商发展的有利条件,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财富。也就是这种财富激发了第二种因素。苏、佳两大公司跨过大西洋,为急速萎缩的国际拍卖市场上探索新的支撑。伦敦的拍卖行投入了大量精力开发本地市场,最初虽也受到了挫折,但最终还是收获了巨大的效益。第三种因素是宣传效应。充满欲望的英国拍卖商发现了一种意想不到的宣从未想过的宣传效果。许多的宣传地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产生。收到其他行业宣传的影响,他们发展了与新闻媒体及电视台的合作关系,为拍卖业的发展创造了今天所见的大好形势。

随后,苏富比公司综合了三种元素举办了一次新型拍卖活动,这次拍卖活动把苏富比公司及拍卖会引入到一个全新的高度。拍卖前五个星期苏富比公司就开始着手准备宣传工作,通过召开记者会,宣传力度之大、范围之广一直扩展到很多国家。一些国家的电视节目循环播放这次拍卖活动。最后此次拍卖活动成功的结束,完成总成交额326520英镑。这是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时刻,在纽约与伦敦不相上下的时刻,伦敦证明了他已经是世界上最高级艺术品的交易中心。

2、艺术市场争夺战风起云涌

苏富比公司组织的韦伯藏品的拍卖大获成功,这让使苏富比公司积累了大量的关于组织国际型拍卖活动的经验。因此,在之后的时间里,高级的文物艺术品源源不断的踏上了伦敦的土地,佳士得必须绝地重生。1958年,佳士得公司重新改组,更换了董事会的主席并长

期在纽约驻扎设置代理,让人以为其国际业务正在增长。佳士得公司也步入了国际竞争市场,开始与他们的主要对手苏富比公司进行国际业务的角逐。

二、中国拍卖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国早期的拍卖活动记录

相关历史资料中的记载显示,中国最早的拍卖活动是魏晋时期寺院通过“唱衣”的方式将去世僧人的衣物和贡品的拍卖,寺院通过拍卖这种方式筹集维持经济的善款。唐朝时期的《通典》一书中记载的拍卖与现代拍卖的意义已经有了共同之处了。

拍卖的价值是他的市场经济特色。早在中国的明代中期,商品贸易就出现了萌芽。因而也就出现了拍卖行为的个案。历史上,中国许多地方都出现过一些拍卖活动,但由于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规模及交换关系非常有限,导致拍卖业的发展极为缓慢。

随着大批占领中国市场的西方剩余物资之外,他们也给中国带来了他们最喜欢的交易方式——拍卖。这样,拍卖这种独特的市场模式的交易形式在中国开始了他的发展道路。在中国古代,上海、广州等海港建立了活跃度较大的拍卖中心,由南至北,拍卖业逐渐在中国得到了普遍的使用。

1874年英国的一家拍卖公司中国发展速度较快的上海挂牌成立了第一家拍卖行。随后,英、日、法和丹麦的商人陆续登上中国大陆的市场,开设洋行,拍卖交易的中国之旅由此展开。

最开始的时候,这些洋行的主营业务是鉴定港口的进出口商品中的一系列纠纷处理。后来,开始拍卖海关的罚没物资、破产宣告拍卖的商品、和典当抵押物等等。,同时,他们也代理私人拍卖家具、旧货等。在这些洋行刚开始经营的时候,主持拍卖活动的拍卖师都是从国外渡洋而来的,拍卖的通用语言也是英语,涉及到的竞买人也都是外籍的商人和极为少数的收藏商和旧货贩卖者。

拍卖行经营简单、投资少的优点很快就被在洋行中工作的中国雇员和的商人发现,也陆续开创了国人自己的拍卖行。世界大战同样波及到了中国的商品市场,在世界大战期间,战

争阻断了海口的货轮,可供拍卖的物资逐渐减少,拍卖行也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战后结束后,中国的港口开始恢复正常的运营,战后收缴的地产和没收的不良物资以及大批的远洋货物使得拍卖业又恢复了往日的兴盛。

伴着新中国成立的脚步,有一个短暂的期间,拍卖业经历了空前的大好形势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地主、商户的物资被收缴后拍卖以许多违法商户的资产被拍卖来充当罚款。中国步入了计划经济时代时期的拍卖业又遇到了威胁和抑制。举例说明:1955年的公私合营以前,上海共有拍卖企业25家,新的制度实行后,仅有11家存活了下来,后期还经过合并处理,最终只剩7家。国家对资本主义性质的商界拍卖行进行了集中的改造,自此,这些拍卖行都面临着转型,合并成信托公司,商品的出售方式也由原来的拍卖形式转变成立寄存或寄售。通知声明:由罚没地的供销社处理罚没物资,自此开始,拍卖这种交易方式淡出了中国的交易市场。

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拍卖在中国人的定义里变成了资本主义的衍生物,拍卖成为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直到1989年,“资本主义”的字眼才从《辞海》中删去。

(二)中国拍卖业的恢复和发展

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走上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质的得到了逐步的确立和完善,拍卖作为市场经济的一种流通手段开始恢复经营并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也越来越显著。1985年9月,在遵照中国法律的基础上,上海海事法院将一艘名叫“帕莫纳”的来自巴拿马的货船拍卖,当时的拍卖价格是43万美元。与此同时,阿根廷籍货轮“拉果·阿卢米内”号和巴拿马籍“拉恩·萨利纳斯”号也被拍卖;次年7月,沈阳的拍卖公司完成了一家亏损严重的国营的小企业的拍卖;这一年的9月份,沈阳的一家防爆器材生产企业因严重亏损后宣告破产而被拍卖;11月份,北京有6家、天津有5家国营小企业相继被拍卖。

第一家国营拍卖行的成立说明经过了30年的空白期后,中国恢复了拍卖产业。在广州的国营拍卖行成立以后,继国营广州拍卖行成立之后,1987年,上海物资拍卖行创立,开展生产资料的拍卖业务;1988年2月,天津市也将蓝白方格为标志的拍卖旗高高挂起,成立了天津拍卖行;1988年5月14日,首都北京的拍卖行开业典礼隆重举办。同一时期,国家的许多城市,如:沈阳、成都、哈尔滨、长春、郑州、大连也都陆续的建立了地方的拍卖

行。

1992年8月30日,拍卖业首次走上立法,拍卖业在国家的经济和生活中的地位也日益显著。随着国家立法的重视,中国的拍卖行业也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全国各省市的拍卖企业也如雨后春笋一般成倍的增长,完成的拍卖额也飞速增长。

1997年国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这是中国的拍卖行业走上法制化的管理道路的重要标志。1996的时候中国的拍卖企业已经超过了580家,取得了年成交额100亿元的喜人成绩。十年之后,中国的拍卖企业已经成倍增长到了4000多家,拍卖业的从业人员超过了5万人次,全年拍卖额2528亿元,上年中国的拍卖额突破了七千亿元。

历经二十年的不断发展,中国拍卖领域已经广泛涉及到了文物、金融、铁路、商贸、土地等多个领域,涉及行业十余项;牌品由最初的单一的罚没物品逐步扩张到了许多国家政策允许的其他的领域。

进入21世纪,中国的拍卖行业进入了稳步发展的时期,拍卖企业的组织形成也有了显著的改变。具体表现为:

拍卖企业涉及的投资的主体趋于多元化,逐渐形成了现代化的企业制度。新注册的拍卖企业按照中国法律要求,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股东。一些由政府机关设立的拍卖企业或事业单位发生了性质上的改变,变成了有限公司,最开始的国有企业也发生了这种转变。进入21世纪初,大多数的拍卖企业都改制成为了有限公司,涉及多个主体投资。拍卖企业都转变为了拍卖公司,投资的主体也变的多元化了、公司的产权明晰,新的公司是产权的主体,能独立决策、经营企业事项,并且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现代企业制度已经基本形成。

企业数量产生了快速的增长,企业之间竞争激烈,并且出现企业内部的分化。公司和司法强制拍卖这类业务有投入低、风险也低、但回报率高的特点,所以大多数的拍卖公司把他们的基本业务放在了对法院、银行等部门的委托上。一部分公司异军突起,成为了行业的带头者。如从事艺术品拍卖的中国德嘉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在这段时期发展迅速,2008年全年达到了18亿元的总成交额。上海拍卖有限公司连续十几年与央视合作,举办央视黄金时段的广告的招商。

企业的经营活动得到了法律的规范。《拍卖法》不只对涉及到了规范拍卖企业的部分,也对接收委托和拍卖会场的现场组织、和标的物的交割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与此同时,也指明了拍卖企业的法律和监管责任。中拍协也相继的制订了一系列的制度来约束中国的拍卖公司和拍卖师。这一批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逐步规范了拍卖行业,提高了行业的整体素质。

(三)文物艺术品拍卖渐入佳境

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国迎来了经济、人文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物质需求也随之提高。许多文物拍卖企业应运而生。

资料显示:1994年一年的时间里,在中国各大城市举办的十余次拍卖会上,完成了1.5亿元的成交总额。次年,文物艺术品成交额翻了一倍还多,1996年的时候,文艺物品领域就已经涉及到了4.5亿元的拍卖额。到2008年,中国参与文物艺术品交易的企业就已经超过135家,2008年全年的拍卖成交额达更是到了130亿元。

中国的拍卖市场逐步发展,拍卖领域涉及的拍卖文物的价值也逐步提高,发展越来越好。在经历里十多年的发展之后,从1998年开始中国的文物艺术品市场进行了全面的调整。调整时期的拍卖市场主要表现为:拍卖会的场次不如从前;拍卖企业的增长趋势放缓甚至停滞;记录的全国拍卖市场的拍卖成交额增长速度变低。1998年,《拍卖法》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实施。自此,中国的拍卖行业走上了一段法制化的调整期。中国的文物拍卖企业和协会的骨干力量开始团结一致的探索中国拍卖业发展的新道路。

2003年颁布的两部法律法规明确的规定了文物艺术品拍卖的流程及详细的规则已经相应的责任,规定从事文物艺术品拍卖的企业的设立和经营的规范。这给中国文物艺术品企业的发展提供了管理的规范性文件。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拍卖业的经验的学习和总结,逐步完善了中国拍卖市场的经营理念。

1998年到2002年,中国的文物艺术品拍卖进入了新的调整阶段。尽管中国的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仍不见起大的起色,但是经过新的市场格局的调,中国的拍卖市场并没有在原地停留。嘉德等骨干拍卖公司的的经营业绩呈现的是缓慢上升的趋势,更高、更好的成交记录也不断的出现。2002年到2007年,走过了瓶颈期,中国的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开始回暖。根据相关网站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全球的拍卖市场上,中国的艺术品拍卖总额度是成比例上

升的。具体数据如下:2000年12.5亿元;2001年13.7亿元;2002年20.3亿元;2003年26.6亿元;2004年77.5亿元;2005年156亿元;2006年165.9亿元;2007年231.7亿元;2008年201.4亿元。

(四)行业协会推进市场稳步发展

中国拍卖行业的一切发展都与中国拍卖行业协会有着紧密的联系。1994年12月31日,代表中国拍卖行业的协会经过审核登记成立。从此,在中国拍卖行业协会的不断努力下,中国拍卖行业走上了更为快速、规范的发展道路。

为了更好的配合并促进中国拍卖行业的发展,协会成立之初,协会的人员们就主动的参与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下称《拍卖法》)的制定和修改工作当中。

1998年到2003年是中国拍卖行业发展的有一个高峰期。本着以人为本的方针,中国拍卖行业协会把人才的培养作为了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通过设立培训机构、组织从业人员培训学习等方式培养优秀的从业人员。为了更好的保证人才的合理挖掘和利用,协会又逐步建立了自己的人员培训标准和秩序,把从业人员重新分类,各司其职。中国拍卖行业职业教育体系进入了正常发展的轨道。

进入21世纪,为了让中国拍卖业的整体的水平得到提高,从长远着手,实现中国拍卖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拍卖行业协会立志走改革、创新的道路。积极的配合政府规范行业的行为,展开了一系列的活动来整顿市场的秩序,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拍卖公司的诚信的建设也逐渐的被重视了起来,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的行业自律的文件。这些文件完成、全面的规范了全行业拍卖企业和拍卖师的自律行为,为拍卖活动中的违法违规行为的辨认提供了详细的标准。

2001年,为了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形势保持同步,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开始对拍卖企业的资产进行评估。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拍卖企业的资质评定工作被行业内部和社会广泛的认可,对评定结果持肯定态度的部门也越来越多。这对中国拍卖企业管理的加强以及企业整体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对拍卖企业的资质评定工作在稳步发展的基础上,经过几年的经验和技术的累积,在

2007年,开始启动了关于行业标准化评定的工作。2008年全国拍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商务部的指导下宣布成立,《文物艺术品拍卖规程》、等专业化的规章制度的起草工作陆续的展开,这是中国拍卖行业的走向规范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拍卖行业稳步发展的重要保障。

首先是要做好政府部门的协助工作。近十年来,中拍协针对不同时期遇到的不同的典型的问题,如机动车拍卖、股权拍卖、文物拍卖、委托竞拍、回流文物拍卖外汇出境等问题,及时的向全国人大法工委等部门进行汇报,协调好各项工作,付出的努力也收到了不同程度的效果。第二,中拍协为拍卖公司提供法律和信息的咨询服务。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拍卖企业,让企业的合法权益得到全面的保障,促进拍卖企业的合法经营。第三,中拍协还通过一系类内刊,组织行业内部的关于信息和业务的交流活动。中拍协主办的杂志创办至今,已经成为了中国拍卖行业的指导性期刊。2005年6月19日,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开通了网站,也走进了电子化的时代,建成了集多中功能为一体网络服务平台,对行业的信息化和科技化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三、2014年中国拍卖行业发展评价

1、行业服务能级有效提升

自2011年起,为了规范公共资源拍卖活动,中拍协开始倡导各地建设统一的拍卖场所。经过3年的努力,该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14年,全国已有北京、上海、天津、广东、广西、甘肃、山东、福建、湖南、辽宁、黑龙江、四川、吉林等10多个省、市建立了省级公共资源拍卖中心,可以组织网络与现场同步拍卖的规范化拍卖厅全国已达100余个。依托这些中心和规范化拍卖厅,不少省市的公共资源拍卖活动基本实现了“拍卖场地、网络系统、公告发布、资金管理、集中监管”的五个统一,不仅有利于政府部门和行业组织对公共资源拍卖活动的监管,也有效发挥了拍卖行业的专业优势。

与各地公共资源拍卖平台建设相配套,2014年中国拍卖行业网络拍卖平台完成了第三次系统升级,技术支持能力明显提高。围绕中拍协网络拍卖平台,包括上海、广西、四川等省级网络拍卖平台在内,一个覆盖全国的网络拍卖平台已基本形成。

2、跨界融合扩大行业发展空间

推进与拍卖相关领域的跨界联合,扩大拍卖行业发展空间是2014年拍卖行业发展的新特点。产业链延伸方面,2014年,中国拍卖行业协会文化艺术品拍卖专业委员、机动车拍卖专业委员会等先后与雅昌文化集团、中国汽车流通行业协会和中国木材与木制品流通协会等相关产业机构或组织建立战略结盟,谋求跨业合作,打通上下游环节。不仅实现了双方共赢,也为拍卖业未来业务空间的拓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样板。

商业与学术融合方面,2014年度内,文物艺术品拍卖活动学术化趋势愈加明显。拍卖企业对专场拍卖的学术策划意识明显增强;依托学术研究加强对拍品的严格把关,注重拍品背后深层次文化价值挖掘;努力以学术赢得交易,逐渐改变以投资性宣传为主的营销模式;更多地承担文化教育和宣传的社会责任等等。这些努力,有效扩大了艺术品拍卖商业活动的生命力和社会生存空间。对牢固市场根基,打造经营品牌产生了积极影响。

3、国际化战略定位未来发展

2014年,中国拍卖业在以国际交流促进行业和市场发展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3月份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带领25家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企业在纽约成功举办“中国艺术市场现实与未来”国际论坛。这一活动,实现了中国拍卖行业在国际舞台上的首次亮相,促进了国外艺术领域对中国市场的了解。论坛期间,由中拍协倡议,中、美、法三国拍卖行业协会达成筹建“国际拍卖联盟”的共识。

依托中国拍卖行业协会搭建的国际交流平台,国内外拍卖企业间交流合作的机会正在增多:美国第一大房地产拍卖企业、法国古董商会先后来访寻求合作伙伴;其他国家协会、企业与行业之间的互访、信息数据共享、经验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受益于此,一些企业也开始走出国门寻找市场机遇。2014年9月,天津鼎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在英国成立分公司,并在伦敦举行首场艺术品拍卖。这是继2012年中国嘉德、北京保利进驻香港之后,在拍卖市场国际化大背景下,国内首家拍卖行进驻英国,率先开启全球化战略,具有标志性意义。

4、行业自律、规范成果显著

(1)企业标准化达标评定工作树立行业新形象

2014年,中拍协机动车专业委会依照《机动车拍卖规程》行业标准开展达标评定工作,首批评定出8家专业机动车拍卖企业达标,为市场提供了行为规范,为企业树立了业务标杆;中拍协艺术品专业委员会依照《文物艺术品拍卖规程》行业标准启动第二届文物艺术品拍卖标准化达标评定工作,并将于2015年初推出第二期达标企业。

(2)三项指导规范构建文物艺术品拍卖规范体系

2014年,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在《文物艺术品拍卖规程》行业标准的框架下,制定并发布了《文物艺术品拍卖从业人员职业守则》、《文物艺术品拍卖标的审定指导规范》和《文物艺术品拍卖标的保存管理指导规范》。该系列规范直指从业人员执业道德和拍品审定、保管两个核心操作环节,有效完善了现阶段文物艺术品拍卖规范管理体系,为文物艺术品拍卖企业经营提供了更加明确的业务指南。

(3)机动车自律公约规范经营行为

2014年,中拍协机动车专业委会制定发布了《中国机动车拍卖企业自律公约》,截至年底,签约企业近210家,有效地凝聚了行业正能量,对进一步规范机动车拍卖市场经营行为,促进机动车拍卖企业守法经营具有积极意义。

(4)网拍规则建设持续推进

为规范拍卖企业网络拍卖活动,2014年6月中拍协份发布《关于网络拍卖若干问题的法律指导意见》,对拍卖企业和拍卖师在网络拍卖中的具体操作进行指导;此外,经过三年努力完成了《网络拍卖规程》(国家标准)的编制、审定工作,并通过商务部报国家标准委审批。该项国家标准预计2015年发布实施。

5、持续担当社会责任

(1)产业贡献

2014年,拍卖行业整体缴纳营业税及附加合计4.4亿元,吸纳就业、兼职、院校学生实践等超过6万人。拍卖行业还在拍卖活动过程中直接拉动如广告、印刷、快递、酒店、会展、交通、网络等领域的经济效益。每年仅全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企业对相关产业的直接贡献就超过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20%。

(2)公益活动

2014年,中国拍卖业首个行业基金——拍卖基金宣布成立。由行业内外29家企业/个人捐赠的艺术作品于2015年1月在北京举行了首场公益拍卖会,所得146.93万元款全部进入公益基金。根据基金章程,将主要用于拍卖事业的教育、研究等领域,关注社会慈善事业。“拍卖基金”的成立,不仅是对过去20年拍卖行业慈善公益传统的继承和延续,更是掀开了行业成长的历史新篇章。

2014年,中国拍卖行业协会继续开展“新公民小额教师行动基金”,对城市打工子弟学校教师进行教学项目资助。截至项目结束,惠及儿童已超过2万名。

此外,2014年内,全行业不断坚持慈善义捐和义拍活动,为各种受灾和公益事业筹集善款。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拍卖行业协会旗下企业平均每天组织3场慈善拍卖活动,年现金捐款超过1亿元。

(3)文化传承

近年来,文物艺术品拍卖企业主动承担国家文化传承事业已成为了行业常态。2014年,拍卖企业组织的具有学术构思和文化传承的拍卖活动比比皆是,各种拍卖公益文化讲座、预展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欢迎。比如:中国嘉德、北京保利等企业日常持续不断举办各类学术性展览、研讨会,艺术体验季,青年艺术家评选等活动;西泠拍卖本着文化使命组织弘扬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青铜礼器拍卖专场,对文化传承和促进回流的意义深远;北京荣宝“王铎诗文稿墨迹专场”将王铎晚期创作的涉及明朝末年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清兵入关等事件诗文呈现社会,是探究明末清初历史的第一手资料等等。

内容摘自:《2015-2020年中国拍卖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中经未来产业研究中心)

拍卖行业的发展历程

中经未来产业研究中心

《拍卖法》对拍卖定义为:“拍卖是指以公开竞价的形式,将特定物品或者财产权利转让给最高应价者的买卖方式。”拍卖是通过竞价手段实现买卖双方之间的资源配置,实现商品价格最大意义价值化。

一、世界拍卖史发展回顾

(一)早期的拍卖活动

1、希罗多德笔下最早的拍卖活动

人类历史上关于拍卖活动的最早记录是在“历史之父”希罗多德的《历史》一书中记录的关于适婚女子的拍卖。书中描述,伊里利亚的埃涅托伊人(后世的威尼斯人)有这样的习惯,聚集多有适龄女子于一处,男子则在他们外面站成一个圆圈,然后拍卖人按次序把他们出卖。巴比伦人当中的富人若是想要娶到最美丽的姑娘就要相互出价竞争。

巴比伦的买卖婚姻必然会导致拍卖介入婚姻。主持适婚女子拍卖的也就是最早的拍卖人。虽然目前为止还没有确切的资料表明这种拍卖人是否只从事这种拍卖主持活动。但由于这种拍卖在巴比伦具有普适性,且希罗多德特别提到“拍卖人”一词,在《历史》中还提及财产公开拍卖等内容,所以大胆的推断,在巴比伦已经进入到商品交易时代并开始买卖婚姻中,主持拍卖的临时拍卖人就是世界历史上出现的最早的拍卖人。

2、罗马骑士成为最早的包税人

罗马帝国地大物博,产能丰富,相对的税收也极为苛刻繁杂。土地、人口和实用的商品都需要征税。当时的中央政府把国家分成了若干部分,由骑士征收其管辖地区的税收。骑士们征收全部税额后向中央缴纳了固定的部分后其余的为其自留物。这样便产生了世界是最早

的包税制。通过拍卖,征税者由税差变成了包税人。

3、战争催生拍卖业

罗马共和时期到罗马帝国时期,世界拍卖史迎来了第一个鼎盛时期。罗马开始了残暴的军事扩张。战争爆发时,会有大批的商人会跟随军队的队伍一起出征,如果罗马的士兵赢得了战争,他们会直接在战场上买下士兵们掠夺到的新的战利品。随军出行的商人通过倒卖战争中的二手货,从中赚取差价。

根据相关历史资料的记载,公元前168年,伊庇鲁斯一带的15万人在第三次马其顿战争中被卖为奴隶;公元前102有9万人在当时的战争中被拍卖为奴隶;公元前52年与51年间,时任都督凯撒征服高卢人,亦有5万高卢人被卖为奴。大部分奴隶被带往奴隶市场上标价出售,其中也有很多奴隶是通过叫价拍卖的方式被交易的。对外的军事扩张让罗马的士兵广泛的参与到了拍卖活动中,也是罗马奴隶拍卖的必要条件。此时,罗马的奴隶拍卖迎来了空前的繁荣阶段,这段时期成为了罗马拍卖业中的一段鼎盛时期。

公元前146年希腊亚该亚之战的军事胜利后,罗马“首创”了一项价格拍卖的记录。在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之后,当时的执行官发布命令,在罗马公开以拍卖的形式销售油画及雕刻等战利品。公元前88年-前83年,罗马当时的执行官率领军队继续征战,胜利后他将拍卖引入海外统辖区东方和黑海南岸古国本都,以此来处理战利品,扩充物资。

到了后期,作为一种交易方式,拍卖渗透到了罗马社会的各方各面。拍卖的方式、性质和相应的规模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有军队强制的拍卖,也有地方的任意的拍卖;拍卖人可以自行组织拍卖,也可以委托他人拍卖;不管皇室还是贫民都可以进行拍卖;拍卖除了在商业领域应用外也被广泛应用到了非商业领域;不仅涉及到了法律和经济,军事和政治也涉足其中。

4、拍卖行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下衍生

随着罗马经济发展起来的还有他的拍卖业。当时的拍卖行业趋于良好。原本分散在各地的临时拍卖人便慢慢自立门户,这便是拍卖商。随着行业的发展,拍卖商们开始组协会,开店铺,这就是最早的拍卖行。

5、世界拍卖业的衰落期

世界拍卖行业在欧中的中世纪开始步入了衰落时期。在近1000年的历史进程中,拍卖活动几乎销声匿迹。导致拍卖行业衰落的原因错综复杂,最主要的是当时的经济模式是自给自足的封建社会,封建主阶级垄断了生产成果。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使广大的农民成为了封建主阶级的依附物。另外当时收取的田地租金为实物,减少了货币的流通。封建政权控制了商品经济中发展起来的城市,城市的贸易被封建统治阶级控制等等。所以,拍卖受到了各种的制约,这一时期的人们习惯于在货物交易市场上平价买卖货品而不采用拍卖的交易方式。一直到16世纪中叶的记载中才开始陆续出现拍卖活动,并且拍卖的内容也发生了扩充。

(二)欧洲拍卖业的复兴

1、法国债务人财产拍卖

在法国政府的公文中最早的发现了关于拍卖业复兴的记载。政府记载的一项法案中的提案的是“拍卖债务人财产的执行者”。拍卖的执行人评估债务人的财产然后处置。而这项记载改变了当时的情况。法国的商人们建议说,如果所拍卖的财产是亡故的人或者是相关的债务人的话,他们是有权与拍卖的执行人一起行拍卖活动的。在公平的条件下进行交易。交易中采用的竞价方式就是出价最高者得。

2、“英国式拍卖”的兴起

“燃烛/烛光式拍卖”,也被称为“英国式拍卖”。最常规的做法是,拍卖开始后拍卖活动的执行人点燃一支固定长度的蜡烛,在蜡烛熄灭的前一刻,最后报出自己竞拍价格的人就成为了此次拍卖的购买方。

根据相关资料的记载,对“燃烛法”的应用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的采用这种方法进行公开竞买的国家是英格兰。甚至到了现在,“燃烛法”在法国每年秋天举办的新酒交易会上也会被使用。但是,“燃烛法”拍卖也有他的弊端,其中最大的缺点就是交易时间长、速度慢,所有的交易都要等蜡烛燃尽才结束。

(三)两大拍卖巨头的崛起

进入18世纪,1744年成立的苏富比拍卖行和1766年成立的佳士得拍卖行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两个拍卖行。

佳士得公司通过新闻大肆宣传其不定期的举行的绘画拍卖。大批的商人通过工业革命的爆发发迹,原有的贸易商都看好了收藏的价值,这为拍卖公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佳士得拍卖行举办的一次拍卖会上对富商约瑟夫·吉罗特的绘画藏品屋进行了售卖。1872年拍卖时,共拍卖画作86幅。社会对这次拍卖给予了空前的关注。以10100畿尼成交的画作“德文郡的女公爵”,是当时所有画作中成交额中最高的。

从1849开始,苏富比拍卖行的书籍拍卖逐渐的兴盛,但是因为拍卖行的态度傲慢、交易质量差,到了1865年,苏富比拍卖行失去了他在书籍拍卖上的垄断地位。进入19世纪后半叶,苏富比拍卖行把目标市场定位在高档艺术品上并且很快取得了成绩。在书籍拍卖领域里,优秀的书商伯纳德·夸里切加盟了苏富比拍卖行。在接下来的拍卖场上,夸里切足智多谋,击垮了很多的竞争对手,苏富比公司的拍卖额也逐年递增。

19世纪末,苏富比公司和佳士得公司都步入了鼎盛时代,当时,两家公司的经营状况不分伯仲,几乎垄断了整个市场,不仅为20世纪做好了充足的准备,而且成为了名门望族和富豪们高档艺术品的供应者。

(四)19世纪对贸易市场的争夺

1、利益争端:贸易大战风云突起

法国和英国的海上力量在19世纪初期占有着绝对的统治地位。作为世界贸易的主力军,经过工业革命后的英国,大幅度降低了生产成本,市场完成了商品尤其是生活日用品的大量供应。英国商人在参与市场竞争方面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1812年战争开始,美国政府曾实行贸易限制措施,有效地切断了外国货物的供应,但同时也切断了国内急缺的物资的供应,特别是产自英国、且供应能力良好的物资供应。那么随之而来的一场贸易战争就是预想当中的事情了。

美国人表面上是在抱怨英国的货物大规模的侵占他们的市场,但实际上,他们反对的是

贸易中引进的拍卖这种竞争方式侵占美国市场。对拍卖持反对态度的人们表示在港口的拍卖市场上购买到的货物是商人运输到大陆的,并且在内地的销售屋里进行拍卖。这就充分证明,这种运作实际上是扰乱和破坏当地的零售交易,干扰了正常的工商业操作规则和商业信誉,拍卖行为导致大范围的价格波动,助长了投机取巧的不良现象。

美国反对拍卖运动第一声枪响一直延续到了1824年,其中最重要的方法就是采取联合抵制的形式,不参加任何的拍卖活动。结果很遗憾,这种联合抵制并没有取得当时预期的结果。其最大的根源是参与者阳奉阴违,据纽约联合干货协会的记载证实,他们讨论并一致通过联合抵制拍卖的决议,但结果显示,很少有成员能遵守决议中的规定。

类似的联合抵制当时在美国举行了很多次,但最后也都失败了。很多美国的宪法拥护者开始呼吁美国通过立法来驱逐拍卖。在1828年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由各个城市集结的联合抗议,他们组织撰写了一份关于“拍卖商严重违法”的抗议书要求议会给予处理。这是一场有组织、有预谋的活动。

2、贸易商欲为拍卖商定罪

在反对拍卖商的各界浪潮中,有一位叫希西加·奈尔斯的重要人物,他买下了一家名《注册周报》的贸易杂志作为攻击拍卖商、支持国内工商业的有力武器。同年5月2日,美国的反拍卖人士在纽约举行了一次反对拍卖的会议并出版了关于现在废除现在的拍卖制度的小册子,还在这本小册子中罗列出了拍卖业的“十大罪行”。还在同一时期刊发了另外一本名为《纽约现状-评价拍卖制度》的小册子。

3、拍卖商针对指责作出答辩

美国国内的拍卖商及其支持者针对报刊以及社会上各种传闻进行反驳和澄清,这些文章最初刊登在1828年的美国国内的《波士登每日广告报》上,文章分别对关于拍卖交易造成极富和极贫的社会现象、批发商认为的拍卖是一种违反宪法的行为、拍卖制度将贸易活动集中在大城市、关于加价竞买方式损害普通消费者利益、拍卖活动中存在欺诈活动等问题作出解释。

4、美国发布议会报告为拍卖交易刷洗冤屈

对于这场声势浩大的战斗,美国议会发布了《拍卖史略》的纪实报告,报告显示了对拍卖商指控的调查结果。这份刊登在美国国会年报里的议会报告澄清了社会上对拍卖商的误解,确认了拍卖商在贸易市场中的地位,使得反拍卖商组织的成员不得不重新作出选择。

英美的反拍卖活动声势浩大的持续了一段时间,但他们有关欺诈和是非颠倒的论点也收到了拍卖商的指控。与此同时拍卖活动的兴起恰好呼应了那个时期的经济的衰退。国内的商界随即将这种衰退现象又怪罪到了拍卖业的头上,并声称国内商业贸易的衰退是由拍卖活动的兴起导致的。拍卖事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有些方面需要通过立法来作出限定。

(五)战争乌云笼罩下的拍卖业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全世界从事拍卖销售工作及以拍卖的形式销售货物的总人数已经非常惊人。只在英格兰这块岛屿上就有60000多拍卖商人获得了拍卖许可证。伦敦便成为了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不可撼动的领军人物。

1、佳士得临危受命红十字会

1914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可以用门庭冷落来形容在当时勉强维持的拍卖活动,拍卖企业主要依靠破产企业的强制拍卖维持生计。1915-1918年间,拍卖业最主要的拍卖活动就是红十字会的相关拍卖,佳士得公司承办该项拍卖。由于战争的影响,大多数人没有办法寄赠现款,只能捐赠实物,因此红十字会选定佳士得公司主持这些赠品的拍卖活动。第一次拍卖活动共举办了12天,由于各界人士的努力配合,拍卖的总成交额超过37000英镑。

1916年,红十字会决定再次对社会捐赠的物资进行拍卖。当时佳士得员工的状态可以用筋疲力尽来形容,他们已经无力再编制拍品的目录。在此种背景下,红十字会决定他们自己保管所有的捐赠物资,然后根据物品的不同种类分别编制目录最后再汇总一份总表。这涉及到了拍卖工作的具体的流程和专业的问题,佳士得拍卖公司坚持强调要先登记造册,以确保所编目录的准确性。但当时的实际情况是需要在限定的时间里处理大量的资料,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从经济学角度来讲看的话,这种规模浩大的拍卖活动,活动之前的组织工作是特别复杂的,保证操作的准确性实非易事。此次拍卖活动的总成交额接近六万四千英镑。

1917年,红十字协会计划的第三次慈善拍卖提上日程,当时的佳士得拍卖公司面临大量裁员,从事操作排印工作的人员及印刷需要的用纸都面临着严重的不足。红十字委员会在考虑了当时的种种情况之后,最终决定最大化的限制编入目录的物资的数量。当时被编入目录并展示出来的商品都是有很高价值的商品。这么做的目的是尽最大可能的减少员工的工作量。但事实上到底多少项目入编、入编物资的评价很难确定,因此,这种计划最终并没有发挥作用。红十字委员会委托的第三次拍卖会的成交总额突破了七万一千英镑,拍卖取得的全部资金都捐赠给了中央战俘的基金管理机构。

2、两大拍卖巨头的合并计划失败

20世纪20年代后,拍卖物品的拍卖价格一直处于低迷的状态,但那些工艺精良、珍贵稀有的牌品却能达到极高的拍卖价格。这是市场上的一次机遇。随后的几年,商业开始复苏,许多的委托人都将自己的资产交由佳、苏两家公司负责售出。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在拍卖商之间展开。29年代后期是商家的黄金时代,但恰恰相反,拍卖业在这一时期戏剧性的显示出了下滑的趋势,这种发展是不受人们意志所控制的。

美国的经济崩盘和英国的市场萧瑟给佳士得公司带来了双重的猛烈的打击,原本的龙头企业面临的是亏损的危机。而苏富比则依然保持盈利。当时商界最吸引人眼球的事件,就是两大拍卖公司有可能进行合并。他们所出示的财务报表显示,1931年及1932年的会计年度,佳士得公司开始出现小额的亏损现象,而苏富比公司的经营情况是则略有盈利;到了1933年佳士得公司的亏损额已经超过了八千英镑,面临严重的危机,而苏富比公司的却取得了大约为一万三千英镑的利润。截止到1934年,两大公司准备合并时,会计师们已经分析了所有的数据,即将成立的是一个全新的拍卖公司。佳士得选择停业的前提是,苏富比需要进行人员扩编,接纳佳士得的员工入编。新公司计划由9名董事组成董事会,其中5名出自苏富比,4名来自佳士得,沃尔担任新公司的董事会主席。但最终因为利润分配未能满足双方的要求,谈判以失败告终。

3、战争物资处置提供良机

商场也是战场,战争摧毁了当时的正常的市场秩序,但这对于一些人来说却成为了他们发财的良机,在某些特殊领域内这种情况尤为明显。拍卖商在两次世界大战后遇到了这种千载难逢的赚钱机会,有些幸运的商人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了爆发户。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伦敦拍卖的物质基本上全是战争剩余物资,价值数十亿英镑的军用库存物资亟待快速处理。到了二十世纪后半叶,世界各地都开始对拍卖市场进行瓜分。欧洲几个首都的情况是:伦敦的拍卖巨头在争夺拍卖行的名次,且都对龙头的位置充满信心;巴黎的德鲁奥以苏、佳两家公司为榜样,独占法国的艺术品市场等。尽管纽约有机会成为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排头兵,但抢占市场的速度太慢,当伦敦的拍卖名次之争告一段落时,纽约的艺术品市场却未能观察到迹象,痛失了良机。

(六)20世纪后半叶的拍卖业

1、伦敦成为艺术品交易的集结地

二十世纪后半叶,三种因素促成了拍卖行业的大好形式。其一是艺术品市场成长迅猛、科学进步对反战力量的扩大起到了推动的作用,这是新型工业制造商发展的有利条件,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财富。也就是这种财富激发了第二种因素。苏、佳两大公司跨过大西洋,为急速萎缩的国际拍卖市场上探索新的支撑。伦敦的拍卖行投入了大量精力开发本地市场,最初虽也受到了挫折,但最终还是收获了巨大的效益。第三种因素是宣传效应。充满欲望的英国拍卖商发现了一种意想不到的宣从未想过的宣传效果。许多的宣传地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产生。收到其他行业宣传的影响,他们发展了与新闻媒体及电视台的合作关系,为拍卖业的发展创造了今天所见的大好形势。

随后,苏富比公司综合了三种元素举办了一次新型拍卖活动,这次拍卖活动把苏富比公司及拍卖会引入到一个全新的高度。拍卖前五个星期苏富比公司就开始着手准备宣传工作,通过召开记者会,宣传力度之大、范围之广一直扩展到很多国家。一些国家的电视节目循环播放这次拍卖活动。最后此次拍卖活动成功的结束,完成总成交额326520英镑。这是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时刻,在纽约与伦敦不相上下的时刻,伦敦证明了他已经是世界上最高级艺术品的交易中心。

2、艺术市场争夺战风起云涌

苏富比公司组织的韦伯藏品的拍卖大获成功,这让使苏富比公司积累了大量的关于组织国际型拍卖活动的经验。因此,在之后的时间里,高级的文物艺术品源源不断的踏上了伦敦的土地,佳士得必须绝地重生。1958年,佳士得公司重新改组,更换了董事会的主席并长

期在纽约驻扎设置代理,让人以为其国际业务正在增长。佳士得公司也步入了国际竞争市场,开始与他们的主要对手苏富比公司进行国际业务的角逐。

二、中国拍卖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国早期的拍卖活动记录

相关历史资料中的记载显示,中国最早的拍卖活动是魏晋时期寺院通过“唱衣”的方式将去世僧人的衣物和贡品的拍卖,寺院通过拍卖这种方式筹集维持经济的善款。唐朝时期的《通典》一书中记载的拍卖与现代拍卖的意义已经有了共同之处了。

拍卖的价值是他的市场经济特色。早在中国的明代中期,商品贸易就出现了萌芽。因而也就出现了拍卖行为的个案。历史上,中国许多地方都出现过一些拍卖活动,但由于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规模及交换关系非常有限,导致拍卖业的发展极为缓慢。

随着大批占领中国市场的西方剩余物资之外,他们也给中国带来了他们最喜欢的交易方式——拍卖。这样,拍卖这种独特的市场模式的交易形式在中国开始了他的发展道路。在中国古代,上海、广州等海港建立了活跃度较大的拍卖中心,由南至北,拍卖业逐渐在中国得到了普遍的使用。

1874年英国的一家拍卖公司中国发展速度较快的上海挂牌成立了第一家拍卖行。随后,英、日、法和丹麦的商人陆续登上中国大陆的市场,开设洋行,拍卖交易的中国之旅由此展开。

最开始的时候,这些洋行的主营业务是鉴定港口的进出口商品中的一系列纠纷处理。后来,开始拍卖海关的罚没物资、破产宣告拍卖的商品、和典当抵押物等等。,同时,他们也代理私人拍卖家具、旧货等。在这些洋行刚开始经营的时候,主持拍卖活动的拍卖师都是从国外渡洋而来的,拍卖的通用语言也是英语,涉及到的竞买人也都是外籍的商人和极为少数的收藏商和旧货贩卖者。

拍卖行经营简单、投资少的优点很快就被在洋行中工作的中国雇员和的商人发现,也陆续开创了国人自己的拍卖行。世界大战同样波及到了中国的商品市场,在世界大战期间,战

争阻断了海口的货轮,可供拍卖的物资逐渐减少,拍卖行也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战后结束后,中国的港口开始恢复正常的运营,战后收缴的地产和没收的不良物资以及大批的远洋货物使得拍卖业又恢复了往日的兴盛。

伴着新中国成立的脚步,有一个短暂的期间,拍卖业经历了空前的大好形势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地主、商户的物资被收缴后拍卖以许多违法商户的资产被拍卖来充当罚款。中国步入了计划经济时代时期的拍卖业又遇到了威胁和抑制。举例说明:1955年的公私合营以前,上海共有拍卖企业25家,新的制度实行后,仅有11家存活了下来,后期还经过合并处理,最终只剩7家。国家对资本主义性质的商界拍卖行进行了集中的改造,自此,这些拍卖行都面临着转型,合并成信托公司,商品的出售方式也由原来的拍卖形式转变成立寄存或寄售。通知声明:由罚没地的供销社处理罚没物资,自此开始,拍卖这种交易方式淡出了中国的交易市场。

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拍卖在中国人的定义里变成了资本主义的衍生物,拍卖成为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直到1989年,“资本主义”的字眼才从《辞海》中删去。

(二)中国拍卖业的恢复和发展

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走上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质的得到了逐步的确立和完善,拍卖作为市场经济的一种流通手段开始恢复经营并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也越来越显著。1985年9月,在遵照中国法律的基础上,上海海事法院将一艘名叫“帕莫纳”的来自巴拿马的货船拍卖,当时的拍卖价格是43万美元。与此同时,阿根廷籍货轮“拉果·阿卢米内”号和巴拿马籍“拉恩·萨利纳斯”号也被拍卖;次年7月,沈阳的拍卖公司完成了一家亏损严重的国营的小企业的拍卖;这一年的9月份,沈阳的一家防爆器材生产企业因严重亏损后宣告破产而被拍卖;11月份,北京有6家、天津有5家国营小企业相继被拍卖。

第一家国营拍卖行的成立说明经过了30年的空白期后,中国恢复了拍卖产业。在广州的国营拍卖行成立以后,继国营广州拍卖行成立之后,1987年,上海物资拍卖行创立,开展生产资料的拍卖业务;1988年2月,天津市也将蓝白方格为标志的拍卖旗高高挂起,成立了天津拍卖行;1988年5月14日,首都北京的拍卖行开业典礼隆重举办。同一时期,国家的许多城市,如:沈阳、成都、哈尔滨、长春、郑州、大连也都陆续的建立了地方的拍卖

行。

1992年8月30日,拍卖业首次走上立法,拍卖业在国家的经济和生活中的地位也日益显著。随着国家立法的重视,中国的拍卖行业也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全国各省市的拍卖企业也如雨后春笋一般成倍的增长,完成的拍卖额也飞速增长。

1997年国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这是中国的拍卖行业走上法制化的管理道路的重要标志。1996的时候中国的拍卖企业已经超过了580家,取得了年成交额100亿元的喜人成绩。十年之后,中国的拍卖企业已经成倍增长到了4000多家,拍卖业的从业人员超过了5万人次,全年拍卖额2528亿元,上年中国的拍卖额突破了七千亿元。

历经二十年的不断发展,中国拍卖领域已经广泛涉及到了文物、金融、铁路、商贸、土地等多个领域,涉及行业十余项;牌品由最初的单一的罚没物品逐步扩张到了许多国家政策允许的其他的领域。

进入21世纪,中国的拍卖行业进入了稳步发展的时期,拍卖企业的组织形成也有了显著的改变。具体表现为:

拍卖企业涉及的投资的主体趋于多元化,逐渐形成了现代化的企业制度。新注册的拍卖企业按照中国法律要求,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股东。一些由政府机关设立的拍卖企业或事业单位发生了性质上的改变,变成了有限公司,最开始的国有企业也发生了这种转变。进入21世纪初,大多数的拍卖企业都改制成为了有限公司,涉及多个主体投资。拍卖企业都转变为了拍卖公司,投资的主体也变的多元化了、公司的产权明晰,新的公司是产权的主体,能独立决策、经营企业事项,并且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现代企业制度已经基本形成。

企业数量产生了快速的增长,企业之间竞争激烈,并且出现企业内部的分化。公司和司法强制拍卖这类业务有投入低、风险也低、但回报率高的特点,所以大多数的拍卖公司把他们的基本业务放在了对法院、银行等部门的委托上。一部分公司异军突起,成为了行业的带头者。如从事艺术品拍卖的中国德嘉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在这段时期发展迅速,2008年全年达到了18亿元的总成交额。上海拍卖有限公司连续十几年与央视合作,举办央视黄金时段的广告的招商。

企业的经营活动得到了法律的规范。《拍卖法》不只对涉及到了规范拍卖企业的部分,也对接收委托和拍卖会场的现场组织、和标的物的交割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与此同时,也指明了拍卖企业的法律和监管责任。中拍协也相继的制订了一系列的制度来约束中国的拍卖公司和拍卖师。这一批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逐步规范了拍卖行业,提高了行业的整体素质。

(三)文物艺术品拍卖渐入佳境

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国迎来了经济、人文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物质需求也随之提高。许多文物拍卖企业应运而生。

资料显示:1994年一年的时间里,在中国各大城市举办的十余次拍卖会上,完成了1.5亿元的成交总额。次年,文物艺术品成交额翻了一倍还多,1996年的时候,文艺物品领域就已经涉及到了4.5亿元的拍卖额。到2008年,中国参与文物艺术品交易的企业就已经超过135家,2008年全年的拍卖成交额达更是到了130亿元。

中国的拍卖市场逐步发展,拍卖领域涉及的拍卖文物的价值也逐步提高,发展越来越好。在经历里十多年的发展之后,从1998年开始中国的文物艺术品市场进行了全面的调整。调整时期的拍卖市场主要表现为:拍卖会的场次不如从前;拍卖企业的增长趋势放缓甚至停滞;记录的全国拍卖市场的拍卖成交额增长速度变低。1998年,《拍卖法》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实施。自此,中国的拍卖行业走上了一段法制化的调整期。中国的文物拍卖企业和协会的骨干力量开始团结一致的探索中国拍卖业发展的新道路。

2003年颁布的两部法律法规明确的规定了文物艺术品拍卖的流程及详细的规则已经相应的责任,规定从事文物艺术品拍卖的企业的设立和经营的规范。这给中国文物艺术品企业的发展提供了管理的规范性文件。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拍卖业的经验的学习和总结,逐步完善了中国拍卖市场的经营理念。

1998年到2002年,中国的文物艺术品拍卖进入了新的调整阶段。尽管中国的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仍不见起大的起色,但是经过新的市场格局的调,中国的拍卖市场并没有在原地停留。嘉德等骨干拍卖公司的的经营业绩呈现的是缓慢上升的趋势,更高、更好的成交记录也不断的出现。2002年到2007年,走过了瓶颈期,中国的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开始回暖。根据相关网站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全球的拍卖市场上,中国的艺术品拍卖总额度是成比例上

升的。具体数据如下:2000年12.5亿元;2001年13.7亿元;2002年20.3亿元;2003年26.6亿元;2004年77.5亿元;2005年156亿元;2006年165.9亿元;2007年231.7亿元;2008年201.4亿元。

(四)行业协会推进市场稳步发展

中国拍卖行业的一切发展都与中国拍卖行业协会有着紧密的联系。1994年12月31日,代表中国拍卖行业的协会经过审核登记成立。从此,在中国拍卖行业协会的不断努力下,中国拍卖行业走上了更为快速、规范的发展道路。

为了更好的配合并促进中国拍卖行业的发展,协会成立之初,协会的人员们就主动的参与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下称《拍卖法》)的制定和修改工作当中。

1998年到2003年是中国拍卖行业发展的有一个高峰期。本着以人为本的方针,中国拍卖行业协会把人才的培养作为了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通过设立培训机构、组织从业人员培训学习等方式培养优秀的从业人员。为了更好的保证人才的合理挖掘和利用,协会又逐步建立了自己的人员培训标准和秩序,把从业人员重新分类,各司其职。中国拍卖行业职业教育体系进入了正常发展的轨道。

进入21世纪,为了让中国拍卖业的整体的水平得到提高,从长远着手,实现中国拍卖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拍卖行业协会立志走改革、创新的道路。积极的配合政府规范行业的行为,展开了一系列的活动来整顿市场的秩序,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拍卖公司的诚信的建设也逐渐的被重视了起来,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的行业自律的文件。这些文件完成、全面的规范了全行业拍卖企业和拍卖师的自律行为,为拍卖活动中的违法违规行为的辨认提供了详细的标准。

2001年,为了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形势保持同步,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开始对拍卖企业的资产进行评估。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拍卖企业的资质评定工作被行业内部和社会广泛的认可,对评定结果持肯定态度的部门也越来越多。这对中国拍卖企业管理的加强以及企业整体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对拍卖企业的资质评定工作在稳步发展的基础上,经过几年的经验和技术的累积,在

2007年,开始启动了关于行业标准化评定的工作。2008年全国拍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商务部的指导下宣布成立,《文物艺术品拍卖规程》、等专业化的规章制度的起草工作陆续的展开,这是中国拍卖行业的走向规范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拍卖行业稳步发展的重要保障。

首先是要做好政府部门的协助工作。近十年来,中拍协针对不同时期遇到的不同的典型的问题,如机动车拍卖、股权拍卖、文物拍卖、委托竞拍、回流文物拍卖外汇出境等问题,及时的向全国人大法工委等部门进行汇报,协调好各项工作,付出的努力也收到了不同程度的效果。第二,中拍协为拍卖公司提供法律和信息的咨询服务。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拍卖企业,让企业的合法权益得到全面的保障,促进拍卖企业的合法经营。第三,中拍协还通过一系类内刊,组织行业内部的关于信息和业务的交流活动。中拍协主办的杂志创办至今,已经成为了中国拍卖行业的指导性期刊。2005年6月19日,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开通了网站,也走进了电子化的时代,建成了集多中功能为一体网络服务平台,对行业的信息化和科技化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三、2014年中国拍卖行业发展评价

1、行业服务能级有效提升

自2011年起,为了规范公共资源拍卖活动,中拍协开始倡导各地建设统一的拍卖场所。经过3年的努力,该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14年,全国已有北京、上海、天津、广东、广西、甘肃、山东、福建、湖南、辽宁、黑龙江、四川、吉林等10多个省、市建立了省级公共资源拍卖中心,可以组织网络与现场同步拍卖的规范化拍卖厅全国已达100余个。依托这些中心和规范化拍卖厅,不少省市的公共资源拍卖活动基本实现了“拍卖场地、网络系统、公告发布、资金管理、集中监管”的五个统一,不仅有利于政府部门和行业组织对公共资源拍卖活动的监管,也有效发挥了拍卖行业的专业优势。

与各地公共资源拍卖平台建设相配套,2014年中国拍卖行业网络拍卖平台完成了第三次系统升级,技术支持能力明显提高。围绕中拍协网络拍卖平台,包括上海、广西、四川等省级网络拍卖平台在内,一个覆盖全国的网络拍卖平台已基本形成。

2、跨界融合扩大行业发展空间

推进与拍卖相关领域的跨界联合,扩大拍卖行业发展空间是2014年拍卖行业发展的新特点。产业链延伸方面,2014年,中国拍卖行业协会文化艺术品拍卖专业委员、机动车拍卖专业委员会等先后与雅昌文化集团、中国汽车流通行业协会和中国木材与木制品流通协会等相关产业机构或组织建立战略结盟,谋求跨业合作,打通上下游环节。不仅实现了双方共赢,也为拍卖业未来业务空间的拓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样板。

商业与学术融合方面,2014年度内,文物艺术品拍卖活动学术化趋势愈加明显。拍卖企业对专场拍卖的学术策划意识明显增强;依托学术研究加强对拍品的严格把关,注重拍品背后深层次文化价值挖掘;努力以学术赢得交易,逐渐改变以投资性宣传为主的营销模式;更多地承担文化教育和宣传的社会责任等等。这些努力,有效扩大了艺术品拍卖商业活动的生命力和社会生存空间。对牢固市场根基,打造经营品牌产生了积极影响。

3、国际化战略定位未来发展

2014年,中国拍卖业在以国际交流促进行业和市场发展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3月份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带领25家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企业在纽约成功举办“中国艺术市场现实与未来”国际论坛。这一活动,实现了中国拍卖行业在国际舞台上的首次亮相,促进了国外艺术领域对中国市场的了解。论坛期间,由中拍协倡议,中、美、法三国拍卖行业协会达成筹建“国际拍卖联盟”的共识。

依托中国拍卖行业协会搭建的国际交流平台,国内外拍卖企业间交流合作的机会正在增多:美国第一大房地产拍卖企业、法国古董商会先后来访寻求合作伙伴;其他国家协会、企业与行业之间的互访、信息数据共享、经验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受益于此,一些企业也开始走出国门寻找市场机遇。2014年9月,天津鼎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在英国成立分公司,并在伦敦举行首场艺术品拍卖。这是继2012年中国嘉德、北京保利进驻香港之后,在拍卖市场国际化大背景下,国内首家拍卖行进驻英国,率先开启全球化战略,具有标志性意义。

4、行业自律、规范成果显著

(1)企业标准化达标评定工作树立行业新形象

2014年,中拍协机动车专业委会依照《机动车拍卖规程》行业标准开展达标评定工作,首批评定出8家专业机动车拍卖企业达标,为市场提供了行为规范,为企业树立了业务标杆;中拍协艺术品专业委员会依照《文物艺术品拍卖规程》行业标准启动第二届文物艺术品拍卖标准化达标评定工作,并将于2015年初推出第二期达标企业。

(2)三项指导规范构建文物艺术品拍卖规范体系

2014年,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在《文物艺术品拍卖规程》行业标准的框架下,制定并发布了《文物艺术品拍卖从业人员职业守则》、《文物艺术品拍卖标的审定指导规范》和《文物艺术品拍卖标的保存管理指导规范》。该系列规范直指从业人员执业道德和拍品审定、保管两个核心操作环节,有效完善了现阶段文物艺术品拍卖规范管理体系,为文物艺术品拍卖企业经营提供了更加明确的业务指南。

(3)机动车自律公约规范经营行为

2014年,中拍协机动车专业委会制定发布了《中国机动车拍卖企业自律公约》,截至年底,签约企业近210家,有效地凝聚了行业正能量,对进一步规范机动车拍卖市场经营行为,促进机动车拍卖企业守法经营具有积极意义。

(4)网拍规则建设持续推进

为规范拍卖企业网络拍卖活动,2014年6月中拍协份发布《关于网络拍卖若干问题的法律指导意见》,对拍卖企业和拍卖师在网络拍卖中的具体操作进行指导;此外,经过三年努力完成了《网络拍卖规程》(国家标准)的编制、审定工作,并通过商务部报国家标准委审批。该项国家标准预计2015年发布实施。

5、持续担当社会责任

(1)产业贡献

2014年,拍卖行业整体缴纳营业税及附加合计4.4亿元,吸纳就业、兼职、院校学生实践等超过6万人。拍卖行业还在拍卖活动过程中直接拉动如广告、印刷、快递、酒店、会展、交通、网络等领域的经济效益。每年仅全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企业对相关产业的直接贡献就超过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20%。

(2)公益活动

2014年,中国拍卖业首个行业基金——拍卖基金宣布成立。由行业内外29家企业/个人捐赠的艺术作品于2015年1月在北京举行了首场公益拍卖会,所得146.93万元款全部进入公益基金。根据基金章程,将主要用于拍卖事业的教育、研究等领域,关注社会慈善事业。“拍卖基金”的成立,不仅是对过去20年拍卖行业慈善公益传统的继承和延续,更是掀开了行业成长的历史新篇章。

2014年,中国拍卖行业协会继续开展“新公民小额教师行动基金”,对城市打工子弟学校教师进行教学项目资助。截至项目结束,惠及儿童已超过2万名。

此外,2014年内,全行业不断坚持慈善义捐和义拍活动,为各种受灾和公益事业筹集善款。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拍卖行业协会旗下企业平均每天组织3场慈善拍卖活动,年现金捐款超过1亿元。

(3)文化传承

近年来,文物艺术品拍卖企业主动承担国家文化传承事业已成为了行业常态。2014年,拍卖企业组织的具有学术构思和文化传承的拍卖活动比比皆是,各种拍卖公益文化讲座、预展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欢迎。比如:中国嘉德、北京保利等企业日常持续不断举办各类学术性展览、研讨会,艺术体验季,青年艺术家评选等活动;西泠拍卖本着文化使命组织弘扬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青铜礼器拍卖专场,对文化传承和促进回流的意义深远;北京荣宝“王铎诗文稿墨迹专场”将王铎晚期创作的涉及明朝末年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清兵入关等事件诗文呈现社会,是探究明末清初历史的第一手资料等等。

内容摘自:《2015-2020年中国拍卖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中经未来产业研究中心)


相关内容

  • 中国艺术品行业市场发展分析(报告精选)
  • 北京先略投资咨询有限公司(企业网址:www.xianlue.com ) 北京先略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目 录 中国艺术品行业市场发展分析 . ........................................................................... 3 第一节 ...

  • 在高管班毕业典礼上的发言
  •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中午好! 欢迎各位在秋高气爽稻香蟹肥的季节来到上海,来到中国拍卖行业协会第五期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培训班上.本次培训班是一次在非常时期,举行的非常关键的学习班,经过五个半天的紧张学习,业已完成全部培训计划,即将结束,在此,受中拍协的委托对本期培训班作以下简单的总结: 第一,本期培训班 ...

  • 城市公共汽车客运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 2015-2020年中国城市公共汽车客运行业现 状调研分析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报告编号:1511603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 ...

  • [艺术品行业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 艺术品电子商务 学 生:瞿浩 学 号:20124618 指导教师:林云 专 业:工业工程一班 重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摘要 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时代,不论是新兴产业,还是传统零售业都受到网路的大力冲击.很多传统的零售行业都纷纷面临倒闭,而在此背景下,如何融入互联网从而得到更好的生存机会和发展前景就成了各 ...

  • 一件艺术品的商业历程
  • 画廊和拍卖行的商人们对他们的金融界客户名单讳莫如深.尽管银行作为机构买入艺术品,以及成立艺术专项基金早已不是新鲜事,但点名依然是这个圈子的禁忌.未经证实的消息称,民生银行曾买入一幅张大千的作品─2012年,张大千以2.87亿美元的成交额成为全球拍卖排名第二的艺术家,仅次于安迪·沃霍尔,略高于毕加索. ...

  • 2016拍卖师 各科目考试大纲
  • 2016年拍卖实务考试大纲 考试内容为<拍卖概论>第一章至第七章和<拍卖实务教程>第一章至第十九章,以及<拍卖企业的等级评估与等级划分>.<拍卖术语>.<拍卖师操作规范>.<文物艺术品拍卖规程>.<机动车拍卖规程>. ...

  • 城市,一本打开的书
  • 弹指一挥间,非凡20年. 1993-2013年这一条20年的时间轴对于一座城市的历史来说,并不算长,但它所涵盖的内容和所产生的影响力却是不容忽视的.这20年间,青岛市的社会.经济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迁,取得了辉煌成就. 1992年,青岛市果断做出将市级机关东迁,进行东部开发建设,发展形成 ...

  • 房产3周年庆活动
  • 网络地产风云 世界触手可及 --新浪成都房产三周年庆典暨新浪战略联盟签约仪式 活动主题:网络地产风云 世界触手可及 活动名称:新浪成都房产三周年庆典暨新浪战略联盟签约仪式 活动构成:嘉宾发言/生日仪式/签约仪式/拍卖会/舞会/互动游戏/ 活动时间:2007年10月26 日20:00至22:00 活动 ...

  • 当代玉器的优势在于其材质的珍贵
  • 2014年当代玉器收藏投资攻略 2014年03月06日 18:30   <第1收藏>周刊 2014年当代玉器收藏投资攻略 ⊙第1收藏周刊 雷丽叶 尽管作为原材料的玉石价格仍在扶摇直上,2013年的玉器市场显得平静而有序.2013年,各大拍卖公司的当代玉器拍卖还是人头攒动,但玉器作品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