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学中性描写的阅读心理解析

社会科学20鸺年第8期秦建鸿:中国古典文学中性描写的阅读心理解析

中国古典文学中性描写的阅读心理解析

秦建鸿

摘要: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性描写,对这个另类话题历来有争议。其敏感点正是它

的矛盾之处:性描写作品传承至今的历史也是不断受禁止的历史。其实在上古时期

“性”很自然,就是生命的一种形态。随着社会发展,“性”逐渐被贴上了许多标签,陷

入尴尬。文学作为社会生活的反映,在表现人的同时离不开性描写,如何看待这个问

题,众说纷纭。从阅读心理层面分析,进化心理表明,性爱适应器积淀于阅读的感知觉

基础;精神分析的性爱本能的替代性满足形成阅读的情感共鸣;人本・心理的高峰体验提

升了阅读的理解力,把握了对性描写的认识方向。

关键词:中国古典文学,性描写,阅读心理

中图分类号:助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5833(2008)08.0138.07

作者简介:秦建鸿,上海大同学院副教授(上海200011)

关于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性”描写,这个敏感题材作为艺术长廊里的另类有其复杂性。一方面,社会的道德判断使其受阻;另一方面,自然的道德本性又使其传承至今。如何引导今人阅读,是本文的研究点。首先我们对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性”描写就其存在的现象作一个广义上的描述,进而再从阅读心理层面进行剖析。

这里先引用弗洛姆在他的《爱的艺术>中摘录伟大的穆斯林诗人、神秘主义者吕米的诗歌,以此来引证性爱的意义。性爱是对与另一异性的完全融合、结为一体的渴望:

上帝赋予男儿女郎以欲望,

所以,

所以世界应该因他们结合而永亮。

上帝在生命的每一部分,

都输入了对另一部分的怀想。

昼夜看上去似乎是仇敌,

然却是目的同一的鸳鸯。

所有相爱的人们,

都是为了双方的共享;

没有夜晚,

人类将一无所获,

因而.

因而也不会有可供白昼消耗的阳光。(1)

收稿日期:2008.02.06

①[美]弗洛姆:‘爱的艺术),刘福堂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9页。138

社会科学20∞年第8期秦建鸿:中国古典文学中性描写的阅读心理解析

无论西方或东方,性行为的表现在上古先民的心目中并非隐秘也非丑陋,它普遍被当作神而明之的对象。例如很多所谓“史前维纳斯”的裸体女像、各种材料制作的阳具模型、绘有男女交媾的岩画,还有各种形式的生殖崇拜遗迹,所有这些最新的考古发现足以表明,那个时代的“性”表现远比文明社会要公开大方得多。

我国早期的典籍《周易》,其中如《乾》、《坤》、《蒙》、《咸》、《家人》、《归妹》等卦内,都有不少文字涉及与男女两性有关的论述,并且常常把男女两性与天地、阴阳的关系对应起来。如《系辞下传>云:

天地绸缀,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l:系辞上传:》云: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诗经》中所描写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是雌雄之间的呼应。从古人。天人感应”的观点来看,人对异性的欲求往往会在面对动物求偶的情景时得到激发,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尤为重大,而且人类还习惯从自身与动物的相似中确认和评价自己的行为。<诗经>三百篇中“男女相从而歌”的对唱形式就是对动物的一种行为模仿。

因此古人基本上认为,凡是自然而然的事物,凡是能在自然界中找到其对应关系的东西,都具有其合理性。正是面对“天地烟绲,万物化醇”和“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的现象,古人才得出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结论。

据人类学家的研究,这些早期的性表现既非赞美性爱,也无所谓渲染色情,它们的产生纯属自然状态。这些最古老的表现形式本身就是一种现实。人们相信,崇拜生殖器的图像可以求得人畜两旺。他们还相信,通过男女交媾能对大自然施加想象中的魔力,从而求得一年四季风调雨顺,猎物丰富。总之,生殖器官和性行为的表现固然十分公开,但都被视为象征形象,被用于祈福或辟邪的目的。在这种将“性”神而明之的文化背景中,。性”更多地被用来达到“非性”的目的,只是生命发展的一种必然。

<礼记》是一部关于中国封建社会礼仪秩序、道德风貌的书,因此,其中有不少篇幅都涉及男女两性婚配嫁娶和夫妻相处的礼仪规矩。但其中最精彩的,恐怕还是在对两性交合与繁衍子孙、延续社会发展关系的那部分言论。如《昏义》篇云:

昏礼者,将合二性之好,上以事宗,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

可见当时人们对男女交合的意义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像这样的男女婚嫁的观念,即使从今日的角度来看,也仍未过时。

朱熹在《序卦传》中也有阐述: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

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巨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

也.故受之以恒。

在朱熹看来,“卦”主要是讲男女夫妇之道。

任何一种事物,只要被当作崇拜的对象,被赋予过多的含义和功能时,就会在人们心中构建起想象的空间。面对生命创造的奇迹和阴阳变化的秩序,人类从最初对“性”的顺应,渐而产生了神秘的幻想。

从上述对“性”的现象的广义描述中,可以看到“性爱”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必然产物,人类心理活动是社会生活的积淀,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性心理。那么,作为文学作品中的“性”描写,又构成何种阅读心理机制呢?

一、感知觉与进化心理

感知觉是阅读的基础,也是人类心理的基础。生命始于感觉,人通过感官接触对象从而感知139

社会科学2∞8年第8期秦建鸿:中国古典文学中性描写的阅读心理解析对象,没有感知觉,也就无所谓生命。人类在生产劳动实践过程中各种感觉器官与感觉能力不断地进化,开始有能力进行越来越复杂的活动,完成了一个异常漫长的自然身心的。人化”过程,进而也形成了人类的文化心理结构,包括人的阅读心理结构。

为阐述人类性爱感知觉,本文引人进化心理学作为基础研究点。正如哈佛大学ste、r朗Pinker教授所言:

在对人类的研究中,如果想要对人类经验的某些主要领域——比如美、母性、亲属

关系、道德、合作、性行为、攻击性一一进行解释,那么只有进化心理学才能提供比较

连贯的理论。①

进化心理学认为,人类进化过程中其主要产物就是适应器,这是通过自然选择而形成的,有助于有机体解决生存和繁殖问题。比如脚和轮胎,摩擦会让物理性的轮胎遭受磨损,但是有机体的脚通过自然选择规律产生了茧子,产生茧子的机制就是进化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适应性产物。

很明显,自然选择的进化理论在解释人的生理结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那么,它又是如何解释和分析人类心理适应器的呢?各个器官解决不同的问题,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面临许多不同的适应问题,在解决这些适应问题的过程中,人类必然演化形成了一系列的心理程序或机制。在进化史上,人类的神经环路会累积性地增加到人脑的设计中,只要它们能以某种方式做出反应或加工信息,就会增加人类对适应问题的行为和生理的适应性调节,自然形成一系列的感知觉的适应器:情绪程序和动机性程序。情绪程序包括恐惧和依恋;动机性程序包括两性吸引或报复。

可见,进化心理表明,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每遇到一个问题都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心理适应器。这为性爱提供了一个感知觉心理基础,或者说,性爱感知觉的关键在于通过自然选择进化而来,是用于解决“性”本能的特定性问题的适应器。如此我们也可以把“性”描写作品看成是性爱适应性产物,由作品到阅读的过程在感知觉中自然形成性爱适应器。

唐宋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顶峰,其中不乏性爱描写。元稹是唐代写艳诗的能手,从他的长诗《会真诗》中,可以解析性爱进化适应器在阅读感知觉中承上启下的作用。

微月透帘栊,萤光度碧空。遥天初缥缈,低树渐葱茏。龙吹过庭竹,莺歌拂井桐。

罗绡垂薄雾,环佩响轻风。绛节随金母,云心捧玉童。更深人悄悄,晨会雨潆潆。

珠莹光文履,花明隐绣龙。瑶钗行彩凤,罗帔掩丹虹。言自瑶华浦,将朝碧玉宫。

因游洛城北,偶向宋家东。戏调初微拒,柔情已暗通。低鬟蝉影动,回步玉尘蒙。

转面流花雪,登床抱绮丛。鸳鸯交颈舞,翡翠合欢笼。眉黛羞偏聚,唇朱暖更融。

气清兰蕊馥,肤润玉肌丰。无力慵移腕,多娇爱敛躬。汗流珠点点,发乱绿葱葱。

方喜千年会,俄闻五夜穷。留连时有恨,缱绻意难终。慢脸含愁态,芳词誓素衷。

赠环明运合,留结表心同。啼粉流宵镜,残灯远暗虫。华光犹冉冉,旭日渐瞳睦。

秉鹜还归洛,吹箫亦上嵩。表香犹染麝,枕腻尚残红。幂幂临塘草,飘飘思渚蓬。

素琴呜怨鹤,清汉望归鸿。海阔诚难渡,天高不易冲。行云无处所,箫史在楼中。

诗中朦胧的诗意淋漓表达出了性爱的欢愉,艳遇的过程戏拟为游仙的过程,用迷离恍惚的仙境烘托出男女欢会的极乐情境,从而创造艳情文学所特有的朦胧感和神秘色彩,以适应唐诗浪漫的情怀。

长诗分了几个层次来描写男女从相会到离别的过程。首六旬先写两人幽会西厢时的夜景,把夜风吹拂庭竹的声响比为龙吟,令人自然想象到了神话中的鸾鸟,烘托出一种仙子即将从天而降的气氛。以下十四句写莺莺从闺房偷偷来到西厢的过程。罗衣像薄雾一样飘忽,身上的环佩发出轻响,想象她是仙仗伴随下的西王母,而张生则被比为道教典籍中的玉童。她来自“瑶华浦”,他等侯在“碧玉官”,两处均为仙人居所。同时,诗中还细腻地描绘了莺莺的穿着打扮,突出艳

①[美]D.M.巴斯:<进化心理学),熊哲宏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r7年版.第l页。140

社会科学20∞年第8期秦建鸿:中国古典文学中性描写的阅读心理解析趣的情调。接下来的十六句则写两人交欢的过程,运用暗示,即展现出个别优美的局部迹象,或点缀一些藻饰性的代称,让人意会到发生的事情,而不是直白的描写具体的细节。这种意会便是感知觉中性爱适应器的作用。诗的最后由高潮转入交欢之后的离别,依依不舍的两人,同时也强调了欢乐的短暂性和梦幻感。总之,诗人将艳情描绘得像进入了仙境一般,让人产生丰富的阅读联想。

再看宋词。词从它诞生的那刻起似乎就与艳情结下了不解之缘,或许正是因为宋词主要是靠歌妓演唱而传播,因此整个宋词最基本的题材就是表现男女性爱、离别相思之类。即使是素以豪放派词著称的苏轼、辛弃疾等人,在他们的词集里也有不少这样的作品。这里不一一展开论述,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词家稍加评述。

晏殊《渔家傲》,里面含有较浓重的性爱描写:

楚国细腰元自瘦。文君腻脸谁描就?日夜声声催箭漏。错复尽。红颜岂得长如旧。

醉折嫩房和蕊嗅。天丝不断清香透。却傍小阑凝坐久。风满袖。西池月上人归后。

如果单独、孤立地看“醉折嫩房和蕊嗅”这句词,还很难发现什么。但如果结合上半段的内容,就可以看出“性”描写了。上半段的开篇两句,写女色之美艳与动人,而“红颜岂得长如旧”,显然也感叹红颜不常驻。所以,“醉折”句,既是承上半段的内容,劝人行乐须及时,又寓含着一种寄兴与隐喻。词曲中常将“嫩房”与“花蕊”比作女性的乳房和生殖器,显然这首词中表达的也是此意。

男女艳遇时的尽情欢悦,在宋代另一词人柳永笔下有了更多的描写,因为柳永与歌妓交往密切,并对市井生活有较多的深入了解。此处不妨摘录一些最有代表性的词句:

洞房饮散帘帷静。拥香衾,欢心称。金炉麝袅青烟,风帐烛摇红影。无限狂心秉酒

兴。这欢娱、渐入嘉景。《昼夜乐》之二

洞房悄悄。锦帐里、低语偏浓,银烛下、细看俱好。《两同心>

玉树琼枝,迤逦相倚傍。酒力渐浓春思荡。鸳鸯绣被翻红浪。《风栖梧》之三

至更阑,疏狂转甚。更相将、凤帷鸳寝。玉钗乱横,任散尽高阳,这欢娱、甚时重

恁。<宣清》

几饮散良宵永,鸳衾暖、凤枕香浓。《集贤宾》

上述词中。洞房”和“鸳鸯绣被”都是性爱场景的喻指。

综上分析可以看到,无论是唐诗还是宋词在表达男欢女爱时都运用一种朦胧的诗意,构架想象的空间。这既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特色,同时也证明阅读的心理基础,即性爱进化适应器在感知觉中的作用。如果没有感知觉的心理基础,没有性爱进化适应器的作用,很难进行阅读并产生阅读快感。

二、情感与精神分析

感知觉是阅读的心理基础,那么情感则是阅读的动力。情感也是特殊的心理活动。它是人类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反应,人们根据客观事物的不同特点,以及人和物之间的不同关系,产生出不同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与人的需要直接相联系,是人们在日常活动中需要的满足或不满足的重要表现。

就人的需要和情感而言,性爱是情感的核心,为此再从精神分析学解析作为阅读动力的情感与“性”描写的关系。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把人的意识分为三层:本我、自我和超我。在追溯本能冲动时,弗洛伊德认为它们是作为爱欲的派生物来表现自己的本我。在弗洛伊德的理论里,超我指的是社会的价值观念,自我是一种平衡协调。当本我与超我产生矛盾时,弗洛伊德如此说:

好像在心理上——不管是在自我中,还是在本我中——存在着一种可替换的能量,141

它本身虽然是中立的,却能要么和性的冲动,要么和破坏性冲动通力合作,这两种本能

有质的不同,并能增加它的全部贯注。如果不假设存在这种可替换的能量,我们就无法

取得进展。①

从弗洛伊德的理论中,可以知道人类通过释放性欲的物质,即能达到某种升华。也就是说,自我可以通过本能的某些宣泄对本我起到控制和平衡协调。换言之,一种本能的满足可以取代另一种本能的满足,艺术作品正是这种替代性的满足。如此在这样一个宣泄释放的过程中阅读,又获得了另一种替代性的情感共鸣。

中国古典诗词中,闺情诗比较典型地表现了本能替代性的满足和情感的共鸣。闺情诗以“性”苦闷和“性”压抑为基本特征,表现女子的“性”心理状态,主要描写了女子在丈夫远征或离家后独守空房的苦闷心情,或细腻地描绘了宫女和宫妃失宠后的幽闭之苦。闺情诗中女性往往陷入情欲的磨难,对一般女性而言情爱并非那样简单,爱的余波会无尽的扩散,让惑于意念的女性在她的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都不由自主地想着她所等待的男人。

比如唐诗中沈俭期的“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张若虚的“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等句,很真实地反映了闺中女子阔别丈夫后在“性”生活方面的单调寂寞。再如王维的《秋夜曲》:“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诗中首句以月亮初升到秋露微呈,写了秋夜时间之长,与下面的“夜久”相照应,二旬以轻罗已薄仍未换衣,写了此女弹筝心思之专,与下面的“殷勤弄”相照应,而末句用“心怯空房”四字,道出了“夜久殷勤弄”的真正原因。有房而不忍归,已达到令人“心怯”的程度,足见此女在“性”生活方面独居已久,思念异性之苦。这里“性”本能通过诗意的宣泄和释放从而获得情感的共鸣,并在阅读上产生替代性的满足。

唐代女诗人薛涛可谓是这类闺情诗的典型,且读她的《锦江春望词》四首:

(一)

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

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

(二)

揽革结同心,将以遗知音,

春愁正断绝,春乌复哀吟。

(三)

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

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

(四)

那堪花满枝,翻作两相思,

玉簪垂朝镜,春风知不知。

细看诗中无尽的相思,诗人通过一腔的本能宣泄,得到了替代性的满足,对读者来说也产生阅读的情感共鸣。

我们还可以从更为经典的作品《牡丹亭》中解析替代性满足的情感释放。《牡丹亭>的故事主要是以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展开,在赞美和歌颂了他们对自由生活的执著追求和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同时,也有意识地表现了人们基本的性欲要求。杜丽娘梦中的那个书生初见了杜丽娘时便唱道:

山桃红……见了你紧相偎,慢厮连,恨不得肉儿般团成片也。逗的个日下胭脂雨上

①[奥]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心理哲学),杨韶刚等译,九州出版社2∞5年版。第35页。142

鲜……

以往评论家赞美这一梦境,或誉其想象力丰富,或誉其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但如果我们从心理学,特别是从性心理学的角度来考察和检视,这实在是一种很普通的性心理活动,妙龄少女杜丽娘在春情萌发时的内心活动,通过做梦而得到的一种真实反映。从精神分析学来看,梦就是本能欲望的一种宣泄和释放,本能在梦中得到替代性的满足。在汤显祖的那个时代,甚至在汤显祖以前,笔记小说或长篇白话中男女梦中相会或交媾的描写就屡见不鲜。杜丽娘因梦而生情,因情而生病,因病而死亡,由死亡而复生,《牡丹亭>的这种不同寻常的描写更能产生阅读的替代性的情感共鸣。

三、理解与人本心理

从本质上来讲,阅读并非满足生理上的需求,而是一种精神上的需求,阅读心理的深层特征就是理解。理解可以说是阅读的方向,当然阅读中的理解是特殊的理性内容,是一种智性的领悟。心理学认为,这种理解能力沉淀于感性中的理性,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亦是理解之后的深刻感悟。黑格尔把这种理解的领悟性称作“敏感的观照”,他说:

“敏感”一方面涉及存在的直接的外在的方面,另一方面也涉及存在的内在本质。

充满敏感的观照并不能把这两方面分别开来,而是把对立的方面包括在一个方面里,在

感性直接观照里同时了解到本质和概念。∞

因此阅读的关键就是把握作品的概念和本质,从而进入一种抽象的精神体验,这恰与马斯洛的人本心理学有某种相似之处。

再看马斯洛的人本心理学是如何解析阅读的理解领悟。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有不同的层次,需要层次指的是与生俱来的包括基本需要与超越性需要的各种生理、心理因素。每当较低级的需要得到满足,较高级的新需要就会出现。马斯洛把它分为人的五大层次的需求,即:生存、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马斯洛这样解释:

当面包充足时,人们顿顿饱餐,他们的欲望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此时其他更高级

的需求会立即出现,这种需求(并非生理上的饥饿感)主宰了肌体。当这种需求得到满

足后,另一种新的(更加高级的)需求又出现了,依次类推。我们说,“人类基本需求

构成一个相对的优势层次体系”,就是这个意思。o

按照马斯洛的理论,人类需求的相对优势层次体系就是自我实现的需求,自我实现是一种自我发挥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自我实现即是精神上的高峰体验,高峰体验通常指一种奇妙的境界,从领悟中感受到的愉悦的心情,并能体验超越与神圣。

阅读是一种精神上的需求和满足,显然也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高峰体验。换言之,通过阅读领悟理解渗透在作品之中且超越作品之上的内在的含义。结合本文所述,指的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有关性描写之外的社会文化意义抑或对作品的某些理性认识。这样我们就能以一种新的视角面对明清小说中性描写的兴盛现象,从阅读中获得精神上的高峰体验。

先看<金瓶梅》,透过书中的性描写,令今人领悟到明代中叶的社会风气。《金瓶梅》中的性描写,首先是由于时代风尚的影响。明代中叶以后,手工业、商业有了很大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在此基础上掀起的一股新思潮对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进行了激烈的抨击,反对封建的禁欲主义、肯定自然人性成了这股新思潮的核心内容。于是,在社会习俗的浸染和新思潮的激荡下,文学作品尤其是描写世俗之人日常生活的文学作品,充斥着用赤裸裸的文字来表现他们对肉欲的追求、性的欢愉,也就变得相当普遍了。“性”描写构成了一种文化形态,成了封建意识形态走

0[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67页。[美]爱德华・霍夫曼:‘做人的权利——马斯洛>,许金声译.改革出版社19%年版,第173页。143

社会科学加∞年第8期秦建鸿:中国古典文学中性描写的阅读心理解析向崩溃、资本主义健全的文化无由生根那一特定时期的独特现象,一种“世纪现象”,从而辐射出深刻的社会历史内涵。

因此,对<金瓶梅》“性”描写的阅读分析,还可进一步理解为它是一部反映人们日常生活的小说,它以“性”作为进入人的内心世界的特殊通道,把“性”作为人的所有行为的核心动力、连结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核心纽带。于是,在一个把“性”抛弃、拒斥、遮蔽的世界里,在一个连谈论“性”的权利都被剥夺的世界里,《金瓶梅》的出现,无疑是以一种“性思维”实行了一场“新思维”的革命。通过深层次的阅读理解提升了对历史的新的认识,由此丰富读者的精神世界。

再读李渔的《肉蒲团》,这篇小说最为精彩的是其结尾,出其不意地安排了让主人公未央生自阉的结局。这是一个滑稽而令人震惊的结局。在这部有关浮世风月债的小说中,对主人公未央生的处理自始至终都突出了对他的阳具的处理。那东西似乎并不只是区区一个性器官,而是某种具有两面性的怪物。未央生接受了一个道士给他成功施行的性器官移植手术,道士把一只狗的生殖器移植到未央生身上,使他混迹于风月场中享尽艳福。未央生自以为得到了一件宝贝。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不久未央生发现自己吃了大亏,他正准备从此洗手不干时,却发现它是一条祸根。自阉并不是他决心禁欲的壮举,而是避免再次吃亏而唯一能够采取的措施。

李渔花费了那么多的笔墨,原来只是要让读者认识到一个简单事实,一个讲究实利的道理:如果一个男人不想自己吃亏,很简单,只有不占便宜才能保证不吃亏,因为报应是不可避免的。尽管这个道理很世俗,但对过于膨胀的欲望也有某种抑制作用。于此读者也领悟到渗透在作品之中的理性认识。

行文至此,我们基本上了解了,正是由于人类性欲和性生活的普遍存在,并构成了整个人类生活的重要部分,因此无论从德谟克里特,亚里斯多德提出的“文学艺术是人对自然和社会生活模仿”,还是“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都为文学中的性描写提供了存在的依据。

“性”在人类生活中无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它渗透于整个生命过程。从生理学上已经得知,两性生存活动同人的整个身体的生存活动是一体的,他们共同组成性生活的全部关系,并形成人的心理机制。正如本文所述,人类性欲在进化心理中形成感知觉的适应器,构成阅读的心理基础。其次,作为人类基本动力的“性”本能的宣泄和释放,通过阅读也可以获得一种替代性的满足,产生情感共鸣。除此之外,就阅读本身而言是一种精神的需求,作为阅读深层次的理解领悟力能超越作品之上。因此从人本心理学的高峰体验来看,把握阅读理解的方向,即能达到自我完善的需求。简言之,通过阅读丰富精神世界,同时也完善对作品的理性认识。

(责任编辑:李亦婷)144

中国古典文学中性描写的阅读心理解析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秦建鸿上海大同学院,上海,200011社会科学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2008(8)1次

参考文献(5条)

1.弗洛姆;刘福堂 爱的艺术 2002

2.D.M.巴斯;熊哲宏 进化心理学 2007

3.弗洛伊德;杨韶刚 弗洛伊德心理哲学 2005

4.黑格尔;朱光潜 美学 1979

5.爱德华·霍夫曼;许金声 做人的权利--马斯洛 1998

本文读者也读过(9条)

1. 曾繁敏.ZENG Fan-min 当前大众阅读心理的变化趋势分析[期刊论文]-河北科技图苑2009,22(1)

2. 郭睿 利用

3. 华明.Hua Ming 论中国古典文学中历史意识的演进[期刊论文]-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0(5)

4. 赵阳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漫谈中国古典文学中女性形象[期刊论文]-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35)

5. 闻朝君 试论图式阅读理论[学位论文]2001

6. 林凡 图式阅读理论新议[期刊论文]-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

7. 高凤霞 图式阅读理论与语篇理解模式[期刊论文]-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5(1)

8. 王丽.马龙潜.Wang Li.Ma Long-qian

9. 陆添红 浅谈中国古典文学大团圆结局的文化意义[期刊论文]-青年文学家2009(9)

引证文献(1条)

1.憨瑞祥 论《白鹿原》中性爱描写的文化价值观[期刊论文]-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0(4)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shkx200808019.aspx

社会科学20鸺年第8期秦建鸿:中国古典文学中性描写的阅读心理解析

中国古典文学中性描写的阅读心理解析

秦建鸿

摘要: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性描写,对这个另类话题历来有争议。其敏感点正是它

的矛盾之处:性描写作品传承至今的历史也是不断受禁止的历史。其实在上古时期

“性”很自然,就是生命的一种形态。随着社会发展,“性”逐渐被贴上了许多标签,陷

入尴尬。文学作为社会生活的反映,在表现人的同时离不开性描写,如何看待这个问

题,众说纷纭。从阅读心理层面分析,进化心理表明,性爱适应器积淀于阅读的感知觉

基础;精神分析的性爱本能的替代性满足形成阅读的情感共鸣;人本・心理的高峰体验提

升了阅读的理解力,把握了对性描写的认识方向。

关键词:中国古典文学,性描写,阅读心理

中图分类号:助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5833(2008)08.0138.07

作者简介:秦建鸿,上海大同学院副教授(上海200011)

关于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性”描写,这个敏感题材作为艺术长廊里的另类有其复杂性。一方面,社会的道德判断使其受阻;另一方面,自然的道德本性又使其传承至今。如何引导今人阅读,是本文的研究点。首先我们对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性”描写就其存在的现象作一个广义上的描述,进而再从阅读心理层面进行剖析。

这里先引用弗洛姆在他的《爱的艺术>中摘录伟大的穆斯林诗人、神秘主义者吕米的诗歌,以此来引证性爱的意义。性爱是对与另一异性的完全融合、结为一体的渴望:

上帝赋予男儿女郎以欲望,

所以,

所以世界应该因他们结合而永亮。

上帝在生命的每一部分,

都输入了对另一部分的怀想。

昼夜看上去似乎是仇敌,

然却是目的同一的鸳鸯。

所有相爱的人们,

都是为了双方的共享;

没有夜晚,

人类将一无所获,

因而.

因而也不会有可供白昼消耗的阳光。(1)

收稿日期:2008.02.06

①[美]弗洛姆:‘爱的艺术),刘福堂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9页。138

社会科学20∞年第8期秦建鸿:中国古典文学中性描写的阅读心理解析

无论西方或东方,性行为的表现在上古先民的心目中并非隐秘也非丑陋,它普遍被当作神而明之的对象。例如很多所谓“史前维纳斯”的裸体女像、各种材料制作的阳具模型、绘有男女交媾的岩画,还有各种形式的生殖崇拜遗迹,所有这些最新的考古发现足以表明,那个时代的“性”表现远比文明社会要公开大方得多。

我国早期的典籍《周易》,其中如《乾》、《坤》、《蒙》、《咸》、《家人》、《归妹》等卦内,都有不少文字涉及与男女两性有关的论述,并且常常把男女两性与天地、阴阳的关系对应起来。如《系辞下传>云:

天地绸缀,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l:系辞上传:》云: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诗经》中所描写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是雌雄之间的呼应。从古人。天人感应”的观点来看,人对异性的欲求往往会在面对动物求偶的情景时得到激发,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尤为重大,而且人类还习惯从自身与动物的相似中确认和评价自己的行为。<诗经>三百篇中“男女相从而歌”的对唱形式就是对动物的一种行为模仿。

因此古人基本上认为,凡是自然而然的事物,凡是能在自然界中找到其对应关系的东西,都具有其合理性。正是面对“天地烟绲,万物化醇”和“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的现象,古人才得出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结论。

据人类学家的研究,这些早期的性表现既非赞美性爱,也无所谓渲染色情,它们的产生纯属自然状态。这些最古老的表现形式本身就是一种现实。人们相信,崇拜生殖器的图像可以求得人畜两旺。他们还相信,通过男女交媾能对大自然施加想象中的魔力,从而求得一年四季风调雨顺,猎物丰富。总之,生殖器官和性行为的表现固然十分公开,但都被视为象征形象,被用于祈福或辟邪的目的。在这种将“性”神而明之的文化背景中,。性”更多地被用来达到“非性”的目的,只是生命发展的一种必然。

<礼记》是一部关于中国封建社会礼仪秩序、道德风貌的书,因此,其中有不少篇幅都涉及男女两性婚配嫁娶和夫妻相处的礼仪规矩。但其中最精彩的,恐怕还是在对两性交合与繁衍子孙、延续社会发展关系的那部分言论。如《昏义》篇云:

昏礼者,将合二性之好,上以事宗,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

可见当时人们对男女交合的意义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像这样的男女婚嫁的观念,即使从今日的角度来看,也仍未过时。

朱熹在《序卦传》中也有阐述: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

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巨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

也.故受之以恒。

在朱熹看来,“卦”主要是讲男女夫妇之道。

任何一种事物,只要被当作崇拜的对象,被赋予过多的含义和功能时,就会在人们心中构建起想象的空间。面对生命创造的奇迹和阴阳变化的秩序,人类从最初对“性”的顺应,渐而产生了神秘的幻想。

从上述对“性”的现象的广义描述中,可以看到“性爱”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必然产物,人类心理活动是社会生活的积淀,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性心理。那么,作为文学作品中的“性”描写,又构成何种阅读心理机制呢?

一、感知觉与进化心理

感知觉是阅读的基础,也是人类心理的基础。生命始于感觉,人通过感官接触对象从而感知139

社会科学2∞8年第8期秦建鸿:中国古典文学中性描写的阅读心理解析对象,没有感知觉,也就无所谓生命。人类在生产劳动实践过程中各种感觉器官与感觉能力不断地进化,开始有能力进行越来越复杂的活动,完成了一个异常漫长的自然身心的。人化”过程,进而也形成了人类的文化心理结构,包括人的阅读心理结构。

为阐述人类性爱感知觉,本文引人进化心理学作为基础研究点。正如哈佛大学ste、r朗Pinker教授所言:

在对人类的研究中,如果想要对人类经验的某些主要领域——比如美、母性、亲属

关系、道德、合作、性行为、攻击性一一进行解释,那么只有进化心理学才能提供比较

连贯的理论。①

进化心理学认为,人类进化过程中其主要产物就是适应器,这是通过自然选择而形成的,有助于有机体解决生存和繁殖问题。比如脚和轮胎,摩擦会让物理性的轮胎遭受磨损,但是有机体的脚通过自然选择规律产生了茧子,产生茧子的机制就是进化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适应性产物。

很明显,自然选择的进化理论在解释人的生理结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那么,它又是如何解释和分析人类心理适应器的呢?各个器官解决不同的问题,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面临许多不同的适应问题,在解决这些适应问题的过程中,人类必然演化形成了一系列的心理程序或机制。在进化史上,人类的神经环路会累积性地增加到人脑的设计中,只要它们能以某种方式做出反应或加工信息,就会增加人类对适应问题的行为和生理的适应性调节,自然形成一系列的感知觉的适应器:情绪程序和动机性程序。情绪程序包括恐惧和依恋;动机性程序包括两性吸引或报复。

可见,进化心理表明,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每遇到一个问题都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心理适应器。这为性爱提供了一个感知觉心理基础,或者说,性爱感知觉的关键在于通过自然选择进化而来,是用于解决“性”本能的特定性问题的适应器。如此我们也可以把“性”描写作品看成是性爱适应性产物,由作品到阅读的过程在感知觉中自然形成性爱适应器。

唐宋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顶峰,其中不乏性爱描写。元稹是唐代写艳诗的能手,从他的长诗《会真诗》中,可以解析性爱进化适应器在阅读感知觉中承上启下的作用。

微月透帘栊,萤光度碧空。遥天初缥缈,低树渐葱茏。龙吹过庭竹,莺歌拂井桐。

罗绡垂薄雾,环佩响轻风。绛节随金母,云心捧玉童。更深人悄悄,晨会雨潆潆。

珠莹光文履,花明隐绣龙。瑶钗行彩凤,罗帔掩丹虹。言自瑶华浦,将朝碧玉宫。

因游洛城北,偶向宋家东。戏调初微拒,柔情已暗通。低鬟蝉影动,回步玉尘蒙。

转面流花雪,登床抱绮丛。鸳鸯交颈舞,翡翠合欢笼。眉黛羞偏聚,唇朱暖更融。

气清兰蕊馥,肤润玉肌丰。无力慵移腕,多娇爱敛躬。汗流珠点点,发乱绿葱葱。

方喜千年会,俄闻五夜穷。留连时有恨,缱绻意难终。慢脸含愁态,芳词誓素衷。

赠环明运合,留结表心同。啼粉流宵镜,残灯远暗虫。华光犹冉冉,旭日渐瞳睦。

秉鹜还归洛,吹箫亦上嵩。表香犹染麝,枕腻尚残红。幂幂临塘草,飘飘思渚蓬。

素琴呜怨鹤,清汉望归鸿。海阔诚难渡,天高不易冲。行云无处所,箫史在楼中。

诗中朦胧的诗意淋漓表达出了性爱的欢愉,艳遇的过程戏拟为游仙的过程,用迷离恍惚的仙境烘托出男女欢会的极乐情境,从而创造艳情文学所特有的朦胧感和神秘色彩,以适应唐诗浪漫的情怀。

长诗分了几个层次来描写男女从相会到离别的过程。首六旬先写两人幽会西厢时的夜景,把夜风吹拂庭竹的声响比为龙吟,令人自然想象到了神话中的鸾鸟,烘托出一种仙子即将从天而降的气氛。以下十四句写莺莺从闺房偷偷来到西厢的过程。罗衣像薄雾一样飘忽,身上的环佩发出轻响,想象她是仙仗伴随下的西王母,而张生则被比为道教典籍中的玉童。她来自“瑶华浦”,他等侯在“碧玉官”,两处均为仙人居所。同时,诗中还细腻地描绘了莺莺的穿着打扮,突出艳

①[美]D.M.巴斯:<进化心理学),熊哲宏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r7年版.第l页。140

社会科学20∞年第8期秦建鸿:中国古典文学中性描写的阅读心理解析趣的情调。接下来的十六句则写两人交欢的过程,运用暗示,即展现出个别优美的局部迹象,或点缀一些藻饰性的代称,让人意会到发生的事情,而不是直白的描写具体的细节。这种意会便是感知觉中性爱适应器的作用。诗的最后由高潮转入交欢之后的离别,依依不舍的两人,同时也强调了欢乐的短暂性和梦幻感。总之,诗人将艳情描绘得像进入了仙境一般,让人产生丰富的阅读联想。

再看宋词。词从它诞生的那刻起似乎就与艳情结下了不解之缘,或许正是因为宋词主要是靠歌妓演唱而传播,因此整个宋词最基本的题材就是表现男女性爱、离别相思之类。即使是素以豪放派词著称的苏轼、辛弃疾等人,在他们的词集里也有不少这样的作品。这里不一一展开论述,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词家稍加评述。

晏殊《渔家傲》,里面含有较浓重的性爱描写:

楚国细腰元自瘦。文君腻脸谁描就?日夜声声催箭漏。错复尽。红颜岂得长如旧。

醉折嫩房和蕊嗅。天丝不断清香透。却傍小阑凝坐久。风满袖。西池月上人归后。

如果单独、孤立地看“醉折嫩房和蕊嗅”这句词,还很难发现什么。但如果结合上半段的内容,就可以看出“性”描写了。上半段的开篇两句,写女色之美艳与动人,而“红颜岂得长如旧”,显然也感叹红颜不常驻。所以,“醉折”句,既是承上半段的内容,劝人行乐须及时,又寓含着一种寄兴与隐喻。词曲中常将“嫩房”与“花蕊”比作女性的乳房和生殖器,显然这首词中表达的也是此意。

男女艳遇时的尽情欢悦,在宋代另一词人柳永笔下有了更多的描写,因为柳永与歌妓交往密切,并对市井生活有较多的深入了解。此处不妨摘录一些最有代表性的词句:

洞房饮散帘帷静。拥香衾,欢心称。金炉麝袅青烟,风帐烛摇红影。无限狂心秉酒

兴。这欢娱、渐入嘉景。《昼夜乐》之二

洞房悄悄。锦帐里、低语偏浓,银烛下、细看俱好。《两同心>

玉树琼枝,迤逦相倚傍。酒力渐浓春思荡。鸳鸯绣被翻红浪。《风栖梧》之三

至更阑,疏狂转甚。更相将、凤帷鸳寝。玉钗乱横,任散尽高阳,这欢娱、甚时重

恁。<宣清》

几饮散良宵永,鸳衾暖、凤枕香浓。《集贤宾》

上述词中。洞房”和“鸳鸯绣被”都是性爱场景的喻指。

综上分析可以看到,无论是唐诗还是宋词在表达男欢女爱时都运用一种朦胧的诗意,构架想象的空间。这既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特色,同时也证明阅读的心理基础,即性爱进化适应器在感知觉中的作用。如果没有感知觉的心理基础,没有性爱进化适应器的作用,很难进行阅读并产生阅读快感。

二、情感与精神分析

感知觉是阅读的心理基础,那么情感则是阅读的动力。情感也是特殊的心理活动。它是人类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反应,人们根据客观事物的不同特点,以及人和物之间的不同关系,产生出不同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与人的需要直接相联系,是人们在日常活动中需要的满足或不满足的重要表现。

就人的需要和情感而言,性爱是情感的核心,为此再从精神分析学解析作为阅读动力的情感与“性”描写的关系。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把人的意识分为三层:本我、自我和超我。在追溯本能冲动时,弗洛伊德认为它们是作为爱欲的派生物来表现自己的本我。在弗洛伊德的理论里,超我指的是社会的价值观念,自我是一种平衡协调。当本我与超我产生矛盾时,弗洛伊德如此说:

好像在心理上——不管是在自我中,还是在本我中——存在着一种可替换的能量,141

它本身虽然是中立的,却能要么和性的冲动,要么和破坏性冲动通力合作,这两种本能

有质的不同,并能增加它的全部贯注。如果不假设存在这种可替换的能量,我们就无法

取得进展。①

从弗洛伊德的理论中,可以知道人类通过释放性欲的物质,即能达到某种升华。也就是说,自我可以通过本能的某些宣泄对本我起到控制和平衡协调。换言之,一种本能的满足可以取代另一种本能的满足,艺术作品正是这种替代性的满足。如此在这样一个宣泄释放的过程中阅读,又获得了另一种替代性的情感共鸣。

中国古典诗词中,闺情诗比较典型地表现了本能替代性的满足和情感的共鸣。闺情诗以“性”苦闷和“性”压抑为基本特征,表现女子的“性”心理状态,主要描写了女子在丈夫远征或离家后独守空房的苦闷心情,或细腻地描绘了宫女和宫妃失宠后的幽闭之苦。闺情诗中女性往往陷入情欲的磨难,对一般女性而言情爱并非那样简单,爱的余波会无尽的扩散,让惑于意念的女性在她的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都不由自主地想着她所等待的男人。

比如唐诗中沈俭期的“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张若虚的“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等句,很真实地反映了闺中女子阔别丈夫后在“性”生活方面的单调寂寞。再如王维的《秋夜曲》:“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诗中首句以月亮初升到秋露微呈,写了秋夜时间之长,与下面的“夜久”相照应,二旬以轻罗已薄仍未换衣,写了此女弹筝心思之专,与下面的“殷勤弄”相照应,而末句用“心怯空房”四字,道出了“夜久殷勤弄”的真正原因。有房而不忍归,已达到令人“心怯”的程度,足见此女在“性”生活方面独居已久,思念异性之苦。这里“性”本能通过诗意的宣泄和释放从而获得情感的共鸣,并在阅读上产生替代性的满足。

唐代女诗人薛涛可谓是这类闺情诗的典型,且读她的《锦江春望词》四首:

(一)

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

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

(二)

揽革结同心,将以遗知音,

春愁正断绝,春乌复哀吟。

(三)

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

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

(四)

那堪花满枝,翻作两相思,

玉簪垂朝镜,春风知不知。

细看诗中无尽的相思,诗人通过一腔的本能宣泄,得到了替代性的满足,对读者来说也产生阅读的情感共鸣。

我们还可以从更为经典的作品《牡丹亭》中解析替代性满足的情感释放。《牡丹亭>的故事主要是以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展开,在赞美和歌颂了他们对自由生活的执著追求和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同时,也有意识地表现了人们基本的性欲要求。杜丽娘梦中的那个书生初见了杜丽娘时便唱道:

山桃红……见了你紧相偎,慢厮连,恨不得肉儿般团成片也。逗的个日下胭脂雨上

①[奥]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心理哲学),杨韶刚等译,九州出版社2∞5年版。第35页。142

鲜……

以往评论家赞美这一梦境,或誉其想象力丰富,或誉其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但如果我们从心理学,特别是从性心理学的角度来考察和检视,这实在是一种很普通的性心理活动,妙龄少女杜丽娘在春情萌发时的内心活动,通过做梦而得到的一种真实反映。从精神分析学来看,梦就是本能欲望的一种宣泄和释放,本能在梦中得到替代性的满足。在汤显祖的那个时代,甚至在汤显祖以前,笔记小说或长篇白话中男女梦中相会或交媾的描写就屡见不鲜。杜丽娘因梦而生情,因情而生病,因病而死亡,由死亡而复生,《牡丹亭>的这种不同寻常的描写更能产生阅读的替代性的情感共鸣。

三、理解与人本心理

从本质上来讲,阅读并非满足生理上的需求,而是一种精神上的需求,阅读心理的深层特征就是理解。理解可以说是阅读的方向,当然阅读中的理解是特殊的理性内容,是一种智性的领悟。心理学认为,这种理解能力沉淀于感性中的理性,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亦是理解之后的深刻感悟。黑格尔把这种理解的领悟性称作“敏感的观照”,他说:

“敏感”一方面涉及存在的直接的外在的方面,另一方面也涉及存在的内在本质。

充满敏感的观照并不能把这两方面分别开来,而是把对立的方面包括在一个方面里,在

感性直接观照里同时了解到本质和概念。∞

因此阅读的关键就是把握作品的概念和本质,从而进入一种抽象的精神体验,这恰与马斯洛的人本心理学有某种相似之处。

再看马斯洛的人本心理学是如何解析阅读的理解领悟。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有不同的层次,需要层次指的是与生俱来的包括基本需要与超越性需要的各种生理、心理因素。每当较低级的需要得到满足,较高级的新需要就会出现。马斯洛把它分为人的五大层次的需求,即:生存、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马斯洛这样解释:

当面包充足时,人们顿顿饱餐,他们的欲望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此时其他更高级

的需求会立即出现,这种需求(并非生理上的饥饿感)主宰了肌体。当这种需求得到满

足后,另一种新的(更加高级的)需求又出现了,依次类推。我们说,“人类基本需求

构成一个相对的优势层次体系”,就是这个意思。o

按照马斯洛的理论,人类需求的相对优势层次体系就是自我实现的需求,自我实现是一种自我发挥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自我实现即是精神上的高峰体验,高峰体验通常指一种奇妙的境界,从领悟中感受到的愉悦的心情,并能体验超越与神圣。

阅读是一种精神上的需求和满足,显然也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高峰体验。换言之,通过阅读领悟理解渗透在作品之中且超越作品之上的内在的含义。结合本文所述,指的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有关性描写之外的社会文化意义抑或对作品的某些理性认识。这样我们就能以一种新的视角面对明清小说中性描写的兴盛现象,从阅读中获得精神上的高峰体验。

先看<金瓶梅》,透过书中的性描写,令今人领悟到明代中叶的社会风气。《金瓶梅》中的性描写,首先是由于时代风尚的影响。明代中叶以后,手工业、商业有了很大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在此基础上掀起的一股新思潮对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进行了激烈的抨击,反对封建的禁欲主义、肯定自然人性成了这股新思潮的核心内容。于是,在社会习俗的浸染和新思潮的激荡下,文学作品尤其是描写世俗之人日常生活的文学作品,充斥着用赤裸裸的文字来表现他们对肉欲的追求、性的欢愉,也就变得相当普遍了。“性”描写构成了一种文化形态,成了封建意识形态走

0[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67页。[美]爱德华・霍夫曼:‘做人的权利——马斯洛>,许金声译.改革出版社19%年版,第173页。143

社会科学加∞年第8期秦建鸿:中国古典文学中性描写的阅读心理解析向崩溃、资本主义健全的文化无由生根那一特定时期的独特现象,一种“世纪现象”,从而辐射出深刻的社会历史内涵。

因此,对<金瓶梅》“性”描写的阅读分析,还可进一步理解为它是一部反映人们日常生活的小说,它以“性”作为进入人的内心世界的特殊通道,把“性”作为人的所有行为的核心动力、连结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核心纽带。于是,在一个把“性”抛弃、拒斥、遮蔽的世界里,在一个连谈论“性”的权利都被剥夺的世界里,《金瓶梅》的出现,无疑是以一种“性思维”实行了一场“新思维”的革命。通过深层次的阅读理解提升了对历史的新的认识,由此丰富读者的精神世界。

再读李渔的《肉蒲团》,这篇小说最为精彩的是其结尾,出其不意地安排了让主人公未央生自阉的结局。这是一个滑稽而令人震惊的结局。在这部有关浮世风月债的小说中,对主人公未央生的处理自始至终都突出了对他的阳具的处理。那东西似乎并不只是区区一个性器官,而是某种具有两面性的怪物。未央生接受了一个道士给他成功施行的性器官移植手术,道士把一只狗的生殖器移植到未央生身上,使他混迹于风月场中享尽艳福。未央生自以为得到了一件宝贝。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不久未央生发现自己吃了大亏,他正准备从此洗手不干时,却发现它是一条祸根。自阉并不是他决心禁欲的壮举,而是避免再次吃亏而唯一能够采取的措施。

李渔花费了那么多的笔墨,原来只是要让读者认识到一个简单事实,一个讲究实利的道理:如果一个男人不想自己吃亏,很简单,只有不占便宜才能保证不吃亏,因为报应是不可避免的。尽管这个道理很世俗,但对过于膨胀的欲望也有某种抑制作用。于此读者也领悟到渗透在作品之中的理性认识。

行文至此,我们基本上了解了,正是由于人类性欲和性生活的普遍存在,并构成了整个人类生活的重要部分,因此无论从德谟克里特,亚里斯多德提出的“文学艺术是人对自然和社会生活模仿”,还是“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都为文学中的性描写提供了存在的依据。

“性”在人类生活中无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它渗透于整个生命过程。从生理学上已经得知,两性生存活动同人的整个身体的生存活动是一体的,他们共同组成性生活的全部关系,并形成人的心理机制。正如本文所述,人类性欲在进化心理中形成感知觉的适应器,构成阅读的心理基础。其次,作为人类基本动力的“性”本能的宣泄和释放,通过阅读也可以获得一种替代性的满足,产生情感共鸣。除此之外,就阅读本身而言是一种精神的需求,作为阅读深层次的理解领悟力能超越作品之上。因此从人本心理学的高峰体验来看,把握阅读理解的方向,即能达到自我完善的需求。简言之,通过阅读丰富精神世界,同时也完善对作品的理性认识。

(责任编辑:李亦婷)144

中国古典文学中性描写的阅读心理解析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秦建鸿上海大同学院,上海,200011社会科学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2008(8)1次

参考文献(5条)

1.弗洛姆;刘福堂 爱的艺术 2002

2.D.M.巴斯;熊哲宏 进化心理学 2007

3.弗洛伊德;杨韶刚 弗洛伊德心理哲学 2005

4.黑格尔;朱光潜 美学 1979

5.爱德华·霍夫曼;许金声 做人的权利--马斯洛 1998

本文读者也读过(9条)

1. 曾繁敏.ZENG Fan-min 当前大众阅读心理的变化趋势分析[期刊论文]-河北科技图苑2009,22(1)

2. 郭睿 利用

3. 华明.Hua Ming 论中国古典文学中历史意识的演进[期刊论文]-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0(5)

4. 赵阳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漫谈中国古典文学中女性形象[期刊论文]-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35)

5. 闻朝君 试论图式阅读理论[学位论文]2001

6. 林凡 图式阅读理论新议[期刊论文]-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

7. 高凤霞 图式阅读理论与语篇理解模式[期刊论文]-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5(1)

8. 王丽.马龙潜.Wang Li.Ma Long-qian

9. 陆添红 浅谈中国古典文学大团圆结局的文化意义[期刊论文]-青年文学家2009(9)

引证文献(1条)

1.憨瑞祥 论《白鹿原》中性爱描写的文化价值观[期刊论文]-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0(4)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shkx200808019.aspx


相关内容

  • 2016年高考新课标语文卷真题及答案
  •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I 卷(阅读题) 和第II 卷(表达题) 两部分. 2.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 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后. 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 卷 阅读题 甲 必 ...

  • 历年高考语文阅读理解解析[1]
  •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手法,是指作家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塑造文学形象和表现作品的内容的.具体来说,对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主要指:一是作家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文体知识运用方面的技巧,二是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 从高考试题来看,对表达 ...

  • 2016高考语文试题解析
  • 1.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 ...

  • 奥鹏教育2014秋季文学理论研究离线作业答案
  • 期末作业考核 <文学理论研究>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 人物描写包括哪些方面? 答:按描写的对象分,有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人物描写包括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景物描写分为自然景物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细节描写,是对人.事.景.物的细微之处的描写,它可以 ...

  • 2017年高考文学作品之散文阅读复习教案
  • 2017年高考文学作品之散文阅读复习教案 教学目的要求: 1.把握散文基本特点与类型,掌握各类散文阅读方法及其命题类型: 2.熟悉规范的答题模式,熟练掌握解题方法技巧. 教学重点: 阅读方法,命题类型,答题方法技巧. 课时安排:20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内容:考情解读.散文的基本知识 教学步骤: 一. ...

  • 2015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1
  • 高三第二次联考 [试卷综析]2015届山西省康杰中学等四校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的命制把握了高考的命题方向,突出了语文学科的主干知识和考生能力的考查,导向准确,有很强的仿真性和实战性,体现了发现问题和诊断调整的检测要求. 整体来看,具有以下特色. 第一,题型稳定.词语.病句和连贯题等常规题型依然存在 ...

  • 2017-长沙市一中第九次月考语文教师卷(1)
  • 长沙市一中2017届高三月考试卷(九) 语 文 命题人:欧鹏举 成特立 蓝黄 审校:周玉龙 黎奕娜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 和第Ⅱ卷(表达题) 两部分,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

  • 解析高考真题,攻克2013年现代文阅读
  • 1 整体把握17套试卷的考查方向 2012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给笔者的整体感觉可以用8个字来概括:同中有异,风格初现. 2012年高考,全国各省(区.市)共17份试卷,除全国大纲卷.重庆卷.四川卷等试卷以外,大部分试卷都是课改区高考使用的新课标卷.其实,大纲卷与课标卷的本质区别已经不甚明显,进入课改的地 ...

  • 柯勒律治[古舟子咏]的文体解析
  • 诗歌文学空间感的构建 --以柯勒律治<古舟子咏>的文体解析为例 摘要:本文通过对柯勒律治<古舟子咏>在叙述方式.语言节奏.词汇选择.情节构造等方式上的文体学解构,认为该诗时间的"现场性"和空间的"现场性"相融合,以"扭曲&q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