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赏析.docx

莎士比亚(1564—1616)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家和诗人,一生共创作了37部戏剧、2部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他的作品是人文主义文学的最杰出代表,对后代作家的影响颇为深远,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莎士比亚于1564年4月23日出生在英格兰沃里克郡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特福镇。父亲曾任该镇镇长。幼年在当地接受基础教育,接触过戏剧并产生了兴趣。13岁时因家道中落而被迫辍学。18岁结婚,八年以后去伦敦谋生。当过剧院的打杂工、演员和编剧等。1619年4月23日在家乡病逝。

莎士比亚的文学创作道路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1590—1600),是莎士比亚人文主义世界观和创作风格形成时期,共写了9部历史剧和2部长诗。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有《理查三世》(1592)、《罗密欧与朱丽叶》(1595)和《威尼斯商人》(1597)。第二时期(1601—1607),是莎士比亚文艺思想成熟、艺术上达到高峰的阶段。这一时期他创作了不朽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1601)《奥赛罗》(1604)、《李尔王》(1606)和《麦克白》(1606)。第三时期(1608—1613),是莎士比亚的创作晚期,作品由悲剧转向传奇剧,带有明显的乌托邦式的空想主义色彩。反映了他的人文主义理想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尖锐矛盾,以及他力求两者和谐的心态。主要作品《辛白林》(1609)、《冬天的故事》(1610)和《暴风雨》(1611)等。

情节生动、语言丰富、题材的典型性和鲜明的人物个性构成了莎士比亚戏剧的最大艺术特色。他从民间和古典作品中汲取营养,发挥自己独特的见解,把文艺作品锤炼得炉火纯青。马克思和恩格斯把莎士比亚的戏剧当作典范,号召无产阶级的作家要“莎士比亚化”。 在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相继兴起的年代,莎士比亚曾经是欧洲文坛的旗帜,在这面旗帜下,进步的作家和批评家们和封建势力进行了多次较量。今天,莎士比亚的戏剧仍然有着广泛的影响。

【内容提要】

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求学。他是个乐观、充满理想的青年。但是,父王老哈姆雷特突然身亡、叔父克劳迪斯登上王位、母亲改嫁新王等一连串不幸的消息,沉重地打击了他。他对这个世界感到厌倦,更使他烦恼的是,他不清楚父亲的死因。

哈姆雷特回国奔丧,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是被弟弟克劳迪斯害死的。克

劳迪斯乘国王午睡时,用毒草汁滴入他的耳朵里,毒死国王。鬼魂要哈姆雷特为他报仇,但不要伤害王后,让上天去裁决她。从此,哈姆雷特装出狂妄怪诞、精神失常的样子。哈姆雷特的恋人奥菲利娅把他的行为告诉了自己的父亲——御前大臣波洛涅斯,御前大臣又报告了国王克劳迪斯。克劳迪斯对哈姆雷特的“发疯”表示怀疑,多次授命朝臣刺探虚实。

哈姆雷特渴望复仇,但一直得不到机会。正在他犹豫之际,王宫里来了一班戏子,哈姆雷特乘机安排了一场戏,邀请奸王和王后一起观看演出。这出戏讲的是一件发生在维也纳的谋杀案:一个公爵的近亲觊觎公爵的权位和财产,在花园里把公爵毒死,又骗取了公爵夫人的爱情。哈姆雷特发观奸王观看演出时脸色阴沉,坐立不安,中途离座而去。鬼魂的话已经证实,奸王确是弑君篡位的恶棍。 诡计多端的克劳迪斯为摸清哈姆雷特“演戏”的意图,授意王后找哈姆雷特谈话。可是他又怕王后与王子有母子之情,对自己隐瞒真实情况,便派波洛涅斯躲在内宫帷幕后面偷听。王子要母亲用镜子照一照自己的灵魂,帷幕后面的波洛捏斯内心恐慌,大喊救命。哈姆雷特以为这是奸王,一剑刺去,波洛涅斯随即丧命。奸王以哈姆雷特杀害御前大臣为借口,把他“护送”去英国,妄图借刀杀人,要英王加以杀害。不料王子的船遇到海盗,被放回本国。王子走后,奥菲利娅因伤心过度,发狂落水而死。不久,哈姆雷特和波洛涅斯之子雷欧提斯在奥菲利娅的葬礼上相遇。仇人见面,分外眼红。雷欧提斯向哈姆雷特提出挑战。阴险的克劳迪斯“建议”他俩比剑,唆使雷欧提斯在剑上涂上毒药,自己又置备毒酒,阴谋让哈姆雷特或死于剑下,或饮鸩身亡。

比剑休息时分,雷欧提斯乘其不备,用毒剑刺伤了哈姆雷特。哈姆雷特顿时警觉,夺过此剑刺中了雷欧提斯。雷临死有所醒悟,揭露了克劳迪斯的阴谋。达时王后因误饮了毒酒而死。哈姆雷特怒不可遏,拼出全力刺向克劳迪斯。王子终于和弑君夺位的野心家同归于尽。

作品赏析: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部悲剧,它突出地反映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莎士比亚说过,他的作品就是“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哈姆雷特》正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理想人物。他是王子,按照传统,是王权的当然继承者。但是,他的美好前途被颠倒了的时代颠倒了。戏一开头,作者就展现了一幅丑恶的社会画面:国家发生宫廷政变,国王被害,阴谋家窃取了王位;王后改嫁;满朝臣子趋炎附势等等。世界仿佛到了末日。于是这个王子喊出了“时代整个儿脱节了”的吼声。人们强烈地感受到这是“时代的灵魂”本身在呼喊。哈姆雷特本是个正直、乐观、有理想的青年,在正常的环境下,他可以成为一位贤明君主;但是现实的社会迫使他不得不装疯卖傻,进行复仇。他是英国那个特定的动荡不安时代的产物。

在《哈姆雷特》这部戏剧中,处处可以看出作者着意把自己心目中的典型人物塑造成一个英雄形象的匠心:哈姆雷特很有心计,在敌强我弱的恶劣情况下,他敢于针锋相对地进行斗争,他击破了奸王设下的—个个圈套:先是戳穿了波洛涅斯和罗森克兰等人进行刺探和监视的把戏;又使王后发现天良;接着采用“调包计”除掉了奸王的两个走卒,把奸王“借刀杀人”的阴谋击得粉碎;最后“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把双重陷阱——毒剑和毒酒还给了奸王。在每一回合的斗争中,哈姆雷特都显得形象高大。所以有评论说,《哈姆雷特》是一出“巨人型”的悲剧,此话不无道理。

但哈姆雷特决非“完人”。他虽然善于思索,却优柔寡断;他虽然受到人民的爱戴,却并不相信人民。他说:“时代变得越发不像样子,—个农民的脚趾竟然这么靠近一个朝臣的脚后跟,擦伤了后者的冻疮。”可见哈姆雷特的社会改革与农民所要求的变革相距甚远。尽管哈姆雷特有令人钦佩的才能,竭力想除旧布新,但他总是郁郁不乐,迟疑不决,他始终是孤立的。这就注定了他与丑恶同归于尽的悲惨命运。

《哈姆雷特》描写人物心理的语言十分丰富,这在莎士比亚所有悲剧中也是十分突出的。如哈姆雷特的性格大部分是以“疯话”表达出来的,他的“满口荒唐言”就像迸发出来的火花。克劳迪斯阴阳怪气的语言则照映出了他口蜜腹剑的丑态。波洛涅斯爱用诗体语言,给人以滑稽可笑的印象。

总之,《哈姆雷特》是一出人文主义思想家的悲剧,是欧洲文艺复兴土壤里长出来的一朵长开不败的艺术之花,直至今天,还在散发出它所特有的馨香

莎士比亚(1564—1616)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家和诗人,一生共创作了37部戏剧、2部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他的作品是人文主义文学的最杰出代表,对后代作家的影响颇为深远,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莎士比亚于1564年4月23日出生在英格兰沃里克郡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特福镇。父亲曾任该镇镇长。幼年在当地接受基础教育,接触过戏剧并产生了兴趣。13岁时因家道中落而被迫辍学。18岁结婚,八年以后去伦敦谋生。当过剧院的打杂工、演员和编剧等。1619年4月23日在家乡病逝。

莎士比亚的文学创作道路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1590—1600),是莎士比亚人文主义世界观和创作风格形成时期,共写了9部历史剧和2部长诗。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有《理查三世》(1592)、《罗密欧与朱丽叶》(1595)和《威尼斯商人》(1597)。第二时期(1601—1607),是莎士比亚文艺思想成熟、艺术上达到高峰的阶段。这一时期他创作了不朽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1601)《奥赛罗》(1604)、《李尔王》(1606)和《麦克白》(1606)。第三时期(1608—1613),是莎士比亚的创作晚期,作品由悲剧转向传奇剧,带有明显的乌托邦式的空想主义色彩。反映了他的人文主义理想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尖锐矛盾,以及他力求两者和谐的心态。主要作品《辛白林》(1609)、《冬天的故事》(1610)和《暴风雨》(1611)等。

情节生动、语言丰富、题材的典型性和鲜明的人物个性构成了莎士比亚戏剧的最大艺术特色。他从民间和古典作品中汲取营养,发挥自己独特的见解,把文艺作品锤炼得炉火纯青。马克思和恩格斯把莎士比亚的戏剧当作典范,号召无产阶级的作家要“莎士比亚化”。 在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相继兴起的年代,莎士比亚曾经是欧洲文坛的旗帜,在这面旗帜下,进步的作家和批评家们和封建势力进行了多次较量。今天,莎士比亚的戏剧仍然有着广泛的影响。

【内容提要】

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求学。他是个乐观、充满理想的青年。但是,父王老哈姆雷特突然身亡、叔父克劳迪斯登上王位、母亲改嫁新王等一连串不幸的消息,沉重地打击了他。他对这个世界感到厌倦,更使他烦恼的是,他不清楚父亲的死因。

哈姆雷特回国奔丧,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是被弟弟克劳迪斯害死的。克

劳迪斯乘国王午睡时,用毒草汁滴入他的耳朵里,毒死国王。鬼魂要哈姆雷特为他报仇,但不要伤害王后,让上天去裁决她。从此,哈姆雷特装出狂妄怪诞、精神失常的样子。哈姆雷特的恋人奥菲利娅把他的行为告诉了自己的父亲——御前大臣波洛涅斯,御前大臣又报告了国王克劳迪斯。克劳迪斯对哈姆雷特的“发疯”表示怀疑,多次授命朝臣刺探虚实。

哈姆雷特渴望复仇,但一直得不到机会。正在他犹豫之际,王宫里来了一班戏子,哈姆雷特乘机安排了一场戏,邀请奸王和王后一起观看演出。这出戏讲的是一件发生在维也纳的谋杀案:一个公爵的近亲觊觎公爵的权位和财产,在花园里把公爵毒死,又骗取了公爵夫人的爱情。哈姆雷特发观奸王观看演出时脸色阴沉,坐立不安,中途离座而去。鬼魂的话已经证实,奸王确是弑君篡位的恶棍。 诡计多端的克劳迪斯为摸清哈姆雷特“演戏”的意图,授意王后找哈姆雷特谈话。可是他又怕王后与王子有母子之情,对自己隐瞒真实情况,便派波洛涅斯躲在内宫帷幕后面偷听。王子要母亲用镜子照一照自己的灵魂,帷幕后面的波洛捏斯内心恐慌,大喊救命。哈姆雷特以为这是奸王,一剑刺去,波洛涅斯随即丧命。奸王以哈姆雷特杀害御前大臣为借口,把他“护送”去英国,妄图借刀杀人,要英王加以杀害。不料王子的船遇到海盗,被放回本国。王子走后,奥菲利娅因伤心过度,发狂落水而死。不久,哈姆雷特和波洛涅斯之子雷欧提斯在奥菲利娅的葬礼上相遇。仇人见面,分外眼红。雷欧提斯向哈姆雷特提出挑战。阴险的克劳迪斯“建议”他俩比剑,唆使雷欧提斯在剑上涂上毒药,自己又置备毒酒,阴谋让哈姆雷特或死于剑下,或饮鸩身亡。

比剑休息时分,雷欧提斯乘其不备,用毒剑刺伤了哈姆雷特。哈姆雷特顿时警觉,夺过此剑刺中了雷欧提斯。雷临死有所醒悟,揭露了克劳迪斯的阴谋。达时王后因误饮了毒酒而死。哈姆雷特怒不可遏,拼出全力刺向克劳迪斯。王子终于和弑君夺位的野心家同归于尽。

作品赏析: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部悲剧,它突出地反映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莎士比亚说过,他的作品就是“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哈姆雷特》正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理想人物。他是王子,按照传统,是王权的当然继承者。但是,他的美好前途被颠倒了的时代颠倒了。戏一开头,作者就展现了一幅丑恶的社会画面:国家发生宫廷政变,国王被害,阴谋家窃取了王位;王后改嫁;满朝臣子趋炎附势等等。世界仿佛到了末日。于是这个王子喊出了“时代整个儿脱节了”的吼声。人们强烈地感受到这是“时代的灵魂”本身在呼喊。哈姆雷特本是个正直、乐观、有理想的青年,在正常的环境下,他可以成为一位贤明君主;但是现实的社会迫使他不得不装疯卖傻,进行复仇。他是英国那个特定的动荡不安时代的产物。

在《哈姆雷特》这部戏剧中,处处可以看出作者着意把自己心目中的典型人物塑造成一个英雄形象的匠心:哈姆雷特很有心计,在敌强我弱的恶劣情况下,他敢于针锋相对地进行斗争,他击破了奸王设下的—个个圈套:先是戳穿了波洛涅斯和罗森克兰等人进行刺探和监视的把戏;又使王后发现天良;接着采用“调包计”除掉了奸王的两个走卒,把奸王“借刀杀人”的阴谋击得粉碎;最后“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把双重陷阱——毒剑和毒酒还给了奸王。在每一回合的斗争中,哈姆雷特都显得形象高大。所以有评论说,《哈姆雷特》是一出“巨人型”的悲剧,此话不无道理。

但哈姆雷特决非“完人”。他虽然善于思索,却优柔寡断;他虽然受到人民的爱戴,却并不相信人民。他说:“时代变得越发不像样子,—个农民的脚趾竟然这么靠近一个朝臣的脚后跟,擦伤了后者的冻疮。”可见哈姆雷特的社会改革与农民所要求的变革相距甚远。尽管哈姆雷特有令人钦佩的才能,竭力想除旧布新,但他总是郁郁不乐,迟疑不决,他始终是孤立的。这就注定了他与丑恶同归于尽的悲惨命运。

《哈姆雷特》描写人物心理的语言十分丰富,这在莎士比亚所有悲剧中也是十分突出的。如哈姆雷特的性格大部分是以“疯话”表达出来的,他的“满口荒唐言”就像迸发出来的火花。克劳迪斯阴阳怪气的语言则照映出了他口蜜腹剑的丑态。波洛涅斯爱用诗体语言,给人以滑稽可笑的印象。

总之,《哈姆雷特》是一出人文主义思想家的悲剧,是欧洲文艺复兴土壤里长出来的一朵长开不败的艺术之花,直至今天,还在散发出它所特有的馨香


相关内容

  • [赏析老人与海].docx
  • 文学史上不可战胜的硬汉精神的彰显,只有精神的胜利才能使我们感动,为其悲壮而落泪. 1952年,海明威发表了他最优秀的作品<老人与海>.这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也是海明威全部创作中的瑰宝. 由于他精湛的小说艺术--这在其近著<老人与海>中有充分表现--同时还由于他对当代文体的 ...

  • 王佐良翻译观小议兼_雷雨_译文赏析.docx
  • 一.引言 (一)王佐良简介 王佐良是中国杰出的外国文学评沦家.比较文学专家.语言学家.教育家.诗人,同时还是一位卓越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王佐良出版了大量优秀的译作,主要以散文和诗歌为主,尤其他翻译的罗伯特•彭斯苏格兰诗歌堪称经典.王佐良不仅将许多优秀的西方文学作品译到中国,同时也将许多汉语诗歌.散文 ...

  • 新课程标准下胡适[我的母亲]教学设计.docx
  • [相关课程标准陈述] "阅读与鉴赏"最相接近的表述: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3.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

  • _哈姆雷特_的双关语赏析_刘红英
  • <哈姆雷特>的双关语赏析 刘红英朱紫健 摘要:本文对莎剧<哈姆雷特>双关语的语言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研究了双关语的三种形式:同音同形异义双关:同音异形异义双 关:近音双关. 关键词:<哈姆雷特>双关语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A DOI:10.3969/j.is ...

  • 春天及原谅答案docx
  • 20. 文中第④段(C)处画线线的句子属于一般性描写,请从"树.花.鸟"中任 选一种,展开你的想象,进行补写.要求:①能描写出所选景物在原句中的特 征,但不得搬用教材中描写所选景物的成句:②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③60 字以内.(6分) 人家要求的内容: "树.花.鸟& ...

  • 以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赏析莎士比亚悲剧_哈姆莱特_
  • 第37卷第4期 Vol.37No.4河南科技学院学报JournalofHenanInstituteofScienceandTechnology2009年12月 Dec.2009 以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哈姆莱特>赏析莎士比亚悲剧 曹阳 (广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广西桂林541004) 摘 ...

  • 英美文化欣赏教学内容
  • 英美文化欣赏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计划与教学目的说明及英国美国宗教文化 第二课时 英国历史溯源(视频英国史1) 第三课时 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文化及莎士比亚 第四课时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作品及哈姆雷特赏析 第五课时 启蒙运动时期的英国文化 第六课时 启蒙运动时期文学作品及格列佛游记赏析 第七课时 浪漫 ...

  • 如诗隽永:赏析李斯特的交响诗作品
  • /31 07 在舒曼和肖邦两位浪漫派钢琴家兼作曲家之后的又一位音乐巨匠是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他是一位钢琴演奏大师,被称为"钢琴之王".他创作了许多辉煌炫技的钢琴曲,除此以外,不容忽视的是他是浪漫派时期的一个具有探索精神的作曲家,他奠定了标题音乐坚实的基础,他 ...

  • 我的戏剧课感想
  • 我的戏剧课感想 戏剧课结束了,回望这门课,我却是激动无比,心潮澎湃. 当初选潘老师的戏剧赏析课是迫于无奈的,因为当时其他选修课已被选满了.于是抱着可学可不学的心态选了这门课,然而之后我幸信自己选了这一门课.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对的,因为戏剧课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令我受益匪浅. 第一节课的时候,老师告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