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生态环境
内容提要:课上,老师反复地提到:“所谓生态系统,就是生物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的确,地球由一个个丰富多彩的生态系统所构成,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无论哪一个遭到破坏,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足以表明:生态保护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尤其在今天这个人类生存越渐压迫生态环境的世界,生态保护的作用显得弥足珍贵。
关 键 词:生态环境保护、状况、原因、措施
一、目前中国的生态环境状况
中国的生态环境总体在恶化,仅仅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能 力,生态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
(一)、水土流失严重。据记载,建国初期,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16万平方公里。但到了1992年,水土流失的面积就增长到了17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7%。西辽河上游、黄土高原地区、嘉陵江中上游、横断山脉地区和南方山地丘陵等地区的水土流失严重。
(二)、沙漠化扩大。中国是世界上沙漠化受害最深的国家之一。北方地区沙漠化土地已超过149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5.5%。20世纪80年代,沙漠化土地的速度增展加快,许多草地、农田、铁路、城镇、工矿、乡村受到严重威胁。
(三)、森林资源锐减。在中国的许多林区,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昔日的林海已经很少见了。据调查,全国的森林采伐和消耗已经远远超过林木的生长量。再这样下去,全国将会出现无林可伐的现象,甚至威胁到我们下一代的生存。
(四)、生物物种灭绝加快。据估计,中国植物物种中约15%~20%处于濒临状态。近30多年来,熊猫、东北虎、白鳍豚等野生动物的分布区显著缩小,种群数量锐减,已严重威胁到它们的生存。
二、中国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
尽管自然的地理环境因素和气候因素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但追根究底,
人为活动才是中国生态环境破坏的罪魁祸首。世人只看到中国的经济在腾飞,却没注意到为此中国付出了沉重的生态环境破坏的代价。在某种程度上,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是成反比的。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找到答案:
(一)、只顾经济,不顾后果,导致废物污染和转移。废物污染和转移是指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向自然界或向他国排放的废气、废液、固体废物等,严重污染空气、河流、湖泊、海洋和陆地环境以及危害人类健康的问题。化学工业迅速发展的今天,市面上就约有7万多化学产品,其中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有危害的约有3.5万种,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灾变的有500余种。如一节一号电池能污染60升水,能使十平方米的土地失去使用价值,其污染可持续20年之久;塑料袋在自然状态下能存在450年之久。另据资料统计,中国城市垃圾历年堆存量已达60多亿吨,侵占土地面积达5亿平方米,城市人均垃圾年产量达440千克。
(二)、只注重眼前利益,不重视长远持续发展。中国要发展,势必消耗各种资源,如木材、矿产等。于是开荒、采伐、放牧,使得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而且在这一过程中,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在不断减少。要知道生物多样性的存在对进化和保护生物圈的生命维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如今这些物种在不断地消失。我们的活动在威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下一代的生存。
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一)、健全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保护生态环境最有力的武器是法律。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颁布了《环境法》、《水污染防治法》、《水法》等一系列的法律,但是由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制度起步晚,立法水平有限,相关法律制度还要继续完善。首先要健全和完善生态环境责任制度,明确规定责任的构成要件及法律后果,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法的可操作性。其次要健全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制度。如完善环境保护中的公益诉讼,通过完善立法来保护生态环境。
(二)、严格执法,切实增强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强化法治是保护生态环境最有效的手段。于是有必要加强部门配合,强化执法检查,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力度,充分利用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强化和监管企业的减排,严肃查处整理态环境违法行为。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严格查处;对违反
生态环保法律法规的案件,坚决处理、决不手软。另外,要进一步改善环保部门的工作条件,强化基层环保部门的基础能力,加快完善生态环境预警应急机制,全面排查各类生态环境污染隐患,确保生态环境安全。
(三)、生态环境保护,从我做起。众所周知,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单单是制定法律和环保部门加强执法是不够的,还需要全社会的人一起参与,共同努力。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一水多用,节约用水;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节约用电······不单自己要做到,而且还要带动周围的人一起参与,见到别人的一些不好的行为要主动制止。只有人人都行动起来,社会才会更美好!
参考文献
【1】 孙双. 保护生态 从我做起----《环境教育》. 2012年04期
【2】 郑丹星. 环境保护与绿色技术.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
【3】 卓韦. 环境与生态漫谈. 业强出版社
浅谈中国生态环境
内容提要:课上,老师反复地提到:“所谓生态系统,就是生物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的确,地球由一个个丰富多彩的生态系统所构成,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无论哪一个遭到破坏,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足以表明:生态保护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尤其在今天这个人类生存越渐压迫生态环境的世界,生态保护的作用显得弥足珍贵。
关 键 词:生态环境保护、状况、原因、措施
一、目前中国的生态环境状况
中国的生态环境总体在恶化,仅仅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能 力,生态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
(一)、水土流失严重。据记载,建国初期,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16万平方公里。但到了1992年,水土流失的面积就增长到了17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7%。西辽河上游、黄土高原地区、嘉陵江中上游、横断山脉地区和南方山地丘陵等地区的水土流失严重。
(二)、沙漠化扩大。中国是世界上沙漠化受害最深的国家之一。北方地区沙漠化土地已超过149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5.5%。20世纪80年代,沙漠化土地的速度增展加快,许多草地、农田、铁路、城镇、工矿、乡村受到严重威胁。
(三)、森林资源锐减。在中国的许多林区,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昔日的林海已经很少见了。据调查,全国的森林采伐和消耗已经远远超过林木的生长量。再这样下去,全国将会出现无林可伐的现象,甚至威胁到我们下一代的生存。
(四)、生物物种灭绝加快。据估计,中国植物物种中约15%~20%处于濒临状态。近30多年来,熊猫、东北虎、白鳍豚等野生动物的分布区显著缩小,种群数量锐减,已严重威胁到它们的生存。
二、中国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
尽管自然的地理环境因素和气候因素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但追根究底,
人为活动才是中国生态环境破坏的罪魁祸首。世人只看到中国的经济在腾飞,却没注意到为此中国付出了沉重的生态环境破坏的代价。在某种程度上,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是成反比的。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找到答案:
(一)、只顾经济,不顾后果,导致废物污染和转移。废物污染和转移是指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向自然界或向他国排放的废气、废液、固体废物等,严重污染空气、河流、湖泊、海洋和陆地环境以及危害人类健康的问题。化学工业迅速发展的今天,市面上就约有7万多化学产品,其中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有危害的约有3.5万种,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灾变的有500余种。如一节一号电池能污染60升水,能使十平方米的土地失去使用价值,其污染可持续20年之久;塑料袋在自然状态下能存在450年之久。另据资料统计,中国城市垃圾历年堆存量已达60多亿吨,侵占土地面积达5亿平方米,城市人均垃圾年产量达440千克。
(二)、只注重眼前利益,不重视长远持续发展。中国要发展,势必消耗各种资源,如木材、矿产等。于是开荒、采伐、放牧,使得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而且在这一过程中,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在不断减少。要知道生物多样性的存在对进化和保护生物圈的生命维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如今这些物种在不断地消失。我们的活动在威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下一代的生存。
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一)、健全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保护生态环境最有力的武器是法律。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颁布了《环境法》、《水污染防治法》、《水法》等一系列的法律,但是由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制度起步晚,立法水平有限,相关法律制度还要继续完善。首先要健全和完善生态环境责任制度,明确规定责任的构成要件及法律后果,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法的可操作性。其次要健全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制度。如完善环境保护中的公益诉讼,通过完善立法来保护生态环境。
(二)、严格执法,切实增强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强化法治是保护生态环境最有效的手段。于是有必要加强部门配合,强化执法检查,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力度,充分利用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强化和监管企业的减排,严肃查处整理态环境违法行为。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严格查处;对违反
生态环保法律法规的案件,坚决处理、决不手软。另外,要进一步改善环保部门的工作条件,强化基层环保部门的基础能力,加快完善生态环境预警应急机制,全面排查各类生态环境污染隐患,确保生态环境安全。
(三)、生态环境保护,从我做起。众所周知,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单单是制定法律和环保部门加强执法是不够的,还需要全社会的人一起参与,共同努力。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一水多用,节约用水;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节约用电······不单自己要做到,而且还要带动周围的人一起参与,见到别人的一些不好的行为要主动制止。只有人人都行动起来,社会才会更美好!
参考文献
【1】 孙双. 保护生态 从我做起----《环境教育》. 2012年04期
【2】 郑丹星. 环境保护与绿色技术.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
【3】 卓韦. 环境与生态漫谈. 业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