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七则2

《〈论语〉七则》第一课时导学案

课题:《论语》七则 课型:新授 执笔:周霞 审核: 时间: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六艺:《诗》《书》《礼》《易》《乐》《春秋》(《乐》后来失传了) 3、课题简介:

课文中的七则《论语》,选自《论语》的不同的篇目,意义不相连属。 4、字词预习:

箪( ) 省( ) 盍( ) 裘( ) 【教学目标 】

1.读准字音,掌握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词性活用的几个句子。

2.了解孔子的伦理、哲学、政治、教育思想以及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影响作用。【教学重难点】

流畅阅读课文,理解第一则的意思。 【德育目标】

学习孔子思想深刻的人生内涵和现实指导意义。 【教学方法】 问答法 讨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步骤】 一、预习指导: 1、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孔子在鲁国做过官,又曾游说四方,但他的政治主张终不见用。中年以后,他用全部的精力从事教育工作,聚众讲学,建立了中国古代第一个私家学派——儒学。儒家学派以“仁”为学说核心,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孔子晚年还整理过许多重要的古代典籍,如《诗经》等。孔子是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在名族文化的发展史上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2、《论语》简介: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后学记录有关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著作,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论语》与《大学》《孟子》、《中庸》合称“四书”。

便( ) 佞( ) 佚( ) 晏( ) 二、阅读课文,分析理解: 第一则:

1、学生阅读,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明确:

2、重点、难点字词疏通分析: (1)乎:

(2)其:

(3)恕:

(4)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3、分析理解文中蕴涵的哲学思想: 明确:

)节礼乐( 乐( )

三、课堂检测:

1、孔子,名,人。春秋末期 家、 家、 家, 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思想核心是 。 2、《论语》是一部散文著作,是由 记录有关孔子言行的著作。《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与 、 、合称“四书”。

3、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sh ù) d ān ) pi áo ) B. l ún ) l îu ) sh ěng ) C. qi ú) h é) n íng ) D. p ì) y ì) yu è) 四、课后作业:

1、下面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论语》是儒家学派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 B. 《论语》中表现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 C. 《论语》由孔子及弟子共同编著。 D.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著作。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2)其恕乎:

(3)勿施于人: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学后记】

) )

( (

《〈论语〉七则》第二课时导学案

课题:《论语》七则 课型:新授 执笔:周霞 审核: 时间:

【教学目标 】

1.读准字音,掌握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词性活用的几个句子。

2.了解孔子的伦理、哲学、政治、教育思想以及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影响作用。【教学重难点】

流畅阅读课文,理解第二、三、四则意思。 【德育目标】

学习孔子思想深刻的人生内涵和现实指导意义。 【教学方法】 问答法 讨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知:

1、简介孔子及《论语》; 2、背诵第一则《论语》;

3、翻译第一则,理解其思想内涵。 二、阅读课文,分析理解: 第二则

1、重点、难点字词疏通分析: (1)其:

(2)正:

(3)虽:

2、学生阅读,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3、分析理解文中蕴涵的哲学思想:

第三则

1、重点、难点字词疏通分析: (1)贤哉,回也!:

(2)巷:

(3)堪:

(4)其:

2、学生阅读,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3、分析理解文中蕴涵的哲学思想:

第四则

1、重点、难点字词疏通分析: (1)贤:

(2)齐:

(3)内:

2、学生阅读,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3、分析理解文中蕴涵的哲学思想:

三、课堂检测: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正: 行: 从:

(2)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箪:

陋巷:

(3)人不堪其忧堪其忧:

(4)见贤思齐焉 闲:

齐:

(5)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内:

省:

四、课后作业:

翻译下列句子:

(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教学后记】

《〈论语〉七则》第三课时导学案

课题:《论语》七则 课型:新授 执笔:周霞 审核: 时间:

【教学目标 】

1.读准字音,掌握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词性活用的几个句子。

2.了解孔子的伦理、哲学、政治、教育思想以及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影响作用。【教学重难点】

流畅阅读课文,理解第五、六、七则意思。 【德育目标】

学习孔子思想深刻的人生内涵和现实指导意义。 【教学方法】 问答法 讨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知:

1、背诵第二、三、四则《论语》; 2、重点字词提问;

3、翻译第二、三、四则《论语》,理解其思想内涵。 二、阅读课文,分析理解: 第五则

1、重点、难点字词疏通分析: (1)侍: (2)盍: (3)敝:

(4)伐:

(5)善: (6)施:

(7)安: (8)信: (9)怀:

2、学生阅读,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3、分析理解文中蕴涵的哲学思想:

第六则

1、重点、难点字词疏通分析: (1)谅: (2)便辟: (3)善柔: (4)便佞:

2、学生阅读,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3、分析理解文中蕴涵的哲学思想:

第七则

1、重点、难点字词疏通分析: (1)益者三乐: (2)乐节礼乐:

(3)道: (4)善: (5)佚: (6)晏:

2、学生阅读,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3、分析理解文中蕴涵的哲学思想:

三、课堂检测:

解释下面加线的词: (1)盍各言尔志: (2)敝之而无憾:

(3)愿无伐善,无施劳:伐:

善: 施:

(4)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安:

信: 怀:

(5)友谅:

(6)友偏辟,友善柔,友偏佞:便辟:

善柔: 便佞:

(7)乐节礼乐:乐: 节: (8)乐道人之善:道: 善: (9)乐佚游: (10)乐晏乐: 四、课后作业:

翻译下面句子:

(1)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2)愿无伐善,无施劳。

(3)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4)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偏佞,损矣。

(5)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教学后记】

《〈论语〉七则》第四课时导学案

课题:《论语》七则 课型:复习 执笔:周霞 审核: 时间:

【教学目标 】

1.读准字音,掌握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词性活用的几个句子。

2.了解孔子的伦理、哲学、政治、教育思想以及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影响作用。【教学重难点】

复习课文,掌握课文内容。 【德育目标】

学习孔子思想深刻的人生内涵和现实指导意义。 【教学方法】 问答法 讨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知:

1、孔子及《论语》简介; 2、背诵课文;

3、重点字词句提问;

4、文章体现了孔子的哪些思想? 二、课文小结: 七则内容:

三、课堂检测:

1、对加线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 B. C. D.

2、下列一词多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 施 B. 伐

C. 乐 D. 其

3 ( ) A. B. C. D.

4、下列各句中“而”的释义和作用正确的一项是 ( ) (1)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2)见贤而内自省也 (3)敝之而无憾 (4)不令而行

A. (1)(2)相同,(3)(4)不同 B. (1)(2)不同,(3)(4)相同C. (1)(2)不同,(3)(4)不同 D. (1)(2)相同,(3)(4)相同 四、课后作业:

1、下列句中没有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 ) A. 老者安之 B. 乐节礼乐 C. 少者怀之 D. 朋友信之

2、对《论语》中反映出孔子思想的说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 A. 孔子认为统治者施行仁政治,管理国家和人民,归根到底要靠道德教化。

B. 从孔子赞许弟子颜回的话中,可以看出他对自己的学生很偏爱,处处维护他们。 C. 孔子谈论的交友之道中,可以看出他对朋友很重视:一方面,他要求朋友之间要讲信用,彼此信任;另一方面,他指出,结交什么样的朋友对个人的行为、修养有很大的影响。

D. 孔子认为人人都可以追求快乐,但快乐有高尚和低俗之分、有益和有害之分。 3、“颜渊、季路侍”一节,孔子与弟子谈论各自的志向。孔子的志向与弟子们有何不同?这反映了孔子什么样的思想?

4、结合自己的实际,选两则语录谈谈给你的启发。 【教学后记】

《〈论语〉七则》第一课时导学案

课题:《论语》七则 课型:新授 执笔:周霞 审核: 时间: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六艺:《诗》《书》《礼》《易》《乐》《春秋》(《乐》后来失传了) 3、课题简介:

课文中的七则《论语》,选自《论语》的不同的篇目,意义不相连属。 4、字词预习:

箪( ) 省( ) 盍( ) 裘( ) 【教学目标 】

1.读准字音,掌握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词性活用的几个句子。

2.了解孔子的伦理、哲学、政治、教育思想以及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影响作用。【教学重难点】

流畅阅读课文,理解第一则的意思。 【德育目标】

学习孔子思想深刻的人生内涵和现实指导意义。 【教学方法】 问答法 讨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步骤】 一、预习指导: 1、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孔子在鲁国做过官,又曾游说四方,但他的政治主张终不见用。中年以后,他用全部的精力从事教育工作,聚众讲学,建立了中国古代第一个私家学派——儒学。儒家学派以“仁”为学说核心,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孔子晚年还整理过许多重要的古代典籍,如《诗经》等。孔子是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在名族文化的发展史上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2、《论语》简介: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后学记录有关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著作,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论语》与《大学》《孟子》、《中庸》合称“四书”。

便( ) 佞( ) 佚( ) 晏( ) 二、阅读课文,分析理解: 第一则:

1、学生阅读,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明确:

2、重点、难点字词疏通分析: (1)乎:

(2)其:

(3)恕:

(4)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3、分析理解文中蕴涵的哲学思想: 明确:

)节礼乐( 乐( )

三、课堂检测:

1、孔子,名,人。春秋末期 家、 家、 家, 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思想核心是 。 2、《论语》是一部散文著作,是由 记录有关孔子言行的著作。《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与 、 、合称“四书”。

3、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sh ù) d ān ) pi áo ) B. l ún ) l îu ) sh ěng ) C. qi ú) h é) n íng ) D. p ì) y ì) yu è) 四、课后作业:

1、下面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论语》是儒家学派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 B. 《论语》中表现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 C. 《论语》由孔子及弟子共同编著。 D.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著作。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2)其恕乎:

(3)勿施于人: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学后记】

) )

( (

《〈论语〉七则》第二课时导学案

课题:《论语》七则 课型:新授 执笔:周霞 审核: 时间:

【教学目标 】

1.读准字音,掌握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词性活用的几个句子。

2.了解孔子的伦理、哲学、政治、教育思想以及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影响作用。【教学重难点】

流畅阅读课文,理解第二、三、四则意思。 【德育目标】

学习孔子思想深刻的人生内涵和现实指导意义。 【教学方法】 问答法 讨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知:

1、简介孔子及《论语》; 2、背诵第一则《论语》;

3、翻译第一则,理解其思想内涵。 二、阅读课文,分析理解: 第二则

1、重点、难点字词疏通分析: (1)其:

(2)正:

(3)虽:

2、学生阅读,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3、分析理解文中蕴涵的哲学思想:

第三则

1、重点、难点字词疏通分析: (1)贤哉,回也!:

(2)巷:

(3)堪:

(4)其:

2、学生阅读,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3、分析理解文中蕴涵的哲学思想:

第四则

1、重点、难点字词疏通分析: (1)贤:

(2)齐:

(3)内:

2、学生阅读,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3、分析理解文中蕴涵的哲学思想:

三、课堂检测: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正: 行: 从:

(2)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箪:

陋巷:

(3)人不堪其忧堪其忧:

(4)见贤思齐焉 闲:

齐:

(5)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内:

省:

四、课后作业:

翻译下列句子:

(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教学后记】

《〈论语〉七则》第三课时导学案

课题:《论语》七则 课型:新授 执笔:周霞 审核: 时间:

【教学目标 】

1.读准字音,掌握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词性活用的几个句子。

2.了解孔子的伦理、哲学、政治、教育思想以及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影响作用。【教学重难点】

流畅阅读课文,理解第五、六、七则意思。 【德育目标】

学习孔子思想深刻的人生内涵和现实指导意义。 【教学方法】 问答法 讨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知:

1、背诵第二、三、四则《论语》; 2、重点字词提问;

3、翻译第二、三、四则《论语》,理解其思想内涵。 二、阅读课文,分析理解: 第五则

1、重点、难点字词疏通分析: (1)侍: (2)盍: (3)敝:

(4)伐:

(5)善: (6)施:

(7)安: (8)信: (9)怀:

2、学生阅读,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3、分析理解文中蕴涵的哲学思想:

第六则

1、重点、难点字词疏通分析: (1)谅: (2)便辟: (3)善柔: (4)便佞:

2、学生阅读,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3、分析理解文中蕴涵的哲学思想:

第七则

1、重点、难点字词疏通分析: (1)益者三乐: (2)乐节礼乐:

(3)道: (4)善: (5)佚: (6)晏:

2、学生阅读,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3、分析理解文中蕴涵的哲学思想:

三、课堂检测:

解释下面加线的词: (1)盍各言尔志: (2)敝之而无憾:

(3)愿无伐善,无施劳:伐:

善: 施:

(4)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安:

信: 怀:

(5)友谅:

(6)友偏辟,友善柔,友偏佞:便辟:

善柔: 便佞:

(7)乐节礼乐:乐: 节: (8)乐道人之善:道: 善: (9)乐佚游: (10)乐晏乐: 四、课后作业:

翻译下面句子:

(1)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2)愿无伐善,无施劳。

(3)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4)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偏佞,损矣。

(5)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教学后记】

《〈论语〉七则》第四课时导学案

课题:《论语》七则 课型:复习 执笔:周霞 审核: 时间:

【教学目标 】

1.读准字音,掌握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词性活用的几个句子。

2.了解孔子的伦理、哲学、政治、教育思想以及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影响作用。【教学重难点】

复习课文,掌握课文内容。 【德育目标】

学习孔子思想深刻的人生内涵和现实指导意义。 【教学方法】 问答法 讨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知:

1、孔子及《论语》简介; 2、背诵课文;

3、重点字词句提问;

4、文章体现了孔子的哪些思想? 二、课文小结: 七则内容:

三、课堂检测:

1、对加线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 B. C. D.

2、下列一词多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 施 B. 伐

C. 乐 D. 其

3 ( ) A. B. C. D.

4、下列各句中“而”的释义和作用正确的一项是 ( ) (1)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2)见贤而内自省也 (3)敝之而无憾 (4)不令而行

A. (1)(2)相同,(3)(4)不同 B. (1)(2)不同,(3)(4)相同C. (1)(2)不同,(3)(4)不同 D. (1)(2)相同,(3)(4)相同 四、课后作业:

1、下列句中没有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 ) A. 老者安之 B. 乐节礼乐 C. 少者怀之 D. 朋友信之

2、对《论语》中反映出孔子思想的说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 A. 孔子认为统治者施行仁政治,管理国家和人民,归根到底要靠道德教化。

B. 从孔子赞许弟子颜回的话中,可以看出他对自己的学生很偏爱,处处维护他们。 C. 孔子谈论的交友之道中,可以看出他对朋友很重视:一方面,他要求朋友之间要讲信用,彼此信任;另一方面,他指出,结交什么样的朋友对个人的行为、修养有很大的影响。

D. 孔子认为人人都可以追求快乐,但快乐有高尚和低俗之分、有益和有害之分。 3、“颜渊、季路侍”一节,孔子与弟子谈论各自的志向。孔子的志向与弟子们有何不同?这反映了孔子什么样的思想?

4、结合自己的实际,选两则语录谈谈给你的启发。 【教学后记】


相关内容

  • [论语]中的男孩名字大全(出处 寓意)
  •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同时又是中华文化宝典,如果父母给男宝宝起名字可以出自<论语>,那样既有文化又有内涵,成为每个爸爸**的心愿.小编特别整理出出自<论语>的男宝宝名字大全,每个男宝宝名字附带拼音.出处.寓意解释等. 怡如 yí rú 根据您指定的取名分类,从 ...

  • [论语]全文诵读
  • 歌名试听收藏下载 1. 论语1:学而第一 2. 论语2:学而第一 3. 论语3:为政第二 4. 论语4:为政第二 5. 论语5:八佾第三 6. 论语6:八佾第三 7. 论语7:里仁第四 8. 论语8:里仁第四 9. 论语9:公冶长第五 10. 论语10:公冶长第五 11. 论语11:公冶长第五 12 ...

  • 关于论语的语录集
  • 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 2.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 《论语•学而》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4.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 ...

  • 国学经典名句之论语
  •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论语)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论语) 2.子贡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 3.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 (论语) 4.君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论语) 5.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

  • 于丹论语心得
  • 中国人是讲究变化的.你看,盘古在天地之间"一日九变",像一个新生的婴儿,每天都在微妙地变化着.这种变化最终达到了一个境界,叫做"神于天,圣于地".这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 ...

  • [论语]中的教学智慧
  • 一.如何学习 1.孔子为学 ◎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第五>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论语·为政第二> ◎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

  • 孔子[论语]中名句注解与语言阐释
  • 摘要:<论语>是世界教育领域的宝贵遗产,也是我国二千多年古代语文教育最为重要的内容,其中出现了许多经典名句对于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此基础上,笔者详细探索了<论语>中流传至今的经典名句的特点和其语言修辞,进而尝试如何将文化经典运用到语文教学工作中来. 关键词:<论语&g ...

  • 论语正义读书笔记
  • 一.本书点校说明 <论语>成书情况:<汉书·艺文志>认为是孔子"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有人认为是孔子弟子仲弓.子游.子夏所作,也有人认为是曾参.有若.闵子骞的弟子所撰. 汉初<论语>流传的本子:古论语.齐论语.鲁论语.<汉书·艺文志> ...

  • 论语成语出处
  • 1. 不耻下问 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 不得其死 指人不得善终.<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3. 不亦乐乎 <论语?学而>:" ...

  • 论语以语录体和
  • 作者简介:佟昌泉(1985-),女,辽宁抚顺人,就读于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摘 要:《论语》绝非孔子著作,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纂录孔子言行而成,是口头教学情境的活化石。孔子秉承了先秦以来思想对话的传统,在其教学、从事文艺批评的活动中,重视对话,通过对话营造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