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圈发展规划
——以徐州都市圈发展规划为例
摘要:目前都市圈并没有统一的概念与界定标准。一般认为所谓“都
市圈”是指一个大的核心城镇,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具有一体化倾向的临接城镇与地区组成的圈层式结构。国内外对于都市圈及其类似城镇群体的概念和理论有过不同的阐
述和研究,其中的差异产生在于不同地区城镇与区域发展的特点不
同。
关键词:都市圈 发展规划 徐州
一、引言
目前,发达国家城市已经发展到稳定时期,都市圈发展面临的主
要问题是城市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和发展机会不平衡等问题。我国
处于高速城市化发展时期,城市规模急剧扩张,除了面临发达国家
都市圈面临的问题外,还面临着发展初期的特殊问题,如因行政分
割带来的无序竞争,争取经济发展机会,加速城市化,协调城市之
间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我国目前都市圈的构建是希望建立一种新
的发展与协调机制,以促进区域的持续协调发展。徐州都市圈形成
“单核心多节点放射状”的空间发展模式。区域空间结构要强调城
镇、非农空间的集聚和农业空间的整体性,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对周
围城镇地域的扩散作用以及周围城镇对中心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支
撑作用,提高徐州都市圈的整体竞争力。
二、国内相关研究
(一)王建的“都市经济圈”
1996年中国经济学家王建通过对中日、中美大都市地域的对比
研究,尤其是根据日本大都市圈的空间尺度、人口规模、经济力量,提出在我国建立九大都市经济圈的空间格局,致力于构建更加适合
中国宏观区域发展要求的国民经济空间布局体系,以此带动一系列
相关区域经济问题(如缓解我国运力紧张的局面,解决重复建设的
地域界限等)的解决。全国九大都市经济圈包括:吉黒都市圈、沈
大都市圈、京津冀都市圈、济青都市圈、长江中下游都市圈、大上
海都市圈、成渝都市圈、湘鄂赣都市圈、珠江三角洲都市圈。
(二)周一星的“都市区”
中国地理学家和城市规划专家周一星对中国的都市区亦有较为
明确的界定:
1.都市区是由中心市和外围非农化水平较高,与中心市存在着密
切社会经济联系的邻接地区两部分组成。
2.中心市的确定,首先需划分出城市实体地域,凡城市实体地域
内非农人口在20万人以上者可视为中心市。
3.划入都市区的外围县(市)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全县GDP
中非农产业占75%以上;全县社会劳动力总量中从事非农活动的占
60%以上;与中心市直接毗邻或与已划入都市区的县毗邻。
(三)姚士谋的“城市群”
中国地理学家姚士谋1992年提出城市群的概念,认为城市群是
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
的城市,在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
作为地区的经济中心,共同构成的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三、徐州都市圈发展规划
徐州都市圈的范围考虑到以徐州为核心的城市之间的联系强度
以及空间发展的阶段性,以一个核心城市(徐州市)、二条城镇发
展轴(徐连城镇发展轴、枣徐宿城镇发展轴)、一条城镇联系通道
(宿徐丰沛城镇联系通道)为依托,在空间范围上形成以徐州为中
心,将半径300km的范围从空间联系紧密程度上分为紧密圈层、经
济协作圈层、松散圈层。
(一)重点建设
1.旅游
徐州旅游核心区重点挖掘军事文化题材,开发徐州市区的军事文
化游;利用徐州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的地位,积极组织大型会展活
动。连云港旅游核心区要完善沿海度假设施建设,丰富滨海旅游项
目。枣徐宿沿线地区重视与山东旅游资源的整合,突出徐州“楚汉
文化”、济宁“儒家文化”、枣庄“墨家文化”的各自特色。徐连沿
线地区加强沿途风景区建设,培育旅游品牌产品。宿徐丰沛沿线加
强各湖泊的旅游环境建设,开创京杭运河文化旅游路线。
完善旅游配套体系。依托旅游城镇建设旅游咨询中心和集散中心
网络,打破市场壁垒,开辟海上旅游线路,改善旅游环境。
2.公共设施
支持徐州核心城市建设区域共享的大型公共设施,构建面向都市
圈规划范围的公共服务中心,增强区域服务能力,提高公共财产投
入的产出效益。
促进徐州发展高等教育,适时组建综合大学,扩大办学规模,建
立都市圈规划范围的人才基地和高等教育基地。
3.交通设施
改善大型设施的交通可达性,并尽早预控线路用地。加大京杭运
河整治力度,增加通航里程,建成都市圈内南北水路主动脉。
4.水利设施
配合国家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实施,逐步扩大并完善京杭运河
与沿线湖泊输水工程及配套设施。
5.电力设施
增强徐州都市圈规划范围电力外送能力,加强北电南送通道建
设。
6.信息基础设施
充分利用现有通信基础设施条件,拓展网络覆盖范围,组织好“三
网合一”等一系列技术改造项目的建设实施。
7.环保设施
按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治污要求,减少京杭运河排污量;结合“西
气东输”工程的实施,调整能源结构,使用清洁能源。
8.减灾设施
科学合理开采地下水和矿产资源,加强地质、气象灾害调查评价
和监测,建立监测网站。
(二)推进区域共同发展的对策
1.开展徐州都市圈规划范围的专项研究和专业规划,包括物流研
究、信息化研究、旅游规划、区域供水规划等;
2.建立区域性的旅游促销协作组织;
3.高度重视和发展农业水利设施规划建设;
4.加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
5.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及早实现徐州与周边城市的同城结算。
四、总结
都市、都市圈、都市连绵区都包含着数个大大小小的城市或城镇,因而它们可以看成是一个城市体系。它们注重有形空间实体,注重
聚落体系的空间形式,是一定城市化条件下出现的阶段性城市空间
形式。我国目前都市圈的构建是希望建立一种新的发展平台与协调
机制,以促进区域的持续协调发展。根据我国目前众多都市圈规划
的理论和实践,都市圈规划的实质可以概括为:应对全球化的挑战;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淡化行政区划,从区域角度强化城市间的经济
联系,形成经济、市场高度一体化的发展态势,推动区域经济由政
区经济向都市圈经济转变;一都市圈的规划来推进城市化,形成资
源的集约利用,提升整体竞争力;强化极核,统筹城镇之间发展的
关系。
规划的执行与变化仍存在很大变数,都市圈及其规划需要在实践
中逐步探索、积累经验、寻求规律,进一步深化。我国都市圈研究
和都市圈规划工作方兴未艾,现有的国内外的理论和概念并不能包
括不断涌现的实践创新,也无法满足指导实践的需要,迫切需要在
实践的基础上加快理论提升。
参考文献:(1)陈小卉 徐海贤.《城市圈规划》,2005(9)
(2)江苏省建设厅,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张泉 主编).徐州都市圈规划.2002
都市圈发展规划
——以徐州都市圈发展规划为例
摘要:目前都市圈并没有统一的概念与界定标准。一般认为所谓“都
市圈”是指一个大的核心城镇,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具有一体化倾向的临接城镇与地区组成的圈层式结构。国内外对于都市圈及其类似城镇群体的概念和理论有过不同的阐
述和研究,其中的差异产生在于不同地区城镇与区域发展的特点不
同。
关键词:都市圈 发展规划 徐州
一、引言
目前,发达国家城市已经发展到稳定时期,都市圈发展面临的主
要问题是城市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和发展机会不平衡等问题。我国
处于高速城市化发展时期,城市规模急剧扩张,除了面临发达国家
都市圈面临的问题外,还面临着发展初期的特殊问题,如因行政分
割带来的无序竞争,争取经济发展机会,加速城市化,协调城市之
间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我国目前都市圈的构建是希望建立一种新
的发展与协调机制,以促进区域的持续协调发展。徐州都市圈形成
“单核心多节点放射状”的空间发展模式。区域空间结构要强调城
镇、非农空间的集聚和农业空间的整体性,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对周
围城镇地域的扩散作用以及周围城镇对中心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支
撑作用,提高徐州都市圈的整体竞争力。
二、国内相关研究
(一)王建的“都市经济圈”
1996年中国经济学家王建通过对中日、中美大都市地域的对比
研究,尤其是根据日本大都市圈的空间尺度、人口规模、经济力量,提出在我国建立九大都市经济圈的空间格局,致力于构建更加适合
中国宏观区域发展要求的国民经济空间布局体系,以此带动一系列
相关区域经济问题(如缓解我国运力紧张的局面,解决重复建设的
地域界限等)的解决。全国九大都市经济圈包括:吉黒都市圈、沈
大都市圈、京津冀都市圈、济青都市圈、长江中下游都市圈、大上
海都市圈、成渝都市圈、湘鄂赣都市圈、珠江三角洲都市圈。
(二)周一星的“都市区”
中国地理学家和城市规划专家周一星对中国的都市区亦有较为
明确的界定:
1.都市区是由中心市和外围非农化水平较高,与中心市存在着密
切社会经济联系的邻接地区两部分组成。
2.中心市的确定,首先需划分出城市实体地域,凡城市实体地域
内非农人口在20万人以上者可视为中心市。
3.划入都市区的外围县(市)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全县GDP
中非农产业占75%以上;全县社会劳动力总量中从事非农活动的占
60%以上;与中心市直接毗邻或与已划入都市区的县毗邻。
(三)姚士谋的“城市群”
中国地理学家姚士谋1992年提出城市群的概念,认为城市群是
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
的城市,在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
作为地区的经济中心,共同构成的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三、徐州都市圈发展规划
徐州都市圈的范围考虑到以徐州为核心的城市之间的联系强度
以及空间发展的阶段性,以一个核心城市(徐州市)、二条城镇发
展轴(徐连城镇发展轴、枣徐宿城镇发展轴)、一条城镇联系通道
(宿徐丰沛城镇联系通道)为依托,在空间范围上形成以徐州为中
心,将半径300km的范围从空间联系紧密程度上分为紧密圈层、经
济协作圈层、松散圈层。
(一)重点建设
1.旅游
徐州旅游核心区重点挖掘军事文化题材,开发徐州市区的军事文
化游;利用徐州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的地位,积极组织大型会展活
动。连云港旅游核心区要完善沿海度假设施建设,丰富滨海旅游项
目。枣徐宿沿线地区重视与山东旅游资源的整合,突出徐州“楚汉
文化”、济宁“儒家文化”、枣庄“墨家文化”的各自特色。徐连沿
线地区加强沿途风景区建设,培育旅游品牌产品。宿徐丰沛沿线加
强各湖泊的旅游环境建设,开创京杭运河文化旅游路线。
完善旅游配套体系。依托旅游城镇建设旅游咨询中心和集散中心
网络,打破市场壁垒,开辟海上旅游线路,改善旅游环境。
2.公共设施
支持徐州核心城市建设区域共享的大型公共设施,构建面向都市
圈规划范围的公共服务中心,增强区域服务能力,提高公共财产投
入的产出效益。
促进徐州发展高等教育,适时组建综合大学,扩大办学规模,建
立都市圈规划范围的人才基地和高等教育基地。
3.交通设施
改善大型设施的交通可达性,并尽早预控线路用地。加大京杭运
河整治力度,增加通航里程,建成都市圈内南北水路主动脉。
4.水利设施
配合国家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实施,逐步扩大并完善京杭运河
与沿线湖泊输水工程及配套设施。
5.电力设施
增强徐州都市圈规划范围电力外送能力,加强北电南送通道建
设。
6.信息基础设施
充分利用现有通信基础设施条件,拓展网络覆盖范围,组织好“三
网合一”等一系列技术改造项目的建设实施。
7.环保设施
按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治污要求,减少京杭运河排污量;结合“西
气东输”工程的实施,调整能源结构,使用清洁能源。
8.减灾设施
科学合理开采地下水和矿产资源,加强地质、气象灾害调查评价
和监测,建立监测网站。
(二)推进区域共同发展的对策
1.开展徐州都市圈规划范围的专项研究和专业规划,包括物流研
究、信息化研究、旅游规划、区域供水规划等;
2.建立区域性的旅游促销协作组织;
3.高度重视和发展农业水利设施规划建设;
4.加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
5.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及早实现徐州与周边城市的同城结算。
四、总结
都市、都市圈、都市连绵区都包含着数个大大小小的城市或城镇,因而它们可以看成是一个城市体系。它们注重有形空间实体,注重
聚落体系的空间形式,是一定城市化条件下出现的阶段性城市空间
形式。我国目前都市圈的构建是希望建立一种新的发展平台与协调
机制,以促进区域的持续协调发展。根据我国目前众多都市圈规划
的理论和实践,都市圈规划的实质可以概括为:应对全球化的挑战;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淡化行政区划,从区域角度强化城市间的经济
联系,形成经济、市场高度一体化的发展态势,推动区域经济由政
区经济向都市圈经济转变;一都市圈的规划来推进城市化,形成资
源的集约利用,提升整体竞争力;强化极核,统筹城镇之间发展的
关系。
规划的执行与变化仍存在很大变数,都市圈及其规划需要在实践
中逐步探索、积累经验、寻求规律,进一步深化。我国都市圈研究
和都市圈规划工作方兴未艾,现有的国内外的理论和概念并不能包
括不断涌现的实践创新,也无法满足指导实践的需要,迫切需要在
实践的基础上加快理论提升。
参考文献:(1)陈小卉 徐海贤.《城市圈规划》,2005(9)
(2)江苏省建设厅,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张泉 主编).徐州都市圈规划.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