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性随缘,独抒性灵
——读《随园诗话》析袁枚的诗歌语言主张
徐菘霙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文学分院 091班 09016141
摘 要: 《随园诗话》是袁枚影响最大的著作,以倡导性灵说论,反对乾隆诗坛流行的的主张复古与诗教的沈德潜的格调说,并批判了汉学考据作诗的不良风气,书中大量印证性灵说的诗论,不拘时代,流派,身份,性别,而且其诗歌主张遍布诗歌的语言,风格,体裁,题材,用典等,本文就从语言角度,分析袁枚对诗歌语言的主张——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贵在味外味,不以辞害意这三个主要特点。
关键词:随园诗话;语言特色;袁枚性灵说
《随园诗话》的内容一方面对性灵说做理论上的阐释,一方面选录大量符合性灵说理论要求的诗歌作品进行印证,通俗易懂。《随园诗话》的精华在于“话”而基础在于“诗”钱钟书评“往往直凑单微,隽谐可喜,不仅为当时之药石,亦是资后世之攻错”(谈艺录),不失为公允之论。①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没有语言便没有诗歌,任何诗歌作品都离不开对语言的考察。而主张诗本“性灵”以写“性情”的袁枚主张诗歌随任性情,重情崇义。在他看来,人的行动受制于那些已经死去的语言本身就不可取,语言是为人服务的工具的一种,不是束缚人性情的方式。由此,他极反对人为语言左右,反对考据风气。袁枚认为诗歌在真性情之下,语言是决定一首诗表达效果的重要因素“性情者,源也;词藻者,流也,源之不清,流将焉附。”
自语言出现以来,人们的注意力便被语言吸引,诗歌语言不仅成了表情达意的手段也是实现自身结构形式的目的,尤其是语言自身的种种品格,如音响,节奏,格律,句法等形式结构
2而在《随园诗话》中,袁枚对诗歌的各个特色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而成了第一位的东西。○
在诗歌语言上也有其独到之处。
源于自然,高于自然
袁枚的性灵说有其自己独特的风格,其作诗的特点也是基于此。
《随园诗话》第10则中袁枚就根据杜甫的一首诗点出了自己的语言准则“多师是我师”继而又说“村童,牧竖,一言一笑,皆吾之师,善取者皆成佳句”性灵说最反对用典,袁枚收录这句话更是充分说明了倡导诗歌语言应该通俗易懂的特色。他倡导诗人作诗题材应来源于生活,可以向各行各业的人们学习,平常所谈论的事情,所说的口语都可以被诗人加工来变成佳句。之后,诗人又举了自己的两个例子,向担粪者“一身花”得句“月映成竹千个字,霜高梅孕一
身花。”又向野僧“可惜园中梅花盛开,公带不去”得句“只怜香雪梅千树,不得随身带上船。”无论是前者的大白话,还是后者的戏语,只要经过适当的点化雕琢,就可以变成好的诗句,充分说明了好诗都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
而这一主张也体现在袁枚的诗作中,袁枚自己作诗就是就选材平凡,琐碎,多为人们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素材,多为生活琐事,个人遭际,缺乏深刻的社会意义,但贴近诗人基本的生
3这一特点从他的诗作题目就可以看出如《到家》活状态,而显得真是真切,○《留须》等等。而
文字也是身体力行地以白描和口语化居多。袁枚赞査慎行“一味白描神活现。”除此之外袁枚在诗歌中最推崇的就是《诗经》正是因为诗三百都是人民的心声,即兴即事而作,口语化明显却直白动人。如《随园诗话》第二一则中就有“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而在袁枚的诗句中“分明儿鬓白如许,阿母还当襁褓看。”就是朴素的纯然白描来表达自己深切的母爱。而“生来自白头,无人嫌汝老。”就是典型的口语风格。
但袁枚的提倡的朴素自然的语言并非完全是粗野之口,而是要进过学习以后的个性张扬,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在《随园诗话》第五二则中就引用刘知几的言论写出了才和学的关系,有才华是天赋,但是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由此可见作者推崇的自然语言是大巧之后的朴素,历浓之后的淡,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循环过程。《随园诗话》卷五第六十六条中也说明“老年之诗多简练者,皆由博返约之功,如陈年之酒,风霜之木,药淬之匕首,非枯槁简寂之谓”要朴就要先经历巧,要简练必须先广博。
贵得味外味
《随园诗话》第二六则中袁枚借助司空图的论诗表达了自己对语言的第二种看法。“司空表圣论诗,贵得味外味。余谓今之作诗者,味内味尚不可得,况味外味乎?要之,已出新意,去陈言,为第一着。”味外味是诗歌的魅力所在,是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诗要有味外味,必须出新意,去陈言,即利益要新,文辞要新。新鲜有味便也是性灵说的所推崇的要旨之一。
司空图著有《二十四诗品》,司空图强调的是一种,这种诗歌语言思维在性灵说的诗歌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司空图强调一种“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己,若不堪忧”的含蓄语言美。要追求那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言外之意,味外之味。这其中内藏的司空图的语言思维逻辑的前提恰是,在文字的语词外壳之外,一定有个深层的意蕴存在,我们可以无限接近,但最终无法完全到达。
要达到味外味的效果,就必须在语言上有新意,而要写出新意,意象的新奇和作者本身的新奇想象联想是分不开的。性灵派诗歌意象的第二个特点是新奇。所谓新奇,其义亦有二:意象之新主要不在于单个意象自身的新奇、前无古人,而在于意象组合之巧妙,通过组合使意象显出独创性,有新鲜感;奇则偏于单个意象新颖,奇特精警,前人罕见,常富有浪漫色彩。当然从本质上讲,奇与新是一致的。陆机说:“虽杼轴于予怀,怵他人之我先。”(《文赋》)陈旧俗套的意象令人厌倦,激不起人欣赏的兴趣;而新鲜的意象予人陌生感,亦更易产生美感。性灵派诗歌独具面目的因素之一即是意象的新。如作者自己所做的“帆如云气吹将灭,灯近银河色不红。”《江中看月作》将“帆”“灯”分别与“云气”“银河”意象相对照,而使帆与灯“异化”
而别具意趣。总之,性灵派由于取材上有平凡的一面,故其意象之新,常表现为营造组合手段上独具匠心,而化陈为新。意象之奇多表现为单个意象的新奇鲜见,意象本身即直接给人以新奇的美感;当然经过巧妙地组合,更增加诗的奇情奇趣。性灵诗意象之奇,主要是因为诗人阅历丰富,见多识广,故笔下奇特的意象并不鲜见。想象的恣肆与奇特。创造和表达意象的能力是想象。袁枚辞官后一直游览名山大川,一些题咏险峻山川的古体诗,激情奔涌,灵感突现。争奇斗异的山峰,激起诗人无限丰富的想象力,想象极为奔放恣肆。它们似乎要冲决和吞噬一切羁绊而一飞冲天如《望桂林诸山》、《观大龙湫作歌》、《到石梁观瀑布》、《登华顶作歌》等等,都体现了这个特征。这种时间空间的剧烈跳宕,使得天上与人间、上古与现实融为一体,包罗宇宙,超越时间,意境雄阔。”。“非精深不能超超独先,非平淡不能人人领解”。既从创作主体方面要求用意“精深”,又从接受者的角度要求语言的“平淡”。袁枚与时人的不同,在于他是用语言作诗,而不是用诗做学问。他善用浅显的语言表现精深的诗意,尽量减少使用典故。他曾说,“余每作咏古、咏物诗,必将此题之书籍,无所不搜;及诗之成也,仍不用一典”特别强调诗歌语言的生动、鲜活。“一切诗文总须字立纸上,不可字卧纸上。人活则立,人死则卧:用笔亦然”《随园诗话补遗》卷五中曾这样写道。“要教百句活,不许一字死”袁枚在《答东浦方伯信来问病》中也有这样的表述。袁枚对诗歌语言的内容新奇的要求,含义可反复推敲的要求都体现出来了。
诗以意为主,以辞采为奴婢
虽然袁枚主张诗歌语言要新奇,意象要独特,但是却极力反对以辞害意。在《随园诗话》第二十七条中就言吴西林云“诗以意为主,以辞采为奴婢。苟无意思做主,则主弱奴强,虽僮指千人,唤之不动。古人所谓诗言志,情生文,文生韵,此一定之理。今人好用典,是无志而言诗,好叠韵,是因韵而生文,好和韵,是因文而生情。”袁枚认为“意似主人,辞为奴婢,主强奴弱,呼之不至。”情志是主人,语言辞藻都是为表达情志而服务的,如果只是用典,就喧宾夺主了,单纯用典,不能表现情志。而《随园诗话》第四八则中也提到“其言动心,其色夺目,其味适口,其音悦耳:便是佳诗。”很明显,在袁枚眼中,诗歌首先要“动心”就是要感人,这是头等重要的,其次才是“夺目”讲究文采。
袁枚的这一主张不仅是性灵说的主张,也可以看作是当时清代文人作诗的一种风气,态度。在《红楼梦》非常著名的香菱学诗一个章节中就能看出,林黛玉评价香菱作诗时就说作诗时“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与性灵说对诗歌语言的这一要求不谋而合。而林黛玉的许多是个态度也与袁枚性灵说相当一致,可见这种诗歌理论在当时也是颇有影响的。
随性,随心,随意
袁枚将自己的住所取名为“随园”,并说自己“随之时义通乎死生昼夜”,以此表明自己随达大命,随任自然的心迹。更重要的是在“随”字上做足了文章,而他一生的种种,从生活方
式到人生取向都可以用随字来概括。在生活方式上,袁枚随达大命,很好的将老庄哲学和儒家思想融合成一体,真正率性自在。在人生取向上,外随时运,内随所能,随才而用。而袁枚的诗歌主张中的三个特色:诗歌内容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取材淳朴自然是随性,讲究新奇,寻求言外之趣是随心,语言为服务,重立意是随意。随字不仅是性灵说的概括也是袁枚的生活态度总括。
参考文献:
①王英志.袁枚 赵翼集[C].凤凰出版社.2009(1)
②沈玲.随心随性,随情随缘——袁枚诗学研究[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
③王英志.袁枚评传(下)[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
随性随缘,独抒性灵
——读《随园诗话》析袁枚的诗歌语言主张
徐菘霙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文学分院 091班 09016141
摘 要: 《随园诗话》是袁枚影响最大的著作,以倡导性灵说论,反对乾隆诗坛流行的的主张复古与诗教的沈德潜的格调说,并批判了汉学考据作诗的不良风气,书中大量印证性灵说的诗论,不拘时代,流派,身份,性别,而且其诗歌主张遍布诗歌的语言,风格,体裁,题材,用典等,本文就从语言角度,分析袁枚对诗歌语言的主张——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贵在味外味,不以辞害意这三个主要特点。
关键词:随园诗话;语言特色;袁枚性灵说
《随园诗话》的内容一方面对性灵说做理论上的阐释,一方面选录大量符合性灵说理论要求的诗歌作品进行印证,通俗易懂。《随园诗话》的精华在于“话”而基础在于“诗”钱钟书评“往往直凑单微,隽谐可喜,不仅为当时之药石,亦是资后世之攻错”(谈艺录),不失为公允之论。①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没有语言便没有诗歌,任何诗歌作品都离不开对语言的考察。而主张诗本“性灵”以写“性情”的袁枚主张诗歌随任性情,重情崇义。在他看来,人的行动受制于那些已经死去的语言本身就不可取,语言是为人服务的工具的一种,不是束缚人性情的方式。由此,他极反对人为语言左右,反对考据风气。袁枚认为诗歌在真性情之下,语言是决定一首诗表达效果的重要因素“性情者,源也;词藻者,流也,源之不清,流将焉附。”
自语言出现以来,人们的注意力便被语言吸引,诗歌语言不仅成了表情达意的手段也是实现自身结构形式的目的,尤其是语言自身的种种品格,如音响,节奏,格律,句法等形式结构
2而在《随园诗话》中,袁枚对诗歌的各个特色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而成了第一位的东西。○
在诗歌语言上也有其独到之处。
源于自然,高于自然
袁枚的性灵说有其自己独特的风格,其作诗的特点也是基于此。
《随园诗话》第10则中袁枚就根据杜甫的一首诗点出了自己的语言准则“多师是我师”继而又说“村童,牧竖,一言一笑,皆吾之师,善取者皆成佳句”性灵说最反对用典,袁枚收录这句话更是充分说明了倡导诗歌语言应该通俗易懂的特色。他倡导诗人作诗题材应来源于生活,可以向各行各业的人们学习,平常所谈论的事情,所说的口语都可以被诗人加工来变成佳句。之后,诗人又举了自己的两个例子,向担粪者“一身花”得句“月映成竹千个字,霜高梅孕一
身花。”又向野僧“可惜园中梅花盛开,公带不去”得句“只怜香雪梅千树,不得随身带上船。”无论是前者的大白话,还是后者的戏语,只要经过适当的点化雕琢,就可以变成好的诗句,充分说明了好诗都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
而这一主张也体现在袁枚的诗作中,袁枚自己作诗就是就选材平凡,琐碎,多为人们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素材,多为生活琐事,个人遭际,缺乏深刻的社会意义,但贴近诗人基本的生
3这一特点从他的诗作题目就可以看出如《到家》活状态,而显得真是真切,○《留须》等等。而
文字也是身体力行地以白描和口语化居多。袁枚赞査慎行“一味白描神活现。”除此之外袁枚在诗歌中最推崇的就是《诗经》正是因为诗三百都是人民的心声,即兴即事而作,口语化明显却直白动人。如《随园诗话》第二一则中就有“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而在袁枚的诗句中“分明儿鬓白如许,阿母还当襁褓看。”就是朴素的纯然白描来表达自己深切的母爱。而“生来自白头,无人嫌汝老。”就是典型的口语风格。
但袁枚的提倡的朴素自然的语言并非完全是粗野之口,而是要进过学习以后的个性张扬,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在《随园诗话》第五二则中就引用刘知几的言论写出了才和学的关系,有才华是天赋,但是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由此可见作者推崇的自然语言是大巧之后的朴素,历浓之后的淡,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循环过程。《随园诗话》卷五第六十六条中也说明“老年之诗多简练者,皆由博返约之功,如陈年之酒,风霜之木,药淬之匕首,非枯槁简寂之谓”要朴就要先经历巧,要简练必须先广博。
贵得味外味
《随园诗话》第二六则中袁枚借助司空图的论诗表达了自己对语言的第二种看法。“司空表圣论诗,贵得味外味。余谓今之作诗者,味内味尚不可得,况味外味乎?要之,已出新意,去陈言,为第一着。”味外味是诗歌的魅力所在,是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诗要有味外味,必须出新意,去陈言,即利益要新,文辞要新。新鲜有味便也是性灵说的所推崇的要旨之一。
司空图著有《二十四诗品》,司空图强调的是一种,这种诗歌语言思维在性灵说的诗歌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司空图强调一种“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己,若不堪忧”的含蓄语言美。要追求那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言外之意,味外之味。这其中内藏的司空图的语言思维逻辑的前提恰是,在文字的语词外壳之外,一定有个深层的意蕴存在,我们可以无限接近,但最终无法完全到达。
要达到味外味的效果,就必须在语言上有新意,而要写出新意,意象的新奇和作者本身的新奇想象联想是分不开的。性灵派诗歌意象的第二个特点是新奇。所谓新奇,其义亦有二:意象之新主要不在于单个意象自身的新奇、前无古人,而在于意象组合之巧妙,通过组合使意象显出独创性,有新鲜感;奇则偏于单个意象新颖,奇特精警,前人罕见,常富有浪漫色彩。当然从本质上讲,奇与新是一致的。陆机说:“虽杼轴于予怀,怵他人之我先。”(《文赋》)陈旧俗套的意象令人厌倦,激不起人欣赏的兴趣;而新鲜的意象予人陌生感,亦更易产生美感。性灵派诗歌独具面目的因素之一即是意象的新。如作者自己所做的“帆如云气吹将灭,灯近银河色不红。”《江中看月作》将“帆”“灯”分别与“云气”“银河”意象相对照,而使帆与灯“异化”
而别具意趣。总之,性灵派由于取材上有平凡的一面,故其意象之新,常表现为营造组合手段上独具匠心,而化陈为新。意象之奇多表现为单个意象的新奇鲜见,意象本身即直接给人以新奇的美感;当然经过巧妙地组合,更增加诗的奇情奇趣。性灵诗意象之奇,主要是因为诗人阅历丰富,见多识广,故笔下奇特的意象并不鲜见。想象的恣肆与奇特。创造和表达意象的能力是想象。袁枚辞官后一直游览名山大川,一些题咏险峻山川的古体诗,激情奔涌,灵感突现。争奇斗异的山峰,激起诗人无限丰富的想象力,想象极为奔放恣肆。它们似乎要冲决和吞噬一切羁绊而一飞冲天如《望桂林诸山》、《观大龙湫作歌》、《到石梁观瀑布》、《登华顶作歌》等等,都体现了这个特征。这种时间空间的剧烈跳宕,使得天上与人间、上古与现实融为一体,包罗宇宙,超越时间,意境雄阔。”。“非精深不能超超独先,非平淡不能人人领解”。既从创作主体方面要求用意“精深”,又从接受者的角度要求语言的“平淡”。袁枚与时人的不同,在于他是用语言作诗,而不是用诗做学问。他善用浅显的语言表现精深的诗意,尽量减少使用典故。他曾说,“余每作咏古、咏物诗,必将此题之书籍,无所不搜;及诗之成也,仍不用一典”特别强调诗歌语言的生动、鲜活。“一切诗文总须字立纸上,不可字卧纸上。人活则立,人死则卧:用笔亦然”《随园诗话补遗》卷五中曾这样写道。“要教百句活,不许一字死”袁枚在《答东浦方伯信来问病》中也有这样的表述。袁枚对诗歌语言的内容新奇的要求,含义可反复推敲的要求都体现出来了。
诗以意为主,以辞采为奴婢
虽然袁枚主张诗歌语言要新奇,意象要独特,但是却极力反对以辞害意。在《随园诗话》第二十七条中就言吴西林云“诗以意为主,以辞采为奴婢。苟无意思做主,则主弱奴强,虽僮指千人,唤之不动。古人所谓诗言志,情生文,文生韵,此一定之理。今人好用典,是无志而言诗,好叠韵,是因韵而生文,好和韵,是因文而生情。”袁枚认为“意似主人,辞为奴婢,主强奴弱,呼之不至。”情志是主人,语言辞藻都是为表达情志而服务的,如果只是用典,就喧宾夺主了,单纯用典,不能表现情志。而《随园诗话》第四八则中也提到“其言动心,其色夺目,其味适口,其音悦耳:便是佳诗。”很明显,在袁枚眼中,诗歌首先要“动心”就是要感人,这是头等重要的,其次才是“夺目”讲究文采。
袁枚的这一主张不仅是性灵说的主张,也可以看作是当时清代文人作诗的一种风气,态度。在《红楼梦》非常著名的香菱学诗一个章节中就能看出,林黛玉评价香菱作诗时就说作诗时“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与性灵说对诗歌语言的这一要求不谋而合。而林黛玉的许多是个态度也与袁枚性灵说相当一致,可见这种诗歌理论在当时也是颇有影响的。
随性,随心,随意
袁枚将自己的住所取名为“随园”,并说自己“随之时义通乎死生昼夜”,以此表明自己随达大命,随任自然的心迹。更重要的是在“随”字上做足了文章,而他一生的种种,从生活方
式到人生取向都可以用随字来概括。在生活方式上,袁枚随达大命,很好的将老庄哲学和儒家思想融合成一体,真正率性自在。在人生取向上,外随时运,内随所能,随才而用。而袁枚的诗歌主张中的三个特色:诗歌内容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取材淳朴自然是随性,讲究新奇,寻求言外之趣是随心,语言为服务,重立意是随意。随字不仅是性灵说的概括也是袁枚的生活态度总括。
参考文献:
①王英志.袁枚 赵翼集[C].凤凰出版社.2009(1)
②沈玲.随心随性,随情随缘——袁枚诗学研究[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
③王英志.袁枚评传(下)[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