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贫困的动态多维度研究

关于中国贫困的动态多维度研究

薇方迎风

一、引言

减少和消除贫困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项长期任务。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绝大部分贫困人口仍集中在农村地区,而贫困状况也呈现出进入到

许多新特征。中国的贫困人口和贫困状况究竟怎样测度?这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据国家统计局(2009)统计,1990~1999年中国年均脱贫680万人;1995~2004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一半以上。根据中国新制定的贫困线标准,2005年贫困人口为6432万,贫困发生率为6.8%;2009年贫困人口为3597万,贫困发生率为3.8%。但按1天1美元的贫困线标准,世界银行使用中国农村住户消费数据进行的测算表明,中国的贫困人口由1981年的7.3亿降到2005年的1.06亿,贫困发生率由73.5%下降到8.1%(Chen 等,2010)。可见,不同的测算标准对于中国贫困状况的刻画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在中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如果仍采用传统的单一收入(或支出)方法测度贫困,既不能准确地反映中国贫困的程度、广度和分布特征,也不能提高扶贫开发政策的效率。

与现有文献相比,本文提出的多维贫困测度和计量研究具有以下特点:(1)把握中国进

入“中等收入国家”阵营以来城乡贫困呈现出的特殊性、复杂性和区域差异性,探讨现阶段尤其是农村贫困进行动态测度的适宜方法。(2)采用包括新发布的2009年中对中国贫困、

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 )数据在内的20年间的面板数据(样本家户为32147户,其中农村21818户,占67.87%;城市10329户,占32.17%),突破了既有文献只注重单个年度CHNS 数据,或者考察维度比较偏狭的局限性。(3)基于“能力”与贫困关联的研究,采用维度等权重与指标等权重两种方法,分别进行多维贫困指标测度和指标分解,并且比较了依照不同方法测算的多维贫困指标和贫困发生率的动态变化趋势。(4)采用计量经济学模型,考察多维贫困的影响因素。

阿玛蒂亚·森最早从“能力”、“功能”、“权利”等角度来讨论贫困问题,他指出,一方面,不能把贫困仅仅看成是收入缺乏或消费水平低下,贫困的实质是人们缺乏改变其生存状况、抵御各种生产或生活风险、抓住经济机会和获取经济收益的“能力”,或者其能力“被剥夺”了;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的贫困往往是与收入分配不平等相伴随的,即贫困人口无法平“功等地获取或接触到许多产品和服务(尤其是公共品),不具备把这些产品转化成效用的能”或“权利”(Sen ,1985;阿马蒂亚·森,2001)。因此,对贫困的认识、测度和治理要超越单一的“收入或消费”的维度,而应该考虑更多的维度,包括平等的教育机会、平等的卫生医疗条件、平等的社会保障安排、平等的获取信息和技术的机会等。

目前,构造多维贫困指数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基于信息理论的方法(Lugo 等,2009)、公理化方法(Bourguignon 等,2003)、克服贫困线界定中随意性的模糊集方法(Cheli 等,1995)、投入产出效率方法(Ramos 等,2005)、“双界线”方法(Alkire 等,2011)及主成分分析、多元对应分析等统计方法。其中,“双界线”方法得到较多应用,它首先选择每个维度的贫困线以确定个体在各个维度下的贫困状况,然后选择维度贫困的临界值,将一个或多个维度处于贫困状态的个体确定为贫困者。在中国,目前采用多维度能力方法对贫困状况进行测度的研姚智谋(2005)就多维贫困测度方法进究还不多,并且选用的维度和数据比较有限。尚卫平、行初步探讨。陈立中(2008)仅采用单一年份的省级宏观数据,王小林等(2009)则仅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2006年的数据对中国多维贫困进行了测量,并赋予选用的指标以相等的权重,因而都难以反映中国多维贫困的动态变化。

本文基于Alkire 等(2011)构造的多维度测度方法,选用了收入、教育、生活质量3个维卫生设施、做饭燃料、照明、住房和耐用度来测度贫困,其中生活质量维度具体地由饮用水、品拥有状况6项指标构成。结果发现,与单一的收入贫困下降的趋势不同,多维贫困波动性很大;尽管农村与城市的收入贫困趋于收敛,但近年来,农村多维贫困对于全国多维贫困的(2006年为82.34%,2009年为86.42%),表明城乡间多维贫困有不断贡献度高达80%以上

中、西部的省份之间多维贫困差异并不像收入贫困那样泾扩大的趋势;在地区差异上,东、渭分明,不同省份的多维贫困变化趋势差异很大,但东部省份的多维贫困下降明显快于其他地区;在测度方法上,多维贫困对权重和维度的改变非常敏感,本文中两种不同权重下的

多维贫困有很大差异,这意味着应该根据经济发展的水平,探求合意且合理的测度方2011;Lustig ,2011)。法(Ravallion ,

二、数据、指标与各维度贫困描述

(一)数据来源与抽样方法

1991、1993、1997、2000、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该调查分别于1989、2004、2006和2009年共进行了8次。1997年之前调查包括辽宁、山东、江苏、河南、湖北、湖贵州和广西8个省份,1997年用相邻的黑龙江省代替未能参加调查的辽宁省,从2000南、

年开始对以上9个省份都进行调查,这9个省份地理位置与发展水平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东部省份为山东和江苏;中部省份为黑龙江、辽宁、河南、湖北和湖南;西部省份为贵州和广西)。该数据中样本选用的是多阶段的随机集群抽样方法,数据中每年大约有3400~4400个家户,19000左右的个体。

(二)指标与变量的选取与介绍

文化特征和消费习惯在构造多维贫困指数时,维度的选择至关重要。在不同的地域、除最基本的收入或下,需要选择合适的维度来测度当地的贫困。在多维贫困的维度选择中,消费支出之外,一般还要考虑住房、教育、健康、环境等因素。随着经济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就业、人身安全、赋权、体面出门的能力及心理等主观福利也成为人们关心的生存2007)。但在具体测度多维贫困指数时,还需要考虑个体及家庭微观数据的可权利(Alkire ,获得性和可比性。

本文选取教育、饮用水、厕所类型、照明、做饭燃料、住房、耐用品拥有状况(包括11种生活用品)和居民收入8项指标,构造3个贫困测度的维度,教育与收入各自单独作为一个“生活质量”维度(贫困线设定如表1所示)。根据中国健康与营维度,而其他指标共同构成养调查可获得的数据,本文选择地区(城乡、省份)、劳动力比例、家户规模和户主特征变量年龄、教育程度、(性别、

婚姻状况和从事的职业等)为影响多维贫困的外在环境变量。本文将年龄在16~64岁的个体定义为劳动力。

(三)各维度贫困的统计描述

表2和图1刻画了中国按照不同贫困线测算的收入贫困发生率。

生活质量饮用水照明房屋耐用品教育

教育水平以该家户中最高教育水平代替,小于5年的家户视为教育贫困注:各维度贫困线参考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并结合该维度数据确定。

不能使用自来水者没有电可用的家户

没有房子或房子没产权的家户

电视机、洗衣机、冰箱、空调、电扇、电话、手机、自行车、摩托车、汽车均没有的家户

卫生设施厕所类型,不能使用冲水厕所做饭燃料不能使用清洁能源的家户

表1

贫困线的设定

贫困线的设定

其中,各年的收入经CPI 调整到2009年,官方贫困线为2008年国家新采用1196元/人年,1.25美元贫困线则按购买力平价折算,购买力平价数值来自世界银行Penn World Table 7.0,2009年的购买力平价为3.3424,经折算后,1.25美元下每年的贫困线为1525元/人年。中国官方贫困线与1.25美元/人天的收入贫困线测算相比,后者贫困发生率显然较高,但二者之间的差距在不断缩小(如1989年二者差距为0.0681,2009年差距缩小为0.0128)。同时依照1.25美元贫困线对中国农村和城市的收入贫困发生率进行测算,结果发现,一方面,随着经济增长,中国农村和城市的收入贫困发生率均不断下降;另一方面,尽管中国农村的收入贫困发生率持续高于城市居民,但农村收入贫困的下降更为显著,以致农村与城市收入贫困发生率的差距也出现了持续缩小的趋势。例如,1989年二者差距为0.1392,2009年缩小到0.0178。

表2

1989

0.12240.19050.23650.0973

19910.10790.18020.20350.1316

官方贫困线

1.25美元/人天贫困线农村城市

收入贫困发生率19930.11490.17940.19660.1401

19970.07890.12270.12600.1161

20000.09010.12770.14220.0971

20040.07880.10810.11490.0934

20060.07840.10110.10730.0879

20090.05990.07270.07850.0607

注:表中城市与农村的贫困发生率与本文余下部分收入贫困都是在1.25美元/人天的标准下计算的。

本文从多个维度分别测算了8项指标的贫困发生率(见图2)。结果发现:(1)在各维度贫困测算中,卫生设施的贫困发生率是最高的,其次是饮用水和做饭燃料的贫困,而耐用品拥有与用电的贫困程度是最低的。(2)就各维度的贫困下降程度而言,卫生设施、饮用水、做饭燃料的贫困发生率下降较显著;耐用品拥有与用电的贫困发生率始终处在较低水平,下随即转为平缓上升,2000后降也比较平缓;教育的贫困发生率仅在1989年呈现微弱下降,更是出现了加快上升趋势。(3)2000年之前,卫生设施、饮用水、做饭燃料和住房的贫困发

2000生率比同期收入贫困发生率要高,年之后,住房的贫困发生率下降,而教育的贫困发生率却出现上升,在最近的两次2009年)中,教育的贫困发生调查(2006、率均高于收入贫困发生率。因此,减少卫生设施、饮用水、做饭燃料和教育的贫困发生率是当前进一步扶贫开发需要考虑的主要维度。

在上述各维度贫困发生率的测算的

图1

1989~2009年官方贫困线与1.25美元/人天

贫困线下的贫困发生率

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家户出现一个及以上表3中反映了7个不同维度的贫困情况。

指标的贫困发生率的动态变化(不包括收。其中贫困维度为0对应入维度的贫困)

的是在任何指标上均不存在贫困的家户,其比例逐年上升,由1989年的3.98%上升这从多维贫困的角到2009年的43.84%,

度反映了中国扶贫开发取得的突出成绩。但仍然有较多的人口生活在多维贫困之中,如2009年,存在两个及以上维度的贫困家户比重达28.78%,3个维度及以上的农户比重仍有9.1%。可见,从不同维度剖明确的减贫政策。

图2

各维度的贫困发生率

析贫困的发生状况,可以对贫困的程度和深度有比较充分的认识,也有助于制定指向性更

三、多维贫困指数的测算及其分解

(一)维度等权重情形下多维贫困指数的测算和分解1. 维度等权重下多维贫困指数的测算

首先考虑维度等权重情形,利用Alkire 等(2011)的“双界线”方法来计算多维贫困指数(下文简称为“AF 多维贫困指数”),并依照指标、地区、城乡等因素对其进行分解研究。所谓“维度等权重”,是指假设教育、收入与生活质量3个维度的权重相等,而生活质量中所包括收入和教育的权重均为0.3333,生活质量维的6个指标也以相等的权重构造而成。换言之,

度中各指标(饮用水、卫生设施、用电、做饭燃料、住房和耐用品拥有)的权重均是0.0556(即0.3333/6)。AF 多维贫困指数(M 0)和平均被剥夺程度A 的计算公式分别为:

M 0=Σi =1c ()/nd ;A =Σi =1c ()/dq i k i k

表3

贫困的维度数

01234567

19893.9827.1731.2325.579.152.290.530.08

19915.1630.0030.9124.987.211.410.300.03

家户的维度贫困

19937.9331.6830.4324.653.911.080.230.09

199716.9631.5325.7920.843.860.780.210.03

份200023.8929.5926.8616.332.490.650.120.07

200428.7629.7825.2813.302.400.360.120

200632.9428.4724.5511.392.350.230.070

200943.8427.3819.687.641.260.180.020

n

n

(1)

%

注:此表中不包括收入维度的贫困。

其中,n 表示家户数,q 表示在维度贫困线为k 时的多维贫困人数,c ()表示贫困个体i i k 加权的贫困维度数,平均被剥夺程度A 则由所有贫困家户平均被剥夺的维度数与总维度数d 相比得到,如表4中1989年的A 值(0.5152)表示该年贫困家户平均有8×0.5152=4.1216个维度是处于贫困的。从式(1)可以发现,M 0由贫困发生率与被剥夺维度数的份额复合得到,即:M 0=H ×A ,这里H =q /n ,表示贫困发生率。因此,多维贫困指数M 0取决于在给定维度临界线下的贫困发生率和平均被剥夺程度,该指数综合反映了个体的能力剥夺情况,或者说,从“能力”的视角形成了对多维贫困的程度和深度的测算。

在进行多维贫困指数测算时,比较关键的是维度临界线(k )的选择。本文在维度等权重k =4和k =5的不同临界线,计算了平均被剥夺程度(A )、贫困发生率情形下,分别按照k =3、(H )与AF 多维贫困指数(M 0)(见表4)。可以发现,当k =3时,家户的多维贫困发生率从1989年的27.01%下降到2009年的12.25%,平均被剥夺程度则由0.5152下降到0.4705,AF 多维贫困指数也由0.1392下降为0.0576。而当维度临界线提高到k =4和k =5时,就任一年而言,多维贫困指数与贫困发生率都急剧下降,平均被剥夺程度大幅度上升;而在不同年份在k =5时,多维贫困指数与贫困发生率间比较,多维贫困的变化趋势则越来越平稳。例如,则在一个平稳的水平上下小幅度波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贫困的持久性,即每年总有一部分人处于极度贫困中。

2. 维度等权重下多维贫困指数的分解

地区和城乡因素进行分解。在分解中,本文全部选我们将对AF 多维贫困指数依照指标、

表4k 1989年3451991年3451993年3451997年345

0.49500.59940.7866

0.17560.07660.0245

0.08690.04590.0193

0.49180.58230.8155

0.23480.10360.0245

0.11550.06030.0200

0.51240.58940.8082

0.23430.12670.0319

0.12000.07470.0258

0.51520.58990.8271

0.27010.14930.0353

0.13920.08810.0292

维度等权重情形下的平均被剥夺程度、贫困发生率与

AF 多维贫困指数

A

H

M 0

k 2000年3452004年3452006年3452009年345

0.47050.63930.7424

0.12250.03200.0180

0.05760.02040.0134

0.48340.65210.7588

0.17170.04800.0274

0.08300.03130.0208

0.48400.62460.7644

0.15650.05120.0230

0.07570.03200.0176

0.50010.63140.7886

0.15660.06010.0261

0.07830.03790.0206

A

H

M 0

用k =3(因为k =3与实际更相吻合,并且其数值大小使分解更精确)。按照指标进行的分解表明(见表5),在3个维度的贫困测度中,教育贫困最为严重,对多维贫困的贡献度最大,为47.27%;其次为收入贫困与生活质量贫困,它们对多维贫困的贡献分别为32.69%和20.04%。在生活质量维度中,卫生设施的贫困最高,而导致生活质量为0.1463,

贫困的主要因素包括卫生做饭燃料与饮用水。设施、

可见,单纯从收入角度测度

表5

指标M 0标准差贡献度(%)

收入0.08140.273532.69

教育0.11770.322347.27

AF 多维贫困指数按指标分解

生活质量

饮用水0.05810.23393.89

卫生设施0.14630.35359.80

照明0.00140.03700.09

做饭燃料0.05980.23694.00

住房0.01850.13481.24

耐用品0.01530.12281.02

注:这里是对2006年k =3的M 0进行分解。

贫困会低估贫困的发生率,教育贫困和生活质量贫困已经成为贫困人口面临的严峻问题。

我们把AF 多维贫困指数按城乡进行分解(见表6),从中可以发现,一方面,农村多维农村多维贫困指数均明显高于城贫困状况比城市多维贫困要严重得多。在每个调查年份,

市多维贫困指数,在1989年高出近2倍,在2009年高出3倍多。另一方面,农村多维贫困是全国多维贫困的主要致因,在1989年农村多维贫困对全国多维贫困的贡献度为80.07%,但2000年以后,农村多维贫困对全国多维贫困的贡献在20世纪90年代该比值有所下降,

度再次提升,2009年达到86.42%。可见,城乡之间在多维贫困的消减上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在扩大。这是与城乡间收入贫困的差距的变化(见表1)迥然不同的结果。

表6

指标农村M 0贡献度(%)城市M 0贡献度(%)全国M 0

1989

0.166680.070.083719.930.1392

19910.135676.340.087623.660.1200

AF 多维贫困指数按城乡分解

年份

19930.127576.850.087923.150.1155

19970.095874.140.068625.860.0869

20000.092480.200.048419.800.0783

20040.086778.070.052321.930.0757

20060.100582.340.045817.660.0830

20090.073586.420.024313.580.0576

注:k =3;AF 多维贫困指数分解方法如下:M (z )=[n (x )/n ]M (z )+[n (y )/n ]M (z ),其中,z 为贫0p ,0x ,0y ,困线,n 是总人口,n (x )是群体x 的人口数,n (y )是群体y 的人口数,n =n (x )+n (y )。

由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样本所涉及的省份分布在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我们考虑把AF 多维贫困指数按省份(地区)进行分解(见图3),发现了一些独特的结果。其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维贫困程度最低的是辽宁,而并不是位于东部地区的江苏或山东;其二,多维贫困程度最严重的是西部的贵州和中部的河南,总体上看,贵州的多维贫困程度最深;其三,多维贫困指数下降最为迅速的省份包括江湖南和广西,分别分布在东、中、西部;苏、

图3

维度等权重下各省多维贫困指数动态变化

其四,山东和湖北的多维贫困指数呈振荡下降趋势。由此可见,尽管收入水平的高低的确与多维贫困指数有密切关系,但多维贫困的程度及其下降的幅度并非都与该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这也说明在中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减贫不仅要求提高增长率和收入水平,而且要求在教育、生活质量等多维度进行投入。

(二)指标等权重情形下多维贫困指数的测度和分解

2009;Decancq 等,2010;由于权重在多维贫困的构造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Foster 等,Alkire 等,2010),我们设定对8个多维贫困指标取相等权重(0.125),再进行多维贫困测度。之所以这样做,一是更细致地区分各指标对多维贫困的影响,二是对上述分析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表7指标A H M 0

指标等权重下的平均被剥夺程度、贫困发生率与AF 多维贫困指数

19890.45240.43050.1948注:k =3。

19910.43920.39420.1731

19930.42840.35500.1521

19970.42270.28760.1216

份20000.42000.23490.0987

20040.41450.19310.0801

20060.41170.17350.0714

20090.40610.10850.0441

从表7可见,多维贫困发生率和多维贫困指数均出现了显著下降。但由于权重设定的不同,这两种多维贫困测度的结果有明显差异

(见图4)。首先,在2004年以前,指标等权重下的多维贫困指数均高于维度等权重下的多维贫困指数,说明中国在卫生设饮用水、做饭燃料等生活质量指标上施、

的贫困状况相当严重;其次,在指标等权重情形下,多维贫困发生率和多维贫困指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持续较快下降,而在维度等权重情形下,多维贫困发生率和多

图4

两种权重下多维贫困发生率与多维贫困

指数的动态变化

维贫困指数则下降较平缓,并且出现了消除卫生设施、轻微的上下波动。这说明,

饮用水、做饭燃料等生活质量贫困可以通过公共品供给而在较短时期取得成效;再次,,各项指标的贫困对多维贫困的贡献通过对多维贫困指数按指标进行分解可见(见表8)

表8

指标M 0

贡献度(%)

收入0.05409.45

教育0.074813.08

指标等权重下AF 多维贫困指数按指标分解

生活质量

饮用水0.120521.08

卫生设施0.169429.65

照明0.00250.43

做饭燃料0.116120.32

住房0.01743.04

耐用品0.01692.95

注:这里是对2006年k =3的M 0进行分解。

度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在指标等权重情形下,生活质量贫困对多维贫困的贡献度最高,而造成生活质量贫困的因素主要有卫生设施、饮用水和做饭燃料;最后,两种权(77.47%)

重下的多维贫困测度也有密切相关性,在考虑所有年份的情况下,维度等权重下的贫困发而指标等权重下的贫困发生率为26.35%,有13.17%的人口在两种权重测生率为18.66%,

度的情况下都处于贫困,二者之间相关性也较大,Pearson 相关系数为0.7824,Spearman 相关系数则达到0.9428。

四、多维贫困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Hausman 检验的结果显示,两种权重下都拒绝原假设,说明随机效应模型估计的结果不一致,因此本文选择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的结果如表9所示,在维度等权重和指标等权重下,户主的特征和家中劳动力的比例都对贫困产生显著的影响。其中,户主接受的教育水平越高则多维贫困的程度就越低;户主如果处在单身状态(即未婚、离婚、分居及丧偶)则贫困更严重;户主从事农业的家户比户主从事非农工作和退休状态的家户贫困要严重得多;随着户主年龄的增大,多维贫困发生率先上升后下降,转折点大约在55岁左右。在家庭特征家户中劳动力比例和男性劳动力比例越高,则贫困的程度越轻,其中方面,农户规模越大、家户规模对多维贫困负效应是因为选用的都是家户指标,家户规模越大,一般拥有耐用品、劳动力会比较多,生活设施改善的可能性较大,受教育程度较高。

在地区特征上,农村要比城市贫困严重;在省份的差异上,各省相互之间贫困轻重并不与省份的经济发展相一致,相对于辽宁省,在维度等权重下,江苏、广西、湖南的贫困整体上河南、湖北、贵州和黑龙江较严重;而在指标等权重下,江苏、湖南、广西与贵州较轻,山东、湖北和黑龙江的贫困较严重,这也说明权重与维度的选择对多维的贫困整体上较轻,山东、贫困影响很大,尤其是生活质量维度权重的选择会极大地改变各省份的贫困地位,因为此维度中的很多指标不仅与各省份的发展水平有一定的关系,而且还与当地的观念与生活习惯息息相关。在实际应用时,对维度及权重的选择要依目前国家的扶贫方向与扶贫阶段而定,在解决温饱与实现义务教育之后,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将成为扶贫攻坚与公共支出的重点,此时采用指标等权重比较好。

五、主要结论

本文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8个调查年度的数据对中国的多维贫困进行动态测度,研究结果表明:(1)家户的多维贫困状况逐年得到改善,但相对于收入贫困,家户的多维贫困依然很严重,且家户的多维贫困波动性较大;不过,随着贫困的维度增加,贫困波动相对处在一个平稳的水平。这说明贫困家户存在着较大脆弱性与贫困持久性。(2)在多维贫困衡收入与生活质量;指标等权重下,卫生设量中,维度等权重下,维度贫困大小依次为教育、

表9

变量常数项户主性别户主年龄户主年龄的平方

户主受教育程度(小学以下)小学初中高中技校大专及以上户主婚姻(在婚)单身

户主工作情况(无工作)农业非农退休是否住在农村家户规模家户劳动力比例家户男性劳动力比例地区(辽宁)黑龙江江苏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西贵州

0.0125-0.01370.01640.01920.0099-0.0244-0.00830.0069

3.03***-3.75***4.44***5.17***2.69***-6.67***-2.23**1.86

*

多维贫困的影响因素(n=28395)

维度等权重系数0.3921-0.04370.0015-0.000013-0.1301-0.1375-0.1425-0.1545-0.16320.00880.0052-0.0724-0.09330.0465-0.0268-0.0912-0.0299

t-值33.01***-16.02***

3.03***-2.59***-50.34***-50.26***-42.34***-33.62***-32.68***

2.76***1.67*-22.37

***

施、饮用水与做

指标等权重

饭燃料对多维贫困的贡献最高,其次是教育与收入;从贫困发生率来看,卫生设做饭燃料与施、

饮用水的贫困发生率都比收入高,教育贫困则经历早期的下降到中期的平稳过后,最后两年呈现上升趋势并超过收入贫困。这说明了现阶段减贫不仅要求提高增长率和收入水平,而且要求在生活质量教育、

等多维度进行投入。(3)外部环境因素对家户的多维贫困影响也较为显著。从家庭特征角度看,户主的教育程度越高家户贫困越低,

系数0.2946-0.03990.0012-0.000012-0.0548-0.0641-0.0765-0.0874-0.10940.01680.0572-0.0516-0.08470.0689-0.0148-0.0529-0.00380.0339-0.01290.0070-0.00230.0048-0.0616-0.0239-0.0290

t-值29.32***-17.28***

3.00***-2.83***-25.08***-27.71***-26.87***-22.48***-25.89***

6.23***21.46***-18.87

***

-25.25***23.58***-36.85***-18.22

******

-27.10***41.32***-24.06***-12.50

***

-4.45-0.679.69***-4.16***2.24**-0.721.50-19.87***-7.61***-9.22

***

F (24,28363)=577.60Prob>F=0.0000F (24,28363)=672.79Prob>F=0.0000注:*、**、***分别表示在置信水平10%、5%、1%上是显著的。

户主处于单身状态、从事农业工作或赡养负担高的家户的贫困状况更严重,因此,政府应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对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并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从地区角度看,虽然农村的多维贫困呈现下降的趋势,但相对于城镇仍很严重,尤其以教育与生活质量贫困为甚;农村多维贫困对总体多维贫困的贡献度高并呈上升趋势,农村地区尤其需要从多角度加强扶贫工作的力度。

总之,“能力贫困”是政府现阶段应当关注的重点,政府应更有效率地进行扶贫以消除贫困的脆弱性与持久性,要注重对贫困人口的“能力”开发,使他们利用自己获取的能力来

改善其家庭的生活质量和增强应对风险的能力。提高其收入水平、

参考文献:

1. 阿马蒂亚·森(2001):《贫困与饥荒———论权利与剥夺》,商务印书馆。

2. 陈立中(2008):《转型时期我国多维度贫困测算及其分解》,《经济评论》,第5期。

3. 尚卫平、姚智谋(2005):《多维贫困测度方法研究》,《财经研究》,第12期。

4. 王小林等(2009):《中国多维贫困测量:估计和政策含义》,《中国农村经济》,第12期。

5.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2009):《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中国统计出版社。

6. Alkire S. (2007),The M issing Dimensions of Poverty Data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Oxford Develop -ment Studies . 35(4):347-359.

7. Alkire S.and Foster J. (2011),Counting and M ultidimensional Poverty M easurement. Journal of Public Eco -nomics . 95:476-487.

(2010),Acute M ultidimensional Poverty :A New Index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OPHI 8. Alkire S.and Santos M.E.

Working paper ,No.38.

(2003),The M easurement of M ultidimensional Poverty. Journal of Eco -9. Bourguignon F. and Chakravarty S.R.

nomic Inequality .1:25-49.

10. Cheli B.and Lemmi A. (1995),A Totally Fuzzy and Relative Approach to the M 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of

Poverty. Economic Notes . 24:115-134.

11. Chen ,Shaohua and Ravallion M. (2010),The Developing World is Poorer than We Thought ,but no Less Suc-

cessful in the Fight Against Poverty.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 125(4):1577-1625.

,Weights in M ultidimensional Indices of Well-being. CES Discussion Paper 12. Decancq K.and Lugo A.M. (2010)

10.06.

13. Foster J. ,M cGillivray M .and Seth S. (2009),Rank Robustness of Composite Indices.OPHI Working paper No.26.

14. Lugo M.A.and M aasoumi E. (2009),M ultidimensional Poverty M easures from an Information Theory Perspec-

tive. OPHI working paper No.10.

15. Lustig N. (2011),M ultidimensional Indices of Achievements and Poverty :What Do We Gain and What Do We

Lose?An Introduction to JOEI Forum on M ultidimensional Poverty. Journal of Economic Inequality . 9:227-234.

16. Ramos X. and Silber J. (2005),On the Application of Efficiency Analysis to the Study of the Dimensions of

Human Development. 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 . 51(2):285-310.

17. Ravallion M. (2011),On M ultidimensional Indices of Poverty. Journal of Economic Inequality . 9:235-248.

18. Sen A.K. (1985),Commodities and Capabilities . Amsterdam :North Holland.

(责任编辑:朱萍)

关于中国贫困的动态多维度研究

薇方迎风

一、引言

减少和消除贫困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项长期任务。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绝大部分贫困人口仍集中在农村地区,而贫困状况也呈现出进入到

许多新特征。中国的贫困人口和贫困状况究竟怎样测度?这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据国家统计局(2009)统计,1990~1999年中国年均脱贫680万人;1995~2004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一半以上。根据中国新制定的贫困线标准,2005年贫困人口为6432万,贫困发生率为6.8%;2009年贫困人口为3597万,贫困发生率为3.8%。但按1天1美元的贫困线标准,世界银行使用中国农村住户消费数据进行的测算表明,中国的贫困人口由1981年的7.3亿降到2005年的1.06亿,贫困发生率由73.5%下降到8.1%(Chen 等,2010)。可见,不同的测算标准对于中国贫困状况的刻画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在中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如果仍采用传统的单一收入(或支出)方法测度贫困,既不能准确地反映中国贫困的程度、广度和分布特征,也不能提高扶贫开发政策的效率。

与现有文献相比,本文提出的多维贫困测度和计量研究具有以下特点:(1)把握中国进

入“中等收入国家”阵营以来城乡贫困呈现出的特殊性、复杂性和区域差异性,探讨现阶段尤其是农村贫困进行动态测度的适宜方法。(2)采用包括新发布的2009年中对中国贫困、

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 )数据在内的20年间的面板数据(样本家户为32147户,其中农村21818户,占67.87%;城市10329户,占32.17%),突破了既有文献只注重单个年度CHNS 数据,或者考察维度比较偏狭的局限性。(3)基于“能力”与贫困关联的研究,采用维度等权重与指标等权重两种方法,分别进行多维贫困指标测度和指标分解,并且比较了依照不同方法测算的多维贫困指标和贫困发生率的动态变化趋势。(4)采用计量经济学模型,考察多维贫困的影响因素。

阿玛蒂亚·森最早从“能力”、“功能”、“权利”等角度来讨论贫困问题,他指出,一方面,不能把贫困仅仅看成是收入缺乏或消费水平低下,贫困的实质是人们缺乏改变其生存状况、抵御各种生产或生活风险、抓住经济机会和获取经济收益的“能力”,或者其能力“被剥夺”了;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的贫困往往是与收入分配不平等相伴随的,即贫困人口无法平“功等地获取或接触到许多产品和服务(尤其是公共品),不具备把这些产品转化成效用的能”或“权利”(Sen ,1985;阿马蒂亚·森,2001)。因此,对贫困的认识、测度和治理要超越单一的“收入或消费”的维度,而应该考虑更多的维度,包括平等的教育机会、平等的卫生医疗条件、平等的社会保障安排、平等的获取信息和技术的机会等。

目前,构造多维贫困指数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基于信息理论的方法(Lugo 等,2009)、公理化方法(Bourguignon 等,2003)、克服贫困线界定中随意性的模糊集方法(Cheli 等,1995)、投入产出效率方法(Ramos 等,2005)、“双界线”方法(Alkire 等,2011)及主成分分析、多元对应分析等统计方法。其中,“双界线”方法得到较多应用,它首先选择每个维度的贫困线以确定个体在各个维度下的贫困状况,然后选择维度贫困的临界值,将一个或多个维度处于贫困状态的个体确定为贫困者。在中国,目前采用多维度能力方法对贫困状况进行测度的研姚智谋(2005)就多维贫困测度方法进究还不多,并且选用的维度和数据比较有限。尚卫平、行初步探讨。陈立中(2008)仅采用单一年份的省级宏观数据,王小林等(2009)则仅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2006年的数据对中国多维贫困进行了测量,并赋予选用的指标以相等的权重,因而都难以反映中国多维贫困的动态变化。

本文基于Alkire 等(2011)构造的多维度测度方法,选用了收入、教育、生活质量3个维卫生设施、做饭燃料、照明、住房和耐用度来测度贫困,其中生活质量维度具体地由饮用水、品拥有状况6项指标构成。结果发现,与单一的收入贫困下降的趋势不同,多维贫困波动性很大;尽管农村与城市的收入贫困趋于收敛,但近年来,农村多维贫困对于全国多维贫困的(2006年为82.34%,2009年为86.42%),表明城乡间多维贫困有不断贡献度高达80%以上

中、西部的省份之间多维贫困差异并不像收入贫困那样泾扩大的趋势;在地区差异上,东、渭分明,不同省份的多维贫困变化趋势差异很大,但东部省份的多维贫困下降明显快于其他地区;在测度方法上,多维贫困对权重和维度的改变非常敏感,本文中两种不同权重下的

多维贫困有很大差异,这意味着应该根据经济发展的水平,探求合意且合理的测度方2011;Lustig ,2011)。法(Ravallion ,

二、数据、指标与各维度贫困描述

(一)数据来源与抽样方法

1991、1993、1997、2000、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该调查分别于1989、2004、2006和2009年共进行了8次。1997年之前调查包括辽宁、山东、江苏、河南、湖北、湖贵州和广西8个省份,1997年用相邻的黑龙江省代替未能参加调查的辽宁省,从2000南、

年开始对以上9个省份都进行调查,这9个省份地理位置与发展水平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东部省份为山东和江苏;中部省份为黑龙江、辽宁、河南、湖北和湖南;西部省份为贵州和广西)。该数据中样本选用的是多阶段的随机集群抽样方法,数据中每年大约有3400~4400个家户,19000左右的个体。

(二)指标与变量的选取与介绍

文化特征和消费习惯在构造多维贫困指数时,维度的选择至关重要。在不同的地域、除最基本的收入或下,需要选择合适的维度来测度当地的贫困。在多维贫困的维度选择中,消费支出之外,一般还要考虑住房、教育、健康、环境等因素。随着经济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就业、人身安全、赋权、体面出门的能力及心理等主观福利也成为人们关心的生存2007)。但在具体测度多维贫困指数时,还需要考虑个体及家庭微观数据的可权利(Alkire ,获得性和可比性。

本文选取教育、饮用水、厕所类型、照明、做饭燃料、住房、耐用品拥有状况(包括11种生活用品)和居民收入8项指标,构造3个贫困测度的维度,教育与收入各自单独作为一个“生活质量”维度(贫困线设定如表1所示)。根据中国健康与营维度,而其他指标共同构成养调查可获得的数据,本文选择地区(城乡、省份)、劳动力比例、家户规模和户主特征变量年龄、教育程度、(性别、

婚姻状况和从事的职业等)为影响多维贫困的外在环境变量。本文将年龄在16~64岁的个体定义为劳动力。

(三)各维度贫困的统计描述

表2和图1刻画了中国按照不同贫困线测算的收入贫困发生率。

生活质量饮用水照明房屋耐用品教育

教育水平以该家户中最高教育水平代替,小于5年的家户视为教育贫困注:各维度贫困线参考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并结合该维度数据确定。

不能使用自来水者没有电可用的家户

没有房子或房子没产权的家户

电视机、洗衣机、冰箱、空调、电扇、电话、手机、自行车、摩托车、汽车均没有的家户

卫生设施厕所类型,不能使用冲水厕所做饭燃料不能使用清洁能源的家户

表1

贫困线的设定

贫困线的设定

其中,各年的收入经CPI 调整到2009年,官方贫困线为2008年国家新采用1196元/人年,1.25美元贫困线则按购买力平价折算,购买力平价数值来自世界银行Penn World Table 7.0,2009年的购买力平价为3.3424,经折算后,1.25美元下每年的贫困线为1525元/人年。中国官方贫困线与1.25美元/人天的收入贫困线测算相比,后者贫困发生率显然较高,但二者之间的差距在不断缩小(如1989年二者差距为0.0681,2009年差距缩小为0.0128)。同时依照1.25美元贫困线对中国农村和城市的收入贫困发生率进行测算,结果发现,一方面,随着经济增长,中国农村和城市的收入贫困发生率均不断下降;另一方面,尽管中国农村的收入贫困发生率持续高于城市居民,但农村收入贫困的下降更为显著,以致农村与城市收入贫困发生率的差距也出现了持续缩小的趋势。例如,1989年二者差距为0.1392,2009年缩小到0.0178。

表2

1989

0.12240.19050.23650.0973

19910.10790.18020.20350.1316

官方贫困线

1.25美元/人天贫困线农村城市

收入贫困发生率19930.11490.17940.19660.1401

19970.07890.12270.12600.1161

20000.09010.12770.14220.0971

20040.07880.10810.11490.0934

20060.07840.10110.10730.0879

20090.05990.07270.07850.0607

注:表中城市与农村的贫困发生率与本文余下部分收入贫困都是在1.25美元/人天的标准下计算的。

本文从多个维度分别测算了8项指标的贫困发生率(见图2)。结果发现:(1)在各维度贫困测算中,卫生设施的贫困发生率是最高的,其次是饮用水和做饭燃料的贫困,而耐用品拥有与用电的贫困程度是最低的。(2)就各维度的贫困下降程度而言,卫生设施、饮用水、做饭燃料的贫困发生率下降较显著;耐用品拥有与用电的贫困发生率始终处在较低水平,下随即转为平缓上升,2000后降也比较平缓;教育的贫困发生率仅在1989年呈现微弱下降,更是出现了加快上升趋势。(3)2000年之前,卫生设施、饮用水、做饭燃料和住房的贫困发

2000生率比同期收入贫困发生率要高,年之后,住房的贫困发生率下降,而教育的贫困发生率却出现上升,在最近的两次2009年)中,教育的贫困发生调查(2006、率均高于收入贫困发生率。因此,减少卫生设施、饮用水、做饭燃料和教育的贫困发生率是当前进一步扶贫开发需要考虑的主要维度。

在上述各维度贫困发生率的测算的

图1

1989~2009年官方贫困线与1.25美元/人天

贫困线下的贫困发生率

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家户出现一个及以上表3中反映了7个不同维度的贫困情况。

指标的贫困发生率的动态变化(不包括收。其中贫困维度为0对应入维度的贫困)

的是在任何指标上均不存在贫困的家户,其比例逐年上升,由1989年的3.98%上升这从多维贫困的角到2009年的43.84%,

度反映了中国扶贫开发取得的突出成绩。但仍然有较多的人口生活在多维贫困之中,如2009年,存在两个及以上维度的贫困家户比重达28.78%,3个维度及以上的农户比重仍有9.1%。可见,从不同维度剖明确的减贫政策。

图2

各维度的贫困发生率

析贫困的发生状况,可以对贫困的程度和深度有比较充分的认识,也有助于制定指向性更

三、多维贫困指数的测算及其分解

(一)维度等权重情形下多维贫困指数的测算和分解1. 维度等权重下多维贫困指数的测算

首先考虑维度等权重情形,利用Alkire 等(2011)的“双界线”方法来计算多维贫困指数(下文简称为“AF 多维贫困指数”),并依照指标、地区、城乡等因素对其进行分解研究。所谓“维度等权重”,是指假设教育、收入与生活质量3个维度的权重相等,而生活质量中所包括收入和教育的权重均为0.3333,生活质量维的6个指标也以相等的权重构造而成。换言之,

度中各指标(饮用水、卫生设施、用电、做饭燃料、住房和耐用品拥有)的权重均是0.0556(即0.3333/6)。AF 多维贫困指数(M 0)和平均被剥夺程度A 的计算公式分别为:

M 0=Σi =1c ()/nd ;A =Σi =1c ()/dq i k i k

表3

贫困的维度数

01234567

19893.9827.1731.2325.579.152.290.530.08

19915.1630.0030.9124.987.211.410.300.03

家户的维度贫困

19937.9331.6830.4324.653.911.080.230.09

199716.9631.5325.7920.843.860.780.210.03

份200023.8929.5926.8616.332.490.650.120.07

200428.7629.7825.2813.302.400.360.120

200632.9428.4724.5511.392.350.230.070

200943.8427.3819.687.641.260.180.020

n

n

(1)

%

注:此表中不包括收入维度的贫困。

其中,n 表示家户数,q 表示在维度贫困线为k 时的多维贫困人数,c ()表示贫困个体i i k 加权的贫困维度数,平均被剥夺程度A 则由所有贫困家户平均被剥夺的维度数与总维度数d 相比得到,如表4中1989年的A 值(0.5152)表示该年贫困家户平均有8×0.5152=4.1216个维度是处于贫困的。从式(1)可以发现,M 0由贫困发生率与被剥夺维度数的份额复合得到,即:M 0=H ×A ,这里H =q /n ,表示贫困发生率。因此,多维贫困指数M 0取决于在给定维度临界线下的贫困发生率和平均被剥夺程度,该指数综合反映了个体的能力剥夺情况,或者说,从“能力”的视角形成了对多维贫困的程度和深度的测算。

在进行多维贫困指数测算时,比较关键的是维度临界线(k )的选择。本文在维度等权重k =4和k =5的不同临界线,计算了平均被剥夺程度(A )、贫困发生率情形下,分别按照k =3、(H )与AF 多维贫困指数(M 0)(见表4)。可以发现,当k =3时,家户的多维贫困发生率从1989年的27.01%下降到2009年的12.25%,平均被剥夺程度则由0.5152下降到0.4705,AF 多维贫困指数也由0.1392下降为0.0576。而当维度临界线提高到k =4和k =5时,就任一年而言,多维贫困指数与贫困发生率都急剧下降,平均被剥夺程度大幅度上升;而在不同年份在k =5时,多维贫困指数与贫困发生率间比较,多维贫困的变化趋势则越来越平稳。例如,则在一个平稳的水平上下小幅度波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贫困的持久性,即每年总有一部分人处于极度贫困中。

2. 维度等权重下多维贫困指数的分解

地区和城乡因素进行分解。在分解中,本文全部选我们将对AF 多维贫困指数依照指标、

表4k 1989年3451991年3451993年3451997年345

0.49500.59940.7866

0.17560.07660.0245

0.08690.04590.0193

0.49180.58230.8155

0.23480.10360.0245

0.11550.06030.0200

0.51240.58940.8082

0.23430.12670.0319

0.12000.07470.0258

0.51520.58990.8271

0.27010.14930.0353

0.13920.08810.0292

维度等权重情形下的平均被剥夺程度、贫困发生率与

AF 多维贫困指数

A

H

M 0

k 2000年3452004年3452006年3452009年345

0.47050.63930.7424

0.12250.03200.0180

0.05760.02040.0134

0.48340.65210.7588

0.17170.04800.0274

0.08300.03130.0208

0.48400.62460.7644

0.15650.05120.0230

0.07570.03200.0176

0.50010.63140.7886

0.15660.06010.0261

0.07830.03790.0206

A

H

M 0

用k =3(因为k =3与实际更相吻合,并且其数值大小使分解更精确)。按照指标进行的分解表明(见表5),在3个维度的贫困测度中,教育贫困最为严重,对多维贫困的贡献度最大,为47.27%;其次为收入贫困与生活质量贫困,它们对多维贫困的贡献分别为32.69%和20.04%。在生活质量维度中,卫生设施的贫困最高,而导致生活质量为0.1463,

贫困的主要因素包括卫生做饭燃料与饮用水。设施、

可见,单纯从收入角度测度

表5

指标M 0标准差贡献度(%)

收入0.08140.273532.69

教育0.11770.322347.27

AF 多维贫困指数按指标分解

生活质量

饮用水0.05810.23393.89

卫生设施0.14630.35359.80

照明0.00140.03700.09

做饭燃料0.05980.23694.00

住房0.01850.13481.24

耐用品0.01530.12281.02

注:这里是对2006年k =3的M 0进行分解。

贫困会低估贫困的发生率,教育贫困和生活质量贫困已经成为贫困人口面临的严峻问题。

我们把AF 多维贫困指数按城乡进行分解(见表6),从中可以发现,一方面,农村多维农村多维贫困指数均明显高于城贫困状况比城市多维贫困要严重得多。在每个调查年份,

市多维贫困指数,在1989年高出近2倍,在2009年高出3倍多。另一方面,农村多维贫困是全国多维贫困的主要致因,在1989年农村多维贫困对全国多维贫困的贡献度为80.07%,但2000年以后,农村多维贫困对全国多维贫困的贡献在20世纪90年代该比值有所下降,

度再次提升,2009年达到86.42%。可见,城乡之间在多维贫困的消减上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在扩大。这是与城乡间收入贫困的差距的变化(见表1)迥然不同的结果。

表6

指标农村M 0贡献度(%)城市M 0贡献度(%)全国M 0

1989

0.166680.070.083719.930.1392

19910.135676.340.087623.660.1200

AF 多维贫困指数按城乡分解

年份

19930.127576.850.087923.150.1155

19970.095874.140.068625.860.0869

20000.092480.200.048419.800.0783

20040.086778.070.052321.930.0757

20060.100582.340.045817.660.0830

20090.073586.420.024313.580.0576

注:k =3;AF 多维贫困指数分解方法如下:M (z )=[n (x )/n ]M (z )+[n (y )/n ]M (z ),其中,z 为贫0p ,0x ,0y ,困线,n 是总人口,n (x )是群体x 的人口数,n (y )是群体y 的人口数,n =n (x )+n (y )。

由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样本所涉及的省份分布在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我们考虑把AF 多维贫困指数按省份(地区)进行分解(见图3),发现了一些独特的结果。其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维贫困程度最低的是辽宁,而并不是位于东部地区的江苏或山东;其二,多维贫困程度最严重的是西部的贵州和中部的河南,总体上看,贵州的多维贫困程度最深;其三,多维贫困指数下降最为迅速的省份包括江湖南和广西,分别分布在东、中、西部;苏、

图3

维度等权重下各省多维贫困指数动态变化

其四,山东和湖北的多维贫困指数呈振荡下降趋势。由此可见,尽管收入水平的高低的确与多维贫困指数有密切关系,但多维贫困的程度及其下降的幅度并非都与该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这也说明在中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减贫不仅要求提高增长率和收入水平,而且要求在教育、生活质量等多维度进行投入。

(二)指标等权重情形下多维贫困指数的测度和分解

2009;Decancq 等,2010;由于权重在多维贫困的构造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Foster 等,Alkire 等,2010),我们设定对8个多维贫困指标取相等权重(0.125),再进行多维贫困测度。之所以这样做,一是更细致地区分各指标对多维贫困的影响,二是对上述分析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表7指标A H M 0

指标等权重下的平均被剥夺程度、贫困发生率与AF 多维贫困指数

19890.45240.43050.1948注:k =3。

19910.43920.39420.1731

19930.42840.35500.1521

19970.42270.28760.1216

份20000.42000.23490.0987

20040.41450.19310.0801

20060.41170.17350.0714

20090.40610.10850.0441

从表7可见,多维贫困发生率和多维贫困指数均出现了显著下降。但由于权重设定的不同,这两种多维贫困测度的结果有明显差异

(见图4)。首先,在2004年以前,指标等权重下的多维贫困指数均高于维度等权重下的多维贫困指数,说明中国在卫生设饮用水、做饭燃料等生活质量指标上施、

的贫困状况相当严重;其次,在指标等权重情形下,多维贫困发生率和多维贫困指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持续较快下降,而在维度等权重情形下,多维贫困发生率和多

图4

两种权重下多维贫困发生率与多维贫困

指数的动态变化

维贫困指数则下降较平缓,并且出现了消除卫生设施、轻微的上下波动。这说明,

饮用水、做饭燃料等生活质量贫困可以通过公共品供给而在较短时期取得成效;再次,,各项指标的贫困对多维贫困的贡献通过对多维贫困指数按指标进行分解可见(见表8)

表8

指标M 0

贡献度(%)

收入0.05409.45

教育0.074813.08

指标等权重下AF 多维贫困指数按指标分解

生活质量

饮用水0.120521.08

卫生设施0.169429.65

照明0.00250.43

做饭燃料0.116120.32

住房0.01743.04

耐用品0.01692.95

注:这里是对2006年k =3的M 0进行分解。

度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在指标等权重情形下,生活质量贫困对多维贫困的贡献度最高,而造成生活质量贫困的因素主要有卫生设施、饮用水和做饭燃料;最后,两种权(77.47%)

重下的多维贫困测度也有密切相关性,在考虑所有年份的情况下,维度等权重下的贫困发而指标等权重下的贫困发生率为26.35%,有13.17%的人口在两种权重测生率为18.66%,

度的情况下都处于贫困,二者之间相关性也较大,Pearson 相关系数为0.7824,Spearman 相关系数则达到0.9428。

四、多维贫困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Hausman 检验的结果显示,两种权重下都拒绝原假设,说明随机效应模型估计的结果不一致,因此本文选择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的结果如表9所示,在维度等权重和指标等权重下,户主的特征和家中劳动力的比例都对贫困产生显著的影响。其中,户主接受的教育水平越高则多维贫困的程度就越低;户主如果处在单身状态(即未婚、离婚、分居及丧偶)则贫困更严重;户主从事农业的家户比户主从事非农工作和退休状态的家户贫困要严重得多;随着户主年龄的增大,多维贫困发生率先上升后下降,转折点大约在55岁左右。在家庭特征家户中劳动力比例和男性劳动力比例越高,则贫困的程度越轻,其中方面,农户规模越大、家户规模对多维贫困负效应是因为选用的都是家户指标,家户规模越大,一般拥有耐用品、劳动力会比较多,生活设施改善的可能性较大,受教育程度较高。

在地区特征上,农村要比城市贫困严重;在省份的差异上,各省相互之间贫困轻重并不与省份的经济发展相一致,相对于辽宁省,在维度等权重下,江苏、广西、湖南的贫困整体上河南、湖北、贵州和黑龙江较严重;而在指标等权重下,江苏、湖南、广西与贵州较轻,山东、湖北和黑龙江的贫困较严重,这也说明权重与维度的选择对多维的贫困整体上较轻,山东、贫困影响很大,尤其是生活质量维度权重的选择会极大地改变各省份的贫困地位,因为此维度中的很多指标不仅与各省份的发展水平有一定的关系,而且还与当地的观念与生活习惯息息相关。在实际应用时,对维度及权重的选择要依目前国家的扶贫方向与扶贫阶段而定,在解决温饱与实现义务教育之后,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将成为扶贫攻坚与公共支出的重点,此时采用指标等权重比较好。

五、主要结论

本文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8个调查年度的数据对中国的多维贫困进行动态测度,研究结果表明:(1)家户的多维贫困状况逐年得到改善,但相对于收入贫困,家户的多维贫困依然很严重,且家户的多维贫困波动性较大;不过,随着贫困的维度增加,贫困波动相对处在一个平稳的水平。这说明贫困家户存在着较大脆弱性与贫困持久性。(2)在多维贫困衡收入与生活质量;指标等权重下,卫生设量中,维度等权重下,维度贫困大小依次为教育、

表9

变量常数项户主性别户主年龄户主年龄的平方

户主受教育程度(小学以下)小学初中高中技校大专及以上户主婚姻(在婚)单身

户主工作情况(无工作)农业非农退休是否住在农村家户规模家户劳动力比例家户男性劳动力比例地区(辽宁)黑龙江江苏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西贵州

0.0125-0.01370.01640.01920.0099-0.0244-0.00830.0069

3.03***-3.75***4.44***5.17***2.69***-6.67***-2.23**1.86

*

多维贫困的影响因素(n=28395)

维度等权重系数0.3921-0.04370.0015-0.000013-0.1301-0.1375-0.1425-0.1545-0.16320.00880.0052-0.0724-0.09330.0465-0.0268-0.0912-0.0299

t-值33.01***-16.02***

3.03***-2.59***-50.34***-50.26***-42.34***-33.62***-32.68***

2.76***1.67*-22.37

***

施、饮用水与做

指标等权重

饭燃料对多维贫困的贡献最高,其次是教育与收入;从贫困发生率来看,卫生设做饭燃料与施、

饮用水的贫困发生率都比收入高,教育贫困则经历早期的下降到中期的平稳过后,最后两年呈现上升趋势并超过收入贫困。这说明了现阶段减贫不仅要求提高增长率和收入水平,而且要求在生活质量教育、

等多维度进行投入。(3)外部环境因素对家户的多维贫困影响也较为显著。从家庭特征角度看,户主的教育程度越高家户贫困越低,

系数0.2946-0.03990.0012-0.000012-0.0548-0.0641-0.0765-0.0874-0.10940.01680.0572-0.0516-0.08470.0689-0.0148-0.0529-0.00380.0339-0.01290.0070-0.00230.0048-0.0616-0.0239-0.0290

t-值29.32***-17.28***

3.00***-2.83***-25.08***-27.71***-26.87***-22.48***-25.89***

6.23***21.46***-18.87

***

-25.25***23.58***-36.85***-18.22

******

-27.10***41.32***-24.06***-12.50

***

-4.45-0.679.69***-4.16***2.24**-0.721.50-19.87***-7.61***-9.22

***

F (24,28363)=577.60Prob>F=0.0000F (24,28363)=672.79Prob>F=0.0000注:*、**、***分别表示在置信水平10%、5%、1%上是显著的。

户主处于单身状态、从事农业工作或赡养负担高的家户的贫困状况更严重,因此,政府应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对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并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从地区角度看,虽然农村的多维贫困呈现下降的趋势,但相对于城镇仍很严重,尤其以教育与生活质量贫困为甚;农村多维贫困对总体多维贫困的贡献度高并呈上升趋势,农村地区尤其需要从多角度加强扶贫工作的力度。

总之,“能力贫困”是政府现阶段应当关注的重点,政府应更有效率地进行扶贫以消除贫困的脆弱性与持久性,要注重对贫困人口的“能力”开发,使他们利用自己获取的能力来

改善其家庭的生活质量和增强应对风险的能力。提高其收入水平、

参考文献:

1. 阿马蒂亚·森(2001):《贫困与饥荒———论权利与剥夺》,商务印书馆。

2. 陈立中(2008):《转型时期我国多维度贫困测算及其分解》,《经济评论》,第5期。

3. 尚卫平、姚智谋(2005):《多维贫困测度方法研究》,《财经研究》,第12期。

4. 王小林等(2009):《中国多维贫困测量:估计和政策含义》,《中国农村经济》,第12期。

5.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2009):《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中国统计出版社。

6. Alkire S. (2007),The M issing Dimensions of Poverty Data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Oxford Develop -ment Studies . 35(4):347-359.

7. Alkire S.and Foster J. (2011),Counting and M ultidimensional Poverty M easurement. Journal of Public Eco -nomics . 95:476-487.

(2010),Acute M ultidimensional Poverty :A New Index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OPHI 8. Alkire S.and Santos M.E.

Working paper ,No.38.

(2003),The M easurement of M ultidimensional Poverty. Journal of Eco -9. Bourguignon F. and Chakravarty S.R.

nomic Inequality .1:25-49.

10. Cheli B.and Lemmi A. (1995),A Totally Fuzzy and Relative Approach to the M 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of

Poverty. Economic Notes . 24:115-134.

11. Chen ,Shaohua and Ravallion M. (2010),The Developing World is Poorer than We Thought ,but no Less Suc-

cessful in the Fight Against Poverty.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 125(4):1577-1625.

,Weights in M ultidimensional Indices of Well-being. CES Discussion Paper 12. Decancq K.and Lugo A.M. (2010)

10.06.

13. Foster J. ,M cGillivray M .and Seth S. (2009),Rank Robustness of Composite Indices.OPHI Working paper No.26.

14. Lugo M.A.and M aasoumi E. (2009),M ultidimensional Poverty M easures from an Information Theory Perspec-

tive. OPHI working paper No.10.

15. Lustig N. (2011),M ultidimensional Indices of Achievements and Poverty :What Do We Gain and What Do We

Lose?An Introduction to JOEI Forum on M ultidimensional Poverty. Journal of Economic Inequality . 9:227-234.

16. Ramos X. and Silber J. (2005),On the Application of Efficiency Analysis to the Study of the Dimensions of

Human Development. 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 . 51(2):285-310.

17. Ravallion M. (2011),On M ultidimensional Indices of Poverty. Journal of Economic Inequality . 9:235-248.

18. Sen A.K. (1985),Commodities and Capabilities . Amsterdam :North Holland.

(责任编辑:朱萍)


相关内容

  •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一场重要历史任务
  • [提要]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落实共享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是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完成的重要历史任务.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是要做好精准扶贫工作,按照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 ...

  • 高校稳定影响因素及和谐校园建构维度
  • 2007年第7期(总第198期) 学术论坛ACADE M I C FORUM NO. 7, 2007 (Cum ulatively NO. 198) 高校稳定影响因素及和谐校园建构维度 王亚玲, 姚孟君 [摘 要]进入上世纪90年代, 我国高校呈现出总体稳定的局面.但随着社会转型及高校改革进程的加快 ...

  • 贫困解释的两个维度_文化与制度
  • 教育文化论坛 2010年4期 学术争鸣 贫困解释的两个维度:文化与制度 马良灿 (贵州大学法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51) 摘 要: 有关贫困原因的解释一直以来围绕着文化与制度两个层面展开.从文化维度, 贫困被视为一种亚文化, 是穷人所享有的代代相传的生活方式.从制度层面, 贫困的形成源于社会内 ...

  • 基于心理契约的文献综述
  • 理论视野 基于心理契约的文献综述 张昕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5) [摘 要]心理契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我国对心理契约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试对以往国内外有 关心理契约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包括心理契约的形成过程,心理契约的维度,心理契约的内容,提出了现有研 ...

  • 心理学毕业论文题目
  • 心理学毕业论文题目汇总<教育心理学>2009年01月12日 星期一 15:59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分析及其心理治疗与预防策略研究 军队技术院校大学生职业心理现状研究 初中教师职业压力研究 小学生成功发展能力结构的研究 中学生控制源.自尊与人际关系发展的研究 初中生自我概念与社会行为发展特 ...

  • 华中.华南.华北地区210个企业的实证
  • 企业管理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创业导向.组织学习对核心能力及 组织绩效的影响研究 来自华中.华南.华北地区210个企业的实证 刘亚军L2,和金生2 (1.湘潭大学商学院,湖南湘潭411105:2.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天津300072) 摘要:在日益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企业越来越多地采取创业导向的战略模式 ...

  • 摘要4:贫困代际传递
  • 1. 西南大学对我国6个省的连片特困地区1816个农村贫困家庭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发现:经济资本维度中家庭收入来源和家庭财富状况.人力资本维度中父辈受教育程度和对子女受教育支持程度.社会资本中是否是单亲家庭对贫困代际传递的影响最显著,即收入水平的提升是农村贫困家庭摆脱代际贫困的基础,此外还需重视人力资 ...

  • 贫困代际传递过程中的教育因素分析_祝建华
  • 视点 教育发展研究2016.3 贫困代际传递过程中的教育因素分析 笮祝建华 摘要:贫困代际传递问题近年来引起广泛关注,而教育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分析了家庭中父母教育与子女教育的代际传递性,进而分析了父母教育与子女职业状况的代际传递性,在此基础上,还分析了家庭教育提出通过促进贫困家庭父母教育发 ...

  • 参考-2014年创新项目立项申请-二十四节气IPAD交互绘本
  • 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 立项申请书 项目编号: 项目类别:目标导向类 ▇ 自主探索类 □ 校企合作类 □ 滚动支持类 □ 项目名称: 二十四节气IPAD交互绘本 项目名称(英文):Interaction Picture Books of The 24 Solar Terms 项目依托学院: 数字媒体与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