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民族历史简略

库曼(克普恰克)也是西突厥中的一个部落,在中国史籍中叫做“钦察”【当初正是由于受到钦察人的压力,乌古思-土库曼人才大批西迁,其中的一部迁至小亚细亚,发展成为日后的奥斯曼土耳其,俄罗斯人称他们为“波罗维齐”,而在东欧、拜占庭的史籍中则叫做“库曼”。钦察是西突厥西北部最活跃的一个部落,他们向西、南两个方向的发展都很积极。向西,他们 一路战胜了伏尔加河、顿河、第涅伯河、德涅斯特河流域的哈扎尔人、保加尔人 和佩彻涅格人,一直行进到多瑙河畔,还多次打败罗斯人、拜占庭人和斯拉夫人;向南,他们则逐步占据了里海、河中之间的广大地区,使得原本游牧于此的乌古思部落纷纷向南、向西迁移。于是钦察人势力大盛,欧亚间的那一大片草原也 被叫做“钦察草原”,而欧洲的商人要想从陆路去东方,就必然会经过钦察人的领地,因此,他们认为在亚洲掌握库曼语(即钦察语)就跟在欧洲掌握拉丁语(或者说像今天我们掌握英语)一样重要,为此,当时的欧洲还专门出了一本《库曼语汇编》这部《汇编》也成为后世突厥学家们研究古突厥语言的宝贵材料】。蒙古西征时,钦察和俄罗斯(当时叫斡罗思)组成联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终于挡不住蒙古的铁骑,拔都在征服了钦察和斡罗思全境后,建立了金帐汗国,因为汗国境内以钦察人为主,所以也叫做钦察汗国。金帐汗国不久便在其东部领土上分出了白帐汗国。15世纪,白帐汗国发生内讧,分裂出诺盖汗国和乌孜别克(月即别)汗国等。1456年,白帐汗国最后一个可汗巴拉克之子克烈汗(又译作克拉依汗),乘乌兹别克阿不勒海尔汗败于瓦剌之机,与贾尼别克汗(阿布赛义德)一起,率领部分游牧部落向东迁徙,进入巴尔喀什湖以南我国明代西域察合台后裔政权亦力把里(东察合台汗国)境内,在楚河、塔拉斯河广阔的土地上建立了哈萨克汗国。人类历史上消失至2千年之久的“哈萨克”名字。哈萨克汗国建立后,克烈汗、贾尼别克汗与亦力把里统治者联盟,共同对抗阿不勒海尔汗。1468年冬,利用阿不勒海尔汗在往征哈萨克汗国途中丧生,乌兹别克汗国内乱之机,征服东钦察草原各游牧部落,乘机占领锡尔河流域的卡腊套山大部分地区。附近哈萨克部落纷纷归附,逼使乌兹别克继位者穆罕默德·昔班尼汗逃往帖木儿汗国的土耳克斯坦城。1470年,又率军攻土耳克斯坦城,迫昔班尼逃往布哈拉。随着军事的胜利,汗国领土不断扩展至巴尔喀什湖西北广大草原及以南的楚河、塔拉斯河流域,直至中亚塔什干、安集延、撒马尔罕等地。并不断与南迁的乌孜别克人和察合台汗国中从游牧转向定居的蒙古人融合,人口增至20余万。16世纪初,哈萨克汗国在贾尼别克汗之子哈斯木统治时期(1511~1523年或1508—1518年),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得到很大发展,达到空前繁荣。哈斯木汗联合东察哈台汗国统治者,与昔班尼汗进行了长期战争。对内统一哈萨克诸部,其领地南部包括锡尔河流域及其城市,东南包括七河流域,东北达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西部至雅克河流域。首府从锡晏那克城迁至土耳克斯坦城。1513年,与赛德汗缔结反对塔什干统治者的联盟,和邻近地区特别是中亚农业区及城市的商业贸易甚为频繁,并采取措施促进哈萨克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使汗国人口增至100余万,兵额达30万。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巩固自己的统治,结合当时社会情况,哈斯木汗在自古相传的习惯法基础上进行整理,于著名的比会议上,制定通过了哈萨克汗国第一部法典,即《哈斯木汗国名鉴》,世称《哈斯木汗法典》或《明显法律》。其中包括财产法:关于解决牲畜、牧场、土地诉讼的规定;刑事法:关于杀人、抢掠人口和牲畜、盗窃等刑事犯罪的判刑规定;兵役法:有关组建军队、兵役义务规定;使臣法:挑选使臣的条件,指出使臣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熟悉各国情况,能言善辩,精通外交礼节等;民事法:有关婚丧等礼俗和节日庆典等具体规定。1523年,哈斯木汗卒,汗国内发生争夺汗位的斗争。哈斯木汗之子马玛什继位不久被杀,哈斯木汗堂弟塔赫尔即汗位。他对内暴虐无道、倒行逆施,对外则不分敌友,四处出击,使汗国走向衰落。至布达什时(1533—1538年在位),汗国处于分裂状态,诸部落自立可汗,各据一方。1538年,哈斯木汗之子哈克那札尔为可汗后,在长达42年中,平定内乱,恢复与邻国之友好关系,加强哈萨克、吉尔吉斯同盟,为汗国中兴时期。后经契戛依、塔吾勒汗,至1598年(明万历二十六年),额什木即汗位后,与布哈拉及撒马尔罕统治者签订和约,规定塔什干城及其周围地区在240年内归哈萨克汗国管辖。并与中亚各国建立贸易关系,还用武力讨平塔什干统治者吐尔逊?穆罕默德的叛离,使哈萨克汗国重归统一。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处理汗国内各种事务和刑事犯罪案件,他对《哈斯木汗法典》进行了补充,形成《额什木汗习惯法》,也称《古用法律》。其补充的内容包括以下几点:可汗有权制定适合他自己汗国的法律;比应当有专门的办事机构;巴图尔应师出有名并战必取胜;尊敬有学问的人。1628年,额斯木汗卒后,子杨吉儿(江格尔)汗继位。其东部准噶尔强盛起来,常攻打哈萨克汗国。杨吉儿与布哈拉汗及叶尔羌汗联合,共同反击准噶尔贵族的进攻。1652年,杨吉儿汗在与准噶尔战争中阵亡后,哈萨克汗国内部统治集团间争权夺利,较有势力的苏丹自立为汗,各霸一方。1680年,额斯木汗之子头克汗(泰吾坎汗)继位后,即着手消除汗国内的分裂状态,加强汗权和地位,维护各部间的团结,采取各种措施控制三个玉兹,限制各兀鲁思的独立活动。经常召集大、中、小玉兹的汗和比在塔什干开会,商讨国内外重大事务,使哈萨克汗国又出现安定统一的局面。但在其统治时期,由于准噶尔贵族侵占了哈萨克东部地区,哈萨克人拥有的牧场大为缩小,内部争夺牧场的纠纷时有发生,人命案件日益增多。因此,头克汗审时度势,将土地法从财产法中分离出来,从刑事法中析出偿命法,并对寡妇转房作了具体规定,以法律形式来解决当时遇到的新问题。即将《哈斯木汗法典》的五项条款修改并补充为七项,增添了土地法和偿命法,称之为《七项法典》,或称《头克汗法典》。1718年,头克汗逝世后,哈萨克汗国逐渐衰落,各玉兹的小汗不服从大可汗的管辖,各自为政。1755—1757年,清朝统一西北地区,解除了哈萨克汗国来自准噶尔贵族的威胁。大、中、小三个玉兹,曾先后表示归顺清朝,部分牧民迁回阿勒泰、塔城、伊犁地区放牧。18世纪中叶起,沙俄势力加紧侵入哈萨克草原和原属清伊犁将军管辖的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为了加强对西伯利亚及其以南土著诸部落的统治,当时西伯利亚总督斯佩兰斯秉承沙皇的旨意,搜集哈萨克的习惯法、判例,并根据沙俄统治者的需要,作了某些补充,于1822年制定了《西西伯利亚吉尔吉斯(此指哈萨克)人法规》,并于1824年付诸实施。沙俄根据《法规》,将中玉兹领地分为8个区,归西西伯利亚所属的鄂木斯克州管辖。小玉兹则被分成西、中、东3个区,并强迫小玉兹5万哈萨克人迁至乌拉尔和伏尔加河下游一带居住。规定由50至70帐(户)组成一个阿吾勒,由10至12阿吾勒联合成一个伏勒斯特(小区),由15至20伏勒斯特构成一个奥克鲁克(大区)。由长者治理阿吾勒,苏丹管辖伏勒斯特。治理奥克鲁克的则是公职人员,由大苏丹和4个助手(两位俄国人、两位哈萨克人)组成。哈萨克人每年必须向沙俄交纳赋税和服各种劳役。哈萨克汗国至此彻底解体。此后,沙俄以讹诈和军事威胁手段,迫使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按照条约中“人随地归”的规定,侵占了原属中国的哈萨克族及其居住地区。哈萨克族纷纷东迁,如1864年,游牧于斋桑湖一带的哈萨克族12个克烈部落,因不堪沙俄的统治和压迫,离开原牧地,移居于阿勒泰以南的萨坞尔山一带游牧。

哈萨克的苹果之城—阿拉木图

阿拉木图历史悠久,古代中国通往中亚的丝绸之路就经过这里。城市始建于1854年,1867年成为土耳其斯坦—总督辖区的行政中心。1991年12月苏联解体后,它成为独立的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首都。由于阿拉木图地处边疆地区,城市扩展余地有限,1994年哈萨克斯坦决定在2000年前把首都迁往中北部的阿斯塔纳。1998年正式迁都,新首都正在建设中。

库曼(克普恰克)也是西突厥中的一个部落,在中国史籍中叫做“钦察”【当初正是由于受到钦察人的压力,乌古思-土库曼人才大批西迁,其中的一部迁至小亚细亚,发展成为日后的奥斯曼土耳其,俄罗斯人称他们为“波罗维齐”,而在东欧、拜占庭的史籍中则叫做“库曼”。钦察是西突厥西北部最活跃的一个部落,他们向西、南两个方向的发展都很积极。向西,他们 一路战胜了伏尔加河、顿河、第涅伯河、德涅斯特河流域的哈扎尔人、保加尔人 和佩彻涅格人,一直行进到多瑙河畔,还多次打败罗斯人、拜占庭人和斯拉夫人;向南,他们则逐步占据了里海、河中之间的广大地区,使得原本游牧于此的乌古思部落纷纷向南、向西迁移。于是钦察人势力大盛,欧亚间的那一大片草原也 被叫做“钦察草原”,而欧洲的商人要想从陆路去东方,就必然会经过钦察人的领地,因此,他们认为在亚洲掌握库曼语(即钦察语)就跟在欧洲掌握拉丁语(或者说像今天我们掌握英语)一样重要,为此,当时的欧洲还专门出了一本《库曼语汇编》这部《汇编》也成为后世突厥学家们研究古突厥语言的宝贵材料】。蒙古西征时,钦察和俄罗斯(当时叫斡罗思)组成联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终于挡不住蒙古的铁骑,拔都在征服了钦察和斡罗思全境后,建立了金帐汗国,因为汗国境内以钦察人为主,所以也叫做钦察汗国。金帐汗国不久便在其东部领土上分出了白帐汗国。15世纪,白帐汗国发生内讧,分裂出诺盖汗国和乌孜别克(月即别)汗国等。1456年,白帐汗国最后一个可汗巴拉克之子克烈汗(又译作克拉依汗),乘乌兹别克阿不勒海尔汗败于瓦剌之机,与贾尼别克汗(阿布赛义德)一起,率领部分游牧部落向东迁徙,进入巴尔喀什湖以南我国明代西域察合台后裔政权亦力把里(东察合台汗国)境内,在楚河、塔拉斯河广阔的土地上建立了哈萨克汗国。人类历史上消失至2千年之久的“哈萨克”名字。哈萨克汗国建立后,克烈汗、贾尼别克汗与亦力把里统治者联盟,共同对抗阿不勒海尔汗。1468年冬,利用阿不勒海尔汗在往征哈萨克汗国途中丧生,乌兹别克汗国内乱之机,征服东钦察草原各游牧部落,乘机占领锡尔河流域的卡腊套山大部分地区。附近哈萨克部落纷纷归附,逼使乌兹别克继位者穆罕默德·昔班尼汗逃往帖木儿汗国的土耳克斯坦城。1470年,又率军攻土耳克斯坦城,迫昔班尼逃往布哈拉。随着军事的胜利,汗国领土不断扩展至巴尔喀什湖西北广大草原及以南的楚河、塔拉斯河流域,直至中亚塔什干、安集延、撒马尔罕等地。并不断与南迁的乌孜别克人和察合台汗国中从游牧转向定居的蒙古人融合,人口增至20余万。16世纪初,哈萨克汗国在贾尼别克汗之子哈斯木统治时期(1511~1523年或1508—1518年),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得到很大发展,达到空前繁荣。哈斯木汗联合东察哈台汗国统治者,与昔班尼汗进行了长期战争。对内统一哈萨克诸部,其领地南部包括锡尔河流域及其城市,东南包括七河流域,东北达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西部至雅克河流域。首府从锡晏那克城迁至土耳克斯坦城。1513年,与赛德汗缔结反对塔什干统治者的联盟,和邻近地区特别是中亚农业区及城市的商业贸易甚为频繁,并采取措施促进哈萨克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使汗国人口增至100余万,兵额达30万。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巩固自己的统治,结合当时社会情况,哈斯木汗在自古相传的习惯法基础上进行整理,于著名的比会议上,制定通过了哈萨克汗国第一部法典,即《哈斯木汗国名鉴》,世称《哈斯木汗法典》或《明显法律》。其中包括财产法:关于解决牲畜、牧场、土地诉讼的规定;刑事法:关于杀人、抢掠人口和牲畜、盗窃等刑事犯罪的判刑规定;兵役法:有关组建军队、兵役义务规定;使臣法:挑选使臣的条件,指出使臣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熟悉各国情况,能言善辩,精通外交礼节等;民事法:有关婚丧等礼俗和节日庆典等具体规定。1523年,哈斯木汗卒,汗国内发生争夺汗位的斗争。哈斯木汗之子马玛什继位不久被杀,哈斯木汗堂弟塔赫尔即汗位。他对内暴虐无道、倒行逆施,对外则不分敌友,四处出击,使汗国走向衰落。至布达什时(1533—1538年在位),汗国处于分裂状态,诸部落自立可汗,各据一方。1538年,哈斯木汗之子哈克那札尔为可汗后,在长达42年中,平定内乱,恢复与邻国之友好关系,加强哈萨克、吉尔吉斯同盟,为汗国中兴时期。后经契戛依、塔吾勒汗,至1598年(明万历二十六年),额什木即汗位后,与布哈拉及撒马尔罕统治者签订和约,规定塔什干城及其周围地区在240年内归哈萨克汗国管辖。并与中亚各国建立贸易关系,还用武力讨平塔什干统治者吐尔逊?穆罕默德的叛离,使哈萨克汗国重归统一。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处理汗国内各种事务和刑事犯罪案件,他对《哈斯木汗法典》进行了补充,形成《额什木汗习惯法》,也称《古用法律》。其补充的内容包括以下几点:可汗有权制定适合他自己汗国的法律;比应当有专门的办事机构;巴图尔应师出有名并战必取胜;尊敬有学问的人。1628年,额斯木汗卒后,子杨吉儿(江格尔)汗继位。其东部准噶尔强盛起来,常攻打哈萨克汗国。杨吉儿与布哈拉汗及叶尔羌汗联合,共同反击准噶尔贵族的进攻。1652年,杨吉儿汗在与准噶尔战争中阵亡后,哈萨克汗国内部统治集团间争权夺利,较有势力的苏丹自立为汗,各霸一方。1680年,额斯木汗之子头克汗(泰吾坎汗)继位后,即着手消除汗国内的分裂状态,加强汗权和地位,维护各部间的团结,采取各种措施控制三个玉兹,限制各兀鲁思的独立活动。经常召集大、中、小玉兹的汗和比在塔什干开会,商讨国内外重大事务,使哈萨克汗国又出现安定统一的局面。但在其统治时期,由于准噶尔贵族侵占了哈萨克东部地区,哈萨克人拥有的牧场大为缩小,内部争夺牧场的纠纷时有发生,人命案件日益增多。因此,头克汗审时度势,将土地法从财产法中分离出来,从刑事法中析出偿命法,并对寡妇转房作了具体规定,以法律形式来解决当时遇到的新问题。即将《哈斯木汗法典》的五项条款修改并补充为七项,增添了土地法和偿命法,称之为《七项法典》,或称《头克汗法典》。1718年,头克汗逝世后,哈萨克汗国逐渐衰落,各玉兹的小汗不服从大可汗的管辖,各自为政。1755—1757年,清朝统一西北地区,解除了哈萨克汗国来自准噶尔贵族的威胁。大、中、小三个玉兹,曾先后表示归顺清朝,部分牧民迁回阿勒泰、塔城、伊犁地区放牧。18世纪中叶起,沙俄势力加紧侵入哈萨克草原和原属清伊犁将军管辖的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为了加强对西伯利亚及其以南土著诸部落的统治,当时西伯利亚总督斯佩兰斯秉承沙皇的旨意,搜集哈萨克的习惯法、判例,并根据沙俄统治者的需要,作了某些补充,于1822年制定了《西西伯利亚吉尔吉斯(此指哈萨克)人法规》,并于1824年付诸实施。沙俄根据《法规》,将中玉兹领地分为8个区,归西西伯利亚所属的鄂木斯克州管辖。小玉兹则被分成西、中、东3个区,并强迫小玉兹5万哈萨克人迁至乌拉尔和伏尔加河下游一带居住。规定由50至70帐(户)组成一个阿吾勒,由10至12阿吾勒联合成一个伏勒斯特(小区),由15至20伏勒斯特构成一个奥克鲁克(大区)。由长者治理阿吾勒,苏丹管辖伏勒斯特。治理奥克鲁克的则是公职人员,由大苏丹和4个助手(两位俄国人、两位哈萨克人)组成。哈萨克人每年必须向沙俄交纳赋税和服各种劳役。哈萨克汗国至此彻底解体。此后,沙俄以讹诈和军事威胁手段,迫使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按照条约中“人随地归”的规定,侵占了原属中国的哈萨克族及其居住地区。哈萨克族纷纷东迁,如1864年,游牧于斋桑湖一带的哈萨克族12个克烈部落,因不堪沙俄的统治和压迫,离开原牧地,移居于阿勒泰以南的萨坞尔山一带游牧。

哈萨克的苹果之城—阿拉木图

阿拉木图历史悠久,古代中国通往中亚的丝绸之路就经过这里。城市始建于1854年,1867年成为土耳其斯坦—总督辖区的行政中心。1991年12月苏联解体后,它成为独立的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首都。由于阿拉木图地处边疆地区,城市扩展余地有限,1994年哈萨克斯坦决定在2000年前把首都迁往中北部的阿斯塔纳。1998年正式迁都,新首都正在建设中。


相关内容

  • 中国伊斯兰教民族文化
  • 作者:胡振华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2年06期 我国学术界通常使用"中国伊斯兰文化"这一术语,它指的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伊斯兰文化逐渐中国化了,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文化.我在这里使用的是"中国伊斯兰教民族文化"这样一个 ...

  • 甘肃张掖资料
  • 一.张掖与丝绸之路.唐文化 张掖市 区位:甘肃省西北部,东邻武威地区和金昌市,西连酒泉地区,是古丝绸之路重镇,新亚欧大陆桥的要道,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它古为河西四郡之一,是历代中原王朝在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活动中心.在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21年)设郡,取"张国臂 ...

  • 哈萨克民族历史概况
  • 哈萨克民族历史概况 "哈萨克"一词之意,学者们有多种解释:①避难者.脱离者:②美丽的姑娘:③骑士:④白天鹅:⑤草原上自由勇敢的人们.其中第五种解释比较符合哈萨克族的历史.第四种解释则是哈萨克族起源的一个流传最广的美丽传说.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聪慧.勇敢的青年在随军远征中身 ...

  • 论哈萨克民族的阿肯与阿肯弹唱_kzhelp
  • 更多内容请登录www.kzhelp.com白天鹅援助网 青海民族研究 NATIONALTIES RESEARCH IN QINGHAI (socialsciences) 第14卷 第3期 2003年7月 VOL.14 NO.3 Jul.2003 西部民部开族开发文发研化研究究 论哈萨克民族的阿肯与阿 ...

  • 蒙古族土默特部的历史
  • 蒙古族土默特部的历史 5 [ 标签:蒙古族, 土默特部, 历史 ] 匿名 2009-07-28 08:42 内蒙古土默特部的形成以及发展的简要历史 听我的前辈说我们的部落起源与呼伦贝尔一带,不知是否正确(我的家乡位于土左旗) 满意答案 好评率:0% 在呼和浩特建城433年之际,迎来了这座古城的奠基者 ...

  • 十三个名族
  • 维吾尔族 简介 维吾尔族是一个多源民族,最主要的来源有两支:一支是来自蒙古草原的回纥人,另一支是南疆绿洲上的土著居民.这两部分人于公元840年大规模汇合,至16世纪初完全融合完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维吾尔族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优秀的文化,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情. "维吾尔"是 ...

  • 平静的漩涡
  • 摘 要:<静静的顿河>是俄罗斯历史上一部著名的战争文学,它的历史性和文学性并重,使得它如同一部近代哥萨克的历史缩影,同时主人公葛利高里的悲剧命运也令人无限惋惜 .但究竟他命运的悲剧性是源自于哪里,本文将从哥萨克民族特性.群体心理等角度,重新进行解读.并且简要对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联进行梳理 ...

  • 薪火相传的阿肯弹唱
  • 阿肯是诗歌的创作者.演唱者.传播者,是哈萨克族活着的历史字典.一代一代的薪火相传,让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各种信息在阿肯身上得到了复制.把过去的历史.传说以及民间文学,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使其得以流传,阿肯们记忆和记录着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作为一种民间艺术载体,起到了传承历史文化的作用. 在乌鲁木齐县甘沟乡 ...

  • 中亚五国 文档
  • 中亚五国 4.乌兹别克斯坦国家人权中心 1996年成立,其主要职能是研究国家在人权和自由领域的计划,撰写相关报告,推动乌兹别克斯坦与国际机构在人权领域的合作,为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提供咨询,进行和参与有关公民权利和自由的社会学研究等,该中心出版<乌兹别克斯坦民主化与人权>刊物. 5.哈萨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