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伤逝]情感特征探析

  摘 要:鲁迅小说《伤逝》具有以“哀痛悔恨”为内涵的情感要素,这些要素描画出了以暗灰色为主体的情感色调。这种情感要素既来源于小说叙事,又烘托了故事氛围,配合和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使小说具有了独特的情感魅力和撼人心魄的情感力量。   关键词:鲁迅 伤逝 情感   作为鲁迅先生唯一的以知识青年的爱情生活为题材的小说,《伤逝》具有非常鲜明的情感特征。这种特征主要体现在以“哀痛悔恨”为内涵的情感要素上:哀子君幼稚善良,痛自己天真自私,恨社会封建无情,以及揉“哀、痛、恨”于一体的悔。情感要素源于小说叙事,烘托了故事氛围,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描画出了以暗灰色为主体的小说情感色调,使小说具备了独特的情感魅力和撼人心魄的情感力量。   《伤逝》开篇第一句奠定了全文情感基调:“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包括下文,引号之句子均引自鲁迅《伤逝》)这是悔恨的、悲哀的灰暗色调,这样的情感氛围,加上手记体、第一人称的叙事形式,易于将读者带入故事中,触动读者的感官以及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这时,涓生成为倾诉者,读者成为倾听者,前者的情感很容易感染后者。涓生的哀痛悔恨如丝丝细流不断汇集,涓涓不绝,从字里行间渗出来、爬出来、冲出来,最后形成滔天巨浪,令人痴醉悲伤。   一、哀子君幼稚善良   涓生和子君同为青年知识分子。子君出生在农村,寓居在京城的叔父家里。在会馆里和涓生相识,“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谈泰戈尔,谈雪莱……。她总是微笑点头,两眼里弥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子君向往新思想,但只得到了个性解放的皮毛,未得精髓,没有真正做到自我解放,将新生活进行到底。她就像是一个纯真的孩子一样,喜欢新事物,叛逆而胆怯,尚不能自主判断、周全谋划,缺乏更现实、更理性、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追求。在描写子君时,小说中多次出现“孩子”这样的字眼。在涓生向她求爱时,她的脸色先是变为青白,后又转作绯红,“孩子似的眼里射出悲喜,但是夹着惊疑的光,虽然力避我的视线,张皇地似乎要破窗飞去”。说明她被涓生的下跪求爱惊吓,为之害羞,既喜且悲、犹豫惊疑、不知所措。在涓生因为天气的冷和神情的冷躲避到通俗图书馆,想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她时,“看见她孩子一般的眼色,就使我只得暂且改作勉强的欢容”。当涓生终于将不爱的真话告诉她时,子君“正如孩子在饥渴中寻求着慈爱的母亲,但只在空中寻求,恐怖地回避着我的眼”。失去了涓生的爱,子君犹如嗷嗷待哺的孩子,恐慌地需要寻找另一个依靠。   她也很勇敢,能坚决、沉静地说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样宣言似的话来,甚至同旧式的封建家庭决裂,不畏惧旁人的讥笑,“坦然如入无人之境”。但却明显没有考虑私奔、同居的后果,没有做好长久而充分的抗争准备,所以在受挫之后显得一筹莫展。在涓生被开除之后,她变得怯弱起来,说话声音虚浮,没有了先时的坚决和沉静;在涓生躲避到通俗图书馆,她感觉到感情出了问题,心里恐慌,逼迫涓生说爱她,“从此又开始了往事的温习和新的考验,逼我做出许多虚伪的温存的答案来”,企图以“虚伪的温存的答案”来证明涓生还爱自己,殊不知这样做恰恰将涓生推得越来越远。   幼稚的子君有着孩子般的善良。她在私奔之前幽静、体贴,私奔之后温馨持家,做饭吃饭,一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本分模�印T谥冒旒揖呤保�她卖掉了唯一的金戒指和耳环,为新家添上自己的一份力。在封建专制的父亲将她接回家之际,她还将盐、干辣椒、面粉、半株白菜收拾、聚集到一起,连同几十枚铜元这些她和涓生仅剩的家产留下来,教涓生去维持较久的生活。在一起时,她能够记得涓生求爱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细节,能够滔滔背诵、叙述如生,如此地热烈和纯真地爱涓生;离别后,她背负起沉重的道德审判的“十字架”,在严威和冷眼下,走向荆棘密布的死亡之路。纯真可爱,始终不渝,这就是善良的子君。她的幼稚让我们叹息,她的善良让我们动心,她的因爱而死的悲剧让我们哀叹!   二、痛自己天真自私   爱情的悲剧里,没有一方是没有过错的。涓生的过错是爱的天真和自私,这是他最不能原谅自己的地方。涓生很天真,表现在对待爱情、对待社会、对待斗争等方面,缺乏深刻的认识和充足的准备。对待爱情上,他和子君一样,推崇男女平等、自由恋爱,反对封建专制,但对于如何表达和守护爱情,就显得仓促和浅薄了。在向子君求爱时,“在慌张中,身不由己地竟用了在电影上见过的方法了”,如此重要的求爱情节竟然被他很快忘掉,留下的一点记忆倒是对作为男人单膝下跪这样的事情感到愤恧。这说明他很介意自己向女人下跪这样的事情,哪怕是求爱也不行,影射出他身上残留的大男人主义。同居之后,他还不能完全接受和投入到家庭生活,因为忙,在家里没有了昔时的谈天、读书和散步,他和子君一样的不快活。在如何使爱情时时更新、生长和创造上,他只明白道理,却不懂得实际去做。他和许多知识青年一样,热衷理论、不尚实践,在理论和实现上出现了脱节。在后来悟出和子君之间也许是“盲目的爱情”之后,他天真地以为不说出“我已经不爱你了”这样的话,就是难忍的虚伪,“假如没有这勇气,而苟安于虚伪,那也便是不能开辟新的生路的人”。而一旦他说出真话,则直接给了子君致命一击,造成了无可挽回的后果。   涓生的天真,还表现在轻视封建专制势力,高估自己的能力,并对所谓标榜自由的力量抱有幻想。他对封建专制势力钳制自由的严重性估计不足。接到被开除工作的信时,他表现得有点无所谓,“这在会馆里时,我就早已料到了……到现在才发生效验,已经要算是很晚的了。其实这在我不能算是一个打击,因为我早就决定,可以给别人去钞写,或者教读,或者虽然费力,也还可以译点书,况且《自由之友》的总编辑便是见过几次的熟人,两月前还通过信”。残酷的现实告诉他,没有人会聘用他去抄写、教读,即使是号称《自由之友》的总编辑这样的“自由斗士”也没有给他所需要的帮助,只不过在收到他三封信之后才回信,信封里只有两张书券。生活在密不透风的铁屋里的涓生,天真地想凭借一己之力扭转命运,想乞求社会的恩赐,岂能不碰得头破血流?在对待斗争上,涓生更多地受到了易卜生、泰戈尔、雪莱等的影响,强调自我的救赎,具有乌托邦色彩,缺乏同先进知识分子和基层工农的联系,缺乏打破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的革命思想和勇气。在子君被父亲接回去之后,涓生没有去找她、救她,没有去抗争,只是幻想和逃避。然而,逃离吉兆胡同他还能去哪里呢?   涓生的天真还表现为自私,或者说,以自我为中心。主要表现在被单位开除、遭受挫折时,他不是选择坚定地和子君站在一起,患难与共、守护爱情,而是处处替自己着想。因为生活所迫,油鸡被吃,小狗阿随被抛弃,子君脸色不好,他就想到自己“只要能远走高飞,生路还宽广得很”,现在忍受生活的压迫,大半都是因为子君。他认为是子君拖了后腿,却没有替对方考虑,没有考虑子君为了他付出了什么。当天气和神情都变冷之后,他躲避到通俗图书馆这样的“天堂”,不是为了看书,单纯是为了思考,而将子君一人撇在冰冷的家里。在爱情陷于危机时,他不是选择“牺牲”自己、成就子君,而是连一句爱的谎言都不想说,用真心话深深地伤害了子君,让她濒临绝望。   三、恨社会封建无情   无情、封建的社会是扼杀他们自由恋爱的直接凶手。小说中,处处笼罩着的、封建冷漠的社会氛围让人喘不过气来。在这样的氛围里,叛逆的自由恋爱恰似弱小的飞蛾,撞在密密麻麻的蛛网上,挣扎、无助、沉沦。织成这“蛛网”的,有封建专制家长,封建的亲朋好友、邻居路人,封建的统治机构,等等。封建专制家长是第一道网,也是最激烈反对两人恋爱的守旧势力。子君的胞叔当面辱骂涓生,还和子君的封建父亲一起阻拦,企图干涉和控制子君的婚姻,让其重归“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老路。子君冲破阻拦离家出走,意味着和家庭决裂,但自由的同时却身无分文,背负起沉重的生活负担和道德负担。   封建的亲朋好友、邻居路人是面积更大的网,处处让涓生和子君感觉到被拒绝和被嘲笑。两人在路上同行,“时时遇到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一不小心,便使我的全身有些瑟缩,只得即刻提起我的骄傲和反抗来支持”。送子君出门时,“照例是相离十多步远;照例是那鲇鱼须的老东西的脸又紧贴在脏的窗玻璃上了,连鼻尖都挤成一个小平面;到外院,照例又是明晃晃的玻璃窗里的那小东西的脸,加厚的雪花膏”。两人前后相离十多步远,也照样引起老封建的关注和不安;不仅如此,连小孩也对这种男送女出门的场景感到好奇。“男女授受不亲”“男女之大防”的观念是多么地根深蒂固。租住所时,“大半是被托辞拒绝”。子君和以胞叔为代表的亲朋闹开、断亲,涓生“也陆续和几个自以为忠告,其实是替我胆怯,或者竟是嫉妒的朋友绝了交”。涓生和子君被亲朋好友排斥,成了离经叛道、败坏风气的异类。   最要命的是涓生赖以立身的工作被辞掉,直接断掉了两人的经济来源,造成了空前的生存危机。这之后,无论涓生怎样奋力“救赎”,都没有得到一个能糊口的工作机会。抄写和教读,无人聘请;译书投稿,被冷漠以对。由此可知,当时封建王朝看似已被民国政府所代替,但是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根深蒂固的封建道德和封建意识还是无所不在,社会道德评价整体上还是围绕封建价值观进行。民主自由的资产阶级思想,还远远没有落地扎根,还仅仅是一部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信仰。正如小说所写:“四围是广大的空虚,还有死的寂静。死于无爱的人们的眼前的黑暗,我仿佛一一看见,还听得一切苦闷和绝望的挣扎的声音。”   对子君的哀,对自己的痛,对社会的恨,这三种情感糅合到一起,构成了涓生“悔”之情的内核。他后悔没有好好照顾子君,做她最坚强的依靠,让她像孩子一样幸福成长,一起并肩奋斗;后悔没有想子君之所想,爱子君之所爱,所作所为伤害了子君;后悔“没有负着虚伪的重担的勇气,却将真实的重担卸给她了”,抛弃了她,让她成为“丧失妇德和贞节”的弃妇,将她推向封建专制的家庭,在威严和冷眼中毁掉自己的生命。他后悔没有高度重视同居后的困难,特别是被单位开除的风险,事实证明,对于封建专制机构不能轻视和抱有幻想。他更后悔没有充分认清旧的社会对人的钳制和危害,单凭个人的抗争不能撼动这块巨石,单凭个人的奋斗争取不来应有的权利,一切的幻想和附众,都是脱离实际的浮云和泡沫,在铁的现实面前,一吹即走、一触即破。   四、情感要素和故事情节的契合   “哀痛悔恨”的情感要素使《伤逝》散发出强烈的情感气息。情感要素和故事情节是紧密契合、密不可分的。可以说,没有故事情节,就没有情感要素;没有情感要素,故事情节也必然平淡。就像背景音乐和背景色调一样,情感要素对于故事情节不可或缺。   这种情感不是固定不�的,而是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发展。在发展中,情感内涵逐渐丰富,情感色调出现变化,直至最后的大丰富、大一统。从一开始的“悔恨和悲哀”开始,鲁迅缓慢低沉地开始了故事的叙说,为全文笼罩上“哀痛悔恨”的情感特征,确定暗灰色的主色调。接着,随着故事情节发展,情感调门也随之变化发展。在涓生和子君“谈情”阶段,情感是温馨浪漫,色调是热情兴奋的红色;在“私奔”阶段,情感是激烈冲动,色调是幸福乐观的黄色;在“同居”阶段,情感是前期的安静幸福、后期的动荡不安,色调也分别是平静稳定的蓝色、令人害怕的黑色;在“分手”之后,情感是担心牵挂、悲痛暗淡,色调是了无生机、令人悲哀的暗灰色。最后,情感回归到“悔恨和悲哀”。但这时的暗灰色已不是小说开头的暗灰色,它具有了更丰富的内涵;这时的调门也不是开头的缓慢低沉的调门,而是既有沉痛的忏悔,更有高亢而狂热的表白、理性而清醒的宣言。犹如一首四重奏的乐曲,起起伏伏,曲曲折折,最后达到抒情的高潮和顶峰。在这高潮中,“我将在孽风和毒焰中拥抱子君,乞她宽容,或者使她快意……”,这是涓生爱的最强音;“我要向着新的生路跨进第一步去,我要将真实深深地藏在心的创伤中,默默地前行,用遗忘和说谎做我的向导……”这是涓生战斗的最强音,他点燃了生的希望,带着创伤和创伤中的反思,在旧的社会中默默地,勇敢而又坚定地前行。   参考文献:   [1]鲁迅.伤逝――涓生的手记[M].新编大学语文(第四版),2014,(4):109-119.   [2]钱谷融.谈《伤逝》[J].鲁迅研究,1991,(6):39-42.   [3]秦林芳.现实的冲突与生命的焦虑――《伤逝》意蕴新探[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1):108-114.   (祝复兴 浙江宁波 公安海警学院基础部 315801)

  摘 要:鲁迅小说《伤逝》具有以“哀痛悔恨”为内涵的情感要素,这些要素描画出了以暗灰色为主体的情感色调。这种情感要素既来源于小说叙事,又烘托了故事氛围,配合和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使小说具有了独特的情感魅力和撼人心魄的情感力量。   关键词:鲁迅 伤逝 情感   作为鲁迅先生唯一的以知识青年的爱情生活为题材的小说,《伤逝》具有非常鲜明的情感特征。这种特征主要体现在以“哀痛悔恨”为内涵的情感要素上:哀子君幼稚善良,痛自己天真自私,恨社会封建无情,以及揉“哀、痛、恨”于一体的悔。情感要素源于小说叙事,烘托了故事氛围,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描画出了以暗灰色为主体的小说情感色调,使小说具备了独特的情感魅力和撼人心魄的情感力量。   《伤逝》开篇第一句奠定了全文情感基调:“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包括下文,引号之句子均引自鲁迅《伤逝》)这是悔恨的、悲哀的灰暗色调,这样的情感氛围,加上手记体、第一人称的叙事形式,易于将读者带入故事中,触动读者的感官以及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这时,涓生成为倾诉者,读者成为倾听者,前者的情感很容易感染后者。涓生的哀痛悔恨如丝丝细流不断汇集,涓涓不绝,从字里行间渗出来、爬出来、冲出来,最后形成滔天巨浪,令人痴醉悲伤。   一、哀子君幼稚善良   涓生和子君同为青年知识分子。子君出生在农村,寓居在京城的叔父家里。在会馆里和涓生相识,“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谈泰戈尔,谈雪莱……。她总是微笑点头,两眼里弥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子君向往新思想,但只得到了个性解放的皮毛,未得精髓,没有真正做到自我解放,将新生活进行到底。她就像是一个纯真的孩子一样,喜欢新事物,叛逆而胆怯,尚不能自主判断、周全谋划,缺乏更现实、更理性、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追求。在描写子君时,小说中多次出现“孩子”这样的字眼。在涓生向她求爱时,她的脸色先是变为青白,后又转作绯红,“孩子似的眼里射出悲喜,但是夹着惊疑的光,虽然力避我的视线,张皇地似乎要破窗飞去”。说明她被涓生的下跪求爱惊吓,为之害羞,既喜且悲、犹豫惊疑、不知所措。在涓生因为天气的冷和神情的冷躲避到通俗图书馆,想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她时,“看见她孩子一般的眼色,就使我只得暂且改作勉强的欢容”。当涓生终于将不爱的真话告诉她时,子君“正如孩子在饥渴中寻求着慈爱的母亲,但只在空中寻求,恐怖地回避着我的眼”。失去了涓生的爱,子君犹如嗷嗷待哺的孩子,恐慌地需要寻找另一个依靠。   她也很勇敢,能坚决、沉静地说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样宣言似的话来,甚至同旧式的封建家庭决裂,不畏惧旁人的讥笑,“坦然如入无人之境”。但却明显没有考虑私奔、同居的后果,没有做好长久而充分的抗争准备,所以在受挫之后显得一筹莫展。在涓生被开除之后,她变得怯弱起来,说话声音虚浮,没有了先时的坚决和沉静;在涓生躲避到通俗图书馆,她感觉到感情出了问题,心里恐慌,逼迫涓生说爱她,“从此又开始了往事的温习和新的考验,逼我做出许多虚伪的温存的答案来”,企图以“虚伪的温存的答案”来证明涓生还爱自己,殊不知这样做恰恰将涓生推得越来越远。   幼稚的子君有着孩子般的善良。她在私奔之前幽静、体贴,私奔之后温馨持家,做饭吃饭,一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本分模�印T谥冒旒揖呤保�她卖掉了唯一的金戒指和耳环,为新家添上自己的一份力。在封建专制的父亲将她接回家之际,她还将盐、干辣椒、面粉、半株白菜收拾、聚集到一起,连同几十枚铜元这些她和涓生仅剩的家产留下来,教涓生去维持较久的生活。在一起时,她能够记得涓生求爱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细节,能够滔滔背诵、叙述如生,如此地热烈和纯真地爱涓生;离别后,她背负起沉重的道德审判的“十字架”,在严威和冷眼下,走向荆棘密布的死亡之路。纯真可爱,始终不渝,这就是善良的子君。她的幼稚让我们叹息,她的善良让我们动心,她的因爱而死的悲剧让我们哀叹!   二、痛自己天真自私   爱情的悲剧里,没有一方是没有过错的。涓生的过错是爱的天真和自私,这是他最不能原谅自己的地方。涓生很天真,表现在对待爱情、对待社会、对待斗争等方面,缺乏深刻的认识和充足的准备。对待爱情上,他和子君一样,推崇男女平等、自由恋爱,反对封建专制,但对于如何表达和守护爱情,就显得仓促和浅薄了。在向子君求爱时,“在慌张中,身不由己地竟用了在电影上见过的方法了”,如此重要的求爱情节竟然被他很快忘掉,留下的一点记忆倒是对作为男人单膝下跪这样的事情感到愤恧。这说明他很介意自己向女人下跪这样的事情,哪怕是求爱也不行,影射出他身上残留的大男人主义。同居之后,他还不能完全接受和投入到家庭生活,因为忙,在家里没有了昔时的谈天、读书和散步,他和子君一样的不快活。在如何使爱情时时更新、生长和创造上,他只明白道理,却不懂得实际去做。他和许多知识青年一样,热衷理论、不尚实践,在理论和实现上出现了脱节。在后来悟出和子君之间也许是“盲目的爱情”之后,他天真地以为不说出“我已经不爱你了”这样的话,就是难忍的虚伪,“假如没有这勇气,而苟安于虚伪,那也便是不能开辟新的生路的人”。而一旦他说出真话,则直接给了子君致命一击,造成了无可挽回的后果。   涓生的天真,还表现在轻视封建专制势力,高估自己的能力,并对所谓标榜自由的力量抱有幻想。他对封建专制势力钳制自由的严重性估计不足。接到被开除工作的信时,他表现得有点无所谓,“这在会馆里时,我就早已料到了……到现在才发生效验,已经要算是很晚的了。其实这在我不能算是一个打击,因为我早就决定,可以给别人去钞写,或者教读,或者虽然费力,也还可以译点书,况且《自由之友》的总编辑便是见过几次的熟人,两月前还通过信”。残酷的现实告诉他,没有人会聘用他去抄写、教读,即使是号称《自由之友》的总编辑这样的“自由斗士”也没有给他所需要的帮助,只不过在收到他三封信之后才回信,信封里只有两张书券。生活在密不透风的铁屋里的涓生,天真地想凭借一己之力扭转命运,想乞求社会的恩赐,岂能不碰得头破血流?在对待斗争上,涓生更多地受到了易卜生、泰戈尔、雪莱等的影响,强调自我的救赎,具有乌托邦色彩,缺乏同先进知识分子和基层工农的联系,缺乏打破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的革命思想和勇气。在子君被父亲接回去之后,涓生没有去找她、救她,没有去抗争,只是幻想和逃避。然而,逃离吉兆胡同他还能去哪里呢?   涓生的天真还表现为自私,或者说,以自我为中心。主要表现在被单位开除、遭受挫折时,他不是选择坚定地和子君站在一起,患难与共、守护爱情,而是处处替自己着想。因为生活所迫,油鸡被吃,小狗阿随被抛弃,子君脸色不好,他就想到自己“只要能远走高飞,生路还宽广得很”,现在忍受生活的压迫,大半都是因为子君。他认为是子君拖了后腿,却没有替对方考虑,没有考虑子君为了他付出了什么。当天气和神情都变冷之后,他躲避到通俗图书馆这样的“天堂”,不是为了看书,单纯是为了思考,而将子君一人撇在冰冷的家里。在爱情陷于危机时,他不是选择“牺牲”自己、成就子君,而是连一句爱的谎言都不想说,用真心话深深地伤害了子君,让她濒临绝望。   三、恨社会封建无情   无情、封建的社会是扼杀他们自由恋爱的直接凶手。小说中,处处笼罩着的、封建冷漠的社会氛围让人喘不过气来。在这样的氛围里,叛逆的自由恋爱恰似弱小的飞蛾,撞在密密麻麻的蛛网上,挣扎、无助、沉沦。织成这“蛛网”的,有封建专制家长,封建的亲朋好友、邻居路人,封建的统治机构,等等。封建专制家长是第一道网,也是最激烈反对两人恋爱的守旧势力。子君的胞叔当面辱骂涓生,还和子君的封建父亲一起阻拦,企图干涉和控制子君的婚姻,让其重归“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老路。子君冲破阻拦离家出走,意味着和家庭决裂,但自由的同时却身无分文,背负起沉重的生活负担和道德负担。   封建的亲朋好友、邻居路人是面积更大的网,处处让涓生和子君感觉到被拒绝和被嘲笑。两人在路上同行,“时时遇到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一不小心,便使我的全身有些瑟缩,只得即刻提起我的骄傲和反抗来支持”。送子君出门时,“照例是相离十多步远;照例是那鲇鱼须的老东西的脸又紧贴在脏的窗玻璃上了,连鼻尖都挤成一个小平面;到外院,照例又是明晃晃的玻璃窗里的那小东西的脸,加厚的雪花膏”。两人前后相离十多步远,也照样引起老封建的关注和不安;不仅如此,连小孩也对这种男送女出门的场景感到好奇。“男女授受不亲”“男女之大防”的观念是多么地根深蒂固。租住所时,“大半是被托辞拒绝”。子君和以胞叔为代表的亲朋闹开、断亲,涓生“也陆续和几个自以为忠告,其实是替我胆怯,或者竟是嫉妒的朋友绝了交”。涓生和子君被亲朋好友排斥,成了离经叛道、败坏风气的异类。   最要命的是涓生赖以立身的工作被辞掉,直接断掉了两人的经济来源,造成了空前的生存危机。这之后,无论涓生怎样奋力“救赎”,都没有得到一个能糊口的工作机会。抄写和教读,无人聘请;译书投稿,被冷漠以对。由此可知,当时封建王朝看似已被民国政府所代替,但是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根深蒂固的封建道德和封建意识还是无所不在,社会道德评价整体上还是围绕封建价值观进行。民主自由的资产阶级思想,还远远没有落地扎根,还仅仅是一部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信仰。正如小说所写:“四围是广大的空虚,还有死的寂静。死于无爱的人们的眼前的黑暗,我仿佛一一看见,还听得一切苦闷和绝望的挣扎的声音。”   对子君的哀,对自己的痛,对社会的恨,这三种情感糅合到一起,构成了涓生“悔”之情的内核。他后悔没有好好照顾子君,做她最坚强的依靠,让她像孩子一样幸福成长,一起并肩奋斗;后悔没有想子君之所想,爱子君之所爱,所作所为伤害了子君;后悔“没有负着虚伪的重担的勇气,却将真实的重担卸给她了”,抛弃了她,让她成为“丧失妇德和贞节”的弃妇,将她推向封建专制的家庭,在威严和冷眼中毁掉自己的生命。他后悔没有高度重视同居后的困难,特别是被单位开除的风险,事实证明,对于封建专制机构不能轻视和抱有幻想。他更后悔没有充分认清旧的社会对人的钳制和危害,单凭个人的抗争不能撼动这块巨石,单凭个人的奋斗争取不来应有的权利,一切的幻想和附众,都是脱离实际的浮云和泡沫,在铁的现实面前,一吹即走、一触即破。   四、情感要素和故事情节的契合   “哀痛悔恨”的情感要素使《伤逝》散发出强烈的情感气息。情感要素和故事情节是紧密契合、密不可分的。可以说,没有故事情节,就没有情感要素;没有情感要素,故事情节也必然平淡。就像背景音乐和背景色调一样,情感要素对于故事情节不可或缺。   这种情感不是固定不�的,而是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发展。在发展中,情感内涵逐渐丰富,情感色调出现变化,直至最后的大丰富、大一统。从一开始的“悔恨和悲哀”开始,鲁迅缓慢低沉地开始了故事的叙说,为全文笼罩上“哀痛悔恨”的情感特征,确定暗灰色的主色调。接着,随着故事情节发展,情感调门也随之变化发展。在涓生和子君“谈情”阶段,情感是温馨浪漫,色调是热情兴奋的红色;在“私奔”阶段,情感是激烈冲动,色调是幸福乐观的黄色;在“同居”阶段,情感是前期的安静幸福、后期的动荡不安,色调也分别是平静稳定的蓝色、令人害怕的黑色;在“分手”之后,情感是担心牵挂、悲痛暗淡,色调是了无生机、令人悲哀的暗灰色。最后,情感回归到“悔恨和悲哀”。但这时的暗灰色已不是小说开头的暗灰色,它具有了更丰富的内涵;这时的调门也不是开头的缓慢低沉的调门,而是既有沉痛的忏悔,更有高亢而狂热的表白、理性而清醒的宣言。犹如一首四重奏的乐曲,起起伏伏,曲曲折折,最后达到抒情的高潮和顶峰。在这高潮中,“我将在孽风和毒焰中拥抱子君,乞她宽容,或者使她快意……”,这是涓生爱的最强音;“我要向着新的生路跨进第一步去,我要将真实深深地藏在心的创伤中,默默地前行,用遗忘和说谎做我的向导……”这是涓生战斗的最强音,他点燃了生的希望,带着创伤和创伤中的反思,在旧的社会中默默地,勇敢而又坚定地前行。   参考文献:   [1]鲁迅.伤逝――涓生的手记[M].新编大学语文(第四版),2014,(4):109-119.   [2]钱谷融.谈《伤逝》[J].鲁迅研究,1991,(6):39-42.   [3]秦林芳.现实的冲突与生命的焦虑――《伤逝》意蕴新探[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1):108-114.   (祝复兴 浙江宁波 公安海警学院基础部 315801)


相关内容

  • [伤逝]的爱情悲剧原因探析
  • <伤逝>的爱情悲剧原因探析 朱玉红 (许昌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教育系,河南许昌461000) 摘要:<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一篇以爱情为主题 的短篇小说.它讲述了"五四"时期两个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涓生和子君因相爱而结合,最终却以悲剧而结 ...

  •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
  •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 鲁迅的小说创作,先后结成<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三个短篇小说集.中学语文教材选用过<社戏>.<故乡>.<孔乙已>.<药>.<祝福>.<阿Q正传>和<狂人口记& ...

  • 中国现当代文学本科毕业论文选题题目
  • 中国现当代文学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1. 阿Q"精神胜利法"的心理学分析 2. <阿Q正传>中的丑陋人性 3. <伤逝>和<寒夜>爱情悲剧比较研究 4. 鲁迅<狂人日记>与果戈理的同名小说比较论 5. <狂人日记>的解构主义 ...

  • 鲁迅文学作品的审美分析
  • 鲁迅文学作品的审美分析 文学作品都或多或少地具有审美的价值.作家通过对作品人物的塑造,故事情节的叙述以及故事环境的描写等,寄托出自己独特的美学态度与理想追求.但是不同的作者,不同的语言艺术形式.表现出的审美特征是不一样的.例如赵树理的山药蛋派作家的文学作品中都是通过对现实的正面描述与歌颂,表达作者对 ...

  • 理想与现实碰撞中的女性情感悲剧--重读[伤逝]的爱情故事
  •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年专刊 理想与现实碰撞中的女性情感悲剧 --重读<伤逝>的爱情故事 陈斌斌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短篇小历程.本文尝试着用一个坐标轴来反映他们之间的情感变化,也许这样能够获得更为直观的感受. 说,故事讲述的是两个觉 ...

  • 近现代文学史题
  •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题库 许祖华 第一部分:题目 1. 请概述鲁迅思想的分期 2. "鲁迅的方向"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3. 你如何理解鲁迅的"孤独"? 4. 为什么说对"人"的关注是鲁迅思想的核心? 5. 如何理解鲁迅思想中庞杂 ...

  • 读鲁迅[伤逝]有感
  • 小说<伤逝>中的生存与爱情 依然是这样的破窗,这样的窗外的半枯的槐树和老紫藤,这样的窗前的方桌,这样的败壁,这样的靠壁的板床.<伤逝>以被遗忘在偏僻里的寂静,空虚的公馆破屋开篇,压抑的氛围贯穿其中,涓生最终在悔恨和悲哀中结束了与子君的悲剧爱情,对比着最开始的对子君的期待.那么 ...

  •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2307033 学 时:60 学 分:4 课程类别:限制性选修课 面向对象: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三年级学生 课程英语名称:College Chinese 一.课程的任务和目的 任务: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增进学生对中外文学有所了解而开设 ...

  • _卫风_氓_与_伤逝_婚姻悲剧比较_张燕
  • 文学评论 <卫风·氓>与<伤逝>婚姻悲剧比较 张 燕 (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诗经·卫风·氓>是我国较早的一首爱情叙事诗,而<伤逝>是一代文豪鲁迅先生唯一一篇爱情题材的小说,两部作品各自讲述了一个以悲剧收场的爱情故事.作为两个相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