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诗人写作选取什么样的题材作为他语言的落脚点,也许与他个人成长的经验有着自我印证的关系,当我在诗人王文海新近的《故道书》组诗里读到方言、桑干、窑洞、西口、炊烟、碗碗花、草垛等语素时,我固执地认为,这个祖籍山西山阴、长于大同的小伙子尽管有过京城生涯并且刚刚在浙大念完研究生,他其实并未被光影错乱的都市和婉转润湿的江南迷住心神,他所乐意并坚决要呈现给我们的,依然是他现在生活并安居其中的乡土大地,它们有着被阳光朗诵过的辽阔,它们沉默如土豆,如一树杏花的忧伤不可亲近,它们在王文海笔下就像血肉中埋藏的骨架将他诗写的格局搭建起来:关于本乡本土的持久记忆同时也将是每个中国文化人挥之不去的母题——在持续一生的跋涉中唯有足下的土地才是不可须臾离去的基础! 布鲁斯·瑙曼说:真正的艺术家通过揭示神秘真理来帮助世界。无疑,王文海找到了他揭示神秘真理的本质主义的思考去向,所谓真理,就是符合或接近客观事实的理论,对应于王文海的诗则是“土地”一词所涵纳的平静、和谐、富有秩序和对称的结构旨趣,他说: 柔软的夜色是煤油灯唯一的新娘 在窑洞的心脏,藏着安谧的时光 如果没有鸡鸣,一切都会微笑着老去 如同镜子里四季不动声色的更替 在这里,“土地”具有朴素的自治原则和它的美学存在标准,夜色柔软,时光安谧,鸡鸣微笑,四季更替,诗歌同生活已没有了界限,一个相当诱人的精神之梦栖息在俗世的此在仿佛净化过一般,完美而自足,使用着人们理想中的快乐与憧憬。 有时,“土地”也会被诗人拿来作为非直线般顺畅的“比喻”,譬如那三千亩月光一样的“乡愁”没有山水可以埋葬,它永远高悬星空并且指认你用一生去偿还。乡愁无边而生也有涯,而你被诗歌唤醒的心灵再也不会习惯在尘埃中酣睡,它总是要时时跃起,创造出新的具有审美意义的空间,必须注意王文海诗歌写作中的新奇质地,他沉溺于对事物的观察,用着他来生的视角,他不屈不挠把目力所及的每一个微小信息当做独立于这世界的一个整体,他说:我可以把灯火阑珊说成是寂静么?我可以划动所有的桨叶到冬天么?我可以重新去诠释一头牛的叫声么?在他看来,一切被规定的经验都能获得崭新的维度只要他想,他手中掌握了重新赋予既有意义以新的意义的密码——词。 他说:让一个词躺在母亲的皱纹里,让一个词在西风里繁花似锦,让一个词在炊烟里回家。那么究竟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词促进了诗人诗歌感受力的转变并直接制造出只属于作者的可读可解的幻象般的领地?我们不得而知也无须刻意追问,我们只需知道诗人在打磨语言的熊熊烈焰中喷射出的火星曾经灼烫了每一颗路过的心灵,就够了。 王文海是一个有节制的人,他温文尔雅从未让人见到言辞激烈的一面,也许他从来就没有言辞激烈过?他舒缓,有礼,有节,时常穿着得体的深蓝西装;他梳着工整的小分头,每一根毛发都那么服帖,有条不紊;他白净,细腻,善于倾听而拙于表现;他谦恭,热情,在青春诗会随笔中他不吝赞美之词给与会诗兄弟却唯独对自己不置一语……他是我见到的70后诗人中对诗歌有着坚定不移信念的“这一个”,同样可贵的是,他有旺盛的火热的创造力和稳定的不凡的诗歌写作水平! 王文海是个思想着的写作者,在一个人的边塞中,他沉默地坐在石头上守望来时的路,脑中满是寂静的喧嚣。这路上来往过许许多多的人却又像什么也没发生过。这就是天、地、人的孤独。人生天地间,“无人”不构成天地而天地最终又不属于任一“个人”,人的孤独因此显得更为浩渺而无助。王文海的孤独更多来自天地而非人际,因此他的孤独是恒久的解决不了的孤独——谁也拿天地之恒久没有办法!唯一能够抵抗天地之恒久的也许只有“文字”的力量,这也正是众多文学中人恒久的白日梦。 他们用这白日梦实现着克尔凯郭尔的“孤独个体”论:每个孤独个体的生存体验都是其他个体无法替代的。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认同海子的这样一句话:“孤独,妙不可言。”而王文海则如此表达: “雾气把村庄的孤独不断地放大。” 2 “故道”在名词解释中有两种意思:1、旧有的道路,老路;2、水流已经改道的旧河道。通常我们在看到“故道”一词所能引起的条件反射一般是“黄河故道”。联系王文海生活其中的山西我们不难推断出作者企图凭借他一意孤行的诗写去恢复一个文明古城的雄心。山西自古便有“黄河文明源山西”的说法,而炎黄古帝、尧舜禹三圣这些大家所熟知的名字,表里河山、帝王之乡、华夏之祖、炎黄之根这些充满敬意的词汇,都和山西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当王文海用《故道书》作为组诗的标题时,他冀望通过“故道”概念确立其存在的本质结构,他通过对自己生存之根的发现而凭借文本再次出发的意识,他挖掘、爬梳远去文明中残留的一星半爪火光的情怀臆想,都在“故道”二字发散出的气息中得到集聚。正如我将在下面继续谈到的,王文海所揭示的他存在的空间性,和通过这种揭示本身把存在正确地理解为“有所指”与“有所感”的写作自觉,使它的诗作在成为他经历的自述的同时,也成为想象中沿袭先人的证物。 且以《方言里的落日》为例来看看王文海的抒情站位和价值体系。全诗以“我”为入口点,开章即提供观察视角者的身份和所秉持的立场,也就是,这个观察主体“我”将作为观察到的各个领域之间的关系的一种原始涌现,并且是这些观察物的一部分,而穿梭往来于诗中观察并且记录。这个“我”将不是客观呈现的照相机——即使照相机也不会是客观呈现,取景者的选择决定了被摄取的世间万象将以何种样貌进入取景框——因此我认为,全然的客观呈现只是一种说辞,也因此我对王文海诗中颇带个人情绪的行文方式身受,并且感同。在《方言里的落日》中,扑入诗人纸上的首先是城堡上的“那只乌鸦”,乌鸦是黑的,在诗中被比喻成“黑痣”实在很形象,但诗人却要欲盖弥彰地说“不是有意”。只能说,他内心有对乌鸦更好的比喻——“被熄灭的灯”。 动态的乌鸦和静悄悄因为被熄灭而阴暗一片的“灯”竟然可以如此互置,实在令人惊讶和叹服,这是实在论和唯心论的完美交接,乌鸦——灯(熄灭的)。在黑暗中,乌鸦何以寻找自己的脚印?熄灭的灯又何以寻找自己的脚印?循着它们的寻找我们又将看到什么—— 我们看到了皱巴巴的岁月、越吸越瘪的旱烟袋、得不到回应的呼喊; 我们看到了“我们”:衰草一样老去的我们! 而此时,天空依旧、牧羊人鞭子的响声依旧。需要提请读者注意的是这个响声的来源——“鞭子”,而非“牧羊人”。读者经由文字抚触并融会进入的王文海满怀的人世沧桑在此得到显豁的证实——鞭子将比牧羊人长久! 这是一幅黄昏幻景,有着黯而灰的色调,诗人注视的目光由实开始拉向虚:咫尺和天涯,这一对有别于“乌鸦”“灯”“鞭子”等实物的代表距离的词汇,被辅之以“背井离乡”和“明月里的咳嗽声”这两个定语而一下子有了冰融时期的凉意,虽“轻”却是白发脱落、老年斑长满窗棂的“轻”,犹如昆德拉笔下“生命中不可承受的轻”的那种“轻”。 而此时,乌鸦飞走,它飞走带出的空白带来了关于时间其实也是关于生命的巨大悬疑,这空白又是什么?诗人说,空白也即是黑洞,而黑洞即是不让任何其边界以内的事物被外界看见的死亡恒星的剩余物。从“落日”到“黑洞”,生命的追问并未得到完美解决,可见的落日因为持续深入的追问而显示它不可预知的黑洞性质,这不能不说是诗人惯于自找苦吃的必然结果——你有思想,你就去承担思想的苦吧。好在真正的诗人总是乐于承担这样的苦,并愿意在这样的苦中评判出思想的意义。 3 自觉的写作者总是不倦于在精神和技艺上自我诊断自我疗治并进而自我强健起来,一个从2006年开始阅读王文海的诗一直到现在的读者,将很明显地捕捉到一个在思想和语言上日渐构建自己特殊风格的王文海的形象。在王文海的诗中,我们读出了希望——绝望——希望的轮番上演,读出了他诗歌中关乎本土问题和地域特征的审美特质,读出了一个诗人饱满的关于认知的努力——用文字,为乡土中国塑像。
1 诗人写作选取什么样的题材作为他语言的落脚点,也许与他个人成长的经验有着自我印证的关系,当我在诗人王文海新近的《故道书》组诗里读到方言、桑干、窑洞、西口、炊烟、碗碗花、草垛等语素时,我固执地认为,这个祖籍山西山阴、长于大同的小伙子尽管有过京城生涯并且刚刚在浙大念完研究生,他其实并未被光影错乱的都市和婉转润湿的江南迷住心神,他所乐意并坚决要呈现给我们的,依然是他现在生活并安居其中的乡土大地,它们有着被阳光朗诵过的辽阔,它们沉默如土豆,如一树杏花的忧伤不可亲近,它们在王文海笔下就像血肉中埋藏的骨架将他诗写的格局搭建起来:关于本乡本土的持久记忆同时也将是每个中国文化人挥之不去的母题——在持续一生的跋涉中唯有足下的土地才是不可须臾离去的基础! 布鲁斯·瑙曼说:真正的艺术家通过揭示神秘真理来帮助世界。无疑,王文海找到了他揭示神秘真理的本质主义的思考去向,所谓真理,就是符合或接近客观事实的理论,对应于王文海的诗则是“土地”一词所涵纳的平静、和谐、富有秩序和对称的结构旨趣,他说: 柔软的夜色是煤油灯唯一的新娘 在窑洞的心脏,藏着安谧的时光 如果没有鸡鸣,一切都会微笑着老去 如同镜子里四季不动声色的更替 在这里,“土地”具有朴素的自治原则和它的美学存在标准,夜色柔软,时光安谧,鸡鸣微笑,四季更替,诗歌同生活已没有了界限,一个相当诱人的精神之梦栖息在俗世的此在仿佛净化过一般,完美而自足,使用着人们理想中的快乐与憧憬。 有时,“土地”也会被诗人拿来作为非直线般顺畅的“比喻”,譬如那三千亩月光一样的“乡愁”没有山水可以埋葬,它永远高悬星空并且指认你用一生去偿还。乡愁无边而生也有涯,而你被诗歌唤醒的心灵再也不会习惯在尘埃中酣睡,它总是要时时跃起,创造出新的具有审美意义的空间,必须注意王文海诗歌写作中的新奇质地,他沉溺于对事物的观察,用着他来生的视角,他不屈不挠把目力所及的每一个微小信息当做独立于这世界的一个整体,他说:我可以把灯火阑珊说成是寂静么?我可以划动所有的桨叶到冬天么?我可以重新去诠释一头牛的叫声么?在他看来,一切被规定的经验都能获得崭新的维度只要他想,他手中掌握了重新赋予既有意义以新的意义的密码——词。 他说:让一个词躺在母亲的皱纹里,让一个词在西风里繁花似锦,让一个词在炊烟里回家。那么究竟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词促进了诗人诗歌感受力的转变并直接制造出只属于作者的可读可解的幻象般的领地?我们不得而知也无须刻意追问,我们只需知道诗人在打磨语言的熊熊烈焰中喷射出的火星曾经灼烫了每一颗路过的心灵,就够了。 王文海是一个有节制的人,他温文尔雅从未让人见到言辞激烈的一面,也许他从来就没有言辞激烈过?他舒缓,有礼,有节,时常穿着得体的深蓝西装;他梳着工整的小分头,每一根毛发都那么服帖,有条不紊;他白净,细腻,善于倾听而拙于表现;他谦恭,热情,在青春诗会随笔中他不吝赞美之词给与会诗兄弟却唯独对自己不置一语……他是我见到的70后诗人中对诗歌有着坚定不移信念的“这一个”,同样可贵的是,他有旺盛的火热的创造力和稳定的不凡的诗歌写作水平! 王文海是个思想着的写作者,在一个人的边塞中,他沉默地坐在石头上守望来时的路,脑中满是寂静的喧嚣。这路上来往过许许多多的人却又像什么也没发生过。这就是天、地、人的孤独。人生天地间,“无人”不构成天地而天地最终又不属于任一“个人”,人的孤独因此显得更为浩渺而无助。王文海的孤独更多来自天地而非人际,因此他的孤独是恒久的解决不了的孤独——谁也拿天地之恒久没有办法!唯一能够抵抗天地之恒久的也许只有“文字”的力量,这也正是众多文学中人恒久的白日梦。 他们用这白日梦实现着克尔凯郭尔的“孤独个体”论:每个孤独个体的生存体验都是其他个体无法替代的。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认同海子的这样一句话:“孤独,妙不可言。”而王文海则如此表达: “雾气把村庄的孤独不断地放大。” 2 “故道”在名词解释中有两种意思:1、旧有的道路,老路;2、水流已经改道的旧河道。通常我们在看到“故道”一词所能引起的条件反射一般是“黄河故道”。联系王文海生活其中的山西我们不难推断出作者企图凭借他一意孤行的诗写去恢复一个文明古城的雄心。山西自古便有“黄河文明源山西”的说法,而炎黄古帝、尧舜禹三圣这些大家所熟知的名字,表里河山、帝王之乡、华夏之祖、炎黄之根这些充满敬意的词汇,都和山西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当王文海用《故道书》作为组诗的标题时,他冀望通过“故道”概念确立其存在的本质结构,他通过对自己生存之根的发现而凭借文本再次出发的意识,他挖掘、爬梳远去文明中残留的一星半爪火光的情怀臆想,都在“故道”二字发散出的气息中得到集聚。正如我将在下面继续谈到的,王文海所揭示的他存在的空间性,和通过这种揭示本身把存在正确地理解为“有所指”与“有所感”的写作自觉,使它的诗作在成为他经历的自述的同时,也成为想象中沿袭先人的证物。 且以《方言里的落日》为例来看看王文海的抒情站位和价值体系。全诗以“我”为入口点,开章即提供观察视角者的身份和所秉持的立场,也就是,这个观察主体“我”将作为观察到的各个领域之间的关系的一种原始涌现,并且是这些观察物的一部分,而穿梭往来于诗中观察并且记录。这个“我”将不是客观呈现的照相机——即使照相机也不会是客观呈现,取景者的选择决定了被摄取的世间万象将以何种样貌进入取景框——因此我认为,全然的客观呈现只是一种说辞,也因此我对王文海诗中颇带个人情绪的行文方式身受,并且感同。在《方言里的落日》中,扑入诗人纸上的首先是城堡上的“那只乌鸦”,乌鸦是黑的,在诗中被比喻成“黑痣”实在很形象,但诗人却要欲盖弥彰地说“不是有意”。只能说,他内心有对乌鸦更好的比喻——“被熄灭的灯”。 动态的乌鸦和静悄悄因为被熄灭而阴暗一片的“灯”竟然可以如此互置,实在令人惊讶和叹服,这是实在论和唯心论的完美交接,乌鸦——灯(熄灭的)。在黑暗中,乌鸦何以寻找自己的脚印?熄灭的灯又何以寻找自己的脚印?循着它们的寻找我们又将看到什么—— 我们看到了皱巴巴的岁月、越吸越瘪的旱烟袋、得不到回应的呼喊; 我们看到了“我们”:衰草一样老去的我们! 而此时,天空依旧、牧羊人鞭子的响声依旧。需要提请读者注意的是这个响声的来源——“鞭子”,而非“牧羊人”。读者经由文字抚触并融会进入的王文海满怀的人世沧桑在此得到显豁的证实——鞭子将比牧羊人长久! 这是一幅黄昏幻景,有着黯而灰的色调,诗人注视的目光由实开始拉向虚:咫尺和天涯,这一对有别于“乌鸦”“灯”“鞭子”等实物的代表距离的词汇,被辅之以“背井离乡”和“明月里的咳嗽声”这两个定语而一下子有了冰融时期的凉意,虽“轻”却是白发脱落、老年斑长满窗棂的“轻”,犹如昆德拉笔下“生命中不可承受的轻”的那种“轻”。 而此时,乌鸦飞走,它飞走带出的空白带来了关于时间其实也是关于生命的巨大悬疑,这空白又是什么?诗人说,空白也即是黑洞,而黑洞即是不让任何其边界以内的事物被外界看见的死亡恒星的剩余物。从“落日”到“黑洞”,生命的追问并未得到完美解决,可见的落日因为持续深入的追问而显示它不可预知的黑洞性质,这不能不说是诗人惯于自找苦吃的必然结果——你有思想,你就去承担思想的苦吧。好在真正的诗人总是乐于承担这样的苦,并愿意在这样的苦中评判出思想的意义。 3 自觉的写作者总是不倦于在精神和技艺上自我诊断自我疗治并进而自我强健起来,一个从2006年开始阅读王文海的诗一直到现在的读者,将很明显地捕捉到一个在思想和语言上日渐构建自己特殊风格的王文海的形象。在王文海的诗中,我们读出了希望——绝望——希望的轮番上演,读出了他诗歌中关乎本土问题和地域特征的审美特质,读出了一个诗人饱满的关于认知的努力——用文字,为乡土中国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