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9月
第23卷 第3期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Sept.2005
Vol.23 No.3
从李白《月下独酌》的英译看诗词翻译规律
崔素花,杜耀文
(太原理工大学文法学院,山西太原030024)
摘要:通过对李白《月下独酌》不同英译本在形、意、神三个层面的比较分析,表明诗歌在某种程
度上说,是不可译的,只能是创造性的移植;但这种创造性移植也有一个原则,即“力求近似”,在形
式与意义近似的基础上做到神似;文章旨在找出中诗英译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关键词:中诗英译;形式;意义;神韵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837(2005)03-0093-03
李白《月下独酌》共四首,其中第一首脍炙人口,
别具神韵,常为后人所吟诵。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这首五言诗通过奇妙的想像,生动的描写,邀月
对饮,以影为伴,表达了诗人知音难觅,孤独寂寥的
苦闷,更是诗人怀才不遇,政治抱负难以实现的郁闷
心情的宣泄。全文构思新颖,音韵流畅,豪放中暗含
凄凉,是诗仙李白的一首佳作。中外多位译者曾将它
译为英文,其中不乏成功的译作。本文拟从形、意、神
三个层面对不同的英译本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从中
找出汉诗外译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一)形式层面
综观古今中外译界,对译诗形式颇多争议。对于
以诗译诗还是以散文译诗,为求神似是否可以牺牲
形似等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李白《月下独酌》
的众多英译本中就有许多不同的译法。
1.诗行格式。原诗共十四句,每两句表达一个完
整的意义,不分节。多数的译者都译为十四行,每两
行一个完整意义,不分节。有的译作与原作诗行格式
却大相径庭,如S. Obata的译文[1]为十八行,分两
节,第一节十一行,第二节七行,原诗的一句有时译
为一行,有时译为两行,毫无规律可循。
2.韵律节奏。原诗每句五字,第四、六句以及第
十、十二、十四句分别押韵。有些译者极力使各行音
节数一致并采用韵体译法,如许渊冲、Herbert A.
Giles、W. A. P. Martin。许渊冲的译文[2]除四句为
十一音节外,每句十音节,为抑扬格五音步,与原诗
字数相同,韵式为aabbccddeeddff。Giles的译文[1]
不但押尾韵而且押腹韵,韵式均为aabbccddeeffgg,
并在腹韵的位置分为上下两行,看得出在韵律上极
为考究,着实下了一番工夫。而S. Obata、Arthur
Waley、Amy Lowell等采用的是散体译法。
通过比较分析,笔者认为,在形式上,许渊冲和
Herbert A.
Giles的译文最接近原文,也最能体现
出中国唐诗的音韵美,有助于汉语文化精华被世界
所了解。而S. Obata、Arthur Waley、Amy Lowell
等采用了散体译法,也有可取之处,但即使译诗很美
丽,也不可称之为李白诗。诗之所以为诗就在于其特
殊的韵律格式所赋予的美感,没有这种美感也就不
称为诗。形式对于诗歌来说尤为重要。译诗时,固然
不可过分拘泥于原文而因形害义,如韵式、音节数不
能苛求与原文一致,但也不能因达不到形式的尽善
尽美而放弃对形似的追求。总之,在无损意和神的前
提下,笔者赞成译诗应力求形似。
(二)意义层面
在这一层面,笔者主要讨论各译本是否忠实再
现了原诗的意义以及所采用的方法。
“月下独酌”这一诗名,W. J. B. Fletcher、Her-
bert A. Giles和S. Obata分别将其意译为we
three、last words, three with the moon and his
shadow,其他多数译者采用了直译法,而且都用了
drinking alone,一语中的,诗人孤寂抑郁的心境不
言自明,因为在中国独自饮酒往往与愁闷联系在一
起。Obata点出了文中诗人所幻化出的两位游伴:月
和影,但在渲染气氛,突出主题方面要略输一筹,而
且在题目中使用第三人称his,与下文第一人称极不
协调,有欠考虑。Giles译为last words有故弄玄虚
之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
三人。”这四句为第一段,写花、酒、人、月、影。“花间
一壶酒”先营造出一种宜人的氛围,然而“独酌无相
亲”却垫定了全诗的基调,诗人眼下无人做伴,只好
自饮自乐。继而诗人突发奇想举杯邀请明月,加上相
伴的身影便幻出两位同伴,呈现出一种看似热闹的
情景。这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因其独特的想
像而广为流传,深被称道。在此多位译者用alone来
翻译“独”字,“无相亲”的译法也大同小异,如none
with me,no companion is mine,where' s a friend
with me to join, no friend is near等,都比较准确传
达了原文的意思。许渊冲先生译为Amid the flow-
ers, from a pot of wine,I drink alone beneath the
bright moonshine.用alone一词来囊括“独酌无相
亲”所表达的意义,而且为了与上句押韵,采用移译
的办法,将下句出现的明月在上句译出,也不失为良
策,既押韵,又平衡了上下句的长度。对于第三、四
句,Giles的译文Then the moon sheds her rays on
my goblet and me, And my shadow betrays we' re
a party of three!并未译出“举杯邀明月”一句;而
Martin的译文[1]则用八行的篇幅,给人以拖沓累赘
之感,失去了原诗的简约凝练,而且译者采用意译的
办法增加了许多个人的想像创造,如Lo! She an-
swers, and she brings my shadow on her silver
wings,李白的个性在这一译文中已荡然无存。
“月既不解饮,影徒
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
及春。”这四句为第二部分,是独酌的正式开始,“月
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表达诗人由于酒伴的不尽如
人意而再次感到失落悲凉,但明月当空,春光宜人,
又怎么忍心辜负眼前美景,只好暂以月影为伴,及时
行乐。在其翻译中,Fletcher的译文[1]出现三次误
译。第一处将“不解”译为without a pause,第二处
将“及春”误译为until the spring come in,第三处将
“影徒随我身”译为The shadow does what I begin
则完全译错了。Waley将“徒”译为listless(懒散的,
倦怠的),Giles译为must(必须)都是极不正确的。
更令人费解的是Waley将“暂伴月将影”译为Yet
with the moon as friend and the shadow as slave,
“暂”未译出,as slave不知从何而来。许渊冲的译
文:The Moon does not know how to drink her
share; In vain my Shadow follows me here and
there. Together with them for the time I stay and
make merry before spring' s spent away.则准确传
达了原诗的意思,明显优于其他译文。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
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这六句为第三部
分,诗人酒至半酣,渐入佳境,亦歌亦舞,天上的月、
地上的影似乎也被感染,随之起舞,但半醉半醒中,
诗人仍不忘与月、影作出长久的约定。原文前四句对
仗工整,多数译本也竭力再现这一修辞,如Giles的
See the moon与See my shadow对仗, While sober
I feel与While drunken I reel对仗。Waley译为To
the songs I sing the moon flickers her beams; In
the dance I weave my shadow tangles and breaks.
While we were sober, three shared the fun; Now
we are drunk, each goes his way.这两位译者都很
好地再现了这四句诗文。许渊冲为整体押尾韵舍弃
了部分修辞,也属情有可原,将“我歌月徘徊,我舞影
零乱”译为I sing and the Moon lingers to hear my
song; My Shadow' s a mess while I dance along.对
最后两句的翻译,争论主要在于“无情”二字上,大多
数译者略去不译,笔者认为不妥,因为这二字对于烘
托原诗基调,表现诗人心境极为重要。Waley译为
odd(奇怪的,不寻常的)、inanimate(无生命的,无生
气的),Lowell译为without intention(无目的地),
都与原诗意思不符。只有Fletcher将其译为love-
less,最为贴切。
综观各译本,在意思的传达上,多数译者都较忠
实于原作,但都难免有一些误译、漏译或增译。误译
一般由对原文的误解引起,应该通过潜心细致的研
究尽量避免。而漏译或增译有时是为了满足形式或
其他要求,笔者认为应持宽容的态度,客观评价其取
舍的优劣,因为不少译作正是由于恰到好处的漏译
或增译而平添许多色彩,但做到恰到好处要求译者
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厚的文学底蕴,由此,译事之
不易也可见一斑。诸
多译者中,Martin的译作应称
为拟作,实际上是一种创作而不是翻译。笔者认为对
源语作者和译语读者都是不负责任的。
94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3卷(三)神韵层面
所谓神韵,笔者指的是全诗的风格和总的意境。
赫伯特·库欣·托尔曼(Herbert Cushing Tolman)
在其著作《翻译艺术》(Art of Translation)中表明,
只有重现原作在词汇、词序和修辞上的特色,译作才
能重现原作的风格[3]。对于译诗来说,只有重现原作
在韵律格式、词汇意义、修辞手段上的特色,译作才
能完美重现原作的风格。
在《月下独酌》的各英译本中,通过以上对形式、
意义的分析,笔者认为许渊冲先生的译文最贴近原
诗,因此也最能体现原诗风格和意境。而从Martin
的译文中已全然找不到诗仙李白的影子,将一首略
显凄凉的作品用明快欢愉的笔调来译,使用了许多
诸如merry、festive、flying、clear等渲染欢快气氛
的词语,原诗的神韵丧失殆尽。
当然要做到面面俱到,可以说是不可能的,正如
雅各布森、卞之琳等众多学者所持观点,诗歌是不可
译的,只能是创造性的移植[4]。但创造也要有一个原
则,那就是“力求近似”。神韵的近似有赖于形式和意
义的近似,特别是像诗歌这种具有特定韵律格式的
文学形式,更是如此。因此笔者不赞同译诗时求神似
而舍形似的做法,而应当着眼于形式、意义的近似,
在此基础上,才可能做到神似。
参考文献:
[1] 吕叔湘.中诗英译比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社,1980.12.
[2] 许渊冲.唐诗三百首新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
版公司,1988.11.
[3] 许 钧.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
社,2002.9.
[4] 古苍梧.诗人卞之琳谈诗与翻译[A].诗词翻译的艺
术[C].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7.11.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English Versions of Li Bai's
Poem Drinking Alone by Moonlight
CUI Su-hua,DU Yao-wen
(College of Art&law of TYUT,Taiyuan Shanxi030024,China)
Abstract:Aiming at finding the basic law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oem translation from Chinese
into English, by making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English versions of Li Bai' s poem Drinking
Alone by Moonlight from three levels-form, meaning and spirit, 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achieved
the conclusion that poems can only be transplanted creatively, under the guide of the principle-
maximal approximation, which means achieving maximal spirit approximation on the basis of ap-
proximation in form and meaning.
Key words:poem translation from Chinese into English;form;meaning;spirit(编辑:赵树庆)
(上接第92页)
参考文献:
[1] 范建萍.高校档案工作的现代化[J].山西高教研究,
1993,(4):47-48.
[2] 周振朝.高校系级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初
探[J].山西大
学学报(哲社版),1999,(1):105-106.
[3] 滕野杏.论高等院校教学档案的特点与管理[J].解放
军外语学院学报,1998,(3):37.
[4] 黄小斯.高校教学档案的内容、特点与管理方法[J].集
美航海学院学报,1998,(2):29.
Analysis of Teaching Files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FAN Jian-ping
(College of Civi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of TYUT,Taiyuan Shanxi030024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tells three aspects of teaching files construction: following objectivi-
ty, embodying tenet of teaching and adopting modern technological means. Thus, we can manage
teaching files better.
Key words:teaching files; construction; management(编辑:彭希京)
95第3期 崔素花等:从李白《月下独酌》的英译看诗词翻译规律
2005年9月
第23卷 第3期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Sept.2005
Vol.23 No.3
从李白《月下独酌》的英译看诗词翻译规律
崔素花,杜耀文
(太原理工大学文法学院,山西太原030024)
摘要:通过对李白《月下独酌》不同英译本在形、意、神三个层面的比较分析,表明诗歌在某种程
度上说,是不可译的,只能是创造性的移植;但这种创造性移植也有一个原则,即“力求近似”,在形
式与意义近似的基础上做到神似;文章旨在找出中诗英译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关键词:中诗英译;形式;意义;神韵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837(2005)03-0093-03
李白《月下独酌》共四首,其中第一首脍炙人口,
别具神韵,常为后人所吟诵。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这首五言诗通过奇妙的想像,生动的描写,邀月
对饮,以影为伴,表达了诗人知音难觅,孤独寂寥的
苦闷,更是诗人怀才不遇,政治抱负难以实现的郁闷
心情的宣泄。全文构思新颖,音韵流畅,豪放中暗含
凄凉,是诗仙李白的一首佳作。中外多位译者曾将它
译为英文,其中不乏成功的译作。本文拟从形、意、神
三个层面对不同的英译本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从中
找出汉诗外译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一)形式层面
综观古今中外译界,对译诗形式颇多争议。对于
以诗译诗还是以散文译诗,为求神似是否可以牺牲
形似等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李白《月下独酌》
的众多英译本中就有许多不同的译法。
1.诗行格式。原诗共十四句,每两句表达一个完
整的意义,不分节。多数的译者都译为十四行,每两
行一个完整意义,不分节。有的译作与原作诗行格式
却大相径庭,如S. Obata的译文[1]为十八行,分两
节,第一节十一行,第二节七行,原诗的一句有时译
为一行,有时译为两行,毫无规律可循。
2.韵律节奏。原诗每句五字,第四、六句以及第
十、十二、十四句分别押韵。有些译者极力使各行音
节数一致并采用韵体译法,如许渊冲、Herbert A.
Giles、W. A. P. Martin。许渊冲的译文[2]除四句为
十一音节外,每句十音节,为抑扬格五音步,与原诗
字数相同,韵式为aabbccddeeddff。Giles的译文[1]
不但押尾韵而且押腹韵,韵式均为aabbccddeeffgg,
并在腹韵的位置分为上下两行,看得出在韵律上极
为考究,着实下了一番工夫。而S. Obata、Arthur
Waley、Amy Lowell等采用的是散体译法。
通过比较分析,笔者认为,在形式上,许渊冲和
Herbert A.
Giles的译文最接近原文,也最能体现
出中国唐诗的音韵美,有助于汉语文化精华被世界
所了解。而S. Obata、Arthur Waley、Amy Lowell
等采用了散体译法,也有可取之处,但即使译诗很美
丽,也不可称之为李白诗。诗之所以为诗就在于其特
殊的韵律格式所赋予的美感,没有这种美感也就不
称为诗。形式对于诗歌来说尤为重要。译诗时,固然
不可过分拘泥于原文而因形害义,如韵式、音节数不
能苛求与原文一致,但也不能因达不到形式的尽善
尽美而放弃对形似的追求。总之,在无损意和神的前
提下,笔者赞成译诗应力求形似。
(二)意义层面
在这一层面,笔者主要讨论各译本是否忠实再
现了原诗的意义以及所采用的方法。
“月下独酌”这一诗名,W. J. B. Fletcher、Her-
bert A. Giles和S. Obata分别将其意译为we
three、last words, three with the moon and his
shadow,其他多数译者采用了直译法,而且都用了
drinking alone,一语中的,诗人孤寂抑郁的心境不
言自明,因为在中国独自饮酒往往与愁闷联系在一
起。Obata点出了文中诗人所幻化出的两位游伴:月
和影,但在渲染气氛,突出主题方面要略输一筹,而
且在题目中使用第三人称his,与下文第一人称极不
协调,有欠考虑。Giles译为last words有故弄玄虚
之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
三人。”这四句为第一段,写花、酒、人、月、影。“花间
一壶酒”先营造出一种宜人的氛围,然而“独酌无相
亲”却垫定了全诗的基调,诗人眼下无人做伴,只好
自饮自乐。继而诗人突发奇想举杯邀请明月,加上相
伴的身影便幻出两位同伴,呈现出一种看似热闹的
情景。这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因其独特的想
像而广为流传,深被称道。在此多位译者用alone来
翻译“独”字,“无相亲”的译法也大同小异,如none
with me,no companion is mine,where' s a friend
with me to join, no friend is near等,都比较准确传
达了原文的意思。许渊冲先生译为Amid the flow-
ers, from a pot of wine,I drink alone beneath the
bright moonshine.用alone一词来囊括“独酌无相
亲”所表达的意义,而且为了与上句押韵,采用移译
的办法,将下句出现的明月在上句译出,也不失为良
策,既押韵,又平衡了上下句的长度。对于第三、四
句,Giles的译文Then the moon sheds her rays on
my goblet and me, And my shadow betrays we' re
a party of three!并未译出“举杯邀明月”一句;而
Martin的译文[1]则用八行的篇幅,给人以拖沓累赘
之感,失去了原诗的简约凝练,而且译者采用意译的
办法增加了许多个人的想像创造,如Lo! She an-
swers, and she brings my shadow on her silver
wings,李白的个性在这一译文中已荡然无存。
“月既不解饮,影徒
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
及春。”这四句为第二部分,是独酌的正式开始,“月
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表达诗人由于酒伴的不尽如
人意而再次感到失落悲凉,但明月当空,春光宜人,
又怎么忍心辜负眼前美景,只好暂以月影为伴,及时
行乐。在其翻译中,Fletcher的译文[1]出现三次误
译。第一处将“不解”译为without a pause,第二处
将“及春”误译为until the spring come in,第三处将
“影徒随我身”译为The shadow does what I begin
则完全译错了。Waley将“徒”译为listless(懒散的,
倦怠的),Giles译为must(必须)都是极不正确的。
更令人费解的是Waley将“暂伴月将影”译为Yet
with the moon as friend and the shadow as slave,
“暂”未译出,as slave不知从何而来。许渊冲的译
文:The Moon does not know how to drink her
share; In vain my Shadow follows me here and
there. Together with them for the time I stay and
make merry before spring' s spent away.则准确传
达了原诗的意思,明显优于其他译文。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
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这六句为第三部
分,诗人酒至半酣,渐入佳境,亦歌亦舞,天上的月、
地上的影似乎也被感染,随之起舞,但半醉半醒中,
诗人仍不忘与月、影作出长久的约定。原文前四句对
仗工整,多数译本也竭力再现这一修辞,如Giles的
See the moon与See my shadow对仗, While sober
I feel与While drunken I reel对仗。Waley译为To
the songs I sing the moon flickers her beams; In
the dance I weave my shadow tangles and breaks.
While we were sober, three shared the fun; Now
we are drunk, each goes his way.这两位译者都很
好地再现了这四句诗文。许渊冲为整体押尾韵舍弃
了部分修辞,也属情有可原,将“我歌月徘徊,我舞影
零乱”译为I sing and the Moon lingers to hear my
song; My Shadow' s a mess while I dance along.对
最后两句的翻译,争论主要在于“无情”二字上,大多
数译者略去不译,笔者认为不妥,因为这二字对于烘
托原诗基调,表现诗人心境极为重要。Waley译为
odd(奇怪的,不寻常的)、inanimate(无生命的,无生
气的),Lowell译为without intention(无目的地),
都与原诗意思不符。只有Fletcher将其译为love-
less,最为贴切。
综观各译本,在意思的传达上,多数译者都较忠
实于原作,但都难免有一些误译、漏译或增译。误译
一般由对原文的误解引起,应该通过潜心细致的研
究尽量避免。而漏译或增译有时是为了满足形式或
其他要求,笔者认为应持宽容的态度,客观评价其取
舍的优劣,因为不少译作正是由于恰到好处的漏译
或增译而平添许多色彩,但做到恰到好处要求译者
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厚的文学底蕴,由此,译事之
不易也可见一斑。诸
多译者中,Martin的译作应称
为拟作,实际上是一种创作而不是翻译。笔者认为对
源语作者和译语读者都是不负责任的。
94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3卷(三)神韵层面
所谓神韵,笔者指的是全诗的风格和总的意境。
赫伯特·库欣·托尔曼(Herbert Cushing Tolman)
在其著作《翻译艺术》(Art of Translation)中表明,
只有重现原作在词汇、词序和修辞上的特色,译作才
能重现原作的风格[3]。对于译诗来说,只有重现原作
在韵律格式、词汇意义、修辞手段上的特色,译作才
能完美重现原作的风格。
在《月下独酌》的各英译本中,通过以上对形式、
意义的分析,笔者认为许渊冲先生的译文最贴近原
诗,因此也最能体现原诗风格和意境。而从Martin
的译文中已全然找不到诗仙李白的影子,将一首略
显凄凉的作品用明快欢愉的笔调来译,使用了许多
诸如merry、festive、flying、clear等渲染欢快气氛
的词语,原诗的神韵丧失殆尽。
当然要做到面面俱到,可以说是不可能的,正如
雅各布森、卞之琳等众多学者所持观点,诗歌是不可
译的,只能是创造性的移植[4]。但创造也要有一个原
则,那就是“力求近似”。神韵的近似有赖于形式和意
义的近似,特别是像诗歌这种具有特定韵律格式的
文学形式,更是如此。因此笔者不赞同译诗时求神似
而舍形似的做法,而应当着眼于形式、意义的近似,
在此基础上,才可能做到神似。
参考文献:
[1] 吕叔湘.中诗英译比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社,1980.12.
[2] 许渊冲.唐诗三百首新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
版公司,1988.11.
[3] 许 钧.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
社,2002.9.
[4] 古苍梧.诗人卞之琳谈诗与翻译[A].诗词翻译的艺
术[C].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7.11.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English Versions of Li Bai's
Poem Drinking Alone by Moonlight
CUI Su-hua,DU Yao-wen
(College of Art&law of TYUT,Taiyuan Shanxi030024,China)
Abstract:Aiming at finding the basic law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oem translation from Chinese
into English, by making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English versions of Li Bai' s poem Drinking
Alone by Moonlight from three levels-form, meaning and spirit, 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achieved
the conclusion that poems can only be transplanted creatively, under the guide of the principle-
maximal approximation, which means achieving maximal spirit approximation on the basis of ap-
proximation in form and meaning.
Key words:poem translation from Chinese into English;form;meaning;spirit(编辑:赵树庆)
(上接第92页)
参考文献:
[1] 范建萍.高校档案工作的现代化[J].山西高教研究,
1993,(4):47-48.
[2] 周振朝.高校系级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初
探[J].山西大
学学报(哲社版),1999,(1):105-106.
[3] 滕野杏.论高等院校教学档案的特点与管理[J].解放
军外语学院学报,1998,(3):37.
[4] 黄小斯.高校教学档案的内容、特点与管理方法[J].集
美航海学院学报,1998,(2):29.
Analysis of Teaching Files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FAN Jian-ping
(College of Civi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of TYUT,Taiyuan Shanxi030024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tells three aspects of teaching files construction: following objectivi-
ty, embodying tenet of teaching and adopting modern technological means. Thus, we can manage
teaching files better.
Key words:teaching files; construction; management(编辑:彭希京)
95第3期 崔素花等:从李白《月下独酌》的英译看诗词翻译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