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重点语句解析

《藤野先生》重点语句解析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本文最初发表时,用“旧事重提之九”作副题。作为“旧事重提之八”的是《琐记》,结尾部分谈到自己在南京水师学堂肄业,又转至矿路学堂毕业,“爬上天空20丈和钻下地面20丈,结果还是一无所能,学问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了,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于是,在《藤野先生》的开头,就写了上面已引的那一句。意思是说:到外国以后又怎样呢?“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这一句话作为独立成篇的散文作品的起句,也因它的劈空而来,在结构艺术上显示出独创性;又因它的提示全段,在意思表达上有其深刻性。 对东京的失望和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之情。

2、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这个比喻的本体是盘着辫子,把学生制帽高高顶起,喻体是形成一座富士山,揭示了这些人既不想剪除辫子又怕外国人嘲笑的心理和效忠满清王朝的政治倾向,显示了这些“清国留学生”附庸风雅、庸俗丑陋、腐朽糜烂的精神状态。

3、实在标致极了。

“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本义是指相貌、姿态美丽,而且是多用于形容女人的,用来形容“清国留学生”,便是一种讽刺了,表现他们外表华美,精神空虚的特点。用“实在”修饰“标致”,增强了这一反语的讽刺力量,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这群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的鄙夷和反感。同时,还以“上野烂漫的樱花”之美来反衬这群“清国留学生”之丑。如果改为“实在丑极了”,就显得太直露,失去了嘲讽意味。 4、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

鲁迅“对日暮里,闻其名而忧祖国之衰”,

5、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

水户的所以被记住,原因已经写明白:“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

6、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

“大概”,表示似有此事,但不完全肯定,与句末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敢肯定的语气,这是作者用诙谐的口气猜测自己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认为日本友人对自己的关心,是出于对弱国国民的同情,而不是尊重,这对于有强烈爱国感情的鲁迅来说,自然感到无限辛酸。

7、居然睡安稳了。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想不到。前面说这个客店居住条件不好,不易入睡,但出乎意料地睡安稳了,表露了作者对生活环境的恶劣不以为意。“居然”一词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这又与后文作者愤然离开仙台形成反衬——生活艰难并没有使他离开,而学医救国美梦的破灭使他去寻求新的救国之路了。

8、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

寓褒于“贬”。有意用“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写这位先生的啰嗦和固执,有意用“却”“也只得”等词语写“我”的不理解和不情愿,似乎表露了作者对这位先生执意要“我”搬家的不满,实际上生动地表现了日本人民对中国留学生的关怀。

9、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

“黑瘦”在全文出现两次,突出人物外貌的特征。几句话,就活画出一位生活俭朴、治

学严谨的学者的形象。这是作者,也是我们读者对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继续读下去,我们则更深入地了解藤野先生的内在品质。

10、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

记藤野先生来上第一课时,说:(他)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

“写出藤野先生朴实而又学识丰富的风度。”

11、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不安”的是“讲义” (即课堂笔记)中有那么多的脱漏和错误让先生费神改正,“感激”的是先生对“我”如此热情关心。先有“不安”,后有“感激”,符合人物心理活动过程。“不但„„连„„都„„”构成递进,从程度和范围上作了强调,更充分地表达了对先生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12、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

鲁迅因中国有这种落后野蛮的习俗被外国知道而感到难为情,由此表示了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 鲁迅回答藤野先生的问题,不是因不具体不清楚而“为难”,而是以沉痛而又复杂的心情具体回答了藤野先生提出的问题。藤野的叹息,表示他对中国缠足女子的深切关注和无限同情。

13、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中国当时确实是弱国,这是多方面原因包括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造成的。但这并不能说明创造了灿烂文化的中国人都是低能儿。“弱国”与“低能”并无必然联系,其逻辑是十分荒谬的。直接端出对方心里所想的话,一方面揭示其荒谬,另一方面作为反语,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满腔的义愤。

14、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

“偏”字一方面写出作为弱国的“中国人”特殊的悲惨境地,一方面也流露出作者对中国国民的愚昧的批评态度。“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说明不觉醒的不单单是那个被杀者,而是具有普遍性的,这是作者所深为忧虑的。

15、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便不能单写“在讲堂里的还有我”。

“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这句话,其实是有所省略的。如果补全了,当是:在讲堂里还有一个被置于映示闲看枪毙中国人的一群中国人的影片面前的一个中国人,那就是我。──这样写当然太噜了。鲁迅既要表达这样复杂的关系,又要写得简捷有力,于是写下来的就是仅仅10个字的一句话,饱含愤激之情的一句话。

16、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

“闲看”枪毙犯人时的表现。看客们一方面对自己受剥削受压迫麻木不仁,一方面又对他人受残害而抱围观、鉴赏、兴奋不已甚至幸灾乐祸的态度。作者对黑暗政治压迫和落后封闭的文化熏陶下的国民的劣根性表示了极大的愤慨。“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是这样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反动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

17、“呜呼,无法可想!”

鲁迅用“呜呼,无法可想!”这一感慨,来说明中国群众的愚昧和落后,说明长期残酷的阶级压迫所造成的后果多么严重。

18、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那”是相对于“这”而言的,作者是在离开日本回国之后,也就是在写作本文之时说“那时那地”的,表明了这是回忆性作品。原来“我的意见”是学医,为祖国服务,为国民服务,“变化”了以后是想从事文艺运动,医治同胞的麻木和愚昧。变化的原因是因为鲁迅认识到医学救不了中国,要救中国,在当时第一重要的是唤醒人民的觉悟,改变人们的精神,这就首推文艺。

19、状况也无聊。

“状况也无聊”略近于文言的“乏善可陈”,也就是说自己没有什么值得告诉对方,看作谦词可以,不必去钻“微言大义”的牛角尖。

20、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不知怎地”,照应前文“一去之后,杳无消息”,同时也是有意把“时时记起他”说成是难以解释的事,反衬藤野先生对“我”的影响之大和我对藤野先生的感激之深。

21、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大”与“小”的区别在于医学传播的范围。“小而言之”,“为中国”有新医术;“大而言之”,“为学术”能广为传播。前者表示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所以对勤奋好学的弱国学生鲁迅能一视同仁,热情教育;后者表示藤野先生对医学事业的热爱,希望新的医学为人类造福,这也就是他满腔热忱地教育鲁迅的原因。因而鲁迅先生热情地赞扬“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22、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偷懒”乃是作者对自己严格要求的说法;“似乎”表明事实并未真出现,不过是作者想象的情景,而鼓舞的力量是巨大的;“抑扬顿挫的话”指藤野先生对“我”乃至对中国寄予殷切希望的话;“良心发现”指爱国爱民思想和斗争精神受到触动;“增强勇气”指作者早期遭受封建势力、帝国主义势力迫害,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斗争的勇气;“正人君子”是反语,讽刺那些自命为“正人君子”而实际上为军阀政客张目的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御用文人;写为他们“深恶痛疾的文字”,是表达用笔作武器,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这段话表现了作者对藤野恩师的深深怀念,表明了藤野先生的精神鼓舞着“我”,“我”把怀念化为斗争的力量。

《藤野先生》重点语句解析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本文最初发表时,用“旧事重提之九”作副题。作为“旧事重提之八”的是《琐记》,结尾部分谈到自己在南京水师学堂肄业,又转至矿路学堂毕业,“爬上天空20丈和钻下地面20丈,结果还是一无所能,学问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了,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于是,在《藤野先生》的开头,就写了上面已引的那一句。意思是说:到外国以后又怎样呢?“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这一句话作为独立成篇的散文作品的起句,也因它的劈空而来,在结构艺术上显示出独创性;又因它的提示全段,在意思表达上有其深刻性。 对东京的失望和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之情。

2、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这个比喻的本体是盘着辫子,把学生制帽高高顶起,喻体是形成一座富士山,揭示了这些人既不想剪除辫子又怕外国人嘲笑的心理和效忠满清王朝的政治倾向,显示了这些“清国留学生”附庸风雅、庸俗丑陋、腐朽糜烂的精神状态。

3、实在标致极了。

“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本义是指相貌、姿态美丽,而且是多用于形容女人的,用来形容“清国留学生”,便是一种讽刺了,表现他们外表华美,精神空虚的特点。用“实在”修饰“标致”,增强了这一反语的讽刺力量,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这群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的鄙夷和反感。同时,还以“上野烂漫的樱花”之美来反衬这群“清国留学生”之丑。如果改为“实在丑极了”,就显得太直露,失去了嘲讽意味。 4、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

鲁迅“对日暮里,闻其名而忧祖国之衰”,

5、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

水户的所以被记住,原因已经写明白:“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

6、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

“大概”,表示似有此事,但不完全肯定,与句末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敢肯定的语气,这是作者用诙谐的口气猜测自己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认为日本友人对自己的关心,是出于对弱国国民的同情,而不是尊重,这对于有强烈爱国感情的鲁迅来说,自然感到无限辛酸。

7、居然睡安稳了。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想不到。前面说这个客店居住条件不好,不易入睡,但出乎意料地睡安稳了,表露了作者对生活环境的恶劣不以为意。“居然”一词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这又与后文作者愤然离开仙台形成反衬——生活艰难并没有使他离开,而学医救国美梦的破灭使他去寻求新的救国之路了。

8、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

寓褒于“贬”。有意用“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写这位先生的啰嗦和固执,有意用“却”“也只得”等词语写“我”的不理解和不情愿,似乎表露了作者对这位先生执意要“我”搬家的不满,实际上生动地表现了日本人民对中国留学生的关怀。

9、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

“黑瘦”在全文出现两次,突出人物外貌的特征。几句话,就活画出一位生活俭朴、治

学严谨的学者的形象。这是作者,也是我们读者对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继续读下去,我们则更深入地了解藤野先生的内在品质。

10、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

记藤野先生来上第一课时,说:(他)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

“写出藤野先生朴实而又学识丰富的风度。”

11、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不安”的是“讲义” (即课堂笔记)中有那么多的脱漏和错误让先生费神改正,“感激”的是先生对“我”如此热情关心。先有“不安”,后有“感激”,符合人物心理活动过程。“不但„„连„„都„„”构成递进,从程度和范围上作了强调,更充分地表达了对先生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12、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

鲁迅因中国有这种落后野蛮的习俗被外国知道而感到难为情,由此表示了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 鲁迅回答藤野先生的问题,不是因不具体不清楚而“为难”,而是以沉痛而又复杂的心情具体回答了藤野先生提出的问题。藤野的叹息,表示他对中国缠足女子的深切关注和无限同情。

13、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中国当时确实是弱国,这是多方面原因包括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造成的。但这并不能说明创造了灿烂文化的中国人都是低能儿。“弱国”与“低能”并无必然联系,其逻辑是十分荒谬的。直接端出对方心里所想的话,一方面揭示其荒谬,另一方面作为反语,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满腔的义愤。

14、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

“偏”字一方面写出作为弱国的“中国人”特殊的悲惨境地,一方面也流露出作者对中国国民的愚昧的批评态度。“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说明不觉醒的不单单是那个被杀者,而是具有普遍性的,这是作者所深为忧虑的。

15、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便不能单写“在讲堂里的还有我”。

“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这句话,其实是有所省略的。如果补全了,当是:在讲堂里还有一个被置于映示闲看枪毙中国人的一群中国人的影片面前的一个中国人,那就是我。──这样写当然太噜了。鲁迅既要表达这样复杂的关系,又要写得简捷有力,于是写下来的就是仅仅10个字的一句话,饱含愤激之情的一句话。

16、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

“闲看”枪毙犯人时的表现。看客们一方面对自己受剥削受压迫麻木不仁,一方面又对他人受残害而抱围观、鉴赏、兴奋不已甚至幸灾乐祸的态度。作者对黑暗政治压迫和落后封闭的文化熏陶下的国民的劣根性表示了极大的愤慨。“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是这样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反动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

17、“呜呼,无法可想!”

鲁迅用“呜呼,无法可想!”这一感慨,来说明中国群众的愚昧和落后,说明长期残酷的阶级压迫所造成的后果多么严重。

18、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那”是相对于“这”而言的,作者是在离开日本回国之后,也就是在写作本文之时说“那时那地”的,表明了这是回忆性作品。原来“我的意见”是学医,为祖国服务,为国民服务,“变化”了以后是想从事文艺运动,医治同胞的麻木和愚昧。变化的原因是因为鲁迅认识到医学救不了中国,要救中国,在当时第一重要的是唤醒人民的觉悟,改变人们的精神,这就首推文艺。

19、状况也无聊。

“状况也无聊”略近于文言的“乏善可陈”,也就是说自己没有什么值得告诉对方,看作谦词可以,不必去钻“微言大义”的牛角尖。

20、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不知怎地”,照应前文“一去之后,杳无消息”,同时也是有意把“时时记起他”说成是难以解释的事,反衬藤野先生对“我”的影响之大和我对藤野先生的感激之深。

21、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大”与“小”的区别在于医学传播的范围。“小而言之”,“为中国”有新医术;“大而言之”,“为学术”能广为传播。前者表示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所以对勤奋好学的弱国学生鲁迅能一视同仁,热情教育;后者表示藤野先生对医学事业的热爱,希望新的医学为人类造福,这也就是他满腔热忱地教育鲁迅的原因。因而鲁迅先生热情地赞扬“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22、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偷懒”乃是作者对自己严格要求的说法;“似乎”表明事实并未真出现,不过是作者想象的情景,而鼓舞的力量是巨大的;“抑扬顿挫的话”指藤野先生对“我”乃至对中国寄予殷切希望的话;“良心发现”指爱国爱民思想和斗争精神受到触动;“增强勇气”指作者早期遭受封建势力、帝国主义势力迫害,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斗争的勇气;“正人君子”是反语,讽刺那些自命为“正人君子”而实际上为军阀政客张目的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御用文人;写为他们“深恶痛疾的文字”,是表达用笔作武器,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这段话表现了作者对藤野恩师的深深怀念,表明了藤野先生的精神鼓舞着“我”,“我”把怀念化为斗争的力量。


相关内容

  • 2016年福建省福州市中考语文试题(word解析版)
  • 2016年福建省福州市初中毕业会考.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语 文 试 题 (全卷共6页,21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友情提示:请把所有答案填写(涂)在答题卡上,请不要错位.越界答题! 一.积累与运用(36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大气,是一种 ...

  • 高考真题文言文翻译
  • 请翻译下列划线句子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和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方法点拨]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 准.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还要注意一些虚词,一些虚词,也有意义:再就是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 ...

  • 导购英语口语
  • 导购英语口语 01招呼顾客 导购口语: Welcome to out shop. 欢迎您来我们店. Welcome, sir. Step right in. 欢迎您,先生.请进. I'm pleased to have you here. 很高兴您能来我们这儿. 语句解析: Welcome to o ...

  • 课时作业5高一语文试题(上册第一学期
  •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使工以药淬之 B .卒起不意 C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D .往而不反者 [解析] B 项,"卒"通"猝":C 项,"振"通"震":D 项,"反&qu ...

  • 2013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真题及答案
  • 2013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 与教学能力试题精选(初级中学)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教学李商隐<锦瑟>后,教师准备给学生另外推荐几首七律,以下不合适的是( ). A .自居易<钱塘湖春行> B .崔颢<黄鹤楼> ...

  • 高考模拟试卷(2)
  • 1.(2013新课标全国Ⅰ,15,3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当代艺术博物馆近日举办名为"风物"的展览,展出了几位画家.摄影师的作 品. , . , , , ,能启发我们发现身边的 奇景和诗意. ①因此无论多么微不足道的事物都可变成艺术主题 ...

  • 青海省2012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二
  • 青海省2012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二) (本试卷满分120 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1.用蓝色或黑色笔答题 2.沉着冷静认真作答 一. 基础知识及运用能力展示(24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释义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捯气(d áo ) 腌臜(y ānz ā) 窥( ku ...

  • 2017年高考文学作品之散文阅读复习教案
  • 2017年高考文学作品之散文阅读复习教案 教学目的要求: 1.把握散文基本特点与类型,掌握各类散文阅读方法及其命题类型: 2.熟悉规范的答题模式,熟练掌握解题方法技巧. 教学重点: 阅读方法,命题类型,答题方法技巧. 课时安排:20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内容:考情解读.散文的基本知识 教学步骤: 一. ...

  • 第六课时翻译
  • 古诗文阅读·文言文 第六课时 翻译 预习案 [练习引路] (2010·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 欧阳修 庆历四年秋,予友宛陵梅圣俞来自吴兴,出其哭内之诗而悲曰:"吾妻谢氏亡矣."丐我以铭而葬焉.予未暇作. 居一岁中,书七八至,未尝不以谢氏铭为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