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调研报告

安徽省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调研报告

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和创新型省份建设为抓手,着力推进技术创新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我省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工作成效显著,特别是民营企业异军突起,已经成为我省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

截至2013年底,安徽省实有民营高新技术企业1810家,占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89.7%。2013年,全省新建的高新技术企业、新孵化的科技型企业均为民营企业,新建的企业研发机构,民营企业占70%以上。50%的院士工作站、74%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都集中在民营企业。一大批“专精特新”创新型企业迅速崛起,在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医药、新材料、动漫设计等领域占据了重要地位。

一、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

一是创新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市场需求为主。民营企业既无政府拨款和科技人员编制,又缺乏充分的政策扶持,主要靠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发展起来,只能是面向市场找饭碗。企业的产品、工艺和技术开发,完全以市场需求为转移,只有适应和满足市场需求,才能有回报、有效益,企业也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在我们所作的调查中,企业新产品在当年销售中所占比例大部分在50%以上。如安徽华菱集团开发产品28项,其中,自行研发20项,合作开发6项,引进吸收再开发2项,新产品销售额占年销售额平均

为74%。可见,民营企业创新的主要动因是满足市场需求,开拓市场。

二是创新投入产出比高、成功率高、发展快。民营企业几乎没有国家和社会的资金与技术投入,创业、创新的成本基本上完全自己承担,这迫使其将降低技术与生产成本、提高投入产出效率作为生存的最重要的法则。调查中我们发现,民营企业研发费用大部分占当年销售额的0.5-3%左右,普遍低于国有科技企业。在座谈中,部分民营企业家表示,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成本低、效率高,一条重要经验是,有市场前景的才做,技术看准了的才做,办法想好了的才做,要做就要高投入、做大做好,人力财力完全用在技术研发与应用的刀刃上。

三是创新以吸收、消化与再创新为主。民营企业创业时间普遍很短,技术与人才积累普遍不足,因此,大多数企业的技术创新都要靠学习、借鉴他人技术经验。引进、消化、吸收、超越他人技术成为了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式和途径,也是其迅速成功的重要原因。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多数民营科技企业自主创新都经过了借助外力弥补技术力量缺乏——模仿先进产品——改进先进产品——自主创新技术这样几个阶段。在企业发展初期,技术仿制与完全自主研发相比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不仅可以降低研发成本,而且还可以降低市场风险。民营企业一旦发现市场需求大的商品,会立刻分析他人产品,进行试制、改进,凭借着民营企业生产转向快的机制优势,不断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最终也能在该产品的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这种技术发展的整个过程表现出很强的“拿来主义”的倾向。在企业发展上一定

规模后,部分民营企业才开始注重自主研发产品。

二、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们认为当前制约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科技管理体制不顺

1、科技资金部门分割现象突出。据省人大预算工作委员会、省审计厅对2011年我省13.2亿元科技扶持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显示,省本级具有科技资金分配权的部门虽然主要集中在科技厅、发改委、经信委、财政厅等经济综合部门,但仍有质监局、环保厅等其它近20个一级预算单位掌握一定量的科技资金分配权。这种多头管理、职责交叉的状况导致一些项目单位重复申报,套取财政性科技资金的情况时有发生,如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合芜蚌试验区、技术创新试点省等多个专项资金都可以扶持,完全杜绝重复立项,还难以做到。另一方面,有些科技项目资金分配存在撒胡椒面的问题,补助金额较小,难以起到支持作用,如2011年企业技术创新专项资金2000万元,用于扶持全省县域的创新项目,每个项目仅获得15万元支持。

2、政策扶持方式较为单一。目前对科技企业的政策扶持主要集中在税率优惠和科技创新项目资金支持两方面,导致一些企业不努力研发产品,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是热衷于到政府部门公关,长此以往,将形成对资金扶持的依赖性,不利于科技创新的长期健康发展。

3、绩效评价机制不够健全。目前,各部门尚未建立起统一规范的科技资金使用绩效评价体系,无法对资金的使用效果实施全面的评估,重申报、轻管理的问题依然存在。部

分项目主管部门把工作重心放在项目评审环节,而对项目立项后的验收、监督等不够重视,缺乏详细的验收指标,验收的主观性过大,监督不到位,导致项目验收和合同不一致,少数项目单位甚至挪用、挤占项目资金。

(二)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

1、研发投入较大。中小微企业规模不大、实力不强,在创新投入上存在无钱投、不敢投、投入少的现象。根据省金融办的调查,企业融资用于技术研发的仅占4%,反映出中小微企业融资很少用于技术创新。同时,企业反映,在技术创新中需要有大量的智力投入,但是这部分成本不能全部抵扣所得税。

2、风险分担机制不健全。目前科技研发风险完全由企业承担,企业创新缺乏风险防范措施。很多市的技术创新鼓励政策完全没有提到企业创新风险防范事项。

3、知识产权保护成本高。像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发明专利费用标准就有18项(2008年)。企业反映,一项发明专利评审、保护等费用就不少于18万元。

(三)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

1、科技经济两张皮问题依然存在。企业的创新行为,市场导向非常明确,因此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较高。但与之相对应的高校、科研院所,更多的是学术导向、技术导向、专业导向,甚至是“职称导向”、“课题经费导向”,技术研究往往脱离市场需求,真正转化为企业生产力的不多,极大地阻碍了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发展。此外,按照现行制度,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让个人所得较少,这大大降低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企业还反映,在项目的筛选、立项

和验收上主要采取专家评审和决策,企业参与度和话语权远远不够。在项目成果评价上,重学术论文和专利申请,轻成果转化和利用。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2、现行教育体制不适应市场需求。据统计,2013年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29.4万人。截至2013年8月底,全省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88.71%,比去年同期下降0.92个百分点,实际就业人数26万人。其中研究生就业率86.46%,本科生88.78%,高职高专88.85%,出现学历越高就业率越低的反常情况。在调研中企业家表示,企业希望获得“召之即来,来之能用”的熟练人才,而我国现行教育制度培养的大学生普遍缺乏工作经验,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脱节问题,造成大学生工作岗位操作技能偏弱,很多本科生动手能力还低于中专生。

3、共性技术成果平台培育缓慢。当前,我省有关创新平台建设工程的政策措施多是面向企业技术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形式,仍停留在政府和现有企业的层面上,共性技术成果平台发育缓慢,企业各自为战,花费了大量的人财物搞重复建设,却没有产生应有的效果。同时,一些应用技术类专业研究机构盲目转企值得关注,这样会导致原本为同行业服务的共性技术成果平台,变成追逐利润的单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

(四)人才匮乏成为制约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瓶颈

1、体制不顺人员难以流动。去年,安徽省工商联对民间资本进入医疗、教育、科研等领域进行了专项调研。从调研情况看,公办医院、学校、研究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

人员享受事业单位保险和退休待遇,民资机构很难与之竞争获取优秀人才,即使花费时间培养的人才,也很快被公立机构挖走。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集中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拥有大量先进的设备、设施,是推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一直滞后,导致企业与事业单位之间社会保险缴费与待遇不平等,已经严重制约了专业技术人员向社会的合理流动。

2、机制不顺人才难以成长。民企技术人员意见主要集中在职称评定和培训上。一是职称评定难。现行评审体制学术导向浓厚,脱离市场需求,不利于民营企业人才参与。如:职称评定硬件较多,需要申报者提供计算机、外语、继续教育合格证书,特别是过于强调论文、专著、专利等成果数量等。民企技术人员常常在一线岗位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很难抽出时间参加系统的培训和再教育。同时,民营企业技术人才主要关注生产工艺和产品的改进,其论文的学术水平很难达到省级以上科技期刊的要求。这一评审体系导致民企人才职称通过率较低。二是知识更新难。不少民营企业对于人才重引进轻培养,许多企业只用人而不育人, 他们需要的是现实的实践型人才, 最好招来就为企业做贡献, 不愿在培训方面下功夫, 担心投入的人力、物力没有回报, 担心培训的人才不能为他们服务。培训机制的不健全导致引进人员基本靠吃老本过日子,知识结构迅速落伍,作用大打折扣。

(五)创新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1、知识产权保护有待进一步加强。许多企业对以产品自主开发为对象的技术创新体系没有正确的认识。由于创新实力的不足,很多企业只能选择模仿创新模式,而没有真正

把加强自主研究开发作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手段。对产品知识产权工作保护的认识不足,对侵权行为的防范和打击乏力,企业之间受恶性竞争、假冒伪劣产品的侵扰,导致企业缺乏追求技术创新的压力和动力。

2、服务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从发达国家企业科技发展的实践看,企业自主创新需要有较为完善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支撑。在技术从实验开发走向产品市场的过程中,有很多环节需要中介服务机构来完成。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需要充足的科技信息、市场信息的支撑,同时还需要对技术进行价值评估、吸引风险投资、进行股权交易中介等等。而我省远未实现组织网络化、服务社会化、功能系统化的服务体系,影响了企业的技术研发和转化活动。

3、优惠政策有待进一步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促进措施。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些政策难以落实,主要集中在税费减免、资金融通等真正影响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上。具体来看,一些地方政策与国家的统一政策不符,不能得到税务等垂直管理部门的认同,因而无法落实;一些政策由于地方经济实力较差而难以得到全面执行,特别是税费返还的部分。如:《安徽省工业企业技术进步条例》规定:“经国家或者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产品和新产品,从认定之日起所缴纳增值税新增部分的省、市留成部分,3年内全额奖励企业”。这条政策合肥落实的较好,近三年合肥市有179家企业获得奖励资金9363万元,其他市有的是部分落实,有的是因财政资金困难没有执行。又如:黄山市出台的《黄山市工业优势产业发展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企业发展、企

业技改与创新建设类项目的专项扶持资金,区县企业由市级财政承担30%,同级财政承担70%。区县强调财力不足,不予兑现,致使区县企业拿不到同级财政70%的扶持资金。企业反映,有些落实不了的政策就不要制定,不然反而带来新的不公平。

三、推进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建议

(一)注重扶持政策绩效。一是科学清晰地界定各科技管理部门职能边界,避免科技资源分散重复和政出多门的问题,逐步削弱部门利益的导向;二是逐步建立科技主管部门统筹主管项目,财政主管部门统一主管资金的管理机制,彻底解决多头管理、资金分散的问题;三是通过第三方评估机构方法,加强对科技扶持资金使用情况的评估、监督。四是改善政策扶持方式,建议将资金支持改为项目支持,即对科技企业在省内外争取的签约项目,核实后予以一定比例的贷款或配套资金支持,促使科技企业专注于产品研发和市场开发。五是建议通过加大对企业高新技术产品的政府采购力度等方法,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促进企业和全社会加大科技投入。

(二)健全市场导向的科研成果评价制度。完善高校、科研院所科研评价制度,除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外,建立市场化的科研导向,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与产业、区域经济紧密结合的成果转化机制,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转让个人奖励比例,大力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科研成果真正转化为企业生产力。

(三)建设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主导的行业共性创新创业平台。选择行业龙头企业作为重点服务对象,依托行业龙头企业的帮带机制,提高企业间的配套协作水平,特别是进一步加强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主导的行业共性创新创业平台建设,降低民营创业者的创新创业门槛,同时根据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和下游创业企业的数量和效果给予奖励。

(四)加快建设产学研联盟。一是通过科技计划项目引导。在我省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要把“以企业为申报主体,联合高校、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项目”作为优先支持项目的重要条件。二是制定激励科研与开发应用紧密结合的政策,把职称的评定、晋升以及科研成果的评审与其参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结合起来,引导和激励研究机构和大学的科研人员积极参与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和新技术的应用。三是建设民营企业高校实习基地,在教学阶段大幅增加实习内容,解决大学生高分低能问题。

(五)加大企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力度。政府有关部门要支持和引导企业高度重视科技人员和科技管理人员的知识更新和技术培训,建设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技精英队伍;鼓励科技型企业设立管理股和技术股,比例由企业股东在法律法规范围内自主约定,通过落实技术和管理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激励政策,发挥人才在企业科技创新中的核心作用;鼓励技术服务机构建成技术服务专家库。组织大学、科研机构技术人员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为民营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指导和技术诊断服务。

(六)加强科技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加大专利行政执法力度,依法保护知识产权。查处各类专利侵权案件,打击了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加强对专利中介机构的指导和管理,不断完善重点企业、行业、高校、科研机构的知识产权管理网络;鼓励企业利用专利保护知识产权,占领市场份额;积极探索行业协会知识产权保护和创新工作的新路子,维护会员的知识产权合法利益并在此基础上开展联合创新工作。

(七)切实为中小微企业减负减压。中小微企业发展步履蹒跚,实施科技创新更是举步维艰。应针对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制定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尤其对企业前期研发过程的支持相当重要,重点放在大幅度减负、解缚,降低企业生产运营成本,以创新促进发展。

安徽省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调研报告

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和创新型省份建设为抓手,着力推进技术创新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我省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工作成效显著,特别是民营企业异军突起,已经成为我省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

截至2013年底,安徽省实有民营高新技术企业1810家,占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89.7%。2013年,全省新建的高新技术企业、新孵化的科技型企业均为民营企业,新建的企业研发机构,民营企业占70%以上。50%的院士工作站、74%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都集中在民营企业。一大批“专精特新”创新型企业迅速崛起,在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医药、新材料、动漫设计等领域占据了重要地位。

一、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

一是创新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市场需求为主。民营企业既无政府拨款和科技人员编制,又缺乏充分的政策扶持,主要靠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发展起来,只能是面向市场找饭碗。企业的产品、工艺和技术开发,完全以市场需求为转移,只有适应和满足市场需求,才能有回报、有效益,企业也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在我们所作的调查中,企业新产品在当年销售中所占比例大部分在50%以上。如安徽华菱集团开发产品28项,其中,自行研发20项,合作开发6项,引进吸收再开发2项,新产品销售额占年销售额平均

为74%。可见,民营企业创新的主要动因是满足市场需求,开拓市场。

二是创新投入产出比高、成功率高、发展快。民营企业几乎没有国家和社会的资金与技术投入,创业、创新的成本基本上完全自己承担,这迫使其将降低技术与生产成本、提高投入产出效率作为生存的最重要的法则。调查中我们发现,民营企业研发费用大部分占当年销售额的0.5-3%左右,普遍低于国有科技企业。在座谈中,部分民营企业家表示,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成本低、效率高,一条重要经验是,有市场前景的才做,技术看准了的才做,办法想好了的才做,要做就要高投入、做大做好,人力财力完全用在技术研发与应用的刀刃上。

三是创新以吸收、消化与再创新为主。民营企业创业时间普遍很短,技术与人才积累普遍不足,因此,大多数企业的技术创新都要靠学习、借鉴他人技术经验。引进、消化、吸收、超越他人技术成为了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式和途径,也是其迅速成功的重要原因。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多数民营科技企业自主创新都经过了借助外力弥补技术力量缺乏——模仿先进产品——改进先进产品——自主创新技术这样几个阶段。在企业发展初期,技术仿制与完全自主研发相比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不仅可以降低研发成本,而且还可以降低市场风险。民营企业一旦发现市场需求大的商品,会立刻分析他人产品,进行试制、改进,凭借着民营企业生产转向快的机制优势,不断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最终也能在该产品的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这种技术发展的整个过程表现出很强的“拿来主义”的倾向。在企业发展上一定

规模后,部分民营企业才开始注重自主研发产品。

二、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们认为当前制约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科技管理体制不顺

1、科技资金部门分割现象突出。据省人大预算工作委员会、省审计厅对2011年我省13.2亿元科技扶持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显示,省本级具有科技资金分配权的部门虽然主要集中在科技厅、发改委、经信委、财政厅等经济综合部门,但仍有质监局、环保厅等其它近20个一级预算单位掌握一定量的科技资金分配权。这种多头管理、职责交叉的状况导致一些项目单位重复申报,套取财政性科技资金的情况时有发生,如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合芜蚌试验区、技术创新试点省等多个专项资金都可以扶持,完全杜绝重复立项,还难以做到。另一方面,有些科技项目资金分配存在撒胡椒面的问题,补助金额较小,难以起到支持作用,如2011年企业技术创新专项资金2000万元,用于扶持全省县域的创新项目,每个项目仅获得15万元支持。

2、政策扶持方式较为单一。目前对科技企业的政策扶持主要集中在税率优惠和科技创新项目资金支持两方面,导致一些企业不努力研发产品,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是热衷于到政府部门公关,长此以往,将形成对资金扶持的依赖性,不利于科技创新的长期健康发展。

3、绩效评价机制不够健全。目前,各部门尚未建立起统一规范的科技资金使用绩效评价体系,无法对资金的使用效果实施全面的评估,重申报、轻管理的问题依然存在。部

分项目主管部门把工作重心放在项目评审环节,而对项目立项后的验收、监督等不够重视,缺乏详细的验收指标,验收的主观性过大,监督不到位,导致项目验收和合同不一致,少数项目单位甚至挪用、挤占项目资金。

(二)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

1、研发投入较大。中小微企业规模不大、实力不强,在创新投入上存在无钱投、不敢投、投入少的现象。根据省金融办的调查,企业融资用于技术研发的仅占4%,反映出中小微企业融资很少用于技术创新。同时,企业反映,在技术创新中需要有大量的智力投入,但是这部分成本不能全部抵扣所得税。

2、风险分担机制不健全。目前科技研发风险完全由企业承担,企业创新缺乏风险防范措施。很多市的技术创新鼓励政策完全没有提到企业创新风险防范事项。

3、知识产权保护成本高。像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发明专利费用标准就有18项(2008年)。企业反映,一项发明专利评审、保护等费用就不少于18万元。

(三)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

1、科技经济两张皮问题依然存在。企业的创新行为,市场导向非常明确,因此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较高。但与之相对应的高校、科研院所,更多的是学术导向、技术导向、专业导向,甚至是“职称导向”、“课题经费导向”,技术研究往往脱离市场需求,真正转化为企业生产力的不多,极大地阻碍了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发展。此外,按照现行制度,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让个人所得较少,这大大降低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企业还反映,在项目的筛选、立项

和验收上主要采取专家评审和决策,企业参与度和话语权远远不够。在项目成果评价上,重学术论文和专利申请,轻成果转化和利用。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2、现行教育体制不适应市场需求。据统计,2013年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29.4万人。截至2013年8月底,全省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88.71%,比去年同期下降0.92个百分点,实际就业人数26万人。其中研究生就业率86.46%,本科生88.78%,高职高专88.85%,出现学历越高就业率越低的反常情况。在调研中企业家表示,企业希望获得“召之即来,来之能用”的熟练人才,而我国现行教育制度培养的大学生普遍缺乏工作经验,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脱节问题,造成大学生工作岗位操作技能偏弱,很多本科生动手能力还低于中专生。

3、共性技术成果平台培育缓慢。当前,我省有关创新平台建设工程的政策措施多是面向企业技术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形式,仍停留在政府和现有企业的层面上,共性技术成果平台发育缓慢,企业各自为战,花费了大量的人财物搞重复建设,却没有产生应有的效果。同时,一些应用技术类专业研究机构盲目转企值得关注,这样会导致原本为同行业服务的共性技术成果平台,变成追逐利润的单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

(四)人才匮乏成为制约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瓶颈

1、体制不顺人员难以流动。去年,安徽省工商联对民间资本进入医疗、教育、科研等领域进行了专项调研。从调研情况看,公办医院、学校、研究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

人员享受事业单位保险和退休待遇,民资机构很难与之竞争获取优秀人才,即使花费时间培养的人才,也很快被公立机构挖走。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集中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拥有大量先进的设备、设施,是推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一直滞后,导致企业与事业单位之间社会保险缴费与待遇不平等,已经严重制约了专业技术人员向社会的合理流动。

2、机制不顺人才难以成长。民企技术人员意见主要集中在职称评定和培训上。一是职称评定难。现行评审体制学术导向浓厚,脱离市场需求,不利于民营企业人才参与。如:职称评定硬件较多,需要申报者提供计算机、外语、继续教育合格证书,特别是过于强调论文、专著、专利等成果数量等。民企技术人员常常在一线岗位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很难抽出时间参加系统的培训和再教育。同时,民营企业技术人才主要关注生产工艺和产品的改进,其论文的学术水平很难达到省级以上科技期刊的要求。这一评审体系导致民企人才职称通过率较低。二是知识更新难。不少民营企业对于人才重引进轻培养,许多企业只用人而不育人, 他们需要的是现实的实践型人才, 最好招来就为企业做贡献, 不愿在培训方面下功夫, 担心投入的人力、物力没有回报, 担心培训的人才不能为他们服务。培训机制的不健全导致引进人员基本靠吃老本过日子,知识结构迅速落伍,作用大打折扣。

(五)创新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1、知识产权保护有待进一步加强。许多企业对以产品自主开发为对象的技术创新体系没有正确的认识。由于创新实力的不足,很多企业只能选择模仿创新模式,而没有真正

把加强自主研究开发作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手段。对产品知识产权工作保护的认识不足,对侵权行为的防范和打击乏力,企业之间受恶性竞争、假冒伪劣产品的侵扰,导致企业缺乏追求技术创新的压力和动力。

2、服务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从发达国家企业科技发展的实践看,企业自主创新需要有较为完善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支撑。在技术从实验开发走向产品市场的过程中,有很多环节需要中介服务机构来完成。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需要充足的科技信息、市场信息的支撑,同时还需要对技术进行价值评估、吸引风险投资、进行股权交易中介等等。而我省远未实现组织网络化、服务社会化、功能系统化的服务体系,影响了企业的技术研发和转化活动。

3、优惠政策有待进一步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促进措施。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些政策难以落实,主要集中在税费减免、资金融通等真正影响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上。具体来看,一些地方政策与国家的统一政策不符,不能得到税务等垂直管理部门的认同,因而无法落实;一些政策由于地方经济实力较差而难以得到全面执行,特别是税费返还的部分。如:《安徽省工业企业技术进步条例》规定:“经国家或者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产品和新产品,从认定之日起所缴纳增值税新增部分的省、市留成部分,3年内全额奖励企业”。这条政策合肥落实的较好,近三年合肥市有179家企业获得奖励资金9363万元,其他市有的是部分落实,有的是因财政资金困难没有执行。又如:黄山市出台的《黄山市工业优势产业发展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企业发展、企

业技改与创新建设类项目的专项扶持资金,区县企业由市级财政承担30%,同级财政承担70%。区县强调财力不足,不予兑现,致使区县企业拿不到同级财政70%的扶持资金。企业反映,有些落实不了的政策就不要制定,不然反而带来新的不公平。

三、推进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建议

(一)注重扶持政策绩效。一是科学清晰地界定各科技管理部门职能边界,避免科技资源分散重复和政出多门的问题,逐步削弱部门利益的导向;二是逐步建立科技主管部门统筹主管项目,财政主管部门统一主管资金的管理机制,彻底解决多头管理、资金分散的问题;三是通过第三方评估机构方法,加强对科技扶持资金使用情况的评估、监督。四是改善政策扶持方式,建议将资金支持改为项目支持,即对科技企业在省内外争取的签约项目,核实后予以一定比例的贷款或配套资金支持,促使科技企业专注于产品研发和市场开发。五是建议通过加大对企业高新技术产品的政府采购力度等方法,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促进企业和全社会加大科技投入。

(二)健全市场导向的科研成果评价制度。完善高校、科研院所科研评价制度,除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外,建立市场化的科研导向,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与产业、区域经济紧密结合的成果转化机制,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转让个人奖励比例,大力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科研成果真正转化为企业生产力。

(三)建设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主导的行业共性创新创业平台。选择行业龙头企业作为重点服务对象,依托行业龙头企业的帮带机制,提高企业间的配套协作水平,特别是进一步加强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主导的行业共性创新创业平台建设,降低民营创业者的创新创业门槛,同时根据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和下游创业企业的数量和效果给予奖励。

(四)加快建设产学研联盟。一是通过科技计划项目引导。在我省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要把“以企业为申报主体,联合高校、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项目”作为优先支持项目的重要条件。二是制定激励科研与开发应用紧密结合的政策,把职称的评定、晋升以及科研成果的评审与其参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结合起来,引导和激励研究机构和大学的科研人员积极参与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和新技术的应用。三是建设民营企业高校实习基地,在教学阶段大幅增加实习内容,解决大学生高分低能问题。

(五)加大企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力度。政府有关部门要支持和引导企业高度重视科技人员和科技管理人员的知识更新和技术培训,建设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技精英队伍;鼓励科技型企业设立管理股和技术股,比例由企业股东在法律法规范围内自主约定,通过落实技术和管理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激励政策,发挥人才在企业科技创新中的核心作用;鼓励技术服务机构建成技术服务专家库。组织大学、科研机构技术人员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为民营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指导和技术诊断服务。

(六)加强科技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加大专利行政执法力度,依法保护知识产权。查处各类专利侵权案件,打击了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加强对专利中介机构的指导和管理,不断完善重点企业、行业、高校、科研机构的知识产权管理网络;鼓励企业利用专利保护知识产权,占领市场份额;积极探索行业协会知识产权保护和创新工作的新路子,维护会员的知识产权合法利益并在此基础上开展联合创新工作。

(七)切实为中小微企业减负减压。中小微企业发展步履蹒跚,实施科技创新更是举步维艰。应针对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制定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尤其对企业前期研发过程的支持相当重要,重点放在大幅度减负、解缚,降低企业生产运营成本,以创新促进发展。


相关内容

  • 安徽省和最高院领导批示肯定省高院主动服务经济发展做法
  • 作者:   发布时间:2013-6-13 16:13:27    阅读次数: 289 次 法制网讯(记者 李光明)  为进一步提高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近来专门就"新国五条"产生的矛盾纠纷和中小企业民间借贷案件进行专题调研,形成<从民间借贷案件看中小微企业发 ...

  • 太和农行金融产品创新情况调研报告
  • 农行太和县支行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情况调研报告 我行现有员工176人,辖属营业网点15个,其中城区 网点5个,农村网点10个.是农总行.省农行三农支持县域发展重点推进行.近年来,我行紧密结合太和县医药.农副产品加工.人发.木材加工等八大支柱产业,不断调整金融工作重心,加快推进信贷投放力度,支持实体经济发 ...

  • 私募股权融资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 科技信息 .企业与管理O 2008年第2l期 私募股权融资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黄俊华 (浙江财经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摘要]本文从私募股权基金对中小企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的视角出发,结合中国实际.全面地对中小企业利用私募股权融资所带来的效应进行了客观分析,并进一步研究了中小企业在私募股 ...

  • 2015年中国担保行业信用分析报告
  • 2015年中国担保行业信用分析报告 China Guarantee Industry Outlook 2015 2015年中国担保行业 信用分析报告 章俊 周小白 上海新世纪资信评估投资服务有限公司 Shanghai Brilliance Credit Rating & Investors ...

  • 2016年小额贷款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 2016年版中国小额贷款市场专题研究分析 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报告编号:1819961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 ...

  • 2016年民营银行业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
  • 中国民营银行业行业现状调研分析及市场 前景预测报告(2016年版) 报告编号:1633115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 ...

  • 中国钢材市场调查报告
  •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 ...

  • 在工作会上的讲话
  • xx年是我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的开局之年.按照省委.省政府领导要"起好步,开好局"的要求,在抓好组建新机构的同时,按照省委.省政府赋予我们的职责和任务,紧紧围绕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这一中心,突出国企改革和国资监管两个重点,从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指导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重组 ...

  • 打发时间安徽发货
  • 关于组织做好四川省2015年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 各市(州)经济和信息化委,扩权试点县(市)工业经济主管部门,财政局,省级直属企业(省级担保机构): 根据<四川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川财企[2014]43号)有关规定.结合工作实际,我们制定了<四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