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乡风文明"要协调发展

作者:李龙光

人民网/先锋网 2006年06期

  新农村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一种社会状态,是广大农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为改变自身落后面貌而确立的一种奋斗目标,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它既有物质层面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又有精神文明方面的(乡风文明、村容整洁),还有政治文明范畴的(管理民主),而且这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新农村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是个历史性的进程,它要求我们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顾此失彼”,而要尊重农民意愿,统筹兼顾,全面落实好“二十字”目标。但从目前媒体报道各地新农村建设情况来看,聚焦于盖新房、上项目的似乎更多一些,或者说有的地方更多地注重了“村容村貌”的整顿。究其原因,这样的“新农村”建设与注重“乡风文明”建设等相比,似乎会来得更快更易些,也更能展示出新农村建设的喜人成就,因为同样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层面的“乡风文明”建设,操作起来难度可能会更大,进展也要缓慢得多。也正因为如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容易造成“乡风文明”的不协调发展。

  “乡风文明”的本质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它包括文化、风俗、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文化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是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减小农村与城市的贫富差距,促进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先进科学与文化的提升;建设和谐的小康社会,离不开广袤农村土地上人们的安居乐业,同样也离不开优秀文化的浸润与影响。因此,建设新社会主义农村,在抓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同时,更要注重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目前在我国一些农村,农民看书难、看闭路电视难,赌博多,封建迷信多等现象仍普遍存在。建设新农村,重要的是需要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和广大农民在加快经济发展、改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同时,建立起一种适合于新农村建设的文化观念。一旦这种文化观念能够形成并深入人心,就能够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层面上发挥其广泛、稳定而持久的影响。当然,这在实践操作中是有难度的,也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我们在吃透新农村建设文件精神,理解好新农村建设内涵的基础上,可以重点从把乡风文明建设与先进性教育相结合、创新乡风文明建设载体和建立健全乡风文明长效机制三个方面入手做起,逐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使“乡风文明”协调发展,跟上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好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支撑。

  把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与先进性教育相结合。党章中党员义务第八条“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提倡共产主义道德”和第二条“在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的规定,对党员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作用提出了要求,因此,加强乡风文明建设,要与农村先进性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好党员在带头遵纪守法,提倡讲文明,移风易俗。

  创新载体,逐步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乡风文明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它需要切入口,需要载体,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拓宽设计载体的思路,创造更多的适应时代特点和形势需要的新载体,逐步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组织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重点普及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有关的自然现象、社会进化、医疗卫生、科学健身和生老病死等知识,引导人们学科学、相信科学、用科学,进一步提高抵御封建迷信活动和邪教等伪科学的能力;组织开展送法律下乡活动,为农村党员群众讲解《婚姻法》、《民法》、《信访条例》、《农业法》、《土地承包法》等,宣传法律知识,开展现场法律咨询活动,解答群众在法律方面的疑虑,同时做好依法严厉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等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坚决取缔和扫除邪教组织、流氓黑恶势力、非法民间组织,有效遏制“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为农民群众创造一个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建立健全乡风文明长效机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农村的有机结合,必须建立协调机制,协调发展。乡风文明与“二十字”目标的其余几项相比较,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也是一项“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是不可少的。也就是说,乡风文明建设要与制度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制度建设保证乡风文明建设常抓不懈,农村精神文明才能长足发展,乡风文明建设才能始终与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一致。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要及时总结乡风文明建设的先进经验,不断完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常规程序,制定较为完备的指标体系,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从而逐步实现乡风文明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作者:李龙光

人民网/先锋网 2006年06期

  新农村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一种社会状态,是广大农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为改变自身落后面貌而确立的一种奋斗目标,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它既有物质层面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又有精神文明方面的(乡风文明、村容整洁),还有政治文明范畴的(管理民主),而且这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新农村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是个历史性的进程,它要求我们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顾此失彼”,而要尊重农民意愿,统筹兼顾,全面落实好“二十字”目标。但从目前媒体报道各地新农村建设情况来看,聚焦于盖新房、上项目的似乎更多一些,或者说有的地方更多地注重了“村容村貌”的整顿。究其原因,这样的“新农村”建设与注重“乡风文明”建设等相比,似乎会来得更快更易些,也更能展示出新农村建设的喜人成就,因为同样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层面的“乡风文明”建设,操作起来难度可能会更大,进展也要缓慢得多。也正因为如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容易造成“乡风文明”的不协调发展。

  “乡风文明”的本质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它包括文化、风俗、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文化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是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减小农村与城市的贫富差距,促进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先进科学与文化的提升;建设和谐的小康社会,离不开广袤农村土地上人们的安居乐业,同样也离不开优秀文化的浸润与影响。因此,建设新社会主义农村,在抓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同时,更要注重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目前在我国一些农村,农民看书难、看闭路电视难,赌博多,封建迷信多等现象仍普遍存在。建设新农村,重要的是需要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和广大农民在加快经济发展、改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同时,建立起一种适合于新农村建设的文化观念。一旦这种文化观念能够形成并深入人心,就能够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层面上发挥其广泛、稳定而持久的影响。当然,这在实践操作中是有难度的,也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我们在吃透新农村建设文件精神,理解好新农村建设内涵的基础上,可以重点从把乡风文明建设与先进性教育相结合、创新乡风文明建设载体和建立健全乡风文明长效机制三个方面入手做起,逐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使“乡风文明”协调发展,跟上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好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支撑。

  把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与先进性教育相结合。党章中党员义务第八条“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提倡共产主义道德”和第二条“在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的规定,对党员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作用提出了要求,因此,加强乡风文明建设,要与农村先进性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好党员在带头遵纪守法,提倡讲文明,移风易俗。

  创新载体,逐步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乡风文明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它需要切入口,需要载体,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拓宽设计载体的思路,创造更多的适应时代特点和形势需要的新载体,逐步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组织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重点普及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有关的自然现象、社会进化、医疗卫生、科学健身和生老病死等知识,引导人们学科学、相信科学、用科学,进一步提高抵御封建迷信活动和邪教等伪科学的能力;组织开展送法律下乡活动,为农村党员群众讲解《婚姻法》、《民法》、《信访条例》、《农业法》、《土地承包法》等,宣传法律知识,开展现场法律咨询活动,解答群众在法律方面的疑虑,同时做好依法严厉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等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坚决取缔和扫除邪教组织、流氓黑恶势力、非法民间组织,有效遏制“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为农民群众创造一个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建立健全乡风文明长效机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农村的有机结合,必须建立协调机制,协调发展。乡风文明与“二十字”目标的其余几项相比较,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也是一项“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是不可少的。也就是说,乡风文明建设要与制度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制度建设保证乡风文明建设常抓不懈,农村精神文明才能长足发展,乡风文明建设才能始终与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一致。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要及时总结乡风文明建设的先进经验,不断完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常规程序,制定较为完备的指标体系,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从而逐步实现乡风文明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相关内容

  • 对加强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思考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对加强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思考 作者:裴明雄 李理生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下半月>2013年第07期 [中图分类号] D42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7-0011-02 贯彻落实 ...

  •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关问题的思考
  •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决策,提出了"生产发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生活宽裕.管理民主"的奋斗目标,给农村更好地推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广大农民群众盼发展.想发展的强烈愿望描绘了鼓舞人心的宏伟 ...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农村基层工作知识第三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一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从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来看,我国是农民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因此,落实 ...

  • 美丽乡村建设应做好五个结合
  • 2014.11B 总第298期 文章编号:1673-887X(2014)11-0015-02 美丽乡村建设应做好五个结合 晋鹏程 (山西省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山西太原030000) 摘 要美丽乡村建设是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因而在建设过程中应坚持做好五个结合: 坚持因地制宜与分类指导相结合,坚持保护 ...

  • 新农村建设讲稿--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从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出发,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成为"十一五"规划的首要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业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对农村是一场重 ...

  • 家乡的和谐社会建设
  • 家乡的和谐社会建设 一 导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 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20字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 ...

  • 美丽乡村建设资料
  • 建设美丽乡村 扮靓美丽中国 发布时间:2014-08-24 09:21:27 浏览次数:79次 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在新的环境条件下,如何延续乡土文化的根脉?如何让农村不变成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中宣部.中央文明委日前召开的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深入回应了这 ...

  • 三下乡调研报告
  • 三下乡中关于新农村建设发展的调研报告 指导老师:肖水清 调查人员:商学院 10电子商务 暑期社会实践联队 梁思文 2010334136 摘要: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当前,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支持保护的条件 ...

  • 乡镇社区新农村建设工作汇报
  • 常么社区新农村位于隆林县的南面,西隆二级公路贯穿腹地,距县城22公里,距德峨乡政府所在地15公里,社区覆盖常么.弄杂.龙英三个行政村,共7060名村民,是原常么乡府所在地,是南部较为繁华的集市之一.为了响应党中央提出的加快新农村建设指示,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利用国务院扶贫办实施革命老区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