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过程控制管理规定

1、 目的

规定有关统计过程控制及过程能力分析的方法。 2、 使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设备能力、初始过程能力和长期过程能力的研究。 3、 术语

3.1 变差:也称波动,指同一过程输出个体间的差异。 3.2 初始过程能力:是过程总变差的总范围(6σs)。 3.3 过程能力:某一稳定过程固有变差的总范围(6σR/d2)。

3.4 初始过程能力指数:不考虑过程有无偏移,定义为容差宽度除以过程能力,用以评价生产过程准备情况。

3.5 过程能力指数:不考虑过程有无偏移,定义为容差宽度除以过程能力,用以评价某一稳定过程的输出同规范要求(顾客要求)的关系。

3.6 Cmk(设备能力指数):衡量所使用的设备是否满足零件加工精度的要求的定量化指标。

3.7 统计过程控制:适用诸如控制图等统计技术来分析过程或其输出,以便采取适当的措施来达到并保持统计控制状态,从而提高过程能力。

3.8 控制图:用来表示一个过程特性的图像,图上标有根据那个特性收集到的一些统计数据,一条中心线,一条或两条控制限。它能减少Ⅰ类或Ⅱ类错误的净经济损失。它有两个基本的用途:一是用来判定一个过程是否一直受统计控制;二是用来监控过程保持受控状态。

控制图可分为计量型和计数型两大类。

计量型的过程表现为得到的质量特性为可度量的数值(如直径、长度等),计数型表现为只有两个数值(如合格/不合格,成功/失败…),但他们可以被计数从而用来记录和分析。 4、职责

4.1 新产品试制阶段,由产品质量先期策划小组依据产品/过程特殊特性,制定设备能力、初始过程能力研究计划,并组织实施。

4.2 批量生产阶段,由技术质量部技术人员负责制定计划(或依特殊情况),收集数据及

计算,并正确评价。

4.3 若统计过程不受控,相关职能部门应制定过程纠正预防措施并实施。 4.4 技术质量部监督并验证过程纠正预防措施的实施。

4.5 正常生产过程中,确保每半年对关键、重要特性(可收集计量型数据的)进行一次Cpk值研究。当顾客有特殊要求时,执行顾客要求。 5、工作内容及控制方法 5.1 设备能力的测算

5.1.1 确定所研究的对象分析和加工零件的待测特性及规范公差,测量方法和测量工具。 5.1.2 样本数:最小样本为50件。

5.1.3 研究时机:新零件、新设备/模具、公差带压缩、设备大修、设备更新、机器搬迁、长期停产等。 5.1.4 采集样本的时机

在做完测量系统分析并合格后,按规定的样本数连续采集数据并记录。 5.1.5 计算公式 X =∑(Xi-X)2 (n-1) Cm=(USL-LSL)/6S

Cmk=min{(USL-X)/3S,(X-LSL)/3S } S——过程变差的平方根 n——采集的样本数 Xi——样本的测量值 X——样本的平均值 USL——公差的上限 LSL——公差的下限 5.1.6 设备能力的评价

Cmk≥1.67,设备有满足质量指标的加工能力,可使用于指定生产;

Cmk<1.67,设备能力不足,应对该设备加工的所有零件进行100%检验,并对设备进行检修,检修后重新进行Cmk研究。

5.1.7 保存

设备能力测算表由生产部负责保存,期限长期。 5.2 过程性能及过程能力研究 5.2.1 制定“Ppk、Cpk计划”

5.2.2 绘制分析用控制图(X-R图为例)

5.2.2.1收集数据并记录在控制图上,同时与控制图下面记录过程相关事件。 5.2.2.2 计算每一子组的均值和极差,并记录在控制图上。

X=∑Xi/n , R=Xmax-Xmin n:子组中样品数量 Xi:子组中每一样品测量值 Xmax:子组中最大样品测量值 Xmin:子组中最小样品测量值 5.2.3 选定控制图的刻度

5.2.4 按平均值和极差值在控制图上描出对应点。

5.2.5 计算极差均值和过程均值X,并按均值在控制图上画出中心线。

式中:k:子组数

Ri:每一个子组的极差 :每一个子组的均值 5.2.6 计算控制限

UCLr= D4R LCLr=D3 R UCLx2 R LCLx= X -A2 R

式中A2,D3,D4根据子组容量表查得出 5.2.7 按计算结果在均值图和极差图中画出控制限。 5.2.8 分析控制图是否随即分布: a. 点:出现超出控制线的点;

b. 链:产生连续七点上升/下降/在平均值的一侧的点;

c. 明显的非随机图形:显著多于(或少于)2/3的点落在离均值很近之处。 若有上述非随机分布现象,则:

a. 去除非随机点,重新计算控制界限,再次分析控制图;

b. 如需采取纠正措施,改进过程,则应在纠正措施实施有效后重新收集数据,制作控制图并重新进行分析。

5.2.9 计算初始过程能力指数:(试生产阶段进行或过程改变) Pp=(USL-LSL)/6σ

s

式中:USL:规范的公差上限 LSL:规范的公差下限

σs:总体样本标准差

在过程有偏移的情况下

Ppk=min{(USL-X)/3σs sσs s }

σ

s=

5.2.10 评价初始过程能力指数

Ppk≥1.67:满足要求,可以进入批量生产阶段。 Ppk<1.67:初始能力需改进

a. 减少特殊原因引起的变差,将过程均值调整到接近目标值。

b. 减少特殊原因引起的变差,减少单个过程特性值的变差。

c. 改变规范使之与过程能力一致。

5.2.11 制作控制用控制图:

5.2.11.1 将初始过程满足质量要求所到的控制中心线与上、下控制限画在控制图上。 5.2.11.2 按初始过程能力研究确定的子组大小收集样本,记录过程事件。 5.2.11.3 计算每组样本的均制和极差,并在控制图上描点。 5.2.11.4 分析控制图上的点是否随机分布(方法同5.1.8) 5.2.12 计算过程能力指数 Cp=(USL-LSL)/ 6σ

(X-LSL)/ 3σR/d2} R/d2 3σR/d2 ,

其中σR/d2= R /d2 ,式中d2根据子组容量查表得出

5.2.12.1评价过程能力:(批量生产阶段进行)

5.2.12.2 初始过程能力只在过程刚刚建立或改变时分析计算,批量生产产品过程能力每半年计算一次。

5.2.12.3过程能力测算由技术质量部保存,期限三年。初始过程能力测算表提交先期质量策划小组。 6、形成文件和记录

E3PD823R1 控制图

1、 目的

规定有关统计过程控制及过程能力分析的方法。 2、 使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设备能力、初始过程能力和长期过程能力的研究。 3、 术语

3.1 变差:也称波动,指同一过程输出个体间的差异。 3.2 初始过程能力:是过程总变差的总范围(6σs)。 3.3 过程能力:某一稳定过程固有变差的总范围(6σR/d2)。

3.4 初始过程能力指数:不考虑过程有无偏移,定义为容差宽度除以过程能力,用以评价生产过程准备情况。

3.5 过程能力指数:不考虑过程有无偏移,定义为容差宽度除以过程能力,用以评价某一稳定过程的输出同规范要求(顾客要求)的关系。

3.6 Cmk(设备能力指数):衡量所使用的设备是否满足零件加工精度的要求的定量化指标。

3.7 统计过程控制:适用诸如控制图等统计技术来分析过程或其输出,以便采取适当的措施来达到并保持统计控制状态,从而提高过程能力。

3.8 控制图:用来表示一个过程特性的图像,图上标有根据那个特性收集到的一些统计数据,一条中心线,一条或两条控制限。它能减少Ⅰ类或Ⅱ类错误的净经济损失。它有两个基本的用途:一是用来判定一个过程是否一直受统计控制;二是用来监控过程保持受控状态。

控制图可分为计量型和计数型两大类。

计量型的过程表现为得到的质量特性为可度量的数值(如直径、长度等),计数型表现为只有两个数值(如合格/不合格,成功/失败…),但他们可以被计数从而用来记录和分析。 4、职责

4.1 新产品试制阶段,由产品质量先期策划小组依据产品/过程特殊特性,制定设备能力、初始过程能力研究计划,并组织实施。

4.2 批量生产阶段,由技术质量部技术人员负责制定计划(或依特殊情况),收集数据及

计算,并正确评价。

4.3 若统计过程不受控,相关职能部门应制定过程纠正预防措施并实施。 4.4 技术质量部监督并验证过程纠正预防措施的实施。

4.5 正常生产过程中,确保每半年对关键、重要特性(可收集计量型数据的)进行一次Cpk值研究。当顾客有特殊要求时,执行顾客要求。 5、工作内容及控制方法 5.1 设备能力的测算

5.1.1 确定所研究的对象分析和加工零件的待测特性及规范公差,测量方法和测量工具。 5.1.2 样本数:最小样本为50件。

5.1.3 研究时机:新零件、新设备/模具、公差带压缩、设备大修、设备更新、机器搬迁、长期停产等。 5.1.4 采集样本的时机

在做完测量系统分析并合格后,按规定的样本数连续采集数据并记录。 5.1.5 计算公式 X =∑(Xi-X)2 (n-1) Cm=(USL-LSL)/6S

Cmk=min{(USL-X)/3S,(X-LSL)/3S } S——过程变差的平方根 n——采集的样本数 Xi——样本的测量值 X——样本的平均值 USL——公差的上限 LSL——公差的下限 5.1.6 设备能力的评价

Cmk≥1.67,设备有满足质量指标的加工能力,可使用于指定生产;

Cmk<1.67,设备能力不足,应对该设备加工的所有零件进行100%检验,并对设备进行检修,检修后重新进行Cmk研究。

5.1.7 保存

设备能力测算表由生产部负责保存,期限长期。 5.2 过程性能及过程能力研究 5.2.1 制定“Ppk、Cpk计划”

5.2.2 绘制分析用控制图(X-R图为例)

5.2.2.1收集数据并记录在控制图上,同时与控制图下面记录过程相关事件。 5.2.2.2 计算每一子组的均值和极差,并记录在控制图上。

X=∑Xi/n , R=Xmax-Xmin n:子组中样品数量 Xi:子组中每一样品测量值 Xmax:子组中最大样品测量值 Xmin:子组中最小样品测量值 5.2.3 选定控制图的刻度

5.2.4 按平均值和极差值在控制图上描出对应点。

5.2.5 计算极差均值和过程均值X,并按均值在控制图上画出中心线。

式中:k:子组数

Ri:每一个子组的极差 :每一个子组的均值 5.2.6 计算控制限

UCLr= D4R LCLr=D3 R UCLx2 R LCLx= X -A2 R

式中A2,D3,D4根据子组容量表查得出 5.2.7 按计算结果在均值图和极差图中画出控制限。 5.2.8 分析控制图是否随即分布: a. 点:出现超出控制线的点;

b. 链:产生连续七点上升/下降/在平均值的一侧的点;

c. 明显的非随机图形:显著多于(或少于)2/3的点落在离均值很近之处。 若有上述非随机分布现象,则:

a. 去除非随机点,重新计算控制界限,再次分析控制图;

b. 如需采取纠正措施,改进过程,则应在纠正措施实施有效后重新收集数据,制作控制图并重新进行分析。

5.2.9 计算初始过程能力指数:(试生产阶段进行或过程改变) Pp=(USL-LSL)/6σ

s

式中:USL:规范的公差上限 LSL:规范的公差下限

σs:总体样本标准差

在过程有偏移的情况下

Ppk=min{(USL-X)/3σs sσs s }

σ

s=

5.2.10 评价初始过程能力指数

Ppk≥1.67:满足要求,可以进入批量生产阶段。 Ppk<1.67:初始能力需改进

a. 减少特殊原因引起的变差,将过程均值调整到接近目标值。

b. 减少特殊原因引起的变差,减少单个过程特性值的变差。

c. 改变规范使之与过程能力一致。

5.2.11 制作控制用控制图:

5.2.11.1 将初始过程满足质量要求所到的控制中心线与上、下控制限画在控制图上。 5.2.11.2 按初始过程能力研究确定的子组大小收集样本,记录过程事件。 5.2.11.3 计算每组样本的均制和极差,并在控制图上描点。 5.2.11.4 分析控制图上的点是否随机分布(方法同5.1.8) 5.2.12 计算过程能力指数 Cp=(USL-LSL)/ 6σ

(X-LSL)/ 3σR/d2} R/d2 3σR/d2 ,

其中σR/d2= R /d2 ,式中d2根据子组容量查表得出

5.2.12.1评价过程能力:(批量生产阶段进行)

5.2.12.2 初始过程能力只在过程刚刚建立或改变时分析计算,批量生产产品过程能力每半年计算一次。

5.2.12.3过程能力测算由技术质量部保存,期限三年。初始过程能力测算表提交先期质量策划小组。 6、形成文件和记录

E3PD823R1 控制图


相关内容

  • 统计质量控制
  • 文章编号:1007-5240(2002) -02-0075-05 统计质量控制 马曙光,于书芳 (新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8) (SOC )摘要:首先介绍了现代企业管理中质量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统计质量控制. SOC 在质量 控制图的基础上,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使质量控制数量化 ...

  • 数据统计和分析控制程序019
  • 1.0目的 通过对数据的收集统计和分析,确定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过程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及时发 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找可以改进的机会加以实施. 2.0范围 适用于对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过程以及其他来源的数据的统计和分析. 3.0职责与权限 3.1品保部负责数据分析及统计技术方法应用的指导.培训.验证和管理: ...

  • 统计技术与数据分析控制程序
  • 1.目的 合理使用统计技术,收集和分析适当的数据,采取纠正/预防措施,以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应性和有效性,并识别可以实施的持续改进,增强顾客满意. 2.使用范围 适用于产品实现和服务实现的全过程. 3.职责 3.1业务部依据销售及顾客满意度的信息,通过使用统计技术和数据分析,提出销售策略的建议及最大 ...

  • 企业经营统计论文
  • 浅谈企业管理与统计 关键词:企业管理:统计:经济 一.引言 企业管理,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职能的总称.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最主要内容之一.企业管理的内容包括了企业发展过程的全部工作内容.而面对企业管理的统计是工具.是武器.是方法论.统计的数据是依据.证据.诗 ...

  • 申报高级统计师资格技术总结
  • 尊敬的领导: 本人从事统计工作多年,在工作中不断学、不断进取,积累丰富的经验,为xx的发展作了不的努力: 一、加强统计基础管理工作,不断探索统计管理新途径 一是建立健全统计管理体系,用制度确保统计工作落到实处。随着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新原料的大量应用,纺织行业日新月异,整体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呈现 ...

  • $$常用统计分析方法
  • 常用统计分析方法 排列图 因果图 散布图 直方图 控制图 控制图的重要性 控制图原理 控制图种类及选用 统计质量控制是质量控制的基本方法,执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手段,也是CAQ 系统的基础,这里简要介绍制造企业应用最广的统计质量控制方法. 常用统计分析方法与控制图 获得有效的质量数据之后, 就可以利 ...

  • 统计过程控制程序
  • 统计过程控制程序 1 目的 通过应用统计技术,对公司有关的数据进行收集分析,以证实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确保过程能力及产品质量得到有效控制和改进. 2 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顾客要求和需做统计过程控制(Cp.Cpk.Pp.Ppk.Cmk.PPM)的所有过程和产品. 3 职责 3.1 品质管理 ...

  • 统计过程控制作业指导书(修改版)
  • 统计过程控制作业指导书 1 目的 应用适当的统计技术,对定量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以控制过程特性,确保产品质量特性达到规定的要求.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质量策划.过程特性.产品特殊特性及持续改进的数据统计和分析. 3 参考文件 <统计过程控制(SPC )参考手册> 4 名词和定义 4.1 统 ...

  • 资料关于:质量体系的五大工具
  • 质量体系五大工具 APQP(Advanced Product Quality Planning)即产品质量先期策划,是一种结构化的 方法,用来确定和制定确保某产品使顾客满意所需的步骤.产品质量策划的目标是促进与所涉及的每一个人的联系,以确保所要求的步骤按时完成.有效的产品质量策划依赖于公司高层管理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