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电影《悲惨世界》改编于著名作家雨果的同名代表作,不仅呈现了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内容,而且作品中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也在西方文学史上形成了深远的影响力。影片中的人物具有鲜明的类型化特征,充分彰显了影片自身的艺术对照原则以及浪漫主义思潮。影片中的“悲惨世界”与“幸福世界”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对“善”予以歌颂,对“恶”予以压制,影片所塑造的“恶”的形象正是其弘扬的“善”的对立面。而善与恶存在着循环的转化,在影片中以多重的角度完全呈现。
[关键词] 《悲惨世界》;雨果;人道主义思想;善;恶
电影《悲惨世界》是根据著名作家雨果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故事以冉・阿让为中心,讲述了他获释后寻求救赎的过程。这是一部荡气回肠的影片,呼唤着人们善良的人性回归,颂扬仁慈万能的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并且深信“悲惨世界”必将会转化为“幸福世界”。影片《悲惨世界》前后时间的跨度非常大。在空间上,不仅仅局限于巴黎,而且涉及乡村、监狱、战场、大海等多个地方。在重大的历史事件中,影片以滑铁卢战役和巴黎人民起义最为典范。在影片中,历史得到了真实的再现,雄浑激昂、细致逼真。同时影片中还呈现了很多平凡而又特殊的场面,凄凉的贫民窟、黯淡的修道院、可怕的监狱以及各种人物的生活工作场所,等等。这些都具有生活的真实性,同时又以独立的姿态出现在影片中,与人物相得益彰,使影片《悲惨世界》成为一幅雄浑的画卷。
影片中的主人公冉・阿让由于为可怜的孩子去偷面包,而被无情判处五年的苦役,不过由于在服役期间曾经逃狱又被加刑,整整在狱中度过了19年。当他获得假释再次步入社会时,却发现根本没有他的容身之地,在走投无路的时候他被善良的米里艾主教收留过夜,可是他却偷走了米里艾主教的银器。仁慈的米里艾主教不仅没有责怪他,而且还帮助他避免了再次进入可怕的监狱。米里艾主教深深触动了冉・阿让,他毁掉了那张该死的假释,改名叫做马德兰。从那一刻起他悔过自新,努力奋斗,经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人,并且当上了市长,没有任何人会去怀疑他的身份。直到沙威的出现,使他勇敢主动承认了自己的身份。他避开了沙威的抓捕,找到了芳汀的女儿柯赛特,两人隐居在这个世界中。经过8年的时间,冉・阿让的世界再次出现了波澜,在巴黎人民起义中,冉・阿让救出了沙威,之后又营救了马吕斯。最后沙威由于无法面对一切而选择了自杀,而相爱的马吕斯和柯赛特在冉・阿让临终前终于回到了他的身边。
一、“悲惨世界”人性的沉沦
影片为观众们塑造了大量的人物形象,有米里艾主教、冉・阿让等具有高尚美德的典范,也有沙威、德纳第等一些人性并不美善的代表,影片中还涉及了历史人物、英雄人物,等等,为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影片中的“恶”更有复杂的形象,而且“恶”是“悲惨世界”的必然产物。只有找到“恶”的根源,才能改善“悲惨世界”的状况。影片塑造的反面人物形象,目的在于更加突出地将“善”与“恶”呈现出来,以更深一层次弘扬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美是人性中的感化者,忏悔者的形象与恶形象都属于不完美的。在忏悔者形象中,在美的感化下,恶因子被压制、封存,使人性得到回归;而恶形象与美背道而驰,与善没有丝毫的联系,不能被感化。在电影《悲惨世界》中,主人公冉・阿让、米里艾主教的善与德纳第夫妇的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沙威则是故事中的忏悔者。
(一)可怜的忏悔者
在影片中,沙威的形象比较复杂。他的职业使他不停去欺压受苦受难的贫民 。不过影片在结尾的部分终于使这个泥塑木雕的人物充分表现出了“人性”,受到了美的感化。当沙威将要被执行枪决的时候,宽厚仁慈的冉・阿让放走了沙威,以宽恕来替代惩罚,用一颗仁慈的心来感化其内心,以敬善的人道主义来解救其灵魂。沙威被深深触动,之后他又看到冉・阿让奋不顾身去营救马吕斯,内心更加矛盾。他看到这个一直以来都被他鄙视、追捕的囚犯竟然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使者,就连自己的命都是拜他所宽恕。沙威曾经抓捕到冉・阿让,犹如恶狼猎到了食物一般。此刻,他看到了冉・阿让与马德兰的交汇,囚犯与市长的形象出现在他的脑海中,深深震撼了他的内心,善的因素开始发酵,使他领悟到在宪法之外还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存在。善良与职责的矛盾让沙威产生了无法抑制的痛苦。经过激烈的内心斗争,沙威终于停止了对冉・阿让的抓捕,并在痛苦中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通过沙威的死,影片表达了一种雨果的人道主义的力量:它可以战胜内心坚贞的信仰,哪怕是在一个不完美的内心,也会盛开美善的花朵。从某种意义上说,沙威的不完全转化是人道主义的另一种胜利,因为综合影片整个故事情节,这就是善与恶的较量。
(二)可恨的罪恶者
恶魔形象与天使形象完全对立,是人性的缺失者,不存在任何情感与爱心。影片成功塑造了鲜明的恶魔形象,德纳第夫妇、维克杜尼昂夫人等。这种形象是影片有力否定、抵制的形象,影片存在一种美与丑即为善与恶的表达方式,在恶人的形象中,都是丑陋的,甚至是怪异的。通过这些人物的形象,影片将社会罪恶的一面进行夸张处理,以引发人们对这些罪恶行为的惊惧与厌恶的心理效应,最终达到烘托理想人物的美感的作用。在影片中德纳第夫妇就是终极恶魔形象,他们自始至终都在不停作恶,与影片中的忏悔者沙威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他们没有受到任何美的感化。德纳第是一个绝对的资产者,贪得无厌,利欲熏心,是一个被钱财异化的人物。影片所提倡的雨果的人道主义有着巨大的力量,在影片中穷苦的工人可以成为一个宽厚的慈善家,并且可以让敌对的人放弃仇恨。沙威的自杀标志着雨果的人道主义的胜利,德纲第虽然费尽心思,却最终难逃法网,而冉・阿让一路艰难险阻,却安好无事。影片以善恶终有报为结局,弘扬了美善,抵制了丑恶。
二、“幸福世界”雨果的人道主义的思想
雨果的人道主义具有深远的影响,同时在其演变的过程中也形成了许多不同的理论形态。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侧重于为他意识,它不仅满足于自身的快乐,而且也意识到人的存在具有责任,会为了他人而给予最大程度的帮助,甚至是自己的生命。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充满了对他人的关怀,在这种思想中不同程度存在着基督教精神,特别是世俗基督精神。雨果的人道主义充满了激情与壮烈,秉承着不以暴力抗恶、以道德自我完善的崇高内涵,颂扬正确的人道主义精神。 (一)《悲惨世界》雨果的人道主义形成
电影《悲惨世界》的片名原本意思为“受苦受难的人们”,整部影片所呈现出的是贫苦人们的痛苦处境与悲剧的命运,这也是影片围绕的中心点,同时也是震撼人心的部分。贫穷是让人们萌发邪恶的诱因,也是所有恶的根源所在。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鲜明呈现在影片对现在社会中存在的丑陋的一面毫无掩饰的批判与揭露。影片中多次正式呈现出人们的贫苦、失业、卖淫等因不幸给他们带来的罪恶。富有的贵族不劳而获,专横跋扈,而辛苦的劳动者们虽自食其力却还是一无所有,并且穷困潦倒。影片中把这种生活的困苦表现得淋漓尽致。影片通过主人公冉・阿让对贫苦的人们所给予的同情以及对社会不平等的状态的控诉,成功影射出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冉・阿让被判处苦役的不幸遭遇恰恰是当时现实社会的真实体现,非常有代表性。影片饱含对冉・阿让的同情,鞭挞了并不公正的法律,义正词严指出有罪的并非就是那个犯罪的人,而是躲在背后制造黑暗的那个人。因为如果人的心中没有光明,而是充斥着黑暗时,就会孕育罪恶,并为它提供养分。雨果的人道主义并不提倡以暴力取胜,因此,影片并没有让冉・阿让采取复仇的行为,因为复仇是心灵的毁灭。冉・阿让想要凭借道德感化来转变社会的状态。只有找到邪恶的根源,才可以完全改变社会的黑暗,将“悲惨世界”转化为“幸福世界”。
(二)《悲惨世界》雨果人道主义的特征
在资本主义社会贫富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别,穷人甚至连基本的生存都难以维持。因此,雨果的人道主义认定,精神感化和物质改进应同样被得到重视。在影片中,马德兰(冉・阿让)以自己的能力创办福利工厂,在这个工厂里,任何人都可以有劳动的机会,可以维持生计。他还帮助穷人创建了教育、医疗、资助等方面的机构,解决了很一大部分的问题,让蒙特奇市一步一步走向了辉煌。通过影片,人们可以理解到,穷人不需要去嫉妒有权有钱的人,而对于有钱的人来说,假若每个人都效仿冉・阿让来当一个慈善家,那么世界就会成为一个幸福的世界,都会闪耀着爱的光芒。影片所向往的是美好的,同时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只能让马德兰消失,让冉・阿让再次回到现实社会中来。不过故事并没有因此就放弃了弘扬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而是让米里艾主教和冉・阿让成为使者的化身。影片赋予他们人道的光辉,将爱撒向人间,感化人间的仇恨。为了可以更好诠释人道主义的力量,影片将人道主义与低级的严法进行对比,弘扬前者抵制后者。米里艾主教深深感化了冉・阿让,赋予他前所未有的尊严与勇气,从而让冉・阿让的观念彻底改变,也成为一个博爱的慈善家。他救助芳汀及贫苦人民,辛苦养育柯赛特,最后还对沙威以德报怨。沙威的自杀不仅是由于他无法作出抉择,而且也是因为他从内心承认了冉・阿让所体现的人道主义精神。在影片中的冉・阿让和米里艾主教两者的身上,具有雨果人道主义的所有内涵,也是雨果人道主义精神最具价值的核心因素。
三、结 语
雨果的人道主义突出表现为“开放善的光明,保持对恶的宽容”。通过对影片《悲惨世界》三类比较典型的人物解读,我们能够在这些人物的身上体会到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颂扬美善、鞭挞丑恶。《悲惨世界》中雨果的人道主义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对现实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召唤美的天性和善的本性的回归,弘扬慈爱的人道主义精神,深信道德精神的感化,终会从“悲惨世界”转化为“幸福世界”。影片气势恢宏、浓墨重彩,有着空前的独创性和艺术才华,悄无声息将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融为一体。影片着重体现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同时赋予影片自身独特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傅守祥.人的心灵向善迈进的精神史诗――试论《悲惨世界》的人道主义思想与浪漫主义风格[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
[2] 赵丽颖.《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精神[J].电影文学,2011(08).
[3] 密靖远.从《悲惨世界》看雨果的人道主义关怀[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08).
[作者简介] 王艳(1975― ),女,布依族,贵州紫云人,硕士,贵州财经大学财政与税收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法学。
[摘 要] 电影《悲惨世界》改编于著名作家雨果的同名代表作,不仅呈现了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内容,而且作品中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也在西方文学史上形成了深远的影响力。影片中的人物具有鲜明的类型化特征,充分彰显了影片自身的艺术对照原则以及浪漫主义思潮。影片中的“悲惨世界”与“幸福世界”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对“善”予以歌颂,对“恶”予以压制,影片所塑造的“恶”的形象正是其弘扬的“善”的对立面。而善与恶存在着循环的转化,在影片中以多重的角度完全呈现。
[关键词] 《悲惨世界》;雨果;人道主义思想;善;恶
电影《悲惨世界》是根据著名作家雨果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故事以冉・阿让为中心,讲述了他获释后寻求救赎的过程。这是一部荡气回肠的影片,呼唤着人们善良的人性回归,颂扬仁慈万能的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并且深信“悲惨世界”必将会转化为“幸福世界”。影片《悲惨世界》前后时间的跨度非常大。在空间上,不仅仅局限于巴黎,而且涉及乡村、监狱、战场、大海等多个地方。在重大的历史事件中,影片以滑铁卢战役和巴黎人民起义最为典范。在影片中,历史得到了真实的再现,雄浑激昂、细致逼真。同时影片中还呈现了很多平凡而又特殊的场面,凄凉的贫民窟、黯淡的修道院、可怕的监狱以及各种人物的生活工作场所,等等。这些都具有生活的真实性,同时又以独立的姿态出现在影片中,与人物相得益彰,使影片《悲惨世界》成为一幅雄浑的画卷。
影片中的主人公冉・阿让由于为可怜的孩子去偷面包,而被无情判处五年的苦役,不过由于在服役期间曾经逃狱又被加刑,整整在狱中度过了19年。当他获得假释再次步入社会时,却发现根本没有他的容身之地,在走投无路的时候他被善良的米里艾主教收留过夜,可是他却偷走了米里艾主教的银器。仁慈的米里艾主教不仅没有责怪他,而且还帮助他避免了再次进入可怕的监狱。米里艾主教深深触动了冉・阿让,他毁掉了那张该死的假释,改名叫做马德兰。从那一刻起他悔过自新,努力奋斗,经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人,并且当上了市长,没有任何人会去怀疑他的身份。直到沙威的出现,使他勇敢主动承认了自己的身份。他避开了沙威的抓捕,找到了芳汀的女儿柯赛特,两人隐居在这个世界中。经过8年的时间,冉・阿让的世界再次出现了波澜,在巴黎人民起义中,冉・阿让救出了沙威,之后又营救了马吕斯。最后沙威由于无法面对一切而选择了自杀,而相爱的马吕斯和柯赛特在冉・阿让临终前终于回到了他的身边。
一、“悲惨世界”人性的沉沦
影片为观众们塑造了大量的人物形象,有米里艾主教、冉・阿让等具有高尚美德的典范,也有沙威、德纳第等一些人性并不美善的代表,影片中还涉及了历史人物、英雄人物,等等,为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影片中的“恶”更有复杂的形象,而且“恶”是“悲惨世界”的必然产物。只有找到“恶”的根源,才能改善“悲惨世界”的状况。影片塑造的反面人物形象,目的在于更加突出地将“善”与“恶”呈现出来,以更深一层次弘扬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美是人性中的感化者,忏悔者的形象与恶形象都属于不完美的。在忏悔者形象中,在美的感化下,恶因子被压制、封存,使人性得到回归;而恶形象与美背道而驰,与善没有丝毫的联系,不能被感化。在电影《悲惨世界》中,主人公冉・阿让、米里艾主教的善与德纳第夫妇的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沙威则是故事中的忏悔者。
(一)可怜的忏悔者
在影片中,沙威的形象比较复杂。他的职业使他不停去欺压受苦受难的贫民 。不过影片在结尾的部分终于使这个泥塑木雕的人物充分表现出了“人性”,受到了美的感化。当沙威将要被执行枪决的时候,宽厚仁慈的冉・阿让放走了沙威,以宽恕来替代惩罚,用一颗仁慈的心来感化其内心,以敬善的人道主义来解救其灵魂。沙威被深深触动,之后他又看到冉・阿让奋不顾身去营救马吕斯,内心更加矛盾。他看到这个一直以来都被他鄙视、追捕的囚犯竟然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使者,就连自己的命都是拜他所宽恕。沙威曾经抓捕到冉・阿让,犹如恶狼猎到了食物一般。此刻,他看到了冉・阿让与马德兰的交汇,囚犯与市长的形象出现在他的脑海中,深深震撼了他的内心,善的因素开始发酵,使他领悟到在宪法之外还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存在。善良与职责的矛盾让沙威产生了无法抑制的痛苦。经过激烈的内心斗争,沙威终于停止了对冉・阿让的抓捕,并在痛苦中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通过沙威的死,影片表达了一种雨果的人道主义的力量:它可以战胜内心坚贞的信仰,哪怕是在一个不完美的内心,也会盛开美善的花朵。从某种意义上说,沙威的不完全转化是人道主义的另一种胜利,因为综合影片整个故事情节,这就是善与恶的较量。
(二)可恨的罪恶者
恶魔形象与天使形象完全对立,是人性的缺失者,不存在任何情感与爱心。影片成功塑造了鲜明的恶魔形象,德纳第夫妇、维克杜尼昂夫人等。这种形象是影片有力否定、抵制的形象,影片存在一种美与丑即为善与恶的表达方式,在恶人的形象中,都是丑陋的,甚至是怪异的。通过这些人物的形象,影片将社会罪恶的一面进行夸张处理,以引发人们对这些罪恶行为的惊惧与厌恶的心理效应,最终达到烘托理想人物的美感的作用。在影片中德纳第夫妇就是终极恶魔形象,他们自始至终都在不停作恶,与影片中的忏悔者沙威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他们没有受到任何美的感化。德纳第是一个绝对的资产者,贪得无厌,利欲熏心,是一个被钱财异化的人物。影片所提倡的雨果的人道主义有着巨大的力量,在影片中穷苦的工人可以成为一个宽厚的慈善家,并且可以让敌对的人放弃仇恨。沙威的自杀标志着雨果的人道主义的胜利,德纲第虽然费尽心思,却最终难逃法网,而冉・阿让一路艰难险阻,却安好无事。影片以善恶终有报为结局,弘扬了美善,抵制了丑恶。
二、“幸福世界”雨果的人道主义的思想
雨果的人道主义具有深远的影响,同时在其演变的过程中也形成了许多不同的理论形态。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侧重于为他意识,它不仅满足于自身的快乐,而且也意识到人的存在具有责任,会为了他人而给予最大程度的帮助,甚至是自己的生命。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充满了对他人的关怀,在这种思想中不同程度存在着基督教精神,特别是世俗基督精神。雨果的人道主义充满了激情与壮烈,秉承着不以暴力抗恶、以道德自我完善的崇高内涵,颂扬正确的人道主义精神。 (一)《悲惨世界》雨果的人道主义形成
电影《悲惨世界》的片名原本意思为“受苦受难的人们”,整部影片所呈现出的是贫苦人们的痛苦处境与悲剧的命运,这也是影片围绕的中心点,同时也是震撼人心的部分。贫穷是让人们萌发邪恶的诱因,也是所有恶的根源所在。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鲜明呈现在影片对现在社会中存在的丑陋的一面毫无掩饰的批判与揭露。影片中多次正式呈现出人们的贫苦、失业、卖淫等因不幸给他们带来的罪恶。富有的贵族不劳而获,专横跋扈,而辛苦的劳动者们虽自食其力却还是一无所有,并且穷困潦倒。影片中把这种生活的困苦表现得淋漓尽致。影片通过主人公冉・阿让对贫苦的人们所给予的同情以及对社会不平等的状态的控诉,成功影射出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冉・阿让被判处苦役的不幸遭遇恰恰是当时现实社会的真实体现,非常有代表性。影片饱含对冉・阿让的同情,鞭挞了并不公正的法律,义正词严指出有罪的并非就是那个犯罪的人,而是躲在背后制造黑暗的那个人。因为如果人的心中没有光明,而是充斥着黑暗时,就会孕育罪恶,并为它提供养分。雨果的人道主义并不提倡以暴力取胜,因此,影片并没有让冉・阿让采取复仇的行为,因为复仇是心灵的毁灭。冉・阿让想要凭借道德感化来转变社会的状态。只有找到邪恶的根源,才可以完全改变社会的黑暗,将“悲惨世界”转化为“幸福世界”。
(二)《悲惨世界》雨果人道主义的特征
在资本主义社会贫富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别,穷人甚至连基本的生存都难以维持。因此,雨果的人道主义认定,精神感化和物质改进应同样被得到重视。在影片中,马德兰(冉・阿让)以自己的能力创办福利工厂,在这个工厂里,任何人都可以有劳动的机会,可以维持生计。他还帮助穷人创建了教育、医疗、资助等方面的机构,解决了很一大部分的问题,让蒙特奇市一步一步走向了辉煌。通过影片,人们可以理解到,穷人不需要去嫉妒有权有钱的人,而对于有钱的人来说,假若每个人都效仿冉・阿让来当一个慈善家,那么世界就会成为一个幸福的世界,都会闪耀着爱的光芒。影片所向往的是美好的,同时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只能让马德兰消失,让冉・阿让再次回到现实社会中来。不过故事并没有因此就放弃了弘扬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而是让米里艾主教和冉・阿让成为使者的化身。影片赋予他们人道的光辉,将爱撒向人间,感化人间的仇恨。为了可以更好诠释人道主义的力量,影片将人道主义与低级的严法进行对比,弘扬前者抵制后者。米里艾主教深深感化了冉・阿让,赋予他前所未有的尊严与勇气,从而让冉・阿让的观念彻底改变,也成为一个博爱的慈善家。他救助芳汀及贫苦人民,辛苦养育柯赛特,最后还对沙威以德报怨。沙威的自杀不仅是由于他无法作出抉择,而且也是因为他从内心承认了冉・阿让所体现的人道主义精神。在影片中的冉・阿让和米里艾主教两者的身上,具有雨果人道主义的所有内涵,也是雨果人道主义精神最具价值的核心因素。
三、结 语
雨果的人道主义突出表现为“开放善的光明,保持对恶的宽容”。通过对影片《悲惨世界》三类比较典型的人物解读,我们能够在这些人物的身上体会到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颂扬美善、鞭挞丑恶。《悲惨世界》中雨果的人道主义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对现实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召唤美的天性和善的本性的回归,弘扬慈爱的人道主义精神,深信道德精神的感化,终会从“悲惨世界”转化为“幸福世界”。影片气势恢宏、浓墨重彩,有着空前的独创性和艺术才华,悄无声息将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融为一体。影片着重体现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同时赋予影片自身独特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傅守祥.人的心灵向善迈进的精神史诗――试论《悲惨世界》的人道主义思想与浪漫主义风格[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
[2] 赵丽颖.《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精神[J].电影文学,2011(08).
[3] 密靖远.从《悲惨世界》看雨果的人道主义关怀[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08).
[作者简介] 王艳(1975― ),女,布依族,贵州紫云人,硕士,贵州财经大学财政与税收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