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一、选择题

1.世界上的青铜器没有一个能与中国古代青铜器相比拟。青铜是人类炼成的第一种合金,其主要元素是

()

A.锡B.铜C.金D.铅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青铜是以铜为主要成分的合金,因呈青灰色而被称为青铜。

2.(2015·南京质检)夏、商、西周时,青铜在生产、军事和生活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

()

A.青铜时代B.铁器时代C.石器时代D.牛耕时代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回顾所学知识A符合题意,B、D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C出现在原始社会。

【知识拓展】生产工具的演变北京人、山顶洞人时期

河姆渡人、半坡人时期

夏、商、西周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青铜器铁器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

3.《周礼》载“金有六齐(配方),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这反映了

()

A.甲骨文的雕刻技巧B.青铜器的铸造工艺

C.金文的形成与发展D.铁农具的制造技术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材料中的“金”指的是青铜,《周礼》记载的是青铜器制造的配方比例。故选B。

4.“禹穴之时,以铜为兵”,这里的铜指的是()

A.青铜器B.铁器C.纯金器D.纯银器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禹是夏朝的建立者,夏朝处于我国的青铜时代,故本题中的“铜”指的是青铜器。

5.下面的四幅图片,反映了我国手工业或工具的发展历史,按照出现的年代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①②④③D.④①②③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和排序能力。仔细观察图片,①为北京人使用的打制石器,②为半坡人制作的陶器,③为铁制农具,④为青铜器物。故按出现的年代排列正确的是C。

6.中国历史博物馆将馆藏青铜国宝“司母戊鼎”正式更名为“后母戊鼎”。该鼎反映了我国哪一朝代的青铜器铸造水平()

A.夏朝B.商朝C.西周D.西汉

【解析】选B。商朝的青铜铸造业高度发展,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这一时期的司母戊鼎是最为著名的代表作,所以司母戊鼎反映了我国商朝的青铜铸造水平。

7.有这样一段图片的解说词:“它四面各有一条龙,四角各铸一只羊,结构巧妙,制作精细。堪称青铜器中的精品。”此图片中的青铜器出土于()

A.河南B.湖南C.四川D.山东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由题中的图片解说词,可以推知图片中的青铜器是四

羊方尊,它出土于湖南。

8.中国邮政在2012年9月发行了《三星堆青铜器》邮票一套两枚(右图)。邮票中的青铜器

出土于()

A.河南洛阳B.山东泰安

C.四川广汉D.湖北武汉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能力。题干中的图片为青铜立人像,出土于四川广

汉三星堆。

9.(2015·重庆质检)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各地青铜器中堪称艺术价值最高。下列关于中国青铜器表述错误的是()

A.青铜器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而且是难得的艺术珍品

B.四羊方尊结构巧妙,制作精细,堪称青铜器中的精品

C.青铜器的艺术价值主要表现在整体结构、造型、纹饰上

D.河南出土的青铜立人像、青铜树等,造型奇异,风格独特,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识记能力。A、B、C属于正确表述,D中的青铜立人像、青铜树等不是河南出土的,而是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下列材料:

红铜又称纯铜。红铜的熔点为1083℃,铸造的器物硬度差,铸造过程中的流动性也不好,冷却时收缩性也较大。但加入锡、铅以后,其性能可以改善。另外,加入铅和锡以后,铸器时可使铜液的流动性得到改善,使青铜器表面的装饰花纹获得清晰的效果。商代除了铅青铜(铜铅合金)和锡青铜(铜锡合金)外,还出现了铜铅锡三元合金。大约在商王武丁前后,古代工匠已经掌握了这种三元合金工艺,这比西方要早几个世纪。请回答:

(1)依据材料阐释青铜器的含义,并说出青铜器的主要原料有哪些。

(2)我国早在什么时候就已经掌握了青铜冶炼的铸造技术?历史上的青铜时代指哪一时期?

(3)你认为下列哪些是这种合金相对于纯铜的优点?

A.硬度高

B.熔点低

C.流动性好、便于铸造

D.重量轻

E.节约成本工时

F.外观美丽优点:

(4)青铜器在当时有什么用途?试举一例。

(5)古代工匠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创造推动了青铜冶铸技术和社会的进步,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这对于今天社会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获取信息以及分析归纳的能力。第(1)、(3)题通过阅读材料、提取信息来完成;第(2)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结合所学可知:我国早在4000多年前就已掌握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夏、商、西周的长足发展,使我国进入灿烂的青铜时代;第(4)题,考查意图与第(2)题一样,结合相关知识作答即可;第(5)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可以从青铜冶铸技术的出现与发展对社会所产生的推动作用切入,分析归纳。

答案:(1)青铜是以铜为主要元素的合金,因呈青灰色而被称为青铜。原料为铜、锡、铅的混合物。

(2)早在4000多年前,我们祖先已掌握了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夏、商、西周。

(3)ABCF

(4)食器、酒器、乐器、车马器、兵器、工具等。青铜犁铧、青铜饮具、青铜盘等(举一例即可)。

(5)青铜技术的高超,体现了实践出真知,科技是不断发展进步的;我们今天的社会,应该重视科技,重视实

践,通过实践不断进步。(符合题意即可)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一、选择题

1.世界上的青铜器没有一个能与中国古代青铜器相比拟。青铜是人类炼成的第一种合金,其主要元素是

()

A.锡B.铜C.金D.铅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青铜是以铜为主要成分的合金,因呈青灰色而被称为青铜。

2.(2015·南京质检)夏、商、西周时,青铜在生产、军事和生活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

()

A.青铜时代B.铁器时代C.石器时代D.牛耕时代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回顾所学知识A符合题意,B、D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C出现在原始社会。

【知识拓展】生产工具的演变北京人、山顶洞人时期

河姆渡人、半坡人时期

夏、商、西周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青铜器铁器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

3.《周礼》载“金有六齐(配方),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这反映了

()

A.甲骨文的雕刻技巧B.青铜器的铸造工艺

C.金文的形成与发展D.铁农具的制造技术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材料中的“金”指的是青铜,《周礼》记载的是青铜器制造的配方比例。故选B。

4.“禹穴之时,以铜为兵”,这里的铜指的是()

A.青铜器B.铁器C.纯金器D.纯银器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禹是夏朝的建立者,夏朝处于我国的青铜时代,故本题中的“铜”指的是青铜器。

5.下面的四幅图片,反映了我国手工业或工具的发展历史,按照出现的年代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①②④③D.④①②③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和排序能力。仔细观察图片,①为北京人使用的打制石器,②为半坡人制作的陶器,③为铁制农具,④为青铜器物。故按出现的年代排列正确的是C。

6.中国历史博物馆将馆藏青铜国宝“司母戊鼎”正式更名为“后母戊鼎”。该鼎反映了我国哪一朝代的青铜器铸造水平()

A.夏朝B.商朝C.西周D.西汉

【解析】选B。商朝的青铜铸造业高度发展,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这一时期的司母戊鼎是最为著名的代表作,所以司母戊鼎反映了我国商朝的青铜铸造水平。

7.有这样一段图片的解说词:“它四面各有一条龙,四角各铸一只羊,结构巧妙,制作精细。堪称青铜器中的精品。”此图片中的青铜器出土于()

A.河南B.湖南C.四川D.山东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由题中的图片解说词,可以推知图片中的青铜器是四

羊方尊,它出土于湖南。

8.中国邮政在2012年9月发行了《三星堆青铜器》邮票一套两枚(右图)。邮票中的青铜器

出土于()

A.河南洛阳B.山东泰安

C.四川广汉D.湖北武汉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能力。题干中的图片为青铜立人像,出土于四川广

汉三星堆。

9.(2015·重庆质检)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各地青铜器中堪称艺术价值最高。下列关于中国青铜器表述错误的是()

A.青铜器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而且是难得的艺术珍品

B.四羊方尊结构巧妙,制作精细,堪称青铜器中的精品

C.青铜器的艺术价值主要表现在整体结构、造型、纹饰上

D.河南出土的青铜立人像、青铜树等,造型奇异,风格独特,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识记能力。A、B、C属于正确表述,D中的青铜立人像、青铜树等不是河南出土的,而是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下列材料:

红铜又称纯铜。红铜的熔点为1083℃,铸造的器物硬度差,铸造过程中的流动性也不好,冷却时收缩性也较大。但加入锡、铅以后,其性能可以改善。另外,加入铅和锡以后,铸器时可使铜液的流动性得到改善,使青铜器表面的装饰花纹获得清晰的效果。商代除了铅青铜(铜铅合金)和锡青铜(铜锡合金)外,还出现了铜铅锡三元合金。大约在商王武丁前后,古代工匠已经掌握了这种三元合金工艺,这比西方要早几个世纪。请回答:

(1)依据材料阐释青铜器的含义,并说出青铜器的主要原料有哪些。

(2)我国早在什么时候就已经掌握了青铜冶炼的铸造技术?历史上的青铜时代指哪一时期?

(3)你认为下列哪些是这种合金相对于纯铜的优点?

A.硬度高

B.熔点低

C.流动性好、便于铸造

D.重量轻

E.节约成本工时

F.外观美丽优点:

(4)青铜器在当时有什么用途?试举一例。

(5)古代工匠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创造推动了青铜冶铸技术和社会的进步,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这对于今天社会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获取信息以及分析归纳的能力。第(1)、(3)题通过阅读材料、提取信息来完成;第(2)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结合所学可知:我国早在4000多年前就已掌握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夏、商、西周的长足发展,使我国进入灿烂的青铜时代;第(4)题,考查意图与第(2)题一样,结合相关知识作答即可;第(5)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可以从青铜冶铸技术的出现与发展对社会所产生的推动作用切入,分析归纳。

答案:(1)青铜是以铜为主要元素的合金,因呈青灰色而被称为青铜。原料为铜、锡、铅的混合物。

(2)早在4000多年前,我们祖先已掌握了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夏、商、西周。

(3)ABCF

(4)食器、酒器、乐器、车马器、兵器、工具等。青铜犁铧、青铜饮具、青铜盘等(举一例即可)。

(5)青铜技术的高超,体现了实践出真知,科技是不断发展进步的;我们今天的社会,应该重视科技,重视实

践,通过实践不断进步。(符合题意即可)


相关内容

  •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基础知识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 1.北魏的崛起及统一黄河流域: 2.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3.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4.北方出现民族融合和少数民族封建化两大趋势出现: 目的: 缓和民族对立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加强统治 (二 ...

  •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教案 [ 课标要求 ] 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 教学目标 ] 一.识记与理解 知道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名称,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二.能力与方法 1.通过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的探究,培养学 ...

  • 北方民族大融合01
  • 示范教案一(北方民族大融合1课时)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和民族融合趋势的加强. 2.掌握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和过程. 3.掌握北魏孝文帝迁都后的改革措施. 4.了解当时民族融合的具体表现.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民族大融合的内容,培养学生运用历 ...

  • 北魏孝文帝改革导学案
  • 第十六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 五胡乱华:五胡乱华,是中国西晋时期北边众多游牧民族趁西晋八王之乱期间衰弱之际陆续建立非汉族国家而造成与南方汉人政权对峙的时期."五胡"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的游牧部落联盟.百余年间,北方各族及汉人在华北地区建立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的国家,其 ...

  •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学案
  •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学案 [学习目标] 1. 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2. 北魏为何要迁都洛阳 [自主学习] (一).前期--制度创新(冯太后主持): 措施: (1)制定 ,整顿吏治:原因: :内容: :作用: . (2)推行 :原因和前提: :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给农民 ...

  • 7孝文帝改革
  • 导学案: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课标要求]: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教学重难点]1.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措施 ...

  •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检测卷
  •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下面对孝文帝改革有利条件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北魏统一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 ②拓跋珪等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开始了封建化进程 ③冯太后的积极推动和支持 ④孝文帝本人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 A.①②③ ...

  • 七年级历史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 第3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教学目标] 1识记与理解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东汉末起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的各称;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 要史实,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 基础. 2.能力与方法 通过探究性学习,对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 ...

  • 第16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 第16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知道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名称,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 能力与方法:1.通过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的探究,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根据课本内容,编演历史小剧,进一步认识孝文帝的迁都和 ...

  • 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公开课教案)
  • 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集体备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民族大融合的概况. 二.能力目标 1.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措施和作用. 2.通过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北方民族融合内容的学习,分析民族关系.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发展等问题,初步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原则,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