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简述价值规律在世界市场中的重大变化.

1.简述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国际贸易的特征。

答:贸易额空前迅速增长,商品的种类越来越多,商品结构不断变化,贸易方式也有进步,各种信贷关系随之发展起来,同时,经营国际贸易的组织机构也纷纷建立并日益专业化,国家之间的贸易条约关系也逐渐发展起来。

2.简述“间接贸易”与“转口贸易”这两个概念的异同。

答:间接贸易是指商品生产国通过第三国同商品消费国进行买卖商品的行为。对商品生产国和消费国来说,就是间接贸易。转口贸易是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贸易,对第三国来说,就是转口贸易。

3.简述某些厂商有时在国际市场上以低于市价的价格出售商品的原因。

答:当经济处于危机状态时,为了维持运转(简单再生产),厂商不得不在能够保本的前提下就把商品通过国内或国际市场尽快售出,以减少可能出现的更大损失。

4.简述H-O模型与比较利益理论的假设条件差异。

答:1)比较利益理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花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而H-O模型的假设前提则认为这并不完全,商品靠单一要素是无法生产的,其他要素如资本、土地在生产中也是不可或缺的。

2)比较利益理论认为国内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原则不能在国际商品交换中应用,而H-O模型则暗含着国内、国际贸易都是不同区域间的商品交换,本质是相同的。

3)比较利益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各国间在劳动生产率上的差异,而H-O模型在论述国际贸易时却把各国在生产中技术一样、生产函数相同、同种生产要素具有同样的劳动生产率作为论述的前提。

5.要素密集度逆转说是如何解释列昂剔夫反论的?

答:要素密集度逆转是指生产的某种商品,在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国家中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但在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中则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同样一种产品属资本密集型还是劳动密集型,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或界限。要素密集度逆转的说法在理论上简单明了,但人们用实证的办法进行检验认为,这种说法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并不是普遍现象,只能在特定的条件和环境下解释李列昂惕夫反论。

6.简述技术差距贸易理论。

答:新产品总是在工业发达国家最先问世,新产品在国内销售之后进入国际市场,创新国便获得了初期的比较利益。这时,其他国家虽然想对新产品进行模仿生产,但由于与先进工业国家之间存在着技术差距,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之后才可能做到,在这段时间内,创新国仍保有在该产品上的技术领先地位,其他国家对该产品的消费仍需要通过进口得到满足,因而技术差距所引起的国际贸易仍然需要。当其他国家可以模仿生产之后,随着模仿规模的扩大,创新国的比较优势逐渐丧失,出口下降,最后甚至可能从其他国家廉价进口该产品。

7.简述价值规律在世界市场中的重大变化。

答:价格规模在世界市场中的重大变化:

以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衡量,强度较大的国民劳动比强度较小的国民劳动在相同劳动时间内会生产出更多的价值,这又表现为更多的货币值。

生产效率较高的国民劳动在世界市场上也被算作抢夺较大的劳动。

一国内部价格之规律分配社会劳动的机制,在世界市场上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以上几方面的情况可以被认为是价值尺度本身由于国际商品交换的展开发生了变化:在一个国家内,商品交换的基础是社会价值,商品的社会(国民)价值与个别价值对立,衡量价值的标准是社会(国民)必要劳动时间;在世界市场上,一国商品的社会(国民)价值表现为个别价值,它与国际价值相对立,这时商品交换的基础已不是一国国内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必须改用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了。其结果是“一个国家的三个工作日也可能同另一个国家的一个工作日交换”。这样,在一个国家内表现为不等价交换的非等量劳动相交换,在世界市场中却成为正常现象,以国际价值为基础的等量劳动相交换,具体到一个国家则体现为以特定国家社会必要劳动衡量的非等量劳动相交换,价值规律的重大变化即在于此。

8.简述国际贸易的资源配置利益。

答:国际贸易有配置资源的作用,这在前面探讨比较利益学说赫克谢尔—俄林模型时已有所论述。资源的供给与需求通过产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变动达到均衡,因而得到重新组合与配置。不仅如此,资源通过国际贸易,克服了在国际间流动时所受到的阻碍,可以在它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地方得到利用,这样就从两个方面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益。在讲述国际分工时,我们轮式比较利益时,A、B两国通过国际分工和国际商品交换,两国总产出增加了,A、B两国各自的消费水平提高了,分工后与国际商品交换,两国总产出增加了,A、B两国各自的消费水平提高了,分工后与消费点相切的社会无差异曲线的位

国际贸易概论-第1页

1.简述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国际贸易的特征。

答:贸易额空前迅速增长,商品的种类越来越多,商品结构不断变化,贸易方式也有进步,各种信贷关系随之发展起来,同时,经营国际贸易的组织机构也纷纷建立并日益专业化,国家之间的贸易条约关系也逐渐发展起来。

2.简述“间接贸易”与“转口贸易”这两个概念的异同。

答:间接贸易是指商品生产国通过第三国同商品消费国进行买卖商品的行为。对商品生产国和消费国来说,就是间接贸易。转口贸易是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贸易,对第三国来说,就是转口贸易。

3.简述某些厂商有时在国际市场上以低于市价的价格出售商品的原因。

答:当经济处于危机状态时,为了维持运转(简单再生产),厂商不得不在能够保本的前提下就把商品通过国内或国际市场尽快售出,以减少可能出现的更大损失。

4.简述H-O模型与比较利益理论的假设条件差异。

答:1)比较利益理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花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而H-O模型的假设前提则认为这并不完全,商品靠单一要素是无法生产的,其他要素如资本、土地在生产中也是不可或缺的。

2)比较利益理论认为国内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原则不能在国际商品交换中应用,而H-O模型则暗含着国内、国际贸易都是不同区域间的商品交换,本质是相同的。

3)比较利益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各国间在劳动生产率上的差异,而H-O模型在论述国际贸易时却把各国在生产中技术一样、生产函数相同、同种生产要素具有同样的劳动生产率作为论述的前提。

5.要素密集度逆转说是如何解释列昂剔夫反论的?

答:要素密集度逆转是指生产的某种商品,在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国家中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但在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中则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同样一种产品属资本密集型还是劳动密集型,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或界限。要素密集度逆转的说法在理论上简单明了,但人们用实证的办法进行检验认为,这种说法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并不是普遍现象,只能在特定的条件和环境下解释李列昂惕夫反论。

6.简述技术差距贸易理论。

答:新产品总是在工业发达国家最先问世,新产品在国内销售之后进入国际市场,创新国便获得了初期的比较利益。这时,其他国家虽然想对新产品进行模仿生产,但由于与先进工业国家之间存在着技术差距,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之后才可能做到,在这段时间内,创新国仍保有在该产品上的技术领先地位,其他国家对该产品的消费仍需要通过进口得到满足,因而技术差距所引起的国际贸易仍然需要。当其他国家可以模仿生产之后,随着模仿规模的扩大,创新国的比较优势逐渐丧失,出口下降,最后甚至可能从其他国家廉价进口该产品。

7.简述价值规律在世界市场中的重大变化。

答:价格规模在世界市场中的重大变化:

以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衡量,强度较大的国民劳动比强度较小的国民劳动在相同劳动时间内会生产出更多的价值,这又表现为更多的货币值。

生产效率较高的国民劳动在世界市场上也被算作抢夺较大的劳动。

一国内部价格之规律分配社会劳动的机制,在世界市场上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以上几方面的情况可以被认为是价值尺度本身由于国际商品交换的展开发生了变化:在一个国家内,商品交换的基础是社会价值,商品的社会(国民)价值与个别价值对立,衡量价值的标准是社会(国民)必要劳动时间;在世界市场上,一国商品的社会(国民)价值表现为个别价值,它与国际价值相对立,这时商品交换的基础已不是一国国内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必须改用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了。其结果是“一个国家的三个工作日也可能同另一个国家的一个工作日交换”。这样,在一个国家内表现为不等价交换的非等量劳动相交换,在世界市场中却成为正常现象,以国际价值为基础的等量劳动相交换,具体到一个国家则体现为以特定国家社会必要劳动衡量的非等量劳动相交换,价值规律的重大变化即在于此。

8.简述国际贸易的资源配置利益。

答:国际贸易有配置资源的作用,这在前面探讨比较利益学说赫克谢尔—俄林模型时已有所论述。资源的供给与需求通过产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变动达到均衡,因而得到重新组合与配置。不仅如此,资源通过国际贸易,克服了在国际间流动时所受到的阻碍,可以在它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地方得到利用,这样就从两个方面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益。在讲述国际分工时,我们轮式比较利益时,A、B两国通过国际分工和国际商品交换,两国总产出增加了,A、B两国各自的消费水平提高了,分工后与国际商品交换,两国总产出增加了,A、B两国各自的消费水平提高了,分工后与消费点相切的社会无差异曲线的位

国际贸易概论-第1页


相关内容

  • 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
  • .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 (1)群众观点即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向人民群众负贵的观点和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 (2)群众路线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和运用.群众路线的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 ...

  • 自考马哲 要点!
  • 简答: ●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2)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重要意义,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 ...

  • 金融市场学简答题论述题
  • 金融市场学练习题 (一)简答题 1.简述国债的发行方式 答:1直接发行2代销发行3承购包销发行4招标拍卖发行. 2.简述金融自由化的影响 答:有利:推动竞争:方便投资融资:促进资本流动 不利:危及稳定:影响政策实施与监管:影响经济运行 3.证券交易委托的种类 答:1市价委托2限价委托3停止损失委托4 ...

  • 2015修订版.马克思知识简述
  • 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是否已过时?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 ...

  • 自考2015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问答题
  • 1.简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及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此问题上的错误.(201404 /201201) (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形而上学唯 ...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 (附:各章简答.论述) 一.课程性质与要求. 1.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各个专业的公共必考课,是为培养和检验自学应考者对马克思主义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掌握及运用能力而设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 ...

  • 请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概念和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 1.请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概念和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1)马克思主义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以下每要点1分) 第一,坚持了物质 ...

  • 初中历史新课标(全)
  •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 前 言 人类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政治多极化趋势持续发展.在这种国际形势背景下,如何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就成为历史教育不能回避的问题.与此同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也对基础教育历史课 ...

  • 地理科学[经济地理学]试题库(250道试题)
  • 地理科学专业<经济地理学>试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1-110) 1.极具价值的中国最早的经济地理名著是( B ).A.<尚书·禹贡> B.<史记·货殖列传> C.<汉书·地理> D.<山海经>2.中国史书中首次出现以"地理&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