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力理论的古典经济学渊源

作者:刘辉群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3年07期

  中图分类号:F0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116(2003)02-12-03

  竞争力是个古老而又崭新的概念。从经济研究的视角看,就包含竞争力分析的因素而言,竞争力理论可以追溯到古典学派经济理论,其代表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马歇尔的集聚优势理论等。这些理论框架虽然并未明确竞争力命题,但却清晰地揭示了国际分工体系下国家间绝对和相对竞争优势的形成机理,因而被奉为市场性竞争力优势理论的基础。真正在一个明确或特定的竞争力概念下,以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或评价体系,来揭示竞争力形成和演变规律的理论,只是在20世纪80年代才逐渐被提出。

  一、竞争力理论的古典经济学渊源: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是针对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缺陷而提出的,基于国家间的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异说明国际贸易成因及利益的国际贸易学说。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19世纪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他认为即使贸易的一方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均对另一方占绝对优势,但只要这种优势有程度上的差异;另一方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均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这种劣势也有程度上的差异,则双方仍有进行互利贸易的可能性。如占绝对优势一方选择生产其中优势较大的产品,处于绝对劣势的一方选择生产其中劣势较小的产品,通过互相交换产品,双方均可获得节约劳动、增加商品产出量的贸易利益。

  比较优势理论突破了绝对优势理论的局限,成为国际经济的重要理论之一。然而比较优势理论却在下面情况中遇到了困难:如果A区域在所有方面都处于比B区域优越的位置上,根据比较优势理论,那么它们通过区域分工都能得到好处,然而A区域由此得到的好处要远比B区域大,因此B区域永远没有什么发展的机会。然而现实中的新加坡几乎什么优势也没有,但却连年在IMD/WEF的排序中处于前几名;又如日本在早期其汽车工业、家电工业等相对美国的几乎没有任何优势,然而日本的汽车、日本的家电都成功地打入了美国市场,使它们的美国同行业者受到极大的冲击。因此仅从绝对优势理论或比较优势理论都无法很好解释这些现象,必须重新思考,竞争优势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方位。

  集聚优势理论的古典基石集中体现在古典区位论和马歇尔关于产业区的论述上。德国经济学家韦伯在1909年著作《区位原论》的第一部分花了相当的笔墨来说明产业集聚。韦伯试图寻找工业区位移动的规律,提出了有关集聚因素对产业配置的影响问题。韦伯对集聚经济因素的分析,在现代增长和发展经济学中被引申为两个重要的概念,即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

  马歇尔的经典著作《经济学原理》(1890年)是当今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的开山之作,它所引入的边际分析方法成为现代规范经济学分析的基石。他把专业化产业集聚的特定地区称作“产业区”,产业区内集中的大量相关的小型企业,这些中小企业积极地相互作用,企业群与社会趋向融合。马歇尔所定义的产业区不同于一般的经济区,其内生产活动不是自给自足的,而是劳动分工的不断细化,生产力迅速提高,促使区域与外部经济空间(即本区的供应商与客商)建立持久与广泛的联系。他还进一步分析了工业集聚的问题,将工业集聚的原因基本上归结为六个方面(注: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1)协同创新的环境。(2)辅助性工业的存在。(3)对有专门技能的劳动的需求与供给。(4)劳动需求结构的不平衡。(5)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6)顾客的便利。以上的六个原因促使工业为追求外部规模经济而集聚。

  以韦伯和马歇尔为代表集聚理论被称为古典理论。同样,集聚古典理论没有直接给出竞争力的命题,但它从另外一个角度论证了区域利用优化和集聚资源的能力。

  二、现代竞争理论:竞争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都是讨论区域之间资源流动的基本理论,或者说是如何进行区域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理论。不过,前者是一个古老经典理论,后者则是近些年刚刚被认同却非常有生命力的概念。竞争优势理论是对比较优势理论的一个突破,成为经济竞争核心理论之一,也是区域竞争力重要的理论基础。

  迈克尔·波特于80年代先后出版的《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两部重要著作,从产业层面系统阐述了行业和企业竞争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为竞争力研究提供了一套中观和微观框架。波特的理论创造,为竞争力研究提供了一套极富操作价值的系统性产业竞争力优势理论。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内容简要归纳如下:(1)竞争核心:国家间的经济竞争实际上是各国同产业之间的竞争。(2)战略要素:产业结构和产业定位。产业结构由五种力量构成,即新进入者,替代业者,供应者,购买者和同业者。这五种力量决定了产业的竞争性质。产业定位是竞争的总方针,其核心是竞争优势。基本竞争优势有两种:一是低成本,二是差异化。(3)竞争领域:企业必须对产品规格、品种范围、流通渠道、顾客类型和销售区域等做出选择。一个国家的企业将其竞争领域集中在一个产业的某个部分,就可能在其中取得竞争优势。(4)战略模式:即成本领导、成本集中、差异化、集中差异化。(5)价值链:竞争优势源于企业价值链的优势聚积。企业终端价值由消费者愿意购买企业产品的数量衡量。(6)竞争优势发展阶段:一国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依次递进的阶段,即要素驱动阶段、投资推动阶段、创新推动阶段和财富推动阶段。(7)竞争优势的获取:企业通过创新取得竞争优势。(8)竞争优势的维系:竞争优势可持续性取决于优势层次的高低、优势种类的多少和优势的更新。

  三、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

  波特着重强调了他的含义更为广泛的有关竞争优势概念与比较优势概念的决定性区别,前者被波特视为是财富的一个源泉,而后者长期以来在国际竞争方面一直是占据统治地位的思想。通过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内涵的分析,可以看出两者的异同。

  首先,从两者的相同点来看,有以下几方面需要说明:(1)外生比较优势也是一种价格竞争优势:(2)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都受资源稀缺性的约束,一国不可能在所有行业都具有国际竞争优势:(3)内生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所研究的一部分重要问题是相同的,如都关注知识与技术创新、规模经济对贸易的影响。

  其次,从两者的区别来看,主要表现在:(1)比较优势是一个经济学概念,而竞争优势则属于管理学概念;(2)比较优势涉及市场价格机制,强调的是价格竞争,而竞争优势涉及企业和产业,强调的是非价格竞争和创新竞争;(3)比较优势关注的是要素供给的数量,而竞争优势关注的是要素的质量及产品市场的需求档次;(4)比较优势采用的是一般均衡、静态均衡分析方法,而竞争优势采用的是一种非均衡的动态分析和局部分析方法。

  尽管在经济分析中,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是可以区分的两个概念,但在实践中,两者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常常是不可分割的:(1)在一国的产业发展中,一旦发生对外经济关系,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就会同时发生作用。任何国家,即使是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也不可能在所有行业中都具有国际竞争优势。这也表明,竞争优势不可能完全消除或替代比较优势。(2)一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往往易于形成较强的竞争优势,换言之,比较优势可以成为竞争优势的内在因素,促进特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可以说,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是可以相互转化的。(3)一国的产业的比较优势要通过竞争优势才能体现,即使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如果缺乏国际竞争力,也无法实现其比较优势:反之,非常缺乏比较优势的产业,往往较难形成和保持国际竞争优势。也可以说,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常常是相互依存的。(4)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本质都是生产率的国际比较。所不同的是,比较优势强调的是各国不同产业之间的生产率的比较,而竞争优势强调的是各国相同产业之间的生产率的比较。比较优势体现的是一国特定产业与本国其他产业的生产率差异与他国各产业地生产率差异比较具有的相对优势;而竞争优势的实质是各国各产业的(与他国相同产业相对的)生产率的绝对优势。

  总之,各国各产业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从国际分工的角度看,比较优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从产业竞争的角度看,竞争优势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在现实中,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实际上共同决定着各国各产业的国际地位及其变化趋势。

  收稿日期:2002-10-28

作者介绍:刘辉群(1978-),男,江西临川人,天津财经学院国际经济贸易系,硕士。天津财经学院 国际经济贸易系,天津 300222

作者:刘辉群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3年07期

  中图分类号:F0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116(2003)02-12-03

  竞争力是个古老而又崭新的概念。从经济研究的视角看,就包含竞争力分析的因素而言,竞争力理论可以追溯到古典学派经济理论,其代表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马歇尔的集聚优势理论等。这些理论框架虽然并未明确竞争力命题,但却清晰地揭示了国际分工体系下国家间绝对和相对竞争优势的形成机理,因而被奉为市场性竞争力优势理论的基础。真正在一个明确或特定的竞争力概念下,以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或评价体系,来揭示竞争力形成和演变规律的理论,只是在20世纪80年代才逐渐被提出。

  一、竞争力理论的古典经济学渊源: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是针对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缺陷而提出的,基于国家间的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异说明国际贸易成因及利益的国际贸易学说。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19世纪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他认为即使贸易的一方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均对另一方占绝对优势,但只要这种优势有程度上的差异;另一方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均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这种劣势也有程度上的差异,则双方仍有进行互利贸易的可能性。如占绝对优势一方选择生产其中优势较大的产品,处于绝对劣势的一方选择生产其中劣势较小的产品,通过互相交换产品,双方均可获得节约劳动、增加商品产出量的贸易利益。

  比较优势理论突破了绝对优势理论的局限,成为国际经济的重要理论之一。然而比较优势理论却在下面情况中遇到了困难:如果A区域在所有方面都处于比B区域优越的位置上,根据比较优势理论,那么它们通过区域分工都能得到好处,然而A区域由此得到的好处要远比B区域大,因此B区域永远没有什么发展的机会。然而现实中的新加坡几乎什么优势也没有,但却连年在IMD/WEF的排序中处于前几名;又如日本在早期其汽车工业、家电工业等相对美国的几乎没有任何优势,然而日本的汽车、日本的家电都成功地打入了美国市场,使它们的美国同行业者受到极大的冲击。因此仅从绝对优势理论或比较优势理论都无法很好解释这些现象,必须重新思考,竞争优势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方位。

  集聚优势理论的古典基石集中体现在古典区位论和马歇尔关于产业区的论述上。德国经济学家韦伯在1909年著作《区位原论》的第一部分花了相当的笔墨来说明产业集聚。韦伯试图寻找工业区位移动的规律,提出了有关集聚因素对产业配置的影响问题。韦伯对集聚经济因素的分析,在现代增长和发展经济学中被引申为两个重要的概念,即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

  马歇尔的经典著作《经济学原理》(1890年)是当今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的开山之作,它所引入的边际分析方法成为现代规范经济学分析的基石。他把专业化产业集聚的特定地区称作“产业区”,产业区内集中的大量相关的小型企业,这些中小企业积极地相互作用,企业群与社会趋向融合。马歇尔所定义的产业区不同于一般的经济区,其内生产活动不是自给自足的,而是劳动分工的不断细化,生产力迅速提高,促使区域与外部经济空间(即本区的供应商与客商)建立持久与广泛的联系。他还进一步分析了工业集聚的问题,将工业集聚的原因基本上归结为六个方面(注: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1)协同创新的环境。(2)辅助性工业的存在。(3)对有专门技能的劳动的需求与供给。(4)劳动需求结构的不平衡。(5)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6)顾客的便利。以上的六个原因促使工业为追求外部规模经济而集聚。

  以韦伯和马歇尔为代表集聚理论被称为古典理论。同样,集聚古典理论没有直接给出竞争力的命题,但它从另外一个角度论证了区域利用优化和集聚资源的能力。

  二、现代竞争理论:竞争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都是讨论区域之间资源流动的基本理论,或者说是如何进行区域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理论。不过,前者是一个古老经典理论,后者则是近些年刚刚被认同却非常有生命力的概念。竞争优势理论是对比较优势理论的一个突破,成为经济竞争核心理论之一,也是区域竞争力重要的理论基础。

  迈克尔·波特于80年代先后出版的《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两部重要著作,从产业层面系统阐述了行业和企业竞争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为竞争力研究提供了一套中观和微观框架。波特的理论创造,为竞争力研究提供了一套极富操作价值的系统性产业竞争力优势理论。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内容简要归纳如下:(1)竞争核心:国家间的经济竞争实际上是各国同产业之间的竞争。(2)战略要素:产业结构和产业定位。产业结构由五种力量构成,即新进入者,替代业者,供应者,购买者和同业者。这五种力量决定了产业的竞争性质。产业定位是竞争的总方针,其核心是竞争优势。基本竞争优势有两种:一是低成本,二是差异化。(3)竞争领域:企业必须对产品规格、品种范围、流通渠道、顾客类型和销售区域等做出选择。一个国家的企业将其竞争领域集中在一个产业的某个部分,就可能在其中取得竞争优势。(4)战略模式:即成本领导、成本集中、差异化、集中差异化。(5)价值链:竞争优势源于企业价值链的优势聚积。企业终端价值由消费者愿意购买企业产品的数量衡量。(6)竞争优势发展阶段:一国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依次递进的阶段,即要素驱动阶段、投资推动阶段、创新推动阶段和财富推动阶段。(7)竞争优势的获取:企业通过创新取得竞争优势。(8)竞争优势的维系:竞争优势可持续性取决于优势层次的高低、优势种类的多少和优势的更新。

  三、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

  波特着重强调了他的含义更为广泛的有关竞争优势概念与比较优势概念的决定性区别,前者被波特视为是财富的一个源泉,而后者长期以来在国际竞争方面一直是占据统治地位的思想。通过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内涵的分析,可以看出两者的异同。

  首先,从两者的相同点来看,有以下几方面需要说明:(1)外生比较优势也是一种价格竞争优势:(2)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都受资源稀缺性的约束,一国不可能在所有行业都具有国际竞争优势:(3)内生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所研究的一部分重要问题是相同的,如都关注知识与技术创新、规模经济对贸易的影响。

  其次,从两者的区别来看,主要表现在:(1)比较优势是一个经济学概念,而竞争优势则属于管理学概念;(2)比较优势涉及市场价格机制,强调的是价格竞争,而竞争优势涉及企业和产业,强调的是非价格竞争和创新竞争;(3)比较优势关注的是要素供给的数量,而竞争优势关注的是要素的质量及产品市场的需求档次;(4)比较优势采用的是一般均衡、静态均衡分析方法,而竞争优势采用的是一种非均衡的动态分析和局部分析方法。

  尽管在经济分析中,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是可以区分的两个概念,但在实践中,两者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常常是不可分割的:(1)在一国的产业发展中,一旦发生对外经济关系,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就会同时发生作用。任何国家,即使是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也不可能在所有行业中都具有国际竞争优势。这也表明,竞争优势不可能完全消除或替代比较优势。(2)一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往往易于形成较强的竞争优势,换言之,比较优势可以成为竞争优势的内在因素,促进特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可以说,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是可以相互转化的。(3)一国的产业的比较优势要通过竞争优势才能体现,即使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如果缺乏国际竞争力,也无法实现其比较优势:反之,非常缺乏比较优势的产业,往往较难形成和保持国际竞争优势。也可以说,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常常是相互依存的。(4)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本质都是生产率的国际比较。所不同的是,比较优势强调的是各国不同产业之间的生产率的比较,而竞争优势强调的是各国相同产业之间的生产率的比较。比较优势体现的是一国特定产业与本国其他产业的生产率差异与他国各产业地生产率差异比较具有的相对优势;而竞争优势的实质是各国各产业的(与他国相同产业相对的)生产率的绝对优势。

  总之,各国各产业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从国际分工的角度看,比较优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从产业竞争的角度看,竞争优势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在现实中,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实际上共同决定着各国各产业的国际地位及其变化趋势。

  收稿日期:2002-10-28

作者介绍:刘辉群(1978-),男,江西临川人,天津财经学院国际经济贸易系,硕士。天津财经学院 国际经济贸易系,天津 300222


相关内容

  • 产业经济学发展史
  • 产业经济学发展史 一.什么是产业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是从经济学的视角,运用经济学研究方法,探讨产业经济活动的内在规律性.产业经济学在西方主要是指产业组织理论,其研究主要围绕企业.行业与市场.主要是为了解决所谓的"马歇尔冲突"的难题,即产业内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活力的冲 ...

  • 大学治理的含义及理论渊源
  • 现代教育管理·2009年第4期 大学治理的含义及理论渊源 赵 成 (西南交通大学,四川成都610031) ① 摘要:治理概念主要源自于经济学和公共管理学,依研究目的不同,用法有很大差别.治理概念引入 到大学研究后,其意义何在存在争议.公共管理学角度理解的大学治理,主要是作为现象描述或修辞使用,没有带 ...

  • 马原第一章之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 马原第一章之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对于马原的复习,除了全面铺开了解基本知识点,还要加强对框架结构的理解和把握.下面凯程考研政治辅导名师针对马原中的考点和历年所考题型等进行分析,各位考生可以把这个内容当做复习的参考资料,提高政治成绩! 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考点1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1.不同角 ...

  •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
  •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学时:36学时 学分:2学分 适用对象:经济类大学高年级学生 考核要求:考试 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王志伟主编,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思潮及流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主要参考书目:蒋自强,<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复 ...

  •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摘 要: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的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经历了区位理论研究.区域经济空间集聚和分异理论研究和空间经济学发展阶段,但作为一门完善的区域经济学理论的建立却是在上世纪90年代.通过采取几何学方法对单一个体的区位结构的静态研究,对各国和各地区的经济集聚和分异过程的大量实证研究后进行理论提炼,到建立数学 ...

  • 供给学派和凯恩斯主义的比较及启示
  • 等措施鼓励储蓄.投资和工作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据此,针对 供给学派和凯恩斯主义的比较及启示 ■李怀玉(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长春 130012)当时美国的"滞胀"状态,"供给学派认为美国经济的头号问题不是通货膨胀,而是生产率的下降.提高劳动生产率是解决通货膨 ...

  • 新经济地理学与传统经济地理学之比较研究
  • 作者:刘安国杨开忠谢燮 地球科学进展 2006年02期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藤田(Fujita)[1].克鲁格曼(Krugman)[2].维纳布斯(Venables)[3] 和蒲格(Puga)[4] 等以迪克西特(Dixit)和斯蒂格利茨(Stiglitz)垄断竞争模型(以下简称D-S模型)[5 ...

  • 宪法的思想渊源其一分权制衡
  • 宪法的思想渊源其一 --分权制衡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但相对于民法,刑法等部门法,它的历史仅仅是短暂的二百多年.在以民主为象征的宪法产生以前,人类社会还处于封建统治状态.导致宪法产生的原因有很多.我们也可以理解,近代宪法的产生有着它深刻的政治.经济.思想和法律条件. 宪法是在一个主权国家的范围内, ...

  • 现代产业组织理论发展史简述
  • 一.产业组织研究的理论渊源 (1)产业组织理论的萌芽.至19世纪60年代,西欧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逐渐发展到顶点,并开始进入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阶段.这时,当英国著名经济学家A·马歇尔在研究分工与合作.大规模生产及企业的经营管理.企业形态等问题时,触及了"规模经济"现象.他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