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伦理学导论

生命伦理学导论

期末论文

专业:英语(师范方向)

年级及班级: 12级4班

学号: [1**********]8

姓名:黎俊秀

论转基因大米该不该商业种植 摘要:为了人体的营养,为了作物的高产,转基因作物逐渐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但很多人却不知晓它们的存在或者觉得转基因与非转基因对他们来说无所谓,吃饱是他们的唯一要求。转基因大米问题引起科学家们的强烈争论,是否应该商业种植转基因大米,值得我们进一步研讨和深思。

关键词:转基因大米、商业种植、好处、危害

一、转基因大米的综述 转基因大米是通过在现有的稻子基因中,转入其他植物,动物,细菌等生物的一部分具有特定功能的基因片段,使其拥有更好性状的一种稻子结出来的大米。

转基因大米具有抗涝、抗旱、抗虫害等性质。并且蛋白质含量更高,糖类更易于吸收,这些对人则是有益的。但是在极个别大鼠实验中,少数品种的转基因大米会造成大鼠的不育症和肝脏病变,从而导致一些民间科研人员,环保团体质疑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转基因大米对人类是否无害,尚需验证。

二、转基因大米的好处

(一)、提高产量

1.与普通水稻相比,转基因水稻的种植周期短,相同时间内,可以多次种植,进而增加作物单位面积的产量;

2.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转基因大米的存活率相对普通大米较高,种植相同面积的水稻,最终能顺利到达成熟阶段的占大部分,甚至是全部;

3.具有抗涝、抗旱、抗虫害等性质。由于转基因大米本身具有这些特性,就不用人们进行定期的喷洒农药来防止虫害,即使遇到旱涝,它们也能凭借自己的能力幸存下来,不必人们大费周章,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防涝防旱,能够节省许多人力、物力;

4.降低农药的使用量,关系到环境和人类的食品安全。农药残留不是简单洗洗就能洗干净的,转基因抗虫害能间接减少农药在食品上的残留。人们都知道农药等化工排泄对环境的污染导致了大量的癌症村的出现,农药使用量的降低就能减少这一可怕现象的出现;

5.耐储存能力提高,延长保鲜期。

(二)、增加营养

1.黄金水稻中含有胡萝卜素,能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体补充维生素A。在中国还是有相当多的人生活水平不高的情况下,这种黄金稻价格和普通大米一样,人们可以不用多花钱就能轻而易举地解决贫困人口维生素A缺乏的问题;

2.蛋白质含量高。众所周知,人体每天都要消耗大量的蛋白质,蛋白质量过少,可能造成人体身体素质下降,进而引发各种疾病,所以我们每天都要补充一定量的蛋白质来供给身体所须需。

三、转基因大米的危害

(一)、当前的危害

1.对哺乳动物造成毒性。BT蛋白对于昆虫细胞的毒性可能并不特异。实验证明,BT蛋白不仅可以溶解昆虫动物的肠道细胞,而且可以溶解非昆虫细胞来源的磷脂双分子层,并且可以与哺乳动物的肠粘膜细胞发生结合。因此,在高浓度的时候,可能会对哺乳动物造成毒性。

2.引起自身免疫疾病。动物实验证实,BT蛋白能激发机体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出现抗BT蛋白的抗体。这些抗体可能识别那些存在于自体细胞(如肾小球细胞)表面的BT蛋白,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溶血性贫血和肾脏炎症。同时,在体内存在的BT蛋白还可以与这些抗体形成循环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导致肾炎或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3.引起超敏反应。研究证明,BT蛋白可以引起机体产生IgE型的特异性抗体,从而引发I型超敏反应,导致荨麻疹和哮喘发作等。

(二)、潜在的危害

1.导致人体器官功能下降。BT蛋白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和造血功能。动物实验证明,长期大量摄入BT蛋白,可以造成机体红细胞减少和造血抑制,同时导致白细胞数量减少。动物实验还表明,摄入BT蛋白的小鼠,其脾脏和胸腺等免疫器官出现明显的萎缩,T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下降。

2.导致人体器官变异。BT蛋白在人体中能够蓄积,其长期毒性不能低估。虽然,BT蛋白对于小鼠的LD50为20g/KG,但其蓄积系数

大于6.24,长期摄入可造成肝、肾细胞空泡化,肾血管上皮细胞变性,等肝肾功能损害

3.影响生育。在小白鼠的实验中,科研人员只进行了为期90天的实验,在这短短的时间内,转基因大米与普通大米一样,不会影响小鼠的健康成长或者说影响微小地人们难以发现。但若人们长期使用转基因大米,谁都无法保证它会导致畸形婴儿或不孕现象的出现。

四、我的看法与观点

尽管转基因大米有自己的特性和优势,可以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但不排除它的种植会导致土质改变,进而加深对环境的污染程度,甚至导致该土地无法种植其他作物,使其成为毫无用处的荒土。对于人体的健康,转基因大米存在着有形和无形的威胁,它对人体的危害程度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所以,转基因大米不该商业化种植。 参考文献:

《科学技术与工程》2009年 第07期

《营养学报》2004年 第05期

《卫生研究》2004年 第01期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5年 第01期

《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 第33期

《核农学报》2012年 第06期

《食品工程》2013年 第02期

《中国营养学会第九次全国营养学术会议项目总结论文集》

论是否应该进行死亡教育

摘要:在生活水平不管提高、生活方式不断改善的发展时代,人们对死亡的承受能力大不如前,看着亲人或好友离世,有的人承受不了悲痛的打击,当场晕厥,更有甚者,直接追随他们而去。悲痛是理所当然的,但把死亡看得太重是不好的表现。正确面对死亡,不畏惧死亡,这才是我们对死亡应有的态度。

关键词:死亡教育、安乐死、脑死亡、解脱

一、死亡的综述

死亡分为两种,脑死亡和心脏停止。对于临床上虽有心跳但无自主呼吸,脑功能已经永久性丧失,最终必致死亡的病人,称之为脑死亡。脑死亡可能是植物人,心脏停止一般才是判定死亡的标准。

安乐死有“好的死亡”或者“无痛苦的死亡”的含意,是一种给予患有不治之症的人以无痛楚、或更严谨而言“尽其量减小痛楚地”致死的行为或措施,一般用于在个别患者出现了无法医治的长期显性病症,因病情到了晚期或不治之症,对病人造成极大的负担,不愿再受病痛折磨而采取的了结生命的措施,经过医生和病人双方同意后进行,为减轻痛苦而进行的提前死亡。我国的定义指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垂危状态下,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病人和其亲友的要求下,经医生认可,用人道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中结束生命过程。

二、死亡教育的必要性

美国的一些小学校里开设了别具一格的“死亡课”。在教育部接受过专门训练的殡葬行业从业人员或护士走进课堂当起教师,跟孩子们认真地讨论人死时会发生什么事,并且让他们轮流通过演剧的方式,模拟一旦遇到亲人因车祸死亡等情形时的应对方式,体验一下突然成为孤儿的凄凉感觉,或走进火葬场参观火葬的全过程,甚至设计或参加一台模拟的“向亲人遗体告别”仪式等等。尽管也有人认为这么做可能会给孩子心中留下阴影,但大多数教育专家和家长却对此表示支持。孩子们还在家长或老师的带领下,来到郊外专为绝症患者提供善终服务的宁养院,把准备好的五彩缤纷的花瓣轻轻撒向临终者的床榻,送上祝福的话语,微笑着目送他告别人世。

对于孩子提出的“死亡问题”,美国家长总是做出最为直截了当、简单明了的回答,并尽量避免似是而非或模糊不清。此外,他们也较少利用神话或宗教中的诸如天堂、地狱之类的传说来对死亡做出解释。这是因为他们认定,尽管做出这样的解释也许最为简单轻松,但要是孩子长大了并不相信这些,那他就必然会陷入更深的无所适从之中难以自拔。当然,美国人更不赞成将“人死后都会变鬼”这样的“黑色迷信”作为知识,来传授给天真的孩子。他们认为:要是同时还把“鬼”描绘成面目狰狞的怪物,副作用可能就会更大——这样的“解释”除了可能误导孩子外,无疑还会增加孩子做噩梦的可能,并人为地加大了孩子的恐惧感等其他种种心理压力,以至于当家里真的死了人时,惊恐的孩子甚至不敢参加亲人的追悼会。更确切地说,绝大多数美国家长是将“死亡”视为一种“情感知识”存入孩子的“知识库”

的。他们断言:可能有那么一天,家中一只小狗小猫或家庭成员真的归西时,孩子便能动用他所需要的“情感知识”,来理解他将面临的深深悲伤究竟是怎么回事了。

由此观之,对人们从小进行死亡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死亡教育的特殊性

死亡教育对青少年尤为重要。不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并不代表他们已经了解该领域的知识。孩子们通过不正当、不合理的渠道和途径在潜意识里获得的“死亡教育”,注定是不全面的、偏激的,甚至是畸形的。针对青少年屡见不鲜的轻视生命、曲解死亡和恐惧死亡的现实,死亡教育的实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死亡教育的目的性

许多专家和学者都认为,儿童对死亡问题应该有观察、发问、表达记忆及感受的机会。它的主要目的有4个:使人们获得死亡的知识;使人们对死亡有一个科学的认识;提高人们为濒死病人提供帮助的能力;减少青少年的意外死亡。

死亡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正确地面对自我之死和他人之死,理解生与死是人类自然生命历程的必然组成部分,从而树立科学、合理、健康的死亡观;可以消除人们对死亡的恐惧、焦虑等心理现象,教育人们坦然面对死亡;使人们思索各种死亡问题,学习和探讨死亡的心理过程以及死亡对人们的心理影响,为处理自我之死、亲人之死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五、我的观点和看法

生命诚可贵,无论病痛要我们承受多大的折磨,我们都要坚持到最后,哪怕只剩最后一口气,也要和病魔抗争到底。所以我不接受安乐死,就算是脑死亡要孤独地、冷冰冰地躺一辈子,我也要凭着最后一点意识撑到最后。我们应该从小进行死亡教育,学会如何面对死亡,珍惜宝贵的生命。

参考文献

《死亡教育(中国健康教育丛书)》 邹宇华 广东人民出版社 《临终关怀与安乐死曙光》 陈蕃,李伟长 编

《新亚特兰提斯》 F.培根

《论安乐死在我国是否应该合法化》张蓬清

《生命法学论》 顾肖荣, 倪正茂 上海:文汇出版社

《卫生法学》吴崇其, 达庆东 北京:法律出版社

《死亡档案》王雪梅 科学出版社

《死亡课》 查尔斯·科尔 克莱德.内比 多娜.科尔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安乐死启示录》许士凯等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生命伦理学导论

期末论文

专业:英语(师范方向)

年级及班级: 12级4班

学号: [1**********]8

姓名:黎俊秀

论转基因大米该不该商业种植 摘要:为了人体的营养,为了作物的高产,转基因作物逐渐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但很多人却不知晓它们的存在或者觉得转基因与非转基因对他们来说无所谓,吃饱是他们的唯一要求。转基因大米问题引起科学家们的强烈争论,是否应该商业种植转基因大米,值得我们进一步研讨和深思。

关键词:转基因大米、商业种植、好处、危害

一、转基因大米的综述 转基因大米是通过在现有的稻子基因中,转入其他植物,动物,细菌等生物的一部分具有特定功能的基因片段,使其拥有更好性状的一种稻子结出来的大米。

转基因大米具有抗涝、抗旱、抗虫害等性质。并且蛋白质含量更高,糖类更易于吸收,这些对人则是有益的。但是在极个别大鼠实验中,少数品种的转基因大米会造成大鼠的不育症和肝脏病变,从而导致一些民间科研人员,环保团体质疑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转基因大米对人类是否无害,尚需验证。

二、转基因大米的好处

(一)、提高产量

1.与普通水稻相比,转基因水稻的种植周期短,相同时间内,可以多次种植,进而增加作物单位面积的产量;

2.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转基因大米的存活率相对普通大米较高,种植相同面积的水稻,最终能顺利到达成熟阶段的占大部分,甚至是全部;

3.具有抗涝、抗旱、抗虫害等性质。由于转基因大米本身具有这些特性,就不用人们进行定期的喷洒农药来防止虫害,即使遇到旱涝,它们也能凭借自己的能力幸存下来,不必人们大费周章,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防涝防旱,能够节省许多人力、物力;

4.降低农药的使用量,关系到环境和人类的食品安全。农药残留不是简单洗洗就能洗干净的,转基因抗虫害能间接减少农药在食品上的残留。人们都知道农药等化工排泄对环境的污染导致了大量的癌症村的出现,农药使用量的降低就能减少这一可怕现象的出现;

5.耐储存能力提高,延长保鲜期。

(二)、增加营养

1.黄金水稻中含有胡萝卜素,能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体补充维生素A。在中国还是有相当多的人生活水平不高的情况下,这种黄金稻价格和普通大米一样,人们可以不用多花钱就能轻而易举地解决贫困人口维生素A缺乏的问题;

2.蛋白质含量高。众所周知,人体每天都要消耗大量的蛋白质,蛋白质量过少,可能造成人体身体素质下降,进而引发各种疾病,所以我们每天都要补充一定量的蛋白质来供给身体所须需。

三、转基因大米的危害

(一)、当前的危害

1.对哺乳动物造成毒性。BT蛋白对于昆虫细胞的毒性可能并不特异。实验证明,BT蛋白不仅可以溶解昆虫动物的肠道细胞,而且可以溶解非昆虫细胞来源的磷脂双分子层,并且可以与哺乳动物的肠粘膜细胞发生结合。因此,在高浓度的时候,可能会对哺乳动物造成毒性。

2.引起自身免疫疾病。动物实验证实,BT蛋白能激发机体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出现抗BT蛋白的抗体。这些抗体可能识别那些存在于自体细胞(如肾小球细胞)表面的BT蛋白,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溶血性贫血和肾脏炎症。同时,在体内存在的BT蛋白还可以与这些抗体形成循环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导致肾炎或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3.引起超敏反应。研究证明,BT蛋白可以引起机体产生IgE型的特异性抗体,从而引发I型超敏反应,导致荨麻疹和哮喘发作等。

(二)、潜在的危害

1.导致人体器官功能下降。BT蛋白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和造血功能。动物实验证明,长期大量摄入BT蛋白,可以造成机体红细胞减少和造血抑制,同时导致白细胞数量减少。动物实验还表明,摄入BT蛋白的小鼠,其脾脏和胸腺等免疫器官出现明显的萎缩,T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下降。

2.导致人体器官变异。BT蛋白在人体中能够蓄积,其长期毒性不能低估。虽然,BT蛋白对于小鼠的LD50为20g/KG,但其蓄积系数

大于6.24,长期摄入可造成肝、肾细胞空泡化,肾血管上皮细胞变性,等肝肾功能损害

3.影响生育。在小白鼠的实验中,科研人员只进行了为期90天的实验,在这短短的时间内,转基因大米与普通大米一样,不会影响小鼠的健康成长或者说影响微小地人们难以发现。但若人们长期使用转基因大米,谁都无法保证它会导致畸形婴儿或不孕现象的出现。

四、我的看法与观点

尽管转基因大米有自己的特性和优势,可以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但不排除它的种植会导致土质改变,进而加深对环境的污染程度,甚至导致该土地无法种植其他作物,使其成为毫无用处的荒土。对于人体的健康,转基因大米存在着有形和无形的威胁,它对人体的危害程度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所以,转基因大米不该商业化种植。 参考文献:

《科学技术与工程》2009年 第07期

《营养学报》2004年 第05期

《卫生研究》2004年 第01期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5年 第01期

《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 第33期

《核农学报》2012年 第06期

《食品工程》2013年 第02期

《中国营养学会第九次全国营养学术会议项目总结论文集》

论是否应该进行死亡教育

摘要:在生活水平不管提高、生活方式不断改善的发展时代,人们对死亡的承受能力大不如前,看着亲人或好友离世,有的人承受不了悲痛的打击,当场晕厥,更有甚者,直接追随他们而去。悲痛是理所当然的,但把死亡看得太重是不好的表现。正确面对死亡,不畏惧死亡,这才是我们对死亡应有的态度。

关键词:死亡教育、安乐死、脑死亡、解脱

一、死亡的综述

死亡分为两种,脑死亡和心脏停止。对于临床上虽有心跳但无自主呼吸,脑功能已经永久性丧失,最终必致死亡的病人,称之为脑死亡。脑死亡可能是植物人,心脏停止一般才是判定死亡的标准。

安乐死有“好的死亡”或者“无痛苦的死亡”的含意,是一种给予患有不治之症的人以无痛楚、或更严谨而言“尽其量减小痛楚地”致死的行为或措施,一般用于在个别患者出现了无法医治的长期显性病症,因病情到了晚期或不治之症,对病人造成极大的负担,不愿再受病痛折磨而采取的了结生命的措施,经过医生和病人双方同意后进行,为减轻痛苦而进行的提前死亡。我国的定义指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垂危状态下,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病人和其亲友的要求下,经医生认可,用人道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中结束生命过程。

二、死亡教育的必要性

美国的一些小学校里开设了别具一格的“死亡课”。在教育部接受过专门训练的殡葬行业从业人员或护士走进课堂当起教师,跟孩子们认真地讨论人死时会发生什么事,并且让他们轮流通过演剧的方式,模拟一旦遇到亲人因车祸死亡等情形时的应对方式,体验一下突然成为孤儿的凄凉感觉,或走进火葬场参观火葬的全过程,甚至设计或参加一台模拟的“向亲人遗体告别”仪式等等。尽管也有人认为这么做可能会给孩子心中留下阴影,但大多数教育专家和家长却对此表示支持。孩子们还在家长或老师的带领下,来到郊外专为绝症患者提供善终服务的宁养院,把准备好的五彩缤纷的花瓣轻轻撒向临终者的床榻,送上祝福的话语,微笑着目送他告别人世。

对于孩子提出的“死亡问题”,美国家长总是做出最为直截了当、简单明了的回答,并尽量避免似是而非或模糊不清。此外,他们也较少利用神话或宗教中的诸如天堂、地狱之类的传说来对死亡做出解释。这是因为他们认定,尽管做出这样的解释也许最为简单轻松,但要是孩子长大了并不相信这些,那他就必然会陷入更深的无所适从之中难以自拔。当然,美国人更不赞成将“人死后都会变鬼”这样的“黑色迷信”作为知识,来传授给天真的孩子。他们认为:要是同时还把“鬼”描绘成面目狰狞的怪物,副作用可能就会更大——这样的“解释”除了可能误导孩子外,无疑还会增加孩子做噩梦的可能,并人为地加大了孩子的恐惧感等其他种种心理压力,以至于当家里真的死了人时,惊恐的孩子甚至不敢参加亲人的追悼会。更确切地说,绝大多数美国家长是将“死亡”视为一种“情感知识”存入孩子的“知识库”

的。他们断言:可能有那么一天,家中一只小狗小猫或家庭成员真的归西时,孩子便能动用他所需要的“情感知识”,来理解他将面临的深深悲伤究竟是怎么回事了。

由此观之,对人们从小进行死亡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死亡教育的特殊性

死亡教育对青少年尤为重要。不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并不代表他们已经了解该领域的知识。孩子们通过不正当、不合理的渠道和途径在潜意识里获得的“死亡教育”,注定是不全面的、偏激的,甚至是畸形的。针对青少年屡见不鲜的轻视生命、曲解死亡和恐惧死亡的现实,死亡教育的实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死亡教育的目的性

许多专家和学者都认为,儿童对死亡问题应该有观察、发问、表达记忆及感受的机会。它的主要目的有4个:使人们获得死亡的知识;使人们对死亡有一个科学的认识;提高人们为濒死病人提供帮助的能力;减少青少年的意外死亡。

死亡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正确地面对自我之死和他人之死,理解生与死是人类自然生命历程的必然组成部分,从而树立科学、合理、健康的死亡观;可以消除人们对死亡的恐惧、焦虑等心理现象,教育人们坦然面对死亡;使人们思索各种死亡问题,学习和探讨死亡的心理过程以及死亡对人们的心理影响,为处理自我之死、亲人之死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五、我的观点和看法

生命诚可贵,无论病痛要我们承受多大的折磨,我们都要坚持到最后,哪怕只剩最后一口气,也要和病魔抗争到底。所以我不接受安乐死,就算是脑死亡要孤独地、冷冰冰地躺一辈子,我也要凭着最后一点意识撑到最后。我们应该从小进行死亡教育,学会如何面对死亡,珍惜宝贵的生命。

参考文献

《死亡教育(中国健康教育丛书)》 邹宇华 广东人民出版社 《临终关怀与安乐死曙光》 陈蕃,李伟长 编

《新亚特兰提斯》 F.培根

《论安乐死在我国是否应该合法化》张蓬清

《生命法学论》 顾肖荣, 倪正茂 上海:文汇出版社

《卫生法学》吴崇其, 达庆东 北京:法律出版社

《死亡档案》王雪梅 科学出版社

《死亡课》 查尔斯·科尔 克莱德.内比 多娜.科尔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安乐死启示录》许士凯等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相关内容

  • 选[生命科学导论]有感
  • 选生命科学导论有感 [摘要]随着生命科学迅猛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加强高校生命科学素养普及教育是国内外许多高校的一个发展趋势.自本人选上课以来,从没有发现在其他学校出现的学生对非专业知识的不感兴趣,以及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等现象.在回味授课文先生的魅力之余,用鲜活的上课感受,勒此以记. [关 ...

  • 生命科学导论期末考试 复习提纲(精华版)
  • 生命科学导论 第一章 绪论 1.[填空题]生命的本质特征 ①新陈代谢 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②生长.发育和繁殖 生物经历了从小到大过程,表现细胞数量增加 ③遗传.变异与适应 ④应激性和适应性 3.本世纪人类面临的挑战有哪些方面? 人口膨胀.粮食短缺.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疾病.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4. ...

  • 生命科学导论论文
  • 生命科学导论课程论文 遗传的奥秘 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102班 张勇 通过这段时间对"生命科学导论"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受益匪浅,学到了很多新奇的东西特别是在遗传方面的奥秘更另我神往. 很多人都说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生物学在现今社会中的作用, 而且随着生物科学技 ...

  • 北理生命科学导论结课论文
  • 现代生物学技术与社会生活 摘要: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生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生命科学与我们的生活的连系越来越紧密,悄悄地改变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将针对"现代生物技术与社会生活&q ...

  • 艺术导论课随想
  • 艺术导论课随想 --品读梵高 每堂艺术导论课,老师除了介绍艺术理论知识外,还会给我们放映一些艺术家或艺术品的纪录片,比如达芬奇与蒙娜丽莎的微笑,文森特·梵高,中国的红楼梦等.通过它们,我对这些艺术家们有了更深的了解.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著名画家--文森特·梵高. 其实,很久以前,对美术一窍不通的我 ...

  • 工商管理导论教案
  • 工商管理导论主要讲授内容 (1-3章) [导入案例] 我们迷茫.我们惆怅/我们骄傲.我们惆怅......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儿来?我们向何处去? 我们迷茫而惆怅? 吴晓波: 我仿佛真的听到,有一群熟悉的陌生人正站在门外.他们已经被这个无比热爱过的国家遗忘. 此刻,它们穿越百年风尘,身着青衫,面无表情 ...

  • 学习临床医学导论心得(2)
  • 学<临床医学导论>感想 一学期眨眼间就过去了,我们<临床医学导论>仅有的十次课,也在十位外貌性格各异,却同是白衣天使的老师的悉心教导下,画上了句号.经过这短短十次课的时间,我们也都感触良多. 上<临床医学导论>课给我最初最强烈的感受是:我是一名医学生,我有着重大的 ...

  • 2017西工大现代科学技术导论试题
  • 现代科学技术导论试题 1. 名词解释(汉字解释不超过五个) 自然:物质世界 科学:系统化知识 技术:可重复技巧 非线性:非比例关系 自组织:混沌变结构 宇航:宇宙航行 环境:周围的地方 进化:发展变化 宇宙大爆炸:时间的开始 2. 简答题(不超过30个字) 宇宙运动的基本性质:1.时间有始无终 2. ...

  • 生命科学导论3
  • 付灵懿1440202309 我国桑蚕资源利用现状 目前,我国桑蚕生产遍布26个省份的1000多个县.根据2006年统计资料,全国共有桑园面积 1283.5万亩,生产蚕茧73.9万吨,同比增长 18.8%,接近历史最高产量.近年来,我国以蚕茧为原料形成的丝绸行业,其工业年产值已逾1500亿元:茧丝绸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