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试题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模块检测

高二历史试题

2017年4月

本试题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 每题2分,共25个小题 共50分)

1、“自春秋以来,楚国率先突破诸侯公、侯、伯、子、男序列的局限,自称为王,跟原来的宗主周王齐列。到了战国时期,各国君主先后都变成了王,而七雄中的强者也有了秦与齐并称东、西帝的提议。”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天下共主的时代已来临 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C.分封制度体系趋向崩溃 D.兼并战争促进社会进步

2、习近平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在下列中国古代官职中,最早体现“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的是( ) A.通判 B.御史大夫 C.太尉

D.监察御史

3、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说:“按前代选用,皆州府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罢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往,乌聚云合。”他旨在强调科举制( ) A.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B.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

C.禁锢了知识分子思想

D.提高了官员文化素养

4、史载唐朝驸马(公主夫婿)选取注重门第出身,多出自勋贵名臣,而明朝严禁皇室与大臣联姻,故驸马多出自寒门。这种变化反映了( ) A.中央集权的加强

B.科举制度的成熟 C.贵族制度的衰落

D.专制皇权的强化

5、隋文帝杨坚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以后,又对地方机构进行了改革,将州、郡、县三级改并为州、县二级,克服了南北朝时期“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的弊端。其主要目的在于( )

A.节省中央的财政支出 B.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打击地方豪强势力

高二历史试题 第1页(共8页)

6、从唐“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到宋“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折射出思想观念的变化。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选官制度的变化 B.时局和战的变迁 C.基本国策的改变

D.经济重心的迁移

7、明武宗即位,阁臣刘健等提出几条压制近习的办法,“拟旨,上不从,令再拟。健等力谏„„不报,居数日又言„„越五日,健等复上疏,历数政令十失„„健知志终不行,首上章乞骸骨(辞职),李东阳、谢迁继之„„帝勉从之”。材料中的阁臣( ) A.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 B.升降由皇帝决定 C.拥有制度化的决策权 D.巩固了中央集权

8、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史学家白钢认为:政治上的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经济上的表现,一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其经济基础,二是以自然经济为基本面貌的封建生产方式,文化上推行蒙昧主义,一是天命观。 其中“有权就有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蒙昧主义”历史根源分别是

A. 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B. 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C. 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D. 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9、中国古代实行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它包含两种专制模式,一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二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下列选项包含这两种专制模式的是

A.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 B.汉武帝“中外朝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 C.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设置内阁制

D.明朝设置内阁制;清朝设立军机处

10、公元前8世纪,希腊城邦逐渐发展起来,成为孕育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摇篮。希腊城邦民主政治发展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城邦面积小,公民有更多机会直接参政 B.独立自治使城邦民主发展具有连续性

高二历史试题 第2页(共8页)

C.商品经济发达,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D.希腊较早地受到平等、民主观念的影响

11、雅典公民大会曾依据“陶片放逐法”将民主派领袖执政官泰米斯托克利逐出雅典。后世考古学家在对雅典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191片刻有他名字的陶片,经检测,陶片上的笔迹分属4个人。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

A.直接民主存在弊端 B.少数贵族独享民主 C.废除债务奴隶制度 D.公民缺乏参政热情

12、《查士丁尼法典》要求“人人都应安分守法”,否则,要依法给予严厉制裁;法典还特别强调奴隶必须听命他的主人的安排,不许有任何反抗。这些规定说明( ) A.法典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受侵犯

B.法典是适用于罗马帝国境内各族人的万民法 C.法典注重调解民事纠纷

D.法典为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地位服务

13、下框是古罗马法官判决的一个案例,该案例主要说明了罗马法( )

●案情:甲请乙建造房屋。新屋落成后不久倒塌,致甲之子身亡。乙逃遁,甲将乙父子告上法庭。●判决:父亲的罪名不应由儿子承担,判乙之子无罪开释。在乙未到庭自辩前,暂定无罪。 A.重视维护平民的利益 B.司法审判程序严格完备

C.确保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D.具有理性、公平、重视证据的精神

14、公元前445年,罗马废除贵族与平民不能通婚的旧法;公元前367年,又以法律形式授予平民与贵族分享公有土地的平等权利„„罗马制定上述法律的主要目的是( ) A.完善法律体系 B.稳定社会秩序 C.保障贵族利益

D.维护帝国统治

15、“它是一个被创造物,但是它有权毁掉它的创造者。它既是一个由立法机构任命的行政体,又是一个可以消灭立法机构的行政体。它是被造的,但它可以破坏;从起源上讲它是派生的,但在行动中它却具有毁灭性。”这里的“它”是指( ) A.国王

B.议会

C.内阁

D.首相

高二历史试题 第3页(共8页)

16、乔治三世(英国君主,1760—1820年在位)统治时期,内阁名存实亡,政党被视为大逆不道„„权力的重心,在沃波尔内阁时,是由上院滑向下院,现在却是从议会滑向君主。这段材料反映出当时英国( )

A.君主立宪制开始建立起来 B.君主专制权力得以复辟 C.政党政治发展遇到新契机 D.资本主义发展尚不充分

17、19世纪70年代,(法国)农民已经习惯了共和国,他们反对君主派搞政变,工人群众对共和制的态度更为鲜明。对于这种情况,君主派中比较清醒的人也是能认识到的。他们曾无可奈何地说:“我们是君主派,但法国不是。”材料反映了( )

A.民主共和逐渐深入人心 B.共和制和君主制的斗争已结束 C.共和政体在法国最终确立 D.君主派已经完全放弃专制政体

18、“历史告诉我们,在所有年代,在所有形式的政府下,统治者大都是一样的,他们敢多坏就有多坏,堕落的空虚,愚昧的诅咒就像麻风病一样附着在他们身上。”鉴于此,美国人采取的有力措施是( )

A.实行联邦制政体 B.确立分权制衡原则 C.保持两党制原则

D.坚持人民主权原则

19、 “国政一公之臣民,其君不以为私。其择官治事,亦有阶级、资格,而所用必皆贤能,一与其臣民共之。„„臣民一有不惬,即不得安其位。自始设议政院,即分同异二党,使各歇其志意,推究辨驳,以定是非;而秉政者亦于其间迭起以争胜。”这一描述反映了作者对( ) A.美国选官制度的赞赏 B.美国分权体制的赞赏

C.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政治体制的赞赏 D.英国宪政制度的赞赏

20、“美利坚生来便包罗万象„„合众国全境土质不一,气候参差,可以说国中有国;因而任何事情,若只定一条法则,都不足概括全局。”美国1787年宪法中与此种特点相适应的原则是( )

A.联邦制原则 B.分权制衡原则 C.民主原则 D.中央集权原则

高二历史试题 第4页(共8页)

21、如图漫画《丢弃领航员》所示,1890年新继位不久的德皇威廉二世,决定革除权倾一世的俾斯麦在帝国政府中的首相职务。对此事件最为合理的评述是(

)

A.帝国议会行使了对俾斯麦的弹劾权 B.威廉二世的决定符合帝国宪法精神 C.德意志帝国军国主义色彩依然浓厚 D.德意志帝国仍然实行封建君主专制

22、某学生的论文把英国“光荣革命”、美国l787年宪法、法国1875年“一票共和”、设计德国政治管理模式的俾斯麦等作为重要证据。该论文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 B.西方政党政治的发展演变 C.走向世界的英国政治发展模式 D.资产阶级革命在欧美的扩展

23、德国宰相俾斯麦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制定不仅是参照了英国的立宪制度,更重要的一点还是得益于美国。”《德意志帝国宪法》对英国立宪制度的参照主要体现在( ) A.皇帝权力受到制约 B.实行联邦制 C.设立责任内阁 D.议会拥有立法权

24、1875年,英国怡和洋行的“海洋”号轮船在黄海海域将中国轮船招商局的“福星”号货轮撞沉,造成中国大量财物损失和63人罹难。然而“海洋”号及其船长却被上海的英国领事法庭放走,没有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究其原因是英国在中国享有( ) A.领事裁判权

B.领海航行权 C.片面最惠国待遇

D.自由通商权

25、1861年4月,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看到一本书的新印本后,在日记中写道:“其中所言,颇有见识„„皆是效法西人所为,其钦折外洋,殆为心悦诚服,而于夷情最谙练„„观此书,则贼中不为无人。”此书应为( )

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 C.《应诏统筹全局折》 D.《海国图志》

高二历史试题 第5页(共8页)

第II卷(共50分)

注意事项:

1、第Ⅱ卷试题答案用0.5mm中性笔作答在答题卷上,直接书写在试题上的答案无效。 2、在答题卷上答题前,务必把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26、建立宪政——走向民主、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潮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

材料二 “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1)材料一与材料二中“法”的职能有什么区别?(4分)

材料三 伯利克里说,雅典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让一个人担任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的真正才能。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

(2)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伯利克里在这段话中提到的雅典民主制的特点。(6分)

高二历史试题 第6页(共8页)

材料四:

(3)材料四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什么政治制度?该制度有什么作用? (6分) 材料五

(4)材料五联邦政府结构是依据哪一部法律文献构建的?材料四和材料五在政府框架构建原则上有什么共同点?其目的有何本质区别? (8分)

(5)综上所有材料,你如何看待中西政治制度的多样性?(4分)

高二历史试题 第7页(共8页)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88年革命之所以“光荣”,就在于它完成了1640年以后未能完成的任务,只不过使用了另一种手段。„„尽管英国以后的政治历程仍然是曲折的,但正是“光荣革命”把英国引进了现代社会。 ——摘编自齐世荣等主编《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 材料二 战争失败后,君主专制主义者在是否设单一候选人的问题上没能达成一致。争吵使得那些支持共和政体的人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势力。„„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可谓应时而生:这是一

个有着强大的立法机构的自由主义国家,总统行政部门权力微弱。

——摘编自《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1871年宪法是一部照顾各种势力利益的妥协性宪法,是在考虑各邦原统治者利益、资产阶级自由派关于建立统一民族国家的要求以及普鲁士的霸权等三个主要因素的基础上产生的。该宪法有关行政机构的设置、政治体制的架构等,皆可从以上三大因素中找到根据。

——摘编自齐世荣等主编《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光荣革命”使用的“另一种手段”。它怎样把英国“引进了现代社会”?(6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普法战争对法国政体的演进所产生的影响。结合法国1875年宪法的内容,说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总统行政部门权力微弱”的表现。(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1871年宪法为什么要体现“普鲁士的霸权”。它怎样体现了“普鲁士的霸权”?(8分)

(4分)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近代代议制确立的过程和形式所体现的基本特征的认识(2)

高二历史试题 第8页(共8页)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模块检测

高二历史试题

2017年4月

本试题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 每题2分,共25个小题 共50分)

1、“自春秋以来,楚国率先突破诸侯公、侯、伯、子、男序列的局限,自称为王,跟原来的宗主周王齐列。到了战国时期,各国君主先后都变成了王,而七雄中的强者也有了秦与齐并称东、西帝的提议。”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天下共主的时代已来临 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C.分封制度体系趋向崩溃 D.兼并战争促进社会进步

2、习近平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在下列中国古代官职中,最早体现“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的是( ) A.通判 B.御史大夫 C.太尉

D.监察御史

3、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说:“按前代选用,皆州府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罢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往,乌聚云合。”他旨在强调科举制( ) A.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B.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

C.禁锢了知识分子思想

D.提高了官员文化素养

4、史载唐朝驸马(公主夫婿)选取注重门第出身,多出自勋贵名臣,而明朝严禁皇室与大臣联姻,故驸马多出自寒门。这种变化反映了( ) A.中央集权的加强

B.科举制度的成熟 C.贵族制度的衰落

D.专制皇权的强化

5、隋文帝杨坚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以后,又对地方机构进行了改革,将州、郡、县三级改并为州、县二级,克服了南北朝时期“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的弊端。其主要目的在于( )

A.节省中央的财政支出 B.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打击地方豪强势力

高二历史试题 第1页(共8页)

6、从唐“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到宋“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折射出思想观念的变化。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选官制度的变化 B.时局和战的变迁 C.基本国策的改变

D.经济重心的迁移

7、明武宗即位,阁臣刘健等提出几条压制近习的办法,“拟旨,上不从,令再拟。健等力谏„„不报,居数日又言„„越五日,健等复上疏,历数政令十失„„健知志终不行,首上章乞骸骨(辞职),李东阳、谢迁继之„„帝勉从之”。材料中的阁臣( ) A.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 B.升降由皇帝决定 C.拥有制度化的决策权 D.巩固了中央集权

8、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史学家白钢认为:政治上的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经济上的表现,一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其经济基础,二是以自然经济为基本面貌的封建生产方式,文化上推行蒙昧主义,一是天命观。 其中“有权就有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蒙昧主义”历史根源分别是

A. 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B. 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C. 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D. 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9、中国古代实行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它包含两种专制模式,一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二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下列选项包含这两种专制模式的是

A.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 B.汉武帝“中外朝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 C.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设置内阁制

D.明朝设置内阁制;清朝设立军机处

10、公元前8世纪,希腊城邦逐渐发展起来,成为孕育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摇篮。希腊城邦民主政治发展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城邦面积小,公民有更多机会直接参政 B.独立自治使城邦民主发展具有连续性

高二历史试题 第2页(共8页)

C.商品经济发达,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D.希腊较早地受到平等、民主观念的影响

11、雅典公民大会曾依据“陶片放逐法”将民主派领袖执政官泰米斯托克利逐出雅典。后世考古学家在对雅典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191片刻有他名字的陶片,经检测,陶片上的笔迹分属4个人。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

A.直接民主存在弊端 B.少数贵族独享民主 C.废除债务奴隶制度 D.公民缺乏参政热情

12、《查士丁尼法典》要求“人人都应安分守法”,否则,要依法给予严厉制裁;法典还特别强调奴隶必须听命他的主人的安排,不许有任何反抗。这些规定说明( ) A.法典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受侵犯

B.法典是适用于罗马帝国境内各族人的万民法 C.法典注重调解民事纠纷

D.法典为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地位服务

13、下框是古罗马法官判决的一个案例,该案例主要说明了罗马法( )

●案情:甲请乙建造房屋。新屋落成后不久倒塌,致甲之子身亡。乙逃遁,甲将乙父子告上法庭。●判决:父亲的罪名不应由儿子承担,判乙之子无罪开释。在乙未到庭自辩前,暂定无罪。 A.重视维护平民的利益 B.司法审判程序严格完备

C.确保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D.具有理性、公平、重视证据的精神

14、公元前445年,罗马废除贵族与平民不能通婚的旧法;公元前367年,又以法律形式授予平民与贵族分享公有土地的平等权利„„罗马制定上述法律的主要目的是( ) A.完善法律体系 B.稳定社会秩序 C.保障贵族利益

D.维护帝国统治

15、“它是一个被创造物,但是它有权毁掉它的创造者。它既是一个由立法机构任命的行政体,又是一个可以消灭立法机构的行政体。它是被造的,但它可以破坏;从起源上讲它是派生的,但在行动中它却具有毁灭性。”这里的“它”是指( ) A.国王

B.议会

C.内阁

D.首相

高二历史试题 第3页(共8页)

16、乔治三世(英国君主,1760—1820年在位)统治时期,内阁名存实亡,政党被视为大逆不道„„权力的重心,在沃波尔内阁时,是由上院滑向下院,现在却是从议会滑向君主。这段材料反映出当时英国( )

A.君主立宪制开始建立起来 B.君主专制权力得以复辟 C.政党政治发展遇到新契机 D.资本主义发展尚不充分

17、19世纪70年代,(法国)农民已经习惯了共和国,他们反对君主派搞政变,工人群众对共和制的态度更为鲜明。对于这种情况,君主派中比较清醒的人也是能认识到的。他们曾无可奈何地说:“我们是君主派,但法国不是。”材料反映了( )

A.民主共和逐渐深入人心 B.共和制和君主制的斗争已结束 C.共和政体在法国最终确立 D.君主派已经完全放弃专制政体

18、“历史告诉我们,在所有年代,在所有形式的政府下,统治者大都是一样的,他们敢多坏就有多坏,堕落的空虚,愚昧的诅咒就像麻风病一样附着在他们身上。”鉴于此,美国人采取的有力措施是( )

A.实行联邦制政体 B.确立分权制衡原则 C.保持两党制原则

D.坚持人民主权原则

19、 “国政一公之臣民,其君不以为私。其择官治事,亦有阶级、资格,而所用必皆贤能,一与其臣民共之。„„臣民一有不惬,即不得安其位。自始设议政院,即分同异二党,使各歇其志意,推究辨驳,以定是非;而秉政者亦于其间迭起以争胜。”这一描述反映了作者对( ) A.美国选官制度的赞赏 B.美国分权体制的赞赏

C.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政治体制的赞赏 D.英国宪政制度的赞赏

20、“美利坚生来便包罗万象„„合众国全境土质不一,气候参差,可以说国中有国;因而任何事情,若只定一条法则,都不足概括全局。”美国1787年宪法中与此种特点相适应的原则是( )

A.联邦制原则 B.分权制衡原则 C.民主原则 D.中央集权原则

高二历史试题 第4页(共8页)

21、如图漫画《丢弃领航员》所示,1890年新继位不久的德皇威廉二世,决定革除权倾一世的俾斯麦在帝国政府中的首相职务。对此事件最为合理的评述是(

)

A.帝国议会行使了对俾斯麦的弹劾权 B.威廉二世的决定符合帝国宪法精神 C.德意志帝国军国主义色彩依然浓厚 D.德意志帝国仍然实行封建君主专制

22、某学生的论文把英国“光荣革命”、美国l787年宪法、法国1875年“一票共和”、设计德国政治管理模式的俾斯麦等作为重要证据。该论文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 B.西方政党政治的发展演变 C.走向世界的英国政治发展模式 D.资产阶级革命在欧美的扩展

23、德国宰相俾斯麦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制定不仅是参照了英国的立宪制度,更重要的一点还是得益于美国。”《德意志帝国宪法》对英国立宪制度的参照主要体现在( ) A.皇帝权力受到制约 B.实行联邦制 C.设立责任内阁 D.议会拥有立法权

24、1875年,英国怡和洋行的“海洋”号轮船在黄海海域将中国轮船招商局的“福星”号货轮撞沉,造成中国大量财物损失和63人罹难。然而“海洋”号及其船长却被上海的英国领事法庭放走,没有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究其原因是英国在中国享有( ) A.领事裁判权

B.领海航行权 C.片面最惠国待遇

D.自由通商权

25、1861年4月,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看到一本书的新印本后,在日记中写道:“其中所言,颇有见识„„皆是效法西人所为,其钦折外洋,殆为心悦诚服,而于夷情最谙练„„观此书,则贼中不为无人。”此书应为( )

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 C.《应诏统筹全局折》 D.《海国图志》

高二历史试题 第5页(共8页)

第II卷(共50分)

注意事项:

1、第Ⅱ卷试题答案用0.5mm中性笔作答在答题卷上,直接书写在试题上的答案无效。 2、在答题卷上答题前,务必把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26、建立宪政——走向民主、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潮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

材料二 “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1)材料一与材料二中“法”的职能有什么区别?(4分)

材料三 伯利克里说,雅典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让一个人担任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的真正才能。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

(2)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伯利克里在这段话中提到的雅典民主制的特点。(6分)

高二历史试题 第6页(共8页)

材料四:

(3)材料四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什么政治制度?该制度有什么作用? (6分) 材料五

(4)材料五联邦政府结构是依据哪一部法律文献构建的?材料四和材料五在政府框架构建原则上有什么共同点?其目的有何本质区别? (8分)

(5)综上所有材料,你如何看待中西政治制度的多样性?(4分)

高二历史试题 第7页(共8页)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88年革命之所以“光荣”,就在于它完成了1640年以后未能完成的任务,只不过使用了另一种手段。„„尽管英国以后的政治历程仍然是曲折的,但正是“光荣革命”把英国引进了现代社会。 ——摘编自齐世荣等主编《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 材料二 战争失败后,君主专制主义者在是否设单一候选人的问题上没能达成一致。争吵使得那些支持共和政体的人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势力。„„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可谓应时而生:这是一

个有着强大的立法机构的自由主义国家,总统行政部门权力微弱。

——摘编自《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1871年宪法是一部照顾各种势力利益的妥协性宪法,是在考虑各邦原统治者利益、资产阶级自由派关于建立统一民族国家的要求以及普鲁士的霸权等三个主要因素的基础上产生的。该宪法有关行政机构的设置、政治体制的架构等,皆可从以上三大因素中找到根据。

——摘编自齐世荣等主编《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光荣革命”使用的“另一种手段”。它怎样把英国“引进了现代社会”?(6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普法战争对法国政体的演进所产生的影响。结合法国1875年宪法的内容,说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总统行政部门权力微弱”的表现。(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1871年宪法为什么要体现“普鲁士的霸权”。它怎样体现了“普鲁士的霸权”?(8分)

(4分)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近代代议制确立的过程和形式所体现的基本特征的认识(2)

高二历史试题 第8页(共8页)


相关内容

  • 高二历史期中考试试题
  • 高二历史期中考试试题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1.梭伦改革的哪一项措施打破了贵族政治专权的局面,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力( ) A颁布"解负令" B.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C.废除"六一汉"制度 ...

  • 高二历史试卷分析
  • 高二下期期末统考历史试卷分析 朱占军 一.试题概况: 本次历史统考试范围为必修三(占百分之八十),选一选二(占百分之二十),题量适中,对所学知识的覆盖面较大,题型和卷面设计基本与高考全国卷接轨,注重对基础知识.主干知识与能力要求相结合 试卷着重对知识能力的考察,学生易打错,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次考试 ...

  • 陕西咸阳高二历史学业水平综合测试题
  • 陕西咸阳高二历史学业水平综合测试题 本试卷分为Ⅰ卷和Ⅱ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第Ⅰ卷(客观题 共7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择最符合题意的一项,并将答案涂入答题卡. 1.周初实行分封的目的是为了: ( ) A.建立军事屏障,防 ...

  • 高二历史必修三期末试题
  • 高二历史必修三学业水平测试题 姓名: 班级: 考号: 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80分,请把答案写到答题卡中) 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 A."仁" B."义" C."礼" D."信" 2.孔子"有 ...

  • 高二历史月考试题(文科)
  •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三) 高二年级 历史试题(文科) (命题人: 审核人: 校对人:)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关于1956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不符合史实的是( ) A.确保了学术文化事业此后十多年的繁荣 B.吸取了 ...

  • 高二必修三历史第一单元月考试题
  • 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每小题3分, 共60分.) 1. 在一个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答记者会关于物价上涨的问题时说:"我一边看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温总理所引句体现 ...

  • 高二月考三历史试题
  • 河北文安一中2015-2016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月考三 历史试题 2015年12月 第Ⅰ卷(选择题,共7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 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把正确答案涂到答题卡上.) 1.为响应党中央厉行节约的号召,许多学校加入到反对&quo ...

  • 高二历史上册第一次联考试题
  • 序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0-2011学年上期高2012级第一次阶段性考试 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一卷(选择题)和第二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 ...

  • 高二考试分析
  • 高二考试分析 本次的历史试题,从考查的知识范围来看,包括中国思想史和西方思想:从题型看,包括30个单选题(60分),和3个材料解析题(40分),主观.客观的比例搭配协调:从题量和试题难度看,全卷难度适中.从考查的形式来看,既体现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又渗透很强的历史思维能力的要求,对于那些基础知识掌握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