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寻求内部结构和模型"类课题的探究性教学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版)》强调:“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根据初中物理课程所涉及的探究课题的内容特点,我们可以把探究性教学分为:建立某种概念和规律的探究活动,观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探究活动,寻求内部结构和模型的探究活动,技术设计与创新的探究活动,与社会问题相联系的探究活动(包括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热点问题及科学技术史中的主题)等.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各类探究性课题的最佳教学模式.下面就结合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走进分子世界”一节的课堂教学设计案例,谈谈“寻求内部结构和模型”类课题的探究性教学活动该如何有效开展.

  1教学分析

  这一节的内容在已学的前面几章中涉及不多,与之相关的一点知识也是被安排在九年级《机械能和内能》一章,而且学生也只有到初三才开始接触化学课程中关于分子方面的知识.另外,这部分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比较少,因此,在八年级下学期开展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尽管总体要求不高,但还是有相当难度的,学生会感到比较陌生和抽象.

  2教学目标

  2.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在认识物质结构过程中采用的科学方法,知道分子模型的主要内容,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单元,对分子大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了解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2)知道显微镜在拓展人类的视觉范围、探测微观粒子方面的重要作用,了解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了解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并能定性地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2.2过程与方法

  (1)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活动亲身体会建立物质结构模型的过程.

  (2)学生通过对课本中相关物理学史知识的学习,初步了解人类认识自然和发现规律的基本方法,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在物质结构模型的建立、改进和完善过程中感受发现的喜悦和探究的乐趣.

  (2)在探究的过程中渗透“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善于发现、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并逐步提高进行科学探究的实践能力.

  3教学过程

  3.1选择模型

  活动(1):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一条线,远看和靠近观察,你所看到的现象有何不同?

  活动(2):用素描炭笔在纸上画一条线,再用放大镜或低倍显微镜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活动(3):一根长玻璃管中先装入半管水,再用酒精将玻璃管灌满.封闭管口反复翻转,再来观察此时液面的位置.混合前后的总体积一样吗?这说明了什么?

  活动(4):下面哪一种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上面活动中的现象?请你做出选择()

  A.物质是由微小颗粒组成的,各个微小颗粒紧靠在一起,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连续体;

  B.固体是由微小颗粒组成的,液体是连成一片的;

  C.物质是由微小颗粒组成的,微小颗粒之间有空隙.

  小结一科学研究发现,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

  3.2改进模型

  活动(5):在客厅内看电视的小明,能闻到厨房内炒菜的香味.用上面“小结一”中提出的分子模型能够解释这一现象吗?你认为对分子模型的内容还需要做什么补充?有哪些证据支持你的猜想?

  活动(6):教师演示两种液体的扩散现象,两种气体的扩散现象.

  小结二大量实验事实证明,分子处在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之中.

  3.3完善模型

  活动(7):既然分子间有空隙,而且分子又是运动的,那么为什么我们看到的许多物体却不是散沙一盘?你认为对分子模型的内容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吗?

  活动(8):教师演示铅块相互紧压而粘在一起的实验.

  小结三大量的实验事实和研究证明,分子间不仅存在吸引力,而且还存在排斥力.

  3.4总结归纳

  活动(9):请你对分子模型进行完整的表述.

  4教学反思

  4.1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

  对于“走进分子世界”一节内容的教学,由于研究的对象是物质的微观层次的结构,很难让学生通过直接探究来建构知识,因此教师往往采用讲授的形式,先通过观看物质内部结构的图片、模拟动画,然后直接向学生说明,科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物质是可分的,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分子之间有空隙,分子之间还存在着相互吸引力和排斥力.如果教师采用这样的方式将分子动理论的内容直接抛给学生,这样的教学过程由于缺乏严谨的推理,显得苍白无力,而且无法落实新课标所提出的“让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相似的探究过程,主动获取物理知识,领悟科学探究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的精神.

  4.2探究性教学的优点

  (1)本节课的设计既考虑了知识目标的达成,还关注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目标的落实,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受到微观世界的奥妙,激发他们对探究微观世界的兴趣,同时了解了对微观世界进行科学研究的思想方法.

  (2)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不是简单的陈述物理学家的研究过程和结论,而是参照物理学家的研究方法,关注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一系列情境,让学生参与到建构分子模型的过程中去.

  (3)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也就是“物质的分子模型”的创建过程,整个过程科学、严谨、水到渠成.始终贯穿了“体验过程,自主建构,培植学生科学素养”这一主线,抓住了探究性教学的本质与核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使用了科学的方法,并体会到自主获得知识的快乐,不再觉得科学研究有多么神秘,从而树立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充分落实了三维教学目标.

  (4)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还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例如,在学生经历了3个探究活动之后,教师并没有要求学生自己创建模型,而是让学生选择一种模型,这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在模型的改进和进一步完善中,都是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去猜想和举证,把探究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很好的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形成结构性的知识.

  (5)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包含了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探究活动,其实就是一些物理实验,学生正是先通过宏观实验现象的观察,从而进行合理的猜想,再通过逻辑推理选择一种合适的模型,接下来收集充分的证据验证并逐步改进和完善这种模型.也就是说,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实验探究为主线,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在“做中学”.同时,本节课坚持了物理实验与理性思维齐头并进、交互感应的原则,所涉及的实验观察活动能够为理性思维活动提供可靠、丰富的感性资料,同时也让理性思维真正起到了给实验研究科学导向的作用,从而使我们的物理课堂内容丰富、气氛和谐、富有情趣,更重要的是能够将学生的思维水平推向更高的层次.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版)》强调:“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根据初中物理课程所涉及的探究课题的内容特点,我们可以把探究性教学分为:建立某种概念和规律的探究活动,观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探究活动,寻求内部结构和模型的探究活动,技术设计与创新的探究活动,与社会问题相联系的探究活动(包括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热点问题及科学技术史中的主题)等.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各类探究性课题的最佳教学模式.下面就结合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走进分子世界”一节的课堂教学设计案例,谈谈“寻求内部结构和模型”类课题的探究性教学活动该如何有效开展.

  1教学分析

  这一节的内容在已学的前面几章中涉及不多,与之相关的一点知识也是被安排在九年级《机械能和内能》一章,而且学生也只有到初三才开始接触化学课程中关于分子方面的知识.另外,这部分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比较少,因此,在八年级下学期开展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尽管总体要求不高,但还是有相当难度的,学生会感到比较陌生和抽象.

  2教学目标

  2.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在认识物质结构过程中采用的科学方法,知道分子模型的主要内容,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单元,对分子大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了解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2)知道显微镜在拓展人类的视觉范围、探测微观粒子方面的重要作用,了解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了解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并能定性地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2.2过程与方法

  (1)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活动亲身体会建立物质结构模型的过程.

  (2)学生通过对课本中相关物理学史知识的学习,初步了解人类认识自然和发现规律的基本方法,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在物质结构模型的建立、改进和完善过程中感受发现的喜悦和探究的乐趣.

  (2)在探究的过程中渗透“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善于发现、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并逐步提高进行科学探究的实践能力.

  3教学过程

  3.1选择模型

  活动(1):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一条线,远看和靠近观察,你所看到的现象有何不同?

  活动(2):用素描炭笔在纸上画一条线,再用放大镜或低倍显微镜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活动(3):一根长玻璃管中先装入半管水,再用酒精将玻璃管灌满.封闭管口反复翻转,再来观察此时液面的位置.混合前后的总体积一样吗?这说明了什么?

  活动(4):下面哪一种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上面活动中的现象?请你做出选择()

  A.物质是由微小颗粒组成的,各个微小颗粒紧靠在一起,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连续体;

  B.固体是由微小颗粒组成的,液体是连成一片的;

  C.物质是由微小颗粒组成的,微小颗粒之间有空隙.

  小结一科学研究发现,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

  3.2改进模型

  活动(5):在客厅内看电视的小明,能闻到厨房内炒菜的香味.用上面“小结一”中提出的分子模型能够解释这一现象吗?你认为对分子模型的内容还需要做什么补充?有哪些证据支持你的猜想?

  活动(6):教师演示两种液体的扩散现象,两种气体的扩散现象.

  小结二大量实验事实证明,分子处在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之中.

  3.3完善模型

  活动(7):既然分子间有空隙,而且分子又是运动的,那么为什么我们看到的许多物体却不是散沙一盘?你认为对分子模型的内容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吗?

  活动(8):教师演示铅块相互紧压而粘在一起的实验.

  小结三大量的实验事实和研究证明,分子间不仅存在吸引力,而且还存在排斥力.

  3.4总结归纳

  活动(9):请你对分子模型进行完整的表述.

  4教学反思

  4.1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

  对于“走进分子世界”一节内容的教学,由于研究的对象是物质的微观层次的结构,很难让学生通过直接探究来建构知识,因此教师往往采用讲授的形式,先通过观看物质内部结构的图片、模拟动画,然后直接向学生说明,科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物质是可分的,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分子之间有空隙,分子之间还存在着相互吸引力和排斥力.如果教师采用这样的方式将分子动理论的内容直接抛给学生,这样的教学过程由于缺乏严谨的推理,显得苍白无力,而且无法落实新课标所提出的“让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相似的探究过程,主动获取物理知识,领悟科学探究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的精神.

  4.2探究性教学的优点

  (1)本节课的设计既考虑了知识目标的达成,还关注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目标的落实,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受到微观世界的奥妙,激发他们对探究微观世界的兴趣,同时了解了对微观世界进行科学研究的思想方法.

  (2)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不是简单的陈述物理学家的研究过程和结论,而是参照物理学家的研究方法,关注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一系列情境,让学生参与到建构分子模型的过程中去.

  (3)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也就是“物质的分子模型”的创建过程,整个过程科学、严谨、水到渠成.始终贯穿了“体验过程,自主建构,培植学生科学素养”这一主线,抓住了探究性教学的本质与核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使用了科学的方法,并体会到自主获得知识的快乐,不再觉得科学研究有多么神秘,从而树立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充分落实了三维教学目标.

  (4)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还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例如,在学生经历了3个探究活动之后,教师并没有要求学生自己创建模型,而是让学生选择一种模型,这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在模型的改进和进一步完善中,都是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去猜想和举证,把探究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很好的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形成结构性的知识.

  (5)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包含了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探究活动,其实就是一些物理实验,学生正是先通过宏观实验现象的观察,从而进行合理的猜想,再通过逻辑推理选择一种合适的模型,接下来收集充分的证据验证并逐步改进和完善这种模型.也就是说,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实验探究为主线,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在“做中学”.同时,本节课坚持了物理实验与理性思维齐头并进、交互感应的原则,所涉及的实验观察活动能够为理性思维活动提供可靠、丰富的感性资料,同时也让理性思维真正起到了给实验研究科学导向的作用,从而使我们的物理课堂内容丰富、气氛和谐、富有情趣,更重要的是能够将学生的思维水平推向更高的层次.


相关内容

  • 地球的内部说课稿
  • <地球的内部>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体系.内容: <地球的内部>选自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地球的内部>属于"地球与宇宙"中 "地球的概貌"部分.为六年级研究 ...

  • 1.1 原子结构 教案
  • 第二册 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 原子结构 一.教材分析 (一)知识脉络 通过初中的化学学习, 同学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本节教材,就是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地探讨原子核的结构以及核外电子的排布的规律,并利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某些元素的部分性质,使学生初步了解原 ...

  •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一.单元名称:显微镜下的世界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能利用简单的工具对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 2.能利用各种感官直接观察自然事物并能语言和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 特征. 3.了解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了解病毒也是生命中的一类. 知道细胞 ...

  • 我们来造环形山
  •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 海宁市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顾建锋 一.教材分析 <我们来造"环形山">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宇宙>第三课教学内容.本单元核心概念:宇宙是物质的,是可以被观察和认识的,人类对于宇宙已经有了越 ...

  • 教育课题培训之:核心概念与理论依据样例
  • 教育课题培训之: 核心概念与理论依据样例 例1 有关概念的界定 (1)工学交替:工学交替是职业教育实行的学生校内学习理论知识与校内外实践工作交替进行的一种教育.根据当前工学交替的实际运行状况,可作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工学交替是指无论学生的工作时间与学习时间长短,只要二者交替进行就视为工学交替,即超 ...

  • 导入是引起学生注意
  • 导入是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标和建立知识间联系的教学活动方式.这一意图性行动广泛地应用于上课之始,或应用于开设新学科.进入新单元.新段落的教学过程.导入的方法要依据教学的任务和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需求,灵活运用,万万不可千佛一面.新课的导入虽仅占几分钟或几句话,但 ...

  • 4年级小学科学教案
  • 四年级科学学科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科学>四年级上册由"天气"."溶解"."声音"和"我们的身体" 四个单元组成.本册教材是在三年级上.下册的基础上,引领学生经历一系列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探究活动,使他们 ...

  • 2015学年第二学期小学探究型课程工作计划
  • 2015学年第二学期小学探究型课程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为积极深入"二期课改"的推进,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学校将全面落实探究型课程的理念,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大胆尝试,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造精神,努力引导学生在"探究型课程"活动中掌握和运用探究式学习 ...

  • 原子结构教案
  • 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 原子结构 一.教材分析 (一)知识脉络 通过初中的化学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的.本节教材,就是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地探讨原子核的结构以及核 外电子的排布的规律,并利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某些元素的部分性质,使学生 初步了解原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