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专业培养计划
第一部分 培养方案
一、学制
标准学制:4年;学习年限:3-6年。
二、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学位。
三、毕业和学位要求
修满本培养计划规定学分并符合《北京交通大学本科生学籍管理规定》要求的学生,可获得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证书。
符合毕业要求并达到《北京交通大学授予普通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实施细则》要求的学生,经学校学位委员会审核批准,可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四、专业定位
突出以水质工程学、固废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等课程为主线兼顾物理污染控制、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生态学课程为特色教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五、培养目标
环境工程专业培养适应经济建设需要,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人文素养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掌握当代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外语与计算机应用基本技能、坚实的当代环境工程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环境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能够引领环境工程领域科技发展的潜质,并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六、培养标准及实现矩阵
按照培养目标要求,制定本专业人才培养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的标准,同时将培养标准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实践等教学环节中,构建培养标准实现矩阵。格式如下:
表1 培养标准及实现矩阵
1
2
七、课程体系及学分分配
1. 课程体系
总学分165学分,从层次上看,人文社科基础类45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为27.3%;自然科学基础类30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为18.2%;专业类80学分,占总学分比例48.5%;自主教育10分,占总学分比例为6.1%。从性质上看,必修课106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为64.2%,选修课59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为35.8%。
2. 学分分配
表2 课程体系及学分分配
3
3. 选课注意事项
①课程体系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其中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习(实践)、课程设计和毕业
设计。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单独设置。
②每个学生必须完成的实践环节包括所有的必修实验7周、社会实践2周、认识实习1周、金工实习1周,环境监测实习1周,生产实习1周、课程设计4周、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16周,合计约33周。
③计算机选修课要求至少选修一门程序设计语言并完成相应的1周的课程设计。 ④每个学生应在通识课中选修1门经济类课程和一门环境或可持续发展类课程。
⑤每个学生四年中应至少选修完成1项科研训练项目(包括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
⑥每个学期所选课程的总学分建议23学分左右,但不得超过28学分。 ⑦未获得学分的数学、物理和专业主干课超过3门的学生不建议选修后续课程。
八、主干课程
表3 专业主干课程
4
九、辅修专业课程要求
表4 辅修专业课程要求
说明:若辅修相似专业,必须补修其它的专业必修或专业限选课程,具体课程由所辅修专业选定。
5
第二部分 指导性教学计划
一、教学进程计划
表5 教学进程计划
6
7
注:学期中的S 表明是小学期。
8
二、教学执行计划
第一学期(第一年度秋季)
第二学期(第一年度春季)
9
第一小学期(第一年度夏季)
10
第四学期(第二年度春季)
第六学期(第三年度春季)
第三小学期(第三年度夏季)
第七学期(第四年度秋季)
第八学期(第四年度春季)
附件1: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附件2: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环境工程专业培养计划
第一部分 培养方案
一、学制
标准学制:4年;学习年限:3-6年。
二、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学位。
三、毕业和学位要求
修满本培养计划规定学分并符合《北京交通大学本科生学籍管理规定》要求的学生,可获得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证书。
符合毕业要求并达到《北京交通大学授予普通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实施细则》要求的学生,经学校学位委员会审核批准,可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四、专业定位
突出以水质工程学、固废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等课程为主线兼顾物理污染控制、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生态学课程为特色教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五、培养目标
环境工程专业培养适应经济建设需要,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人文素养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掌握当代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外语与计算机应用基本技能、坚实的当代环境工程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环境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能够引领环境工程领域科技发展的潜质,并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六、培养标准及实现矩阵
按照培养目标要求,制定本专业人才培养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的标准,同时将培养标准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实践等教学环节中,构建培养标准实现矩阵。格式如下:
表1 培养标准及实现矩阵
1
2
七、课程体系及学分分配
1. 课程体系
总学分165学分,从层次上看,人文社科基础类45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为27.3%;自然科学基础类30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为18.2%;专业类80学分,占总学分比例48.5%;自主教育10分,占总学分比例为6.1%。从性质上看,必修课106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为64.2%,选修课59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为35.8%。
2. 学分分配
表2 课程体系及学分分配
3
3. 选课注意事项
①课程体系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其中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习(实践)、课程设计和毕业
设计。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单独设置。
②每个学生必须完成的实践环节包括所有的必修实验7周、社会实践2周、认识实习1周、金工实习1周,环境监测实习1周,生产实习1周、课程设计4周、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16周,合计约33周。
③计算机选修课要求至少选修一门程序设计语言并完成相应的1周的课程设计。 ④每个学生应在通识课中选修1门经济类课程和一门环境或可持续发展类课程。
⑤每个学生四年中应至少选修完成1项科研训练项目(包括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
⑥每个学期所选课程的总学分建议23学分左右,但不得超过28学分。 ⑦未获得学分的数学、物理和专业主干课超过3门的学生不建议选修后续课程。
八、主干课程
表3 专业主干课程
4
九、辅修专业课程要求
表4 辅修专业课程要求
说明:若辅修相似专业,必须补修其它的专业必修或专业限选课程,具体课程由所辅修专业选定。
5
第二部分 指导性教学计划
一、教学进程计划
表5 教学进程计划
6
7
注:学期中的S 表明是小学期。
8
二、教学执行计划
第一学期(第一年度秋季)
第二学期(第一年度春季)
9
第一小学期(第一年度夏季)
10
第四学期(第二年度春季)
第六学期(第三年度春季)
第三小学期(第三年度夏季)
第七学期(第四年度秋季)
第八学期(第四年度春季)
附件1: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附件2: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