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总量丰富 人均不足
黄石市大冶灵乡镇中学 李 钡
【设计思路】:
建设和谐高效课堂必须让和谐思维之树常青,让和谐、思维之树常青包括两方面
的问题:一是如何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二是如何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人与人之
间的和谐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和谐,其内容包括教学过程安排是
否合理、学生之间的合作是否愉快、教学方式是否恰当,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1、设计理念。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着,在教学中教师因应尊重学生
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探究与小组内成员的合
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2、通过学生自学发现问题,利用多媒体手段和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解决问
题。采用知识抢答、问题答辩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
【课程标准及教材分析】:
本节知识是,初中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节教学内容,依据《标准》,
这是一节向学生传授“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的一课,要求教师要根据会考的要求,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
网络。
同时,在前面第一、二章中,已经学习了中国的地形,气候,河流和湖泊知识,
这节安排于此,主要是考虑到地形、气候、河流是促进和影响自然资源形成、利用的
主要自然环境要素,而自然资源的利用,又受人类长期的生产、经济活动的影响,是
人类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中国自然资源的学习,是后期中国的农业,工业,交通运
输业学习的基础。因此本单元教学内容有明显的承上启下、前后关联的特征。
【学情分析】:
1、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分析能力,能够满足从图文资料中获取信息
探究新知识的要求。
2、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对我国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有了了解,为本 章节学习打下了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了解人类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2.自然资源的归类分析
3.知道怎样合理使用自然资源。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加深对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
2.通过对收集资料的对比分析。使学生学会正确分析我国资源现状,学会简单的数
字分析和对比方法,初步学会运用辩证的方法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自然资源与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对合理利用、 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重要意义的认识。
2.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我国资源的现状,学会用辩证的方法分析总量和人均量的关
系,在增强民族自豪感的同时,树立忧患意识,逐步形成正确的资源观、消费观 和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
1.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的现状及其利用自然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
2.合理利用、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及具体做法
【教学难点】:
1.对自然资源的归类与辨析。
2.对“地大物博”自然资源特征的正确剖析。
3.运用资料、数据分析问题。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法;对比分析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制作相应课件、地图、教材、视频、积分卡片、双色笔、搜集相关
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图片导入法。“十一”出去游玩,给大伙晒相片时,大伙说我的相片里
隐含了很多有关资源的信息,请大家帮我看看,都是些什么呢?(展示 图片,并讲解:“这些自然资源与我们生产和生活有何关系?今天我们
就来学习《中国的自然资源》。”
【讲授新课】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一节 自然资源总量丰富 人均不足
【导学预习】1、1分钟阅读学案中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重、难点”。
2、并独立完成学案中的《预习案》内容(6分钟)
3、对学交换学案,完成批改和讲解。(2
【普查提问】“什么是自然资源?”
【学生回答】回忆 小组竞赛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自然资源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取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它
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打出课件)
【圈题游戏】指出课件中的多图中的自然资源图片,并圈起来
【教师总结】说明并告知答案
【教师补充】 那“水”和“煤炭”虽都为资源,但使用结果上有什么区别呢?
【学生竟答】举手抢答。(积分卡奖励)
【教师补充】引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概念。
【合作探究1】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的区别在哪?(3分钟小组讨论)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总结】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能够循环使用的,
属于可再生资源。例如:水资源、气候资源、森林资源、土地资源等。
非可再生资源:是指在人类历史时期用完了就不可能再产生,或使用后
在较短时间内难以恢复的资源,例如煤、石油、矿石等矿产资源。
【设计意图】通过导学案,锻炼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也加强学生的合作表达的能力。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承转过渡】自然资源为我们提供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那么如何利用这些资源呢?
可再生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
【合作探究2】阅读“导学案探究问题2”,并小组讨论,竞赛回答
【学生小结】对可再生资源:合理利用,注意保护和培育
对非可再生资源:珍惜和节约使用
【教师小结】水资源——利用不合理——污染、断流——不可利用一或没有可利用的
--取之尽,用之竭。
土地—水土流失、荒漠化--生产力下降,消失——取之尽,用之竭。
【承转】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地球上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有限
度,那我国的自然资源现状怎样?
【课件显示】二:中国自然资源总的特征:资源丰富,人均不足
【展示课件】“我国的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我国自然资源人均值”
“中国自然资源在世界中的位次”
【教师提问】请找出资源人均不足的原因?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竞争回答
【教师总结】人口的继续增长,人口总量大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将持续增长
对资源利用不当,破坏和浪费资源等
【展示课件】资源利用的不合理
【承转】那么,你们怎样认识“地大物博”这个常用的形容词?对合理利用和保护我
国的自然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讨论】略
【教师小结、课件演示】我们既要看到我国资源的优势,也要看到人均资源不足,相
对短缺。同时,一方面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还会不断大量增长;另一方面,生
活水平和生产能力的提高,自然资源的消耗量也将持续增长。再加上我国资源利用不
当、保护不力、管理不善等问题突出,导致破坏和浪费严重,更加剧了我国资源问题
的严峻性。所以,我们既要为我国丰富的资源而自豪,也要看到资源的危机,树立危
机意识,更好地、合理的利用、节约、保护资源。
【提问】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我们能够做些什么?
【学生活动】完成课件中的倡议书。可将学生分成六大角色
【设计意图】分角色讨论,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锻炼学生
的组织材料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达到思维对话的目的。通过站在不同角色思考问
题,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使我国自然资源
数量上的特征。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们要正确看待总量和人均
占有量,我觉得人均占有量的现实意义更大。所以我们要反思我们以前的行为,正确
认识我国资源的现状,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为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做出我们的贡献。
【板书设计】: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基本特征
可再生资源 1、如何保护、合理利用资源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分类) 总量丰富 人均不足 2、我们个人应该怎么做?
【课后反思】:
本节课力求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尽可能
体现《标准》的要求,注重图导,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的优势和学生互动,突出重点,
淡化难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由于知识水平和学
习经验的差异,小组成员间的差异很大,因而个别同学没有真正参与进来,还需教师
在组织教学和驾驭课堂的能力上有所提高。
【学习效果评估】(细心高效的你,赶紧行动起来盘点收获之旅的果实吧!)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自然资源的是( )。
A 空气 B 阳光 C 土地 D 小麦
2、以下一组全部是自然资源的是( )。
A 阳光、森林、土地 B 水能、钢铁、天然气
C 土地、阳光、电灯 D 金矿、空气、棉花
3、关于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必须合理利用和注意保护。
B 今天的树木将来也能变成煤,所以煤炭资源是可再生资源。
C 生物资源是可以更新的,不必合理利用和注意保护。
D 水资源、土地资源和气候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一切东西都是自然资源。
B 阳光是一种自然资源 。
C 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
D 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5、关于可再生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B 如果使用不当,会转变成非可再生资源
C 短时间内不可再生。 D 不能循环使用。
二、填空
1、自然资源分为( )和( )两类。
2、我国自然资源的总特点是( , )。
3
4、我国自然资源的国情:从总量看,我国有许多自然资源位居世界前列,是名副其实其实的__________,从人均资源看,我国又是一个资源相对_______的国家.
三、思考:漫画“所剩无几”,反映了什么资源现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总量丰富 人均不足
黄石市大冶灵乡镇中学 李 钡
【设计思路】:
建设和谐高效课堂必须让和谐思维之树常青,让和谐、思维之树常青包括两方面
的问题:一是如何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二是如何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人与人之
间的和谐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和谐,其内容包括教学过程安排是
否合理、学生之间的合作是否愉快、教学方式是否恰当,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1、设计理念。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着,在教学中教师因应尊重学生
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探究与小组内成员的合
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2、通过学生自学发现问题,利用多媒体手段和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解决问
题。采用知识抢答、问题答辩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
【课程标准及教材分析】:
本节知识是,初中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节教学内容,依据《标准》,
这是一节向学生传授“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的一课,要求教师要根据会考的要求,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
网络。
同时,在前面第一、二章中,已经学习了中国的地形,气候,河流和湖泊知识,
这节安排于此,主要是考虑到地形、气候、河流是促进和影响自然资源形成、利用的
主要自然环境要素,而自然资源的利用,又受人类长期的生产、经济活动的影响,是
人类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中国自然资源的学习,是后期中国的农业,工业,交通运
输业学习的基础。因此本单元教学内容有明显的承上启下、前后关联的特征。
【学情分析】:
1、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分析能力,能够满足从图文资料中获取信息
探究新知识的要求。
2、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对我国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有了了解,为本 章节学习打下了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了解人类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2.自然资源的归类分析
3.知道怎样合理使用自然资源。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加深对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
2.通过对收集资料的对比分析。使学生学会正确分析我国资源现状,学会简单的数
字分析和对比方法,初步学会运用辩证的方法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自然资源与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对合理利用、 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重要意义的认识。
2.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我国资源的现状,学会用辩证的方法分析总量和人均量的关
系,在增强民族自豪感的同时,树立忧患意识,逐步形成正确的资源观、消费观 和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
1.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的现状及其利用自然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
2.合理利用、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及具体做法
【教学难点】:
1.对自然资源的归类与辨析。
2.对“地大物博”自然资源特征的正确剖析。
3.运用资料、数据分析问题。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法;对比分析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制作相应课件、地图、教材、视频、积分卡片、双色笔、搜集相关
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图片导入法。“十一”出去游玩,给大伙晒相片时,大伙说我的相片里
隐含了很多有关资源的信息,请大家帮我看看,都是些什么呢?(展示 图片,并讲解:“这些自然资源与我们生产和生活有何关系?今天我们
就来学习《中国的自然资源》。”
【讲授新课】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一节 自然资源总量丰富 人均不足
【导学预习】1、1分钟阅读学案中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重、难点”。
2、并独立完成学案中的《预习案》内容(6分钟)
3、对学交换学案,完成批改和讲解。(2
【普查提问】“什么是自然资源?”
【学生回答】回忆 小组竞赛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自然资源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取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它
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打出课件)
【圈题游戏】指出课件中的多图中的自然资源图片,并圈起来
【教师总结】说明并告知答案
【教师补充】 那“水”和“煤炭”虽都为资源,但使用结果上有什么区别呢?
【学生竟答】举手抢答。(积分卡奖励)
【教师补充】引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概念。
【合作探究1】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的区别在哪?(3分钟小组讨论)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总结】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能够循环使用的,
属于可再生资源。例如:水资源、气候资源、森林资源、土地资源等。
非可再生资源:是指在人类历史时期用完了就不可能再产生,或使用后
在较短时间内难以恢复的资源,例如煤、石油、矿石等矿产资源。
【设计意图】通过导学案,锻炼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也加强学生的合作表达的能力。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承转过渡】自然资源为我们提供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那么如何利用这些资源呢?
可再生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
【合作探究2】阅读“导学案探究问题2”,并小组讨论,竞赛回答
【学生小结】对可再生资源:合理利用,注意保护和培育
对非可再生资源:珍惜和节约使用
【教师小结】水资源——利用不合理——污染、断流——不可利用一或没有可利用的
--取之尽,用之竭。
土地—水土流失、荒漠化--生产力下降,消失——取之尽,用之竭。
【承转】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地球上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有限
度,那我国的自然资源现状怎样?
【课件显示】二:中国自然资源总的特征:资源丰富,人均不足
【展示课件】“我国的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我国自然资源人均值”
“中国自然资源在世界中的位次”
【教师提问】请找出资源人均不足的原因?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竞争回答
【教师总结】人口的继续增长,人口总量大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将持续增长
对资源利用不当,破坏和浪费资源等
【展示课件】资源利用的不合理
【承转】那么,你们怎样认识“地大物博”这个常用的形容词?对合理利用和保护我
国的自然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讨论】略
【教师小结、课件演示】我们既要看到我国资源的优势,也要看到人均资源不足,相
对短缺。同时,一方面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还会不断大量增长;另一方面,生
活水平和生产能力的提高,自然资源的消耗量也将持续增长。再加上我国资源利用不
当、保护不力、管理不善等问题突出,导致破坏和浪费严重,更加剧了我国资源问题
的严峻性。所以,我们既要为我国丰富的资源而自豪,也要看到资源的危机,树立危
机意识,更好地、合理的利用、节约、保护资源。
【提问】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我们能够做些什么?
【学生活动】完成课件中的倡议书。可将学生分成六大角色
【设计意图】分角色讨论,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锻炼学生
的组织材料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达到思维对话的目的。通过站在不同角色思考问
题,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使我国自然资源
数量上的特征。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们要正确看待总量和人均
占有量,我觉得人均占有量的现实意义更大。所以我们要反思我们以前的行为,正确
认识我国资源的现状,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为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做出我们的贡献。
【板书设计】: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基本特征
可再生资源 1、如何保护、合理利用资源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分类) 总量丰富 人均不足 2、我们个人应该怎么做?
【课后反思】:
本节课力求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尽可能
体现《标准》的要求,注重图导,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的优势和学生互动,突出重点,
淡化难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由于知识水平和学
习经验的差异,小组成员间的差异很大,因而个别同学没有真正参与进来,还需教师
在组织教学和驾驭课堂的能力上有所提高。
【学习效果评估】(细心高效的你,赶紧行动起来盘点收获之旅的果实吧!)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自然资源的是( )。
A 空气 B 阳光 C 土地 D 小麦
2、以下一组全部是自然资源的是( )。
A 阳光、森林、土地 B 水能、钢铁、天然气
C 土地、阳光、电灯 D 金矿、空气、棉花
3、关于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必须合理利用和注意保护。
B 今天的树木将来也能变成煤,所以煤炭资源是可再生资源。
C 生物资源是可以更新的,不必合理利用和注意保护。
D 水资源、土地资源和气候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一切东西都是自然资源。
B 阳光是一种自然资源 。
C 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
D 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5、关于可再生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B 如果使用不当,会转变成非可再生资源
C 短时间内不可再生。 D 不能循环使用。
二、填空
1、自然资源分为( )和( )两类。
2、我国自然资源的总特点是( , )。
3
4、我国自然资源的国情:从总量看,我国有许多自然资源位居世界前列,是名副其实其实的__________,从人均资源看,我国又是一个资源相对_______的国家.
三、思考:漫画“所剩无几”,反映了什么资源现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