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死前的严监生》说课稿
杨河镇中心学校 郭小菊
一、说教材 《临死前的严监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组第22课的一个组成片段。本单元教学重点:1、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2、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尝试在习作中运用。严监生是名著《儒林外史》里经典的吝啬人物,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这是一段绝妙的描写,严监生临死时,总是断不了气,却一个劲地伸出两个指头,这两个指头是什么意思呢?这一令人难以捉摸的动作给众人造成了一个难以破解的谜,最后由赵氏把谜底揭出来。
二、说目标
知识目标:1、能正确朗读“诸亲六眷、郎中、监生、穿梭、揩揩、登时、一声不倒一声”等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人物形象。3、理解
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技能目标:1、读中感悟严监生这一入木三分的吝啬鬼形象。2、品读鉴赏作者高超的讽刺艺术、经典的细节描写,学习作家抓住人物动作、神态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阅读名著和激发写作的兴趣。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陶冶情操紧密结合起来,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互相渗透,共同完成。
三、说重难点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阅读过大量的以写人为主的文章,也已经积累了一些这方面的读写经验,但在习作中运用描写人的方法还是一个难点,因此我确定了这样的重难点:学习通过动作、神态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四、说教法
阅读教学不能仅限于现成的教材,那样学生的阅读量会太少,阅读面太狭窄,学生的视野放不开。但教师可以利用现成的教材教会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利用课堂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延伸到课外。在一般阅读课文的教学中,应该力争以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按照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最后由教师“点拨引导”的阅读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所以我采用“读、思、议、导”结合法。读是吸收,写是表达,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相互促进。因此我采用“读写”结合法。同时在读悟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根据严监生的动作、神态揣摩内心世界,从而学生对人物的理解越来越深刻,人物形象也越来越丰满。在此基础上,我推荐学生阅读《儒林外史》,进一步体会作家人物刻画上的精妙,丰厚学生的阅读储备。
五、说学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堂上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所以,我将学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 “以读为主的主体教学法”。同时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让学生用“读一读、议一议、说一说”的学法自由阅读,自由表达。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的最高境界。
①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②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以利于学生终身可持发展。
六、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1、复习旧课
(1)小嘎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作者通过什么方法将这个可爱形象跃然纸上的?(动作.心理活动等描写)
【设计意图:交流自己上节课读过的人物形象,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今天要学习的这个故事选自《儒林外史》。示题:临死前的严监生。生读阅读提示。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阅读提示,学生对家财万贯,却特别吝啬小气,爱财如命的严监生这一人物形象有了初步的了解。】
(二)、熟读课文,感知故事大意。
1、让学生借助课文下方的注释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再想一想,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读书。
2、检查读书效果。
出示词语正音,要求读准确读出节奏,理解词语。读准了字音,理解了词语,学生再来读读文章,指名分部分朗读课文。说说哪句觉得特别难读的,再个别指导读。用一两句话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设计意图:五年级的小学生对文言文还是比较生疏,因此要花大力气进行字、词、句和朗读的训练,以扫除学习文言文的障碍;从整体人手,感知人物形象,这符合学习语文的一般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精读课文,抓关键词句感悟人物形象,体验人物内心。
1、面对临死前严监生的那两根手指,诸亲六眷作出了哪些猜测,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和同桌交流交流。
2、指名读诸亲六眷作出的猜测。猜对了没有?
3、一般人死前会牵挂些什么?可是在严监生的眼里,什么都比不上那两茎灯草重要啊!面对这样一个出乎意料的结果,让学生用词语来评价严监生。在此之前师补充严监生相关资料。
4. 同桌合作读句子,根据严监生动作、神态的变化揣摩揣摩他的内心。选择一处在练习本上写下来。
【设计意图:理解严监生的性格特点并不难。这个环节的设计,抓住了他“两个指头”这个关键词,从交流到朗读的这个过程中,目的是希望学生在读中理解严监生的吝啬形象】
(四)、回读课文,品味作者语言,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1、为了那两茎灯芯,严监生之前是怎么念念不忘呢?让学生再来看看他临死前的反应,细细地读一读,品味品味,临死前的严监生是怎样的形象。(体会作者人物动作神态的细致描写)
2、引读交流。
【设计意图:读悟过程中,借助原著中的资料从而使学生对人物的理解越来越深刻,人物形象也越来越丰满。】
(五)、总结写法,激发阅读《儒林外史》的兴趣。
【设计意图:由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能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七、说板书: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渗透,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是课堂中学生有注意的一个焦点。针对教材而言,板书是文章精华的浓缩,文章的血肉。能化复杂为简单,化紊乱为条理,化抽象为直观。本节课,我根据课文讲解的需要逐步板书,采用大纲式抓住本课重难点板书,使学生学起来省时,省力,省事,为提高学习效率,优化课堂结构服务。
临死前的严监生
吝啬之人
两 摇了摇头 两
个 睁圆眼狠狠摇 茎
指 闭眼摇 灯
头 点点头 草
动作、神态
《临死前的严监生》说课稿
杨河镇中心学校 郭小菊
一、说教材 《临死前的严监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组第22课的一个组成片段。本单元教学重点:1、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2、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尝试在习作中运用。严监生是名著《儒林外史》里经典的吝啬人物,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这是一段绝妙的描写,严监生临死时,总是断不了气,却一个劲地伸出两个指头,这两个指头是什么意思呢?这一令人难以捉摸的动作给众人造成了一个难以破解的谜,最后由赵氏把谜底揭出来。
二、说目标
知识目标:1、能正确朗读“诸亲六眷、郎中、监生、穿梭、揩揩、登时、一声不倒一声”等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人物形象。3、理解
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技能目标:1、读中感悟严监生这一入木三分的吝啬鬼形象。2、品读鉴赏作者高超的讽刺艺术、经典的细节描写,学习作家抓住人物动作、神态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阅读名著和激发写作的兴趣。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陶冶情操紧密结合起来,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互相渗透,共同完成。
三、说重难点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阅读过大量的以写人为主的文章,也已经积累了一些这方面的读写经验,但在习作中运用描写人的方法还是一个难点,因此我确定了这样的重难点:学习通过动作、神态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四、说教法
阅读教学不能仅限于现成的教材,那样学生的阅读量会太少,阅读面太狭窄,学生的视野放不开。但教师可以利用现成的教材教会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利用课堂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延伸到课外。在一般阅读课文的教学中,应该力争以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按照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最后由教师“点拨引导”的阅读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所以我采用“读、思、议、导”结合法。读是吸收,写是表达,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相互促进。因此我采用“读写”结合法。同时在读悟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根据严监生的动作、神态揣摩内心世界,从而学生对人物的理解越来越深刻,人物形象也越来越丰满。在此基础上,我推荐学生阅读《儒林外史》,进一步体会作家人物刻画上的精妙,丰厚学生的阅读储备。
五、说学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堂上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所以,我将学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 “以读为主的主体教学法”。同时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让学生用“读一读、议一议、说一说”的学法自由阅读,自由表达。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的最高境界。
①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②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以利于学生终身可持发展。
六、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1、复习旧课
(1)小嘎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作者通过什么方法将这个可爱形象跃然纸上的?(动作.心理活动等描写)
【设计意图:交流自己上节课读过的人物形象,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今天要学习的这个故事选自《儒林外史》。示题:临死前的严监生。生读阅读提示。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阅读提示,学生对家财万贯,却特别吝啬小气,爱财如命的严监生这一人物形象有了初步的了解。】
(二)、熟读课文,感知故事大意。
1、让学生借助课文下方的注释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再想一想,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读书。
2、检查读书效果。
出示词语正音,要求读准确读出节奏,理解词语。读准了字音,理解了词语,学生再来读读文章,指名分部分朗读课文。说说哪句觉得特别难读的,再个别指导读。用一两句话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设计意图:五年级的小学生对文言文还是比较生疏,因此要花大力气进行字、词、句和朗读的训练,以扫除学习文言文的障碍;从整体人手,感知人物形象,这符合学习语文的一般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精读课文,抓关键词句感悟人物形象,体验人物内心。
1、面对临死前严监生的那两根手指,诸亲六眷作出了哪些猜测,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和同桌交流交流。
2、指名读诸亲六眷作出的猜测。猜对了没有?
3、一般人死前会牵挂些什么?可是在严监生的眼里,什么都比不上那两茎灯草重要啊!面对这样一个出乎意料的结果,让学生用词语来评价严监生。在此之前师补充严监生相关资料。
4. 同桌合作读句子,根据严监生动作、神态的变化揣摩揣摩他的内心。选择一处在练习本上写下来。
【设计意图:理解严监生的性格特点并不难。这个环节的设计,抓住了他“两个指头”这个关键词,从交流到朗读的这个过程中,目的是希望学生在读中理解严监生的吝啬形象】
(四)、回读课文,品味作者语言,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1、为了那两茎灯芯,严监生之前是怎么念念不忘呢?让学生再来看看他临死前的反应,细细地读一读,品味品味,临死前的严监生是怎样的形象。(体会作者人物动作神态的细致描写)
2、引读交流。
【设计意图:读悟过程中,借助原著中的资料从而使学生对人物的理解越来越深刻,人物形象也越来越丰满。】
(五)、总结写法,激发阅读《儒林外史》的兴趣。
【设计意图:由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能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七、说板书: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渗透,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是课堂中学生有注意的一个焦点。针对教材而言,板书是文章精华的浓缩,文章的血肉。能化复杂为简单,化紊乱为条理,化抽象为直观。本节课,我根据课文讲解的需要逐步板书,采用大纲式抓住本课重难点板书,使学生学起来省时,省力,省事,为提高学习效率,优化课堂结构服务。
临死前的严监生
吝啬之人
两 摇了摇头 两
个 睁圆眼狠狠摇 茎
指 闭眼摇 灯
头 点点头 草
动作、神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