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需证明的事实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1、众所周知的事实;

2、自然规律及定理;

3、根据法律规定或者已知事实和日常生活经验法则,能推定出的另一事实;

4、已为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确认的事实;

5、已为仲裁机构的生效裁决所确认的事实;

6、已为有效公证文书所证明的事实。

7、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案件事实和提出的诉讼请求,明确表示承认的;

8、双方无争议的事实。

第八条 诉讼过程中,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案件事实明确表示承认的,另一方当事人无需举证。但涉及身份关系的案件除外。

第九条 下列事实?当事人无需举证证明

(一)众所周知的事实;

(二)自然规律及定理;

(三)根据法律规定或者已知事实和日常生活经验法则?能推定出的另一事实;(四)已为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确认的事实;

(五)已为仲裁机构的生效裁决所确认的事实;

(六)已为有效公证文书所证明的事实。

前款(一)、(三)、(四)、(五)、(六)项,当事人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的除外

根据民事审判实践及最高人民法院的《证据规定》的规定,无需证明的事实主要有以下几类:

1.一方当事人提出的事实,对方明确表示承认的

2.众所周知的事实

3.推定的事实

4.预决的事实

5.公证证明的事实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三百三十四条第二项规定,在法庭审理中,对于人民法院生效裁判所确认,并且未依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理的事实,不必提出证据进行证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七十五条第四项规定:已为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确定的事实,当事人无需举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七十条也规定:生效的人民法院裁判文书确认的事实,可以作为定案依据,但司法实践中对这些规定却存在不同的认识。

在刑事诉讼中,需要引用人民法院生效判决所确认事实的情形主要有:

1.在认定某些犯罪的构罪事实中,可能需要引用人民法院生效判决所确认的事实。如索债型的非法拘禁案,在当事人之间的债务关系已由人民法院的生效判决所确认的情况下,公诉人在庭审过程中,就无须列举证据对当事人之间是否存在债务关系的事实进行证明,只需引述人民法院生效判决所确认的事实。

2.在认定某些犯罪的情节事实中,可能需要引用人民法院生效判决所确认的事实。如在认定特别累犯时,公诉人在庭审中只需引用人民法院的生效判决确认被告人曾经犯有危害国-家-安-全罪的事实。

3.在共同犯罪分案审理,且被告人对前案判决所确认的事实没有异议的情况下,可以引用前案生效判决证明后案的犯罪事实。

上列三种情形下,免除公诉人的举证责任,这对提高诉讼效益,避免诉讼资源浪费,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在司法实践中,对共同犯罪分案审理,被告人对前案判决所确认的事实有异议、且出现新的证据的情况下,该项规定就显现出其不完善之处:

1.不加区别地引用生效判决所确认的事实,有可能造成新的错误判决。司法裁判所认定的事实是依据证据推定出的法律事实,法律事实并不等于客观事实,因此,当有新的证据出现时,就有可能推翻原裁判所认定的事实。

例如,20xx年我院提起公诉的被告人刘某抢劫一案。此前,刘某伙同梅某等人共同抢劫,其中梅某等人经一审、二审程序已经判决有罪,我院依据对梅某等人的刑事判决书所确认的事实对刘某提起公诉。起诉书认定:1999年6月至9月间,被告人刘某伙同原判被告人梅某等人先后抢劫17次,劫取财物6990元。庭审中,被告人刘某辩称1999年6月26日作案时,因爬水管摔伤造成左小腿骨折,没有作案的能力,为此,起诉书指控其1999年7月以后参与抢劫的事实不能成立。经对原判决所依据的证据重新质证,发现有4份证据证明刘某的辩解成立。据此,法院采纳被告人的辩解,对起诉书指控其1999年7月以后参与抢劫的事实不予认定。

由本案可以看出:并非所有未经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理的生效判决所确认的事实都是客观事实,特别是在共同犯罪案件中,先到案的被告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将责任推给未到案的犯罪嫌疑人,如果不加区分地引用原判决认定的事实,不对所有证据进行综合分析判断,那就很有可能造成再一次错判的结果。

2.存在侵犯被告人辩护权的嫌疑。被告人诉讼权利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其中辩护权是其诉讼权利的核心。辩护权的行使贯穿于刑事诉讼的全过程,其中对证据发表质证意见是行使辩护权的一个重要方面。特别是在当事人对案件事实存在争议的情况下,照搬生效判决所认定的事实,对其所依据的证据不再举证,就会造成被告人对证据不知情的现象存在,这等于是剥夺了被告人的辩护权。

为此,建议将《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三百三十四条第二项修改为:在法庭审理中,对于人民法院生效判决所确认,并且未依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理的事实,当事人没有异议的,公诉人可以不必提出证据进行证明。上述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规定也应作相应修改。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1、众所周知的事实;

2、自然规律及定理;

3、根据法律规定或者已知事实和日常生活经验法则,能推定出的另一事实;

4、已为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确认的事实;

5、已为仲裁机构的生效裁决所确认的事实;

6、已为有效公证文书所证明的事实。

7、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案件事实和提出的诉讼请求,明确表示承认的;

8、双方无争议的事实。

第八条 诉讼过程中,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案件事实明确表示承认的,另一方当事人无需举证。但涉及身份关系的案件除外。

第九条 下列事实?当事人无需举证证明

(一)众所周知的事实;

(二)自然规律及定理;

(三)根据法律规定或者已知事实和日常生活经验法则?能推定出的另一事实;(四)已为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确认的事实;

(五)已为仲裁机构的生效裁决所确认的事实;

(六)已为有效公证文书所证明的事实。

前款(一)、(三)、(四)、(五)、(六)项,当事人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的除外

根据民事审判实践及最高人民法院的《证据规定》的规定,无需证明的事实主要有以下几类:

1.一方当事人提出的事实,对方明确表示承认的

2.众所周知的事实

3.推定的事实

4.预决的事实

5.公证证明的事实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三百三十四条第二项规定,在法庭审理中,对于人民法院生效裁判所确认,并且未依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理的事实,不必提出证据进行证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七十五条第四项规定:已为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确定的事实,当事人无需举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七十条也规定:生效的人民法院裁判文书确认的事实,可以作为定案依据,但司法实践中对这些规定却存在不同的认识。

在刑事诉讼中,需要引用人民法院生效判决所确认事实的情形主要有:

1.在认定某些犯罪的构罪事实中,可能需要引用人民法院生效判决所确认的事实。如索债型的非法拘禁案,在当事人之间的债务关系已由人民法院的生效判决所确认的情况下,公诉人在庭审过程中,就无须列举证据对当事人之间是否存在债务关系的事实进行证明,只需引述人民法院生效判决所确认的事实。

2.在认定某些犯罪的情节事实中,可能需要引用人民法院生效判决所确认的事实。如在认定特别累犯时,公诉人在庭审中只需引用人民法院的生效判决确认被告人曾经犯有危害国-家-安-全罪的事实。

3.在共同犯罪分案审理,且被告人对前案判决所确认的事实没有异议的情况下,可以引用前案生效判决证明后案的犯罪事实。

上列三种情形下,免除公诉人的举证责任,这对提高诉讼效益,避免诉讼资源浪费,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在司法实践中,对共同犯罪分案审理,被告人对前案判决所确认的事实有异议、且出现新的证据的情况下,该项规定就显现出其不完善之处:

1.不加区别地引用生效判决所确认的事实,有可能造成新的错误判决。司法裁判所认定的事实是依据证据推定出的法律事实,法律事实并不等于客观事实,因此,当有新的证据出现时,就有可能推翻原裁判所认定的事实。

例如,20xx年我院提起公诉的被告人刘某抢劫一案。此前,刘某伙同梅某等人共同抢劫,其中梅某等人经一审、二审程序已经判决有罪,我院依据对梅某等人的刑事判决书所确认的事实对刘某提起公诉。起诉书认定:1999年6月至9月间,被告人刘某伙同原判被告人梅某等人先后抢劫17次,劫取财物6990元。庭审中,被告人刘某辩称1999年6月26日作案时,因爬水管摔伤造成左小腿骨折,没有作案的能力,为此,起诉书指控其1999年7月以后参与抢劫的事实不能成立。经对原判决所依据的证据重新质证,发现有4份证据证明刘某的辩解成立。据此,法院采纳被告人的辩解,对起诉书指控其1999年7月以后参与抢劫的事实不予认定。

由本案可以看出:并非所有未经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理的生效判决所确认的事实都是客观事实,特别是在共同犯罪案件中,先到案的被告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将责任推给未到案的犯罪嫌疑人,如果不加区分地引用原判决认定的事实,不对所有证据进行综合分析判断,那就很有可能造成再一次错判的结果。

2.存在侵犯被告人辩护权的嫌疑。被告人诉讼权利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其中辩护权是其诉讼权利的核心。辩护权的行使贯穿于刑事诉讼的全过程,其中对证据发表质证意见是行使辩护权的一个重要方面。特别是在当事人对案件事实存在争议的情况下,照搬生效判决所认定的事实,对其所依据的证据不再举证,就会造成被告人对证据不知情的现象存在,这等于是剥夺了被告人的辩护权。

为此,建议将《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三百三十四条第二项修改为:在法庭审理中,对于人民法院生效判决所确认,并且未依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理的事实,当事人没有异议的,公诉人可以不必提出证据进行证明。上述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规定也应作相应修改。


相关内容

  • 庭审后出现新证据是否需重新开庭查证
  • 庭审后出现新证据是否需重新开庭查证 [案情回放] 2011年9月23日19时许,被告人陈某坐在浙江省台州市市民广场的一条长椅上,无故随意辱骂路过的本地男青年张某,张某还口后遭到陈某的拳打脚踢,双方发生打斗.张某退走途中打电话叫人,陈某见状又追上去殴打张某,应约前来的张某哥哥上前帮忙,陈某拿出随身携带 ...

  • 证据法中推定的几个问题--兼评最高法院司法解释中的相关规定
  • 第 5期 20 09年 l 0月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Jun lo n nIs tt fHu nt s ce c n eh ooy or a f Hu a n tueo ma i e ,S in ea d T cn lg i iNo 5 . 0c. 0D t2 9证 据法 中推定 的几个 问题 一 ...

  • 民事诉讼与行政诉讼证据制度之比较
  • 76 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民事诉讼行政诉讼证据制度之比较 西南政法大学 重庆 400031 郑小克 [摘要]行政诉讼是在民事诉讼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固然有很多相同点,然而行政诉讼也有其独到之处.本文就证据制度而言,从证明对象,证明标准和举证责任等方面对两者进行比较,以揭示两者的异同. [关键词]证 ...

  • 论民事诉讼中的自认制度
  • 自认的法理基础. (一)平等自愿和意思自治原则. 平等自愿.意思自治的公理性原则决定自认制度的结构和内容.缺乏平等性和意思自治,自认制度就将失去赖以存在的土壤.自认制度是民事诉讼特有的制度,自认制度的建立是民事实体法领域平等自愿.意思自治公理性原则的自然衍生. (二)处分原则和辩论原则. 处分原则和 ...

  • 一审民事裁判文书样式一
  • 民事裁判文书样式一(供一审案件判决用) 湖北省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 民事判决书 (200×)武民二初字第×号 原告: ×××单位(或个人),住所地×××.(当事人是自然人应写明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民族.职业.住所地或者经常居住地:被告提出反诉的,应在本诉称谓后括号注明反诉称谓:当事人是外国人的在其中 ...

  • 新闻侵害名誉权构成要件的分析
  • 摘要如今,新闻侵权案件屡见不鲜.其中,新闻侵害名誉权是新闻侵权中最常见的一种.但是由于新闻侵权所具有的传播范围广.侵害后果严重等特殊性,再加上各类新闻侵权的性质不尽相同.因此,本文从法学的角度,分析了新闻侵害名誉权的责任认定应该特别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新闻侵权名誉权过错行为损害事实 中图分类号:D9 ...

  • 论公平原则与盖然性的关系
  • 论公平原则与盖然性的关系 当前,不仅在民事法律中出现带有盖然性性质的法律规定,在审判实践中已相继出现有关带有盖然性色彩的判例.最为典型的是重庆"烟灰缸伤人"案:2000年5月11日凌晨1时许,郝某正与他人在市区某一临街的楼房下谈话时,被楼上坠落的烟灰缸砸中头部,当即倒地,被送至急 ...

  • 北语17春[民事诉讼法]作业4
  • 2017秋北语17春<民事诉讼法>作业4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60 分.) 1. 第二审程序中,审理上诉案件 ( ) A. 原则上应采用开庭审理形式 B. 一律采用开庭审理形式 C. 一律采用书面审理形式 D. 原则上采用书面审理形式 正确答案: 2. 下面对证人出庭作证规 ...

  • 小议"谁主张,谁举证"原则在不当得利案件中的适用及意义
  • 小议"谁主张,谁举证"原则在不当得利案件中的适用及意义 不当得利是指没有合法根据取得利益而使他人受损失的事实.不当得利案件举证的一个难点是"没有合法依据"由谁来举证,这已然成为困扰司法实践的一个难题.诚然,原告是无法证明作为消极事实的"没有合法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