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中小溪教案(修改稿)

林中小溪

晋公庙中学语文组 主备人:魏庆

备课时间: 月 日

授课时间: 月 日

教学目标:

1、对应生活学习理解生字生词和含义丰富的重要语句。

2、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认识作者观赏小溪冲破重重阻力流过森林到达大洋的情景,学习小溪充满自信,乐观向前,朝着目标顽强搏斗不达目标不罢休的精神。

3、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学习作者化身为小溪体察生活反映生活的方法,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4、品味生活,品味语言,学习文章活泼自然的语言,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

教学重点:

目标2

教学难点:

目标3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入:有一位苏联作家,长期以俄罗斯高加索林区为创作基地,以森林地带大自然美丽风光为表现对象。他依靠自己丰富的林学知识,读懂了自然界这本大书,他的作品抒写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同学们知道这位作家是谁吗?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请一位同学结合预习简单介绍作者。

3.对学生的回答作适当的补充:他的作品主要是通过对大自然的诗一般的感受,展示了人的精神生活,歌颂人的创造力。

4.检查生词预习。

出示板书,注音并解释。对应生活再现词语反映的生活情景,对照解释换一种方式表达词语反映的生活情景,理解生词。

1)多媒体显示下列生字,指名学生读准生字,并纠正错误读音。

车辙zhã 旋涡xuàn wō 吝啬lìn sâ 簌簌sù 涟漪lián yī

萦yíng绕 干涸hã 花蕾huā lěi 颤chàn动 潺潺chán 惬qiâ意 分道扬镳biāo 乏味fá

2)、多媒体显示生词和解释,让学生对照解释尽量用自己的语言,配合动作表情说说生词反映的生活情景,检查学生理解词语情况。

颤动:短促而频繁的振动。

涟漪:细小的波纹。

潺潺: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

簌簌:形容风吹叶子的声音。

萦绕:缠绕回旋.。

惬意:称心,满意。

和煦:温暖。

分道扬镳:指分道而行。比喻各奔前程,各干其事。

乏味:没有趣味。

二、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感悟生活。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生活,注意节奏和停顿。

2、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自主探究“课文反映什么生活”的问题,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课文反映的生活,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准备交流。

3、探究问题:

小溪流过森林遇到了哪些阻碍,它是怎战胜这些阻碍的?

三、学生自读、自主感悟生活,老师巡视、督促,鼓励学生多问,培养学生勤学多问的习惯。(10分钟)

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自读课文、自读注释、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感悟生活、质疑提问,老师指导答疑,准备对话交流,但关于作者和写作背景就不交流了,提供材料(材料附后)让学生自读一下就行,不要不放心学生。

四、和谐交流,共同提高。(30分钟)

1、检查朗读,学习朗读。先品听朗读录音,后指名学生朗读指定段落,并点评指导。

2、共同感悟生活,解决“课文反映什么生活”的问题,让学生说说课文反映的生活,说说自己的认识和感悟,同时老师追问。学生发言和老师追问略。师生对话,思想交锋后,根据预设要点统一认识。预设要点如下:(思想交锋后,多媒体显示内容要点)

课文反映作者观赏小溪流过森林的情景,反映小溪冲破重重阻力流向大洋的情景,反映小溪不怕艰难,顽强搏斗,乐观自信,始终朝着目标流向大洋的情景,反映生活应像小溪一样不断冲破阻碍,顽强不屈,自信乐观,奋勇向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道理。为了促进学生思考,追问:小溪流过森林是自然现象,为什么作者觉得小溪具有顽强不屈、乐观自信的精神?大家发言,共同探究,思想交锋略。

3、共同探究自读问题:小溪流过森林遇到了哪些阻碍,它是怎样战胜这些阻碍的?共同探究,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预设要点如下:(同样,思想交锋后,多媒体显示预设要点)

小溪流向大洋的道路是曲折的,充满了荆棘,障碍重重。它先后遇到的小障碍有云杉树根、又浅又阔的地方、狭窄的深水道。大的障碍有旋窝中心一棵倒树、宽阔的洼地、两岸紧夹、水湾、从高崖跌落、百年云杉等。这些障碍个个都是亮丽的风景,没有这些障碍,就不是什么风景。小溪对待这些障碍的方法正如课文所说“水遇到一个又一个障碍,却毫不在乎,它只是聚集为一股股水流,仿佛在避免不了的一场搏斗中收紧肌肉一样。”,“如果遇上大的障碍,水就嘟嘟哝哝地表示不满„„然而这不是示弱,不是诉怨,也不是绝望„„”,“就让路途当中出现阻塞吧,让它出现好了。有障碍,才有生活„„”,“水总是不倦地反复说着:‘我们早晚会流入大洋。’”。这些语言反映了小溪战胜阻碍的方法、决心和信心。小溪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的生活应和小溪流过森林的历程是一样的。

4.悟一悟,练一练。

(1)在作者的笔下,小溪已经成为心灵的物化。请大家联系自己的生活世界,选一种物象,写出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可自选一种物象,也可参考以下物象:

大海 高山 沙漠 露水

(2)学生感悟、练习。

(3)师生互评。

五、结语,布置作业。(1分钟)

1、抄写生字生词。

2、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教后记:

第二课时

备课时间: 月 日

授课时间: 月 日

一、复习旧知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帮助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知识。

2.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话,点名在班上朗读。然后进入新课学习。

二、自学指导

1、探究问题:课文是怎样反映生活的?理解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

2、点对点迁移运用,学习作者化身为小溪体察生活的方法表现生活,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3、品味下列语言学习文章活泼自然的语言,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

1)、如果你想了解森林的心灵,那就去找一条林中小溪,顺着岸边往上游或下游走一走吧。

2)、就让路途当中出现阻塞吧,让它出现好了。有障碍,才有生活:要是没有的话,水便会毫无生气立刻流入大洋了,就像不明不白的生命离开毫无生气的机体一样。

3)、小溪流经树林的全过程,是一条充满持续搏斗的道路,时间就由此而被创造出来。搏斗持续不断,生活和我的意识就在持续不断中形成。

4)、小溪早晚会流入大洋的自由的水中,而这‘早晚’就正是时间,正是生活。

三、学生自学、自主感悟生活,解决“课文怎样反映生活”的问题,老师巡视、督促,鼓励学生质疑提问,培养学生勤学多问的习惯。

学生自读、感悟、提问,老师指导答疑,师生准备交流。

四、和谐交流,共同提高。

1、共同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发动学生说说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进行交流。学生发言,老师追问,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预设要点如下:

1)课文采用第一人称和主观视角的方式来反映生活。“我”是目击者、见证人。课文通过“我”之口把小溪流经树林全程每一段中变化着的情态反映出来了,也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和美学评价反映出来了。作者把我们拉近了作品,我们也仿佛随同他作了一次小溪之行。

2)作者运用化身为小溪体察生活的方法反映生活。文中“我”是小溪的代表,把“我” 化身为小溪(但没有全化身为小溪,也有独立的自我),反映“我”的思想、感情、意志和精神,反映“我”对生活的理解,反映“我” 的生活理念和生活追求。具体地说,也就是反映“我”要像小溪一样不怕艰难险阻,持续搏斗,自信乐观地生活,不达目标不罢休。同时也是在教育读者要学习小溪的精神——明确目标,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相信自己总会实现目标。

3)运用拟人手法反映生活。小溪流过森林纯属自然现象,但把它当作人来写,便于反映作者的生活感受和生活信念,反映生活要顽强、自信、乐观、战斗不止的道理。

2、品味语言,学习理解蕴含丰富的语句。品味语言的方法是把语言反映的生活情景想象再现出来进行感悟和玩味,并说说语言反映生活的巧妙之处。这种方法和理解字词、课文的方法是一脉相承的。重点品味下面四句话的含义:

1)、如果你想了解森林的心灵,那就去找一条林中小溪,顺着岸边往上游或下游走一走吧。

(追问:作者走过林中小溪,发现森林的心灵是怎样的?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作者把小溪流过森林所体现的精神视为森林的心灵,可见小溪精神的可贵。文章一开头就把小溪的精神提到“心灵”的高度,突出小溪的精神。)

2)、就让路途当中出现阻塞吧,让它出现好了。有障碍,才有生活:要是没有的话,水便会毫无生气立刻流入大洋了,就像不明不白的生命离开毫无生气的机体一样。

(追问:“让路途当中出现阻塞吧”反映作者什么心态?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说明作者藐视困难,已做好准备迎战困难,因为他认为生活就是由障碍组成的,没有障碍就没有生活。每个人都是为战胜困难

而生,没有同苦难作斗争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人生。)

3)、小溪流经树林的全过程,是一条充满持续搏斗的道路,时间就由此而被创造出来。搏斗持续不断,生活和我的意识就在持续不断中形成。

(追问:“生活和我的意识”是怎样形成的?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没有搏斗怎么会有生活有意识呢?只有死人才没有搏斗没有生活。)

4)、小溪早晚会流入大洋的自由的水中,而这‘早晚’就正是时间,正是生活。

(追问:“早晚”怎么会“正是时间,正是生活”呢?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一个个“早晚”过去,也就是时间过去,而生活就是这样在时间的推移中延续。)

3、点对点迁移运用,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这篇课文运用化身小溪体察生活表现生活的方法,构思新颖独特,很有表现力,很值得我们学习。同学们,今天你们就以《红绿灯》为题,用化身红绿灯体察生活的方法来反映交通安全问题,反映对闯红灯的看法,谴责闯红灯者,维护交通秩序。也可以《塑料袋》为题,用化身为塑料袋体察生活的方法反映乱扔塑料袋的问题,提出治理环境的方法。总之,许多生活现象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反映,同学们可以任选一个运用作者化身为小溪体察生活的方法来写作。

五、结语,布置作业。

1、完成点对点迁移运用作文。

2、课后自由阅读普里什文作品一篇,做好笔记,准备交流。

板书设计:

教后记:

附(让学生看看,不必讲解):

1、普里什文

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普里什文(1873——1954)是20世俄罗斯文学史上极具特色的人物。普里什文出生于俄罗斯奥廖尔省一个破败的商人、地主家庭,童年时代在接近自然世界的乡村度过。曾在莫斯科近郊的克林和卢加地区做农艺师,后受著名民俗学家翁丘科夫委派,到当时很少有人研究的俄罗斯北方白海沿岸的密林和沼泽地带进行地理和人文考察,搜集了大量珍贵的民间文学作品。世纪之初,他是作为怀有强烈宇宙感的诗人,具有倾听鸟兽之语、草虫之音异能的学者,步入俄罗斯文坛的。在1902年以后的10多年中,普里计文的多数时间都在路途、山水中度过,行吟漫游成为他一系列探求的开端。《别列捷伊之泉》的创作,具有转折意义,标志着普里什文‘自然与人’创作思想的生成。四五十年代是普里什文创作的全盛时期,《没有被上绿装的春天》(1940)、《叶芹草》(1940)、〈林中水滴〉(1943)、〈太阳宝库〉(1945)、《大地的眼睛》(1946一1950)、〈〈船木松林〉(1954)和未完成的《国家大道》都为作家带来更广泛的声誉。本文就选自他的《林中水滴》。

在20世纪初,高尔基就认识到普里计文作为艺术家的独特性。他夸赞普里什文的作品言之有物、结构严整、内容丰富、真实可感,达到了俄罗斯文学史上未曾有过的完美。他在《论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普里什文》中赞叹道:“在您的作品中,对大地的热爱和关于大地的知识结合得十分完美,这一点,我在任何一个俄国作家的作品中都还未曾见过。’高尔基甚至将普里计文作为苏联文学的范本加以提倡:“通过他,我看到了似乎还不尽完善,却被一双天才之手描画的文学家的形象,苏联文学就应该是这样。”

2、写作背景

普里什文在他81年的岁月中,用他那一双慧眼,观察开花的草,水滴和石头,水的歌声,白桦、秋叶、树根,乌鸦、田鼠、啄木鸟,幼芽发光的晚上,最高的一片树叶,感到冷的小白杨,有记性的松鼠„„他几乎总是在俄罗斯大地上旅行,他献给世界的,是一串串自然的珍珠。他告诉世人:“我的亲爱的人们,只要回想起自己的小径,真有说不完的话,我的脚踏遍了森林、草原、山庄,到处都有我的家„„”他的《林中水滴》便是他亲近自然,理解自然,描摩大自然的著作。

林中小溪

晋公庙中学语文组 主备人:魏庆

备课时间: 月 日

授课时间: 月 日

教学目标:

1、对应生活学习理解生字生词和含义丰富的重要语句。

2、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认识作者观赏小溪冲破重重阻力流过森林到达大洋的情景,学习小溪充满自信,乐观向前,朝着目标顽强搏斗不达目标不罢休的精神。

3、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学习作者化身为小溪体察生活反映生活的方法,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4、品味生活,品味语言,学习文章活泼自然的语言,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

教学重点:

目标2

教学难点:

目标3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入:有一位苏联作家,长期以俄罗斯高加索林区为创作基地,以森林地带大自然美丽风光为表现对象。他依靠自己丰富的林学知识,读懂了自然界这本大书,他的作品抒写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同学们知道这位作家是谁吗?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请一位同学结合预习简单介绍作者。

3.对学生的回答作适当的补充:他的作品主要是通过对大自然的诗一般的感受,展示了人的精神生活,歌颂人的创造力。

4.检查生词预习。

出示板书,注音并解释。对应生活再现词语反映的生活情景,对照解释换一种方式表达词语反映的生活情景,理解生词。

1)多媒体显示下列生字,指名学生读准生字,并纠正错误读音。

车辙zhã 旋涡xuàn wō 吝啬lìn sâ 簌簌sù 涟漪lián yī

萦yíng绕 干涸hã 花蕾huā lěi 颤chàn动 潺潺chán 惬qiâ意 分道扬镳biāo 乏味fá

2)、多媒体显示生词和解释,让学生对照解释尽量用自己的语言,配合动作表情说说生词反映的生活情景,检查学生理解词语情况。

颤动:短促而频繁的振动。

涟漪:细小的波纹。

潺潺: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

簌簌:形容风吹叶子的声音。

萦绕:缠绕回旋.。

惬意:称心,满意。

和煦:温暖。

分道扬镳:指分道而行。比喻各奔前程,各干其事。

乏味:没有趣味。

二、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感悟生活。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生活,注意节奏和停顿。

2、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自主探究“课文反映什么生活”的问题,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课文反映的生活,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准备交流。

3、探究问题:

小溪流过森林遇到了哪些阻碍,它是怎战胜这些阻碍的?

三、学生自读、自主感悟生活,老师巡视、督促,鼓励学生多问,培养学生勤学多问的习惯。(10分钟)

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自读课文、自读注释、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感悟生活、质疑提问,老师指导答疑,准备对话交流,但关于作者和写作背景就不交流了,提供材料(材料附后)让学生自读一下就行,不要不放心学生。

四、和谐交流,共同提高。(30分钟)

1、检查朗读,学习朗读。先品听朗读录音,后指名学生朗读指定段落,并点评指导。

2、共同感悟生活,解决“课文反映什么生活”的问题,让学生说说课文反映的生活,说说自己的认识和感悟,同时老师追问。学生发言和老师追问略。师生对话,思想交锋后,根据预设要点统一认识。预设要点如下:(思想交锋后,多媒体显示内容要点)

课文反映作者观赏小溪流过森林的情景,反映小溪冲破重重阻力流向大洋的情景,反映小溪不怕艰难,顽强搏斗,乐观自信,始终朝着目标流向大洋的情景,反映生活应像小溪一样不断冲破阻碍,顽强不屈,自信乐观,奋勇向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道理。为了促进学生思考,追问:小溪流过森林是自然现象,为什么作者觉得小溪具有顽强不屈、乐观自信的精神?大家发言,共同探究,思想交锋略。

3、共同探究自读问题:小溪流过森林遇到了哪些阻碍,它是怎样战胜这些阻碍的?共同探究,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预设要点如下:(同样,思想交锋后,多媒体显示预设要点)

小溪流向大洋的道路是曲折的,充满了荆棘,障碍重重。它先后遇到的小障碍有云杉树根、又浅又阔的地方、狭窄的深水道。大的障碍有旋窝中心一棵倒树、宽阔的洼地、两岸紧夹、水湾、从高崖跌落、百年云杉等。这些障碍个个都是亮丽的风景,没有这些障碍,就不是什么风景。小溪对待这些障碍的方法正如课文所说“水遇到一个又一个障碍,却毫不在乎,它只是聚集为一股股水流,仿佛在避免不了的一场搏斗中收紧肌肉一样。”,“如果遇上大的障碍,水就嘟嘟哝哝地表示不满„„然而这不是示弱,不是诉怨,也不是绝望„„”,“就让路途当中出现阻塞吧,让它出现好了。有障碍,才有生活„„”,“水总是不倦地反复说着:‘我们早晚会流入大洋。’”。这些语言反映了小溪战胜阻碍的方法、决心和信心。小溪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的生活应和小溪流过森林的历程是一样的。

4.悟一悟,练一练。

(1)在作者的笔下,小溪已经成为心灵的物化。请大家联系自己的生活世界,选一种物象,写出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可自选一种物象,也可参考以下物象:

大海 高山 沙漠 露水

(2)学生感悟、练习。

(3)师生互评。

五、结语,布置作业。(1分钟)

1、抄写生字生词。

2、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教后记:

第二课时

备课时间: 月 日

授课时间: 月 日

一、复习旧知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帮助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知识。

2.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话,点名在班上朗读。然后进入新课学习。

二、自学指导

1、探究问题:课文是怎样反映生活的?理解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

2、点对点迁移运用,学习作者化身为小溪体察生活的方法表现生活,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3、品味下列语言学习文章活泼自然的语言,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

1)、如果你想了解森林的心灵,那就去找一条林中小溪,顺着岸边往上游或下游走一走吧。

2)、就让路途当中出现阻塞吧,让它出现好了。有障碍,才有生活:要是没有的话,水便会毫无生气立刻流入大洋了,就像不明不白的生命离开毫无生气的机体一样。

3)、小溪流经树林的全过程,是一条充满持续搏斗的道路,时间就由此而被创造出来。搏斗持续不断,生活和我的意识就在持续不断中形成。

4)、小溪早晚会流入大洋的自由的水中,而这‘早晚’就正是时间,正是生活。

三、学生自学、自主感悟生活,解决“课文怎样反映生活”的问题,老师巡视、督促,鼓励学生质疑提问,培养学生勤学多问的习惯。

学生自读、感悟、提问,老师指导答疑,师生准备交流。

四、和谐交流,共同提高。

1、共同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发动学生说说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进行交流。学生发言,老师追问,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预设要点如下:

1)课文采用第一人称和主观视角的方式来反映生活。“我”是目击者、见证人。课文通过“我”之口把小溪流经树林全程每一段中变化着的情态反映出来了,也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和美学评价反映出来了。作者把我们拉近了作品,我们也仿佛随同他作了一次小溪之行。

2)作者运用化身为小溪体察生活的方法反映生活。文中“我”是小溪的代表,把“我” 化身为小溪(但没有全化身为小溪,也有独立的自我),反映“我”的思想、感情、意志和精神,反映“我”对生活的理解,反映“我” 的生活理念和生活追求。具体地说,也就是反映“我”要像小溪一样不怕艰难险阻,持续搏斗,自信乐观地生活,不达目标不罢休。同时也是在教育读者要学习小溪的精神——明确目标,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相信自己总会实现目标。

3)运用拟人手法反映生活。小溪流过森林纯属自然现象,但把它当作人来写,便于反映作者的生活感受和生活信念,反映生活要顽强、自信、乐观、战斗不止的道理。

2、品味语言,学习理解蕴含丰富的语句。品味语言的方法是把语言反映的生活情景想象再现出来进行感悟和玩味,并说说语言反映生活的巧妙之处。这种方法和理解字词、课文的方法是一脉相承的。重点品味下面四句话的含义:

1)、如果你想了解森林的心灵,那就去找一条林中小溪,顺着岸边往上游或下游走一走吧。

(追问:作者走过林中小溪,发现森林的心灵是怎样的?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作者把小溪流过森林所体现的精神视为森林的心灵,可见小溪精神的可贵。文章一开头就把小溪的精神提到“心灵”的高度,突出小溪的精神。)

2)、就让路途当中出现阻塞吧,让它出现好了。有障碍,才有生活:要是没有的话,水便会毫无生气立刻流入大洋了,就像不明不白的生命离开毫无生气的机体一样。

(追问:“让路途当中出现阻塞吧”反映作者什么心态?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说明作者藐视困难,已做好准备迎战困难,因为他认为生活就是由障碍组成的,没有障碍就没有生活。每个人都是为战胜困难

而生,没有同苦难作斗争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人生。)

3)、小溪流经树林的全过程,是一条充满持续搏斗的道路,时间就由此而被创造出来。搏斗持续不断,生活和我的意识就在持续不断中形成。

(追问:“生活和我的意识”是怎样形成的?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没有搏斗怎么会有生活有意识呢?只有死人才没有搏斗没有生活。)

4)、小溪早晚会流入大洋的自由的水中,而这‘早晚’就正是时间,正是生活。

(追问:“早晚”怎么会“正是时间,正是生活”呢?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一个个“早晚”过去,也就是时间过去,而生活就是这样在时间的推移中延续。)

3、点对点迁移运用,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这篇课文运用化身小溪体察生活表现生活的方法,构思新颖独特,很有表现力,很值得我们学习。同学们,今天你们就以《红绿灯》为题,用化身红绿灯体察生活的方法来反映交通安全问题,反映对闯红灯的看法,谴责闯红灯者,维护交通秩序。也可以《塑料袋》为题,用化身为塑料袋体察生活的方法反映乱扔塑料袋的问题,提出治理环境的方法。总之,许多生活现象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反映,同学们可以任选一个运用作者化身为小溪体察生活的方法来写作。

五、结语,布置作业。

1、完成点对点迁移运用作文。

2、课后自由阅读普里什文作品一篇,做好笔记,准备交流。

板书设计:

教后记:

附(让学生看看,不必讲解):

1、普里什文

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普里什文(1873——1954)是20世俄罗斯文学史上极具特色的人物。普里什文出生于俄罗斯奥廖尔省一个破败的商人、地主家庭,童年时代在接近自然世界的乡村度过。曾在莫斯科近郊的克林和卢加地区做农艺师,后受著名民俗学家翁丘科夫委派,到当时很少有人研究的俄罗斯北方白海沿岸的密林和沼泽地带进行地理和人文考察,搜集了大量珍贵的民间文学作品。世纪之初,他是作为怀有强烈宇宙感的诗人,具有倾听鸟兽之语、草虫之音异能的学者,步入俄罗斯文坛的。在1902年以后的10多年中,普里计文的多数时间都在路途、山水中度过,行吟漫游成为他一系列探求的开端。《别列捷伊之泉》的创作,具有转折意义,标志着普里什文‘自然与人’创作思想的生成。四五十年代是普里什文创作的全盛时期,《没有被上绿装的春天》(1940)、《叶芹草》(1940)、〈林中水滴〉(1943)、〈太阳宝库〉(1945)、《大地的眼睛》(1946一1950)、〈〈船木松林〉(1954)和未完成的《国家大道》都为作家带来更广泛的声誉。本文就选自他的《林中水滴》。

在20世纪初,高尔基就认识到普里计文作为艺术家的独特性。他夸赞普里什文的作品言之有物、结构严整、内容丰富、真实可感,达到了俄罗斯文学史上未曾有过的完美。他在《论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普里什文》中赞叹道:“在您的作品中,对大地的热爱和关于大地的知识结合得十分完美,这一点,我在任何一个俄国作家的作品中都还未曾见过。’高尔基甚至将普里计文作为苏联文学的范本加以提倡:“通过他,我看到了似乎还不尽完善,却被一双天才之手描画的文学家的形象,苏联文学就应该是这样。”

2、写作背景

普里什文在他81年的岁月中,用他那一双慧眼,观察开花的草,水滴和石头,水的歌声,白桦、秋叶、树根,乌鸦、田鼠、啄木鸟,幼芽发光的晚上,最高的一片树叶,感到冷的小白杨,有记性的松鼠„„他几乎总是在俄罗斯大地上旅行,他献给世界的,是一串串自然的珍珠。他告诉世人:“我的亲爱的人们,只要回想起自己的小径,真有说不完的话,我的脚踏遍了森林、草原、山庄,到处都有我的家„„”他的《林中水滴》便是他亲近自然,理解自然,描摩大自然的著作。


相关内容

  • 二林中小溪
  • <林中小溪>教案 [222000]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 王锦起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拟人手法的运用:体会本文生动的语言: (2)学习以自我感情变化和思想的深化为线索的写法:理解情景相生,由情而悟的特点,找出感悟和情景间 的对应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吟哦讽 ...

  • [林中小溪]教学设计
  • <林中小溪>教学设计 彬县新民中学 胡元平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 <林中小溪>是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以"寓情于景"的优美课文,也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作者是苏联作家普里什文.文章是写俄罗斯高加索地区春天森林中的景色的,它以小溪流淌过 ...

  •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林中小溪导学案
  • <林中小溪>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如何运用白描和拟人的手法来描绘小溪与森林的各种意象. 2.能够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品味语言.学习本文情景交融.一气呵成的写作特色. 3.理解领悟小溪所显示出的生命力量,理解作者的人生信念. [学习重难点] 1.如何理解小溪与其他各种意象的象征意 ...

  • [林中小溪]学案
  • 宜兴市凌霞实验中学九年级(上)语文学案 授课时间:2012-9-18 执笔人:王志成 审核人:语文备课组 2.<林中小溪> 一.作者简介:普里什文 苏联作家,长期以俄罗斯高加索林区为创作基地,以森林地带大自然美丽风光为表现对象.他依靠自己丰富的林学知识,读懂了自然界这本大书,他的作品抒写 ...

  • 补差林中小溪
  • 补差辅导训练二 --<林中小溪>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6分) 粼粼( ) 吝啬 ( ) 竭尽 ( ) 簌簌( ) 茸茸( ) qiè意( ) 涟yī ( ) chánchán流水( ) 和xù( ) 干hé( ) 车zhé( ) 分道扬biāo( ) 2.填空.(6分) ...

  • 湘教版音乐九上[沃尔塔瓦河]word教案
  • <沃尔塔瓦河>音乐教案 象阳一中 周洁清 教学目的: 1. 通过交响诗<沃尔塔瓦河>的欣赏,使学生感受.了解捷克民族音乐之父斯美塔那 的代表作,并认识民族乐派的音乐特点及其历史地位. 2. 引导学生从旋律.节奏.音色.调式.曲式等音乐要素的角度去感受.分析.理 解作品.从而增 ...

  • [林中小溪]拓展阅读
  • 在雪山顶上有两条河,相约一起流向大海,在海里相会. 春天的时候,雪山的雪开始融化,两条河就从左右一起向海的方向出发了,就好像雪山伸出的两条手臂一样. 左河一边唱着歌,一边对着右河说:"我们来自相同的母亲,有着同样充沛的河水,一定可以同时流到大海!" 右河一边扭动身躯跳舞,一边快乐 ...

  •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案正
  • <美丽的小兴安岭>第二课时教案 汕头市大华路第一小学 陈锦云 教学目标: 1.使生了解我国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景色是美丽的,物产是丰富的,激发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把景物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 ...

  • 寻隐者不遇教案
  • 寻隐者不遇, 一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寻,隐,者,遇,药''5个字.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二,教学难点;体会这首诗采用问答形式来写的和从诗题整体感知课文.三,教具;多媒体教学,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小朋友们我们这个学期已学了几首古诗/2,指名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