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线性系统课件第19讲

第五章

静态输出反馈观测器和静态输出反馈、观测器和

动态补偿器

§5-1静态输出反馈和极点配置

一、静态输出反馈的性质

若给定线性时不变系统方程为

=A x +B u x (5-1)y =C x

若取静态输出反馈控制律u =K y +v

可以得到闭环系统的动态方程为(5-2)

=(A +BKC ) x +B v , y =C x x (5−3)

=(A +BKC ) x +B v , y =C x x

v B x ∫

A x C y

K

闭环系统结构图

定理5-1反馈规律(5-2)不改变系统的可观测性。)不改变系统的可观测性证明根据等式

⎡s I −(A +BCK ) ⎤⎡I =⎢⎢⎥C ⎣⎦⎣0−BK ⎤⎡s I −A ⎤⎥⎢⎥I ⎦⎣C ⎦(5-4)(54)

由于(5-4)式右端第)式右端第一个矩阵是非奇异阵,因此个矩阵是非奇异阵,因此对任意的s 和K ,均有

⎡s I −(A +BKC ) ⎤⎡s I −A ⎤rank ⎢=rank ⎢⎥⎥C ⎣⎦⎣C ⎦(5−5)

证完。

可见,系统(A +BKC , C )可观测的充分必要条件是系统(A , C )可观测。这表明)可观测这表明静态输出反馈不改变系统的可观测性。

如果系统(A , C )不可观测,由()不可观测由(5-555)可知,)可知静态输出反馈不会改变系统的不可观测模态。推论:u =K y +v 的反馈律不改变系统的可控性。证明:把(把A +BKC )中的中KC 看作是状态反馈增益看作态馈阵,而状态反馈不改变系统的可控性。证完。

状态反馈与输出反馈比较(在极点配置方面)

1. 状态反馈:K 是p ×n 的矩阵。闭环特征方程

det [s I −(A +BK )]

与期望多项式比较得到的是非线性方程(p >1)1) 或线性方程(p =1);p >1时可转化为p =1的情形,这时方程仍有解。这时方程仍有解

2. 输出反馈:K 是p ×q 的矩阵。闭环特征方程

det [s I −(A +BKC )]

与望多式较得的般与期望多项式比较得到的一般是非线性方程。线性

参考文献:郭雷主编, 控制理论导论——从基本概念到研究前沿, 科学出版社, 2005.

线性时不变系统的观测器

和动态补偿器动态补

一、状态估计的方案及K x 观测器的定义

1. 状态观测器状态观测器

最早的观测器是具有同样动态方程的模型系统,用模型系统的状态变量作为系统状态变量的估计值统的状态变量作为系统状态变量的估计值。

u B ∫

A

ˆx C y 原系统B ∫

A ˆx

ˆ=A x ˆ+B u x 模型

令误差

则ˆ :=x −x x :=A x x

若系统可观测,通过输入/输出可确定出x (0),并可将观

ˆ(0)设置得和原系统测器的初始值x 设置得和原系统一样。样。

这种方案的主要缺点是:

1) 模型系统的A 、B B 难与真实系统一致,因此,很难满足误难与真实系统致因此很难满足误差

t →∞ˆ) =0(x −x lim(ˆ0, u ∀x 0, x

2) 每次运行均需要重新确定初始值。若两系统的初始值设置不同且矩阵A 又具有右半平面的极点,则误差将发散:不同,且矩阵又具有右半平面的极点则误差将发散

=e x (0)→∞x A t

由于以上方案未能利用系统的输出信息对误差进行校正,所以是一个开环估值。这种方案的抗干扰能力稳定性和鲁棒性都是不能满足要求的力、稳定性和鲁棒性都是不能满足要求的。

一般系统的输入量u 和输出量y 均为已知,因此希望利用n ×q ˆ=A x ˆ+B u +G (y −C x ˆ) =(A −GC ) x ˆ+B u +G y , G ∈R x y =CC x 与的偏差信号来修正的值的值,这样就形这样就形ˆˆˆx y =C x =A x +B u =(A −GC) x +B u +Gy ˆ :=x −x x x 成了图5-3的闭环估计方案。 =(A −GC ) x =(A −GC ) x +GC x +B u −B u −G y ⇒x x

开环方案

B

A

C

G

B

估计器

ˆx

A 图5-3

ˆx

C

在图5-3中虚线框出的部分称为状态观测器或状态估计器它是个动态系统以原系统的输入量u 态估计器,它是一个动态系统,

和输出量y 作为它的输入量,而观测器的输出量是原系统的状态变量的估计值x 应当满足ˆ,应当满足

t →∞

ˆ) =0 =lim(lim x (x −x

t →∞

ˆ(ˆ0∀u , x ((0)) =x 0, x (0)) =x

据图5-3所表示的关系可写出观测器部分的状态方程

ˆ=A x ˆ+B u +G (y −C x ˆ) =(A −GC ) x ˆ+B u +G y x

⎡u ⎤ ˆ=(A −GC ) x ˆ+[B G ]⎢⎥x

⎣y ⎦

⎡u ⎤ ˆ=A 1x ˆ+B 1u 1, A 1:=A −G C, B 1:=[B G ], u 1:=⎢⎥⇔x

⎣y ⎦

ˆy 1=I x

2K x 观测器2. K

在某些工程实际问题中,产生状态估计值的目的是反馈量K x x ,这里K 是状态反馈阵。因此,完全可以直接讨论如何产生状态的线性组合K x 的估计值,而没有必要去产生状态的估计值x 。直接构造K x 观测器有可能使观测器的维数降低,简化控制器的设计。

=Ax +Bu x

y =Cx

ˆx

用n 维状

态观测器作反馈:为估值。

ˆ∈R x

n

观测器

K

=Ax +Bu x

y =Cx

w

观测器

用K x 观测器作反作馈:维数可以较低,较低容易实现。

t →∞

lim(K x −w ) =0,K ∈R

l ×n

, ∀x 0, z 0, u

定义5-1:设线性时不变系统

∑:(A,B ,C )(x , y , u )

的状态是不能直接量测的,而另一状态变量为z 的动态系统∑0称为是系统∑的K x 观测器,如果观测器如果∑0以∑的输入u 和输出y 为其输入,

r ⎧ =f (z , u , y ), z ∈R ⎪z

∑0:⎨l

⎪⎩w =g (z , u , y ), w ∈R

且对给定的常数矩阵K ,∑0的输出w 满足

t →∞

lim(K x −w ) =0,K ∈R

l ×n

, ∀x 0, z 0, u

若在上述定义中,K=I,则若在上述定义中则∑0称为状态观测器或状态

估计器。

u

Σ:(A,B,C A B C )

y

Σ0:K x 观测器,状态:z , 输出:w

=f (z , u ) =f (z ,(z (u , y )) w =g (z , u , y )

满足lim(K x −w ) =0∀x 0, z 0, u

t →∞

图:K x 观测器∑0,K=I时退化为状态观测器什么条件下这样的状态观测器一定存在?

二、状态观测器的存在性、n 维基本状态观测器和n 维基本K x 观测器

1.状态观测器的存在性

定理5-9对线性时不变系统(A ,B ,C ),若系统可检测(若系统中不可观测的模态是稳定模态,则称系统是可检测的。可检测是可镇定的对偶提法),则其状则其状态观测器存在。测存在证明因为(A ,B ,C )不是可观测时,可按可观测性进行结构分解,故这里不妨假定(A ,B ,C )已具有如下形式已具有如下形式:

⎡A 110⎤

A =⎢⎥

⎣A 21A 22⎦⎡B 1⎤B =⎢⎥

⎣B 2⎦

C =[C 10]

其中(A11, C1) 可观测,A 22的特征值具负实部。现构造如下的动态系统

ˆ=A x ˆ+B u +G (y −C x ˆ) x

根据前面的分析:

=(A −GC ) x x

⎡A 110⎤A =⎢⎥

⎣A 21A 22⎦

⎡G 1⎤G =⎢⎥

⎣G 2⎦

0⎤

x ⎥A 22⎦

C =[C 10]

A G C −⎡1111 =⎢x

⎣A 21−G 2C 1

因为

T T (A 11, C 1

T 1

)

可控,适当选择可控当选择G ,可使可使的特征值均具负实部,亦即的特征值均具负实部亦即

A 11−G 1C 1

的特征值均具负实部;而A 22是系统的不可观测部分,由可检测的假定,A 22的特征值具有负实部,故系统渐近稳定,即

t →∞

T A 11

T T −C 1G 1

=0, lim x

ˆ0, u ∀x 0, x

证完证完。

于是定理得证于是定理得证。

2. n 维基本状态观测器和n 维基本K x 观测器

定理5-9说明如果系统可检测,状态观测器总是存在的,并且观测器可取成(5-27)式的形式,即

ˆ=(A −GC ) x ˆ+B u +G y x

ˆw =I x

(5−27)

同样,K x 观测器也是存在的,可以取为

ˆ=(A −GC ) x ˆ+B u +G y x

ˆw =K x

(5-28)

(55-2727)和(55-2828)的观测器分别称为n 维基本状态观

测器和n 维基本K x 观测器。

3.可任意配置观测器极点的条件

定理5-10线性时不变系统(A ,B ,C )的状态观测器(5-27)可任意配置特征值的充分必要条件是(A ,C )可观测。

证明令定理5-9的证明中A 22的维数为零,即可证的维数为零即可证明本定理。这个定理相当于(A ,B ,C )的极点用状态反馈可任意配置的对偶形式状态反馈可任意配置的对偶形式。证完证完。

三、单输入单输出系统的状态观测器

对单输对单输入、单输出系统,若单输出系统若((A, b, c) , , ) 可观测,状态观测器的极点配置问题可按以下步骤来解决:

n

n −1

1. 记det(s I −A )=s +a 1s +" +a n −1s +a n 。

因原系统(A, c)A ) 可观测,对其作等价变换后有可观测对其作等价变换后有

注意到经变换后的系统是可控标准形的对偶形式,于是不难得到变换阵P(不是P −1!) 为

⎡a n −1⎢a ⎢n −2P =⎢#

⎢⎢a 1⎢⎣1

a n −2" a 11⎤⎡c ⎤

⎢cA ⎥⎥1⎥⎥⎢

⎥⎢#⎥$

⎥⎥⎢

10⎥⎥⎢

⎢cA n −1⎥⎥⎦⎣⎦

例:给定系统(A , b , c )如下:

⎡100⎤⎡1⎤⎢⎥⎢⎥A =⎢021⎥, b =⎢0⎥, c =[110]⎢⎢⎣002⎥⎦⎣1⎥⎦

容易验证这个系统是可观测的现在构造极点在容易验证这个系统是可观测的。现在构造极点在{−3, −4, −5}的状态观测器:

1. A 阵的特征多项式为s −5s +8s −4=0;

2. 根据以根据以上介绍的变换阵,有介绍的变换阵,有

⎡8−51⎤⎡110⎤⎡42−1⎤⎡111⎤

⎢⎥⎢⎥⎢⎥⎢⎥−1

P =⎢−510⎥⎢121⎥=⎢−4−31⎥, P =⎢−1−10⎥

⎢⎢⎣100⎥⎦⎢⎣144⎥⎦⎢⎣110⎥⎦⎣124⎥⎦

3

2

3.期望的多项式为f (s )=s +12s +47s +60;

3

2

四、K x 观测器的结构条件

线性时不变系统(A ,B ,C )的观测器也是一个线性时不变系统,其一般形式如下:

=F r ×r z +N r ×p u +G r ×q y ⎧⎪z Σ0:⎨

=E +M w z y ⎪l ×r l ×q ⎩

(5−29)

问题:上述系统中的矩阵满足什么条件时,系统

∑0才可以构成(A ,B ,C )的一个K x 观测器?即:t →∞时,有

K x −w →0若是,w 就给出了K x 的渐近估计。

M

y u

G N

z

F

z

E

w

Σ0

⎧z =F z +N u +G y

:⎨

⎩w =E z +M y

(5−29)

注:要特别注意现在讨论的一般K x 观测器与前面讨论的n n 维基本状态观测器、维基本状态观测器n 维基本K x 观测器间的差别。观测器间的差别在这里,一般K x 观测器的维数为r 。

1预备定理1. 预备定理

问题:若t →∞时,问题时K x −w →0,那么,在那么在状态变量z 和x 之间是否也存在类似的线性渐近关系,即是否存在P ,使

t →∞lim (P x −z ) =0, ∀x 0, z 0, u (5−30) 成立? 因此,首先研究系统状态变量x 和观测器的状态变量z 之间的关系。

定理5-11若系统(A, B, C)可控,那么,若对某个P 阵有关系

t →∞lim (P x −z ) =0, ∀x 0, z 0, u (5−30)成立,则下列条件成立:

(1)R e λi (F )

(5−31) (2)PA −FP =GC ;

(3)N =PB 。

反之,如果(1)成立,且P 阵满足(2)、(3),则(5-30)式成立。

证明充分性。要证明若(1)成立,P 满足(2)、(3),则有(1)R e λi (F )

t →∞li (P x −z ) =0, lim 0∀x 0, z 0, u 。() PA −FP =GC ;(2)

(3)N =PB 。

令e :=P x −z

对e 求导数,有求导数有

(Gy =GC x ) =F z z +N u +G y =P x −z =P (A x +B u ) −(F z +N u +G y ) e =(PA −GC ) x +(PB u −N u )-F z

FP =(PA −GC ) x −F z =FP x −F z =F e

=F e ⇒e

则显然对任意的x 0, z 0, u , 有

e (t ) =e e (0)=e F t F t (P x 0−z 0)

所以有t →∞lim e (t ) =lim (P x −z ) =0t →∞

必要性。设对任意的

x 0, z 0, u

都有

t →∞lim(P x −z ) =0

要证(1)∼(3)成立。取u =0 , x 0=0,则由

=A x +B u , y =C x x

可知x =0, 从而,y =0。此时,由(5-29):

=F z +N u +G y ⎧z Σ0:⎨⎩w =E z +M y (5−29)

可得

=F z z

而且由(5-30)(530)

t →∞lim (P x −z ) =0, ∀x 0, z 0, u (5−30) 故有:

0=lim (P x (t ) −z (t )) =−lim z (t ) t →∞t →∞

⇒lim z (t ) =0, ∀z 0t →∞

⇒R e λi (F )

这就是()。1

下面证(2)和(3)。因为

=P x −z =P (A x +B u ) −(F z +N u +G y ) e

=F (P x −z ) +(PA −F P −G C ) x +(P B −N ) u =F e +(PA −FP −G C ) x +(PB −N ) u

W Q

PA −FP −GC=WGC W

PB −N=Q,

要证W 、Q 为零,即为零即(2)、(3)成立。对微分方程取拉成立对微分方程取拉氏变换,并解出e (s ) :

se (s ) −e (0)=F e (s ) +W x (s ) +Q u (s )

e (s ) =(s I −F ) e (0)+(s I −F ) [W x (s ) +Q u (s )]−1−1

由条件

t →∞li e (t ) =0lim

可知

s →0lim se (s ) =0

取x 0=00,有

x (s ) =(s Ι−A ) B u (s ) −1

又取z 0=0,这时

所以

s →0e (0)=Px (0)−z (0)=Px 0 −z 0 = 0−1−1lim se (s ) =lim(s Ι−F ) [W (s Ι−A ) B +Q ]su (s ) =0s →0

因为F 非奇异非奇异,故必须有故须有

s →0lim[W (s Ι−A ) B +Q ]su (s ) =0−1

又由于u (s ) 的任意性,故必须有

W (s Ι−A ) B +Q ≡0

⇒W (s Ι−A ) B ≡0,Q =0−1−1

否则,可以找到u ,使

s →0lim[W (s Ι−A ) B +Q ]su (s ) ≠0−1

考虑到系统是可控的,在复数域上(s I −A) -1B B 行线性无关,立即推得W=0。注意到

W=PAW PA −FP −GC ,Q =PBPB −N ,

则W=0、Q=0意味定理中的结论(2)、(3),从而,定理的全部结论得证。证完。

在定理5-11中取r =n ,P=I,有

推论5-11若系统(A ,B ,C )可控,则(5-29)

=F z +N u +G y ⎧z Σ0:⎨⎩w =z (A .1)

成为(A ,B ,C )的n 维状态观测器的充要条件为

() (1)

(2)

(3) Re λi (F )

证明充分性:证明:充分性若P=I,(A.2)式成立,则式成立则

=(A −GC ) z +B u +G y z (A .3)

又根据定理5-11,

t →∞lim (x −z ) =0∀x 0, z 0, u

这说明(A.3) (A.3)就是就是一个状态观测器。个状态观测器。

必要性:若(A.1)是一个n 维状态观测器,根据定义5-1,

t →∞lim (x −z ) =0∀x 0, z 0, u

根据定理5-11,考虑到P=I,有

(1)

(2)()

(3)Re λi (F )

推论5-11表明(A ,B ,C )的n 维状态观测器必具有(5-27)的形式:

ˆ=(A −GC ) x ˆ+B u +G y x

ˆw =I x (5−27)

证完。证完

第五章

静态输出反馈观测器和静态输出反馈、观测器和

动态补偿器

§5-1静态输出反馈和极点配置

一、静态输出反馈的性质

若给定线性时不变系统方程为

=A x +B u x (5-1)y =C x

若取静态输出反馈控制律u =K y +v

可以得到闭环系统的动态方程为(5-2)

=(A +BKC ) x +B v , y =C x x (5−3)

=(A +BKC ) x +B v , y =C x x

v B x ∫

A x C y

K

闭环系统结构图

定理5-1反馈规律(5-2)不改变系统的可观测性。)不改变系统的可观测性证明根据等式

⎡s I −(A +BCK ) ⎤⎡I =⎢⎢⎥C ⎣⎦⎣0−BK ⎤⎡s I −A ⎤⎥⎢⎥I ⎦⎣C ⎦(5-4)(54)

由于(5-4)式右端第)式右端第一个矩阵是非奇异阵,因此个矩阵是非奇异阵,因此对任意的s 和K ,均有

⎡s I −(A +BKC ) ⎤⎡s I −A ⎤rank ⎢=rank ⎢⎥⎥C ⎣⎦⎣C ⎦(5−5)

证完。

可见,系统(A +BKC , C )可观测的充分必要条件是系统(A , C )可观测。这表明)可观测这表明静态输出反馈不改变系统的可观测性。

如果系统(A , C )不可观测,由()不可观测由(5-555)可知,)可知静态输出反馈不会改变系统的不可观测模态。推论:u =K y +v 的反馈律不改变系统的可控性。证明:把(把A +BKC )中的中KC 看作是状态反馈增益看作态馈阵,而状态反馈不改变系统的可控性。证完。

状态反馈与输出反馈比较(在极点配置方面)

1. 状态反馈:K 是p ×n 的矩阵。闭环特征方程

det [s I −(A +BK )]

与期望多项式比较得到的是非线性方程(p >1)1) 或线性方程(p =1);p >1时可转化为p =1的情形,这时方程仍有解。这时方程仍有解

2. 输出反馈:K 是p ×q 的矩阵。闭环特征方程

det [s I −(A +BKC )]

与望多式较得的般与期望多项式比较得到的一般是非线性方程。线性

参考文献:郭雷主编, 控制理论导论——从基本概念到研究前沿, 科学出版社, 2005.

线性时不变系统的观测器

和动态补偿器动态补

一、状态估计的方案及K x 观测器的定义

1. 状态观测器状态观测器

最早的观测器是具有同样动态方程的模型系统,用模型系统的状态变量作为系统状态变量的估计值统的状态变量作为系统状态变量的估计值。

u B ∫

A

ˆx C y 原系统B ∫

A ˆx

ˆ=A x ˆ+B u x 模型

令误差

则ˆ :=x −x x :=A x x

若系统可观测,通过输入/输出可确定出x (0),并可将观

ˆ(0)设置得和原系统测器的初始值x 设置得和原系统一样。样。

这种方案的主要缺点是:

1) 模型系统的A 、B B 难与真实系统一致,因此,很难满足误难与真实系统致因此很难满足误差

t →∞ˆ) =0(x −x lim(ˆ0, u ∀x 0, x

2) 每次运行均需要重新确定初始值。若两系统的初始值设置不同且矩阵A 又具有右半平面的极点,则误差将发散:不同,且矩阵又具有右半平面的极点则误差将发散

=e x (0)→∞x A t

由于以上方案未能利用系统的输出信息对误差进行校正,所以是一个开环估值。这种方案的抗干扰能力稳定性和鲁棒性都是不能满足要求的力、稳定性和鲁棒性都是不能满足要求的。

一般系统的输入量u 和输出量y 均为已知,因此希望利用n ×q ˆ=A x ˆ+B u +G (y −C x ˆ) =(A −GC ) x ˆ+B u +G y , G ∈R x y =CC x 与的偏差信号来修正的值的值,这样就形这样就形ˆˆˆx y =C x =A x +B u =(A −GC) x +B u +Gy ˆ :=x −x x x 成了图5-3的闭环估计方案。 =(A −GC ) x =(A −GC ) x +GC x +B u −B u −G y ⇒x x

开环方案

B

A

C

G

B

估计器

ˆx

A 图5-3

ˆx

C

在图5-3中虚线框出的部分称为状态观测器或状态估计器它是个动态系统以原系统的输入量u 态估计器,它是一个动态系统,

和输出量y 作为它的输入量,而观测器的输出量是原系统的状态变量的估计值x 应当满足ˆ,应当满足

t →∞

ˆ) =0 =lim(lim x (x −x

t →∞

ˆ(ˆ0∀u , x ((0)) =x 0, x (0)) =x

据图5-3所表示的关系可写出观测器部分的状态方程

ˆ=A x ˆ+B u +G (y −C x ˆ) =(A −GC ) x ˆ+B u +G y x

⎡u ⎤ ˆ=(A −GC ) x ˆ+[B G ]⎢⎥x

⎣y ⎦

⎡u ⎤ ˆ=A 1x ˆ+B 1u 1, A 1:=A −G C, B 1:=[B G ], u 1:=⎢⎥⇔x

⎣y ⎦

ˆy 1=I x

2K x 观测器2. K

在某些工程实际问题中,产生状态估计值的目的是反馈量K x x ,这里K 是状态反馈阵。因此,完全可以直接讨论如何产生状态的线性组合K x 的估计值,而没有必要去产生状态的估计值x 。直接构造K x 观测器有可能使观测器的维数降低,简化控制器的设计。

=Ax +Bu x

y =Cx

ˆx

用n 维状

态观测器作反馈:为估值。

ˆ∈R x

n

观测器

K

=Ax +Bu x

y =Cx

w

观测器

用K x 观测器作反作馈:维数可以较低,较低容易实现。

t →∞

lim(K x −w ) =0,K ∈R

l ×n

, ∀x 0, z 0, u

定义5-1:设线性时不变系统

∑:(A,B ,C )(x , y , u )

的状态是不能直接量测的,而另一状态变量为z 的动态系统∑0称为是系统∑的K x 观测器,如果观测器如果∑0以∑的输入u 和输出y 为其输入,

r ⎧ =f (z , u , y ), z ∈R ⎪z

∑0:⎨l

⎪⎩w =g (z , u , y ), w ∈R

且对给定的常数矩阵K ,∑0的输出w 满足

t →∞

lim(K x −w ) =0,K ∈R

l ×n

, ∀x 0, z 0, u

若在上述定义中,K=I,则若在上述定义中则∑0称为状态观测器或状态

估计器。

u

Σ:(A,B,C A B C )

y

Σ0:K x 观测器,状态:z , 输出:w

=f (z , u ) =f (z ,(z (u , y )) w =g (z , u , y )

满足lim(K x −w ) =0∀x 0, z 0, u

t →∞

图:K x 观测器∑0,K=I时退化为状态观测器什么条件下这样的状态观测器一定存在?

二、状态观测器的存在性、n 维基本状态观测器和n 维基本K x 观测器

1.状态观测器的存在性

定理5-9对线性时不变系统(A ,B ,C ),若系统可检测(若系统中不可观测的模态是稳定模态,则称系统是可检测的。可检测是可镇定的对偶提法),则其状则其状态观测器存在。测存在证明因为(A ,B ,C )不是可观测时,可按可观测性进行结构分解,故这里不妨假定(A ,B ,C )已具有如下形式已具有如下形式:

⎡A 110⎤

A =⎢⎥

⎣A 21A 22⎦⎡B 1⎤B =⎢⎥

⎣B 2⎦

C =[C 10]

其中(A11, C1) 可观测,A 22的特征值具负实部。现构造如下的动态系统

ˆ=A x ˆ+B u +G (y −C x ˆ) x

根据前面的分析:

=(A −GC ) x x

⎡A 110⎤A =⎢⎥

⎣A 21A 22⎦

⎡G 1⎤G =⎢⎥

⎣G 2⎦

0⎤

x ⎥A 22⎦

C =[C 10]

A G C −⎡1111 =⎢x

⎣A 21−G 2C 1

因为

T T (A 11, C 1

T 1

)

可控,适当选择可控当选择G ,可使可使的特征值均具负实部,亦即的特征值均具负实部亦即

A 11−G 1C 1

的特征值均具负实部;而A 22是系统的不可观测部分,由可检测的假定,A 22的特征值具有负实部,故系统渐近稳定,即

t →∞

T A 11

T T −C 1G 1

=0, lim x

ˆ0, u ∀x 0, x

证完证完。

于是定理得证于是定理得证。

2. n 维基本状态观测器和n 维基本K x 观测器

定理5-9说明如果系统可检测,状态观测器总是存在的,并且观测器可取成(5-27)式的形式,即

ˆ=(A −GC ) x ˆ+B u +G y x

ˆw =I x

(5−27)

同样,K x 观测器也是存在的,可以取为

ˆ=(A −GC ) x ˆ+B u +G y x

ˆw =K x

(5-28)

(55-2727)和(55-2828)的观测器分别称为n 维基本状态观

测器和n 维基本K x 观测器。

3.可任意配置观测器极点的条件

定理5-10线性时不变系统(A ,B ,C )的状态观测器(5-27)可任意配置特征值的充分必要条件是(A ,C )可观测。

证明令定理5-9的证明中A 22的维数为零,即可证的维数为零即可证明本定理。这个定理相当于(A ,B ,C )的极点用状态反馈可任意配置的对偶形式状态反馈可任意配置的对偶形式。证完证完。

三、单输入单输出系统的状态观测器

对单输对单输入、单输出系统,若单输出系统若((A, b, c) , , ) 可观测,状态观测器的极点配置问题可按以下步骤来解决:

n

n −1

1. 记det(s I −A )=s +a 1s +" +a n −1s +a n 。

因原系统(A, c)A ) 可观测,对其作等价变换后有可观测对其作等价变换后有

注意到经变换后的系统是可控标准形的对偶形式,于是不难得到变换阵P(不是P −1!) 为

⎡a n −1⎢a ⎢n −2P =⎢#

⎢⎢a 1⎢⎣1

a n −2" a 11⎤⎡c ⎤

⎢cA ⎥⎥1⎥⎥⎢

⎥⎢#⎥$

⎥⎥⎢

10⎥⎥⎢

⎢cA n −1⎥⎥⎦⎣⎦

例:给定系统(A , b , c )如下:

⎡100⎤⎡1⎤⎢⎥⎢⎥A =⎢021⎥, b =⎢0⎥, c =[110]⎢⎢⎣002⎥⎦⎣1⎥⎦

容易验证这个系统是可观测的现在构造极点在容易验证这个系统是可观测的。现在构造极点在{−3, −4, −5}的状态观测器:

1. A 阵的特征多项式为s −5s +8s −4=0;

2. 根据以根据以上介绍的变换阵,有介绍的变换阵,有

⎡8−51⎤⎡110⎤⎡42−1⎤⎡111⎤

⎢⎥⎢⎥⎢⎥⎢⎥−1

P =⎢−510⎥⎢121⎥=⎢−4−31⎥, P =⎢−1−10⎥

⎢⎢⎣100⎥⎦⎢⎣144⎥⎦⎢⎣110⎥⎦⎣124⎥⎦

3

2

3.期望的多项式为f (s )=s +12s +47s +60;

3

2

四、K x 观测器的结构条件

线性时不变系统(A ,B ,C )的观测器也是一个线性时不变系统,其一般形式如下:

=F r ×r z +N r ×p u +G r ×q y ⎧⎪z Σ0:⎨

=E +M w z y ⎪l ×r l ×q ⎩

(5−29)

问题:上述系统中的矩阵满足什么条件时,系统

∑0才可以构成(A ,B ,C )的一个K x 观测器?即:t →∞时,有

K x −w →0若是,w 就给出了K x 的渐近估计。

M

y u

G N

z

F

z

E

w

Σ0

⎧z =F z +N u +G y

:⎨

⎩w =E z +M y

(5−29)

注:要特别注意现在讨论的一般K x 观测器与前面讨论的n n 维基本状态观测器、维基本状态观测器n 维基本K x 观测器间的差别。观测器间的差别在这里,一般K x 观测器的维数为r 。

1预备定理1. 预备定理

问题:若t →∞时,问题时K x −w →0,那么,在那么在状态变量z 和x 之间是否也存在类似的线性渐近关系,即是否存在P ,使

t →∞lim (P x −z ) =0, ∀x 0, z 0, u (5−30) 成立? 因此,首先研究系统状态变量x 和观测器的状态变量z 之间的关系。

定理5-11若系统(A, B, C)可控,那么,若对某个P 阵有关系

t →∞lim (P x −z ) =0, ∀x 0, z 0, u (5−30)成立,则下列条件成立:

(1)R e λi (F )

(5−31) (2)PA −FP =GC ;

(3)N =PB 。

反之,如果(1)成立,且P 阵满足(2)、(3),则(5-30)式成立。

证明充分性。要证明若(1)成立,P 满足(2)、(3),则有(1)R e λi (F )

t →∞li (P x −z ) =0, lim 0∀x 0, z 0, u 。() PA −FP =GC ;(2)

(3)N =PB 。

令e :=P x −z

对e 求导数,有求导数有

(Gy =GC x ) =F z z +N u +G y =P x −z =P (A x +B u ) −(F z +N u +G y ) e =(PA −GC ) x +(PB u −N u )-F z

FP =(PA −GC ) x −F z =FP x −F z =F e

=F e ⇒e

则显然对任意的x 0, z 0, u , 有

e (t ) =e e (0)=e F t F t (P x 0−z 0)

所以有t →∞lim e (t ) =lim (P x −z ) =0t →∞

必要性。设对任意的

x 0, z 0, u

都有

t →∞lim(P x −z ) =0

要证(1)∼(3)成立。取u =0 , x 0=0,则由

=A x +B u , y =C x x

可知x =0, 从而,y =0。此时,由(5-29):

=F z +N u +G y ⎧z Σ0:⎨⎩w =E z +M y (5−29)

可得

=F z z

而且由(5-30)(530)

t →∞lim (P x −z ) =0, ∀x 0, z 0, u (5−30) 故有:

0=lim (P x (t ) −z (t )) =−lim z (t ) t →∞t →∞

⇒lim z (t ) =0, ∀z 0t →∞

⇒R e λi (F )

这就是()。1

下面证(2)和(3)。因为

=P x −z =P (A x +B u ) −(F z +N u +G y ) e

=F (P x −z ) +(PA −F P −G C ) x +(P B −N ) u =F e +(PA −FP −G C ) x +(PB −N ) u

W Q

PA −FP −GC=WGC W

PB −N=Q,

要证W 、Q 为零,即为零即(2)、(3)成立。对微分方程取拉成立对微分方程取拉氏变换,并解出e (s ) :

se (s ) −e (0)=F e (s ) +W x (s ) +Q u (s )

e (s ) =(s I −F ) e (0)+(s I −F ) [W x (s ) +Q u (s )]−1−1

由条件

t →∞li e (t ) =0lim

可知

s →0lim se (s ) =0

取x 0=00,有

x (s ) =(s Ι−A ) B u (s ) −1

又取z 0=0,这时

所以

s →0e (0)=Px (0)−z (0)=Px 0 −z 0 = 0−1−1lim se (s ) =lim(s Ι−F ) [W (s Ι−A ) B +Q ]su (s ) =0s →0

因为F 非奇异非奇异,故必须有故须有

s →0lim[W (s Ι−A ) B +Q ]su (s ) =0−1

又由于u (s ) 的任意性,故必须有

W (s Ι−A ) B +Q ≡0

⇒W (s Ι−A ) B ≡0,Q =0−1−1

否则,可以找到u ,使

s →0lim[W (s Ι−A ) B +Q ]su (s ) ≠0−1

考虑到系统是可控的,在复数域上(s I −A) -1B B 行线性无关,立即推得W=0。注意到

W=PAW PA −FP −GC ,Q =PBPB −N ,

则W=0、Q=0意味定理中的结论(2)、(3),从而,定理的全部结论得证。证完。

在定理5-11中取r =n ,P=I,有

推论5-11若系统(A ,B ,C )可控,则(5-29)

=F z +N u +G y ⎧z Σ0:⎨⎩w =z (A .1)

成为(A ,B ,C )的n 维状态观测器的充要条件为

() (1)

(2)

(3) Re λi (F )

证明充分性:证明:充分性若P=I,(A.2)式成立,则式成立则

=(A −GC ) z +B u +G y z (A .3)

又根据定理5-11,

t →∞lim (x −z ) =0∀x 0, z 0, u

这说明(A.3) (A.3)就是就是一个状态观测器。个状态观测器。

必要性:若(A.1)是一个n 维状态观测器,根据定义5-1,

t →∞lim (x −z ) =0∀x 0, z 0, u

根据定理5-11,考虑到P=I,有

(1)

(2)()

(3)Re λi (F )

推论5-11表明(A ,B ,C )的n 维状态观测器必具有(5-27)的形式:

ˆ=(A −GC ) x ˆ+B u +G y x

ˆw =I x (5−27)

证完。证完


相关内容

  • [在线]17春北航[数字媒体精品赏析]在线作业二
  • 一.单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40 分.) V 1. ()是指内容随着时间而变化的数字媒体. A. 流媒体 B. 连续媒体 C. 数字媒体 D. 合成媒体 2. 自然媒体是指客观世界存在的景物.声音等,经过专门的设备进行()处理之后得到的数字媒体. A. 压缩 B. 解压缩 C. 数字化和编码 ...

  • 05年北航矩阵论试题
  • 2005年北航考博题目 数学: 矩阵论 1.已知β=(1,3,-3) T ,α1=(1,2,0) T ,α2=(1,a+2,-3a) T ,α3=(-1,-b-2,a+2b)T ,求当a,b 为何值时,(1)β不能用α1-α3线性表示:(2)β能用α1-α3唯一表示,并写出表示式:(3)β能用α1- ...

  • 北航矩阵理论考试大纲
  • <矩阵理论>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2001 基本内容与要求: 一. 矩阵的基本知识: 1. 矩阵的运算 2. 逆矩阵.分块矩阵.矩阵的秩 3. 初等变换与初等矩阵 二. 线性方程组 1. 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 2. 线性方程组有解的判定定理及解的结构 三. 矩阵的相似变换与二次型 1 ...

  • 北航[电路分析]在线作业三
  • s 北航<电路分析>在线作业三 1:电阻元件的伏安特性,在图上表示是过原点的一条直线,直线的斜率与元件的()有关. A:电流 B:电压 C:电阻 D:都无关 正确答案:C 2:电流的正方向规定为( ). A:高电位指向低电位 B:电子流动的方向 C:正电荷移动的方向 正确答案:C 3:R ...

  • 北航线性代数试题
  • 一. 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3分,共24分) 1. 设A , B 为n 阶方阵,满足等式AB =0, 则必有A. A =0或B =0 B. A +B =0 C . |A |=0或|B |=0 D. |A |+|B |=0 2. 若 ⎛12⎫⎛x 1 3-1⎪⎪ ⎝⎭⎝x 2y 1⎫⎛111⎫ ⎪= 1 ...

  • 北航物理实验研究型报告
  • 北航物理实验研究型报告 劳埃镜的白光干涉实验设计缺 陷理论分析 作者:杨文杰 学号:12171042 作者:魏冬铭 学号:12171037 2014年5月18日 摘要 文章首先描述了劳埃镜的白光干涉的实验原理方法步骤,进而对实验的数据进行了处理.最后,针对劳埃镜难调整.实验数据误差较大,从理论上分析 ...

  • 数学教学网站大全
  • 数学123 中国数学在线 海天数学网 广东中山市中学数学网 中数网 奥数网 港中数学苑 草中数学 中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网 数学110 中学数学在线 大榕树高中数学 初中数学乐园 数学动力网 数学456资源网 悠悠数学资源网 中学数学网 初中数学网 初中数学动力网 小学数学试卷网 中学数学交流园地 ss ...

  • 工程训练中心金工实习优质课程自评报告
  • 第一部分 基本情况总结 一.本课程的目标、性质 金工实习是一门实践性的技术基础课,是全校各专业学生学习《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和机械类院系学生〈综合创新实习〉等课程必不可少的先修课。是机械类实践课程三个层次(认识实习、金工实习、综合创新实习)中的第二个层次,也是实习时间最长、学生人数最多的基本实践 ...

  • 北航远程教育201409学期模拟电路综合导学3
  • <模拟电路>导学材料3 (对应教学大纲第五章.第六章) 第五讲.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应用(3学时) 一.集成运放在信号运算方面的应用:比例运算电路(反相.同相).加法电路.减法电路.积分与微分电路 二.电压比较器:过零比较器.任意电平比较器.滞回比较器 第六讲.集成运算放大器在信号产生方面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