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 琴 音 乐 的 奇 葩
教学设计:
1 要引导学生完整地聆听音乐作品,整体地把握乐曲的音乐情绪及音乐形象。
为了深入理解作品的意境及内涵,有必要对作品的音乐主题做详尽的感受、体验及评价工作,最后再完整地聆听整个作品。
2一些相关的音乐知识要融在聆听音乐的过程当中进行,要把握深入内容的分
寸,有利于理解音乐。认识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具体表现。
3为了更好地理解、感受、体验作品的音乐内涵,要引导学生了解有关背景材料。
如有关历史、作者的思想及创作意图等。引导学生了解有关背景资料的方法有阅读课本、教师提供资料、老师在课堂上做适当的讲解等。
4在欣赏两首作品时,由于课时的限制,要注意有所侧重。可以较深入地聆听《C
小调练习曲》。在课时允许的条件下,尽量保证《爱之梦》的适当效果 教学目标:
1聆听《C 小调练习曲》及《爱之梦》,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进一步认识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认识、了解肖邦和李斯特;
2 初步懂得有关“练习曲”的基础知识。
3通过了解肖邦的爱国事迹和爱国精神,引导学生去思考“如何爱国”及把爱国付之于行动这个问题。
教学重点:通过分段欣赏和完整聆听《C 小调练习曲》,深入理解作品的意境和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课前播放《C 小调练习曲》。
2提问:“同学们知道这首钢琴曲的作者和名称吗?(肖邦 《C 小调练习曲》)
二、《C 小调练习曲》
1 简介作者:肖邦
A 请学生谈谈对肖邦的认识
B 老师补充。
2分部欣赏乐曲。
A 聆听乐曲的第一部分, 初步感受音乐的情绪特点。
B 简介创作背景(学生自习书本p121)
1813年9月,肖邦在离开波兰赴法国途中,得知祖国争取民族独立的华沙起义失败,悲愤之余,奋笔疾书写下了这首著名的《C 小调练习曲》。 复听乐曲第
一部分,进一步体验音乐的情绪特点,熟悉第一主题。(大屏幕上出示第一主题)
(1) 请学生谈谈听了这段音乐有什么感受,它让你联想到些什么?(老师补充:乐曲的第一部分是一个刚毅的、带有英雄性格的主题,左手采用了上下翻腾的琶音的伴奏音型,令人联想到华沙起义的英雄们是怎样与敌人浴血奋战的,也让人感受到作曲家那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慷慨激昂和起伏难平。)
(2)跟琴学唱第一主题。
聆听乐曲的第二部分。(大屏幕出示第二主题)
(1) 听音乐,感受这一部分音乐的情绪与第一部分有何不同?
(2)学唱主题,从旋律和节奏等音乐要素方面与第一主题进行比较。
(3) 再听第二部分,联想音乐表现了什么内容。(老师补充:这一部分的旋律沉痛悲伤,它好象是人们对为国捐躯的烈士们的哀悼。)
聆听乐曲的第三乐段。
思考:这一部再现了哪一个主题?它象征了什么?(乐曲的第三部分再现了第一部分英雄性的主题,它象征着人民的斗争仍在继续,抗击侵略的火焰并未熄灭。)
3 完整地欣赏《C 小调练习曲》
4 音乐知识:练习曲
通常练习曲有两类。一类为练习器乐、声乐技巧的专业练习曲;另一类为音乐会练习曲。前一种练习曲多有技能、技巧上的训练目标,音乐会练习曲是由前者派生而来的。它已演变为一种炫技性的、在音乐会上可以演出的艺术作品。肖邦的《C 小调练习曲》就属于音乐会练习曲。
三、《爱之梦》
1简介作者:李斯特
2 简介作品 1850年李斯特把自己创作的三首歌曲改编成三首钢琴“夜曲”。原来的三首歌曲分别是《崇高的爱》《幸福地死》《爱吧》。改编后的三首夜曲被汇集成册,曲集统称为《爱之梦》。在这三首曲子中,以第三首为最好,流传也最广。因此,人们通常所称之为《爱之梦》的曲子,实际上是《爱之梦》这部曲集中的第三首曲子。
3欣赏《爱之梦》(大屏幕显示主题旋律)
A 、听音乐,思考:作品描绘了什么样的意境?
B 、配乐诗朗诵,通过诗歌与音乐的结合,更好地理解音乐的内涵。
四、总结
课的两首钢琴曲,表现了极不相同的两种情感。《C 小调练习曲》悲愤激昂的气势令人热血沸腾,《爱之梦》中的柔美、梦幻般的诗意令人陶醉,尽情表达了人们内心的丰富情感,这正是浪漫主义艺术的本质。
教学反思:
本节音乐课《钢琴音乐的奇葩》,学生对钢琴音乐这个内容还是颇有兴趣的,也能够初步掌握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感受、体验其中两首乐曲的音乐情绪,在聆听、理解音乐作品的过程中,认识、了解肖邦和李斯特两位音乐家。但在聆听和理解作品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的原因,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还不够深刻,还没有能够做到完全地融入到音乐中去。在这一点上,作为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好引导工作,通过适当的讲解和启发等手段,使学生能够正确感受并理解音乐作品。
钢 琴 音 乐 的 奇 葩
教学设计:
1 要引导学生完整地聆听音乐作品,整体地把握乐曲的音乐情绪及音乐形象。
为了深入理解作品的意境及内涵,有必要对作品的音乐主题做详尽的感受、体验及评价工作,最后再完整地聆听整个作品。
2一些相关的音乐知识要融在聆听音乐的过程当中进行,要把握深入内容的分
寸,有利于理解音乐。认识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具体表现。
3为了更好地理解、感受、体验作品的音乐内涵,要引导学生了解有关背景材料。
如有关历史、作者的思想及创作意图等。引导学生了解有关背景资料的方法有阅读课本、教师提供资料、老师在课堂上做适当的讲解等。
4在欣赏两首作品时,由于课时的限制,要注意有所侧重。可以较深入地聆听《C
小调练习曲》。在课时允许的条件下,尽量保证《爱之梦》的适当效果 教学目标:
1聆听《C 小调练习曲》及《爱之梦》,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进一步认识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认识、了解肖邦和李斯特;
2 初步懂得有关“练习曲”的基础知识。
3通过了解肖邦的爱国事迹和爱国精神,引导学生去思考“如何爱国”及把爱国付之于行动这个问题。
教学重点:通过分段欣赏和完整聆听《C 小调练习曲》,深入理解作品的意境和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课前播放《C 小调练习曲》。
2提问:“同学们知道这首钢琴曲的作者和名称吗?(肖邦 《C 小调练习曲》)
二、《C 小调练习曲》
1 简介作者:肖邦
A 请学生谈谈对肖邦的认识
B 老师补充。
2分部欣赏乐曲。
A 聆听乐曲的第一部分, 初步感受音乐的情绪特点。
B 简介创作背景(学生自习书本p121)
1813年9月,肖邦在离开波兰赴法国途中,得知祖国争取民族独立的华沙起义失败,悲愤之余,奋笔疾书写下了这首著名的《C 小调练习曲》。 复听乐曲第
一部分,进一步体验音乐的情绪特点,熟悉第一主题。(大屏幕上出示第一主题)
(1) 请学生谈谈听了这段音乐有什么感受,它让你联想到些什么?(老师补充:乐曲的第一部分是一个刚毅的、带有英雄性格的主题,左手采用了上下翻腾的琶音的伴奏音型,令人联想到华沙起义的英雄们是怎样与敌人浴血奋战的,也让人感受到作曲家那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慷慨激昂和起伏难平。)
(2)跟琴学唱第一主题。
聆听乐曲的第二部分。(大屏幕出示第二主题)
(1) 听音乐,感受这一部分音乐的情绪与第一部分有何不同?
(2)学唱主题,从旋律和节奏等音乐要素方面与第一主题进行比较。
(3) 再听第二部分,联想音乐表现了什么内容。(老师补充:这一部分的旋律沉痛悲伤,它好象是人们对为国捐躯的烈士们的哀悼。)
聆听乐曲的第三乐段。
思考:这一部再现了哪一个主题?它象征了什么?(乐曲的第三部分再现了第一部分英雄性的主题,它象征着人民的斗争仍在继续,抗击侵略的火焰并未熄灭。)
3 完整地欣赏《C 小调练习曲》
4 音乐知识:练习曲
通常练习曲有两类。一类为练习器乐、声乐技巧的专业练习曲;另一类为音乐会练习曲。前一种练习曲多有技能、技巧上的训练目标,音乐会练习曲是由前者派生而来的。它已演变为一种炫技性的、在音乐会上可以演出的艺术作品。肖邦的《C 小调练习曲》就属于音乐会练习曲。
三、《爱之梦》
1简介作者:李斯特
2 简介作品 1850年李斯特把自己创作的三首歌曲改编成三首钢琴“夜曲”。原来的三首歌曲分别是《崇高的爱》《幸福地死》《爱吧》。改编后的三首夜曲被汇集成册,曲集统称为《爱之梦》。在这三首曲子中,以第三首为最好,流传也最广。因此,人们通常所称之为《爱之梦》的曲子,实际上是《爱之梦》这部曲集中的第三首曲子。
3欣赏《爱之梦》(大屏幕显示主题旋律)
A 、听音乐,思考:作品描绘了什么样的意境?
B 、配乐诗朗诵,通过诗歌与音乐的结合,更好地理解音乐的内涵。
四、总结
课的两首钢琴曲,表现了极不相同的两种情感。《C 小调练习曲》悲愤激昂的气势令人热血沸腾,《爱之梦》中的柔美、梦幻般的诗意令人陶醉,尽情表达了人们内心的丰富情感,这正是浪漫主义艺术的本质。
教学反思:
本节音乐课《钢琴音乐的奇葩》,学生对钢琴音乐这个内容还是颇有兴趣的,也能够初步掌握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感受、体验其中两首乐曲的音乐情绪,在聆听、理解音乐作品的过程中,认识、了解肖邦和李斯特两位音乐家。但在聆听和理解作品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的原因,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还不够深刻,还没有能够做到完全地融入到音乐中去。在这一点上,作为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好引导工作,通过适当的讲解和启发等手段,使学生能够正确感受并理解音乐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