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昆出生在一个银行高级职员家庭里。家庭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毫无拘束的气氛,特别是母亲的为人严肃认真,对黄昆少年时代成长影响很大。母亲经常告诫小黄昆,事无论巨细,须认真对待,力求完美。黄昆以后遵循母亲的教诲,无论做学问、搞研究,还是做人,都严格要求自己。一般而言,许多著名科学家在少年,甚至童年就显示其天赋。然而,黄昆却自认为他属于智力发育滞后的类型。在谈及现在中小学生的负担太重问题时,黄昆以切身经历为例,认为小学学习不必要求太高,但中学打的基础却会影响一个人一辈子。黄昆先后在北京蒙养园、北京师大附小、上海光华小学上学。他回忆自己小学阶段,除去很早就识字,在小学时期常读小说和学会加减乘除之外,似乎没有学更多的知识。他的英文挺棒,初中阶段便能阅读英文小说。“语文课没有学好,到高三时已接近不及格的边缘。老师出作文题,我不是觉得一句话就解答了,就是觉得无话可说。这可影响我一辈子啦!报考清华大学、北洋工学院,都明显是由于语文成绩太差而未录取。”也难怪黄昆在1944年参加留美留英两项考试时,留美考试中语文考试只得了24分而最终落选,留英考试中作文只写了三行便再也写不下去,只好就此交卷,居然被录取曾使他大吃一惊。“原来,是考官眼界很高,打分又很讲究,分距拉得不开,让我捡了一个便宜。”黄昆和他的“洋夫人”小他7岁的威尔士人里斯,原是布里斯托大学物理系本科生,大学毕业后与黄昆同时来到了利物浦大学理论物理系,担任系主任弗洛里希的行政助理,并帮助黄昆进行理论计算。黄昆的聪敏与敬业深深地吸引了里斯小姐,而里斯小姐的学识、勤奋和温柔美丽也给黄昆留下深刻印象。共同的事业追求与爱好把两个不同国籍的青年人的心紧紧连在一起。从此,在黄昆成功的背后,一直有一位来自异国的贤内助的默默奉献。1952年4月,里斯克服重重阻力,远涉重洋追随着他来到中国,先期回国的黄昆特地赶到天津去迎接她。黄昆的哥哥给里斯取了一个中文名字——“李爱扶”,既是谐音,又寓意“乐于助人”。不久,二人喜结伉俪,相敬如宾,抚养的孩子均学有成就,组成了一个令人羡慕的家庭。他们的家庭生活和一般知识分子没有太大区别,唯一与众不同的是请人定做了一个钢丝床,因为当时北京无处可以买到。4年后,李爱扶被批准取得了中国国籍,1959年起,在北京大学物理系参加工作,任电子学工程师。她勤勤恳恳地工作,认认真真地做事,为北大物理系实验室的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一晃已经40多年了,出于对她由衷的尊敬,黄老的学生们都尊称她为“李先生”。“夫人到一个具有完全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中国的一切,从语言到做饭,都要从头学起。”黄昆对夫人李爱扶打出了“90”的高分,“她为了爱情,宁愿舍弃一切,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操持家务上十分俭朴。”难怪许多和她接触过的人对她的评价都很高,“她比中国的贤妻良母还贤妻良母”。1999年黄昆患上了帕金森病,连扣扣子都有点困难,家里的事情至今几乎全靠夫人操持。这次颁奖大会与会前,76岁的黄夫人竟然主动要求要陪黄老一起去一趟人民大会堂,要去感觉一下那里的温度,好为黄老准备参加颁奖大会的衣服。坐在汽车后座上,等着去人民大会堂参加彩排的两位老人,像一对朴实、普通的北京老人一样,穿着厚厚长长的羽绒服,帽子下露出几缕白发,但是他们不苟言笑的表情,紧抿着的嘴唇,言简意赅的话语,就连脸上的线条无不都显现出两位科学老人独特的性格:他们似乎刻意和周围的一切保持着一种距离,维护着自己科学研究和私人生活的空间。两位老人的气质很接近,如果不是黄夫人深陷的眼窝和眼睛的颜色,几乎让人忘记了她是一个英国人。俭是外衣富是雅兴黄老的家位于北大东门东侧的一个小区,一律是五六十年代修建的那种五六层的红砖房。小区尽处,是一栋青砖房,显得颇为陈旧古老。二楼东侧的那套小三室房子,便是黄老的家——是那么狭窄昏暗,堆满了书,显得非常拥挤,大门口放着一个古旧的木箱,木箱上面是中科院物理所赠送的一幅字:“壮志不已,耕耘不辍”。屋里的家具,可以看出都已伴随主人多年,略显陈旧。两张沙发、一台电视、一部收音机,这就是书房兼主卧的客厅。客厅门口的一张小几上,摆着几位年轻的外国男孩的照片,那是老太太远在英国的娘家人。一张全家福挂在门口左侧的墙上,紧凑的画面折射出和睦有余的温馨。带有“最高荣誉奖”和“终身成就奖”性质的500万元巨奖,引
起巨大社会反响。但对于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来说,同其奉献的心血与创造的价值相比,500万元真的不多。随后,记者将话题转到这次获最高科技奖后奖金怎么花,黄昆院士首先想到的却是:“司机希望能够解决汽车更新的问题,汽车最近老出毛病,据司机了解这钱可以这么用,是合法的。我曾经在几年前得过何梁何利奖,对我生活上有很大帮助。对个人来讲,现在已经不需要这么多的钱。”老人压根儿也没有想到用奖金中可以自由支配的50万元改善一下自己的家庭生活,相反想到是改进交通工具以腾出更多的工作时间。“他对自己有点‘抠门儿’。五六十年代,虽然他已经是院士,但仍跟夫人一起,和我们一样劳动,装卸东西,什么事情都做。‘文革’时他是二级教授,每个月有285元,他把其中200元交党费,两个儿子不满意。”黄昆50年代的北大同事赵汝光教授回忆时说,“他在生活上要求很低,在学术上却有很多人怕他。一次,一位副教授评教授,大多数学术委员同意,他却说,给他个副教授就不寒碜了。”这就是黄老严格要求自己,也严格要求他人的表征。黄老的理论对信息产业(特别是光电子产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比如手机的发展就与此有密切关系,但当记者问他有没有手机时,老人却都摇了摇头:“不会用。”黄昆正是以自己的创新精神与前瞻性的战略思想,及个人的勤奋与严谨,在固体物理学领域竖起了一座座丰碑,赢得了全世界的尊敬。
黄昆出生在一个银行高级职员家庭里。家庭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毫无拘束的气氛,特别是母亲的为人严肃认真,对黄昆少年时代成长影响很大。母亲经常告诫小黄昆,事无论巨细,须认真对待,力求完美。黄昆以后遵循母亲的教诲,无论做学问、搞研究,还是做人,都严格要求自己。一般而言,许多著名科学家在少年,甚至童年就显示其天赋。然而,黄昆却自认为他属于智力发育滞后的类型。在谈及现在中小学生的负担太重问题时,黄昆以切身经历为例,认为小学学习不必要求太高,但中学打的基础却会影响一个人一辈子。黄昆先后在北京蒙养园、北京师大附小、上海光华小学上学。他回忆自己小学阶段,除去很早就识字,在小学时期常读小说和学会加减乘除之外,似乎没有学更多的知识。他的英文挺棒,初中阶段便能阅读英文小说。“语文课没有学好,到高三时已接近不及格的边缘。老师出作文题,我不是觉得一句话就解答了,就是觉得无话可说。这可影响我一辈子啦!报考清华大学、北洋工学院,都明显是由于语文成绩太差而未录取。”也难怪黄昆在1944年参加留美留英两项考试时,留美考试中语文考试只得了24分而最终落选,留英考试中作文只写了三行便再也写不下去,只好就此交卷,居然被录取曾使他大吃一惊。“原来,是考官眼界很高,打分又很讲究,分距拉得不开,让我捡了一个便宜。”黄昆和他的“洋夫人”小他7岁的威尔士人里斯,原是布里斯托大学物理系本科生,大学毕业后与黄昆同时来到了利物浦大学理论物理系,担任系主任弗洛里希的行政助理,并帮助黄昆进行理论计算。黄昆的聪敏与敬业深深地吸引了里斯小姐,而里斯小姐的学识、勤奋和温柔美丽也给黄昆留下深刻印象。共同的事业追求与爱好把两个不同国籍的青年人的心紧紧连在一起。从此,在黄昆成功的背后,一直有一位来自异国的贤内助的默默奉献。1952年4月,里斯克服重重阻力,远涉重洋追随着他来到中国,先期回国的黄昆特地赶到天津去迎接她。黄昆的哥哥给里斯取了一个中文名字——“李爱扶”,既是谐音,又寓意“乐于助人”。不久,二人喜结伉俪,相敬如宾,抚养的孩子均学有成就,组成了一个令人羡慕的家庭。他们的家庭生活和一般知识分子没有太大区别,唯一与众不同的是请人定做了一个钢丝床,因为当时北京无处可以买到。4年后,李爱扶被批准取得了中国国籍,1959年起,在北京大学物理系参加工作,任电子学工程师。她勤勤恳恳地工作,认认真真地做事,为北大物理系实验室的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一晃已经40多年了,出于对她由衷的尊敬,黄老的学生们都尊称她为“李先生”。“夫人到一个具有完全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中国的一切,从语言到做饭,都要从头学起。”黄昆对夫人李爱扶打出了“90”的高分,“她为了爱情,宁愿舍弃一切,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操持家务上十分俭朴。”难怪许多和她接触过的人对她的评价都很高,“她比中国的贤妻良母还贤妻良母”。1999年黄昆患上了帕金森病,连扣扣子都有点困难,家里的事情至今几乎全靠夫人操持。这次颁奖大会与会前,76岁的黄夫人竟然主动要求要陪黄老一起去一趟人民大会堂,要去感觉一下那里的温度,好为黄老准备参加颁奖大会的衣服。坐在汽车后座上,等着去人民大会堂参加彩排的两位老人,像一对朴实、普通的北京老人一样,穿着厚厚长长的羽绒服,帽子下露出几缕白发,但是他们不苟言笑的表情,紧抿着的嘴唇,言简意赅的话语,就连脸上的线条无不都显现出两位科学老人独特的性格:他们似乎刻意和周围的一切保持着一种距离,维护着自己科学研究和私人生活的空间。两位老人的气质很接近,如果不是黄夫人深陷的眼窝和眼睛的颜色,几乎让人忘记了她是一个英国人。俭是外衣富是雅兴黄老的家位于北大东门东侧的一个小区,一律是五六十年代修建的那种五六层的红砖房。小区尽处,是一栋青砖房,显得颇为陈旧古老。二楼东侧的那套小三室房子,便是黄老的家——是那么狭窄昏暗,堆满了书,显得非常拥挤,大门口放着一个古旧的木箱,木箱上面是中科院物理所赠送的一幅字:“壮志不已,耕耘不辍”。屋里的家具,可以看出都已伴随主人多年,略显陈旧。两张沙发、一台电视、一部收音机,这就是书房兼主卧的客厅。客厅门口的一张小几上,摆着几位年轻的外国男孩的照片,那是老太太远在英国的娘家人。一张全家福挂在门口左侧的墙上,紧凑的画面折射出和睦有余的温馨。带有“最高荣誉奖”和“终身成就奖”性质的500万元巨奖,引
起巨大社会反响。但对于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来说,同其奉献的心血与创造的价值相比,500万元真的不多。随后,记者将话题转到这次获最高科技奖后奖金怎么花,黄昆院士首先想到的却是:“司机希望能够解决汽车更新的问题,汽车最近老出毛病,据司机了解这钱可以这么用,是合法的。我曾经在几年前得过何梁何利奖,对我生活上有很大帮助。对个人来讲,现在已经不需要这么多的钱。”老人压根儿也没有想到用奖金中可以自由支配的50万元改善一下自己的家庭生活,相反想到是改进交通工具以腾出更多的工作时间。“他对自己有点‘抠门儿’。五六十年代,虽然他已经是院士,但仍跟夫人一起,和我们一样劳动,装卸东西,什么事情都做。‘文革’时他是二级教授,每个月有285元,他把其中200元交党费,两个儿子不满意。”黄昆50年代的北大同事赵汝光教授回忆时说,“他在生活上要求很低,在学术上却有很多人怕他。一次,一位副教授评教授,大多数学术委员同意,他却说,给他个副教授就不寒碜了。”这就是黄老严格要求自己,也严格要求他人的表征。黄老的理论对信息产业(特别是光电子产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比如手机的发展就与此有密切关系,但当记者问他有没有手机时,老人却都摇了摇头:“不会用。”黄昆正是以自己的创新精神与前瞻性的战略思想,及个人的勤奋与严谨,在固体物理学领域竖起了一座座丰碑,赢得了全世界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