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和梁实秋结婚那一天

  

  我和秋秋(对梁实秋的爱称)起了一个大早,他在外面吃了烧饼油条喝了豆浆,带了一个甜饭团(糯米包油条)给我吃,又亲手为我挤了五个柳丁(台湾人称橙为柳丁),做了一大杯柳丁汁给我喝。秋秋说今天是我们一生中最幸福最罗曼蒂克的良辰。我们的早点很重要,因为今天是特别忙的日子,要应酬那么多人,一定要在家多吃些东西,这些东西价廉物美,都是最营养的。用毕早餐,我们手牵手地同去附近的水仙发廊,黄美丽为我梳了头,再为秋秋理了发。我赞美黄美丽的手艺好,把新郎的头发稍微整理一下,竟使秋秋变得如此英俊。秋秋也称赞黄美丽手艺相当不错,把新娘的一头青丝弄得像一只黑天鹅,美丽的名字为美丽的人做头发,所以就美上加美了!

  接着,我们在大厦门口的瑞祥山馆,一人要了一碗排骨面和泡菜,和气的老板向我们道喜,我们吃了一顿快乐的简单午餐。下午我帮秋秋穿上了桃红色的新西装,为他挑了一条从香港带来的法国新式的大花领带,经过修饰打扮后的秋秋,看上去才50多岁,精神也特别饱满。

  下午家里电话一直响个不停,我们二人无帮手,彼此都不接听。5时出门口到预订的南京东路三段的国鼎川菜馆二楼。刚进楼梯口就见到台视采访组的傅达仁和大型摄影机等在上面,傅达仁说他们4时已经来了,等得满身大汗,还有另外的一个台视采访组,在台北地方法院大门守候,因为报上登出在法院公证结婚的,所以出动两组记者两边守候,免得结婚仪式被漏拍没面子。

  我们在国鼎二楼大礼堂的长沙发上接受了他的访问。这次我们先来一次预演,我问了他采访的内容,心里有数,该怎么回答。谁知傅达仁在摄影机转动时又改了台词,他问我,“你爱梁教授吗?”我说,“当然爱他,才和他结婚。”然后他又问秋秋,“你相信她的话吗?”秋秋笑笑:“当然相信。”真是岂有此理,自己人也整自已人!

  中视的刘墉带了摄影师灯光师之外,还送三对刻了我和秋秋的图章。介绍人田叔叔、田妈妈也到了,他们买的“洋兰”,教秋秋为我用别针别在我的衣襟上,因为母亲节近了(梁实秋和韩箐清结婚当天正好是母亲节),到处都在卖“康乃馨”。他们在秋秋的西装上别了红色的“康乃馨”,又替我在头发上插了两朵红花。

  秋秋看时间不早了,赶忙自己做司仪读结婚证书,自己盖了印章后,再请证婚人、介绍人盖印。我是第二个盖印的,客人主人都饿得不得了,举了一次杯后,大家都狼吞虎咽。记者们要取热络镜头,要我夹一个炸肉丸子喂到秋秋的嘴里,记者才纷纷离去。晚上11时及11时半,台视、中视、华视三台新闻播放我和秋秋结婚的实况,家里正好有三台电视,因此三台新闻我们都未错过。看完新闻后,我们各自去洗澡(有二间浴室),换上睡衣后,秋秋说要抱我入洞房,我说,“文弱书生四肢无力,还是我抱你吧!”说时迟那时快,我两手就把他举起来,他说:“小娃怎么是举人啊!”我一笑手软了,将他的头撞在门框上端,他大叫,我大笑。我说:“本来你是‘进士’(近视),现在变‘状元’了!”(“状元”即“撞垣”的谐音。)

  秋秋睡去了,我戴着耳机收听广播公司报告我们结婚的消息。让世界上的人都知道吧,我们的结婚是多么简单而隆重! (1992年6月写于台北)

  

  (图片摘自秦风《民国名人再回首》)

  编辑李樱

  

  我和秋秋(对梁实秋的爱称)起了一个大早,他在外面吃了烧饼油条喝了豆浆,带了一个甜饭团(糯米包油条)给我吃,又亲手为我挤了五个柳丁(台湾人称橙为柳丁),做了一大杯柳丁汁给我喝。秋秋说今天是我们一生中最幸福最罗曼蒂克的良辰。我们的早点很重要,因为今天是特别忙的日子,要应酬那么多人,一定要在家多吃些东西,这些东西价廉物美,都是最营养的。用毕早餐,我们手牵手地同去附近的水仙发廊,黄美丽为我梳了头,再为秋秋理了发。我赞美黄美丽的手艺好,把新郎的头发稍微整理一下,竟使秋秋变得如此英俊。秋秋也称赞黄美丽手艺相当不错,把新娘的一头青丝弄得像一只黑天鹅,美丽的名字为美丽的人做头发,所以就美上加美了!

  接着,我们在大厦门口的瑞祥山馆,一人要了一碗排骨面和泡菜,和气的老板向我们道喜,我们吃了一顿快乐的简单午餐。下午我帮秋秋穿上了桃红色的新西装,为他挑了一条从香港带来的法国新式的大花领带,经过修饰打扮后的秋秋,看上去才50多岁,精神也特别饱满。

  下午家里电话一直响个不停,我们二人无帮手,彼此都不接听。5时出门口到预订的南京东路三段的国鼎川菜馆二楼。刚进楼梯口就见到台视采访组的傅达仁和大型摄影机等在上面,傅达仁说他们4时已经来了,等得满身大汗,还有另外的一个台视采访组,在台北地方法院大门守候,因为报上登出在法院公证结婚的,所以出动两组记者两边守候,免得结婚仪式被漏拍没面子。

  我们在国鼎二楼大礼堂的长沙发上接受了他的访问。这次我们先来一次预演,我问了他采访的内容,心里有数,该怎么回答。谁知傅达仁在摄影机转动时又改了台词,他问我,“你爱梁教授吗?”我说,“当然爱他,才和他结婚。”然后他又问秋秋,“你相信她的话吗?”秋秋笑笑:“当然相信。”真是岂有此理,自己人也整自已人!

  中视的刘墉带了摄影师灯光师之外,还送三对刻了我和秋秋的图章。介绍人田叔叔、田妈妈也到了,他们买的“洋兰”,教秋秋为我用别针别在我的衣襟上,因为母亲节近了(梁实秋和韩箐清结婚当天正好是母亲节),到处都在卖“康乃馨”。他们在秋秋的西装上别了红色的“康乃馨”,又替我在头发上插了两朵红花。

  秋秋看时间不早了,赶忙自己做司仪读结婚证书,自己盖了印章后,再请证婚人、介绍人盖印。我是第二个盖印的,客人主人都饿得不得了,举了一次杯后,大家都狼吞虎咽。记者们要取热络镜头,要我夹一个炸肉丸子喂到秋秋的嘴里,记者才纷纷离去。晚上11时及11时半,台视、中视、华视三台新闻播放我和秋秋结婚的实况,家里正好有三台电视,因此三台新闻我们都未错过。看完新闻后,我们各自去洗澡(有二间浴室),换上睡衣后,秋秋说要抱我入洞房,我说,“文弱书生四肢无力,还是我抱你吧!”说时迟那时快,我两手就把他举起来,他说:“小娃怎么是举人啊!”我一笑手软了,将他的头撞在门框上端,他大叫,我大笑。我说:“本来你是‘进士’(近视),现在变‘状元’了!”(“状元”即“撞垣”的谐音。)

  秋秋睡去了,我戴着耳机收听广播公司报告我们结婚的消息。让世界上的人都知道吧,我们的结婚是多么简单而隆重! (1992年6月写于台北)

  

  (图片摘自秦风《民国名人再回首》)

  编辑李樱


相关内容

  • 冰心与梁实秋:一生知己非寻常
  •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冰心与同时代的很多作家有君子之交的好友情分,比如老舍.巴金.沙汀.萧乾,比如梁实秋.梁实秋曾在冰心的笔下屡屡出现,两位文坛名宿之间,实是有着"不比寻常"的友谊.梁实秋去世后,冰心曾不胜悲痛,连续写了两篇悼念文章,一篇为<悼念梁实秋先生>,一篇为&l ...

  • 三个人的爱情
  • 一 我与阮小渔是死缠烂打的多年好友,有传闻说我们是同性恋,阮小渔总是很邪恶的笑着问我,你说是吗蓝颜? 那时我会反问她,你呢? 她涂着手指甲嘻嘻笑:我觉得,我还是更喜欢男人. 我也是.我冷静而恬淡地说.骆宝亮是我喜欢的男子,高大的身影,可以把小巧的我裹进去,何况,他在美国读了博士回来,对待我深情似水. ...

  • 民国那些事
  • 张灵甫作战勇猛,在第74军是公认的.比较危险的一次伤在额头,他的右上额因此留下了一道难看的伤疤.性格豪爽的军人一般不拘小节,不太会在意这样一道伤疤,但是也有例外,张灵甫就偏偏在意得很,这个小细节也为他的双重性格增添了一个有趣的注脚.与战场上的猛将形象相比,张灵甫在生活小节上一点也不粗犷,可以说还十分 ...

  • 梁实秋 走过蔷薇与荆棘之路
  • 梁实秋:走过蔷薇与荆棘之路 导言:"人生的路途,多少年来就这样地践踏出来了,人人都循着这路途走,你说它是蔷薇之路也好,你说它是荆棘之路也好,反正你得乖乖地把它走完."1987年的11月3日,梁实秋先生于台北走完了他84年的人生路.他的身后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及< ...

  • 东北人结婚习俗
  • 东北人的婚礼是博采的——这话有些不准确,应该说,东北的汉族人的婚礼是博采的。 博采众家之长。 有一个民族,迎亲的青年男女吹着长嘴的笙一样的乐器,在青山绿水之间舞蹈而来。东北人不这样,东北人是要坐车的。自己没有车,租车,租轿车,一长溜的,从街这头排到街那头,以此来纪念古代的轿子。 千年的唢呐还在吹,现 ...

  • 历史今天:1903年1月6日,被鲁迅骂为乏走狗的梁实秋出生
  • 特约作者(一一) 梁实秋(1903年1月6日-1987年11月3日),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 他是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中国学者.他以一人之力,持续40载,完成整部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堪称奇迹.他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他的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 ...

  • 梁衡:觅渡,觅渡,觅何处?
  • 2008-09-28 09:33 常州城里那座不大的瞿秋白的纪念馆我已经去过三次.从第一次看到那个黑旧的房舍,我就想写篇文章.但是六个年头过去了,还是没有写出.瞿秋白实在是一个谜,他太博大深邃,让你看不清摸不透,无从写起但又放不下笔.去年我第三次访秋白故居时正值他牺牲六十周年,地方上和北京都在筹备关 ...

  • 这十大爱情故事,堪称传奇经典--
  • 民国不愧是一个风云际会的时代,就连爱情都那么彪悍.在那个年代,有人因爱情成了大师:有人因爱情香消玉殒在故纸堆里:有人听父母之命行媒妁之言,成就了一段刻骨的婚姻:有人自由恋爱,为了爱情奋不顾身-- 最富有传奇的师生恋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 ▌鲁迅 许广平 ?他俩不仅是"忘年恋"&q ...

  • 大时代背景下一个时代文人的"文化乡愁"(图)
  • [日期:2010年05月12日 09:02] 来源:  作者:   字体:[ 繁體 大 中 小] . 这是一个大时代背景下文人群体的故事.1949年前后,一批已经成名的文人选择了远离故土奔赴台湾.这些赴台文人如何安身立命?到台湾后又有怎样曲折的命运?多年以来,国内知识界对于民国时期的文人往事多有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