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众参与理论在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应用

文史博览・理论・2007・10

论公众参与理论在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应用

钱俊君

〔摘 要〕本文从阐释公众参与理论出发, , 践中存在的问题, 从民主观念、参与渠道、公众素质、。

〔关键词〕公共政策制定; 公众参与; 理论基础; 中图分类号:D621. 5      -8653(2007) 10-0034-02      

一、公共政策的制定, 益与要求。

在《共产党宣言》中,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

[1]

步, 就是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地位, 争得民主。”巴黎公社成立后实行普遍的直接选举, 国家的一切管理人员包括法官和警察, 由选民普选产生, 向选民负责, 受选民的监督, 并且随时可以撤换; 国家管理人员实行轮换制, 使全体人民都能轮流担任公职。这些特点得到马克思的充分肯定, 他认为, 巴黎公社可以成为“法国一切大工业

[2]

中心的榜样”和“最小村落的政治形式”。对人民参与政治管理有一系列精辟的论述。他认为“要建立民主, 必须群众自己立刻从下

[3]

面发挥主动性, 实际参加一切国家生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为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通过人民自己选举代表组成代议制机关, 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 实现当家作主的权利, 从而为人民群众有序参与国家政治管理提供了政治保障。邓小平多次提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人民必须有参政的权利。他认为, 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在于“充分发扬人民民主, 保证全体人民真正享有通过各种有效形式管理国家、特别是管理基

[4]

层地方政权和各项企业事业的权利, 享有各项公众权利”。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虽然没有明确论述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众参与问题, 但是他们关于公众政治参与的阐释为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奠定了理论基石。

萨缪尔・亨廷顿认为, 公众政治参与是公众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在任何政治体制中, 政策过程中的公众参与都是一个基本

[5]

的事实。戴维・伊斯顿在他提出的系统政策模型中详细论述了公众参与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重要作用。系统政策模型把公共政策的制定看成是一个输入与输出的转换过程, 认为公共政策的制定有两个重要的输入项, 一个是要求, 一个是支持, 而公众的要求与支持是输入政策原料的主要内容。

20世纪80年代, 西方国家进行行政体制改革, 产生了新公共管理理论。几乎所有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家都强调公众参与的重要作用, 主张公共管理权力下移, 给公众更多的参与机会。如:参与模式理论、治理理论、重塑政府理论等, 特别在完善公众参与机制与途径方面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见解。参与模式理论认为在基层管理和公众中蕴藏着巨大的能源和才能, 他们掌握着巨大的信息, 因而对政府的服务最有发言权。参与模式理论提倡给与基层管理者和服务对象较多的参与权, 允许和鼓励公共管理过程中更多的社会参与, 通过参与权的下放来换取基层管理者和服务对象对组织的忠诚和高昂的劳动热情, 进而提高社会的总体管理水平。因而要最大限度的让基层管理者和公众参与到政策过程中来, 为公众提供更多地

对政策施加影响的方式和机会, 包括对话、公开辩论、公众公决等, 提高公众在政策选择中的参与程度, 以使公共利益得以实现。二、公众参与在公共政策制定的意义

1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可以进一步提高政府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好的公共政策需要科学的制定过程。首先, 正确的决策必

须以翔实可靠的信息为依据。各级政府和政府官员由于他们管理的范围较为广泛, 工作涉及的领域比较多, 从而在对制定政策所需的宏观的、整体的信息的掌握上相对来说较为充分, 但是, 他们对微观的、处于具体层面的信息的掌握则比较少; 而公众往往掌握着一

[6]

部分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微观的、具体层面的信息。从这个方面来说, 公众参与正好可以取长补短, 对政策制定提供信息支持。其次, 政策制定必须遵循科学的步骤。作决策之前, 调查研究、整理分析等工作是必不可少的。而现实中, 部分政策制定人员往往置这些程序于不顾, 一拍脑袋就决策。这样做或因为急功近利的“发展冲动”, 或因为好大喜功的“政绩需要”, 情急之下, 方寸就乱。因此, 在政策制定中使公众参与进来, 既能提供政策制定中所需的资料, 又能通过讨论阻止草率政策的出台。

2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可以更好的监督行使权力者, 提高政策执行力。没有监督, 权力就要被滥用, 就要腐败。这是万古不易的经验。特别是在政府决策公开、透明这方面长期缺乏公开而有效的监督, 被认为是吏治腐败、司法腐败等各种权力腐败不断蔓延滋长的深刻原因。如果政府长此以往忽视公众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参与, 公众对政府会产生不信任感, 从而对政府制定的公共政策产生抗拒心理, 最终将影响公共政策制定后的有效贯彻。因此, 人们在强调建立公开而有效的监督机制的过程中, 更加注重公共政策制定的公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将其视为实现监督目的的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

3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可以促进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互动, 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政策制定过程是政府和社会之间的互动过程; 是政府对于公众的利益要求和愿望做出的反映, 解决社会公共问题的过程。政府是人民大众的政府, 要形成公众与政府之间的信任和合作关系, 就要认真做好政府政策制定中的公众参与工作。通过参与能促进政府和公众之间的互动, “塑造一个开放、务实、勇于承担

[7]

责任的政府形象”, 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在这一互动过程中, 政府把权力下放给公众, 扩大它们独立决定和对政策施加影响的权利, 最大限度的让公众参与。因而在政策制定过程中, 并非政府单方面行使权力过程, 而是政府与公众的互动过程。这一过程是建立新型政府与公众的合理关系、是政府还权于社会的

[8]

重大举措。通过公众参与能使政府知晓公众对政策的评估意见, 并反馈政策制定主体, 提高政府的代表能力和回应能力, 塑造良好

〔作者简介〕钱俊君, 男, 1967年生, 博士, 中国管理科学院人文所研究员, 长沙理工大学教授, 湖南省委党校第33期中青班学员(湖南长沙, 410011) 。

34

论公众参与理论在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应用

的政府形象。

观念。受传统行政思想的影响, 一些政府官员具有严重的官僚主义思想, 不尊重公众应有的政治权利, 仅把公众当作公共政策的客体,

三、当前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认为公众理所当然应绝对接受和服从公共政策, 致使“公众参与”

仅流于形式, 或被当成某些领导的恩惠或权益之计, 严重阻碍了公

[15]

1、我国公众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渠道较少。公众对政策制定众参与的正常发展。因此, 要想使公众参与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的参与途径应是多种多样的, 从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看, 立法听证这就要求政府官员必须树立正确的理念, 充分尊重公众的人格和合会、行政听证会、“赛博”等方式, 对公众直接参与政策制定过程起法权利, 承认公众在公共政策整个运行中的主体地位, 积极推进公

[9]

到了积极作用。目前, 我国公众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正式渠道有:众参与公共政策。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通过选举人民代表和推荐政协委员在我国多年的计划经济体制下, 的方式参与政策过程; 辅助渠道有:党和政府开设的来信来访领导, , 应强化公接待日、各种不定期的座谈会等等。这些渠道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党, 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 克服领导机关和领导者官僚主义作风而开设而是一个两者之间的的, 并不能使公众广泛地参与到公共政策的制定中来, 人民群众意, 充分认识到在新见的表达和愿望的要求并不能得以充分的表达。2、公众整体文化素质不高, , 反而应该认为敢于承认参与政策制定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 双方都应转变而, 观念, 一方要大胆主动参与, 而另一方要敢于面对问题, 强力推进公较低, , 众参与政策制定。薄弱, , 从而使政府制4、努力营造有利于公众参与的现代政治文化环境, 培养公众参与的能力。加速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社会化的进程, 把家庭教育、学

3、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尽快纳入科学的轨道,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社会在, 并不意味着这种权利在事实上的实现, 只有在民主权利保障制主义政治文化机制; 大力加强对公众的教育和培训, 增强其参与能

[10]

度健全的情况下, 才有行使权利的可能性。我国现行法律对公众力。首先, 必须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 提高公众的文化素的参与权虽有相关规定, 公众参与的基本原则也很明确, 但除民意质和政治素质, 使每位公众都成为有理性思维、真正能运用自己的代表制制度化程度较高外, 其他参与体制的制度化程度却较低, 公文化知识参与政策活动的人。其次, 应加强对公众相关政治知识和众缺乏可以依据的法律规则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决策施加影响。技能的传授, 努力培养公众的民主政治行为能力, 让公众懂得如何在我国, 行政决策权力运行倾向于自上而下的单向化, 忽视自下而参与政策过程, 提高公众参与公共政策的技能与参与的有效性。上的民意表达和沟通协商。

4、公众参与缺乏信息资源。公众参与需要掌握的最重要的资〔注释〕源是信息资源, 它是公众政策参与的前提。但是普通公众却对信息[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年[11]掌握得最不均衡、最不全面。公众不掌握信息资源, 便无法参与

版, 第293页。

政府的政策制定过程, 不知道政府的政策制定信息, 政策参与便成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年

为空话。另外, 部分人喜欢道听途说, 易受小道消息的影响, 常常对

版, 第56页。政策产生曲解, 不能真正起到建设性的作用。

[3]列宁全集(第二十四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9年版, 第

四、解决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公众参与问题的对策

1、扩展公众参与方法的渠道, 改变单一的公众参与模式。在传

统参与模式中, 是由行政人员控制公众参与过程, 由他们界定议题或改变参与程序, 再允许公众的参与范围, 完全是一种自上而下的

[12]

参与模式。现阶段, 必须扩展公众参与的方法和渠道, 改变以往公众的被动局面。一方面, 为了进一步推广公众参与, 政策制定者可以多采用一些公众参与的方法, 如深入交流法、在政策组织中加

[13]

入公众代表、公众训练、基层意见搜集法、价值取向法等; 另一方面, 更为重要的是, 公众自己应懂得运用不同渠道去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 如个别接触、舆论扩散、集体推动游说工作等政策参与渠道, 这是较为积极和主动的做法。

2、建立健全公众参与制度机制, 填补公众参与的制度稀缺。从总体上看, 我国的基本社会制度为公众参与提供了根本保证, 但是, 在具体的关于规划参与行为, 畅通参与渠道, 保证参与实施的制度却不够健全, 致使许多公众参与以非制度化的形式出现, 这在一定

[14]

程度上使公众参与变形、走样。这就需要健全公众参与机制, 以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为标准, 在对中国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状况深入研究的基础上, 积极而审慎地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较为成熟、完善的公众参与机制的经验, 寻找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公众参与机制; 加强公众参与的制度化建设, 在充分遵循宪法和法律赋予公众的政治权利和自由的前提下, 对公众参与的内容、方式、途径作出明确的规定, 使其可以按一定的程序实际操作, 并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做到有法可依, 依法参与, 使公众参与经常化、

141页。

[4]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 第322页。

[5]塞缪尔・亨廷顿, 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

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8年版, 第24页。

[6][8]胡宁生, 现代公共政策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年版, 第155-156页。

[7]王洛忠, 我国转型期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公众参与研究[J ], 中国行政管理, 2005年第8期。

[9]邹乐, 扩大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公众参与[J ], 宁夏党校学报, 2003年第5期。

[10]林水波, 公共政策新论[M], 北京:智胜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2001年版, 第24-25页。

[11]李解元, 论公共政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J ], 改革与战略, 2004年第11期。

[12]伍启元, 公共政策[M], 香港:商务印书馆, 1989年版。

[13]陈庆云, 公共管理基本模式初探[J ], 中国行政管理, 2000年第8期。

[14]李永忠, 必须把制度建设作为党的根本建设[J ],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2年第4期。

[15]张国庆, 现代公共政策导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第26页。

制度化。

3、进一步转变观念, 树立行政官员的正确理念和社会主义民主

(责任编辑:锐笔)

35

文史博览・理论・2007・10

论公众参与理论在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应用

钱俊君

〔摘 要〕本文从阐释公众参与理论出发, , 践中存在的问题, 从民主观念、参与渠道、公众素质、。

〔关键词〕公共政策制定; 公众参与; 理论基础; 中图分类号:D621. 5      -8653(2007) 10-0034-02      

一、公共政策的制定, 益与要求。

在《共产党宣言》中,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

[1]

步, 就是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地位, 争得民主。”巴黎公社成立后实行普遍的直接选举, 国家的一切管理人员包括法官和警察, 由选民普选产生, 向选民负责, 受选民的监督, 并且随时可以撤换; 国家管理人员实行轮换制, 使全体人民都能轮流担任公职。这些特点得到马克思的充分肯定, 他认为, 巴黎公社可以成为“法国一切大工业

[2]

中心的榜样”和“最小村落的政治形式”。对人民参与政治管理有一系列精辟的论述。他认为“要建立民主, 必须群众自己立刻从下

[3]

面发挥主动性, 实际参加一切国家生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为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通过人民自己选举代表组成代议制机关, 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 实现当家作主的权利, 从而为人民群众有序参与国家政治管理提供了政治保障。邓小平多次提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人民必须有参政的权利。他认为, 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在于“充分发扬人民民主, 保证全体人民真正享有通过各种有效形式管理国家、特别是管理基

[4]

层地方政权和各项企业事业的权利, 享有各项公众权利”。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虽然没有明确论述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众参与问题, 但是他们关于公众政治参与的阐释为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奠定了理论基石。

萨缪尔・亨廷顿认为, 公众政治参与是公众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在任何政治体制中, 政策过程中的公众参与都是一个基本

[5]

的事实。戴维・伊斯顿在他提出的系统政策模型中详细论述了公众参与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重要作用。系统政策模型把公共政策的制定看成是一个输入与输出的转换过程, 认为公共政策的制定有两个重要的输入项, 一个是要求, 一个是支持, 而公众的要求与支持是输入政策原料的主要内容。

20世纪80年代, 西方国家进行行政体制改革, 产生了新公共管理理论。几乎所有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家都强调公众参与的重要作用, 主张公共管理权力下移, 给公众更多的参与机会。如:参与模式理论、治理理论、重塑政府理论等, 特别在完善公众参与机制与途径方面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见解。参与模式理论认为在基层管理和公众中蕴藏着巨大的能源和才能, 他们掌握着巨大的信息, 因而对政府的服务最有发言权。参与模式理论提倡给与基层管理者和服务对象较多的参与权, 允许和鼓励公共管理过程中更多的社会参与, 通过参与权的下放来换取基层管理者和服务对象对组织的忠诚和高昂的劳动热情, 进而提高社会的总体管理水平。因而要最大限度的让基层管理者和公众参与到政策过程中来, 为公众提供更多地

对政策施加影响的方式和机会, 包括对话、公开辩论、公众公决等, 提高公众在政策选择中的参与程度, 以使公共利益得以实现。二、公众参与在公共政策制定的意义

1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可以进一步提高政府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好的公共政策需要科学的制定过程。首先, 正确的决策必

须以翔实可靠的信息为依据。各级政府和政府官员由于他们管理的范围较为广泛, 工作涉及的领域比较多, 从而在对制定政策所需的宏观的、整体的信息的掌握上相对来说较为充分, 但是, 他们对微观的、处于具体层面的信息的掌握则比较少; 而公众往往掌握着一

[6]

部分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微观的、具体层面的信息。从这个方面来说, 公众参与正好可以取长补短, 对政策制定提供信息支持。其次, 政策制定必须遵循科学的步骤。作决策之前, 调查研究、整理分析等工作是必不可少的。而现实中, 部分政策制定人员往往置这些程序于不顾, 一拍脑袋就决策。这样做或因为急功近利的“发展冲动”, 或因为好大喜功的“政绩需要”, 情急之下, 方寸就乱。因此, 在政策制定中使公众参与进来, 既能提供政策制定中所需的资料, 又能通过讨论阻止草率政策的出台。

2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可以更好的监督行使权力者, 提高政策执行力。没有监督, 权力就要被滥用, 就要腐败。这是万古不易的经验。特别是在政府决策公开、透明这方面长期缺乏公开而有效的监督, 被认为是吏治腐败、司法腐败等各种权力腐败不断蔓延滋长的深刻原因。如果政府长此以往忽视公众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参与, 公众对政府会产生不信任感, 从而对政府制定的公共政策产生抗拒心理, 最终将影响公共政策制定后的有效贯彻。因此, 人们在强调建立公开而有效的监督机制的过程中, 更加注重公共政策制定的公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将其视为实现监督目的的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

3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可以促进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互动, 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政策制定过程是政府和社会之间的互动过程; 是政府对于公众的利益要求和愿望做出的反映, 解决社会公共问题的过程。政府是人民大众的政府, 要形成公众与政府之间的信任和合作关系, 就要认真做好政府政策制定中的公众参与工作。通过参与能促进政府和公众之间的互动, “塑造一个开放、务实、勇于承担

[7]

责任的政府形象”, 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在这一互动过程中, 政府把权力下放给公众, 扩大它们独立决定和对政策施加影响的权利, 最大限度的让公众参与。因而在政策制定过程中, 并非政府单方面行使权力过程, 而是政府与公众的互动过程。这一过程是建立新型政府与公众的合理关系、是政府还权于社会的

[8]

重大举措。通过公众参与能使政府知晓公众对政策的评估意见, 并反馈政策制定主体, 提高政府的代表能力和回应能力, 塑造良好

〔作者简介〕钱俊君, 男, 1967年生, 博士, 中国管理科学院人文所研究员, 长沙理工大学教授, 湖南省委党校第33期中青班学员(湖南长沙, 410011) 。

34

论公众参与理论在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应用

的政府形象。

观念。受传统行政思想的影响, 一些政府官员具有严重的官僚主义思想, 不尊重公众应有的政治权利, 仅把公众当作公共政策的客体,

三、当前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认为公众理所当然应绝对接受和服从公共政策, 致使“公众参与”

仅流于形式, 或被当成某些领导的恩惠或权益之计, 严重阻碍了公

[15]

1、我国公众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渠道较少。公众对政策制定众参与的正常发展。因此, 要想使公众参与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的参与途径应是多种多样的, 从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看, 立法听证这就要求政府官员必须树立正确的理念, 充分尊重公众的人格和合会、行政听证会、“赛博”等方式, 对公众直接参与政策制定过程起法权利, 承认公众在公共政策整个运行中的主体地位, 积极推进公

[9]

到了积极作用。目前, 我国公众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正式渠道有:众参与公共政策。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通过选举人民代表和推荐政协委员在我国多年的计划经济体制下, 的方式参与政策过程; 辅助渠道有:党和政府开设的来信来访领导, , 应强化公接待日、各种不定期的座谈会等等。这些渠道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党, 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 克服领导机关和领导者官僚主义作风而开设而是一个两者之间的的, 并不能使公众广泛地参与到公共政策的制定中来, 人民群众意, 充分认识到在新见的表达和愿望的要求并不能得以充分的表达。2、公众整体文化素质不高, , 反而应该认为敢于承认参与政策制定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 双方都应转变而, 观念, 一方要大胆主动参与, 而另一方要敢于面对问题, 强力推进公较低, , 众参与政策制定。薄弱, , 从而使政府制4、努力营造有利于公众参与的现代政治文化环境, 培养公众参与的能力。加速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社会化的进程, 把家庭教育、学

3、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尽快纳入科学的轨道,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社会在, 并不意味着这种权利在事实上的实现, 只有在民主权利保障制主义政治文化机制; 大力加强对公众的教育和培训, 增强其参与能

[10]

度健全的情况下, 才有行使权利的可能性。我国现行法律对公众力。首先, 必须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 提高公众的文化素的参与权虽有相关规定, 公众参与的基本原则也很明确, 但除民意质和政治素质, 使每位公众都成为有理性思维、真正能运用自己的代表制制度化程度较高外, 其他参与体制的制度化程度却较低, 公文化知识参与政策活动的人。其次, 应加强对公众相关政治知识和众缺乏可以依据的法律规则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决策施加影响。技能的传授, 努力培养公众的民主政治行为能力, 让公众懂得如何在我国, 行政决策权力运行倾向于自上而下的单向化, 忽视自下而参与政策过程, 提高公众参与公共政策的技能与参与的有效性。上的民意表达和沟通协商。

4、公众参与缺乏信息资源。公众参与需要掌握的最重要的资〔注释〕源是信息资源, 它是公众政策参与的前提。但是普通公众却对信息[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年[11]掌握得最不均衡、最不全面。公众不掌握信息资源, 便无法参与

版, 第293页。

政府的政策制定过程, 不知道政府的政策制定信息, 政策参与便成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年

为空话。另外, 部分人喜欢道听途说, 易受小道消息的影响, 常常对

版, 第56页。政策产生曲解, 不能真正起到建设性的作用。

[3]列宁全集(第二十四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9年版, 第

四、解决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公众参与问题的对策

1、扩展公众参与方法的渠道, 改变单一的公众参与模式。在传

统参与模式中, 是由行政人员控制公众参与过程, 由他们界定议题或改变参与程序, 再允许公众的参与范围, 完全是一种自上而下的

[12]

参与模式。现阶段, 必须扩展公众参与的方法和渠道, 改变以往公众的被动局面。一方面, 为了进一步推广公众参与, 政策制定者可以多采用一些公众参与的方法, 如深入交流法、在政策组织中加

[13]

入公众代表、公众训练、基层意见搜集法、价值取向法等; 另一方面, 更为重要的是, 公众自己应懂得运用不同渠道去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 如个别接触、舆论扩散、集体推动游说工作等政策参与渠道, 这是较为积极和主动的做法。

2、建立健全公众参与制度机制, 填补公众参与的制度稀缺。从总体上看, 我国的基本社会制度为公众参与提供了根本保证, 但是, 在具体的关于规划参与行为, 畅通参与渠道, 保证参与实施的制度却不够健全, 致使许多公众参与以非制度化的形式出现, 这在一定

[14]

程度上使公众参与变形、走样。这就需要健全公众参与机制, 以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为标准, 在对中国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状况深入研究的基础上, 积极而审慎地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较为成熟、完善的公众参与机制的经验, 寻找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公众参与机制; 加强公众参与的制度化建设, 在充分遵循宪法和法律赋予公众的政治权利和自由的前提下, 对公众参与的内容、方式、途径作出明确的规定, 使其可以按一定的程序实际操作, 并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做到有法可依, 依法参与, 使公众参与经常化、

141页。

[4]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 第322页。

[5]塞缪尔・亨廷顿, 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

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8年版, 第24页。

[6][8]胡宁生, 现代公共政策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年版, 第155-156页。

[7]王洛忠, 我国转型期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公众参与研究[J ], 中国行政管理, 2005年第8期。

[9]邹乐, 扩大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公众参与[J ], 宁夏党校学报, 2003年第5期。

[10]林水波, 公共政策新论[M], 北京:智胜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2001年版, 第24-25页。

[11]李解元, 论公共政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J ], 改革与战略, 2004年第11期。

[12]伍启元, 公共政策[M], 香港:商务印书馆, 1989年版。

[13]陈庆云, 公共管理基本模式初探[J ], 中国行政管理, 2000年第8期。

[14]李永忠, 必须把制度建设作为党的根本建设[J ],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2年第4期。

[15]张国庆, 现代公共政策导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第26页。

制度化。

3、进一步转变观念, 树立行政官员的正确理念和社会主义民主

(责任编辑:锐笔)

35


相关内容

  • 关于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基本问题的探讨
  • 第24卷第3期 2010年3月中国土地科学ChinaLandScienceV01.24No.3Mar.,2010 关于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基本问题的探讨 王群,张颖,王万茂 (南京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5) 摘要:研究目的:探讨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属性和编制方法.研究方法:依据投 ...

  • 金登多源流模式理论及其启示_评述多源流模式理论
  • 第15卷 第5期 2010年10 月J O UR NAL OF HUNAN UN I VERS I TY OF TEC HNOL OGY S OC I AL SC I ENCE ED I T I ON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 15No 5Oct . 2010 金登多源流模式理论及其启 ...

  • 论我国公共政策问题构建的价值诉求与回归
  • 孙萍 鲍丽明 [摘要]在政策分析的阶段论中,政策问题的构建是政策活动的逻辑起点.决策者要想有效地解决问题,必须首先构建正确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公共性.民主性及回应性是其应遵循的基本价值取向.长期以来.我国在政策问题构建上主要采用的是"内在创始模型",随着市场经济的运行和人们利益 ...

  • 以"渐进决策模式"为主题,撰写一篇小论文
  • 谈论渐进模式在危机决策中的适用性分析 论文关键词:渐进决策模式 理性决策模式 危机 危机决策 论文摘要:优化决策模型是优化政策制定的指南.而优化决策模式的基本途径是分析决策模式的适用性.在分析危机决策和渐进决策模式内涵的基础上,批判了渐进决策模式不适用于危机决策的普遥观点,并提出渐进决策模式将是危机 ...

  • 美国智库及公共政策决策考察报告
  • 美国智库及公共政策决策考察报告 2013-02-25 内容摘要:本报告主要分析探讨美国智库及美国公共政策决策咨询制度的特点.经验.介绍了美国智库的概况.类型.智库的特点及作用:介绍了美国公共政策决策咨询制度,美国公共政策决策的法定工作程序,包括拟定议案.列举现状和分析问题.制定议案所要达到的目标.拟 ...

  •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研究综述_陆小成
  • VIEWPOINTS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研究综述 ◎ 陆小成 李宝洋 摘 要:从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概念阐释.国际经验.问题研究以及对策选择方面进行研究综述,发现相关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但从生态文明建设.节能减排.改善城市环境等视角对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加强这些方面的研究有利于为我国 ...

  • 第4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 自然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中国传媒大学理工学部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一.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 (一)引发技术创新模式的改变  技术创新模式有两种: 一种来自经验探索或已有技术的延伸  一种来自科学理论的引导  马克思把科学看成是生产力的"知识形态",应 用 ...

  • 网络舆情引导在医院发展中的应用
  • [摘要] 在互联网广泛普及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公众选择在网络上发表对公共事件的诉求,其中医疗卫生关系着公众的切身利益,使其成为了网络舆情重点关注的领域.本文分析了网络舆情的产生及发展规律,并结合在宣传工作中的实际做法,进一步探寻医院在应对网络舆情时可以采取的监控手段和引导网络舆情的方法,从而化解各类 ...

  •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复习题
  • 一.单选题 1.公民宪章运动是由英国哪位首相发动的?( B ) A.撒切尔 B.梅杰 C.布莱尔 D.丘吉尔 2.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是有美国哪位总统签署的?( B ) A.肯尼迪 B.克林顿 C.科尔 D.布什 3. 公共部门的三E目标不包括:( D ) A. Economic B. Effici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