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的调查报告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对稳定的职业前景和受人尊敬的职业形象令教师这一职业魅力倍增。教师正成为令人向往的职业。但同时,教师这一职业的“门槛”也越来越高,除了学历和教师资格认证外,还须通过严格的选拔,另一方面,教师队伍中的人才流失现象也日渐普遍。为此我进行了这一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1-10-12

调查对象:近几年关于教师这一职业的资料。

调查目的:本项调查主要在于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状况,以便能够更好地把握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的需求和特征,从而为寻求富有针对性的促进本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策略奠定基础。主要从教师对待教育工作的态度及认识、教师观念、知识与技能、专业发展的积极性及发展状况、教师专业发展的愿望及需要学校所创造的条件等多个方面着手。 调查内容:一、教师的基本分布状况

二、教师的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

三、关于教师职业的政策法规

四、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的要求

调查方法:资料法

教师的基本分布状况

一、全国中小学教师基本情况

根据前期严格科学的抽样,以及后期精确计算出来的各级权重,

本研究的11 190个样本数据,能够用以反映全国除西藏、新疆和港澳台外29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 016.3 万名中小学专任教师的总体情况。

(一)教师性别比例趋向平衡,但城镇间差异显著

从全国范围来看,基础教育阶段男女教师比例正趋于平衡。在乡镇、农村教师队伍中,男女比例基本持平。

(二)乡镇、农村教师比例上升,农村初中教师队伍有待进一步扩容。有近470.4万的教师奋斗在乡镇、农村基础教育的第一线。 而由于经济、生源等多方面因素,农村的高中教育目前规模不大。

(三)中青年教师占主体,农村基础教育中新老教师比重相对较大。从调查结果来看,全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师资力量主要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乡镇、农村、县城及城市中教师年龄结构分布基本类似。

(四)教师学历水平有所提高,但学位拥有率较低且部分专业短缺。调查发现,全国基础教育阶段专任教师中拥有大专、本科及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分别占35.7%(363.1万)、55.7%(566.0万)和0.8%(8.3万),其总和已超过所有教师的九成;而小学阶段教师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约占小学教师总数的86.3%(460.8万),比2002年提高了53.3个百分点。可见近年来引导教师提升学历层次的政策在各地都得到了较好的落实。不过城乡差异依旧存在,基础教育阶段专任教师的专业学位水平依旧普遍较低。

(五)教师资格基本达标,农村小学阶段存在通科教师。

在本次调查中,全国98.0%(995.8万)的教师拥有教师资格证,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且城乡差异较小。从教师拥有的资格证书种类来看,拥有语文教师资格证书的人数最多,约占39.8%(404.7万),其次是数学占33.6%(341.1万)以及外语占10.6%(107.9万),拥有科学、地理、历史、政治科目的专业资格证的教师人数较少。

(六)教师稳定性存在地区及学校学段差异。

从教师所在的区域来看,城市教师的稳定性要略高于县城及农村地区。乡镇、农村地区在三所及三所以上学校任过职的教师达到了32.8%(154.6万),而在县城和城市地区这一比例仅为30.2%(108.4万)和25.4%(47.4万)。

(七)教师普遍拥有初级或中级职称,职称晋升与教龄密切相关。 在对全国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的职称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比较教师教龄与职称关系发现,教龄增长与职称晋升间存在密切关联。

(八)教师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关注教育及教学发展。

调查发现,教师工作之余有着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其中以读书、看报为教师最喜爱的休闲方式。

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一、职业道德素养。首先,教师要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和基本准则。其次,要热爱教育。再次,要以身作则。教师要时刻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榜样。教风学风上,严谨治学,谦虚谨慎;教学活动中,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二、知识素养

首先,教师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其次,要有广博的文化修养,和谐发展,知识渊博。第三,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教师必须踏踏实实的系统学习,掌握,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三、能力素养

教师的能力素养是进行教育活动,完成教育任务的重要保证。因此一个合格的教师,除了具备专业知识,还必须有相应的教学组织能力和方法。当教师把这些职业素养内化为自己的能力的一部分时,调控课堂就能游刃有余。

关于教师职业的政策法规以及相关的要求

《教师法》关于教师的资格和任用。教师的资格和任用制度是教师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教师法》在第三章对教师的资格条件、认定办法、过渡办法、职务制度、聘任制度等几个方面作了规定,构成了符合教育规律、符合教师劳动特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教师资格制度和任用制度。

(一)提升教师的入职资质和学历层次依然是改革发展的重心之一。由于学历层次决定了教师教学专业素养的发展基础,因此提升教师的入职资质和学历层次依然是改革发展的重心之一。

(二)建立和规范教师教学工作量制度,采取针对性措施减轻教师工作压力。但调查数据说明,在我国中小学,尤其是在乡村小学以及中学阶段,为减少教学工作安排上的随意性,确立和规范教师教学工作量制度是必要的。

(三)多方位促进学校作为教师专业发展首要环境的建设

调查显示,学校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阵地。对学校发展工作参与越多,越有利于教师对自己社会地位的认可。

首先,营造和谐良好的学校专业发展环境。其次,鼓励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在参与管理中,来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再次,加强校园网建设。促进更大范围内的信息化,相关部门尽快制定校园网建设的规范。最后,为教师培训提供切实保障。

(四)进一步厘清和优化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与教科研视野。优化教师的工作环境,为教师通过教科研促进教学改革创造良好条件。

(五)采取相应措施进一步规范和推动教师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 鼓励教师利用多种网络资源和手段。在投入和政策上更加注重乡镇和农村学校教育。

教育行政部门或教研部门要注重开展灵活多样的进修、研讨等相关专业活动;同时,促进教师教育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

(六)加大资金投入,解决资源和设备不足等严重制约教师专业发展工作的问题。

调查结果表明,资金投入是制约教师专业发展工作的最大瓶颈,尤其是在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资金投入问题甚于东部沿海地区。保障充足的资源与设备、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教师积极主动的自我发展等因素更加重要。

(七)关注教师一般教育能力和信念的增强,全面提升教师效能。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效能感较强,但是教育效能感方面则相对比较模糊和薄弱。政府应重视建立旨在不断提高教师效能,改进课程与教学,从而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八)对薄弱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政策应予以适当倾斜,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调查显示,我国的中小学教师培训仍存在比较明显的“马太效应”。高中教师比初中、小学教师能够获得更多更高组织级别的培训。城乡差别方面情况稍好,但是城市学校的教师获得国家级培训的机会仍然显著高于乡镇、农村学校的教师。

(九)切实提高教师培训内容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强化通识性教育和科研能力培训,支撑教师更高层次的可持续专业发展

如前所述,教师期待进一步提高各类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特别是要加强网络培训。

(十)进一步普及各类教师在职培训,真正做到全员培训,提高培训效果 教学工作的现实复杂性,往往会使刚刚进入职业生活的新教师感受到大量的挑战与挫折,这一时期的职业经验对以后的专业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是否接受过新任教师培训,对总体培训效果有显著影响。但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新任教师培训尚未真正做到全员培训,教师对其效果的评价也相对低一些,需求与现状之间有着不容忽视的距离,需要采取切实措施重点加强

(十一)继续推进教师教学反思活动,发展教师反思力

近年来的教师教育改革是有一定成效的。如何继续推进和发展符合教师各自风格的反思方式可以作为今后政策考虑的重点。 (十二)切实制定和贯彻落实相关政策,重点改善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提高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教师法》、《义务教育法》中关于教师的权利、地位、工资收入以及福利待遇等各项规定,需要得到普遍的贯彻落实。 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的要求

从教师对自身优势的资料分析,一半以上(66.7%)的教师教学技能娴熟,但是,调查中发现,认为“自身优势是教育科研成果较多”的教师竟然只有一位。这一现象表明,教师的知识与技能在整体上是存在缺陷的。

职业技能培养需要更新

在知识经济时代应建立能力社会,确立以开发人力资源、人才资源为核心内容的能力为本的教育发展观;能力为本的教育发展观要求高质量教师是学科专家和教育专家,强化高师生的教师专业成长与职业能力培养,必须尽快制定教师从业技能标准,开设教师职业技能课程,开展授受知识性教学技能、指导学习性。原国家教委师范司1992年颁发《关于印发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技能训练基本要求(试行稿)的通知》、1994年又制定《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把讲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技能、书写规范字和书面表达技能、教学工作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等教师必备的职业技能列为高师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必修课程。课堂教学技能包括导入技能、语言技能、讲解技能、提

问技能、演示技能、板书技能、变化技能、强化技能、课堂控制技能、结束技能等十大教学基本功,高师生掌握这些技能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十分重要。高师院校要坚持不懈地训练高师生课堂教学的这十大基本功。 随着21世纪初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推出,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角色调整为学习组织者、合作者、开发者、引导者,教学方式从讲授式、灌输式转变为启发式、案例式、探究式。高师教育面向、适应和服务基础教育,就要实行指导学习性教学。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实现学生主动对知识意义的建构。根据视、听、读、思、议、练等学生认知的基本方式,可把教师的课堂学习指导技能分为观察指导技能、倾听指导技能、阅读指导技能、思维指导技能、练习指导技能。

调查结果:

根据多方面资料的查找和自身条件的限制,如果毕业后想找一份教师的工作我觉得留在东北的中小学更适合我,要做好一名优秀的教师,没有捷径,首先是要有有耐心、有爱心。同时还要根据教师这一职业的对自身能力的要求,还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还要在平时多多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很多人都知道老师难当,之所以难当,老师这个职业才会是那么光荣,那么神圣。一个好老师,不仅学生爱戴,社会赞扬,更能千古流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对稳定的职业前景和受人尊敬的职业形象令教师这一职业魅力倍增。教师正成为令人向往的职业。但同时,教师这一职业的“门槛”也越来越高,除了学历和教师资格认证外,还须通过严格的选拔,另一方面,教师队伍中的人才流失现象也日渐普遍。为此我进行了这一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1-10-12

调查对象:近几年关于教师这一职业的资料。

调查目的:本项调查主要在于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状况,以便能够更好地把握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的需求和特征,从而为寻求富有针对性的促进本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策略奠定基础。主要从教师对待教育工作的态度及认识、教师观念、知识与技能、专业发展的积极性及发展状况、教师专业发展的愿望及需要学校所创造的条件等多个方面着手。 调查内容:一、教师的基本分布状况

二、教师的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

三、关于教师职业的政策法规

四、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的要求

调查方法:资料法

教师的基本分布状况

一、全国中小学教师基本情况

根据前期严格科学的抽样,以及后期精确计算出来的各级权重,

本研究的11 190个样本数据,能够用以反映全国除西藏、新疆和港澳台外29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 016.3 万名中小学专任教师的总体情况。

(一)教师性别比例趋向平衡,但城镇间差异显著

从全国范围来看,基础教育阶段男女教师比例正趋于平衡。在乡镇、农村教师队伍中,男女比例基本持平。

(二)乡镇、农村教师比例上升,农村初中教师队伍有待进一步扩容。有近470.4万的教师奋斗在乡镇、农村基础教育的第一线。 而由于经济、生源等多方面因素,农村的高中教育目前规模不大。

(三)中青年教师占主体,农村基础教育中新老教师比重相对较大。从调查结果来看,全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师资力量主要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乡镇、农村、县城及城市中教师年龄结构分布基本类似。

(四)教师学历水平有所提高,但学位拥有率较低且部分专业短缺。调查发现,全国基础教育阶段专任教师中拥有大专、本科及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分别占35.7%(363.1万)、55.7%(566.0万)和0.8%(8.3万),其总和已超过所有教师的九成;而小学阶段教师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约占小学教师总数的86.3%(460.8万),比2002年提高了53.3个百分点。可见近年来引导教师提升学历层次的政策在各地都得到了较好的落实。不过城乡差异依旧存在,基础教育阶段专任教师的专业学位水平依旧普遍较低。

(五)教师资格基本达标,农村小学阶段存在通科教师。

在本次调查中,全国98.0%(995.8万)的教师拥有教师资格证,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且城乡差异较小。从教师拥有的资格证书种类来看,拥有语文教师资格证书的人数最多,约占39.8%(404.7万),其次是数学占33.6%(341.1万)以及外语占10.6%(107.9万),拥有科学、地理、历史、政治科目的专业资格证的教师人数较少。

(六)教师稳定性存在地区及学校学段差异。

从教师所在的区域来看,城市教师的稳定性要略高于县城及农村地区。乡镇、农村地区在三所及三所以上学校任过职的教师达到了32.8%(154.6万),而在县城和城市地区这一比例仅为30.2%(108.4万)和25.4%(47.4万)。

(七)教师普遍拥有初级或中级职称,职称晋升与教龄密切相关。 在对全国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的职称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比较教师教龄与职称关系发现,教龄增长与职称晋升间存在密切关联。

(八)教师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关注教育及教学发展。

调查发现,教师工作之余有着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其中以读书、看报为教师最喜爱的休闲方式。

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一、职业道德素养。首先,教师要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和基本准则。其次,要热爱教育。再次,要以身作则。教师要时刻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榜样。教风学风上,严谨治学,谦虚谨慎;教学活动中,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二、知识素养

首先,教师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其次,要有广博的文化修养,和谐发展,知识渊博。第三,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教师必须踏踏实实的系统学习,掌握,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三、能力素养

教师的能力素养是进行教育活动,完成教育任务的重要保证。因此一个合格的教师,除了具备专业知识,还必须有相应的教学组织能力和方法。当教师把这些职业素养内化为自己的能力的一部分时,调控课堂就能游刃有余。

关于教师职业的政策法规以及相关的要求

《教师法》关于教师的资格和任用。教师的资格和任用制度是教师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教师法》在第三章对教师的资格条件、认定办法、过渡办法、职务制度、聘任制度等几个方面作了规定,构成了符合教育规律、符合教师劳动特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教师资格制度和任用制度。

(一)提升教师的入职资质和学历层次依然是改革发展的重心之一。由于学历层次决定了教师教学专业素养的发展基础,因此提升教师的入职资质和学历层次依然是改革发展的重心之一。

(二)建立和规范教师教学工作量制度,采取针对性措施减轻教师工作压力。但调查数据说明,在我国中小学,尤其是在乡村小学以及中学阶段,为减少教学工作安排上的随意性,确立和规范教师教学工作量制度是必要的。

(三)多方位促进学校作为教师专业发展首要环境的建设

调查显示,学校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阵地。对学校发展工作参与越多,越有利于教师对自己社会地位的认可。

首先,营造和谐良好的学校专业发展环境。其次,鼓励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在参与管理中,来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再次,加强校园网建设。促进更大范围内的信息化,相关部门尽快制定校园网建设的规范。最后,为教师培训提供切实保障。

(四)进一步厘清和优化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与教科研视野。优化教师的工作环境,为教师通过教科研促进教学改革创造良好条件。

(五)采取相应措施进一步规范和推动教师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 鼓励教师利用多种网络资源和手段。在投入和政策上更加注重乡镇和农村学校教育。

教育行政部门或教研部门要注重开展灵活多样的进修、研讨等相关专业活动;同时,促进教师教育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

(六)加大资金投入,解决资源和设备不足等严重制约教师专业发展工作的问题。

调查结果表明,资金投入是制约教师专业发展工作的最大瓶颈,尤其是在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资金投入问题甚于东部沿海地区。保障充足的资源与设备、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教师积极主动的自我发展等因素更加重要。

(七)关注教师一般教育能力和信念的增强,全面提升教师效能。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效能感较强,但是教育效能感方面则相对比较模糊和薄弱。政府应重视建立旨在不断提高教师效能,改进课程与教学,从而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八)对薄弱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政策应予以适当倾斜,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调查显示,我国的中小学教师培训仍存在比较明显的“马太效应”。高中教师比初中、小学教师能够获得更多更高组织级别的培训。城乡差别方面情况稍好,但是城市学校的教师获得国家级培训的机会仍然显著高于乡镇、农村学校的教师。

(九)切实提高教师培训内容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强化通识性教育和科研能力培训,支撑教师更高层次的可持续专业发展

如前所述,教师期待进一步提高各类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特别是要加强网络培训。

(十)进一步普及各类教师在职培训,真正做到全员培训,提高培训效果 教学工作的现实复杂性,往往会使刚刚进入职业生活的新教师感受到大量的挑战与挫折,这一时期的职业经验对以后的专业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是否接受过新任教师培训,对总体培训效果有显著影响。但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新任教师培训尚未真正做到全员培训,教师对其效果的评价也相对低一些,需求与现状之间有着不容忽视的距离,需要采取切实措施重点加强

(十一)继续推进教师教学反思活动,发展教师反思力

近年来的教师教育改革是有一定成效的。如何继续推进和发展符合教师各自风格的反思方式可以作为今后政策考虑的重点。 (十二)切实制定和贯彻落实相关政策,重点改善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提高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教师法》、《义务教育法》中关于教师的权利、地位、工资收入以及福利待遇等各项规定,需要得到普遍的贯彻落实。 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的要求

从教师对自身优势的资料分析,一半以上(66.7%)的教师教学技能娴熟,但是,调查中发现,认为“自身优势是教育科研成果较多”的教师竟然只有一位。这一现象表明,教师的知识与技能在整体上是存在缺陷的。

职业技能培养需要更新

在知识经济时代应建立能力社会,确立以开发人力资源、人才资源为核心内容的能力为本的教育发展观;能力为本的教育发展观要求高质量教师是学科专家和教育专家,强化高师生的教师专业成长与职业能力培养,必须尽快制定教师从业技能标准,开设教师职业技能课程,开展授受知识性教学技能、指导学习性。原国家教委师范司1992年颁发《关于印发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技能训练基本要求(试行稿)的通知》、1994年又制定《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把讲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技能、书写规范字和书面表达技能、教学工作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等教师必备的职业技能列为高师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必修课程。课堂教学技能包括导入技能、语言技能、讲解技能、提

问技能、演示技能、板书技能、变化技能、强化技能、课堂控制技能、结束技能等十大教学基本功,高师生掌握这些技能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十分重要。高师院校要坚持不懈地训练高师生课堂教学的这十大基本功。 随着21世纪初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推出,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角色调整为学习组织者、合作者、开发者、引导者,教学方式从讲授式、灌输式转变为启发式、案例式、探究式。高师教育面向、适应和服务基础教育,就要实行指导学习性教学。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实现学生主动对知识意义的建构。根据视、听、读、思、议、练等学生认知的基本方式,可把教师的课堂学习指导技能分为观察指导技能、倾听指导技能、阅读指导技能、思维指导技能、练习指导技能。

调查结果:

根据多方面资料的查找和自身条件的限制,如果毕业后想找一份教师的工作我觉得留在东北的中小学更适合我,要做好一名优秀的教师,没有捷径,首先是要有有耐心、有爱心。同时还要根据教师这一职业的对自身能力的要求,还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还要在平时多多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很多人都知道老师难当,之所以难当,老师这个职业才会是那么光荣,那么神圣。一个好老师,不仅学生爱戴,社会赞扬,更能千古流芳!


相关内容

  • 韩雅雯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开题报告
  • 廊 坊 师 范 学 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题 目: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调查研究 加副标题以某小学为例 学生姓名:韩雅雯 指导教师:张学仁 二级学院:教育学院 专 业:教育学 年 级:2012级 学 号:[1**********] 完成日期:2015年8月30日 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调查研究 一. ...

  • 关于教师职业道德调查报告
  • 关于教师职业道德调查报告 摘要: 教育是以人育人的事业,教师作为这一特殊的职业,直接负担着培养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历史重任,因此,师德比其他职业道德,有着更加强烈的典范性.了解教师的职业道德状况及学生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期望和评价,对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职业道德 教师 教学质量 教 ...

  • 教师职业道德调查报告
  • 教师职业道德调查报告 教育是以人育人的事业,教师作为这一特殊的职业,直接负担着培养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历史重任,因此,师德比其他职业道德,有着更加强烈的典范性,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教师形象是每个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先决条件,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师不断进取,赢得成功的力量所在.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其 ...

  • 教师职业调查报告
  • 教师职业调查报告 摘 要 教师不仅是一个传授知识,教授做人道理的职业,也是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提高全民素质,发展科教兴国的助力.而教师,除了担任着教人育人的角色,也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导师.好的老师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辈子.一直以来都觉得教师是一个既神圣又伟大的职业.所以利用此次机会对教师这个职业无论从行业 ...

  • 2016关于教师职业道德状况的调查报告
  • 2016关于教师职业道德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教师职业道德状况的调查报告 为人师表,最重要的就是要为学生起到模范代表作用,但当今老师的个人素质却有待考究.为了了解我们老师的素质问题,我小组特地做了如下调查研究. 一.存在问题与分析 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重要的精神动力之一 ...

  • 关于河南省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2013年第1期(总第259期) No.1,2013 关于河南省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张 玲 (黄河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郑州450063) 摘要:调查结果显示,民办高校教师存在明显的职业倦怠现象,其中情绪衰竭最为严重,紧随其后的依次 为去人性化和个人成就感.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包括:社 ...

  • 对中职骨干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再认识
  • 对中职骨干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再认识 李春燕 (湖南农业大学职业教育学院湖南长沙410128) 芝飘溅萋篓娶霎篓勰搿嚣霹藏=三耄戛一蓁摹善茎嚣萎§搋釜曩耋重墨羹蔓瑟三 造就一吴批专业理论水平高.实践 了解基层教师的需求. 教育方法,即从传统的单纯由教师 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的 ...

  • 大连市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分析
  • [摘要]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长期处于工作压力下的一种极端反应,主要表现为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个人成就感降低三个方面.对大连市部分幼儿园教师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影响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包括社会.组织和个人三方面,社会.幼儿园和个人都应采取积极有效的解决方法,以保证幼儿园教师 ...

  • 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调查报告
  • 高中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报告 --基于资中一中高中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的调查 前言 教师积极健康的状态是培育优质学生的前提,搞好教育事业的保障,但教师职业倦怠的现象却普遍存在.为了教育的发展,为了祖国的未来,就必须弄清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如何,原因有哪些,如何减轻或避免教师职业倦怠.带着这些问题,我对资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