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市场失灵

1、 什么是市场失灵

①垄断。市场效率是以完全自由竞争为前提的,然而当某一行业在产量达到相对较高水平之后,就会出现规模收益递增和成本递减问题,这时就会形成垄断。当一个行业被一个或几个企业垄断时,垄断者可能通过限制产量,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获得额外利润,从而丧失市场效率。

②信息不充分与不对称。竞争市场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要求有充分的信息,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生产,销售,购买都属于个人行为,掌握信息本身也成为激烈竞争的对象,而信息不充分和信息不对称也是影响公平竞争的重要因素。

③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完全竞争市场要求成本和效益内在化,产品生产者要负担全部成本,同时全部收益归生产者所有。外部效应说明的是一个厂商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给他人带来利益或损失的现象。当出现外部效应时,生产者或者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配置效率。外部效应的典型例子是“公共物品”,因为大部分“公共物品”的效益是外在化的,市场对提供纯公共物品是失灵的。

④收入分配不公。市场机制效率是以充分竞争为前提的,而激烈的竞争不可能自发地解决收入分配公平问题。市场经济的第一道分配是要素分配,个人收入取决于劳动投入的数量和质量以及投入资本的多少,因而必然形成收入差距,而且差距会越来越大。效率和公平是矛盾的统一,效率是前提,但公平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收入差距过大,严重不公,会带来社会不安定,反过来又会影响效率。

⑤经济波动。市场机制是通过价格和产量的自发波动达到需求与供给的平衡,而过度竞争不可避免地导致求大于供与供大于求的不断反复,会导致通货膨胀或失业率上升,这是市场机制不可避免的弊端。

1、财政的概念及本质

①财政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英语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收入分配以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等目标。也可以理解为,财政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但这里的分配应理解为广义的分配,即包括生产要素的分配,也包括个人收入的分配。

⑴财政首先是以政府为主体的一系列经济活动

⑵财政体现的是一种分配关系,但不仅仅止于分配,它影响着多个层面

⑶财政是一种经济活动,但它的作用不仅仅止于经济领域

⑷财政参与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凭借的权力来源于政治权力和财产权力

②财政的本质

国家分配论认为财政的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财政的自然属性(共性):国家主体性,强制性,无偿性

财政的社会属性(个性):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1、国家的职能

①资源配置职能

(1)调节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

(2)调节资源在不同地区之间的配置

(3)调节社会资源在政府与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

②收入分配职能

⑴财政分配职能,是指财政的经济职能中对参与收入分配的各主体利益关系的调节,达到收入公平合理分配目标。

⑵主要内容:调节企业收入水平;调节居民收入分配水平

③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⑴经济发展:产出的增长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结构与经济、社会、文化条件的优化,即质的飞跃。

⑵主要内容:

(1)调节社会总需求,实现供求总量的大体平衡

(2)调节社会供求结构上的平衡

(3)财政应切实保证那些非生产性的社会公共需要,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和平的、安定的环境

2、公共物品的提供、生产和定价

①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

⑴公共物品的市场均衡问题

⑵纯公共物品提供方式(无偿征税)

⑶准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

⑷关于公共物品私人提供问题的研究和实践

②公共生产

⑴公共生产的地位和类型

⑵提供纯公共物品和某些提供准公共物品的国有部门和单位,应采取国有国营模式 ⑶垄断性国有企业宜采取国有国控模式

⑷竞争性的大中型国有企业应采取公司制改造模式(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⑸中小型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是放开搞活(抓大放小)

③公共定价: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程序和规制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即公共物品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

⑴公共定价的一般方法:纯公共定价,管制定价或价格管制

⑵自然垄断行业的公共定价:平均成本定价法,二部定价法,负荷定价法

2、财政支出效益的分析和评价

①财政支出的效率:

⑴财政支出的配置效率:提高公共支出的配置效率;受立法约束;规模和结构有制度规定;非盈利性;高度透明;居民有知情权

⑵财政支出的生产效率,也称为政府部门的X—效率

⑶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是财政支出效率的体现

②财政支出效益分析

⑴财政支出要讲求效益所谓效益,就是人们在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中“所费”和所得”的对比关系

⑵财政支出效益与微观经济主体支出效益的差别:两者计算的所费与所得的范围大相径庭;两者的选优标准不同

⑶财政支出效益的内涵和范围

1.财政支出内源性效益

2.财政支出的部门绩效评价

3.财政支出的单位绩效评价

③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方法

⑴成本-效益分析法:将一定时期内项目的总成本和总效益相对比用净收入和收入成本率来评价项目收益的一种经济方法。适用于项目发生的效益能用货币单位计量的情况。 ⑵最低成本法,也称最低费用选择法:适用于成本易于计算而效益不易计量的支出项目。首先,根据国家确定的建设目标,提出实现目标的多种备选方案。其次,以货币为统一尺度,分别计算出各备选方案的各种有形费用。最后,按照费用的高低排出顺序,以供决策者选择

2、公共选择理论

①公共选择理论:应用经济学的理论假设和分析方法来研究非市场决策或公共决策问题的一种新的研究方法。证明了市场失灵不是把问题转交给政府的充分条件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把政府行为的限度以及政府失败的为题作为研究的重点分析政府行为的效率并寻求政府有效工作的规则和制约体系。

②公共选择理论的三个要素:经济人假设,交易的政治市场,方法论的个人主义 ③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财政法制化和民主化的借鉴意义

⑴对合理解决政府与市场关系具有指导意义。

⑵对政治体制及行政体制的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⑶对实现公共决策(政府决策)的法制化和民主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⑷对在政府决策过程中,正视政府行为的“经济人”特征具有借鉴意义。

2、 简述准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及其选择

①准公共物品的特征是兼具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特性,可以采用公共提供方式或市场提供方式,也可以采取混合提供方式。

②第一类具有非竞争性和排他性的准公共物品,无论采取公共提供方式或市场提供方式都会产生成本及可能带来一定的效率损失,最终选取何种提供方式,取决于税收成本和税收效率损失同收费成本和收费效率损失的对比。

③第二类具有外部效应的准公共物品,选取这类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首先在于判断外部效应的大小:

当外部效应很大时可视为纯公共物品,采取公共提供方式;

当采用收费方式时,政府所要关心的问题是合理制定收费标准,同时严格监管,避免利用垄断地位滥收费或提高收费标准,加重居民负担,甚至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为了提高公共物品的使用效率,并为了适当减轻政府负担,对多数准公共物品采取混合提供方式是一种较佳的选择

④准公共物品的有效提供主要有以下方式:

⑴政府授权经营。对于具有规模经济效益的自然垄断行业,政府部门应实行政府管制,一方面禁止其他企业自由进入,另一方面又禁止中标企业制定垄断价格;

⑵政府参股。对于那些初始投资量较大的基础哦施项目,由政府通过控股参与建设; ⑶政府补助。对于那些具有正外部效应的提供教育服务,卫生服务的民间机构及从事高新技术产品开发的民间企业,政府通过补贴,贷款贴息,减免税等的方式给予一定补助。

3、 试述“瓦格纳法则”阐述的基本原理

①瓦格纳法则,即财政支出扩张论,美国财政学家马斯格雷夫解释瓦格纳法则指的是财政支出的相对增长,因此其可以表述为: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也相应提高。

②瓦格纳法把导致政府支出增长的因素分为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

政治因素指随着经济的工业化,正在扩张的市场与这些市场中的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复杂,市场关系的复杂引起了对商业法律和契约的需要,并要求建立司法组织执行这些法律,这样需要政府把更多的资源用于提供治安和法律的建设;

经济因素是指工业的发展推动了都市化的进程,人口居住的密集化将产生许多外部性问题,这样也就需要政府进行管理与协调工作。

③瓦格纳把公共支出的增长归因于需求的收入弹性,即随着实际收入的上升,公共支出的增长将会快于GDP的增长

4、 试述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发展变化的特殊性及原因分析

①特殊性:

财政支出绝对数除1980,1981年外快速增长;

改革开放后,我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呈先逐年下滑又逐年上升的特征。

②原因分析:

⑴经济体制改革前,由于当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国家扮演了一个总企业家和总家长的角色,在GDP分配上的体现就是实行“统收统支”制度,因此我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较高

⑵经济改革首先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调动微观主体的积极性,为此,必须实行放权让利政策,于是导致了初期财政支出增长弹性和增长边际倾向的下降。经济改革初期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逐年下滑,是经济体制转轨的必然结果,即为了改变计划经济时期政府管得过度,统得过死的局面,调整政府职能和分配格局,激发经济活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⑶经济体制迈上市场经济的运行轨道之后,随着经济改革的逐步到位和GDP的增长,逐年下滑趋势理应逆转,即下降的趋势会在某一时点终止,转而趋于回升

⑷我国财政支出口径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仍然存在上升的空间,因此应随时观测财政支出增长弹性和增长边际倾向的动向,有意识地及时调节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发展变化

5、 试述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

①经济性因素。经济性因素主要指经济发展的水平,经济体制以及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当前经济政策等。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经济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我国经济体制转轨之初曾导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下滑,这是财政为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付出的成本和代价。

②政治性因素。政治性因素对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政局是否稳定。当一国发生战争或重大自然灾害等突发性事件时,财政支出的规模必然会超常规地扩大,而且事后一般难以降到原来的水平。

二是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首先是和一国的政治体制和市场经济模式有关,至于行政效率则涉及政府机构的设置问题。

三是政府干预政策。政府通过法律和行政的手段对经济活动的干预与通过财政等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具有不同的资源再分配和收入再分配效应,不同财政手段的干预效应也不同

③社会性因素。如人口,就业,医疗卫生,社会救济等因素都会很大程度上影响财政支出规模。在发展中国家,众多社会问题会对财政支出不断提出新的需求,构成扩大财政支出规模的重要因素。

6、 试述内生增长理论对我国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借鉴意义****

①内生增长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劳动投入过程中包含着因教育,培训及职业再教育而形成的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积累过程中包含着因研究开发活动而形成的技术进步,生产性公共投资的增加也有助于提高物质资本的边际收益率,因此生产要素的收益率不会发生递减趋势,长期增长率将大于“0”。该理论将原来认为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外在要素内在化。

②这一理论对财政政策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做出了崭新的诠释:

它认为生产性公共资本,人力资本和研究开发活动是一个国家长期经济增长的内在因素和内在动力,而这些因素具有明显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和外溢效应,具有公共物品的某些属性,因此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具有重要的特殊作用。

财政支出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僵化的,从政府制定财政政策的角度看,则必须根据一定时期的发展战略和政策目标以及经济形势的变化,推动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而内生增长理论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供了重要思路。

7、 根据个人的理解,阐述我国当前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应采取的政策和措施

①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保障社会民生的长效机制:

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基本依据和基本方针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财政必须坚持从那些从属于市场竞争性的投资中解脱出来,大力支持和保障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建立保障社会民生的长效机制。

⑵当前财政在建设小康社会中肩负着重要又艰巨的任务,必须处理好和把握好财政支持和保障社会民生的几种关系:

一是促进经济发展与推进社会事业建设协调的关系。财政既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改善社会民生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同时,又要注重改善民生,为经济发展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二是统筹兼顾与突出重点的关系。财政既要统筹兼顾,全面支持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又要突出重点,从我国具体国情和发展阶段出发,着力支持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三是财政支持和社会参与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改善民生,既要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也要积极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的积极性

四是增加投入和制度建设的关系。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不断改善民生,既要增加财政投入,更要加强制度建设。

②措施:

⑴基础设施的建设——改革财政投资结构,加大基础性投资,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农力度,进一步提高社会文教支出的比重,优化内在结构

⑵逐步解决行政事业经费增长过快的问题

⑶适应国际国内政治形式的变化,适度提高国防支出的比重

8、 试述教育,科技和医疗卫生支出的经济和社会性质

①教育,科技和医疗卫生的经济属性:

⑴将教育,科技和医疗卫生支出归入非生产性范畴,只有某种静态的,相对的意义,即用于这些事业的支出不能对当年的物质财富生产做出直接的贡献;

⑵从动态的,绝对的意义上说,教育,科技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将不断提高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的素质并改善三者的结合方式,21世纪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它们对物质财富生产的贡献将会越来越大;

⑶将教育,科技和医疗卫生计入非生产性一类,其实际意义要求社会在安排全部国民收入的用途时,应全面考虑生产的当前需要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教育,科技和医疗卫生支出占

据一个重要的位置,并且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国民收入的增长,要保证这一类支出的比例不断提高,甚至超过GDP的增长速度

9、 试述政府投资的决策标准

①资本——产出比率最小化标准,又称稀缺要素标准。这一标准是指政府在确定投资项目时,应当选择单位资本投入产出最大的投资项目

②资本——劳动比率最大化标准。这种标准强调政府应着重投资于资本密集型项目 ③就业创造标准。政府应当选择单位投资额能够动员最大数量劳动力的项目,尽可能地估价这种投资支出可能产生的总就业机会。

10、试述财政必须介入“三农”的理由

①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是履行政府弥补“市场失灵”的功能,提供那些市场不能满足的具有“外部效应”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

政府对农业和农村投入的必要性,一方面在于某些农业投入只适于由政府来提供,或理应由政府来提供,凡是具有“外部效应”的涉及面广,规模巨大的农业投入,原则上都应由政府承担。

②我国当前农业生产率和收益率低下,靠自身难以产生满足自身发展的积累。

一方面为了稳定农业,并进一步稳定整个国民经济,政府必须广泛介入农业部门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将农业部门的发展至于政府高度关注之下;另一方面在农业投资盈利率较低的情况下,不可能有大量信用资金投放于农业部门,如果政府不进行足够的投入,要加快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几乎不可能

③我国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从长远来看,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是建立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快速增长机制的必由之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协调城乡发展,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以农民为主导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只能由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11、什么是财政投融资?简述财政投融资的基本特征。

①财政投融资是政府为实现一定的产业政策和其他政策目标,通过国家信用方式筹集资金,由财政统一掌握管理,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出资(入股)或融资(贷款)方式,将资金投向急需发展的部门、企业或事业的一种资金融通活动

②基本特征:

⑴财政投融资是一种政府投入资本金的政策性融资。它是在大力发展商业银行的同时构建的新型投融资渠道,加快专业银行商业化的发展方向

⑵财政投融资的目的性很强,范围有严格限制。它主要是为具有提供“公共物品”特征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部门融资

⑶计划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财政投融资的政策性和计划性很强,同时以市场参数作为配置资金的主要依据,并对市场的配置起补充调节作用

⑷财政投融资的管理由国家设立的专门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负责统筹管理和经营,避免有偿性投资与一般投资相互混淆,提高政府投资运作的总体效率

⑸财政投融资的预算管理比较灵活,一定范围内的追加无需主管部门的审批。

12、试分析财政补贴的经济效应

①积极效应:

⑴财政补贴的首要意义在于有效地贯彻国家的经济政策。不论财政补贴的对象是谁,最

终目的都是为了顺利实施国家的方针政策

⑵财政补贴能够以财政资金带动社会资金,扩充财政资金的经济效应。

⑶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动产业升级。在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财政补贴支出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⑷消除挤出效应。对私人部门给予补贴,就可以降低私人部门的融资成本,消除挤出效应,增强民间投资意愿,加快民间投资的恢复和增长

⑸对社会经济发挥稳定效应。我国的财政补贴中,出于社会经济稳定的考虑往往是首要目的,从效果看,对稳定市场和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②消极作用:

⑴财政补贴项目偏多,规模偏大,会加重财政负担,甚至是构成长期存在赤字的重要原因之一

⑵长期的财政补贴不可避免地会是受补单位产生依赖思想,影响经济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

⑶长期过多过广的补贴,人为地扩大了经济体系中的政府行为,相应地缩小了市场活动覆盖的范围

⑷某些补贴的不当,扭曲了价格体系,扭曲了合理的消费结构,加大了宏观调控的难度

13、财政补贴:一种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政府无偿支出

14、税收支出: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税收支出是政府的一种间接性支出,属于政府补贴性支出

15、思考合理调节财政收入规模的基本思路

①正确理解和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合理调节财政收入规模的前提。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角度角度考虑,我国应对目前过快的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应适当加以调节,使财政收入规模控制在适度的空间

②实行兼顾“以支定收”和“以收定支”的方针。收与支是矛盾统一的两个方面,是相互制约,相互牵动的关系,以收定支或以支定收都是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下的政策性问题

③预算内财政收入是全口径财政收入中不可质疑的部分。预算内收入是当前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基本保障,也是国防经费的基本保证,另外预算内收入是当前政府收入中法制化、规范化程度最高的,透明度也是最高的,是无可置疑的。

④继续坚持有增有减的结构性调整的税收政策,同时可以通过税基和税率的调整达到合理控制税收收入增长的趋势。

⑤严格控制政府性基金收入的增长,继续税费改革,坚决取缔滥收费。

⑥调整财政规模的有效手段是随时观测财政收入增长弹性系数和增长边际倾向指标,它们可以显示财政收入的波动程度

16、为什么说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发展水平和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规模起决定作用?

①经济发展水平反应一个国家社会产品的丰富程度和经济效益的高低。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产品丰富,其净值——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就多,则该国的财政收入总额较大,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也高,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表现为基础性制约。

②生产技术水平内含于经济发展水平之中,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总是与一定的生产技术

水平相适应,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往往是以较高的生产技术水平为支柱,

一方面技术进步往往以生产速度加快、生产质量提高为结果,生产技术进步较快,财政收入的增长就有了充分的来源;

另一方面,技术进步必然带来产品附加值所占的比例扩大,由于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产品附加值,所以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更为直接明显

17、思考收费不同于税收的性质和特殊作用

①收费的性质:

⑴税收与政府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没有直接的联系,税收一般不规定特殊用途;收费与政府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有直接联系,专项收入,专项使用

⑵税收是政府一般的筹资手段,而收费是作为部门和地方特定用途的筹资手段

⑶税收收入是政府主要收入,必须纳入预算内统筹使用,全国性收费一般纳入预算内,部门性收费和地方性收费可以作为预算外收入

⑷税收的法治性和规范性强,有利于立法监督和行政管理;而收费的法治性和规范性较差

②收费的特殊作用:

⑴收取使用费在弥补市场失灵方面,如矫正私人物品外部效应上有特殊作用

⑵有利于提高公共物品的配置效率,使用费遵循受益原则,同时吸收了价格机制的优点,有利于避免公共物品的过度需求

18、简述税收的“三性”

①强制性:指的是征税凭借国家政治权力,通常颁布法律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违抗。税收的强制性是税收作为一种财政范畴的前提条件,也是国家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必要保障

②无偿性:指的是国家征税以后,税款即为国家所有,既不需要偿还,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税收的无偿性不是绝对的,是与其他财政收入的形式相比较而得出的

③固定性:指的是税收前就以法律形式规定了征税对象及统一的比例或数额,并只能按预定的标准征税,实质上是指征税有一定的标准,而这个标准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④税收的“三性”可集中概括为税收的权威性。维护和强化税收的权威性,是当前征管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从根本上说,税收的权威性源于国家的权威性

19、简述税收中性和超额负担

①税收中性,是指政府课税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或者说,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

税收中性包含两种含义:一是国家征税是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二是国家征税应避免对市场经济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

②税收超额负担:

⑴指政府通过征税将社会资源从纳税人转向政府部门的转移过程中,给纳税人造成了相当于纳税税款以外的负担

⑵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若因征税而导致纳税人的经济利益的损失大于因征税而增加的社会经济效益,则发生资源配置方面的超额负担;二是由于征税改变了商品的相对价格,对纳税人的消费和生产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则发生经济运行方面的超额负担

⑶税收理论认为税收的超额负担会降低税收的效率,而减少税收的超额负担从而提高税收效率的重要途径在于尽可能地保持税收的中性

20、试分析税负转嫁与归宿的一般规律

①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一般不易转嫁。税负转嫁的最主要方式是变动商品价格,因而以商品为课税对象,与商品价格关系密切的容易转嫁;而与商品及商品价格关系不密切或距离较远的所得课税往往难以转嫁。

②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供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的课税不易转嫁。商品的价格最终取决于供求关系,而税负转嫁自然与供求弹性有关

③课税范围宽广的商品较易转嫁,课税范围狭窄的商品难以转嫁。若一种商品的课税范围很广,消费者无法找到价格不变的代用品时,税负转嫁成功

④对垄断性商品课征的税容易转嫁,对竞争性商品课征的税较难转嫁。垄断性商品在较大的市场范围内占有独占性,提价转嫁税负的能力强

⑤从价课税的税负容易转嫁,从量课税的税负不易转嫁。从量课税税额不受价格变动影响,购买者对提价转嫁比较敏感,而从价课税价格随税负转嫁上升,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转嫁

21、试述税收的收入效应

①税收的收入效应,是指税收将纳税人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政府手中,使纳税人的收入下降,从而降低商品购买量和消费水平。

D B 食品

若政府决定对纳税人课征一次性税收,税款相当于AC*衣物价格或BD*食品价格,那么该纳税人购买两种商品的组合曲线由AB移至CD,切点为P2

由于政府课征一次性税收而使纳税人在购买商品的最佳选择点由P1移至P2,这说明在政府课税后对纳税人的影响,表现为因收入水平下降从而减少商品购买量或降低消费水平,而不改变购买两种商品的数量组合

22、试述税收的替代效应

①税收的替代效应,是指税收对纳税人在商品购买方面的影响,表现为当政府对不同的商品实行征税或不征税,重税或轻税的区别对待时,会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使纳税人减少征税或重税商品的购买量,即以轻税或无税商品替代征税或重税商品

衣物

A

E B 食品

由于政府对食品征税而对衣物不征税,改变了纳税人购买商品的选择,其最佳点由P1移至p2,相对增加衣物的购买量,从而改变了购买两种商品的数量组合,也使消费者的满足程度下降。

23、试说明“拉弗曲线”及其原理

①拉弗曲线是说明税率与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函数关系的一条曲线

收 D 入

税率

②拉弗曲线阐明了以下三方面的经济含义:

⑴高税率不一定取得高收入,而高收入也不一定要实行高税率。高税率会挫伤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销弱经济行为主体的活力,导致生产停滞或下降

⑵取得同样多的税收收入,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的税率,如图中的D和E点,但D点的税收负担很轻

⑶税率,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从理论上说应当存在一种兼顾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的最优税率。

24、简述国债的政策功能

①弥补财政赤字。通过发行国债弥补财政赤字,是国债产生的主要动因,实质是将不属于国家支配的民间资金在一定时间内让渡给国家使用,是社会资金使用权的单方面的转移,一般不会影响经济发展。

②筹集建设资金。如果不发行国债,势必要压缩固定资产投资支出,因此,发行国债具有明显的筹集建设资金的功能

③调节经济。国债是对GDP的再分配,反映了资源的重新配置,是财政调节经济的一种重要手段。

25、试比较衡量国债依存度的不同方法,并分析我国当前的国债依存度

①国债依存度是说明财政支出中有多大比例是依靠国债来支付的,通过当年国债发行额与财政支出的对比来计量的。

②当年国债发行额/(中央财政支出+还本付息支出)

这种方法计算的国债负担率存在明显的不合理之处。因为国债的还本部分通常都是采取发新债还旧债的做法,不构成当年的财政支出,在计算国债依存度时应排除在外。

③当年财政赤字(即当年发行额-还本数)/中央财政支出(本级支出)

能更准确地反映当年中央财政支出对国债的依赖程度,即从当年发行额中扣除还本部分,也就是用于弥补财政赤字部分才能表明当年财政支出对国债发行的依存度。

其计算出来的国债依存度明显低于按第一种方法定义的国债依存度,但与其他国家同类比重相比仍略显偏高,主要原因是中央财政支出过小。

④当前财政赤字/全部财政支出

按第三种方法计算的国债依存对完善我国的国债制度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按全部财政支出计算的国债依存度明显低于按中央财政支出计算的国债依存度,这恰好反映了我国财政结构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不仅反映中央财政支出偏低,而且反映国家债务的权利、义务和责任都集中在中央财政一级,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应该是允许地方发债。

25、零基预算:指计划财政年度预算分项支出指标的确定只以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预测和对当年各部门新增任务的审核为依据,不考虑以前财政年度各项支出的基数

26、部门预算:编制政府预算的一种制度和方法,由政府各个部门编制,反映政府各部门所有收入和支出情况的国家预算

27、政府采购制度:以公开招标,投标为主要方式选择供货商(厂商),从国内外市场为政府部门所属团体购买商品或劳务的一种制度

28、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对预算资金分配,资金使用,银行清算及资金到达商品和劳务供应者账户的全过程集中进行全面的监控制度

29、“收支两条线”管理:针对预算外资金管理的一项改革,其核心内容是将财政性收支(预算外收支属于财政性收支)纳入预算管理范围,形成统一的各级预算,提高法制化管理和监督水平

30、预算管理体制:处理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以及地方财政各级之间财政关系的基本制度,预算管理体制是财政管理体制的主导环节,是国家预算编制、执行、决算以及实施预算监督的制度依据和法律依据。主要内容包括:

⑴确定预算管理主体和级次

⑵预算收支的划分原则和方法

⑶预算管理权限和责任的划分

⑷预算调节制度和方法

30、转移支付制度:政府间转移支付是指政府间财力的无偿转移,一般指上级政府(财政)对下级政府(财政)的无偿补助或拨款,而财力无偿转移的方法规则和程序则构成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转移支付制度是预算管理体制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30、简述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的要点

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是实行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预算体制,主要特征在于规范化和法制化,长期相对稳定,地方预算构成名副其实的一级主体。

①一级政权,一级预算主体,各级预算相对独立,自求平衡。各级地方预算经常收入不能满足需要时,允许发行地方债券或向银行借款。

②在明确市场经济政府职能边界的前提下划分各级政府职责(即事权)范围,在此基础

上划分各级预算支出职责(即财权)范围。由于各级政府的职责分工明确,各级预算的重点和层次分明

③收入划分实行分税制。在税收划分比例上中央预算占主导地位,保证中央的调控权和调控力度;在税收划分方法上,中央和地方税收可按税种划分,可对同一税种按不同税率分享,也可实行分成或共享制。

④预算调节制度,即所谓转移支付制度。纵向调节的典型做法是补助金制度,横向调节是实行地区间的互助式调节,不再通过中央预算

⑤各国的分级预算管理体制是适应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历史传统长期形成的,就体制整体而言是相对稳定的,只是集权与分权关系及其相应的调节方法可以经常进行调整。

31、简述政府间收支划分的理论依据

①社会公共需要或公共物品的层次性。在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下,由各级预算主体分级执行财政职能,为提供公共物品提供财力,从而满足公共需要。公共需要或公共物品是分层次的:全国性公共需要或公共物品、地区性公共需要或公共物品,因而公共需要或公共物品的层次性是划分收支的基本依据之一

公共需要的层次性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从支出角度分析,以受益范围为标准区分的层次性;二是为满足公共需要提供收入来源地层次性

②集权与分权关系。各国的收支划分的差别还是很大,主要取决于由各国的政治体制和本国国情决定的集权与分权制度,所以集权与分权关系也是划分收支的基本依据之一

集权与分权在预算管理体制上体现为中央与地方间收支划分的比例,通过转移支付后的中央收入或支出的比重在联邦制与单一制国家间有着较大差别

32、简述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①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划分

中央主要是承担国防,武警,重点建设,中央单位事业经费和中央单位职工工资五大类指出;地方主要承担本地区政权机关运转所需要支出以及本地区经济,事业发展所需支出

②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划分。

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按税种划分中央和地方的收入。将维护国家利益、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税种划分为中央税;将与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主要税种划分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将适合地方监管的税种划分为地方税,并充实地方税税种,增加地方税收入。

③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的确定

将税收返还与各地区当年上缴中央金库的“两税”(消费税和增值税的75%)的增长率挂钩,税收返还的增长率按各地区“两税”增长率的1:0.3系数确定

税收返还计算公式为:

R=C+75%V-S

R是1994年税收返还基数,C是消费税税收,V是增值税税收,S是1993年中央对地方的下划收入

④原体制的处理

为顺利推行分税制改革,1994年实行分税制后,原体制的中央补助,地方上解收入及有关结算事项暂时不变,过渡一段时间再逐步规范化

33、思考我国分税制有待完善的问题及完善的措施

①问题:

⑴财权事权划分不清,不对称

⑵税权高度集中于中央,地方财政尚不是真正的一级财政

⑶地方财政尚未拥有自己独立的支柱收入来源,地方税收收入难以满足地方财政职能的需要,导致名目繁多的收费泛滥:一是税种设置重复,过时;二是税种划分标准不一;三是缺乏主体税种

⑷过渡期转移支付制度不规范:

一是政策依据不充分,难以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

二是运作方法不科学,难以达到均衡地区财力的效果

三是监督机制不严密,难以有效管理转移支付资金

②措施:

⑴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和各级预算主体的支出职责。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经济体制转换的根本问题,也是实行分级预算体制的前提条件:

一是政府与市场总体上的关系,也就是政府职能转变问题,需要将原则具体化; 二是各级政府的事权划分,规范的分级预算体制要求以法律形式具体化;

三是各级预算主体支出职责的划分,要求对支出职责进行细化。

⑵逐步调整和规范收入划分

1994年分税制改革与工商税制改革是同时配套进行的,基本上是按现行的税种划分收入,并已形成接近于目标模式的分配格局。但某些收入划分并不符合规范原则,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仍需不断调整。

⑶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是进一步完善分税制的重点。

分税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通过增量调整适当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而增加的中央收入主要用于两个方面:一是用于适当提高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二是用于增加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均衡地方间的公共服务水平。完善税收转移支付,首先要规范多种转移支付方式,其次完善税收返还制度,再次,改进和整顿专项拨款。

⑷推进省(区)以下转移制度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基本原则是:一是突出重点,二是积极稳妥,保证各级地方财政的平稳运行,三是剪刀规范,便于操作。

34、预算赤字:指在编制预算时在收支安排上有赤字

34、决算赤字:指预算执行结果支大于收,出现赤字

34、如何理解财政收支平衡

①财政平衡是一种相对平衡,略有结余和略有赤字都可以视作财政收支的基本平衡。 ②财政收支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财政收支平衡是在收与支这对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的过程中实现的,即平衡不断被打破,又不断达到新的平衡。

③财政平衡是一种综合平衡,不能就财政平衡论财政平衡。研究财政平衡要有全局观念,只有从国民经济全局出发研究财政平衡,才能分析财政平衡状况的原因和后果,探求改善财政状况的对策

④财政平衡可以从中央预算平衡和地方预算平衡讨论,我国实行分税制改革以后,中央预算与地方预算分立,因此分别考察中央预算的平衡与地方预算的平衡十分重要。

⑤预算赤字或决算赤字是由于经济生活中的一些矛盾难以解决而导致的个别年度或少数年度的赤字,赤字政策则是国家有意识地运用赤字来调节经济的一种政策

⑥研究财政平衡必须密切注意财政平衡的真实性,因为财政虚假平衡有较大的隐蔽性,会使人们在实际上已存在赤字的情况下,产生财政状况良好的错觉,从而导致决策上的失误,

因此虚假平衡比公开的赤字有更大的危害性

35、试阐述财政平衡与总量平衡之间的关系

①运用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分析简单的财政赤字和社会总量平衡之间的关系 财政赤字的预算恒等式:

G-T=(S-I)+(M-X)

G<T 有财政结余 G>T 政府预算出现赤字

假定M-X>0,即贸易经常账户处于赤字状态,表明一部分国外资源流入国内补充国内供给: ⑴S>I,表示非政府部门有结余,资源净流出,赤字同时以两种方式加入总需求,用国外结余资金弥补的赤字使总需求扩张,用国内结余资金弥补的赤字会改变总需求结构,但总量不变

⑵S=I,表示非政府部门的储蓄等于投资,这个部门既不占用其他部门的资源,也不为其他部门提供资金,此时,财政赤字由国外结余弥补,全部赤字都会以新的需求叠加在原有需求之上

⑶S<I,表示非政府部门的储蓄,投资账户出现赤字,需要筹资弥补,此时,两个部门都必须从国外筹集资金,所有的赤字都会使总需求扩张

②结论:

⑴财政平衡使社会总供求平衡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从国民经济的整体平衡研究财政平衡

⑵国民经济整体平衡的目标是社会总供求的大体平衡,财政平衡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局部平衡,是总供求平衡的一种手段

⑶公式中消费,储蓄,投资以及进出口属于个人和企业的经济行为,而财政收支属于政府行为,因而财政收支平衡是掌握在政府手中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财政平衡可以直接调节社会总需求,间接调节社会总供给

35、简述财政政策的目标

①经济的适度增长,落实“五个统筹”,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

②物价水平的基本稳定,把物价总水平的波动约束在经济稳定发展可容纳的空间,具体为避免过度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③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再就业机会。降低失业率,实现充分就业,是政府制定政策时要首先考虑的问题,失业率也成为衡量宏观经济的重要指标

④收入的合理分配,收入分配既要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成员的劳动力积极性,同时又要防止过分贫富悬殊

⑤社会生活质量逐步提高,社会公共需要的满足,综合地表现为社会生活质量的提高,仅靠市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政府提供足够的高质量的社会公共物品。

36、为什么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必须相互配合

①两者的作用机制不同,财政可以从收入和支出两个方向上影响社会需求的形成,信贷主要是通货信贷规模的伸缩影响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的形成

②两者的作用方向不同,财政在社会消费需求中起决定作用,对个人消费需求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而银行主要是通过工资基金的管理和监督以及现金投放的控制,间接地影响个人的消费需求

③两者在扩张和紧缩需求方面的运用不同,财政赤字可以扩张需求,财政盈余可以紧缩需求,但财政本身并不具有直接创造需求即“创造”货币的能力,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是扩张

或紧缩需求的“总闸门”

37、简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不同的政策组合

①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即“双松”政策

可以刺激经济的增长,扩大就业,但可能带来通货膨胀的风险

②紧的财政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即“双紧”政策

可以有效地遏止需求膨胀与通货膨胀,但可能会带来通货紧缩和经济停滞的后果 ③紧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

在控制通货膨胀的同时,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但货币政策过松,也难以抑制通货膨胀 ④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

在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的同时,尽可能地避免通货膨胀,但长期运用这种政策组合,会累积起巨额的财政赤字

1、 什么是市场失灵

①垄断。市场效率是以完全自由竞争为前提的,然而当某一行业在产量达到相对较高水平之后,就会出现规模收益递增和成本递减问题,这时就会形成垄断。当一个行业被一个或几个企业垄断时,垄断者可能通过限制产量,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获得额外利润,从而丧失市场效率。

②信息不充分与不对称。竞争市场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要求有充分的信息,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生产,销售,购买都属于个人行为,掌握信息本身也成为激烈竞争的对象,而信息不充分和信息不对称也是影响公平竞争的重要因素。

③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完全竞争市场要求成本和效益内在化,产品生产者要负担全部成本,同时全部收益归生产者所有。外部效应说明的是一个厂商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给他人带来利益或损失的现象。当出现外部效应时,生产者或者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配置效率。外部效应的典型例子是“公共物品”,因为大部分“公共物品”的效益是外在化的,市场对提供纯公共物品是失灵的。

④收入分配不公。市场机制效率是以充分竞争为前提的,而激烈的竞争不可能自发地解决收入分配公平问题。市场经济的第一道分配是要素分配,个人收入取决于劳动投入的数量和质量以及投入资本的多少,因而必然形成收入差距,而且差距会越来越大。效率和公平是矛盾的统一,效率是前提,但公平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收入差距过大,严重不公,会带来社会不安定,反过来又会影响效率。

⑤经济波动。市场机制是通过价格和产量的自发波动达到需求与供给的平衡,而过度竞争不可避免地导致求大于供与供大于求的不断反复,会导致通货膨胀或失业率上升,这是市场机制不可避免的弊端。

1、财政的概念及本质

①财政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英语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收入分配以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等目标。也可以理解为,财政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但这里的分配应理解为广义的分配,即包括生产要素的分配,也包括个人收入的分配。

⑴财政首先是以政府为主体的一系列经济活动

⑵财政体现的是一种分配关系,但不仅仅止于分配,它影响着多个层面

⑶财政是一种经济活动,但它的作用不仅仅止于经济领域

⑷财政参与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凭借的权力来源于政治权力和财产权力

②财政的本质

国家分配论认为财政的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财政的自然属性(共性):国家主体性,强制性,无偿性

财政的社会属性(个性):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1、国家的职能

①资源配置职能

(1)调节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

(2)调节资源在不同地区之间的配置

(3)调节社会资源在政府与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

②收入分配职能

⑴财政分配职能,是指财政的经济职能中对参与收入分配的各主体利益关系的调节,达到收入公平合理分配目标。

⑵主要内容:调节企业收入水平;调节居民收入分配水平

③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⑴经济发展:产出的增长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结构与经济、社会、文化条件的优化,即质的飞跃。

⑵主要内容:

(1)调节社会总需求,实现供求总量的大体平衡

(2)调节社会供求结构上的平衡

(3)财政应切实保证那些非生产性的社会公共需要,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和平的、安定的环境

2、公共物品的提供、生产和定价

①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

⑴公共物品的市场均衡问题

⑵纯公共物品提供方式(无偿征税)

⑶准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

⑷关于公共物品私人提供问题的研究和实践

②公共生产

⑴公共生产的地位和类型

⑵提供纯公共物品和某些提供准公共物品的国有部门和单位,应采取国有国营模式 ⑶垄断性国有企业宜采取国有国控模式

⑷竞争性的大中型国有企业应采取公司制改造模式(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⑸中小型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是放开搞活(抓大放小)

③公共定价: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程序和规制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即公共物品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

⑴公共定价的一般方法:纯公共定价,管制定价或价格管制

⑵自然垄断行业的公共定价:平均成本定价法,二部定价法,负荷定价法

2、财政支出效益的分析和评价

①财政支出的效率:

⑴财政支出的配置效率:提高公共支出的配置效率;受立法约束;规模和结构有制度规定;非盈利性;高度透明;居民有知情权

⑵财政支出的生产效率,也称为政府部门的X—效率

⑶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是财政支出效率的体现

②财政支出效益分析

⑴财政支出要讲求效益所谓效益,就是人们在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中“所费”和所得”的对比关系

⑵财政支出效益与微观经济主体支出效益的差别:两者计算的所费与所得的范围大相径庭;两者的选优标准不同

⑶财政支出效益的内涵和范围

1.财政支出内源性效益

2.财政支出的部门绩效评价

3.财政支出的单位绩效评价

③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方法

⑴成本-效益分析法:将一定时期内项目的总成本和总效益相对比用净收入和收入成本率来评价项目收益的一种经济方法。适用于项目发生的效益能用货币单位计量的情况。 ⑵最低成本法,也称最低费用选择法:适用于成本易于计算而效益不易计量的支出项目。首先,根据国家确定的建设目标,提出实现目标的多种备选方案。其次,以货币为统一尺度,分别计算出各备选方案的各种有形费用。最后,按照费用的高低排出顺序,以供决策者选择

2、公共选择理论

①公共选择理论:应用经济学的理论假设和分析方法来研究非市场决策或公共决策问题的一种新的研究方法。证明了市场失灵不是把问题转交给政府的充分条件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把政府行为的限度以及政府失败的为题作为研究的重点分析政府行为的效率并寻求政府有效工作的规则和制约体系。

②公共选择理论的三个要素:经济人假设,交易的政治市场,方法论的个人主义 ③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财政法制化和民主化的借鉴意义

⑴对合理解决政府与市场关系具有指导意义。

⑵对政治体制及行政体制的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⑶对实现公共决策(政府决策)的法制化和民主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⑷对在政府决策过程中,正视政府行为的“经济人”特征具有借鉴意义。

2、 简述准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及其选择

①准公共物品的特征是兼具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特性,可以采用公共提供方式或市场提供方式,也可以采取混合提供方式。

②第一类具有非竞争性和排他性的准公共物品,无论采取公共提供方式或市场提供方式都会产生成本及可能带来一定的效率损失,最终选取何种提供方式,取决于税收成本和税收效率损失同收费成本和收费效率损失的对比。

③第二类具有外部效应的准公共物品,选取这类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首先在于判断外部效应的大小:

当外部效应很大时可视为纯公共物品,采取公共提供方式;

当采用收费方式时,政府所要关心的问题是合理制定收费标准,同时严格监管,避免利用垄断地位滥收费或提高收费标准,加重居民负担,甚至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为了提高公共物品的使用效率,并为了适当减轻政府负担,对多数准公共物品采取混合提供方式是一种较佳的选择

④准公共物品的有效提供主要有以下方式:

⑴政府授权经营。对于具有规模经济效益的自然垄断行业,政府部门应实行政府管制,一方面禁止其他企业自由进入,另一方面又禁止中标企业制定垄断价格;

⑵政府参股。对于那些初始投资量较大的基础哦施项目,由政府通过控股参与建设; ⑶政府补助。对于那些具有正外部效应的提供教育服务,卫生服务的民间机构及从事高新技术产品开发的民间企业,政府通过补贴,贷款贴息,减免税等的方式给予一定补助。

3、 试述“瓦格纳法则”阐述的基本原理

①瓦格纳法则,即财政支出扩张论,美国财政学家马斯格雷夫解释瓦格纳法则指的是财政支出的相对增长,因此其可以表述为: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也相应提高。

②瓦格纳法把导致政府支出增长的因素分为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

政治因素指随着经济的工业化,正在扩张的市场与这些市场中的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复杂,市场关系的复杂引起了对商业法律和契约的需要,并要求建立司法组织执行这些法律,这样需要政府把更多的资源用于提供治安和法律的建设;

经济因素是指工业的发展推动了都市化的进程,人口居住的密集化将产生许多外部性问题,这样也就需要政府进行管理与协调工作。

③瓦格纳把公共支出的增长归因于需求的收入弹性,即随着实际收入的上升,公共支出的增长将会快于GDP的增长

4、 试述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发展变化的特殊性及原因分析

①特殊性:

财政支出绝对数除1980,1981年外快速增长;

改革开放后,我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呈先逐年下滑又逐年上升的特征。

②原因分析:

⑴经济体制改革前,由于当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国家扮演了一个总企业家和总家长的角色,在GDP分配上的体现就是实行“统收统支”制度,因此我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较高

⑵经济改革首先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调动微观主体的积极性,为此,必须实行放权让利政策,于是导致了初期财政支出增长弹性和增长边际倾向的下降。经济改革初期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逐年下滑,是经济体制转轨的必然结果,即为了改变计划经济时期政府管得过度,统得过死的局面,调整政府职能和分配格局,激发经济活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⑶经济体制迈上市场经济的运行轨道之后,随着经济改革的逐步到位和GDP的增长,逐年下滑趋势理应逆转,即下降的趋势会在某一时点终止,转而趋于回升

⑷我国财政支出口径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仍然存在上升的空间,因此应随时观测财政支出增长弹性和增长边际倾向的动向,有意识地及时调节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发展变化

5、 试述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

①经济性因素。经济性因素主要指经济发展的水平,经济体制以及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当前经济政策等。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经济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我国经济体制转轨之初曾导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下滑,这是财政为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付出的成本和代价。

②政治性因素。政治性因素对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政局是否稳定。当一国发生战争或重大自然灾害等突发性事件时,财政支出的规模必然会超常规地扩大,而且事后一般难以降到原来的水平。

二是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首先是和一国的政治体制和市场经济模式有关,至于行政效率则涉及政府机构的设置问题。

三是政府干预政策。政府通过法律和行政的手段对经济活动的干预与通过财政等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具有不同的资源再分配和收入再分配效应,不同财政手段的干预效应也不同

③社会性因素。如人口,就业,医疗卫生,社会救济等因素都会很大程度上影响财政支出规模。在发展中国家,众多社会问题会对财政支出不断提出新的需求,构成扩大财政支出规模的重要因素。

6、 试述内生增长理论对我国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借鉴意义****

①内生增长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劳动投入过程中包含着因教育,培训及职业再教育而形成的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积累过程中包含着因研究开发活动而形成的技术进步,生产性公共投资的增加也有助于提高物质资本的边际收益率,因此生产要素的收益率不会发生递减趋势,长期增长率将大于“0”。该理论将原来认为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外在要素内在化。

②这一理论对财政政策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做出了崭新的诠释:

它认为生产性公共资本,人力资本和研究开发活动是一个国家长期经济增长的内在因素和内在动力,而这些因素具有明显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和外溢效应,具有公共物品的某些属性,因此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具有重要的特殊作用。

财政支出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僵化的,从政府制定财政政策的角度看,则必须根据一定时期的发展战略和政策目标以及经济形势的变化,推动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而内生增长理论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供了重要思路。

7、 根据个人的理解,阐述我国当前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应采取的政策和措施

①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保障社会民生的长效机制:

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基本依据和基本方针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财政必须坚持从那些从属于市场竞争性的投资中解脱出来,大力支持和保障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建立保障社会民生的长效机制。

⑵当前财政在建设小康社会中肩负着重要又艰巨的任务,必须处理好和把握好财政支持和保障社会民生的几种关系:

一是促进经济发展与推进社会事业建设协调的关系。财政既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改善社会民生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同时,又要注重改善民生,为经济发展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二是统筹兼顾与突出重点的关系。财政既要统筹兼顾,全面支持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又要突出重点,从我国具体国情和发展阶段出发,着力支持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三是财政支持和社会参与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改善民生,既要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也要积极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的积极性

四是增加投入和制度建设的关系。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不断改善民生,既要增加财政投入,更要加强制度建设。

②措施:

⑴基础设施的建设——改革财政投资结构,加大基础性投资,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农力度,进一步提高社会文教支出的比重,优化内在结构

⑵逐步解决行政事业经费增长过快的问题

⑶适应国际国内政治形式的变化,适度提高国防支出的比重

8、 试述教育,科技和医疗卫生支出的经济和社会性质

①教育,科技和医疗卫生的经济属性:

⑴将教育,科技和医疗卫生支出归入非生产性范畴,只有某种静态的,相对的意义,即用于这些事业的支出不能对当年的物质财富生产做出直接的贡献;

⑵从动态的,绝对的意义上说,教育,科技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将不断提高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的素质并改善三者的结合方式,21世纪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它们对物质财富生产的贡献将会越来越大;

⑶将教育,科技和医疗卫生计入非生产性一类,其实际意义要求社会在安排全部国民收入的用途时,应全面考虑生产的当前需要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教育,科技和医疗卫生支出占

据一个重要的位置,并且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国民收入的增长,要保证这一类支出的比例不断提高,甚至超过GDP的增长速度

9、 试述政府投资的决策标准

①资本——产出比率最小化标准,又称稀缺要素标准。这一标准是指政府在确定投资项目时,应当选择单位资本投入产出最大的投资项目

②资本——劳动比率最大化标准。这种标准强调政府应着重投资于资本密集型项目 ③就业创造标准。政府应当选择单位投资额能够动员最大数量劳动力的项目,尽可能地估价这种投资支出可能产生的总就业机会。

10、试述财政必须介入“三农”的理由

①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是履行政府弥补“市场失灵”的功能,提供那些市场不能满足的具有“外部效应”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

政府对农业和农村投入的必要性,一方面在于某些农业投入只适于由政府来提供,或理应由政府来提供,凡是具有“外部效应”的涉及面广,规模巨大的农业投入,原则上都应由政府承担。

②我国当前农业生产率和收益率低下,靠自身难以产生满足自身发展的积累。

一方面为了稳定农业,并进一步稳定整个国民经济,政府必须广泛介入农业部门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将农业部门的发展至于政府高度关注之下;另一方面在农业投资盈利率较低的情况下,不可能有大量信用资金投放于农业部门,如果政府不进行足够的投入,要加快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几乎不可能

③我国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从长远来看,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是建立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快速增长机制的必由之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协调城乡发展,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以农民为主导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只能由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11、什么是财政投融资?简述财政投融资的基本特征。

①财政投融资是政府为实现一定的产业政策和其他政策目标,通过国家信用方式筹集资金,由财政统一掌握管理,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出资(入股)或融资(贷款)方式,将资金投向急需发展的部门、企业或事业的一种资金融通活动

②基本特征:

⑴财政投融资是一种政府投入资本金的政策性融资。它是在大力发展商业银行的同时构建的新型投融资渠道,加快专业银行商业化的发展方向

⑵财政投融资的目的性很强,范围有严格限制。它主要是为具有提供“公共物品”特征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部门融资

⑶计划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财政投融资的政策性和计划性很强,同时以市场参数作为配置资金的主要依据,并对市场的配置起补充调节作用

⑷财政投融资的管理由国家设立的专门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负责统筹管理和经营,避免有偿性投资与一般投资相互混淆,提高政府投资运作的总体效率

⑸财政投融资的预算管理比较灵活,一定范围内的追加无需主管部门的审批。

12、试分析财政补贴的经济效应

①积极效应:

⑴财政补贴的首要意义在于有效地贯彻国家的经济政策。不论财政补贴的对象是谁,最

终目的都是为了顺利实施国家的方针政策

⑵财政补贴能够以财政资金带动社会资金,扩充财政资金的经济效应。

⑶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动产业升级。在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财政补贴支出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⑷消除挤出效应。对私人部门给予补贴,就可以降低私人部门的融资成本,消除挤出效应,增强民间投资意愿,加快民间投资的恢复和增长

⑸对社会经济发挥稳定效应。我国的财政补贴中,出于社会经济稳定的考虑往往是首要目的,从效果看,对稳定市场和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②消极作用:

⑴财政补贴项目偏多,规模偏大,会加重财政负担,甚至是构成长期存在赤字的重要原因之一

⑵长期的财政补贴不可避免地会是受补单位产生依赖思想,影响经济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

⑶长期过多过广的补贴,人为地扩大了经济体系中的政府行为,相应地缩小了市场活动覆盖的范围

⑷某些补贴的不当,扭曲了价格体系,扭曲了合理的消费结构,加大了宏观调控的难度

13、财政补贴:一种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政府无偿支出

14、税收支出: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税收支出是政府的一种间接性支出,属于政府补贴性支出

15、思考合理调节财政收入规模的基本思路

①正确理解和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合理调节财政收入规模的前提。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角度角度考虑,我国应对目前过快的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应适当加以调节,使财政收入规模控制在适度的空间

②实行兼顾“以支定收”和“以收定支”的方针。收与支是矛盾统一的两个方面,是相互制约,相互牵动的关系,以收定支或以支定收都是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下的政策性问题

③预算内财政收入是全口径财政收入中不可质疑的部分。预算内收入是当前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基本保障,也是国防经费的基本保证,另外预算内收入是当前政府收入中法制化、规范化程度最高的,透明度也是最高的,是无可置疑的。

④继续坚持有增有减的结构性调整的税收政策,同时可以通过税基和税率的调整达到合理控制税收收入增长的趋势。

⑤严格控制政府性基金收入的增长,继续税费改革,坚决取缔滥收费。

⑥调整财政规模的有效手段是随时观测财政收入增长弹性系数和增长边际倾向指标,它们可以显示财政收入的波动程度

16、为什么说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发展水平和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规模起决定作用?

①经济发展水平反应一个国家社会产品的丰富程度和经济效益的高低。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产品丰富,其净值——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就多,则该国的财政收入总额较大,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也高,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表现为基础性制约。

②生产技术水平内含于经济发展水平之中,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总是与一定的生产技术

水平相适应,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往往是以较高的生产技术水平为支柱,

一方面技术进步往往以生产速度加快、生产质量提高为结果,生产技术进步较快,财政收入的增长就有了充分的来源;

另一方面,技术进步必然带来产品附加值所占的比例扩大,由于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产品附加值,所以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更为直接明显

17、思考收费不同于税收的性质和特殊作用

①收费的性质:

⑴税收与政府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没有直接的联系,税收一般不规定特殊用途;收费与政府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有直接联系,专项收入,专项使用

⑵税收是政府一般的筹资手段,而收费是作为部门和地方特定用途的筹资手段

⑶税收收入是政府主要收入,必须纳入预算内统筹使用,全国性收费一般纳入预算内,部门性收费和地方性收费可以作为预算外收入

⑷税收的法治性和规范性强,有利于立法监督和行政管理;而收费的法治性和规范性较差

②收费的特殊作用:

⑴收取使用费在弥补市场失灵方面,如矫正私人物品外部效应上有特殊作用

⑵有利于提高公共物品的配置效率,使用费遵循受益原则,同时吸收了价格机制的优点,有利于避免公共物品的过度需求

18、简述税收的“三性”

①强制性:指的是征税凭借国家政治权力,通常颁布法律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违抗。税收的强制性是税收作为一种财政范畴的前提条件,也是国家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必要保障

②无偿性:指的是国家征税以后,税款即为国家所有,既不需要偿还,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税收的无偿性不是绝对的,是与其他财政收入的形式相比较而得出的

③固定性:指的是税收前就以法律形式规定了征税对象及统一的比例或数额,并只能按预定的标准征税,实质上是指征税有一定的标准,而这个标准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④税收的“三性”可集中概括为税收的权威性。维护和强化税收的权威性,是当前征管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从根本上说,税收的权威性源于国家的权威性

19、简述税收中性和超额负担

①税收中性,是指政府课税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或者说,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

税收中性包含两种含义:一是国家征税是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二是国家征税应避免对市场经济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

②税收超额负担:

⑴指政府通过征税将社会资源从纳税人转向政府部门的转移过程中,给纳税人造成了相当于纳税税款以外的负担

⑵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若因征税而导致纳税人的经济利益的损失大于因征税而增加的社会经济效益,则发生资源配置方面的超额负担;二是由于征税改变了商品的相对价格,对纳税人的消费和生产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则发生经济运行方面的超额负担

⑶税收理论认为税收的超额负担会降低税收的效率,而减少税收的超额负担从而提高税收效率的重要途径在于尽可能地保持税收的中性

20、试分析税负转嫁与归宿的一般规律

①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一般不易转嫁。税负转嫁的最主要方式是变动商品价格,因而以商品为课税对象,与商品价格关系密切的容易转嫁;而与商品及商品价格关系不密切或距离较远的所得课税往往难以转嫁。

②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供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的课税不易转嫁。商品的价格最终取决于供求关系,而税负转嫁自然与供求弹性有关

③课税范围宽广的商品较易转嫁,课税范围狭窄的商品难以转嫁。若一种商品的课税范围很广,消费者无法找到价格不变的代用品时,税负转嫁成功

④对垄断性商品课征的税容易转嫁,对竞争性商品课征的税较难转嫁。垄断性商品在较大的市场范围内占有独占性,提价转嫁税负的能力强

⑤从价课税的税负容易转嫁,从量课税的税负不易转嫁。从量课税税额不受价格变动影响,购买者对提价转嫁比较敏感,而从价课税价格随税负转嫁上升,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转嫁

21、试述税收的收入效应

①税收的收入效应,是指税收将纳税人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政府手中,使纳税人的收入下降,从而降低商品购买量和消费水平。

D B 食品

若政府决定对纳税人课征一次性税收,税款相当于AC*衣物价格或BD*食品价格,那么该纳税人购买两种商品的组合曲线由AB移至CD,切点为P2

由于政府课征一次性税收而使纳税人在购买商品的最佳选择点由P1移至P2,这说明在政府课税后对纳税人的影响,表现为因收入水平下降从而减少商品购买量或降低消费水平,而不改变购买两种商品的数量组合

22、试述税收的替代效应

①税收的替代效应,是指税收对纳税人在商品购买方面的影响,表现为当政府对不同的商品实行征税或不征税,重税或轻税的区别对待时,会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使纳税人减少征税或重税商品的购买量,即以轻税或无税商品替代征税或重税商品

衣物

A

E B 食品

由于政府对食品征税而对衣物不征税,改变了纳税人购买商品的选择,其最佳点由P1移至p2,相对增加衣物的购买量,从而改变了购买两种商品的数量组合,也使消费者的满足程度下降。

23、试说明“拉弗曲线”及其原理

①拉弗曲线是说明税率与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函数关系的一条曲线

收 D 入

税率

②拉弗曲线阐明了以下三方面的经济含义:

⑴高税率不一定取得高收入,而高收入也不一定要实行高税率。高税率会挫伤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销弱经济行为主体的活力,导致生产停滞或下降

⑵取得同样多的税收收入,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的税率,如图中的D和E点,但D点的税收负担很轻

⑶税率,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从理论上说应当存在一种兼顾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的最优税率。

24、简述国债的政策功能

①弥补财政赤字。通过发行国债弥补财政赤字,是国债产生的主要动因,实质是将不属于国家支配的民间资金在一定时间内让渡给国家使用,是社会资金使用权的单方面的转移,一般不会影响经济发展。

②筹集建设资金。如果不发行国债,势必要压缩固定资产投资支出,因此,发行国债具有明显的筹集建设资金的功能

③调节经济。国债是对GDP的再分配,反映了资源的重新配置,是财政调节经济的一种重要手段。

25、试比较衡量国债依存度的不同方法,并分析我国当前的国债依存度

①国债依存度是说明财政支出中有多大比例是依靠国债来支付的,通过当年国债发行额与财政支出的对比来计量的。

②当年国债发行额/(中央财政支出+还本付息支出)

这种方法计算的国债负担率存在明显的不合理之处。因为国债的还本部分通常都是采取发新债还旧债的做法,不构成当年的财政支出,在计算国债依存度时应排除在外。

③当年财政赤字(即当年发行额-还本数)/中央财政支出(本级支出)

能更准确地反映当年中央财政支出对国债的依赖程度,即从当年发行额中扣除还本部分,也就是用于弥补财政赤字部分才能表明当年财政支出对国债发行的依存度。

其计算出来的国债依存度明显低于按第一种方法定义的国债依存度,但与其他国家同类比重相比仍略显偏高,主要原因是中央财政支出过小。

④当前财政赤字/全部财政支出

按第三种方法计算的国债依存对完善我国的国债制度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按全部财政支出计算的国债依存度明显低于按中央财政支出计算的国债依存度,这恰好反映了我国财政结构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不仅反映中央财政支出偏低,而且反映国家债务的权利、义务和责任都集中在中央财政一级,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应该是允许地方发债。

25、零基预算:指计划财政年度预算分项支出指标的确定只以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预测和对当年各部门新增任务的审核为依据,不考虑以前财政年度各项支出的基数

26、部门预算:编制政府预算的一种制度和方法,由政府各个部门编制,反映政府各部门所有收入和支出情况的国家预算

27、政府采购制度:以公开招标,投标为主要方式选择供货商(厂商),从国内外市场为政府部门所属团体购买商品或劳务的一种制度

28、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对预算资金分配,资金使用,银行清算及资金到达商品和劳务供应者账户的全过程集中进行全面的监控制度

29、“收支两条线”管理:针对预算外资金管理的一项改革,其核心内容是将财政性收支(预算外收支属于财政性收支)纳入预算管理范围,形成统一的各级预算,提高法制化管理和监督水平

30、预算管理体制:处理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以及地方财政各级之间财政关系的基本制度,预算管理体制是财政管理体制的主导环节,是国家预算编制、执行、决算以及实施预算监督的制度依据和法律依据。主要内容包括:

⑴确定预算管理主体和级次

⑵预算收支的划分原则和方法

⑶预算管理权限和责任的划分

⑷预算调节制度和方法

30、转移支付制度:政府间转移支付是指政府间财力的无偿转移,一般指上级政府(财政)对下级政府(财政)的无偿补助或拨款,而财力无偿转移的方法规则和程序则构成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转移支付制度是预算管理体制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30、简述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的要点

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是实行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预算体制,主要特征在于规范化和法制化,长期相对稳定,地方预算构成名副其实的一级主体。

①一级政权,一级预算主体,各级预算相对独立,自求平衡。各级地方预算经常收入不能满足需要时,允许发行地方债券或向银行借款。

②在明确市场经济政府职能边界的前提下划分各级政府职责(即事权)范围,在此基础

上划分各级预算支出职责(即财权)范围。由于各级政府的职责分工明确,各级预算的重点和层次分明

③收入划分实行分税制。在税收划分比例上中央预算占主导地位,保证中央的调控权和调控力度;在税收划分方法上,中央和地方税收可按税种划分,可对同一税种按不同税率分享,也可实行分成或共享制。

④预算调节制度,即所谓转移支付制度。纵向调节的典型做法是补助金制度,横向调节是实行地区间的互助式调节,不再通过中央预算

⑤各国的分级预算管理体制是适应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历史传统长期形成的,就体制整体而言是相对稳定的,只是集权与分权关系及其相应的调节方法可以经常进行调整。

31、简述政府间收支划分的理论依据

①社会公共需要或公共物品的层次性。在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下,由各级预算主体分级执行财政职能,为提供公共物品提供财力,从而满足公共需要。公共需要或公共物品是分层次的:全国性公共需要或公共物品、地区性公共需要或公共物品,因而公共需要或公共物品的层次性是划分收支的基本依据之一

公共需要的层次性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从支出角度分析,以受益范围为标准区分的层次性;二是为满足公共需要提供收入来源地层次性

②集权与分权关系。各国的收支划分的差别还是很大,主要取决于由各国的政治体制和本国国情决定的集权与分权制度,所以集权与分权关系也是划分收支的基本依据之一

集权与分权在预算管理体制上体现为中央与地方间收支划分的比例,通过转移支付后的中央收入或支出的比重在联邦制与单一制国家间有着较大差别

32、简述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①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划分

中央主要是承担国防,武警,重点建设,中央单位事业经费和中央单位职工工资五大类指出;地方主要承担本地区政权机关运转所需要支出以及本地区经济,事业发展所需支出

②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划分。

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按税种划分中央和地方的收入。将维护国家利益、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税种划分为中央税;将与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主要税种划分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将适合地方监管的税种划分为地方税,并充实地方税税种,增加地方税收入。

③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的确定

将税收返还与各地区当年上缴中央金库的“两税”(消费税和增值税的75%)的增长率挂钩,税收返还的增长率按各地区“两税”增长率的1:0.3系数确定

税收返还计算公式为:

R=C+75%V-S

R是1994年税收返还基数,C是消费税税收,V是增值税税收,S是1993年中央对地方的下划收入

④原体制的处理

为顺利推行分税制改革,1994年实行分税制后,原体制的中央补助,地方上解收入及有关结算事项暂时不变,过渡一段时间再逐步规范化

33、思考我国分税制有待完善的问题及完善的措施

①问题:

⑴财权事权划分不清,不对称

⑵税权高度集中于中央,地方财政尚不是真正的一级财政

⑶地方财政尚未拥有自己独立的支柱收入来源,地方税收收入难以满足地方财政职能的需要,导致名目繁多的收费泛滥:一是税种设置重复,过时;二是税种划分标准不一;三是缺乏主体税种

⑷过渡期转移支付制度不规范:

一是政策依据不充分,难以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

二是运作方法不科学,难以达到均衡地区财力的效果

三是监督机制不严密,难以有效管理转移支付资金

②措施:

⑴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和各级预算主体的支出职责。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经济体制转换的根本问题,也是实行分级预算体制的前提条件:

一是政府与市场总体上的关系,也就是政府职能转变问题,需要将原则具体化; 二是各级政府的事权划分,规范的分级预算体制要求以法律形式具体化;

三是各级预算主体支出职责的划分,要求对支出职责进行细化。

⑵逐步调整和规范收入划分

1994年分税制改革与工商税制改革是同时配套进行的,基本上是按现行的税种划分收入,并已形成接近于目标模式的分配格局。但某些收入划分并不符合规范原则,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仍需不断调整。

⑶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是进一步完善分税制的重点。

分税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通过增量调整适当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而增加的中央收入主要用于两个方面:一是用于适当提高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二是用于增加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均衡地方间的公共服务水平。完善税收转移支付,首先要规范多种转移支付方式,其次完善税收返还制度,再次,改进和整顿专项拨款。

⑷推进省(区)以下转移制度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基本原则是:一是突出重点,二是积极稳妥,保证各级地方财政的平稳运行,三是剪刀规范,便于操作。

34、预算赤字:指在编制预算时在收支安排上有赤字

34、决算赤字:指预算执行结果支大于收,出现赤字

34、如何理解财政收支平衡

①财政平衡是一种相对平衡,略有结余和略有赤字都可以视作财政收支的基本平衡。 ②财政收支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财政收支平衡是在收与支这对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的过程中实现的,即平衡不断被打破,又不断达到新的平衡。

③财政平衡是一种综合平衡,不能就财政平衡论财政平衡。研究财政平衡要有全局观念,只有从国民经济全局出发研究财政平衡,才能分析财政平衡状况的原因和后果,探求改善财政状况的对策

④财政平衡可以从中央预算平衡和地方预算平衡讨论,我国实行分税制改革以后,中央预算与地方预算分立,因此分别考察中央预算的平衡与地方预算的平衡十分重要。

⑤预算赤字或决算赤字是由于经济生活中的一些矛盾难以解决而导致的个别年度或少数年度的赤字,赤字政策则是国家有意识地运用赤字来调节经济的一种政策

⑥研究财政平衡必须密切注意财政平衡的真实性,因为财政虚假平衡有较大的隐蔽性,会使人们在实际上已存在赤字的情况下,产生财政状况良好的错觉,从而导致决策上的失误,

因此虚假平衡比公开的赤字有更大的危害性

35、试阐述财政平衡与总量平衡之间的关系

①运用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分析简单的财政赤字和社会总量平衡之间的关系 财政赤字的预算恒等式:

G-T=(S-I)+(M-X)

G<T 有财政结余 G>T 政府预算出现赤字

假定M-X>0,即贸易经常账户处于赤字状态,表明一部分国外资源流入国内补充国内供给: ⑴S>I,表示非政府部门有结余,资源净流出,赤字同时以两种方式加入总需求,用国外结余资金弥补的赤字使总需求扩张,用国内结余资金弥补的赤字会改变总需求结构,但总量不变

⑵S=I,表示非政府部门的储蓄等于投资,这个部门既不占用其他部门的资源,也不为其他部门提供资金,此时,财政赤字由国外结余弥补,全部赤字都会以新的需求叠加在原有需求之上

⑶S<I,表示非政府部门的储蓄,投资账户出现赤字,需要筹资弥补,此时,两个部门都必须从国外筹集资金,所有的赤字都会使总需求扩张

②结论:

⑴财政平衡使社会总供求平衡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从国民经济的整体平衡研究财政平衡

⑵国民经济整体平衡的目标是社会总供求的大体平衡,财政平衡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局部平衡,是总供求平衡的一种手段

⑶公式中消费,储蓄,投资以及进出口属于个人和企业的经济行为,而财政收支属于政府行为,因而财政收支平衡是掌握在政府手中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财政平衡可以直接调节社会总需求,间接调节社会总供给

35、简述财政政策的目标

①经济的适度增长,落实“五个统筹”,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

②物价水平的基本稳定,把物价总水平的波动约束在经济稳定发展可容纳的空间,具体为避免过度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③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再就业机会。降低失业率,实现充分就业,是政府制定政策时要首先考虑的问题,失业率也成为衡量宏观经济的重要指标

④收入的合理分配,收入分配既要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成员的劳动力积极性,同时又要防止过分贫富悬殊

⑤社会生活质量逐步提高,社会公共需要的满足,综合地表现为社会生活质量的提高,仅靠市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政府提供足够的高质量的社会公共物品。

36、为什么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必须相互配合

①两者的作用机制不同,财政可以从收入和支出两个方向上影响社会需求的形成,信贷主要是通货信贷规模的伸缩影响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的形成

②两者的作用方向不同,财政在社会消费需求中起决定作用,对个人消费需求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而银行主要是通过工资基金的管理和监督以及现金投放的控制,间接地影响个人的消费需求

③两者在扩张和紧缩需求方面的运用不同,财政赤字可以扩张需求,财政盈余可以紧缩需求,但财政本身并不具有直接创造需求即“创造”货币的能力,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是扩张

或紧缩需求的“总闸门”

37、简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不同的政策组合

①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即“双松”政策

可以刺激经济的增长,扩大就业,但可能带来通货膨胀的风险

②紧的财政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即“双紧”政策

可以有效地遏止需求膨胀与通货膨胀,但可能会带来通货紧缩和经济停滞的后果 ③紧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

在控制通货膨胀的同时,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但货币政策过松,也难以抑制通货膨胀 ④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

在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的同时,尽可能地避免通货膨胀,但长期运用这种政策组合,会累积起巨额的财政赤字


相关内容

  • 市场失灵分析
  • 市场失灵分析--中国足球的伪职业化 最近,万众瞩目的世界杯在南非开幕了,可是在这32支球队中却没有中国队,一个960万平方公里,13亿人口的国家竟与此盛会无缘,不可不说这是一种遗憾.要知道中国有世界上人口最众多的球迷.可分析一下,这不是偶然,偶然中带有必然.有趣的是,这小小的足球也和市场失灵有关. ...

  • 中小企业融资需方市场失灵的原因及对策
  • 中小企业融资需方市场失灵的原因及对策 实际上在许多情况下,中小企业得不到银行方面的支持往往与自身融资能力有关.中国目前资本市场并不缺少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的机构,政府也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鼓励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应当说,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已得到大大改善.但是,为什么许多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仍十分 ...

  • 市场失灵的中国特色及相关问题的解决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市场失灵的中国特色及相关问题的解决 作者:袁志锋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3年第28期 摘 要 受中国人口数量庞大.城乡二元经济格局.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因素的制约,市场失灵在中国也呈现出了城乡.区域.人与自 ...

  • 湿地退化的制度成因分析
  • 编辑. 一.前言 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它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环境效益,是人类 社会 经济 可持续 发展 的重要支撑系统.然而,由于人类对湿地价值认识的不足,加之经济发展的压力,世界范围内的湿地遭受了过度开发和破坏,湿地退化和丧 ...

  • 论正确处理干部与群众的关系
  • [摘要] 党的群众路线,本身就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干部与群众关系的路线,是化解双方之间存在的矛盾的过程和结果.新时期新阶段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需要重新认识干部与群众关系的本质,认真对待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出现的干部失灵和群众失灵现象,努力追求在一定的利 ...

  • 交易成本经济学_组织失灵与管理会计研究
  • 交易成本经济学.组织 失灵与管理会计研究 贺颖奇 (清华大学会计研究所100084陈佳俊首都经济贸易大学100031) [摘要]本文讨论了交易成本经济学中的制度.层级与企业边界等范畴对管理会计研究的基础作用,阐释了组织失灵理论的一些重要观点与管理会计研究的关系:认为管理会计是组织制度的一部分,交易成 ...

  • 社会市场经济
  • 第二章 市场机制概念 市场机制属于经济运行机制,它是指市场机体内的价格,供求,竞争等诸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调节市场系统运行的过程与方式的总称. 市场机制内容 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风险机制,汇率机制,工资机制 市场机制特点 1. 关联性 2.利益驱动性 3.客观性 4.动态性 5.自 ...

  • 第10章--市场失灵及其解决对策--习题
  • 第十章 市场失灵及其解决对策 一.名词解释 市场失灵 科斯定理 公共物品 外部性效应 垄断 自然垄断 非对称信息 反托拉斯法 公共管制 逆向选择 道德风险 私人成本 社会成本 私人收益 社会收益 准公共品 二.选 择 题 1.市场失灵是指( ) . A .市场机制没能使社会资源的分配达到最有效率的状 ...

  • 微观经济学第十一章
  • 第十一章 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本章导读 市场机制并不是万能的,当市场中存在垄断.外部影响.公共物品和不完全信息时,市场价格已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市场的内在供求关系,市场会出现失灵,所以需要政府介入来对市场进行干预以改进资源的配置效率.本章将讲述垄断.公共物品.外部效应和不完全信息的概念.表现.成因 ...

  • 第四讲:当代公共管理研究内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四讲:当代公共管理研究内容 一.公共管理职能 1.涵义 公共管理的职能是指公共管理部门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所具备的基本功能和作用.欧文·休斯从战略.管理内部构成要素.管理外部构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