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读书体会--读而后思探而后行

读书的好处是多方面的,英国哲学家培根说:“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我们只有一次人生,而读书却可以拓展我们的视野,体验多种的人生,在你面前展现广阔的世界。

读书具有乐趣。这种乐趣不为外物所滞,而求于内心乐趣。有时读书的乐趣可以用放浪来形容,有些书读过了以后,会令我们会手舞足蹈,欣然忘食。

读书陶冶性情。腹有诗书气自华,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我相信读书能改变人的气质,读书使人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而香却沁入了骨子里。

读书增长知识。古代读书人要进行科举考试,作为现代人也常常要与考试打交道,譬如:升学考试、学位考试、业务考试、职称考试等等。这时读书无非就是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通过考试来证实自己的能力。

读书是一种乐趣,要享受这种乐趣也需讲究些意境。我爱夜读,每当夜深人静、微风轻拂之际,打开一盏台灯,调好一杯咖啡,捧出书来,心便沉入了一种宁静的意境。白天的紧张与劳累都忘却了,处事的烦恼与愁绪也消失了。没有寒暄与打扰,独自神游于字里行间——科学的精密,哲理的深邃,诗歌的灵巧,艺术的美妙——都奔凑到眼前。待读到会心之处,击掌而笑,与古贤交谈,与今哲辩论;或临窗而立,看星月移动,听树舞婆娑,更是乐在其中。

然而书有好坏优劣之分,有些书可供品尝,有些书可以吞下,但有为数不多的好书则应当咀嚼消化;这就是说,人生有限,学海无涯,有些书可以浅尝辄止,有些书可以全读,但是不必过于细读;还有不多的好书则应当全读,勤读,而且用心地读。譬如说,《读者》就是好的读物,每当打开《读者》,就有一股书香扑面而来,沁人心扉。它经成千上万读者慧眼挑选,披沙拣金,汇集而成,值得细细品味,慢慢咀嚼。读过一本《读者》,就象交了一位益友。

书是传播思想的,它能启发人的思维,亦可成为束缚人的框框,所以读书既要能入,又要能出。所谓能出,就是要跳出书本的框框,进行质疑和思考。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之后必须进行思考,才可免于迷惘和危殆。宋朝理学家朱熹在《训学斋规》提出:“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说的恐怕就是这个道理。因此读书时宜做些摘录笔记,读书后可写点心得体会,将自己的质疑和思考整理出来。

然而,个人的读书思考可能是主观的、片面的、肤浅的。这时不妨沏上一壶清茶,邀上三五好友,进行读书交流和探讨。富兰克林说:“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流使人清醒。”通过头脑风暴,人人畅所欲言,将自己的读书心得和体会倾倒出来,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茶过三巡之后,往往妙语连珠,脱口而出,高山流水,知音可寻。特别是今天网络的普及为读书交流和探讨提供了方便,我常把自己的读书心得,放进论坛或博客,与网友交流和探讨,集思广益,往往受益匪浅。

如果读书之后,止于思考和探讨,而不付诸于行动,那么只是清谈。读《荀子•儒效》,使我明白教学的过程可具体化为闻、见、知、行四个环节,并把行看作是教学的最终目标。学习可解释为接触外界,掌握知识,见诸行为,以美其身。教者须以身作则,而学者要持之以恒。经过读书学习,认真思考,才能掌握知识,灵活运用。荀子认为,整个教学过程, 是指导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要包括知行的过程。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故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而困。”教师传授的多半是书面知识,讲解以后,需要指导学生实地观察,观察以后,更要加以分析,使学生懂得道理,把听到见到的转化为自己学到的知识。有了知识,再用于实践,并能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才算完成了教学过程。反之,如果只闻不见,虽然听到很多东西,一定会错误百出;如果只见不知,虽然看到很多东西,一定会闹出笑话;如果只知不行,虽然知道很多东西,却不解决问题,成为无用的累缀。荀子在两千年前提出的教学过程,仍然基本符合人类的认识过程。人类的认识,只有不断推进,才能不断提高广度和深度。

通过读书,我实在是享受了许多难以形容的乐趣,也得到了一些知识和智慧。然而这只不过是我读书的点滴感受而已。朋友,不论你的人生航向驶往何方,如果你有时间,请你拿起书本来吧。唐朝诗人颜真卿有首诗写道:“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时不我待,我们应该珍惜。刘世伟 (网名:手执吴戈)

读书的好处是多方面的,英国哲学家培根说:“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我们只有一次人生,而读书却可以拓展我们的视野,体验多种的人生,在你面前展现广阔的世界。

读书具有乐趣。这种乐趣不为外物所滞,而求于内心乐趣。有时读书的乐趣可以用放浪来形容,有些书读过了以后,会令我们会手舞足蹈,欣然忘食。

读书陶冶性情。腹有诗书气自华,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我相信读书能改变人的气质,读书使人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而香却沁入了骨子里。

读书增长知识。古代读书人要进行科举考试,作为现代人也常常要与考试打交道,譬如:升学考试、学位考试、业务考试、职称考试等等。这时读书无非就是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通过考试来证实自己的能力。

读书是一种乐趣,要享受这种乐趣也需讲究些意境。我爱夜读,每当夜深人静、微风轻拂之际,打开一盏台灯,调好一杯咖啡,捧出书来,心便沉入了一种宁静的意境。白天的紧张与劳累都忘却了,处事的烦恼与愁绪也消失了。没有寒暄与打扰,独自神游于字里行间——科学的精密,哲理的深邃,诗歌的灵巧,艺术的美妙——都奔凑到眼前。待读到会心之处,击掌而笑,与古贤交谈,与今哲辩论;或临窗而立,看星月移动,听树舞婆娑,更是乐在其中。

然而书有好坏优劣之分,有些书可供品尝,有些书可以吞下,但有为数不多的好书则应当咀嚼消化;这就是说,人生有限,学海无涯,有些书可以浅尝辄止,有些书可以全读,但是不必过于细读;还有不多的好书则应当全读,勤读,而且用心地读。譬如说,《读者》就是好的读物,每当打开《读者》,就有一股书香扑面而来,沁人心扉。它经成千上万读者慧眼挑选,披沙拣金,汇集而成,值得细细品味,慢慢咀嚼。读过一本《读者》,就象交了一位益友。

书是传播思想的,它能启发人的思维,亦可成为束缚人的框框,所以读书既要能入,又要能出。所谓能出,就是要跳出书本的框框,进行质疑和思考。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之后必须进行思考,才可免于迷惘和危殆。宋朝理学家朱熹在《训学斋规》提出:“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说的恐怕就是这个道理。因此读书时宜做些摘录笔记,读书后可写点心得体会,将自己的质疑和思考整理出来。

然而,个人的读书思考可能是主观的、片面的、肤浅的。这时不妨沏上一壶清茶,邀上三五好友,进行读书交流和探讨。富兰克林说:“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流使人清醒。”通过头脑风暴,人人畅所欲言,将自己的读书心得和体会倾倒出来,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茶过三巡之后,往往妙语连珠,脱口而出,高山流水,知音可寻。特别是今天网络的普及为读书交流和探讨提供了方便,我常把自己的读书心得,放进论坛或博客,与网友交流和探讨,集思广益,往往受益匪浅。

如果读书之后,止于思考和探讨,而不付诸于行动,那么只是清谈。读《荀子•儒效》,使我明白教学的过程可具体化为闻、见、知、行四个环节,并把行看作是教学的最终目标。学习可解释为接触外界,掌握知识,见诸行为,以美其身。教者须以身作则,而学者要持之以恒。经过读书学习,认真思考,才能掌握知识,灵活运用。荀子认为,整个教学过程, 是指导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要包括知行的过程。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故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而困。”教师传授的多半是书面知识,讲解以后,需要指导学生实地观察,观察以后,更要加以分析,使学生懂得道理,把听到见到的转化为自己学到的知识。有了知识,再用于实践,并能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才算完成了教学过程。反之,如果只闻不见,虽然听到很多东西,一定会错误百出;如果只见不知,虽然看到很多东西,一定会闹出笑话;如果只知不行,虽然知道很多东西,却不解决问题,成为无用的累缀。荀子在两千年前提出的教学过程,仍然基本符合人类的认识过程。人类的认识,只有不断推进,才能不断提高广度和深度。

通过读书,我实在是享受了许多难以形容的乐趣,也得到了一些知识和智慧。然而这只不过是我读书的点滴感受而已。朋友,不论你的人生航向驶往何方,如果你有时间,请你拿起书本来吧。唐朝诗人颜真卿有首诗写道:“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时不我待,我们应该珍惜。刘世伟 (网名:手执吴戈)


相关内容

  • 学校书香机关心得体会
  • 通过参加家长学校,可谓受益颇多,深深的体会到学校对学生的重视、关心和爱护,也更深的体会到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学习过程中重要意义。现就自己听课后的感受谈几点体会: 一、家校合力,有效地培养好孩子。 学校的学习环境又和家庭环境有着天壤之别。在这中间,家长和老师就承担了桥梁作用,只有家长和老师充分的沟通, ...

  • 诵读经典从何处入手--[南怀瑾谈儿童经典教育]
  • 孩子读书要先从"四书"开始.现在都晓得古代人教<三字经>.<千字文>.<千家诗>.<百家姓>等等,其实不一定,像<千字文>等等还是很普通的,是乡下那些孩子为先学会认字来读的.真正准备读书的,还不一定从<三字经> ...

  • 知规矩守规矩而后太极拳
  • <和美太极>中国太极微刊 太极拳的传播日新月异,传播速度之快.之广.让太极先师在天之灵深感欣慰.<太极拳论>等经典论著是我们练习太极拳的理论依据,不论哪门哪式都是把它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现代太极大师们的著书立论都没有能超越它,只不过是做了一些个人解释.所以说,<太极拳论 ...

  • 与经典为伴 和圣人同行
  • 与经典为伴 和圣人同行 (2013年5月 日) 各位喜欢读书的同仁们: 大家晚上好! 今天,我将借助 "悦读会"这个平台,和大家分享一下儒家经典著作--<大学>,分享一下我读这本书一些心得体会. 品读完这本儒家经典著作,就好像喝一碗心灵的鸡汤一样,如沐春风.<大 ...

  • [熟读精思(节选)]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课文内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三段. 3.学习古人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交流读书名言揭示课题,由课题质疑导入新课. 2.指导学生读准本文的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出情,读出味. ...

  • 儒典读书笔记
  • 一.孔老夫子一生所行持,实际上就是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奔走呼吁,这是有当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的,这里不具体阐述了.此外,孔老夫子本人,他是有深厚的内修功底的.因为他首先应是"修身"的典范,所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否则,若没有内 ...

  • 读书苦乐之境-议论文的写作指导
  • 读书苦乐之境-议论文的写作指导 乐余高级中学2005级别4班 朱佳圆 不爱喝咖啡的人,说咖啡苦涩:爱喝咖啡的人,说咖啡香浓.同是一杯咖啡,为什么会有两种体会呢?吾曰:心境不同. 读书亦如此.不爱读书的人就如同不会品咖啡的人一样,只知其苦,不知其乐.爱读书的人则如同会品咖啡的人一样,能品出其韵味,进入 ...

  • 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
  • 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一) 目 录 <论语>选读 <学记>选读 <大学>选读 韩愈作品选读 <传习录>选读 黄宗羲作品选读 该读本凡有"※"号均为必读文段 考试以必读选段为主. 第一章 <论语> (一.原文选读) ※ 1. ...

  • 孔子语录初中语文版
  •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 2.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