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武则天退位的原因及影响

论武则天退位的原因及影响

龙萍媛

摘要:武则天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热议的人物之一。其晚年的所作所为,很多人表示不解。身为皇帝,立子还是立侄继承皇位,武则天困扰不已。经过无数的腥风血雨辛辛苦苦得来的皇位,神龙政变后转入李唐之手,武则天退居上阳宫,最终寿终正寝。本文深入剖析武则天退位的原因,阐述神龙政变始末,最后点评政变的影响。 关键词:武则天 神龙政变 封建制度 武周王朝

武则天于圣历元年(698年)九月立庐陵王李显为皇太子,实际上,李显却徒有太子之名,皇储之争从未间断。武氏侄子武承嗣、武三思等人在朝廷上拥有大权,并且积极参与皇储之争。立侄还是立子,女皇选择继承人举棋不定。而张易之、张昌宗乱政正好成为一场宫廷政变发生的导火线,终于,神龙元年(705年)爆发了一场宫廷政变,这场政变直接导致了武则天退位,从此失去皇权。武周积攒下来的经济根基为开元盛世的到来奠定基础,武则天本人的功绩也名垂千古,唯一一位女性皇帝在历史长河中闪耀光芒。本文以史实为基础,主要参考《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唐会要》等史籍,对关于武则天研究的论文、文学作品进行分析探究,以社会进化和发展为视角,充分考虑国家稳定、百姓生活、经济发展状况诸多因素,探讨武则天退位的原因及影响。本文将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女皇退位之因

历史上每一位皇帝的皇位都来之不易,作为一名女性,武则天的皇位得来更加艰辛,一路上充满血腥。但这来之不易的皇位却未传给与她同姓的后代,而是传给了李氏。下面将从根本原因、现实原因、个人感情因素等方面进行探讨。

1. 封建制度发展成熟是女皇还位李唐的根本原因。

封建制度发展至唐朝以较为完备,关于君权的一系列皇位继承制、陵寝制度、宗庙制度发展成熟。根据嫡长子继承制原则,皇位继承人应该是正宫皇后的长子,即嫡长子,若长子早夭,可以从其他嫡子中按长幼顺序选取。若皇后无子,方可从众庶子中从年长者开始考虑。武则天是高宗皇后,又是当朝皇帝,她的儿子当然是上上人选,选择储君应该优先考虑。侄子虽与武则天同姓,但姑侄之情远不及母子之情,母子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当然母子之情最亲,这也是社会常识。就血缘亲疏而言,皇位继承人怎么轮都不会轮到武氏侄子们的。

古人很看重身后之事,人死后要立庙祭祀,无人祭奠的亡灵是被称为孤魂野鬼的,连平民百姓都忌讳,何况是皇家天子呢?君临天下的武则天也抛不开这样的传统。选择皇位继承人就直接涉及到了这个问题。新唐书中记载武则天梦到下几盘双陆均不胜,召见狄仁杰解梦,狄仁杰乘机劝说“双陆不胜,无子也。天其意者以儆陛下乎!且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天下危矣。„„又欲以三司为后,且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祔姑。”①若立子,可以名正言顺地进入李唐宗庙,享受唐皇室世代子孙的祭祀,代价是武周灭亡,恢复李唐统治;若立侄,虽可暂时保住武周王朝,

但自古未出现侄子为姑母立庙的先例,“即使勉强立之,那么因为女皇不是未婚女子,予其独自立庙显然不合规矩,而唐高宗作为女皇的配偶,按理也应进入武氏祖庙,但涉及两姓王朝的皇帝,显得不伦不类,对武氏王朝来讲根本不可能如此做。”②此种情况下,武则天只能避重就轻,立子为嗣。如果要打破这样的僵局,除非彻底废除维护男权统治的制度,重新建立支撑女皇统治的制度。依当时的社会现实,根本无法做到。男权统治已经根深蒂固,当时的妇女已接纳了这种制度,很自觉的不触碰男权的权威,甚至在贵族女性中还帮助教化女性遵循男权统治的规则,认同男权地位。以武则天个人力量根本无法改变广大妇女的思想意识,更无法从男性群体中将这种意识根除,在反抗男权传统问题上,武则天势单力薄。她夺位的理论基础也只是在佛经中找到的,为了得到舆论的支持,武则天命人在佛经中找出指出女子称帝的经文记载,在《大云经》中有云:“尔时众中,有一女,名曰净光。„„佛告净光天女言:汝于彼佛暂一闻大涅磐经。以是因缘,今得天身。值我出世,复闻深义。舍是天形,即一女身当王国土,得转轮王所统领四方之一。„„汝于尔时,实为菩萨。为化众生,现受女身。”③这种记载能让武则天具有合理性,但不具有普遍性,更不适用于后世。《大云经》是否是伪造的,众说纷纭。假若《大云经》真实存在,其中记载的天女转世却属神话传说,并不能作为一般的理论,用以建立女皇统治的理论依据。由此看来,废除男权传统,重建女尊男卑的社会秩序是不可能的。

因此,武则天个人的意志无法改变男权社会不可动摇的根基,决定立子还是立侄,必须顾忌封建宗法制度中的皇位继承制、陵寝制度、宗庙制度,权衡利害。最终,武则天决定立儿子为太子继承皇位,还政李唐。

2. 臣民心系大唐是女皇退位的现实原因。

虽为武氏天下,但朝中臣子仍以李唐旧官僚及其子孙为主。唐王朝的旧臣均受恩于李唐皇帝,肯定不会忘记旧朝,若有机会,他们会不惜一切代价支持复唐大计,捍卫大唐的基业。狄仁杰对武则天忠心耿耿,但他不畏武则天的责骂贬迁,极力主张立子,至于具体如何劝谏前文已经提及,“唯仁杰每以母子天性为言,后虽忮忍,不能无感,故卒复唐嗣。”④他以母子亲于姑侄这条不可变更的血缘法则说服武则天,其忠唐之心可见一二。神龙政变中的核心大臣有张柬之、桓彦范、敬晖,这三人同受国老狄仁杰的推荐,可谓师出同门,他们在在尊师之忠唐政见的影响下自然有同样的理想,匡复李唐社稷。其他大臣中也有不少支持李唐的,将军李湛、李多祚等在桓彦范敬晖的劝说下皆加入政变大军,他们在政变中一呼百应,政变的力量迅速集中起来。 百姓仍然怀念十分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家家可夜不闭户,监狱空着,因偷盗入狱者甚少,所以,人民期望李唐宗室出现一位得道明君使这种盛世之景继续延续下去。武周时期虽说有贞观遗风,但较之甚远,并且在百姓心里武氏掌权名不正言不顺,并且武则天大兴告密之风,特别是徐敬业叛乱之后,无论官职大小,抑或农民樵夫都可以直接面君告密,并且有特殊的待遇,一旦告密成功,便可加官进爵,

“于是四方告密者蜂起”⑤而告密者不排除捕风捉影,经常以“莫须有”的罪名告发他人,酷吏处理案件不是屈打成招就是草率结案,一时间国中之人人人自危。武则天重用诸武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地位,诸武在当时充其量算为外戚,外戚不得干政,更不可能立为皇储,百姓心中自然偏向李唐宗室,以至于狄仁杰说“„„比匈奴犯边,陛下使梁王三思募勇士于市,逾月不及千人。庐陵王代之,不浃日,辄五万。”⑥当时武则天立嗣偏向武氏侄子,如果再信口胡诌,必将招来杀身之祸,由此看来他的话有几分可信,他说这番话当然不是信口雌黄,而是看到了民间百姓对武李两家的态度倾向之后,审时度势才向武则天进谏。如果匈奴进犯边境,要到民间招兵买马,李氏宗室比武氏更具有号召力。由此看来,百姓更加拥护李氏宗室。

就连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也表现出对大唐的顾念,武周遣武延秀入突厥,纳默啜之女为妃,但默啜却说:“我欲以女嫁李氏,安用武氏儿邪!此岂天子之子乎!我突厥世受李氏恩,闻李氏尽灭,唯两儿在,我今将兵辅之。”⑦武延秀入突厥娶亲却被拒绝,理由是他不是李氏的后代,足见武氏作为皇亲贵族的地位得不到突厥等少数民族政权的认可,默啜还表明了决心要全力支持李氏复唐。可见天下臣民思唐久矣,立子继统乃天下人心之所向。

3. 武则天立子暂可保住武氏一族。

武承嗣、武三思等武氏子弟步步高升完全依赖武则天的荫佑。武则天立为皇后之后,追封亡父武士彟为周国公,因同父异母兄弟元庆、元爽昔日待生母杨氏无礼,二人先得升官后又被贬官流放而死,他们

的儿子亲族均连坐,均未得继承父亲周国公的爵位,于是武则天就让姐姐韩国夫人的儿子贺兰敏之改姓武继承周国公爵位。敏之死后无人继承祖爵周国公,为了让祖爵后继有人,武则天将流放岭南的元爽之子召回继承周国公爵位,后又几次升迁官至文昌左相。武三思是武则天称帝后,被擢升为夏官尚书。此后,于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立武氏七庙,大封武氏子弟,其中承嗣为魏王,三思为梁王。武氏子弟的官爵得来完全是靠武则天的封荫,武氏一族里武则天一人当了皇帝,皇帝要培植心腹,武氏子弟当然是最好的人选,当然这样也扩大了武氏一族在朝廷的影响力。

承嗣、三思既不会带兵打仗,也提不出治国良方,只会行奉承之事。他们不仅奉承武则天本人,而且奉承武则天的男宠。本来尊号应该是皇帝驾崩之后才追加的,表现皇帝功格天地。为了讨女皇的欢心,长寿二年(693年)九月,武承嗣联合万余众上疏,要求武则天加尊号为“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因为这件事,武则天更加信任武承嗣,许多大臣纷纷向诸武氏示好,唯武氏马首是瞻。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又是当时朝廷另一股特殊的势力,承嗣、三思清楚如果将二人拉拢到自己的阵营,武氏将立于不败之地,所以二人对“二张”也极为奉承,“争执鞭辔,谓易之为五郎,昌宗为六郎”⑧(通鉴6514)甘为“二张”的马夫。诸武基本上依靠讨好武则天而步步高升,女皇本人也很清楚诸武的资质平平,但为了壮大武家的势力,不得不重用武家子弟。

当时支持李唐宗室的势力远比支持武氏家族的势力大。如果勉强立侄,支持太子李显的势力势必发动政变,为李氏夺取政权,到时武

氏子孙难以保全,结果政权还是回到李氏手中。与其这样,还不如直接将政权交还李唐,以保全武氏一族的血脉。为了两家和睦,武则天让两家立下誓约,史书记载:“(圣历二年)秋七月,上以春秋高,虑皇太子、相王与梁王三思、定王武攸宁等不协,令立誓于明堂。”⑨结果表明,神龙政变后,中宗“赐以铁券,自非反逆,各恕十死。”⑩对武家势力并没有造成巨大冲击,两家和睦相处,三思与中宗的关系甚密,武家子弟继续在大唐王朝居高位。武氏一族暂时保住了,至于后来中宗对武氏大开杀戒是后话了。

4. “二张”乱政是女皇退位的直接原因。

圣历二年(699年),女皇设控鹤府,即奉宸府,由张易之、张昌宗掌管,控鹤府成了女皇闲暇赏玩之地及私人小朝廷。控鹤府的官员们经常在朝中酒会上嘲笑大臣们的缺点,毫无君臣之礼,女皇听之任之,且乐在其中。然而,“二张”仗着女皇的宠爱越来越不甘心于安守控鹤府,将触角伸到了朝堂。八十岁高龄的女皇在处理政务上已力不从心,将部分政事交予二张处理。二张大权在握,恣意妄为,贪赃枉法,卖官鬻爵;图谋作乱,请法师到宅中作法,造“天子之相”之遥,心存谋逆;陷害忠良,诬陷宰相魏元忠谋反,陷害李显的儿子重润、女儿永泰郡主。这几宗罪,任何一宗足以置二张于死地。刚正不阿的大臣屡次上疏,指出二张罪行,要求制止他们的恶行,但女皇百般维护。二张未能绳之以法,却在控鹤府继续歌舞升平,干预朝政。正常律法程序俨然无法处置二张,于是大臣们开始暗中策划如何杀死二张,清君侧。暗杀行不通,因为武则天不会饶恕凶手,即使暗杀成

功,也会有人替代二张的位置,还可能变本加厉,又如何是好?最后只剩下一条路了——宫廷政变。这条路既可诛杀二张,又可让武则天提早退位,皇权不至于落入他人之手,可谓一石二鸟。

二、神龙政变,女皇退位。

发动宫廷政变需要有足够的兵力,缜密的计划,各方力量同心协力,以宰相张柬之为首的大臣开始策划政变事宜。当时,神都洛阳中央军事力量分为北衙禁军和南衙卫兵,北衙禁军的职责是保卫皇帝,南衙卫兵负责保卫中央政府。北衙禁军的领率是左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是其中一员,得到他鼎力相助,相当于得到了政变的主力军,可直接参与政变的正面冲突。宰相张柬之先争取右羽大将军李多祚的支持,“柬之谓右羽林大将李多祚曰:‘将军今日富贵,谁所致也?’多祚泣曰:‘大帝也。’柬之曰:‘今大帝之子为二竖所危,将军不思报大帝之德乎?’多祚曰:‘苟利国家,惟相公处分,不敢顾身及妻子’因指天地以自誓。”⑾古代人都讲究报恩,特别是报知遇之恩,高宗对李多祚的重用,经过张柬之的游说劝说,为报高宗的知遇之恩,李多祚答应配合作战。接着,张柬之联系李唐的皇室成员。说动太子李显,太子参加政变,整场政变才有号召力;说服相王李旦,李旦本人是南衙卫兵统帅,可以率兵控制政府,稳住神都;太平公主的所作所为在史籍上没有记载,笔者猜测太平公主可能策反了武则天寝宫的宫女,使寝宫与外界隔离消息不通,政变大军便可顺利闯宫。为了稳住右羽林军将士,张柬之在右羽林军中安插亲信,提拔桓彦范、敬晖和李湛为右羽林将军,基本上控制了整个羽林军。

政变于神龙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二日爆发。原本按计划兵分三路,按部就班进行,但是政变过程却出了岔子。一路军由张柬之、崔玄暐率领部分禁军到玄武门与守军正面交锋,闯宫的禁军被挡在玄武门之外;二路军由李多祚率众前往东宫迎接太子李显,但是太子一时惧怕起来不肯出来,“太子疑,不出,同皎曰:‘先帝以神器付殿下,横遭幽废,人神同愤,二十三年矣。今天诱其衷,北门,南牙,同心协力,以力诛凶竖,复李氏社稷,愿殿下蹔至玄武门以副众望。’太子曰:‘凶竖诚当夷灭然上体不安,得无惊怛!诸公更为后图。’李湛曰:‘诸将相不顾家族以徇社稷,殿下奈何欲纳之鼎钁乎!请殿下自出止之。’太子乃出。”⑿此处,可以看出太子李显性格中颇具软弱,但他同时还时刻挂念母亲的身体,实在难能可贵,令人感动。政变已经开始,不容许他顾虑母子之情。玄武门的守军看到太子直奔前来,不得不让道妥协。三路军由太平公主策反的宫女做内应,切断宫外的消息传到内宫,大军进入内殿,二张闻声起身欲逃,却被众人杀死在外廊下,结束了他们罪恶的一生。政变大军继续前行,直闯寝宫要求武则天退位,政变结束。整个政变过程中,主动权不在武则天,而在太子一行人手中,女皇疏于防范,遭受逼宫之祸。

三、女皇退位的影响

女皇退位之后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唐王朝恢复正常的秩序,且武周时期的经济基础为开元盛世的到来奠定基础;其次,武周的出现是中国历史发展中出现的特殊朝代,值得后人研究;再者,武则天的功名不仅被后来李唐子孙的尊敬,更为后世人赞颂。

1. 女皇退位对唐王朝继续发展的影响。

除小人,去告密之风,废酷吏制度,恢复唐的正常发展秩序。张易之、张昌宗得势时,激起群愤,众人众志成城将其除掉,“二张”的嚣张气焰归根究底是武则天一手促成的,如果没有她的庇佑,“二张”恐怕早就死于非命。可以说众臣对二张的怨怼,其实就是对武则天的不满。小人当道,皇帝偏听,与国于民皆不利。武则天时大兴告密之风,不仅设立铜匦,供臣民举报谋逆者,农民樵夫的告密途径也很便捷,既然武李已结为一家,更无需互相猜疑,这个制度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中宗即位后就废除了一系列告密制度。酷吏制度是武则天用来镇压“反对派”的工具,立李显为太子后,复唐的趋势日渐明朗,武李结为一家,无需排斥镇压异己,酷吏制度只会成为武李两家合作的障碍,所以废除酷吏制度才能达到君臣和谐。神龙政变后,小人尽除,苛政尽废,国家走上正常发展的道路。无需进行大规模的血腥战乱,只牺牲少数人便可换得国家安宁。

武周时期的经济发展,为开元盛世的到来奠定坚实的基础。武周时期的农业发展得利于武则天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举措。“早在高宗上元元年(674年), 武则天就上表高宗, 提出治国的十二条建议。第一条便是‘劝农桑, 轻徭赋’, 武则天把这一条作为治国之本, 放在十二条之首, 这表明她对农业生产的重视。”⒀此后又数次下令减租轻徭,还以百姓家里余粮多寡作为地方官政绩考察的标准,地方官畏于朝廷的考察积极执行政令,更不敢随意向民间征粮。这样,农民的负担大大减轻了,生产积极性提高了,武周时期农业生产得以迅速发展。据

1971年考古挖掘发现,在洛阳含嘉仓遗址共出土290个洞窟,每个洞窟可盛50万斤粮食,共72500吨。据史料记载,这些储粮的洞窟在武周时是满载的。可见武周时期农业发展迅速的情况,粮食储备充足,成为开元盛世良好的经济基础。人口众多也是国家强盛的标志之一,武周时期时期人口明显增长,高宗永徽三年(625年)大唐共380万户人口,到神龙元年(705年)增长到615万户,五十多年增加了近一倍。这个数字是非常可观的,在古代社会说明战乱越少,王朝越强盛。这些人口成为开元盛世的劳动力,继续为国家创造财富,推动社会的发展。

2. 武则天退位对唐前期女性干政的影响

女皇退位后,唐前期宫廷女性纷纷效仿武则天干预朝政。其中韦后、安乐公主集团影响最大,韦后在中宗流放房州时相伴左右,不断鼓励,中宗终日惶恐欲自杀,韦后劝阻了,二人感情深厚,中宗也曾许下诺言:“异时幸复见天日,当惟卿所欲,不相禁制”。⒁中宗即位后,兑现诺言每天临朝设帘让韦后听政,韦后对中宗的决策有重大影响,情形与武则天在高宗时干政相似。安乐公主乃是中宗流放房州途中所生,故中宗特别疼爱。安乐公主仗着中宗的疼爱,“恃宠骄恣,卖官鬻爵,势倾朝野。”⒂足见安乐公主势力之大。安乐公主“或自为制敕,掩其文,令上署之”⒃中宗不但不加以制止,反而听之任之。安乐公主还想取代皇太子重俊之位,自请立自己为皇太女,中宗不许也未加以责备。韦后与安乐公主常常以武则天为榜样驳回大臣阻止女主干政,在中宗的庇佑下为所欲为。

太平公主也是一位不容小觑的政治宫廷女性,中宗即位后为其加封号镇国太平公主,她的父亲是高宗皇帝,母亲是武后也是皇帝,夫君武攸暨为亲王,儿子为郡王,身份何其尊贵。“时中宗仁善,韦后、上官昭容用事禁中,皆以为智谋不及公主,甚惮之。公主日益豪横,进达朝士,多至大官,词人后进造其门者,或有贫窘,则遗之金帛,士亦翕然称之。”⒄她在中宗时期的势力不及韦后、安乐公主,只是当时众干政女性的一员。但由于其身份地位特殊,与李隆基共同铲除韦后、安乐公主集团后,太平公主成为仅有的一位仍活跃于朝堂的女性。因为拥立睿宗有功,太平公主极力干预朝政,甚至“宰相白废太子。”⒅企图干涉太子废立事宜,完全可以说把持睿宗朝的朝政,权力相当于摄政王。

武则天对这些宫廷女性干预朝政的影响是极大的。她们效仿武则天在高宗朝垂帘听政,培植心腹铲除异己,壮大自己的阵营,并且一步步向皇位靠近。不过,她们的运气不及武则天,最终都失败了。

3. 武则天真正得到生荣死哀的尊荣。

退位后,武则天迁居上阳宫得到旧臣的眷恋。当中宗李显率众臣送武则天到上阳宫时,有些大臣表现出十分的惋惜、不舍,其中表现最突出的的是姚元之,即后来的开元贤相姚崇。元之悲伤难抑,当众哭泣起来,张柬之劝勉他,他却说:“元之事则天皇帝久,乍此辞违,悲不能忍。且元之前日从公诛奸逆,人臣之义也;今别旧君,亦人臣之义也,虽获罪,实所甘心。”⒆姚元之不顾自身荣辱,公然表现出对旧君的不舍之情,实属可贵。大臣扼腕叹息,眷恋不舍,对武则天

来说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自古亡国之君,皆遭非人待遇,不得善终,新朝之臣对旧朝之主如此眷恋,说明武则天极具个人魅力,确实是个值得敬重的帝王。

虽退居上阳宫,但光从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即可看出武则天退位依然享受至上尊荣。常言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她失去了自己一手打造的帝国,但依然享受皇帝的礼遇,不仅生活起居待遇一如从前,而且中宗每十天便率文武大臣至上阳宫拜见,接受百官跪拜。根据帝王的陵寝制度,为皇后开启皇帝陵墓,是以卑动尊,不合礼法。武则天死后,部分大臣极力反对将她与高宗皇帝合葬,但中宗不顾群臣反对坚持将母亲和父亲葬在一起。历代皇帝陵墓很大一部分被开启甚至被盗,而至今乾陵依然安然无恙,足见武则天确实是位值得后人敬仰的君王。

综上所述,由于封建制度种种制约,臣民心系大唐,为保证复唐成功,朝臣策划宫廷政变,大权回归大唐。历史证明,武则天和众臣的选择是正确的。武周虽亡,其遗制得以继承,武周积累的经济成果为继续发展的大唐所用,大唐得以更稳妥的发展,后来开创了一个盛世。武则天退居上阳宫,不再拥有实权,却可尽享天伦,死后尊享唐后代子孙的祭祀敬仰。武则天的政治手段被后世许多宫廷女性竞相效仿,成为后代女主临朝的榜样。值得一提的是,当代学者对武则天的评价多持肯定态度,歌颂她的功绩,真正得到了生荣死哀的尊荣。最

后,做任何事都要顺应天时,只有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方能立足世间万物,稳定繁荣。

注释:

①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五,狄仁杰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4212 ②罗小芳、桑云福:浅论武则天称帝的社会文化因素[J].大观周刊,2012(1),17 ③贺润坤:武则天为何要还位于李唐王朝?[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67 ④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五,狄仁杰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4212 ⑤司马光(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唐纪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76,6439 ⑥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五,狄仁杰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4212 ⑦司马光(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唐纪二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76,6530 ⑧司马光(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唐纪二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76,6514 ⑨刘昫:旧唐书卷六,则天皇后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128

⑩司马光(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唐纪二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76,6590 ⑾司马光(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唐纪二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76,6578 ⑿司马光(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唐纪二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76,6580 ⒀于华东:论武则天的政绩[J].武汉教育学院学报,2001(2),75

⒁司马光(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唐纪二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76,6585 ⒂司马光(胡三省注):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唐纪二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76,6608 ⒃司马光(胡三省注):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唐纪二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76,6608 ⒄刘昫: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三,太平公主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4739

⒅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八十三,太平公主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3651

⒆司马光(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唐纪二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56,6584

参考文献:

1. 刘昫: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

2.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

3. 司马光(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

4. 贺润坤:武则天为何要还位于李唐王朝?[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

5. 罗小芳、桑云福:浅论武则天称帝的社会文化因素[J].大观周刊,2012(1)

6. 于华东:论武则天的政绩[J].武汉教育学院学报,2001(2)

7. 罗筱玉:武则天立嗣考论[J].世纪桥,2007(6)

8. 王瑞英:儒家礼教与妇女地位边缘化[J].社会科学家,2009(10)

9. 吴枫、常万生:女皇武则天,沈阳:辽宁出版社,1986

10. 蔡榕津:武则天在唐前期的影响[J].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论武则天退位的原因及影响

龙萍媛

摘要:武则天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热议的人物之一。其晚年的所作所为,很多人表示不解。身为皇帝,立子还是立侄继承皇位,武则天困扰不已。经过无数的腥风血雨辛辛苦苦得来的皇位,神龙政变后转入李唐之手,武则天退居上阳宫,最终寿终正寝。本文深入剖析武则天退位的原因,阐述神龙政变始末,最后点评政变的影响。 关键词:武则天 神龙政变 封建制度 武周王朝

武则天于圣历元年(698年)九月立庐陵王李显为皇太子,实际上,李显却徒有太子之名,皇储之争从未间断。武氏侄子武承嗣、武三思等人在朝廷上拥有大权,并且积极参与皇储之争。立侄还是立子,女皇选择继承人举棋不定。而张易之、张昌宗乱政正好成为一场宫廷政变发生的导火线,终于,神龙元年(705年)爆发了一场宫廷政变,这场政变直接导致了武则天退位,从此失去皇权。武周积攒下来的经济根基为开元盛世的到来奠定基础,武则天本人的功绩也名垂千古,唯一一位女性皇帝在历史长河中闪耀光芒。本文以史实为基础,主要参考《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唐会要》等史籍,对关于武则天研究的论文、文学作品进行分析探究,以社会进化和发展为视角,充分考虑国家稳定、百姓生活、经济发展状况诸多因素,探讨武则天退位的原因及影响。本文将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女皇退位之因

历史上每一位皇帝的皇位都来之不易,作为一名女性,武则天的皇位得来更加艰辛,一路上充满血腥。但这来之不易的皇位却未传给与她同姓的后代,而是传给了李氏。下面将从根本原因、现实原因、个人感情因素等方面进行探讨。

1. 封建制度发展成熟是女皇还位李唐的根本原因。

封建制度发展至唐朝以较为完备,关于君权的一系列皇位继承制、陵寝制度、宗庙制度发展成熟。根据嫡长子继承制原则,皇位继承人应该是正宫皇后的长子,即嫡长子,若长子早夭,可以从其他嫡子中按长幼顺序选取。若皇后无子,方可从众庶子中从年长者开始考虑。武则天是高宗皇后,又是当朝皇帝,她的儿子当然是上上人选,选择储君应该优先考虑。侄子虽与武则天同姓,但姑侄之情远不及母子之情,母子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当然母子之情最亲,这也是社会常识。就血缘亲疏而言,皇位继承人怎么轮都不会轮到武氏侄子们的。

古人很看重身后之事,人死后要立庙祭祀,无人祭奠的亡灵是被称为孤魂野鬼的,连平民百姓都忌讳,何况是皇家天子呢?君临天下的武则天也抛不开这样的传统。选择皇位继承人就直接涉及到了这个问题。新唐书中记载武则天梦到下几盘双陆均不胜,召见狄仁杰解梦,狄仁杰乘机劝说“双陆不胜,无子也。天其意者以儆陛下乎!且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天下危矣。„„又欲以三司为后,且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祔姑。”①若立子,可以名正言顺地进入李唐宗庙,享受唐皇室世代子孙的祭祀,代价是武周灭亡,恢复李唐统治;若立侄,虽可暂时保住武周王朝,

但自古未出现侄子为姑母立庙的先例,“即使勉强立之,那么因为女皇不是未婚女子,予其独自立庙显然不合规矩,而唐高宗作为女皇的配偶,按理也应进入武氏祖庙,但涉及两姓王朝的皇帝,显得不伦不类,对武氏王朝来讲根本不可能如此做。”②此种情况下,武则天只能避重就轻,立子为嗣。如果要打破这样的僵局,除非彻底废除维护男权统治的制度,重新建立支撑女皇统治的制度。依当时的社会现实,根本无法做到。男权统治已经根深蒂固,当时的妇女已接纳了这种制度,很自觉的不触碰男权的权威,甚至在贵族女性中还帮助教化女性遵循男权统治的规则,认同男权地位。以武则天个人力量根本无法改变广大妇女的思想意识,更无法从男性群体中将这种意识根除,在反抗男权传统问题上,武则天势单力薄。她夺位的理论基础也只是在佛经中找到的,为了得到舆论的支持,武则天命人在佛经中找出指出女子称帝的经文记载,在《大云经》中有云:“尔时众中,有一女,名曰净光。„„佛告净光天女言:汝于彼佛暂一闻大涅磐经。以是因缘,今得天身。值我出世,复闻深义。舍是天形,即一女身当王国土,得转轮王所统领四方之一。„„汝于尔时,实为菩萨。为化众生,现受女身。”③这种记载能让武则天具有合理性,但不具有普遍性,更不适用于后世。《大云经》是否是伪造的,众说纷纭。假若《大云经》真实存在,其中记载的天女转世却属神话传说,并不能作为一般的理论,用以建立女皇统治的理论依据。由此看来,废除男权传统,重建女尊男卑的社会秩序是不可能的。

因此,武则天个人的意志无法改变男权社会不可动摇的根基,决定立子还是立侄,必须顾忌封建宗法制度中的皇位继承制、陵寝制度、宗庙制度,权衡利害。最终,武则天决定立儿子为太子继承皇位,还政李唐。

2. 臣民心系大唐是女皇退位的现实原因。

虽为武氏天下,但朝中臣子仍以李唐旧官僚及其子孙为主。唐王朝的旧臣均受恩于李唐皇帝,肯定不会忘记旧朝,若有机会,他们会不惜一切代价支持复唐大计,捍卫大唐的基业。狄仁杰对武则天忠心耿耿,但他不畏武则天的责骂贬迁,极力主张立子,至于具体如何劝谏前文已经提及,“唯仁杰每以母子天性为言,后虽忮忍,不能无感,故卒复唐嗣。”④他以母子亲于姑侄这条不可变更的血缘法则说服武则天,其忠唐之心可见一二。神龙政变中的核心大臣有张柬之、桓彦范、敬晖,这三人同受国老狄仁杰的推荐,可谓师出同门,他们在在尊师之忠唐政见的影响下自然有同样的理想,匡复李唐社稷。其他大臣中也有不少支持李唐的,将军李湛、李多祚等在桓彦范敬晖的劝说下皆加入政变大军,他们在政变中一呼百应,政变的力量迅速集中起来。 百姓仍然怀念十分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家家可夜不闭户,监狱空着,因偷盗入狱者甚少,所以,人民期望李唐宗室出现一位得道明君使这种盛世之景继续延续下去。武周时期虽说有贞观遗风,但较之甚远,并且在百姓心里武氏掌权名不正言不顺,并且武则天大兴告密之风,特别是徐敬业叛乱之后,无论官职大小,抑或农民樵夫都可以直接面君告密,并且有特殊的待遇,一旦告密成功,便可加官进爵,

“于是四方告密者蜂起”⑤而告密者不排除捕风捉影,经常以“莫须有”的罪名告发他人,酷吏处理案件不是屈打成招就是草率结案,一时间国中之人人人自危。武则天重用诸武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地位,诸武在当时充其量算为外戚,外戚不得干政,更不可能立为皇储,百姓心中自然偏向李唐宗室,以至于狄仁杰说“„„比匈奴犯边,陛下使梁王三思募勇士于市,逾月不及千人。庐陵王代之,不浃日,辄五万。”⑥当时武则天立嗣偏向武氏侄子,如果再信口胡诌,必将招来杀身之祸,由此看来他的话有几分可信,他说这番话当然不是信口雌黄,而是看到了民间百姓对武李两家的态度倾向之后,审时度势才向武则天进谏。如果匈奴进犯边境,要到民间招兵买马,李氏宗室比武氏更具有号召力。由此看来,百姓更加拥护李氏宗室。

就连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也表现出对大唐的顾念,武周遣武延秀入突厥,纳默啜之女为妃,但默啜却说:“我欲以女嫁李氏,安用武氏儿邪!此岂天子之子乎!我突厥世受李氏恩,闻李氏尽灭,唯两儿在,我今将兵辅之。”⑦武延秀入突厥娶亲却被拒绝,理由是他不是李氏的后代,足见武氏作为皇亲贵族的地位得不到突厥等少数民族政权的认可,默啜还表明了决心要全力支持李氏复唐。可见天下臣民思唐久矣,立子继统乃天下人心之所向。

3. 武则天立子暂可保住武氏一族。

武承嗣、武三思等武氏子弟步步高升完全依赖武则天的荫佑。武则天立为皇后之后,追封亡父武士彟为周国公,因同父异母兄弟元庆、元爽昔日待生母杨氏无礼,二人先得升官后又被贬官流放而死,他们

的儿子亲族均连坐,均未得继承父亲周国公的爵位,于是武则天就让姐姐韩国夫人的儿子贺兰敏之改姓武继承周国公爵位。敏之死后无人继承祖爵周国公,为了让祖爵后继有人,武则天将流放岭南的元爽之子召回继承周国公爵位,后又几次升迁官至文昌左相。武三思是武则天称帝后,被擢升为夏官尚书。此后,于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立武氏七庙,大封武氏子弟,其中承嗣为魏王,三思为梁王。武氏子弟的官爵得来完全是靠武则天的封荫,武氏一族里武则天一人当了皇帝,皇帝要培植心腹,武氏子弟当然是最好的人选,当然这样也扩大了武氏一族在朝廷的影响力。

承嗣、三思既不会带兵打仗,也提不出治国良方,只会行奉承之事。他们不仅奉承武则天本人,而且奉承武则天的男宠。本来尊号应该是皇帝驾崩之后才追加的,表现皇帝功格天地。为了讨女皇的欢心,长寿二年(693年)九月,武承嗣联合万余众上疏,要求武则天加尊号为“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因为这件事,武则天更加信任武承嗣,许多大臣纷纷向诸武氏示好,唯武氏马首是瞻。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又是当时朝廷另一股特殊的势力,承嗣、三思清楚如果将二人拉拢到自己的阵营,武氏将立于不败之地,所以二人对“二张”也极为奉承,“争执鞭辔,谓易之为五郎,昌宗为六郎”⑧(通鉴6514)甘为“二张”的马夫。诸武基本上依靠讨好武则天而步步高升,女皇本人也很清楚诸武的资质平平,但为了壮大武家的势力,不得不重用武家子弟。

当时支持李唐宗室的势力远比支持武氏家族的势力大。如果勉强立侄,支持太子李显的势力势必发动政变,为李氏夺取政权,到时武

氏子孙难以保全,结果政权还是回到李氏手中。与其这样,还不如直接将政权交还李唐,以保全武氏一族的血脉。为了两家和睦,武则天让两家立下誓约,史书记载:“(圣历二年)秋七月,上以春秋高,虑皇太子、相王与梁王三思、定王武攸宁等不协,令立誓于明堂。”⑨结果表明,神龙政变后,中宗“赐以铁券,自非反逆,各恕十死。”⑩对武家势力并没有造成巨大冲击,两家和睦相处,三思与中宗的关系甚密,武家子弟继续在大唐王朝居高位。武氏一族暂时保住了,至于后来中宗对武氏大开杀戒是后话了。

4. “二张”乱政是女皇退位的直接原因。

圣历二年(699年),女皇设控鹤府,即奉宸府,由张易之、张昌宗掌管,控鹤府成了女皇闲暇赏玩之地及私人小朝廷。控鹤府的官员们经常在朝中酒会上嘲笑大臣们的缺点,毫无君臣之礼,女皇听之任之,且乐在其中。然而,“二张”仗着女皇的宠爱越来越不甘心于安守控鹤府,将触角伸到了朝堂。八十岁高龄的女皇在处理政务上已力不从心,将部分政事交予二张处理。二张大权在握,恣意妄为,贪赃枉法,卖官鬻爵;图谋作乱,请法师到宅中作法,造“天子之相”之遥,心存谋逆;陷害忠良,诬陷宰相魏元忠谋反,陷害李显的儿子重润、女儿永泰郡主。这几宗罪,任何一宗足以置二张于死地。刚正不阿的大臣屡次上疏,指出二张罪行,要求制止他们的恶行,但女皇百般维护。二张未能绳之以法,却在控鹤府继续歌舞升平,干预朝政。正常律法程序俨然无法处置二张,于是大臣们开始暗中策划如何杀死二张,清君侧。暗杀行不通,因为武则天不会饶恕凶手,即使暗杀成

功,也会有人替代二张的位置,还可能变本加厉,又如何是好?最后只剩下一条路了——宫廷政变。这条路既可诛杀二张,又可让武则天提早退位,皇权不至于落入他人之手,可谓一石二鸟。

二、神龙政变,女皇退位。

发动宫廷政变需要有足够的兵力,缜密的计划,各方力量同心协力,以宰相张柬之为首的大臣开始策划政变事宜。当时,神都洛阳中央军事力量分为北衙禁军和南衙卫兵,北衙禁军的职责是保卫皇帝,南衙卫兵负责保卫中央政府。北衙禁军的领率是左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是其中一员,得到他鼎力相助,相当于得到了政变的主力军,可直接参与政变的正面冲突。宰相张柬之先争取右羽大将军李多祚的支持,“柬之谓右羽林大将李多祚曰:‘将军今日富贵,谁所致也?’多祚泣曰:‘大帝也。’柬之曰:‘今大帝之子为二竖所危,将军不思报大帝之德乎?’多祚曰:‘苟利国家,惟相公处分,不敢顾身及妻子’因指天地以自誓。”⑾古代人都讲究报恩,特别是报知遇之恩,高宗对李多祚的重用,经过张柬之的游说劝说,为报高宗的知遇之恩,李多祚答应配合作战。接着,张柬之联系李唐的皇室成员。说动太子李显,太子参加政变,整场政变才有号召力;说服相王李旦,李旦本人是南衙卫兵统帅,可以率兵控制政府,稳住神都;太平公主的所作所为在史籍上没有记载,笔者猜测太平公主可能策反了武则天寝宫的宫女,使寝宫与外界隔离消息不通,政变大军便可顺利闯宫。为了稳住右羽林军将士,张柬之在右羽林军中安插亲信,提拔桓彦范、敬晖和李湛为右羽林将军,基本上控制了整个羽林军。

政变于神龙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二日爆发。原本按计划兵分三路,按部就班进行,但是政变过程却出了岔子。一路军由张柬之、崔玄暐率领部分禁军到玄武门与守军正面交锋,闯宫的禁军被挡在玄武门之外;二路军由李多祚率众前往东宫迎接太子李显,但是太子一时惧怕起来不肯出来,“太子疑,不出,同皎曰:‘先帝以神器付殿下,横遭幽废,人神同愤,二十三年矣。今天诱其衷,北门,南牙,同心协力,以力诛凶竖,复李氏社稷,愿殿下蹔至玄武门以副众望。’太子曰:‘凶竖诚当夷灭然上体不安,得无惊怛!诸公更为后图。’李湛曰:‘诸将相不顾家族以徇社稷,殿下奈何欲纳之鼎钁乎!请殿下自出止之。’太子乃出。”⑿此处,可以看出太子李显性格中颇具软弱,但他同时还时刻挂念母亲的身体,实在难能可贵,令人感动。政变已经开始,不容许他顾虑母子之情。玄武门的守军看到太子直奔前来,不得不让道妥协。三路军由太平公主策反的宫女做内应,切断宫外的消息传到内宫,大军进入内殿,二张闻声起身欲逃,却被众人杀死在外廊下,结束了他们罪恶的一生。政变大军继续前行,直闯寝宫要求武则天退位,政变结束。整个政变过程中,主动权不在武则天,而在太子一行人手中,女皇疏于防范,遭受逼宫之祸。

三、女皇退位的影响

女皇退位之后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唐王朝恢复正常的秩序,且武周时期的经济基础为开元盛世的到来奠定基础;其次,武周的出现是中国历史发展中出现的特殊朝代,值得后人研究;再者,武则天的功名不仅被后来李唐子孙的尊敬,更为后世人赞颂。

1. 女皇退位对唐王朝继续发展的影响。

除小人,去告密之风,废酷吏制度,恢复唐的正常发展秩序。张易之、张昌宗得势时,激起群愤,众人众志成城将其除掉,“二张”的嚣张气焰归根究底是武则天一手促成的,如果没有她的庇佑,“二张”恐怕早就死于非命。可以说众臣对二张的怨怼,其实就是对武则天的不满。小人当道,皇帝偏听,与国于民皆不利。武则天时大兴告密之风,不仅设立铜匦,供臣民举报谋逆者,农民樵夫的告密途径也很便捷,既然武李已结为一家,更无需互相猜疑,这个制度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中宗即位后就废除了一系列告密制度。酷吏制度是武则天用来镇压“反对派”的工具,立李显为太子后,复唐的趋势日渐明朗,武李结为一家,无需排斥镇压异己,酷吏制度只会成为武李两家合作的障碍,所以废除酷吏制度才能达到君臣和谐。神龙政变后,小人尽除,苛政尽废,国家走上正常发展的道路。无需进行大规模的血腥战乱,只牺牲少数人便可换得国家安宁。

武周时期的经济发展,为开元盛世的到来奠定坚实的基础。武周时期的农业发展得利于武则天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举措。“早在高宗上元元年(674年), 武则天就上表高宗, 提出治国的十二条建议。第一条便是‘劝农桑, 轻徭赋’, 武则天把这一条作为治国之本, 放在十二条之首, 这表明她对农业生产的重视。”⒀此后又数次下令减租轻徭,还以百姓家里余粮多寡作为地方官政绩考察的标准,地方官畏于朝廷的考察积极执行政令,更不敢随意向民间征粮。这样,农民的负担大大减轻了,生产积极性提高了,武周时期农业生产得以迅速发展。据

1971年考古挖掘发现,在洛阳含嘉仓遗址共出土290个洞窟,每个洞窟可盛50万斤粮食,共72500吨。据史料记载,这些储粮的洞窟在武周时是满载的。可见武周时期农业发展迅速的情况,粮食储备充足,成为开元盛世良好的经济基础。人口众多也是国家强盛的标志之一,武周时期时期人口明显增长,高宗永徽三年(625年)大唐共380万户人口,到神龙元年(705年)增长到615万户,五十多年增加了近一倍。这个数字是非常可观的,在古代社会说明战乱越少,王朝越强盛。这些人口成为开元盛世的劳动力,继续为国家创造财富,推动社会的发展。

2. 武则天退位对唐前期女性干政的影响

女皇退位后,唐前期宫廷女性纷纷效仿武则天干预朝政。其中韦后、安乐公主集团影响最大,韦后在中宗流放房州时相伴左右,不断鼓励,中宗终日惶恐欲自杀,韦后劝阻了,二人感情深厚,中宗也曾许下诺言:“异时幸复见天日,当惟卿所欲,不相禁制”。⒁中宗即位后,兑现诺言每天临朝设帘让韦后听政,韦后对中宗的决策有重大影响,情形与武则天在高宗时干政相似。安乐公主乃是中宗流放房州途中所生,故中宗特别疼爱。安乐公主仗着中宗的疼爱,“恃宠骄恣,卖官鬻爵,势倾朝野。”⒂足见安乐公主势力之大。安乐公主“或自为制敕,掩其文,令上署之”⒃中宗不但不加以制止,反而听之任之。安乐公主还想取代皇太子重俊之位,自请立自己为皇太女,中宗不许也未加以责备。韦后与安乐公主常常以武则天为榜样驳回大臣阻止女主干政,在中宗的庇佑下为所欲为。

太平公主也是一位不容小觑的政治宫廷女性,中宗即位后为其加封号镇国太平公主,她的父亲是高宗皇帝,母亲是武后也是皇帝,夫君武攸暨为亲王,儿子为郡王,身份何其尊贵。“时中宗仁善,韦后、上官昭容用事禁中,皆以为智谋不及公主,甚惮之。公主日益豪横,进达朝士,多至大官,词人后进造其门者,或有贫窘,则遗之金帛,士亦翕然称之。”⒄她在中宗时期的势力不及韦后、安乐公主,只是当时众干政女性的一员。但由于其身份地位特殊,与李隆基共同铲除韦后、安乐公主集团后,太平公主成为仅有的一位仍活跃于朝堂的女性。因为拥立睿宗有功,太平公主极力干预朝政,甚至“宰相白废太子。”⒅企图干涉太子废立事宜,完全可以说把持睿宗朝的朝政,权力相当于摄政王。

武则天对这些宫廷女性干预朝政的影响是极大的。她们效仿武则天在高宗朝垂帘听政,培植心腹铲除异己,壮大自己的阵营,并且一步步向皇位靠近。不过,她们的运气不及武则天,最终都失败了。

3. 武则天真正得到生荣死哀的尊荣。

退位后,武则天迁居上阳宫得到旧臣的眷恋。当中宗李显率众臣送武则天到上阳宫时,有些大臣表现出十分的惋惜、不舍,其中表现最突出的的是姚元之,即后来的开元贤相姚崇。元之悲伤难抑,当众哭泣起来,张柬之劝勉他,他却说:“元之事则天皇帝久,乍此辞违,悲不能忍。且元之前日从公诛奸逆,人臣之义也;今别旧君,亦人臣之义也,虽获罪,实所甘心。”⒆姚元之不顾自身荣辱,公然表现出对旧君的不舍之情,实属可贵。大臣扼腕叹息,眷恋不舍,对武则天

来说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自古亡国之君,皆遭非人待遇,不得善终,新朝之臣对旧朝之主如此眷恋,说明武则天极具个人魅力,确实是个值得敬重的帝王。

虽退居上阳宫,但光从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即可看出武则天退位依然享受至上尊荣。常言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她失去了自己一手打造的帝国,但依然享受皇帝的礼遇,不仅生活起居待遇一如从前,而且中宗每十天便率文武大臣至上阳宫拜见,接受百官跪拜。根据帝王的陵寝制度,为皇后开启皇帝陵墓,是以卑动尊,不合礼法。武则天死后,部分大臣极力反对将她与高宗皇帝合葬,但中宗不顾群臣反对坚持将母亲和父亲葬在一起。历代皇帝陵墓很大一部分被开启甚至被盗,而至今乾陵依然安然无恙,足见武则天确实是位值得后人敬仰的君王。

综上所述,由于封建制度种种制约,臣民心系大唐,为保证复唐成功,朝臣策划宫廷政变,大权回归大唐。历史证明,武则天和众臣的选择是正确的。武周虽亡,其遗制得以继承,武周积累的经济成果为继续发展的大唐所用,大唐得以更稳妥的发展,后来开创了一个盛世。武则天退居上阳宫,不再拥有实权,却可尽享天伦,死后尊享唐后代子孙的祭祀敬仰。武则天的政治手段被后世许多宫廷女性竞相效仿,成为后代女主临朝的榜样。值得一提的是,当代学者对武则天的评价多持肯定态度,歌颂她的功绩,真正得到了生荣死哀的尊荣。最

后,做任何事都要顺应天时,只有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方能立足世间万物,稳定繁荣。

注释:

①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五,狄仁杰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4212 ②罗小芳、桑云福:浅论武则天称帝的社会文化因素[J].大观周刊,2012(1),17 ③贺润坤:武则天为何要还位于李唐王朝?[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67 ④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五,狄仁杰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4212 ⑤司马光(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唐纪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76,6439 ⑥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五,狄仁杰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4212 ⑦司马光(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唐纪二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76,6530 ⑧司马光(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唐纪二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76,6514 ⑨刘昫:旧唐书卷六,则天皇后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128

⑩司马光(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唐纪二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76,6590 ⑾司马光(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唐纪二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76,6578 ⑿司马光(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唐纪二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76,6580 ⒀于华东:论武则天的政绩[J].武汉教育学院学报,2001(2),75

⒁司马光(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唐纪二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76,6585 ⒂司马光(胡三省注):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唐纪二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76,6608 ⒃司马光(胡三省注):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唐纪二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76,6608 ⒄刘昫: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三,太平公主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4739

⒅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八十三,太平公主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3651

⒆司马光(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唐纪二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56,6584

参考文献:

1. 刘昫: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

2.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

3. 司马光(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

4. 贺润坤:武则天为何要还位于李唐王朝?[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

5. 罗小芳、桑云福:浅论武则天称帝的社会文化因素[J].大观周刊,2012(1)

6. 于华东:论武则天的政绩[J].武汉教育学院学报,2001(2)

7. 罗筱玉:武则天立嗣考论[J].世纪桥,2007(6)

8. 王瑞英:儒家礼教与妇女地位边缘化[J].社会科学家,2009(10)

9. 吴枫、常万生:女皇武则天,沈阳:辽宁出版社,1986

10. 蔡榕津:武则天在唐前期的影响[J].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相关内容

  • 武则天简介
  • 武则天(624年2月17日-705年12月16日),中国历史上唯一被承认的女皇帝(历史上除武则天外也曾另有两位因其他原因而普遍不被后世史学家承认的女性"皇帝",她们分别是北魏的元氏和唐高宗在位时代的陈硕真).唐高宗时为皇后(655年-683年).唐中宗时为皇太后(683年-690 ...

  • 中国皇帝寿命排行榜,七十以上才十四位,琅琊榜中的梁武帝排第二
  • 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称帝,到1912年清朝末代皇帝溥仪退位,总共两千一百三四年,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产生了四百多位皇帝.虽然皇帝自称真命天子,大臣也天天喊万岁,万万岁的口号,但是实际上皇帝的寿命普遍不长.根据统计寿命超过八十岁的有五位,七十岁到八十岁的有九位.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 第一位皇帝秦始皇 ...

  • 七年级历史下册[中国历史]第二课贞观之治预习学案人教新课标版
  •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预习学案 第2课 "贞观之治" (总第2课时) 设计人:施新红 班级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预习目标] 1.了解并掌握: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的措施及表现,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 2.思考和探究& ...

  • 武则天的逆境成功之道
  • 武则天的逆境成功之道 2008-09-17 16:51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下午好,今天很高兴和诸位来分享历史上这个独一无二的杰出的女皇帝--武则天. 有人可能会问武则天一生之中有多久身处逆境之中?我个人认为,武则天一生之中一直处于逆境之中.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武则天一生的所作所为都是当时的文化传统 ...

  • 唐朝皇后列表及简介
  • 唐高祖李渊--1.太穆窦皇后 唐高祖窦皇后(约569年-约613年),谥称太穆皇后,是定州总管神武公窦毅与北周武帝姐姐襄阳长公主的女儿.据说太穆皇后生来不凡,刚出娘胎头发就长过颈项,三岁时这头发就已经与她的身高一样长短了.周武帝对这位外甥女非常喜爱,自幼就将她养在宫中.太穆皇后聪慧刚毅,颇有才华.嫁 ...

  • 武媚娘传奇
  • <武媚娘传奇> 随着<武媚娘传奇>的热播,让不少人对这位女皇产生了极大兴趣.武则天到底是怎样的女人?她与唐太宗唐高宗之间真实的情况又是怎样?她如何能够从一名尼姑成为皇后再君临天下?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孟宪实教授走上金沙讲坛,为蓉城市民解读历史背后真正的武则天. 本期 ...

  • 七下历史期中复习资料
  • 七下期中考试历史复习资料 韩雅洁,王羽霏编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 特征:繁荣与开放 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1.隋的建立:581年,隋文帝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南北归一:589年,隋文帝灭陈,继西晋以后,南北重归统一. 3.统一意义: 隋朝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对峙的局面,为 ...

  • [简明中国古代史]知识结构简表
  • <简明中国古代史>知识结构简表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1课 隋的统一与大运河 1.隋朝的建立:581年,北周权臣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 2.隋朝的统一:589年,隋朝军队攻占建康(今南京),陈朝灭亡,祖国南北重新得到统一. 统一的原因:客观原因是由于隋 ...

  • 唐德宗李适的简介 唐德宗之后的皇帝
  • 李适(kuò)是唐代宗李豫长子,是唐朝第九位皇帝.在位期间,对外联合回纥.南诏,打击吐蕃,对唐朝边疆的安定起了很大作用. 李适的少年时代,正处于唐朝最繁荣的时候.可以说,他有一个美好的少年时光.不幸地是,就在李适14岁的十一月,爆发了唐朝有名的安史之乱.紧接着唐玄宗逃到四川,李适不得不随之逃亡.就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