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爆发事件.聚集性症候群等异常情况处理机制和流程

传染病暴发事件、聚集性症候群等异常情况处理机制

为加强对我院传染病暴发事件/聚集性症候群等异常情况应急处置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和技术水平,及时、有效、有序地处置传染病暴发事件/聚集性症候群等异常情况,努力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有效防止和控制事件进一步扩散,保护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有关规定,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机制。

一、相关定义

1. 异常情况:主要包括常见传染病的暴发与流行,群体性中毒(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疫情、本地罕见传染病、新发传染病或不明原因疾病发病、死亡等。

2. 传染病暴发:暴发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为较短时间内),某地区或单位有较多(或大量)相同疾病患者出现。如果发生的疾病为传染病时即为传染病暴发。

3. 传染病流行:在某地若某传染病的发病率显著高于近年来的一般水平时称为流行。

4. 食物中毒: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者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出现的非传染性(不属于传染病)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5. 职业中毒: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由于接触生产性毒物所引起的中毒,称为职业中毒。生产性毒物包括原料、辅助原料、中间体、副产品、成品、夹杂物和废弃物等。生产性毒物可通过不同途径进入人体,而以呼吸道及皮肤最为重要。职业中毒,根据接触毒物时间长短,发病缓急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类。急性中毒系指一次吸收大量毒物迅速作用于人体所引起的中毒。亚急性中毒系在较短期间内吸收较大量毒物引起的中毒,基本上属于急性中毒范畴。慢性中毒系长期吸收较小量毒物引起的中毒。

6. 罕见传染病:罕见疾病又称“孤儿病”,在中国没有明确的定义。世界卫生组织将罕见病定义为患病人数占总人口的0.65%~1%之间的疾病或病变。若该疾病或病变为传染病时则称为罕见传染病。

7. 新发传染病的概念:新发传染病是指在人群中新出现的或者过去存在于人群中,但是其发病率突然增加或者地域分布突然扩大的传染性疾病。包括三类,第一类是疾病或综合征早已在人间存在并被人们所认知,但并未被人们认识为传染病,近20 年来因发现了这些疾病的病原体才被确认为是传染病,如T 细胞淋巴瘤白血病、毛细胞白血病、消化性溃疡病、突发性玫瑰疹等病。第二类是疾病在人间也可能早已存在,但并未被人们所认识,近20年来才被发现和鉴定,军团菌、莱姆病、人埃里克体病、丙型病毒性肝炎及戊肝等

病即是。第三类是某些传染病过去可能不存在,确实是人类新出现的传染病,像艾滋病、O139型霍乱可能就属此类情况。

8. 不明原因疾病:经县级及以上医院的专家会诊,不能诊断或解释病因,有重症病例或死亡病例发生的疾病。

9.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是指一定时间内(通常是指2 周内),在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如同一个医疗机构、自然村、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内同时或者相继出现3 例及以上相同临床表现,经县级及以上医院组织专家会诊,不能诊断或解释病因,有重症病例或死亡病例发生的疾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具有临床表现相似性、发病人群聚集性、流行病学关联性、健康损害严重性的特点。这类疾病可能是传染病(包括新发传染病)、中毒或其他未知因素引起的疾病。

二、处置

1. 医技科室

临床诊疗科室和辅助检查科室医生发现异常情况时,立即向科主任汇报,科主任组织科内专家进行会诊,同时完成异常情况登记。必要时辅助检查科室可请送检科室参加会诊。

①会诊结果明确排除传染病、群体性中毒、不明原因疾病时,排除异常情况。

②明确诊断为某种常见传染病暴发或流行、甲类及按甲

类管理的传染病、罕见传染病、新发传染病、群体性中毒这几种情况中任意一种时,科主任立即向分管院长汇报,同时本科室负责传染病报告管理人员将此异常信息向防保科报告。

③科内会诊不能明确诊断或排除时,作为不明原因疾病向分管院长和防保科(医院内负责传染病报告和管理的科室)报告。

2. 分管院长

分管院长接到1. 中第②类异常信息报告后,应立即将信息向各相关业务科室通报,并按规定组织开展防控、救治等措施,同时立即通知防保科报告属地疾控中心。分管院长接到1. 中第③类异常信息报告后,应立即组织全院专家进行院内会诊:院内会诊结果明确排除传染病和群体性中毒、不明原因疾病时,排除异常情况。院内会诊明确诊断为某种常见传染病暴发或流行、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罕见传染病、新发传染病、群体性中毒这几种情况中任意一种时,分管院长立即组织相关科室和业务人员进行防控;同时要求防保科立即电话报告当地疾控中心,在疾控中心将事件核实并确认后的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若疾病为常见的乙(无按甲类管理)、丙类传染病,则在疾病诊断后的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即可。院内会诊仍不能明确诊断或排除时,分管院长立即启动院内不明原因疾病处置预案,做好病人的救治及

隔离防护、消毒等等防控措施;同时此异常情况作为不明原因疾病由防保科立即电话报告当地疾控中心。分管院长组织相关科室及业务人员配合卫生行政部门、疾控中心及上级专家组做好后续的调查防控工作。

3. 预防保健科

预防保健科接到2.1中第②类异常信息报告后,应立即报告分管院长并同时电话报告当地疾控中心,在疾控中心将事件核实并确认后的2 小时内安排专人进行网络直报,实时对疫情动态变化及防控进展等情况进行专题分析,分析结果向分管院长汇报,并通报各相关科室。预防保健科接到1. 中第③类异常信息报告后,应派人参与院内会诊并做好相应记录。院内会诊结果明确排除传染病、群体性中毒、不明原因疾病时,排除异常情况。院内会诊明确诊断为某种常见传染病暴发或流行、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罕见传染病、新发传染病、群体性中毒这几种情况中任意一种时,应立即电话报告当地疾控中心,在疾控中心将事件核实并确认后的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若疾病为常见的乙(无按甲类管理)、丙类传染病,则在疾病诊断后的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即可。同时,实时对疫情动态变化及防控进展等情况进行专题分析,分析结果向分管院长汇报,并通报各相关科室。院内会诊仍不能明确诊断或排除时,此异常情况作为不明原因疾病由防保科立即电话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中心。同

时密切关注事件进展,做好实时分析和通报,并在疾控中心的指导下做好信息的网络报告和订正工作。

三、记录

1. 初诊医生完成异常情况登记

登记表格示例见附表3-1:

附表3-1

2. 防保科在异常情况处理过程中应做好的记录有: ①异常情况登记。防保科异常情况登记表格式见附表3-2:

②会诊记录:科室会诊记录(由具体科室负责记录和保存)、院内会诊记录及上级专家组会诊记录。

传染病爆发事件、聚集性症候群等异常情况处理流程

传染病暴发事件、聚集性症候群等异常情况处理机制

为加强对我院传染病暴发事件/聚集性症候群等异常情况应急处置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和技术水平,及时、有效、有序地处置传染病暴发事件/聚集性症候群等异常情况,努力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有效防止和控制事件进一步扩散,保护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有关规定,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机制。

一、相关定义

1. 异常情况:主要包括常见传染病的暴发与流行,群体性中毒(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疫情、本地罕见传染病、新发传染病或不明原因疾病发病、死亡等。

2. 传染病暴发:暴发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为较短时间内),某地区或单位有较多(或大量)相同疾病患者出现。如果发生的疾病为传染病时即为传染病暴发。

3. 传染病流行:在某地若某传染病的发病率显著高于近年来的一般水平时称为流行。

4. 食物中毒: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者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出现的非传染性(不属于传染病)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5. 职业中毒: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由于接触生产性毒物所引起的中毒,称为职业中毒。生产性毒物包括原料、辅助原料、中间体、副产品、成品、夹杂物和废弃物等。生产性毒物可通过不同途径进入人体,而以呼吸道及皮肤最为重要。职业中毒,根据接触毒物时间长短,发病缓急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类。急性中毒系指一次吸收大量毒物迅速作用于人体所引起的中毒。亚急性中毒系在较短期间内吸收较大量毒物引起的中毒,基本上属于急性中毒范畴。慢性中毒系长期吸收较小量毒物引起的中毒。

6. 罕见传染病:罕见疾病又称“孤儿病”,在中国没有明确的定义。世界卫生组织将罕见病定义为患病人数占总人口的0.65%~1%之间的疾病或病变。若该疾病或病变为传染病时则称为罕见传染病。

7. 新发传染病的概念:新发传染病是指在人群中新出现的或者过去存在于人群中,但是其发病率突然增加或者地域分布突然扩大的传染性疾病。包括三类,第一类是疾病或综合征早已在人间存在并被人们所认知,但并未被人们认识为传染病,近20 年来因发现了这些疾病的病原体才被确认为是传染病,如T 细胞淋巴瘤白血病、毛细胞白血病、消化性溃疡病、突发性玫瑰疹等病。第二类是疾病在人间也可能早已存在,但并未被人们所认识,近20年来才被发现和鉴定,军团菌、莱姆病、人埃里克体病、丙型病毒性肝炎及戊肝等

病即是。第三类是某些传染病过去可能不存在,确实是人类新出现的传染病,像艾滋病、O139型霍乱可能就属此类情况。

8. 不明原因疾病:经县级及以上医院的专家会诊,不能诊断或解释病因,有重症病例或死亡病例发生的疾病。

9.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是指一定时间内(通常是指2 周内),在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如同一个医疗机构、自然村、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内同时或者相继出现3 例及以上相同临床表现,经县级及以上医院组织专家会诊,不能诊断或解释病因,有重症病例或死亡病例发生的疾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具有临床表现相似性、发病人群聚集性、流行病学关联性、健康损害严重性的特点。这类疾病可能是传染病(包括新发传染病)、中毒或其他未知因素引起的疾病。

二、处置

1. 医技科室

临床诊疗科室和辅助检查科室医生发现异常情况时,立即向科主任汇报,科主任组织科内专家进行会诊,同时完成异常情况登记。必要时辅助检查科室可请送检科室参加会诊。

①会诊结果明确排除传染病、群体性中毒、不明原因疾病时,排除异常情况。

②明确诊断为某种常见传染病暴发或流行、甲类及按甲

类管理的传染病、罕见传染病、新发传染病、群体性中毒这几种情况中任意一种时,科主任立即向分管院长汇报,同时本科室负责传染病报告管理人员将此异常信息向防保科报告。

③科内会诊不能明确诊断或排除时,作为不明原因疾病向分管院长和防保科(医院内负责传染病报告和管理的科室)报告。

2. 分管院长

分管院长接到1. 中第②类异常信息报告后,应立即将信息向各相关业务科室通报,并按规定组织开展防控、救治等措施,同时立即通知防保科报告属地疾控中心。分管院长接到1. 中第③类异常信息报告后,应立即组织全院专家进行院内会诊:院内会诊结果明确排除传染病和群体性中毒、不明原因疾病时,排除异常情况。院内会诊明确诊断为某种常见传染病暴发或流行、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罕见传染病、新发传染病、群体性中毒这几种情况中任意一种时,分管院长立即组织相关科室和业务人员进行防控;同时要求防保科立即电话报告当地疾控中心,在疾控中心将事件核实并确认后的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若疾病为常见的乙(无按甲类管理)、丙类传染病,则在疾病诊断后的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即可。院内会诊仍不能明确诊断或排除时,分管院长立即启动院内不明原因疾病处置预案,做好病人的救治及

隔离防护、消毒等等防控措施;同时此异常情况作为不明原因疾病由防保科立即电话报告当地疾控中心。分管院长组织相关科室及业务人员配合卫生行政部门、疾控中心及上级专家组做好后续的调查防控工作。

3. 预防保健科

预防保健科接到2.1中第②类异常信息报告后,应立即报告分管院长并同时电话报告当地疾控中心,在疾控中心将事件核实并确认后的2 小时内安排专人进行网络直报,实时对疫情动态变化及防控进展等情况进行专题分析,分析结果向分管院长汇报,并通报各相关科室。预防保健科接到1. 中第③类异常信息报告后,应派人参与院内会诊并做好相应记录。院内会诊结果明确排除传染病、群体性中毒、不明原因疾病时,排除异常情况。院内会诊明确诊断为某种常见传染病暴发或流行、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罕见传染病、新发传染病、群体性中毒这几种情况中任意一种时,应立即电话报告当地疾控中心,在疾控中心将事件核实并确认后的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若疾病为常见的乙(无按甲类管理)、丙类传染病,则在疾病诊断后的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即可。同时,实时对疫情动态变化及防控进展等情况进行专题分析,分析结果向分管院长汇报,并通报各相关科室。院内会诊仍不能明确诊断或排除时,此异常情况作为不明原因疾病由防保科立即电话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中心。同

时密切关注事件进展,做好实时分析和通报,并在疾控中心的指导下做好信息的网络报告和订正工作。

三、记录

1. 初诊医生完成异常情况登记

登记表格示例见附表3-1:

附表3-1

2. 防保科在异常情况处理过程中应做好的记录有: ①异常情况登记。防保科异常情况登记表格式见附表3-2:

②会诊记录:科室会诊记录(由具体科室负责记录和保存)、院内会诊记录及上级专家组会诊记录。

传染病爆发事件、聚集性症候群等异常情况处理流程


相关内容

  • 聚集性医院感染事件处理流程
  • 聚集性医院感染事件处理机制与流程 一.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组织机构,成立领导小组,正确指挥,快速反应,积极应对 (一)领导小组: 组长.成 员与本院医院感染暴发应争预案同. (二)专家组,对遇到的突发事件的处置进行指导. 医疗组:成 员与本院医院感染暴发应争预案同. 疫情报告管理组:成 员与本院医院感染 ...

  • 传染病防控应急预案
  • 城郊乡崛山小学 传染病防控工作应急预案 为了提高我校预防和控制突发传染病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减轻或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危害, 保障全校师生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 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校园稳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法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学校卫 ...

  • 医院感染爆发应急预案及报告流程1
  • 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及报告流程 一. 总则 (一)目的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发生,最大限度减少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对病人健康造成的危害,保障病人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二)制定依据 依据ⅩⅩ年卫生部颁布<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置管理规范>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 ...

  • 中医院卫生应急自查工作总结
  • XX中医院2014年度卫生应急工作自查小结 卫生应急工作涉及社会稳定大局和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安全,2014年,我院高度重视该项工作,切实加强了领导.增加了投入,通过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修编各类应急预案.加强培训演练.及时处理应急突发事件等工作措施,卫生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报告 ...

  • 突发急性传染病竞赛题库及答案解析
  •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于2004年8月28日修订通过,于2004年12月1日正式实施. 2.甲类传染病是包括 鼠疫 和 霍乱 . 3.对乙类传染病中 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要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4.<传染病防治法>规定 ...

  • 学校传染病防控等制度
  • 新生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检查制度 为进一步依法实施新生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加强学校的传染病控制,保护学生身体健康,根据省卫生厅.教育厅<山西省儿童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实施方案>,每年秋季入学时,对新入学或转学的学生进行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按要求及时进行查验预防接种证和疫苗补种工 ...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 为了切实提高本园预防和控制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指导和规范各类公共卫生突发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减轻.消除突发事件的危害,保障全园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幼儿园正常的教育秩序和校园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事件应急 ...

  • 陕西省手足口病,防治工作方案
  • 陕西省手足口病防治工作方案 (2015年版) 为进一步加强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确保各项防控措施得到科学.规范.有效落实,广大儿童的身体健康得到切实保障.根据<传染病防治法>.<手足口病聚集性和暴发疫情处置工作规范>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的 ...

  • 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目录 一.编制目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