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名句感悟(1. 感动之使醒悟。 受感动而醒悟。)
古诗1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东汉曹操《短歌行》
注释:当:义同“对”。 几何:多少。 朝露:早晨的露水。汉人常用来比喻人生短促。
译文:面对着醇酒就应当引吭高歌,人生能有多少日子呢?就好像早晨的露水,瞬间即逝。唉!逝去的日子太多太多!
原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赏析:这几句慨叹人生短促,光阴易逝,劝告人们要及时行乐,当然也含有珍惜时间的含义。它多少有一点消极之意。虽然这里流露出对人生无常的深沉喟叹,但表达的却不是听天由命、无所事事的消极思想,而是希望实现雄心壮志的紧迫感。
宋词8、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定风波》
注释:此心:坦然之心。 吾乡:我的家乡。
译文:只要是坦然之心的地方便是我的家乡。
赏析:这句是宇文柔奴随被贬的王定国在广西谪居几年归来后,对苏轼问话的回答。苏轼专门作词以记之,不仅是对宇文柔奴善于应对的赞赏,也是对友人随遇而安,内心坦荡的共鸣和感叹,更是苏轼自己真实的情感。这句名言启示我们:只要内心坦然,精神不垮,便能如白居易诗所云:“无论海角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
宋词20、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雨》
注释:萧瑟处:指风吹雨淋过的地方。
译文:回头遥看来时遇雨的地方,不必管它风雨或天晴。 赏析:这两句不仅是对自然景物的写照,而且也是对瞬息万变的政治风雨的总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作者对自己人生风雨坎坷历程的反思与彻悟,有很深的哲理。“也无风雨也无晴”,看似“平淡”,但作者已进入了“荣辱不惊,去留无意,超然物外,潇洒自如”的人生境界。用苏轼自言:“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
宋词28、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注释:流光:飞逝的岁月。
译文:流逝的光阴容易把人抛在后面,转眼又是火红的
樱桃,碧绿的芭蕉。
赏析:形象地点出了时光已在不知不觉中春夏相融,其中“红”和“绿”化静为动,可谓妙笔,既暗示出时光的流逝,又写出了人对生命盛衰、人生短暂的感悟,惆帐之情油然而生。
宋词49、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苏轼《永遇乐》
注释:燕子楼:在今徐州市,为关盼盼所居之地,现旧址已废。 佳人:指唐代徐州著名歌妓关盼盼。
译文:眼前的燕子楼空荡荡,当年的佳人在何方?现在只剩下空锁的燕子楼。
赏析:这三句是对“人去楼空,古今如梦”的形象描述。这首词以“燕子楼”、“梦盼盼”为题材,把梦境与现实写得若即若离,又把历史、现实与未来沟通为一体,从时间和空间等方面抒发对人生的感悟,浩叹人生之短,世事之变幻。
唐诗27、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崔颢《黄鹤楼》
注释:不复返:一再回来。 空悠悠:自由地飘荡。 译文:黄鹤一去就不再回来,白云啊,千百年来飘飘悠悠。
赏析:仙人乘鹤而去,本系子虚乌有,但诗人以虚写实,写黄鹤随仙人而去,惟有空楼长留人间。黄鹤一去永不复返,
惟有悠悠白云,千载如故。这种情形与人生短促自然永恒的道理是那样的契合。这两句使人产生了时空浩渺的幽思。再伟大的人也会随着时光流逝,在历史的长河上都只不过是匆匆过客,昙花一现,都不可能与永恒的自然抗衡。
唐诗32、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
注释:王谢:指东晋以王导(开国元勋)、谢安(淝水大战的指挥)为首的两家最大的士族。 寻常:平常、普通。
译文:旧时豪族王谢堂前的燕子,到如今都飞入普通百姓家。
赏析:诗人抓住燕子作为候鸟有栖息旧巢的特点,含蓄而又深刻地发出了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飞燕形象的设计,极巧妙地把昔日的繁华和富贵,被今天的寂寥和惨淡所代替,今非昔比的情境表现出来了。这两句诗之所以脍炙人口,其原因就是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完全蕴藉在含蓄之美中。
唐诗47、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二)》
注释:万岁名:千古留名。 身后事:人死去后的事情。 译文:纵然身后名垂千古,从已寂寞无知,又有什么用呢?
赏析:李白是唐朝最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或抨击黑暗的现实,关心百姓疾苦,或流连山水,表达建功立业的愿望;
其风格或豪放飘逸,或明秀清新,热情奔放,想象丰富,含蕴深厚,充分反映了时代的精神风貌,闪烁着理想主义的光辉,代表了盛唐诗歌的最高成就。然而,李白个人的政治命运却多坎坷,困顿不堪,甚至在临近晚年时,还被朝廷放逐,连自由也失去了。生前遭遇如此,纵然身后千古留名,人却寂寞无知,又有什么用呢?这两句诗正是杜甫身在北方,闻听好友流放的种种凶讯,不禁发出沉重的嗟叹,抒发了自己对李白的无限同情。
古诗名句感悟(1. 感动之使醒悟。 受感动而醒悟。)
古诗1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东汉曹操《短歌行》
注释:当:义同“对”。 几何:多少。 朝露:早晨的露水。汉人常用来比喻人生短促。
译文:面对着醇酒就应当引吭高歌,人生能有多少日子呢?就好像早晨的露水,瞬间即逝。唉!逝去的日子太多太多!
原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赏析:这几句慨叹人生短促,光阴易逝,劝告人们要及时行乐,当然也含有珍惜时间的含义。它多少有一点消极之意。虽然这里流露出对人生无常的深沉喟叹,但表达的却不是听天由命、无所事事的消极思想,而是希望实现雄心壮志的紧迫感。
宋词8、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定风波》
注释:此心:坦然之心。 吾乡:我的家乡。
译文:只要是坦然之心的地方便是我的家乡。
赏析:这句是宇文柔奴随被贬的王定国在广西谪居几年归来后,对苏轼问话的回答。苏轼专门作词以记之,不仅是对宇文柔奴善于应对的赞赏,也是对友人随遇而安,内心坦荡的共鸣和感叹,更是苏轼自己真实的情感。这句名言启示我们:只要内心坦然,精神不垮,便能如白居易诗所云:“无论海角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
宋词20、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雨》
注释:萧瑟处:指风吹雨淋过的地方。
译文:回头遥看来时遇雨的地方,不必管它风雨或天晴。 赏析:这两句不仅是对自然景物的写照,而且也是对瞬息万变的政治风雨的总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作者对自己人生风雨坎坷历程的反思与彻悟,有很深的哲理。“也无风雨也无晴”,看似“平淡”,但作者已进入了“荣辱不惊,去留无意,超然物外,潇洒自如”的人生境界。用苏轼自言:“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
宋词28、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注释:流光:飞逝的岁月。
译文:流逝的光阴容易把人抛在后面,转眼又是火红的
樱桃,碧绿的芭蕉。
赏析:形象地点出了时光已在不知不觉中春夏相融,其中“红”和“绿”化静为动,可谓妙笔,既暗示出时光的流逝,又写出了人对生命盛衰、人生短暂的感悟,惆帐之情油然而生。
宋词49、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苏轼《永遇乐》
注释:燕子楼:在今徐州市,为关盼盼所居之地,现旧址已废。 佳人:指唐代徐州著名歌妓关盼盼。
译文:眼前的燕子楼空荡荡,当年的佳人在何方?现在只剩下空锁的燕子楼。
赏析:这三句是对“人去楼空,古今如梦”的形象描述。这首词以“燕子楼”、“梦盼盼”为题材,把梦境与现实写得若即若离,又把历史、现实与未来沟通为一体,从时间和空间等方面抒发对人生的感悟,浩叹人生之短,世事之变幻。
唐诗27、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崔颢《黄鹤楼》
注释:不复返:一再回来。 空悠悠:自由地飘荡。 译文:黄鹤一去就不再回来,白云啊,千百年来飘飘悠悠。
赏析:仙人乘鹤而去,本系子虚乌有,但诗人以虚写实,写黄鹤随仙人而去,惟有空楼长留人间。黄鹤一去永不复返,
惟有悠悠白云,千载如故。这种情形与人生短促自然永恒的道理是那样的契合。这两句使人产生了时空浩渺的幽思。再伟大的人也会随着时光流逝,在历史的长河上都只不过是匆匆过客,昙花一现,都不可能与永恒的自然抗衡。
唐诗32、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
注释:王谢:指东晋以王导(开国元勋)、谢安(淝水大战的指挥)为首的两家最大的士族。 寻常:平常、普通。
译文:旧时豪族王谢堂前的燕子,到如今都飞入普通百姓家。
赏析:诗人抓住燕子作为候鸟有栖息旧巢的特点,含蓄而又深刻地发出了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飞燕形象的设计,极巧妙地把昔日的繁华和富贵,被今天的寂寥和惨淡所代替,今非昔比的情境表现出来了。这两句诗之所以脍炙人口,其原因就是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完全蕴藉在含蓄之美中。
唐诗47、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二)》
注释:万岁名:千古留名。 身后事:人死去后的事情。 译文:纵然身后名垂千古,从已寂寞无知,又有什么用呢?
赏析:李白是唐朝最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或抨击黑暗的现实,关心百姓疾苦,或流连山水,表达建功立业的愿望;
其风格或豪放飘逸,或明秀清新,热情奔放,想象丰富,含蕴深厚,充分反映了时代的精神风貌,闪烁着理想主义的光辉,代表了盛唐诗歌的最高成就。然而,李白个人的政治命运却多坎坷,困顿不堪,甚至在临近晚年时,还被朝廷放逐,连自由也失去了。生前遭遇如此,纵然身后千古留名,人却寂寞无知,又有什么用呢?这两句诗正是杜甫身在北方,闻听好友流放的种种凶讯,不禁发出沉重的嗟叹,抒发了自己对李白的无限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