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官名言警句摘抄

名言警句大都是生产生活的总结,或是人生道理的浓缩精华,那么你知道古人警示做官的名言有哪些呢?

计疑无定事,事疑无成功。(三国.诸葛亮)

释:思考问题犹豫不决,怀疑这怀疑那就不能决定事;做事时疑疑惑惑就不能把事情办成功。

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宋.林逋)

释:个人不把钱财看得太重就可以凝聚人,对自己要求严格就能使人们信服,宽宏大量就可以得到人,能以身作则就可以率领人。

为人臣者,以富乐民为功,以贫苦民为罪。(汉.贾谊)

释:身居大臣位置的人,应该把使民众的富裕和欢乐当作自己的责任,把民众的贫穷和苦难当成自己的罪过。

大者不能,小者不为,是弃国捐身之道也。 (荀子)

释:大事不能做,小事又不去做,这是败坏国家和毁灭个人的道路。古代为官名言警句

有功于国家,即千金之赏,通侯之印,亦不宜吝;无功于国家,虽颦笑之微、敝绔之贱,亦勿轻予。(明.张君正)

释:对于国家有功的人,就是对他们奖赏千金,封赠提拔,也不应吝惜;没有功劳的人,对他们就是笑一笑这样的小表示、一件破旧的裤子,也不要轻以给予。

为上能自爱,群属必畏钳。 (清.康熙)

释:作为上级的能自觉严格要求自己,他的所有部属就必然服从他的管理,执行他的指令。

只手遮天曾几时,万人有口终须说。 (明.瞿式耜)释:想个人一手遮天曾经几时有长久的呢?人们都有口总会要说话的。

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宋.吕祖谦)

释:当官的办法有三件事要特别注意:一是清廉、二是谨慎、三是勤政。

谄谀在侧,善议阻塞,则国危矣。 (墨子)古代为官名言警句

释:阿谀奉承的人围在身边,善良的意见建议受到阻塞,这样国家就危险了。

尊贤使能,信忠纳谏,所以为安也! (汉.王符)

释:尊重贤良的人,使用有才能的人,相信忠诚的人,听得进别人的不同意见,这样才能保持安定。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宋.王安石)

释:自古以来,领导、驱使民众在于有信用和诚恳,要把所说的话看为比百金份量还重。

治道之要有三:曰立志、责任、求贤。 (宋·杨时)

释:治理政事的要害有三方面,就是要树立志气、积极负责任、请求贤人相助。

明主者务闻其过,不务闻其善。 (《战国策》)

释:明白的领导愿意听别人指出他的过错,不愿意听别人吹捧他、讲他的成绩。

无多事、无废事、庶几无事;不徇情、不矫情、乃能得情。 ( 清.程祖洛)

释:不做多余的事,不怡误松懈该做的事,方能太平无事;不徇私情,不搞矫作虚伪的人情,才能得到真正的感情。

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君之所以暗者,偏信也。(汉.王符)

释:皇上之所以圣明,是因为能够多方面听取意见;皇上之所以昏暗,是因为偏信个别人的说法。

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宋.范仲淹 )

释:政令畅通,人民团结和睦,各种困难就都克服。

不信而任事,则事反;不仁而御众,则众殃。(宋.李觏)

释:叫你不信任的人去办你想办的事,就会使事情办坏;自己不仁义的人去领导群众,群众就会遭殃。

得时者昌,失时者亡。 (《列子.说符》)

释:能够抓住时机、利用时机的就能昌盛;失去时机的就会衰亡

http://club.history.sina.com.cn/thread-4285632-1-1.html

关于“以身作则”的名人名言 语录

上不正,下参差。

——西晋哲学家 杨泉 《物理论》

居上位的人行为不端正、不正派,居下位的人就会错误百出。说明领导者应该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行之以躬,不言而信。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修 《连处士墓表》

躬:亲身实践。信:取信于人。这两句大意是:事事带头去做,虽然不说话但能取信于人。事必躬亲,虽然不说话,但自己的行为本身已做出了最好的榜样和证明,所以能取得人们的信任;若只是夸夸其谈,指手划脚,却并不付诸实践,那么说得再动听人们也不会相信。身教重于言教,信行不信言,这是一条规律。这两句可用以启示要取信于人必须亲自去做,而不能停留在空谈。

上安下顺,弊绝风清。

——北宋哲学家 周敦颐 《拙赋》

这两句大意是:上级宁静安分,下级顺遂着上级,杜会弊端就会绝迹,风气就会清明。上级的带头作用是很重要的,许多风气都是由于上行下效形成的。好的如此,坏的亦如此。上级如果安分律,宁静守一,不做特殊、越轨的事情,下级也不敢做,一些社会弊端和歪风邪气就必不起来。这两句可用来强调领导的以身作则对形成好的社会风气、清除社会弊端的重要意义。

以令率人,不若身先。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 《陈公神道碑铭》

令:命令。率:统率。身先:自身走在前边,指身先士卒。这两句大意是:用命令督率别人前进,不如自身首先走在前边。这两句言简意贼,以战场上任何指示、命令都不如自己身先士卒更起作用的情况,说明了要求别人作到,必先自己作到的道理。可供论述以身作则的重要性时引用。

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

——南朝宋史学家 范晔 《后汉书·第五伦传》

讼:争辩是非。这两句大意是: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教导百姓,百姓就接受你的教化;若只流于言论,说一套做一套,百姓就不接受你的教化,反而会生出是非。该名句是东汉名臣第五伦给汉章帝所上奏章中的两句话。当时,王公外戚骄奢淫佚,不守法度,第五伦以~立论,希望章帝革除弊政。该名句反映了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身教重于言教。它强调教育要从自身的德化与自身的行动做起,并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了不同的做法所得到的迥然相异的社会效果,使道理一目了然。此名句说理深刻而通俗平易,故具有长久的活力。

未有不能正身而能正人者也。

——北宋文学家 苏辙 《盛南仲知衡州》 以身作则的名言

正身:使自身行为端正。正人:使别人行为端正.指批评、教育别人。本句大意是:世上根本没有不能端正自身却能端正别人的人。俗话说:“己不正焉能正人”,意思是要纠正别人的错误,必须自己行为端正。否则的话,怎能有资格去教育别人呢?只有自身行为端正,才能理直气壮地去批评、教育别人,才会使别人乐于接受。本名句可供论述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的道理。

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

——汉代文学家 桓宽 《盐铁论·疾贪》

端:端正。表:标杆。这两句大意是:要想使影子正,先得使投影的标杆端正;要想使下级清廉,先得做到自身清廉。俗话说:“正人先正己”。上行则下效”。要求别人做到的事情先应自日做到,自己身子不正,身影自然倾斜。~可用于劝诫做领导的人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喊破了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春秋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 《论语·子路》

其:他,指当时的统治者。身正:自身行为正派。令:下达命令。这几句大意是:如果执政者自身行为正派,那么即使不发命令老百姓也会自觉行动;如果执政者自身行为不正,那么即使发命令老百姓也不会听从。原文中这段话是孔子针对当时各诸侯国的统治者而言的,其中所包古的道理,值得今天我们每一个作教师、军事指挥人员和各级领导干部的人引用。可供论述以身作则的重要性时引用。

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是谓将礼。

——秦末汉初隐士 黄石公 《兰略·上略》

这几句大意是:身为将领,应冬天不穿皮裘,夏天不拿扇子,雨天不打伞遮雨,这才符合将帅的礼仪规矩。这几句是说,将帅要在各方面身先士卒,为兵师表。士兵作得到的,将帅也得去作;士兵得不到的待遇,将帅也不去享受。只有与士卒同甘共苦,才能得到士卒的支持和拥护。相反,那种“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巨大悬殊。将导致官兵对立,军无斗志,一盘散沙。这几句说明将帅应在生活上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才能赢得士卒的吏持与爱戴。

居上莫能公道以御物,为下必踵私法以希时。

—— 《隋书》 《隋书》

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唐代史学家 吴兢 《贞观政要·君道》 以身作则名言

唐·吴兢《贞观政要·君道》为人纯正,可以安定天下。

遵守纪律的风气的培养,只有领导者本身在这方面以身作则才能收到成效。

——前苏联教育家,作家马卡连柯

为了促进风气的进步,首先必须搞好党风,特别是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同志以身作则。 —— 邓小平

以身作则对好人来说是固然是绝伦的大好事;但对坏人来说,它的害处是无以复加的。 ——古希腊盲诗人 荷马

我并无过人的特长,只是忠诚老实,不自欺欺人,想做一个“以身作则”来教育人的平常人。

—— 吴玉章 以身作则的名言

我始终都被顶在“杠头”上,习惯了其实也好。各方面都要以身作则,就当给孩子们做个榜样。

——奥运冠军,中国男子田径队110米跨栏一级运动员 刘翔

最好的教育是以身作则。孩子们对谎言或虚伪非常敏感,极易察觉。如果他们尊重你、依赖你、他们就是在很小的时候也会同你合作。

——印度第一位女总理 甘地夫人

家庭做一番调查,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发现,是证实了家庭确实影响到我们的社会问题,那就是一般人的是非观念混淆不清。而建立生活的是非观念最好的办法,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以身作则。因此,作为教育孩子的父母,必须小心检视自己的行为。

——美国第40任总统里根

以身作则,树立最高领袖人物的权威,不追求个人崇拜,不像前三位皇爷那样抖威风,摆架子,独占报纸头条,天天作电视明星,令人恶心。胡温上台以后,新闻媒体在这方面立即改变面貌,令人欣喜。胡温本人处处以一个普通领导人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

——《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 胡绩伟

这个令人肃然起敬的“人格”观念,一面使我们从头注意到自己的行为同它有欠符合,并因些挫抑了我们的自负心,同时却使我们明白地看出了我们的天性的崇高;这个观念就是在极平常的人类理性方面也是自然发生、显而易见的。凡稍知廉耻的人不是有时会发现,他原来可以撒一次无伤大雅的谎,以便摆脱某种可厌之举。甚或为其可爱可敬的友人求得某种利益,可是他却仅仅因为害怕暗自鄙弃,而毕竟不曾撒谎吗?一个正直的人只要废弃职责,原可摆脱某种惨境,而其所以能够不辞辛苦,坚持下去,不是由于他自觉到这样才可以身作则,维护人的尊严,加以尊崇,才可以内省不疚,不怕良心谴责吗?

——德国哲学家 天文学家 康德 以身作则名言

名言警句大都是生产生活的总结,或是人生道理的浓缩精华,那么你知道古人警示做官的名言有哪些呢?

计疑无定事,事疑无成功。(三国.诸葛亮)

释:思考问题犹豫不决,怀疑这怀疑那就不能决定事;做事时疑疑惑惑就不能把事情办成功。

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宋.林逋)

释:个人不把钱财看得太重就可以凝聚人,对自己要求严格就能使人们信服,宽宏大量就可以得到人,能以身作则就可以率领人。

为人臣者,以富乐民为功,以贫苦民为罪。(汉.贾谊)

释:身居大臣位置的人,应该把使民众的富裕和欢乐当作自己的责任,把民众的贫穷和苦难当成自己的罪过。

大者不能,小者不为,是弃国捐身之道也。 (荀子)

释:大事不能做,小事又不去做,这是败坏国家和毁灭个人的道路。古代为官名言警句

有功于国家,即千金之赏,通侯之印,亦不宜吝;无功于国家,虽颦笑之微、敝绔之贱,亦勿轻予。(明.张君正)

释:对于国家有功的人,就是对他们奖赏千金,封赠提拔,也不应吝惜;没有功劳的人,对他们就是笑一笑这样的小表示、一件破旧的裤子,也不要轻以给予。

为上能自爱,群属必畏钳。 (清.康熙)

释:作为上级的能自觉严格要求自己,他的所有部属就必然服从他的管理,执行他的指令。

只手遮天曾几时,万人有口终须说。 (明.瞿式耜)释:想个人一手遮天曾经几时有长久的呢?人们都有口总会要说话的。

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宋.吕祖谦)

释:当官的办法有三件事要特别注意:一是清廉、二是谨慎、三是勤政。

谄谀在侧,善议阻塞,则国危矣。 (墨子)古代为官名言警句

释:阿谀奉承的人围在身边,善良的意见建议受到阻塞,这样国家就危险了。

尊贤使能,信忠纳谏,所以为安也! (汉.王符)

释:尊重贤良的人,使用有才能的人,相信忠诚的人,听得进别人的不同意见,这样才能保持安定。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宋.王安石)

释:自古以来,领导、驱使民众在于有信用和诚恳,要把所说的话看为比百金份量还重。

治道之要有三:曰立志、责任、求贤。 (宋·杨时)

释:治理政事的要害有三方面,就是要树立志气、积极负责任、请求贤人相助。

明主者务闻其过,不务闻其善。 (《战国策》)

释:明白的领导愿意听别人指出他的过错,不愿意听别人吹捧他、讲他的成绩。

无多事、无废事、庶几无事;不徇情、不矫情、乃能得情。 ( 清.程祖洛)

释:不做多余的事,不怡误松懈该做的事,方能太平无事;不徇私情,不搞矫作虚伪的人情,才能得到真正的感情。

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君之所以暗者,偏信也。(汉.王符)

释:皇上之所以圣明,是因为能够多方面听取意见;皇上之所以昏暗,是因为偏信个别人的说法。

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宋.范仲淹 )

释:政令畅通,人民团结和睦,各种困难就都克服。

不信而任事,则事反;不仁而御众,则众殃。(宋.李觏)

释:叫你不信任的人去办你想办的事,就会使事情办坏;自己不仁义的人去领导群众,群众就会遭殃。

得时者昌,失时者亡。 (《列子.说符》)

释:能够抓住时机、利用时机的就能昌盛;失去时机的就会衰亡

http://club.history.sina.com.cn/thread-4285632-1-1.html

关于“以身作则”的名人名言 语录

上不正,下参差。

——西晋哲学家 杨泉 《物理论》

居上位的人行为不端正、不正派,居下位的人就会错误百出。说明领导者应该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行之以躬,不言而信。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修 《连处士墓表》

躬:亲身实践。信:取信于人。这两句大意是:事事带头去做,虽然不说话但能取信于人。事必躬亲,虽然不说话,但自己的行为本身已做出了最好的榜样和证明,所以能取得人们的信任;若只是夸夸其谈,指手划脚,却并不付诸实践,那么说得再动听人们也不会相信。身教重于言教,信行不信言,这是一条规律。这两句可用以启示要取信于人必须亲自去做,而不能停留在空谈。

上安下顺,弊绝风清。

——北宋哲学家 周敦颐 《拙赋》

这两句大意是:上级宁静安分,下级顺遂着上级,杜会弊端就会绝迹,风气就会清明。上级的带头作用是很重要的,许多风气都是由于上行下效形成的。好的如此,坏的亦如此。上级如果安分律,宁静守一,不做特殊、越轨的事情,下级也不敢做,一些社会弊端和歪风邪气就必不起来。这两句可用来强调领导的以身作则对形成好的社会风气、清除社会弊端的重要意义。

以令率人,不若身先。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 《陈公神道碑铭》

令:命令。率:统率。身先:自身走在前边,指身先士卒。这两句大意是:用命令督率别人前进,不如自身首先走在前边。这两句言简意贼,以战场上任何指示、命令都不如自己身先士卒更起作用的情况,说明了要求别人作到,必先自己作到的道理。可供论述以身作则的重要性时引用。

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

——南朝宋史学家 范晔 《后汉书·第五伦传》

讼:争辩是非。这两句大意是: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教导百姓,百姓就接受你的教化;若只流于言论,说一套做一套,百姓就不接受你的教化,反而会生出是非。该名句是东汉名臣第五伦给汉章帝所上奏章中的两句话。当时,王公外戚骄奢淫佚,不守法度,第五伦以~立论,希望章帝革除弊政。该名句反映了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身教重于言教。它强调教育要从自身的德化与自身的行动做起,并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了不同的做法所得到的迥然相异的社会效果,使道理一目了然。此名句说理深刻而通俗平易,故具有长久的活力。

未有不能正身而能正人者也。

——北宋文学家 苏辙 《盛南仲知衡州》 以身作则的名言

正身:使自身行为端正。正人:使别人行为端正.指批评、教育别人。本句大意是:世上根本没有不能端正自身却能端正别人的人。俗话说:“己不正焉能正人”,意思是要纠正别人的错误,必须自己行为端正。否则的话,怎能有资格去教育别人呢?只有自身行为端正,才能理直气壮地去批评、教育别人,才会使别人乐于接受。本名句可供论述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的道理。

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

——汉代文学家 桓宽 《盐铁论·疾贪》

端:端正。表:标杆。这两句大意是:要想使影子正,先得使投影的标杆端正;要想使下级清廉,先得做到自身清廉。俗话说:“正人先正己”。上行则下效”。要求别人做到的事情先应自日做到,自己身子不正,身影自然倾斜。~可用于劝诫做领导的人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喊破了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春秋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 《论语·子路》

其:他,指当时的统治者。身正:自身行为正派。令:下达命令。这几句大意是:如果执政者自身行为正派,那么即使不发命令老百姓也会自觉行动;如果执政者自身行为不正,那么即使发命令老百姓也不会听从。原文中这段话是孔子针对当时各诸侯国的统治者而言的,其中所包古的道理,值得今天我们每一个作教师、军事指挥人员和各级领导干部的人引用。可供论述以身作则的重要性时引用。

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是谓将礼。

——秦末汉初隐士 黄石公 《兰略·上略》

这几句大意是:身为将领,应冬天不穿皮裘,夏天不拿扇子,雨天不打伞遮雨,这才符合将帅的礼仪规矩。这几句是说,将帅要在各方面身先士卒,为兵师表。士兵作得到的,将帅也得去作;士兵得不到的待遇,将帅也不去享受。只有与士卒同甘共苦,才能得到士卒的支持和拥护。相反,那种“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巨大悬殊。将导致官兵对立,军无斗志,一盘散沙。这几句说明将帅应在生活上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才能赢得士卒的吏持与爱戴。

居上莫能公道以御物,为下必踵私法以希时。

—— 《隋书》 《隋书》

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唐代史学家 吴兢 《贞观政要·君道》 以身作则名言

唐·吴兢《贞观政要·君道》为人纯正,可以安定天下。

遵守纪律的风气的培养,只有领导者本身在这方面以身作则才能收到成效。

——前苏联教育家,作家马卡连柯

为了促进风气的进步,首先必须搞好党风,特别是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同志以身作则。 —— 邓小平

以身作则对好人来说是固然是绝伦的大好事;但对坏人来说,它的害处是无以复加的。 ——古希腊盲诗人 荷马

我并无过人的特长,只是忠诚老实,不自欺欺人,想做一个“以身作则”来教育人的平常人。

—— 吴玉章 以身作则的名言

我始终都被顶在“杠头”上,习惯了其实也好。各方面都要以身作则,就当给孩子们做个榜样。

——奥运冠军,中国男子田径队110米跨栏一级运动员 刘翔

最好的教育是以身作则。孩子们对谎言或虚伪非常敏感,极易察觉。如果他们尊重你、依赖你、他们就是在很小的时候也会同你合作。

——印度第一位女总理 甘地夫人

家庭做一番调查,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发现,是证实了家庭确实影响到我们的社会问题,那就是一般人的是非观念混淆不清。而建立生活的是非观念最好的办法,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以身作则。因此,作为教育孩子的父母,必须小心检视自己的行为。

——美国第40任总统里根

以身作则,树立最高领袖人物的权威,不追求个人崇拜,不像前三位皇爷那样抖威风,摆架子,独占报纸头条,天天作电视明星,令人恶心。胡温上台以后,新闻媒体在这方面立即改变面貌,令人欣喜。胡温本人处处以一个普通领导人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

——《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 胡绩伟

这个令人肃然起敬的“人格”观念,一面使我们从头注意到自己的行为同它有欠符合,并因些挫抑了我们的自负心,同时却使我们明白地看出了我们的天性的崇高;这个观念就是在极平常的人类理性方面也是自然发生、显而易见的。凡稍知廉耻的人不是有时会发现,他原来可以撒一次无伤大雅的谎,以便摆脱某种可厌之举。甚或为其可爱可敬的友人求得某种利益,可是他却仅仅因为害怕暗自鄙弃,而毕竟不曾撒谎吗?一个正直的人只要废弃职责,原可摆脱某种惨境,而其所以能够不辞辛苦,坚持下去,不是由于他自觉到这样才可以身作则,维护人的尊严,加以尊崇,才可以内省不疚,不怕良心谴责吗?

——德国哲学家 天文学家 康德 以身作则名言


相关内容

  • 古代官场廉洁的名言警句
  • 古代官场廉洁的名言警句: 清风凉自林谷出 廉洁源从自律来 --俞士超 百姓大害,莫甚于贪官蠢吏. --<清史稿.蒋赫德列传> 身在官场志守廉 敢为苍生质昊天 为民着想民方敬 致仕美誉价万千 --许大昭 诚信立身 廉洁自律 正派做人 求真务实 举贤任能 公道办事 --季爱新 为清官死,死有 ...

  • 敬廉崇洁名言警句
  • 敬廉崇洁名言警句 1.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2.以势相交者势倾则绝,以利相交者利穷则散. 3.一丝不苟勤于政务,一生为民乐在其中. 4.为官应立公仆志,从政最贵爱民心. 5.吃喝嫖赌财,请君莫贪恋:酒是穿肠之箭,色是削骨钢刀,赌是万恶之源,财是迷魂毒药. 6.廉树威贪失信,廉兴国贪失家. ...

  • 关于廉政名言警句
  • 关于廉政名言警句 1.廉不言贫,勤不言苦. 2.清廉则无畏,秉公则无私. 3.奢欲贪俭生廉. 4.松竹梅,岁寒三友,廉正清,为官三要. 5.廉树威贪失信,廉兴国贪失家. 6.立志言为本,修身行为先. 7.花以芳香而美,官以清廉而贵. 8.仰不愧天,俯不愧地,内不愧心. 9.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

  • 名言警句8
  • 珠玑语录(1) 珠玑语录(2) 珠玑语录(3) 珠玑语录(4) 珠玑语录(5) 珠玑语录(6) 珠玑语录(7) 珠玑语录(8) 珠玑语录(9) 珠玑语录(10) 珠玑语录(11) 珠玑语录(12) 珠玑语录(13) 珠玑语录(14) 珠玑语录(15) 珠玑语录(16) 珠玑语录(17) 珠玑语录(1 ...

  • 人生十大点
  • 1.  微笑露一点 2.  说话轻一点 3.  脾气小一点 4.  做事多一点 5.  理由少一点 6.  脑筋活一点 7.  效率高一点 8.  行动快一点 9.  嘴巴甜一点 10. 肚量大一点 延伸阅读: 睿智生活的100条建议  平凡生活的100句经典激励语句 人生道路上的100个真相 人性 ...

  • 廉政文化进校园名言警句[1000字]
  • 廉政文化进校园名言警句 作者:sztjbzx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712 更新时间:2010-11-3 15:51:44 1 2 备 3 4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孔子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刘.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李 ...

  • 古今励志名言警句摘抄
  • 古今励志名言警句摘抄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宋]陆游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唐]韩愈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宋]陆游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唐]颜真卿 三春花事好,为学须及早. 花开有时落,人生容易老.[无 ...

  • 有关廉洁的名言警句
  • 有关廉洁的名言警句 无私无畏 1.把住自己的嘴,清静如水.拴住自己的腿,足不沾灰.管住自己的手,甘愿吃亏.收住自己的心,无私无畏. 2.不给别人一点送礼的由头,不给自己半点腐败的念头. 3.财欲是只虎,色欲是柄剑:为官若长久,财色不能贪. 4.处事要公,公生明:律己要廉,廉生威:待人要诚,诚生信:工 ...

  • 清廉名言警句
  • 清廉名言警句 1.官长之前,止可将敬,不可逐膻. 2.俭以养廉. 3.廉洁自律绷紧弦,拒腐防变勿思贪. 4.千里不欺孤,独木不成林.--<增广贤文> 5.钱财如粪土,仁义值于金.--<增广贤文> 6.清廉是进步的阶梯,腐败是灭亡的快车. 7.廉洁乃干部之魂,勤政是公仆之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