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
试点”××××专业专科毕业论文
论开放教育下的基层电大精神
学生姓名 (三号黑体,居中)
学 号 (三号黑体,居中)
指导教师
专 业 会计学
年 级 2010秋专科
学 校 浙江电大玉环学院
基层电大作为地方的高等学校,也正逐渐地融入社会之中。电大办学已有25年的历史,并有其独特的系统优势与网络优势,为地方培养了大量的专门适用性人才,在基层有一定的影响和地位。远程开放教育是适应新经济时代的一种网络教育形态,学校在网络面前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校,而是一个开放式的、采取网络教育的学校,特别是针对现时的电大。
基层电大精神是基层电大的学校精神,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大虽然自身的开放教育也得到了发展,但也受到了其它高校网络教育的冲击,所以在知识经济时代,作为面向大众的基层电大应提炼在远程开放教育下基层电大的学校精神,并渗透在网站、教职工风貌及基础设施之中,让接触电大的人产生较为明朗的感受。
1.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是远程教育的第三代形式,既区别于以纸质为介质的第一代远程教育,也区别于单向广播电视媒体传播的第二代远程教育,是基于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远程教育,具有数字化、多媒体和交互式的特点,教师与学生不但在空间上而且在时间上均分离的教育形式。
在信息科技飞速发展、互联网络日益普及的今天,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越来越多地走进人们的现实生活,成为人们获取新知识、新信息,进而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素养的新的教育方式。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是一种开放的教育,具有如下的特点: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开放、教育主体的变化、教育资源和教学过程的开放等。这种教育形式取消了对各种教育对象的各种限制,已经没有了年龄、性别、职业等许多的学习限制。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认,学生可以充分按照自己制定的学习计划来学习,与老师的关系变得更加平等,教育本位转向了学习本位。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最大特点在于能够双向交互、学习者能够主动参与,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的人机、人际的交流与互动,不仅加强了学校或教育组织与学习者之间的沟通,而且更容易恢复教育的人性化、唤起学习者的主体意识,有利于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化社会的建立。
2.基层电大精神的内涵
2.1
基层电大精神的含义的鲜明特征,学校精神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淀起来的、反映学校价值观并被全体师生员工所认同的群体意识和精神力量。
所以说学校精神是对一定时期全校师生员工在建设和发展学校过程中形成的群体意识和精神境界的总结、概括与升华,是一所学校的群体心理定势和心理特征。学校精神就是赋予学校以生命、活力并反映了学校历史传统、校园意志、特征面貌的一种校园精神文化形态,是一种深层次的精神文化,学校精神并非具有物质、制度文化那种直观可视有形的特点。但其精神渗透于各种文化载体及其行为主体身上,从而使接触的人无时不感受到校园感染力和震撼人心的效果。
2.2基层电大学校精神的内容
一所学校的学校精神是以办学目标、教育规律以及本校的具体条件所决定的。对于基层电大而言,其事业具有不稳定的特点,每个基层电大都基本上开设了中央电大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的项目,与其它高校的网络教育存在较大的竞争关系。在许多偏远地方,已经看不到电大的学校,也有的被其它学校吞并。但也有办得好的电大,里面包含有高复班、面向社会的培训等等项目。基于基层电大的事业的多元发展空间及远程开放教育特点,本人以为基层电大的学校精神应包含有学校的主体精神、服务精神、团队精神和学习精神等。
2.2.1主体精神里面的教职工的结构各不相同,所以学校精神是每个学校在自己特定的文化背景上所酿就出来的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这就是同级同类学校状态不同的原因。学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因本身的独特性,更要求学校的领导者及其团队人员应充分发挥其主体性,深入研究学校的外在与内在的问题,形成一所学校的行为风格和自成一体的行为准则。
“就教育而言,线性、序列性、易于量化、侧重于清晰起点和明确终点的传统秩序系统让位于非对称性、混沌和分形的,更为复杂多元、不可预测的系统和新秩序观。”学校面对不可预测的系统和新秩序观,对学校的管理者或教育者,都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以开放教育的理念建设自己的校园,包括设施、制度、氛围等等,从而适应多元化的社会发展。
2.2.2服务精神
开展远程开放教育的学校处于一种开放的状态,它的顾客可以是愿意接受该种培训或教育形式的所有大众,这里就存在一个教育市场的竞争问题。随着我国进入WTO越来越全面,许多国外的教育机构纷纷进入我国的网络教育市场,同时
国内的普通高校也存在与电大竞争的关系,所以如何提高服务质量,是吸引广大学习者重要的课题。再说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三大职能之一,这种提高服务质量根本在于基层电大的教职工的服务精神。
远程开放教育的最大特点是交互性,要良好的实现交互性,就必须提供交互的媒介、平台、人力支持等,这些都是基层电大所应该提供的服务。
2.2.3团队精神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日益明晰,社会竞争也日趋激烈,这就要求基层电大必须要敢于竞争,善于协作。高校的三大职能是培养人才、发展科学研究和直接的社会服务。不管是哪个方面,均需要有关人员的合作,才会获得成功。在历史的长河中,大多数都是科学家的个人自由研究,直到17世纪初才建立了科学社团,才使科学成为一种有组织的活动。在现代活动大综合或大分工的环境中,一个组织根本就不可能只凭个人的力量来大幅度地提升组织的竞争力,而团队的协作是一种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方式。
而要形成良好的协作,使协作充分发挥作用,就不仅要求有制度上的协作,而且也要有理念上的协作,即要求教职员工要用团队精神的理念指导自己的行为。
2.2.4学习精神
作为培养地方适用性人才的基层电大并不像普通高校那样以学术为重,更多体现的是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场所。在为学员提供较好的学习资源的同时,作为教职工在工作的过程中,特别是创建资源的同时更要主动的学习,否则就跟不上形势的发展,教职工的学习应成为自身继续发展的动力。
科技进步和由于寻求更大竞争能力而造成的生产过程的改变,导致人们在职前教育期间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很快过时。在学习化社会,人们必须认识到学习是生活的一部分,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主动学习,学会学习比学习本身更重要,对于教育者而言,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在未来的学习化社会里,学习的主要方式是自主学习的方式,应提倡校园中的学习、上进的精神状态。
3.基层电大精神的表现
基层电大精神是基层电大文化的核心,是基层电大文化的集中概括与浓缩。所以学校精神的表现应体现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上,体现在学校教职工的言行上。
自由精神是大学的基本精神,更确切的可认为是学校自主化的思想,即主体精神。基层电大在近几年中,有的壮大,有的合并,有的甚至消失等,面临着许多机遇与挑战。在构建小康社会教育,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大背景下,许多办学机构纷纷在教育市场上争抢“概念”,如社区大学、远程教育中心、培训中心等等。
电大也是在这个争抢行列之中,作为地方高校的基层电大,更应发挥自身的主体精神,争抢“概念”。如台州电大在这方面就做得非常不错,在一两年中,就“争抢”了许多“概念”性的事物——社区大学、中央电大法学教学基地等。
办学的主体精神也体现在学校的许多建设上,如制度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态度的改善等许多方面,各种的建设必须围绕着学校的科学发展而展开。
其它高校的网络教育对基层电大自身的学校精神建设也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如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在网络教育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把学生看成了顾客,建立了客户服务中心(call center),并建立了良好的支持服务体系,他们对服务对象采取的是“细节、细节、再细节”的服务态度。
学校精神的体现是应该体现在学校的细微之处,如校园的整洁、教职工平时工作之余喜欢看书或上网学习、学生能及时获得信息帮助、做一些具体的事情上能相互协作等等。在学校资源的建设中,如课件资源的开发,一个人的技能和知识是有限的,课件开发的过程中,涉及到脚本的编写、页面的设计、教学的设计、软件的应用、美工的制作及视频等,这就需要一帮人共同协作,才会开发出优秀的课程教学课件。
4.基层电大精神的培育
学校精神不可能自发形成,需要历史的积淀、继承和再造。主体性的发挥、对社会的服务、团队的组织及学习都是人来完成的,所以培育学校精神应贯穿“以人为本”的思想。
4.1遵循规律,积极引导
学校精神的产生是从个体意识——个体无意识——群体无意识——群体意识的转变在成的。归属、从众模仿、同化顺应是个体趋同群体意识的心理发生机制。所以校领导要充分利用规律,营造符合学校发展的主流个体意识,以示范、感染、模仿、暗示、从众和认同等心理机制发挥作用,形成独特的心理特点和功能的学校精神。在创建学习型组织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一些导向机制,如领导导向、理论导向及目标导向等。4.2健全学校规章制度,优化教育教学环境
学校制度是学校精神的重要显性组成部分。通过制订适当的制度,可以建立学校成员所共享的价值,营造适宜的心理环境,提升学校教育教学环境。如制定学习的制度,对科研成果的奖励制度等,促使广大教职工主体意识的发挥,形成主动学习、为学员服务和相互协作的学校精神。学校制度的制定要体现协作原则,要体现团队精神理念,实现最有效的协作。学校精神的感染犹如液体渗透般细润无声而又不可抗拒,通过个体成员内化的机制而逐渐浸染成一个强大的学校精神氛围。
4.3创建体现精神的网站文化
基层电大的一个特色是电大的网站文化,网站文化是体现一所学校的大部分情况,从一所学校的组织机构、教学资料、支持服务体系以及科研等等,包含有多种层面的信息,对远程开放教育的学员在精神生活所产生的影响力和渗透力不容忽视。
基层电大网页的内容上应体现高等教育的教学、科研氛围和现代远程教育的服务功能,以用户为本,有导航和检索功能,在技术环境上要保证用户访问、浏览、信息载入速度迅速,超链接接点有高点通率,充分让用户体会基层电大的网站服务精神。
4.4营造氛围,培养团队成员责任感
南开大学校长母国光曾说过:“办大学就是办一种氛围。”所以学校应积极营造一种和谐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在营造团队良好氛围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团队成员的责任感,发扬团队中与集体目标一致的目的感和忠诚感。学校团队的主要组成要素是人,有人存在就有公与私的存在,这是一对客观存在的矛盾。要正确处理好这对矛盾,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团队的整体发展。
5.面向未来的基层电大精神
在探索基层电大精神建设的过程中,应以求实、创新的态度来进行。学校精神作为一种群体共识的行为准则,不是靠强制手段于短期内所形成的,它更依赖于心理机制的疏通和心理环境的调整,更取决于人格管理手段的运用,这是由学校精神的隐性存在状态和潜移默化的特性所决定的。
针对于以远程开放教育为主的未来电大学校,其学校精神更应在网络上体现,基层电大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网上服务,网站建设更具人性化及个性化,充分发挥团队精神,完善学校制度等等。未来的基层电大精神总体上应是“求实、创新”的,学校精神应有更多的内容和更丰富的内涵,在历史变革的潮流中发出耀眼的光芒。
[1]2003.第56-58页
[2]方铭琳.“学校精神”浅析[J].中小学管理,1996,(10).第76-88页
[3]林崇德,俞国华.心理学视野中的学校精神[J].北师大学报,1996年,(5).第36-58页
[4][美]小威廉姆.E.多尔著.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第46-58页
[5]张东娇.论学校精神[J].教育评论,2000,(1).第86-98页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
试点”××××专业专科毕业论文
论开放教育下的基层电大精神
学生姓名 (三号黑体,居中)
学 号 (三号黑体,居中)
指导教师
专 业 会计学
年 级 2010秋专科
学 校 浙江电大玉环学院
基层电大作为地方的高等学校,也正逐渐地融入社会之中。电大办学已有25年的历史,并有其独特的系统优势与网络优势,为地方培养了大量的专门适用性人才,在基层有一定的影响和地位。远程开放教育是适应新经济时代的一种网络教育形态,学校在网络面前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校,而是一个开放式的、采取网络教育的学校,特别是针对现时的电大。
基层电大精神是基层电大的学校精神,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大虽然自身的开放教育也得到了发展,但也受到了其它高校网络教育的冲击,所以在知识经济时代,作为面向大众的基层电大应提炼在远程开放教育下基层电大的学校精神,并渗透在网站、教职工风貌及基础设施之中,让接触电大的人产生较为明朗的感受。
1.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是远程教育的第三代形式,既区别于以纸质为介质的第一代远程教育,也区别于单向广播电视媒体传播的第二代远程教育,是基于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远程教育,具有数字化、多媒体和交互式的特点,教师与学生不但在空间上而且在时间上均分离的教育形式。
在信息科技飞速发展、互联网络日益普及的今天,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越来越多地走进人们的现实生活,成为人们获取新知识、新信息,进而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素养的新的教育方式。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是一种开放的教育,具有如下的特点: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开放、教育主体的变化、教育资源和教学过程的开放等。这种教育形式取消了对各种教育对象的各种限制,已经没有了年龄、性别、职业等许多的学习限制。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认,学生可以充分按照自己制定的学习计划来学习,与老师的关系变得更加平等,教育本位转向了学习本位。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最大特点在于能够双向交互、学习者能够主动参与,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的人机、人际的交流与互动,不仅加强了学校或教育组织与学习者之间的沟通,而且更容易恢复教育的人性化、唤起学习者的主体意识,有利于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化社会的建立。
2.基层电大精神的内涵
2.1
基层电大精神的含义的鲜明特征,学校精神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淀起来的、反映学校价值观并被全体师生员工所认同的群体意识和精神力量。
所以说学校精神是对一定时期全校师生员工在建设和发展学校过程中形成的群体意识和精神境界的总结、概括与升华,是一所学校的群体心理定势和心理特征。学校精神就是赋予学校以生命、活力并反映了学校历史传统、校园意志、特征面貌的一种校园精神文化形态,是一种深层次的精神文化,学校精神并非具有物质、制度文化那种直观可视有形的特点。但其精神渗透于各种文化载体及其行为主体身上,从而使接触的人无时不感受到校园感染力和震撼人心的效果。
2.2基层电大学校精神的内容
一所学校的学校精神是以办学目标、教育规律以及本校的具体条件所决定的。对于基层电大而言,其事业具有不稳定的特点,每个基层电大都基本上开设了中央电大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的项目,与其它高校的网络教育存在较大的竞争关系。在许多偏远地方,已经看不到电大的学校,也有的被其它学校吞并。但也有办得好的电大,里面包含有高复班、面向社会的培训等等项目。基于基层电大的事业的多元发展空间及远程开放教育特点,本人以为基层电大的学校精神应包含有学校的主体精神、服务精神、团队精神和学习精神等。
2.2.1主体精神里面的教职工的结构各不相同,所以学校精神是每个学校在自己特定的文化背景上所酿就出来的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这就是同级同类学校状态不同的原因。学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因本身的独特性,更要求学校的领导者及其团队人员应充分发挥其主体性,深入研究学校的外在与内在的问题,形成一所学校的行为风格和自成一体的行为准则。
“就教育而言,线性、序列性、易于量化、侧重于清晰起点和明确终点的传统秩序系统让位于非对称性、混沌和分形的,更为复杂多元、不可预测的系统和新秩序观。”学校面对不可预测的系统和新秩序观,对学校的管理者或教育者,都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以开放教育的理念建设自己的校园,包括设施、制度、氛围等等,从而适应多元化的社会发展。
2.2.2服务精神
开展远程开放教育的学校处于一种开放的状态,它的顾客可以是愿意接受该种培训或教育形式的所有大众,这里就存在一个教育市场的竞争问题。随着我国进入WTO越来越全面,许多国外的教育机构纷纷进入我国的网络教育市场,同时
国内的普通高校也存在与电大竞争的关系,所以如何提高服务质量,是吸引广大学习者重要的课题。再说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三大职能之一,这种提高服务质量根本在于基层电大的教职工的服务精神。
远程开放教育的最大特点是交互性,要良好的实现交互性,就必须提供交互的媒介、平台、人力支持等,这些都是基层电大所应该提供的服务。
2.2.3团队精神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日益明晰,社会竞争也日趋激烈,这就要求基层电大必须要敢于竞争,善于协作。高校的三大职能是培养人才、发展科学研究和直接的社会服务。不管是哪个方面,均需要有关人员的合作,才会获得成功。在历史的长河中,大多数都是科学家的个人自由研究,直到17世纪初才建立了科学社团,才使科学成为一种有组织的活动。在现代活动大综合或大分工的环境中,一个组织根本就不可能只凭个人的力量来大幅度地提升组织的竞争力,而团队的协作是一种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方式。
而要形成良好的协作,使协作充分发挥作用,就不仅要求有制度上的协作,而且也要有理念上的协作,即要求教职员工要用团队精神的理念指导自己的行为。
2.2.4学习精神
作为培养地方适用性人才的基层电大并不像普通高校那样以学术为重,更多体现的是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场所。在为学员提供较好的学习资源的同时,作为教职工在工作的过程中,特别是创建资源的同时更要主动的学习,否则就跟不上形势的发展,教职工的学习应成为自身继续发展的动力。
科技进步和由于寻求更大竞争能力而造成的生产过程的改变,导致人们在职前教育期间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很快过时。在学习化社会,人们必须认识到学习是生活的一部分,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主动学习,学会学习比学习本身更重要,对于教育者而言,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在未来的学习化社会里,学习的主要方式是自主学习的方式,应提倡校园中的学习、上进的精神状态。
3.基层电大精神的表现
基层电大精神是基层电大文化的核心,是基层电大文化的集中概括与浓缩。所以学校精神的表现应体现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上,体现在学校教职工的言行上。
自由精神是大学的基本精神,更确切的可认为是学校自主化的思想,即主体精神。基层电大在近几年中,有的壮大,有的合并,有的甚至消失等,面临着许多机遇与挑战。在构建小康社会教育,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大背景下,许多办学机构纷纷在教育市场上争抢“概念”,如社区大学、远程教育中心、培训中心等等。
电大也是在这个争抢行列之中,作为地方高校的基层电大,更应发挥自身的主体精神,争抢“概念”。如台州电大在这方面就做得非常不错,在一两年中,就“争抢”了许多“概念”性的事物——社区大学、中央电大法学教学基地等。
办学的主体精神也体现在学校的许多建设上,如制度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态度的改善等许多方面,各种的建设必须围绕着学校的科学发展而展开。
其它高校的网络教育对基层电大自身的学校精神建设也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如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在网络教育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把学生看成了顾客,建立了客户服务中心(call center),并建立了良好的支持服务体系,他们对服务对象采取的是“细节、细节、再细节”的服务态度。
学校精神的体现是应该体现在学校的细微之处,如校园的整洁、教职工平时工作之余喜欢看书或上网学习、学生能及时获得信息帮助、做一些具体的事情上能相互协作等等。在学校资源的建设中,如课件资源的开发,一个人的技能和知识是有限的,课件开发的过程中,涉及到脚本的编写、页面的设计、教学的设计、软件的应用、美工的制作及视频等,这就需要一帮人共同协作,才会开发出优秀的课程教学课件。
4.基层电大精神的培育
学校精神不可能自发形成,需要历史的积淀、继承和再造。主体性的发挥、对社会的服务、团队的组织及学习都是人来完成的,所以培育学校精神应贯穿“以人为本”的思想。
4.1遵循规律,积极引导
学校精神的产生是从个体意识——个体无意识——群体无意识——群体意识的转变在成的。归属、从众模仿、同化顺应是个体趋同群体意识的心理发生机制。所以校领导要充分利用规律,营造符合学校发展的主流个体意识,以示范、感染、模仿、暗示、从众和认同等心理机制发挥作用,形成独特的心理特点和功能的学校精神。在创建学习型组织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一些导向机制,如领导导向、理论导向及目标导向等。4.2健全学校规章制度,优化教育教学环境
学校制度是学校精神的重要显性组成部分。通过制订适当的制度,可以建立学校成员所共享的价值,营造适宜的心理环境,提升学校教育教学环境。如制定学习的制度,对科研成果的奖励制度等,促使广大教职工主体意识的发挥,形成主动学习、为学员服务和相互协作的学校精神。学校制度的制定要体现协作原则,要体现团队精神理念,实现最有效的协作。学校精神的感染犹如液体渗透般细润无声而又不可抗拒,通过个体成员内化的机制而逐渐浸染成一个强大的学校精神氛围。
4.3创建体现精神的网站文化
基层电大的一个特色是电大的网站文化,网站文化是体现一所学校的大部分情况,从一所学校的组织机构、教学资料、支持服务体系以及科研等等,包含有多种层面的信息,对远程开放教育的学员在精神生活所产生的影响力和渗透力不容忽视。
基层电大网页的内容上应体现高等教育的教学、科研氛围和现代远程教育的服务功能,以用户为本,有导航和检索功能,在技术环境上要保证用户访问、浏览、信息载入速度迅速,超链接接点有高点通率,充分让用户体会基层电大的网站服务精神。
4.4营造氛围,培养团队成员责任感
南开大学校长母国光曾说过:“办大学就是办一种氛围。”所以学校应积极营造一种和谐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在营造团队良好氛围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团队成员的责任感,发扬团队中与集体目标一致的目的感和忠诚感。学校团队的主要组成要素是人,有人存在就有公与私的存在,这是一对客观存在的矛盾。要正确处理好这对矛盾,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团队的整体发展。
5.面向未来的基层电大精神
在探索基层电大精神建设的过程中,应以求实、创新的态度来进行。学校精神作为一种群体共识的行为准则,不是靠强制手段于短期内所形成的,它更依赖于心理机制的疏通和心理环境的调整,更取决于人格管理手段的运用,这是由学校精神的隐性存在状态和潜移默化的特性所决定的。
针对于以远程开放教育为主的未来电大学校,其学校精神更应在网络上体现,基层电大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网上服务,网站建设更具人性化及个性化,充分发挥团队精神,完善学校制度等等。未来的基层电大精神总体上应是“求实、创新”的,学校精神应有更多的内容和更丰富的内涵,在历史变革的潮流中发出耀眼的光芒。
[1]2003.第56-58页
[2]方铭琳.“学校精神”浅析[J].中小学管理,1996,(10).第76-88页
[3]林崇德,俞国华.心理学视野中的学校精神[J].北师大学报,1996年,(5).第36-58页
[4][美]小威廉姆.E.多尔著.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第46-58页
[5]张东娇.论学校精神[J].教育评论,2000,(1).第86-9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