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油气藏开发地质基础
1. 答:油气田地质特征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 构造特征:地壳或岩石圈各个组成部分的形态及其相互结合的方式和面貌特征的总称。因此我们需要搞清楚油气藏的构造类型及形态、断层性质及切割情况、裂缝密度及分布规律等问题;
2) 沉积环境与沉积相特征:即在物理、化学、生物上不同于相邻地区的一块地球表面与该表面上形成的沉积岩的组合与物质反应。我们需要了解各类沉积环境的联系与区别并且得出相应相态条件下的开发对策;
3) 储层特征:即可以储集和渗滤流体的岩层。我们需要知道储层非均质性、油层划分与对比等方面的问题
4) 油气藏特征:油气在地壳中聚集的基本单位,是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和油水界面。我们需要了其类型、压力系统、温度及岩石热力学性质、其中油气水的分布等知识。
2. (由上一题展开回答)
3. 地质模型的分类?*
答:按不同勘探开发阶段任务分为概念模型、静态模型、预测模型;
按油藏工程的需要分为储层结构模型、流动单元模型、储层非均质模型、岩石物性物理模型;
按油藏开采过程的特点可分为气藏模型、黑油模型、组分模型;
针对特殊油藏开采可建立热采模型、化学驱模型等。
4. 沉积相与油气田开发的关系?*
答:沉积相与油气田开发的关系如下:
1) 为编制好油气田开发方案提供地质依据;
2) 为培养高产井提供依据;
3) 为及时夺高产,实现产量接替提供依据;
4) 为合理划分动态分析区和进行动态分析提供依据;
5) 为选择挖潜对象,发挥工艺措施作用提供依据;
6) 为层系、井网及注水方式的调整提供依据;
第二章 油气藏开发技术政策
1.
答:
1) 具有不同的驱动类型及开发方式;
2) 具有不同的开发层系选择;
3) 具有不同的开发井网部署;
4) 具有不同的配产方式及开采速度;
5) 具有不同的注水时机与压力系统。
2. 高效开发一个油气田应该达到哪几个技术指标?
答:油气田开发的效果评价指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井网完善状况评价指标;
2) 产量及储采状况评价指标;
3) 水驱状况评价指标;
4) 影响效果因素指标;
5) 与开发效果无关的指标。
3. 每种驱动及开发方式的能量?
答:
1) 弹性驱动:依靠油层岩石和流体的弹性膨胀能进行原油驱动的方式;
2) 溶解气驱:油层压力低于饱和压力时,溶解状态的气体分离出的气泡膨胀而将石油
推向井底的驱动方式;
3) 水压驱动:当油藏有边水、底水时就会形成水压驱动,可以分为刚性水驱和弹性水
驱;
4) 气压驱动:当油藏存在气顶,气顶中的压缩气为驱油的主要能量时为气压驱动,可
分为刚性气驱和弹性气驱;
5) 重力驱动:对于一个无原始气顶和边底水的饱和或未饱和油藏,当期油藏储层的向
上倾斜度比较大时,就能存在并形成重力驱,靠原油自身的重力将油驱向井底即为重力驱动;
6) 综合驱动:即含有以上多种驱动方式的复合驱动方式。
4. 每种驱动及开发方式的基本动态特点?
答:见上册P98-P99。
5. 天然能量如何定量评价?
答:油藏天然能量大小可由以下两个物理量定量分析:
1) 无因次弹性产量比,是指目前平均地层压力下,压降对应的累积采油量与压降对应
的理论弹性产量之比;
NprNpBo
NBoiCt(pi-)
2) 单储压降,是指每采出1%地质储量的平均地层压降值。
Dprpi-p
N100N(pi-) 100Np
6. 试采特征分析内容及分析方法?
答:从试油获得工业油(气)流的井中,选出一部分井,进行试验性的采油。试采的目的是为了取得油井在不同生产条件下的各项资料,确定油田的产油能力、压力变化和掌握生产变化规律,为编制正式开采的开发方案提供依据。其分析内容如下:
1) 采前静压资料
2) 试采产量资料
3) 试采流压资料
4) 采后压力恢复资料
5) 油、气、水样
6) 高压物性资料
其分析方法有:
1) 连续自喷
2) 连续抽油
3) 间歇试采:间歇定产试采,间歇定压试采,套管捞油
7. 开发层系划分界限基于达西渗流,即只要有生产压差,纵向各层都能动用?
错,在特性不太良好的储层中存在非达西渗流,其中往往存在启动压力梯度,其将影响层间动用程度;
8. 低渗非达西渗流如何影响?
(见上一问题)
9. 产能与产量的差异;
答:在工程意义上,产量与产能具有本质的不同。产量是一个生产状态参数,反映油气田(井)的生产现状,产量既与油气田(井)的生产能力有关,也与下游需求有关。而产能是一个生产能力参数,反映油气田(井)目前的生产能力,且只与油气田(井)的生产能力有关。
10. 单井合理配产与油气藏合理开发速度关系?
答:气藏产能>产量>商品量>销售量;
气藏:一般要满足商品量=(1.1-1.2)销售量,气藏储采比大于20以上,气井生产负荷因子(天然气年产量/天然气年生产能力)不高于0.8的原则,以便气藏具有调峰生产能力。
天然气年生产能力=各个正常生产井的生产能力+后备井的生产能力。
11. 低渗(低流度)异常压力油藏注水注水时机;
答:
1) 对于压力系数低于0.8的异常低压油藏可获得较大注水压差,应采用超前注水;
2) 对于异常高压低饱和油藏,其天然遍地水能量往往不足,应推迟到地层压力降到
80%左右的静水压力前注水;
3) 对于异常高压高饱和油藏,其注水往往较为困难,因此注水越早对油藏开发效果越
有利,但须保证地层压力下降到静水柱压力之前开始注水以期达到较好的注水效果。
12. 油藏合理地层压力保持水平确定
答:
1) 储层埋深与合理地层压力保持水平关系,一般按80%左右的静水柱压力确定;
2) 地层流体物性与合理地层压力保持水平关系,应尽量确保地层原油粘度处于最小值;
3) 最小自然递减法确定合理地层压力保持水平,地层压力与油田自然递减率的关系曲
线上最小自然递减率所对应的压力值即为合理地层压力值;
4) 累积注采比与合理地层压力保持水平关系,临界累积注采比所对应的地层压力即为
合理地层压力值;
5) 稳产水平和极限产水率与合理地层压力保持水平关系,可用相关公式判断。
第三章 油气藏开发动态分析
1. 答:油气藏开发动态分析就是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以必要的图表和曲线形式,研究整理开发过程中获得的各种数据资料,逐步提高对油气藏地质特征和开发特征的认识,以便不断修正地质模型和相应的开发技术政策(或开发方案),使油气资源开发工作不断得到改进,并在严密的控制之下良性运行,实现油气藏高效合理开发
2. (1)系列试井(储层特征动态认识与描述);
(2).产吸剖面与油气井生产参数变化;
(3).物质平衡分析法;
(4).递减规律分析法;
(5).水驱特征曲线分析法;
(6).预测模型分析法。
根据不同动态分析目的,还要应用地震、地球物理测井、地球化学、气水动力学和气藏数值模拟等技术手段与方法,来分析油气藏生产动态,并由点(井)的监测、分析发展到整个油气田乃至成组油气田开发过程实施全面监测和分析。
. 动态分析七个方面内容
1) 储层连通性分析。
2) 流体性质分析。
3) 储量核实。
4) 驱动类型的确定。
5) 油气井、油气藏生产能力分析。
6) 油气藏开采状况、储量动用程度及剩余资源潜力分析。
7) 钻井,完井与采气工艺措施效果分析。
3. 低渗(流度)油藏采收率如何标定;
答:微分流管法结合相渗曲线标定;
4. 油藏综合含水率与采出程度关系改变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含水率与采出程度关系曲线是地层性质、油水性质、开发方式及工艺措施水平的函数。其中,地层性质、油水性质主要影响水驱油效率,可用岩心流动实验进行分析;而开发方式及工艺措施水平主要影响波及系数,可通过具体油藏相关开发技术政策分析。
5. 物质平衡方程与水驱特征曲线是状态,与时间无关;递减不是状态 而是与
时间有关,如何联系状态与时间的关系?
答:可以使用曲线位移法联合求解产量递减法与水驱特征曲线法,即利用线性试差使给定参数(c值)回归到一条直线上,得到正确直线后可用线性回归法确定另外参数(α、β),进而求出所有参数。
6. 与未来储量规划有什么关系?
7. 水驱特征曲线应用条件
答:
1) 水驱特征曲线只适用于注水开发油田的某个特定阶段;
2) 不同原油黏度对应不同的水驱曲线;
3) 水驱特征曲线的形态主要受油水黏度比的控制。
8. 如何评价措施效果?
答:水驱油田措施效果评价着重在于对比分析描述开发效果在措施前后的变化情况,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1) 状态对比法,即通过对比措施前后的开发效果指标之差来描述其措施效果;
RR2R1
2) 相应参数法,即在状态对比法的基础上,通过措施前后的开发效果指标差值与其可
能变化的最大值之比来描述措施的改善程度;
R
9. 产能递减与产量递减分析; R2R1 Rmax
答:在下游需求稳定的前提下,对于具体的油气田(井),产能递减伴随着整个开发过程,是不可逆的;而产量则可以通过产能建设或放大生产压差来保持稳定,当产能建设结束或无法进行稳产时,油气田(井)将不可避免地进入产量递减期,因而产量递减是对气田(井)产量处于自然递减的状态进行评价。产量递减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1) 指数递减(n=0)
2) 双曲递减(0
3) 调和递减(n=1)
4) 衰竭递减(n=0.5)
5) 直线递减(n=-1)
第一章 油气藏开发地质基础
1. 答:油气田地质特征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 构造特征:地壳或岩石圈各个组成部分的形态及其相互结合的方式和面貌特征的总称。因此我们需要搞清楚油气藏的构造类型及形态、断层性质及切割情况、裂缝密度及分布规律等问题;
2) 沉积环境与沉积相特征:即在物理、化学、生物上不同于相邻地区的一块地球表面与该表面上形成的沉积岩的组合与物质反应。我们需要了解各类沉积环境的联系与区别并且得出相应相态条件下的开发对策;
3) 储层特征:即可以储集和渗滤流体的岩层。我们需要知道储层非均质性、油层划分与对比等方面的问题
4) 油气藏特征:油气在地壳中聚集的基本单位,是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和油水界面。我们需要了其类型、压力系统、温度及岩石热力学性质、其中油气水的分布等知识。
2. (由上一题展开回答)
3. 地质模型的分类?*
答:按不同勘探开发阶段任务分为概念模型、静态模型、预测模型;
按油藏工程的需要分为储层结构模型、流动单元模型、储层非均质模型、岩石物性物理模型;
按油藏开采过程的特点可分为气藏模型、黑油模型、组分模型;
针对特殊油藏开采可建立热采模型、化学驱模型等。
4. 沉积相与油气田开发的关系?*
答:沉积相与油气田开发的关系如下:
1) 为编制好油气田开发方案提供地质依据;
2) 为培养高产井提供依据;
3) 为及时夺高产,实现产量接替提供依据;
4) 为合理划分动态分析区和进行动态分析提供依据;
5) 为选择挖潜对象,发挥工艺措施作用提供依据;
6) 为层系、井网及注水方式的调整提供依据;
第二章 油气藏开发技术政策
1.
答:
1) 具有不同的驱动类型及开发方式;
2) 具有不同的开发层系选择;
3) 具有不同的开发井网部署;
4) 具有不同的配产方式及开采速度;
5) 具有不同的注水时机与压力系统。
2. 高效开发一个油气田应该达到哪几个技术指标?
答:油气田开发的效果评价指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井网完善状况评价指标;
2) 产量及储采状况评价指标;
3) 水驱状况评价指标;
4) 影响效果因素指标;
5) 与开发效果无关的指标。
3. 每种驱动及开发方式的能量?
答:
1) 弹性驱动:依靠油层岩石和流体的弹性膨胀能进行原油驱动的方式;
2) 溶解气驱:油层压力低于饱和压力时,溶解状态的气体分离出的气泡膨胀而将石油
推向井底的驱动方式;
3) 水压驱动:当油藏有边水、底水时就会形成水压驱动,可以分为刚性水驱和弹性水
驱;
4) 气压驱动:当油藏存在气顶,气顶中的压缩气为驱油的主要能量时为气压驱动,可
分为刚性气驱和弹性气驱;
5) 重力驱动:对于一个无原始气顶和边底水的饱和或未饱和油藏,当期油藏储层的向
上倾斜度比较大时,就能存在并形成重力驱,靠原油自身的重力将油驱向井底即为重力驱动;
6) 综合驱动:即含有以上多种驱动方式的复合驱动方式。
4. 每种驱动及开发方式的基本动态特点?
答:见上册P98-P99。
5. 天然能量如何定量评价?
答:油藏天然能量大小可由以下两个物理量定量分析:
1) 无因次弹性产量比,是指目前平均地层压力下,压降对应的累积采油量与压降对应
的理论弹性产量之比;
NprNpBo
NBoiCt(pi-)
2) 单储压降,是指每采出1%地质储量的平均地层压降值。
Dprpi-p
N100N(pi-) 100Np
6. 试采特征分析内容及分析方法?
答:从试油获得工业油(气)流的井中,选出一部分井,进行试验性的采油。试采的目的是为了取得油井在不同生产条件下的各项资料,确定油田的产油能力、压力变化和掌握生产变化规律,为编制正式开采的开发方案提供依据。其分析内容如下:
1) 采前静压资料
2) 试采产量资料
3) 试采流压资料
4) 采后压力恢复资料
5) 油、气、水样
6) 高压物性资料
其分析方法有:
1) 连续自喷
2) 连续抽油
3) 间歇试采:间歇定产试采,间歇定压试采,套管捞油
7. 开发层系划分界限基于达西渗流,即只要有生产压差,纵向各层都能动用?
错,在特性不太良好的储层中存在非达西渗流,其中往往存在启动压力梯度,其将影响层间动用程度;
8. 低渗非达西渗流如何影响?
(见上一问题)
9. 产能与产量的差异;
答:在工程意义上,产量与产能具有本质的不同。产量是一个生产状态参数,反映油气田(井)的生产现状,产量既与油气田(井)的生产能力有关,也与下游需求有关。而产能是一个生产能力参数,反映油气田(井)目前的生产能力,且只与油气田(井)的生产能力有关。
10. 单井合理配产与油气藏合理开发速度关系?
答:气藏产能>产量>商品量>销售量;
气藏:一般要满足商品量=(1.1-1.2)销售量,气藏储采比大于20以上,气井生产负荷因子(天然气年产量/天然气年生产能力)不高于0.8的原则,以便气藏具有调峰生产能力。
天然气年生产能力=各个正常生产井的生产能力+后备井的生产能力。
11. 低渗(低流度)异常压力油藏注水注水时机;
答:
1) 对于压力系数低于0.8的异常低压油藏可获得较大注水压差,应采用超前注水;
2) 对于异常高压低饱和油藏,其天然遍地水能量往往不足,应推迟到地层压力降到
80%左右的静水压力前注水;
3) 对于异常高压高饱和油藏,其注水往往较为困难,因此注水越早对油藏开发效果越
有利,但须保证地层压力下降到静水柱压力之前开始注水以期达到较好的注水效果。
12. 油藏合理地层压力保持水平确定
答:
1) 储层埋深与合理地层压力保持水平关系,一般按80%左右的静水柱压力确定;
2) 地层流体物性与合理地层压力保持水平关系,应尽量确保地层原油粘度处于最小值;
3) 最小自然递减法确定合理地层压力保持水平,地层压力与油田自然递减率的关系曲
线上最小自然递减率所对应的压力值即为合理地层压力值;
4) 累积注采比与合理地层压力保持水平关系,临界累积注采比所对应的地层压力即为
合理地层压力值;
5) 稳产水平和极限产水率与合理地层压力保持水平关系,可用相关公式判断。
第三章 油气藏开发动态分析
1. 答:油气藏开发动态分析就是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以必要的图表和曲线形式,研究整理开发过程中获得的各种数据资料,逐步提高对油气藏地质特征和开发特征的认识,以便不断修正地质模型和相应的开发技术政策(或开发方案),使油气资源开发工作不断得到改进,并在严密的控制之下良性运行,实现油气藏高效合理开发
2. (1)系列试井(储层特征动态认识与描述);
(2).产吸剖面与油气井生产参数变化;
(3).物质平衡分析法;
(4).递减规律分析法;
(5).水驱特征曲线分析法;
(6).预测模型分析法。
根据不同动态分析目的,还要应用地震、地球物理测井、地球化学、气水动力学和气藏数值模拟等技术手段与方法,来分析油气藏生产动态,并由点(井)的监测、分析发展到整个油气田乃至成组油气田开发过程实施全面监测和分析。
. 动态分析七个方面内容
1) 储层连通性分析。
2) 流体性质分析。
3) 储量核实。
4) 驱动类型的确定。
5) 油气井、油气藏生产能力分析。
6) 油气藏开采状况、储量动用程度及剩余资源潜力分析。
7) 钻井,完井与采气工艺措施效果分析。
3. 低渗(流度)油藏采收率如何标定;
答:微分流管法结合相渗曲线标定;
4. 油藏综合含水率与采出程度关系改变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含水率与采出程度关系曲线是地层性质、油水性质、开发方式及工艺措施水平的函数。其中,地层性质、油水性质主要影响水驱油效率,可用岩心流动实验进行分析;而开发方式及工艺措施水平主要影响波及系数,可通过具体油藏相关开发技术政策分析。
5. 物质平衡方程与水驱特征曲线是状态,与时间无关;递减不是状态 而是与
时间有关,如何联系状态与时间的关系?
答:可以使用曲线位移法联合求解产量递减法与水驱特征曲线法,即利用线性试差使给定参数(c值)回归到一条直线上,得到正确直线后可用线性回归法确定另外参数(α、β),进而求出所有参数。
6. 与未来储量规划有什么关系?
7. 水驱特征曲线应用条件
答:
1) 水驱特征曲线只适用于注水开发油田的某个特定阶段;
2) 不同原油黏度对应不同的水驱曲线;
3) 水驱特征曲线的形态主要受油水黏度比的控制。
8. 如何评价措施效果?
答:水驱油田措施效果评价着重在于对比分析描述开发效果在措施前后的变化情况,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1) 状态对比法,即通过对比措施前后的开发效果指标之差来描述其措施效果;
RR2R1
2) 相应参数法,即在状态对比法的基础上,通过措施前后的开发效果指标差值与其可
能变化的最大值之比来描述措施的改善程度;
R
9. 产能递减与产量递减分析; R2R1 Rmax
答:在下游需求稳定的前提下,对于具体的油气田(井),产能递减伴随着整个开发过程,是不可逆的;而产量则可以通过产能建设或放大生产压差来保持稳定,当产能建设结束或无法进行稳产时,油气田(井)将不可避免地进入产量递减期,因而产量递减是对气田(井)产量处于自然递减的状态进行评价。产量递减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1) 指数递减(n=0)
2) 双曲递减(0
3) 调和递减(n=1)
4) 衰竭递减(n=0.5)
5) 直线递减(n=-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