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木偶戏的“活化石”——
苍南单档布袋戏
文化背景——苍南县概况:
苍南县位于浙江省最南端,濒临东海,与宝岛台湾遥遥相望。苍南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暖夏凉,年平均气温17.9℃,资源丰富,特产富饶,并以水产、矿产、旅游三大资源和四季柚、甜橙、茶叶三大名特优产品最具开发前景,尤其是长1800米的渔寮大沙滩为我国沿海大陆聚沙滩所罕见。
一、 简介:
“一语道出千古事,十指搬弄百万兵”,这是苍南布袋木偶戏戏棚上的一副对联,也是它最为形象的写照。流传于苍南闽南方言区的单档布袋木偶戏,是一种独特的民间戏曲表演形式。一座可由一个人挑着走的小戏台,内坐一个艺人,手、脚、嘴巴并用,便能热热闹闹演出一台戏。目前,苍南单档布袋戏已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基本特征:苍南单档布袋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吸收民间提线木偶戏的
艺术表现形式,融合民间曲艺说唱、讲书,民间文学、方言谚语等,形成了融戏剧、曲艺、民间文学等多种艺术形态相结合的一种独特的民间表演艺术。 主要价值:苍南单档布袋戏,是流传我国民间数百年的一种民间戏曲艺术,
是浙南民间戏坛的一朵奇葩;于明、清时期从闽南传入苍南,现在闽南已找不到布袋戏的踪迹,但在苍南却完整保存了布袋戏的原始形态,该戏种一般只需一个人,一个人唱白,一个人配乐,声情并茂,惟妙惟肖,生旦净末丑,悲欢离合尽在一人操纵之中,俗称一个人的戏班。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在全国同类艺术中已极为罕见,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
濒危状况:老艺人一年年在减少,读者在他们口头上的优秀传统剧目,因没
有及时记录,正面临消失的危险。目前,布袋戏艺人的平均年龄均在50岁以上。鲜有年轻人愿意学此传统技艺,现有艺人20余人。
二、 历史渊源
布袋戏起源于何时有多种说法。晋代王嘉《拾遗录》记载:“南陲之南,有扶娄国之国,其人善机巧变化„„或于掌中备百兽之乐,婉转屈曲于指间。人形或长数分,或复数寸,神怪倏忽,玄丽于时。 ”在敦煌莫高窟引窟中有画于盛唐的一幅壁画《弄雏》,画面上有一妇女举起手臂,运用指掌给孩子们作表演的情形。王嘉的有关记述和唐壁画所描绘的情景,与今之布袋戏有相似之处。如果它为同一表演形态,那么布袋戏的源起应在唐或晋之前。但没有发现更明确的记载,还是难以作为布袋戏始见于唐代之前的确证。清代李斗的《扬州画舫录》载
“„„以五指运三寸傀儡,金鼓喧嗔,词白则用叫颡子,均一人为之 ,谓之肩担戏。”《扬州画舫录》所记的“肩担戏”,表演形式上与布袋木偶戏已较为相同。清嘉庆年间刊本的《晋江县志》卷七十二,《风俗志·歌谣》:则有明确记载:“有习洞箫、琵琶,而节以拍者,盖得天地中声,前人不以为乐操土音,而以为御前清客,今俗所传弦管调是也。又如七子班,俗名土班,木头戏俗名傀儡。近复有掌中弄巧,俗名布袋戏。演唱一场,各成音节。”这是目前所知关于“布袋戏”称谓的最早记载。
三、 来历:
苍南的单档布袋戏的来历有北入说和南入说两种,但从其称谓、以演文戏为主的表演风格、用闽南方言道白、在闽南方言区域行演等方面看,应源于闽南布袋戏的南派即安溪派,相传在清中后期随福建移民引入。据艺人李步连介绍,苍南五凤乡人鲁洪是苍南单档布袋戏主要流派之一“五凤派”最早学艺于福建泉州的艺人。但由于历史久远,物是人非,布袋戏在闽南已演变为多档形式,现在闽南已找不到古老的单档布袋戏,因此在苍南得以保存的单档布袋戏的源流也只能追溯至清道光年间。
经普查,从道光年间至今,现苍南境内(原属平阳)还能查清50多位有姓有名的布袋戏艺人。这些艺人主要分为“灵溪派”和“五凤派”两个流派,两者各有表演特色,最为鲜明的差异表现在唱腔与执戏偶的方法上。
四、 艺术形态:
苍南单档布袋戏的戏棚是艺人随带的戏台,由上下两截组成,均可装可卸。搭装完整后,整个戏棚雕梁画栋,外观像一座富丽堂皇的戏楼,故又称“彩楼”;各部件拆卸后,可与戏偶、道具、乐器等装成箱担,由艺人一肩挑着行走。 完整的戏棚分前棚、后棚两部分,前棚又分棚顶(上)、小戏台(中)、棚下三部分。棚顶飞檐翘角,小戏台设在棚中间,台前的两角分立一台柱,柱上或雕盘龙,或镌楹联,当中悬一写有横批的匾额。戏台柱联有“金榜题名空富贵,洞房花烛假姻缘”、“一声呼出喜怒哀乐,十指摇动古今事由”、“有口无口口代口,是人非人人舞人”,“千里路途三五步,百万雄兵一二人”等内容,匾额上的横批一般为“黄粱梦”、“乐乐乐”、“清虚府”等。舞台中间隔以镂空雕花木板屏风,可供艺人透视台前戏偶表演情况;台屏左右出台口上各有小窗,可做天上神仙表演及戏中人物偷听他人讲话的表演区;屏风两侧设有供戏曲人物进出场的门。小戏台的下方以布幔遮掩,布幔上方绣有麒麟等吉祥物。
后棚既是艺人的戏偶表演区,又是操道具、戏偶换身的戏房,而且还是音乐伴奏的后场。棚后壁设有插或挂待出场的戏偶的横木,棚下有供艺人就座的戏笼或方凳,同时也是设置小鼓、大锣、小锣、大钹、三粒(板)等乐器的地方。
戏偶布袋戏偶分为木制的偶头、布制的偶身和木制的手、脚三部分。偶头一般用樟木、梧桐木等不易裂变的木材雕刻而成,脸谱造型除照不同年龄、性别雕刻外,也依照角色的个性上彩,用黑色代表粗鲁莽撞;红色代表忠心诚实;青色
代表阴险毒辣。戏偶的手用木雕成,分手掌与手指两部分,又有文手与武手之分。文手的手掌由上下两节相接而成,可扬起或下垂,以表现不同动作,掌心有铁丝圈成小圈,可以插入扇子、拂尘等道具;武手握拳、中空,用以插入道具(如各式武器)。武手、文手又分男手、女手,男手用拳头、巴掌造型,女手一般用莲花指掌造型。
一担布袋戏的全堂戏偶至少30个,多则百个。按身份可分为生、旦、花、丑、杂五类和神偶及打八仙的星偶(福禄寿禧四星君,财神、魁星、加官)等。田公元帅的角色是神偶,平时用作忠人、杂角和开幕、上下场中间休息报幕、闭幕、扫台的角色,它的雕制方式也与一般戏偶不同,眼、嘴均能活动,不穿戏装穿红色便服,戴礼帽或包红色头巾。歇戏装箱时,艺人要先装好其他戏偶,才装神偶,把神偶放在最上层“压阵”。
五、 表演模式 :
布袋戏是偶戏,无法依靠戏偶本身的面部神情与肢体进行精彩表演,且布袋戏的舞台台面是空的,戏偶的所有动作均靠艺人进行虚拟表演。因此,艺人除需掌握操偶基本动作外,尚需熟练运用各种角色的整冠、亮相、走台、坐定等身段操纵方法及跑马、对打、转枪、舞大刀、翻身等特技,来表现角色不同的行为与个性特征,如小旦的婀娜多姿、老生的稳重、武生的凛然威风、丑角的诙谐逗趣等。
苍南的单档布袋木偶戏演出以道白为主,故有“七分白,三分唱”的说法。道白运用闽南方言,短的语句仅一个字,长句则字数不限。语言亦俗亦雅,充满俚俗之趣,不时爆出当地方言中精炼而富哲理性的俗语,有时则运用一些文言句式来表现文人高官的高雅。演出时有诗句问答、对联或猜字。表演者不仅能袭用传统道白,还往往需要随机创作。
节奏唱腔多为七字句,灵溪派的唱腔特别是生角的唱腔,常用“二六”板,即前半句唱两个字,后半句唱六个字,全句八个字。生、旦、花、杂各有不同的唱腔,均以套用温州乱弹的唱腔为主,但亦可由表演者即兴发挥,灵活套用浙南民歌调、京剧、越剧唱腔等,亦可一台戏用多类唱腔。很多唱腔相当于顺口溜,女角的唱腔与浙南的渔鼓唱腔相似。表演时一人唱多角,不管是老生、小生、小旦、老旦,均由一个人以不同的变音法演唱,不仅能惟妙惟肖地唱出小旦的哀怨、小生的斯文、老生的沧桑、小丑的逗趣,让观众仅凭声音就能清楚分辨生、旦、净、末、丑的不同角色,还能通过声腔的抑扬顿挫和节奏的快慢,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年纪、处境与喜怒哀乐等。
苍南布袋戏中人物的出场,均有一段自我介绍式的道白,共六句,前两句称“台引”,后四句称“坐台白”,源于元杂剧,为布袋戏演出的特色之一。不同人物角色有不同的台引和坐台白。如文生出场,台引为“每日在书房,勤读诗文章”,坐台白:”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落砚池;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武生出场台引为“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坐台白为“自度年少武艺高,
学成拳棒与枪刀,他年若遂凌云志,镇国安邦显英豪”。坐台白毕,人物向观众交代身份,正式进入角色。
戏曲中的人物角色要出远门,如上京赴考等,出门之后要以唱路歌的形式过渡。不同人物有不同的路歌,如县官便衣出巡的路歌为:“一生为官要清廉,两榜进士能升侯;大公无私为百姓,四方不可坏生灵;五经尽通朝天子,六艺皆精见君王;七品官是民父母,八面威风共死生;九卿四相由民起,十载寒窗四向明。”自一道至十,目的地也走到了。
苍南单档布袋戏每场的演出时间一般为3个小时,中间有一次中场休息。此前,艺人往往要持神偶出场,先表演一段新闻诗,其内容一般围绕酒、色、财、气四个字,先起一个由头,再讲一段新闻,新闻取材于当地发生的新鲜事或有警世意义的事,具有劝人为善的内涵。不少艺人把讲新闻作为表现自己表演水平的一种手段。
苍南布袋戏的演出剧目有连台本、单本、插出等多种形式。连台本一部有2至30本,一般为10多本,可演一昼夜或10多天;单本一般为半日或一夜戏;插出为折子戏,是加演的剧目,一般为还愿戏、红白喜事的戏。布袋戏的剧目题材多为人情戏或公案戏,也有一部分宫廷戏及武侠戏,单本很少有长书大传本的历史戏。
剧目有手抄本传承的提纲本,也有一些社会流行的话本小说或仿刻曲艺说书本、词话本,此外还有艺人自编、口口相传的讲书本。主要传统剧目有《黄恩佩义》、《擂台报》等80多种、300余本。现代演出中,有时还要加演宣传性的小节目,如计划生育、禁毒、新农村建设等内容,均由艺人自编自唱。
六、 旅游开发
2008年6月5日至11日,碗窑古村落瓷文化举办旅游节,活动期间推出“祛毒集福”端午包粽子比赛、“天工妙手”手工制瓷技艺展演互动、碗窑瓷文化展、苍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片展、苍南县文物普查新发现图片展、苍南民间收藏品展、布袋戏、渔鼓演出以及美术、摄影创作采风等一系列活动。活动的前4天,就吸引了一万余人参加。
中国木偶戏的“活化石”——
苍南单档布袋戏
文化背景——苍南县概况:
苍南县位于浙江省最南端,濒临东海,与宝岛台湾遥遥相望。苍南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暖夏凉,年平均气温17.9℃,资源丰富,特产富饶,并以水产、矿产、旅游三大资源和四季柚、甜橙、茶叶三大名特优产品最具开发前景,尤其是长1800米的渔寮大沙滩为我国沿海大陆聚沙滩所罕见。
一、 简介:
“一语道出千古事,十指搬弄百万兵”,这是苍南布袋木偶戏戏棚上的一副对联,也是它最为形象的写照。流传于苍南闽南方言区的单档布袋木偶戏,是一种独特的民间戏曲表演形式。一座可由一个人挑着走的小戏台,内坐一个艺人,手、脚、嘴巴并用,便能热热闹闹演出一台戏。目前,苍南单档布袋戏已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基本特征:苍南单档布袋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吸收民间提线木偶戏的
艺术表现形式,融合民间曲艺说唱、讲书,民间文学、方言谚语等,形成了融戏剧、曲艺、民间文学等多种艺术形态相结合的一种独特的民间表演艺术。 主要价值:苍南单档布袋戏,是流传我国民间数百年的一种民间戏曲艺术,
是浙南民间戏坛的一朵奇葩;于明、清时期从闽南传入苍南,现在闽南已找不到布袋戏的踪迹,但在苍南却完整保存了布袋戏的原始形态,该戏种一般只需一个人,一个人唱白,一个人配乐,声情并茂,惟妙惟肖,生旦净末丑,悲欢离合尽在一人操纵之中,俗称一个人的戏班。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在全国同类艺术中已极为罕见,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
濒危状况:老艺人一年年在减少,读者在他们口头上的优秀传统剧目,因没
有及时记录,正面临消失的危险。目前,布袋戏艺人的平均年龄均在50岁以上。鲜有年轻人愿意学此传统技艺,现有艺人20余人。
二、 历史渊源
布袋戏起源于何时有多种说法。晋代王嘉《拾遗录》记载:“南陲之南,有扶娄国之国,其人善机巧变化„„或于掌中备百兽之乐,婉转屈曲于指间。人形或长数分,或复数寸,神怪倏忽,玄丽于时。 ”在敦煌莫高窟引窟中有画于盛唐的一幅壁画《弄雏》,画面上有一妇女举起手臂,运用指掌给孩子们作表演的情形。王嘉的有关记述和唐壁画所描绘的情景,与今之布袋戏有相似之处。如果它为同一表演形态,那么布袋戏的源起应在唐或晋之前。但没有发现更明确的记载,还是难以作为布袋戏始见于唐代之前的确证。清代李斗的《扬州画舫录》载
“„„以五指运三寸傀儡,金鼓喧嗔,词白则用叫颡子,均一人为之 ,谓之肩担戏。”《扬州画舫录》所记的“肩担戏”,表演形式上与布袋木偶戏已较为相同。清嘉庆年间刊本的《晋江县志》卷七十二,《风俗志·歌谣》:则有明确记载:“有习洞箫、琵琶,而节以拍者,盖得天地中声,前人不以为乐操土音,而以为御前清客,今俗所传弦管调是也。又如七子班,俗名土班,木头戏俗名傀儡。近复有掌中弄巧,俗名布袋戏。演唱一场,各成音节。”这是目前所知关于“布袋戏”称谓的最早记载。
三、 来历:
苍南的单档布袋戏的来历有北入说和南入说两种,但从其称谓、以演文戏为主的表演风格、用闽南方言道白、在闽南方言区域行演等方面看,应源于闽南布袋戏的南派即安溪派,相传在清中后期随福建移民引入。据艺人李步连介绍,苍南五凤乡人鲁洪是苍南单档布袋戏主要流派之一“五凤派”最早学艺于福建泉州的艺人。但由于历史久远,物是人非,布袋戏在闽南已演变为多档形式,现在闽南已找不到古老的单档布袋戏,因此在苍南得以保存的单档布袋戏的源流也只能追溯至清道光年间。
经普查,从道光年间至今,现苍南境内(原属平阳)还能查清50多位有姓有名的布袋戏艺人。这些艺人主要分为“灵溪派”和“五凤派”两个流派,两者各有表演特色,最为鲜明的差异表现在唱腔与执戏偶的方法上。
四、 艺术形态:
苍南单档布袋戏的戏棚是艺人随带的戏台,由上下两截组成,均可装可卸。搭装完整后,整个戏棚雕梁画栋,外观像一座富丽堂皇的戏楼,故又称“彩楼”;各部件拆卸后,可与戏偶、道具、乐器等装成箱担,由艺人一肩挑着行走。 完整的戏棚分前棚、后棚两部分,前棚又分棚顶(上)、小戏台(中)、棚下三部分。棚顶飞檐翘角,小戏台设在棚中间,台前的两角分立一台柱,柱上或雕盘龙,或镌楹联,当中悬一写有横批的匾额。戏台柱联有“金榜题名空富贵,洞房花烛假姻缘”、“一声呼出喜怒哀乐,十指摇动古今事由”、“有口无口口代口,是人非人人舞人”,“千里路途三五步,百万雄兵一二人”等内容,匾额上的横批一般为“黄粱梦”、“乐乐乐”、“清虚府”等。舞台中间隔以镂空雕花木板屏风,可供艺人透视台前戏偶表演情况;台屏左右出台口上各有小窗,可做天上神仙表演及戏中人物偷听他人讲话的表演区;屏风两侧设有供戏曲人物进出场的门。小戏台的下方以布幔遮掩,布幔上方绣有麒麟等吉祥物。
后棚既是艺人的戏偶表演区,又是操道具、戏偶换身的戏房,而且还是音乐伴奏的后场。棚后壁设有插或挂待出场的戏偶的横木,棚下有供艺人就座的戏笼或方凳,同时也是设置小鼓、大锣、小锣、大钹、三粒(板)等乐器的地方。
戏偶布袋戏偶分为木制的偶头、布制的偶身和木制的手、脚三部分。偶头一般用樟木、梧桐木等不易裂变的木材雕刻而成,脸谱造型除照不同年龄、性别雕刻外,也依照角色的个性上彩,用黑色代表粗鲁莽撞;红色代表忠心诚实;青色
代表阴险毒辣。戏偶的手用木雕成,分手掌与手指两部分,又有文手与武手之分。文手的手掌由上下两节相接而成,可扬起或下垂,以表现不同动作,掌心有铁丝圈成小圈,可以插入扇子、拂尘等道具;武手握拳、中空,用以插入道具(如各式武器)。武手、文手又分男手、女手,男手用拳头、巴掌造型,女手一般用莲花指掌造型。
一担布袋戏的全堂戏偶至少30个,多则百个。按身份可分为生、旦、花、丑、杂五类和神偶及打八仙的星偶(福禄寿禧四星君,财神、魁星、加官)等。田公元帅的角色是神偶,平时用作忠人、杂角和开幕、上下场中间休息报幕、闭幕、扫台的角色,它的雕制方式也与一般戏偶不同,眼、嘴均能活动,不穿戏装穿红色便服,戴礼帽或包红色头巾。歇戏装箱时,艺人要先装好其他戏偶,才装神偶,把神偶放在最上层“压阵”。
五、 表演模式 :
布袋戏是偶戏,无法依靠戏偶本身的面部神情与肢体进行精彩表演,且布袋戏的舞台台面是空的,戏偶的所有动作均靠艺人进行虚拟表演。因此,艺人除需掌握操偶基本动作外,尚需熟练运用各种角色的整冠、亮相、走台、坐定等身段操纵方法及跑马、对打、转枪、舞大刀、翻身等特技,来表现角色不同的行为与个性特征,如小旦的婀娜多姿、老生的稳重、武生的凛然威风、丑角的诙谐逗趣等。
苍南的单档布袋木偶戏演出以道白为主,故有“七分白,三分唱”的说法。道白运用闽南方言,短的语句仅一个字,长句则字数不限。语言亦俗亦雅,充满俚俗之趣,不时爆出当地方言中精炼而富哲理性的俗语,有时则运用一些文言句式来表现文人高官的高雅。演出时有诗句问答、对联或猜字。表演者不仅能袭用传统道白,还往往需要随机创作。
节奏唱腔多为七字句,灵溪派的唱腔特别是生角的唱腔,常用“二六”板,即前半句唱两个字,后半句唱六个字,全句八个字。生、旦、花、杂各有不同的唱腔,均以套用温州乱弹的唱腔为主,但亦可由表演者即兴发挥,灵活套用浙南民歌调、京剧、越剧唱腔等,亦可一台戏用多类唱腔。很多唱腔相当于顺口溜,女角的唱腔与浙南的渔鼓唱腔相似。表演时一人唱多角,不管是老生、小生、小旦、老旦,均由一个人以不同的变音法演唱,不仅能惟妙惟肖地唱出小旦的哀怨、小生的斯文、老生的沧桑、小丑的逗趣,让观众仅凭声音就能清楚分辨生、旦、净、末、丑的不同角色,还能通过声腔的抑扬顿挫和节奏的快慢,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年纪、处境与喜怒哀乐等。
苍南布袋戏中人物的出场,均有一段自我介绍式的道白,共六句,前两句称“台引”,后四句称“坐台白”,源于元杂剧,为布袋戏演出的特色之一。不同人物角色有不同的台引和坐台白。如文生出场,台引为“每日在书房,勤读诗文章”,坐台白:”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落砚池;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武生出场台引为“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坐台白为“自度年少武艺高,
学成拳棒与枪刀,他年若遂凌云志,镇国安邦显英豪”。坐台白毕,人物向观众交代身份,正式进入角色。
戏曲中的人物角色要出远门,如上京赴考等,出门之后要以唱路歌的形式过渡。不同人物有不同的路歌,如县官便衣出巡的路歌为:“一生为官要清廉,两榜进士能升侯;大公无私为百姓,四方不可坏生灵;五经尽通朝天子,六艺皆精见君王;七品官是民父母,八面威风共死生;九卿四相由民起,十载寒窗四向明。”自一道至十,目的地也走到了。
苍南单档布袋戏每场的演出时间一般为3个小时,中间有一次中场休息。此前,艺人往往要持神偶出场,先表演一段新闻诗,其内容一般围绕酒、色、财、气四个字,先起一个由头,再讲一段新闻,新闻取材于当地发生的新鲜事或有警世意义的事,具有劝人为善的内涵。不少艺人把讲新闻作为表现自己表演水平的一种手段。
苍南布袋戏的演出剧目有连台本、单本、插出等多种形式。连台本一部有2至30本,一般为10多本,可演一昼夜或10多天;单本一般为半日或一夜戏;插出为折子戏,是加演的剧目,一般为还愿戏、红白喜事的戏。布袋戏的剧目题材多为人情戏或公案戏,也有一部分宫廷戏及武侠戏,单本很少有长书大传本的历史戏。
剧目有手抄本传承的提纲本,也有一些社会流行的话本小说或仿刻曲艺说书本、词话本,此外还有艺人自编、口口相传的讲书本。主要传统剧目有《黄恩佩义》、《擂台报》等80多种、300余本。现代演出中,有时还要加演宣传性的小节目,如计划生育、禁毒、新农村建设等内容,均由艺人自编自唱。
六、 旅游开发
2008年6月5日至11日,碗窑古村落瓷文化举办旅游节,活动期间推出“祛毒集福”端午包粽子比赛、“天工妙手”手工制瓷技艺展演互动、碗窑瓷文化展、苍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片展、苍南县文物普查新发现图片展、苍南民间收藏品展、布袋戏、渔鼓演出以及美术、摄影创作采风等一系列活动。活动的前4天,就吸引了一万余人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