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沙漠进军

《向沙漠进军》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课文中采用的先总说后分说的说明顺序及分类别,列

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朗读的过程中,初步学会分析说明文的一般结构;体会

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改造沙漠的重大意义,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

【学习重难点】

重点:初步接触说明文,在学习本文的基础上,掌握说明文的一般知识;

难点:初步学会分析说明文的方法。

一、【课前预习】:

(一)、文体知识早知道-----说明文文体知识

(1)说明文的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

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2)说明文的分类:从说明内容上可以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事物说

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事理说明文旨在解释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

规律。

(3)说明文要抓住事物特征:所谓特征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只

有抓住特征才能说明白这一事物或事理的独特之处。

(4)说明文的要素:

A、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

的发展变化情况。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

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

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

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

造特征。

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形成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

明顺序。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

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等等。常见的逻辑

顺序有:1、现象—本质2主要—次要3概括—具体4原因—结果5从特点—用

B、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画图表、

引资料等。

C、说明语言: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

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特别要注意说明文中使用

的术语和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说明文的语言

要求准确和简明。有的说明文要讲究语言的平实,有的讲究语言的生动。但不论

是平实还是生动,都要求准确、简明,要注意说明文的科学性。

(二)、熟读课文,掌握下列指知识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充pâi( ) chěng( )强 肆nüâ( )

( ) ) )口

2、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义。

充沛:

逞强施威:

不毛之地:

3、了解与作者有关的文学常识:

本文的作者是( ),他是我国著名的( )家和( )

家。

4、抢读课文,自主学习

(1)、本文属于什么文体?

(2)、本文运用什么说明顺序?

(3)、哪几段写怎样向沙漠进军的问题?

(4)、除了怎样向沙漠进军之外,课文还写了什么内容?

二、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

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敌人之一,所到之处森林被摧毁,田园被蹂躏,面对不

可一世的劲敌,我们只有沉着应战,穷追猛打,才能收复失地,重建家园。向沙

漠进军,建绿色田园的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行动起来,奔赴战场。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交流预习情况,展示预习成果。

1、回顾说明文知识。

(1)说明文按说明对象分为 和 两种。本文属于 。

(2)说明顺序有 、 、 三种。

(3)常见说明方法有

2、交流上面列举的问题

3、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进行自主学习。

1、沙漠对人类有什么危害?

2、沙漠的武器、进攻方式?

3、文中提出了哪些治理沙漠的方法?

4、我们能否利用沙漠为人类造福?

(四)、品读课文,小组合作:

品析说明方法,赏析说明文语言

1、跳读课文,找出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试着分析其作用。

2、你能说说这些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如果删去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①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

②我国陕西榆林地区,雨量还充沛,在明末清初的时候是个天然草原区,没有多

少风沙。

你发现答题规律了吗:

你还能从文中找出这样的语句,试着分析一下吗?

(五)、归纳梳理

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六)、当堂达标

1、判断下面的句子都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1)、 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伏不动。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

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它们就从树上的窝里跑出来躲到树枝底下,或者逃

到别的的树上去。( )

(2)、 鲸的种类很多,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须鲸,没有牙齿;一类

是齿鲸,有锋利的牙齿。( )

(3)、 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呼气的时候浮出水面,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

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等肺里吸足了气,再潜入水中。( )

(4). 长须鲸刚生下来就有十多米长,七千公斤重,一天能长三十公斤到五十公斤,

两三年就可以长成大鲸。( )

2、 “一头成年的大熊猫每昼夜最少要吃15—20公斤竹子,排出了大量消化不

了的纤维素。”一句的“最少”一词能否删去,并请说明原因。

七、作业:

2008年的奥运会成功在我国首都北京举办,这是举世瞩目的一届体育盛会,

“北京”因此而闻名世界。然而,现在北京城仍然面临着沙尘暴的威胁,大家能

想想办法吗?把你的建议写下来。

《向沙漠进军》复习课导学案

复习目标: 1.积累生字。词语和文学常识。

2.能够准确的运用常见的说明方法。

3.进一步领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一.文学常识填空。

《向沙漠进军》的体裁是 ,作者 ,他是浙江上虞人,是

家 家。

二. 给下列画线的注音或写字 肆虐( )抵yù( )

逞( )强 干涸( )俨( )然 j í ( )水

三、解释画线的词语。

1.

2.

3.

4.

5.

四.选词填空

1 沙漠是人类最 的自然敌人之一。

A.顽强 B.残酷 C.顽固

2. 这个区域不断受到风沙的 ,有些部分逐渐变成荒漠了。

A.侵袭 B.侵略 C.侵占

3.一次大风沙 ,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甚至连根拔起。

A.袭击 B.进攻 C.偷袭

4. 但在沙漠中,因空气的蒸发,泥土的浸润,河流反而愈流愈小,终至于

不见。 A.干燥 B.干涸 C.干旱

5 . 所以要取得向沙漠进军的胜利,必须有 的水源。

A.充分 B.充足.C.充实

五、指出下列各句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1)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 )。

(2)沙漠地区空气干燥,日光的照射特別強烈。那里日照时间又特別长,

一年达到3000小时,而长江流域只有1500小时,华北地区也不过2500小时。

( )

(3)我国陜西榆林地区,雨量还充沛,在明末清初的时候是个天然草原区,

沒有多少风沙。( )

4 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减小风的力

量。„ „其次是培植草皮。有了草皮覆盖地面,即使有风,刮起的沙也不多,

这就减少了沙粒的来源。( )

5 地中海沿岸被称为西方文明礼貌的摇篮。古代埃及、巴比伦和希腊文明都

是在这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但两三千年来,这个区域不断受到风沙的侵占,有

些部分逐渐变成荒漠了。( )

6 我们有计划地向沙漠展开攻势,已经取得了若干成绩。新疆建设兵团在天

山南北建立国营农场,开沟挖渠,种麦种棉植树,那里原是不毛之地,现在一片

葱茏,俨然而成为绿洲。( )

六.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一)①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②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减小风

的力量。③风遇到防护林,速度就减小70%–80%。④到距离防护林等于林木高

度20倍的地方,风又恢复原来的速度。⑤所以防护林必须是并行排列的许多林

带,两列之间的距离不要超过林木高度的20倍。⑥其次是培植草皮。⑦有了草

皮覆盖地面,即使有风,刮起的沙也不多,这就减少了沙粒的来源。

1.这段文字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2.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3.抵御风沙袭击的办法是( )。

A.培植防护林B.种植林带C.培植草皮 D.培植防护林和草皮

4.这段文字的说明方法中最主要的是( )。

A.下定义作诠释列数字 B.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

C.作诠释列数字分类别D.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

5.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

A.从原因到结果 B.从主要到次要C.从现象到本质 D.从概括到具体

6.培植防护林的具体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列各组句与句之间的恰当关系是:

A.并列关系 B.解说关系 C.递进关系 D.因果关系

(1)第①②③④⑤与第⑥⑦句( )(2)第①句与第②③④⑤句( )

(3)第④句与第⑤句()(4)第⑥句与第⑦句()

9.文中加点词“主要”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10、防护林两列之间的距离为什么不能超过林木高度的20倍。(用文中的

原话回答)

(二)沙漠逞强施威所用的武器是风和沙。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

种可以称为“游击战”。狂风一起,沙粒随风 ,风愈大,沙的打击力愈强。

春天四五月间禾苗刚出土,正是狂风肆虐的时候。一次大风沙的袭击,可以把幼

苗全部打死,甚至连根拔起。沿长城一带风沙大的地区,农民要常常补种两面三

刀三次才能有点收获。一种可以称为“阵地战”,就是风 沙丘,缓缓前进,

沙丘的高度一般从几米到几十米,也有高达一百米以上的。沙丘的移动并不是整

体移动的。当风速达到每秒五米以上的时候,沙丘迎风面的沙粒就成批地随

风 ,从沙丘的底部移到沙丘的顶部,过了顶部,由于风速减弱,就在背风

面的坡上落下,所以部分沙粒的移动速度虽然相当快,每天可以移动几米到几十

米,可是整个沙丘波浪式地前进,移动速度并不快,每年不过五米到十米。几个

沙丘常常联在一起,成为沙丘链。沙丘的移动虽然慢,可是所到之处,森林全

被 ,田园全被 ,城郭变成______

1.概括这段文字说明内容。

2.这段文字说明的顺序是什么?

3.这段文字主要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

4、沿长城一带风沙大的地区,农民常常要补种两三次才能有点收获。”句中

“常常”一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

5、风沙进攻的这两种方式,各有怎样的危害?(用波浪线画出)

6、在文中横线上填空。

7、根据沙漠危害人类的特点,你认为向沙漠进军的方法有哪些?

《死海不死》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的目标: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能为保护地球良好的生态环境做贡献.

2、知识与能力目标:能理解死海的特点及其原因,认识数据说明的作用.

3、过程与方法目标:能体会本文说古道今,运用神话传说的说明事物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

1、学习几种常用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引用、作比较

2、学习由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的说明事理的顺序。

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游弋( ) 安然无恙( ) 谕( )告 携( )带 家眷( ) 干涸( )

2、解词:

安然无恙:

执迷不悟:

谕告:

游弋:

大惊失色:

3、下列解释是“死”的义项。请在下列句子中选择与之相应的义项,填在后面的括号里。

A. 失生去命 B.不顾性命、坚决 C. 不活动、不灵活 D. 不通的

E. 指“干涸” F. 古板 G. 没有生物

①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 )

②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 )

③„„真是“死海不死”。 ( )

④„„受神灵保佑,屡淹不死。( )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

在我们的印象中,大海是浩翰而美丽的。她带给我们多少神奇美丽的向往:柔软的沙滩,和煦的海风,金色的贝壳,光滑的鹅卵石,无不让人魂牵梦萦,那你知道吗?在亚洲的西部,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有一个海,这个海,同样让人流连忘返。但她的魁力却是与众不同的奇特的美。

二、自主合作学习:

1、出示学习目标

2、交流预习情况,展示预习成果

3、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死海得名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说它“不死”?

(3)死海中为什么没有鱼虾水草?为什么淹不死人?

(4)死海是怎样形成的?

(5)全文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三、点拨讲解

学法指导:学习说明文的一般方法:

应从以下内容入手:确定说明对象及说明对象的特点、弄清说明顺序、掌握说明方法、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四、练习测评

1、读第5-6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第5自然段讲述的是不是死海的成因?用原文回答。

(2)死海真正的成因是什么?

(3)作者是如何具体说明死海的形成的?

(4)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死海的形成。

2、读第7-8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 用书上的词语说明死海的过去、现在、将来。

(2)文中是怎样写死海对人体健康有利的?

(3)根据自己的课外知识能否回答海水有何治病功能?

3、读全文,用一段话来概括本课所介绍的对象、特征及说明方法。

五、布置作业

.假如你是一位导游,要向游客介绍死海,你将如何介绍才好呢?请你将课文中有关死海的信息重新整理一下,拟一个提纲。

板书设计:

咸度高 (现象——本质)

不死

《死海不死》 大裂谷

形成 矿物质多 (概括——具体)

蒸发 沉淀

附答案:

自主合作学习:

1、死海

2、不能有任何生物生存;淹不死人

3、咸度高;浮力大

4、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大裂谷 含盐多 蒸发、沉淀)

5、列数字 引用 举例子

练习测评

读第5-6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不是,这只是神话,是人们无法认识死海形成过程的一种猜测。

2、――死海的形成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

3、――具体说明:地理位置 → 长度、宽度、深度 → 源头 → 形成。

4、意思对即可

读第7-8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过去:荒凉。现在:生气。将来:干涸。

2、――死海上空艳阳高照,海面空气清新,含氧量高,对人体健康有利。

3、――海水中的盐类、矿物质丰富,具有比温泉更为理想的杀菌作用。(答案不唯一)

读全文,用一段话来概括本课所介绍的对象、特征及说明方法。

――说明对象是死海,其特征是咸度高,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引用资料的说明方法。

【课题】25、桃花源记

【课型】新授课

【教材分析】本课文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在当时具有鲜明的社会意义,写出了那个战乱年代的人们寻求幸福的美好愿望。教读本文,要注意作者是按照他的社会理想来编制故事情节的。注意掌握古今意义的不同及文章中的通假字;翻译课文;背诵全文。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译释课文,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熟读并背诵全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把握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要求学生运用想像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培养其想像能力和探究能力,逐步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

【学习重难点】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译释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诵读、品味、感悟

朗读感知课文内容,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再用归纳比较法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教师指导学生辩证地评价陶渊明的社会理想,最后熟读成诵,汲取文化营养。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1)查找作者资料,了解作者背景及相关作品。

(2)预习课文,扫除文字障碍,熟读课文。

2.教师准备:录音机、朗读磁带、小黑板或多媒体。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一)导语:

“世外桃源”是同学们熟知的一个成语,它出自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桃花源是怎样一个地方呢?为什么说它在“世外”呢?如果同学们想知道这一切,就让我们一起从《桃花源记》这篇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板书:桃花源记 陶渊明)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情况

1.简介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

(1)关于作者陶渊明: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2)关于作品: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此文包括“记”和“诗”两个部分。“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3)关于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当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1. 落实下列字词的读音:

俨(yǎn)然 豁(huî)然 阡陌(qiān mî) 垂髫(tiáo)

怡(yí)然 邑(yì)人 诣(yì)太守 便舍(shě)船 屋舍(shâ) 间(jiàn)隔

二、初读课文, 指导朗读

1.听读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品味进入意境,想像画面。

2. 教师进行朗读指导,从以下几方面要求:

a.字音要读准。

b.句读要分明,课文中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应读出对衬感来。如“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c.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如:“①问今是何世,②乃不知有汉,

③无

论魏晋;第①句读得略平缓.②③句读得有起伏;第①句与②③句间停顿略久,

②③句连接

要紧凑。这样能较好地读出感情意味。

(1) 学生齐读课文,要求声音要洪亮、节奏要准,要读出韵律。。

(2)学生个人朗读。

教师点评,表扬优点,指出不足。

(3)自由朗读,鼓励学生学生放声读,大胆读,力求有所提高。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请同学们试翻译课文。(以四人学习小组的形式,对照注释,试讲课文

每人翻译一句)

2、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明确:文中描绘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

的理想社会。

3、提问:桃花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用三个单音节词概括。

学生思考并交流。明确:美、乐、奇。

点拨讲解

教师提醒:

(1)学法指导:要将古汉语的单音节词翻译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如“鲜

——鲜嫩”、“美——美丽”、“交——交错” 不可望文生义。

(2)翻译句子时,先弄清句式特点、关键字的意思,然后做到准确,通顺,

省略的部分要补上。例如:“具答之,便要还家”具,详细;要通邀,邀请。(渔人)具答之,(桃源人)便要(渔人)还家 译文,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桃源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

(3)复述课文内容时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并插进一些话,是整个故

事连贯起来。

四、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师:请找出文中的一义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及本文中的成

语。

(1)一义多词:

悉如外人——具答之——咸来问讯——皆叹惋 ....

缘溪行——便扶向路 ..

便要还家——延至其家 ..

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2) 一词多义

舍: ①舍弃 便舍船 ②房子 屋舍俨然

寻: ①寻找 寻向所志 ②不久 寻病终

志: ①做标记 处处志之 ②标记 寻向所志

向: ①以前的、旧的 寻向所志 ②对着 眈眈相向

(3)古今异义词: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古义:妻和子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境地。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

不变。

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充足,不满。

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间隔——古义:隔离。今义:距离。

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如:这孩子俨然是个大

人。

(4)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5)四个“然”字词:

豁然 俨然 怡然 欣然

(6)7个成语:

世外桃源 落英缤纷 鸡犬相闻 怡然自乐 黄发垂髫 豁然开朗 无

人问津

五、学生齐读课文,并在此基础上背诵课文。

六、课堂检测

1、《桃花源记》的作者_______(朝代)_________

2、解释下列词语

屋舍俨然﹙ ﹚ 阡陌交通﹙ ﹚黄发﹙ ﹚垂髫﹙ ﹚

欣然规往﹙ ﹚ 皆叹惋﹙ ﹚便扶﹙ ﹚向路﹙ ﹚

3、古代词语有很多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辨析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

鲜美 交通 妻子

绝境 无论 如此

4、翻译句子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②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④不足为外人道也

七、布置作业。

“研讨与练习”第二题、第三题。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解释下列词语古今的不同含义

鲜美: 交通:

妻子: 绝境:

无论: 不足:

如此: 间隔:

二、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学生齐读课文,分步品味课文

1.想像桃源之“美”。

(1)指名朗读描写桃花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

(2)提问: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争相回答,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美好遐想。

2.理解桃源之“乐”。

(1)提问: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

源的“乐”?

(2)提问: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请你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看。

建议:教师可以记者采访的形式跟学生交流,学生以文中人物的身份设身处

地地感受桃源生活之乐。

3.评读桃源之“奇”。

提问:桃花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那么,

桃源“奇”在何处呢?阐述一下自己的认识,要尽量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1)“景”奇。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等。

(2)“人”奇。如:“悉如外人”、“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中人语云:

‘不

足为外人道也’”等等。

(3)“踪”奇。后人再去寻找桃源,都一无所获,不见踪影。

这些奇异之处,使课文情节曲致跌宕,思念环生,充满了神秘感,更增强了

人们对挑

花源的好奇和向往。

4.全班齐读课文,神游这个美丽欢乐而又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

三、背诵课文(个人背、同桌互查、教师抽查)。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师: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生讨论、交流。

明确: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

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五、巩固检测:

1、一词多义

舍: ① 便舍船 ② 屋舍俨然

寻: ① 寻向所志 ② 寻病终

志: ① 处处志之 ② 寻向所志

向: ① 寻向所志 ② 眈眈相向

2、解释古今异义词:

鲜美 交通

妻子 绝境

无论

3、翻译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4、作者寄托了怎样的理想社会?

六、课堂总结:

1. 学生谈收获。

2. 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七、布置作业。

八、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美 乐 奇

虚景实写,虚中有实

【课后反思】

巩固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⑴屋舍俨然﹙ ﹚⑵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⑶阡陌交通﹙ ﹚

⑷黄发垂髫﹙ ﹚ ⑸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⑹诣太守 ﹙ ﹚⑺此中人语云﹙ ﹚

2、读课文,自译课文,划出以下课下注释,掌握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⑴落英﹙ ﹚缤纷﹙ ﹚⑵屋舍俨然﹙ ﹚⑶阡陌交通﹙ ﹚ ⑷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⑸黄发﹙ ﹚垂髫﹙ ﹚⑹便要还家﹙ ﹚⑺皆叹惋﹙ ﹚ ⑻便扶﹙ ﹚向路﹙ ﹚ ⑼诣太守﹙ ﹚ ⑽寻向所志﹙ ﹚⑾欣然规往﹙ ﹚⑿寻病终﹙ ﹚⒀后遂无问津者﹙ ﹚

3、弄清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渔人甚异之 ②欲穷其林 ③ 悉 如外人

④咸来问讯 ⑤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⑥此中人语 云

4、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 。

①初极狭,才通人。

②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③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④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⑤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⑥不足为外人道也。

⑦后遂无问津者。

5、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6、把下面句子中的省略的词语补充出来。

(1)( )具答之 (2)( )问( )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3)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 )皆叹惋 (4)林尽( )水源

7、复述课文内容,渔人的行进路线:

___桃花源, ___桃花源, ___桃花源, __桃花源

8、知识点归纳

要求:小组内合作,归纳本课的文言知识点

(1).古今异义词:

鲜美 句子: 古义: 今义: 交通 句子: 古义: 今义: 妻子 句子: 古义: 今义:

绝境 句子: 古义: 今义: 无论 句子: 古义: 今义 不足 句子 古义: 今义;

(2).一词多义

舍: 便舍船( ) 屋舍俨然 ( )

寻: 寻向所志( )寻病终 ( )

志: 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

(3)通假字

便邀还家 通 , 。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不足为外人道也。

附录答案:

预习

6、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 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自主学习

行进路线: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复寻桃花源

(四)随堂练习

1、东晋 陶渊明

3、鲜美 古:鲜艳美丽 今:(菜肴、瓜果等等)滋味好

交通 古:交错相通 今: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统称,现仅指运输事业。 妻子 古:妻子儿女 今: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 古: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 古:不必说,更不必说 今:表条件关系的连词“不管”

如此 古:像这样 今:这样

三、练习测评

1、(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1)渔人 (2)村人 渔人 (3)其 村人(4)于

课题:《桃花源记》 课型:复习课 课时:一课时

主备人:李巧玲 审核人:初二语文组

复习目标:

1、积累陶渊明的有关常识。

2、积累文中重点的字、词、句。

3、会背诵、默写、翻译课文。

4、理解文章的内容与写法。

复习重点:

1、积累文中重点的字、词、句,

2、会背诵、默写、翻译课文。

3、理解文章的内容与写法。

复习难点:

1、理解文章的内容与写法。

复习方法:

1、 个人识记,过好整理关

2、强化背诵,过好名句默写关

3、小组合作,过好语句翻译关

4、教师点拨,过好赏析评价关

5、适当延伸,过好课外拓展关

复习过程:

一、 学生围绕目标自主复习,然后同桌之间互相提问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提问。

二、学生结合导学提纲,进行过关复习检查。

导学提纲:

一、文学常识积累

本文选自《 》,作者: ,又名: ,字: ,浔阳柴桑人, 著名诗人,我们学过他的文章有《 》,诗有《 》、《 》

答案:《陶渊明集》 陶渊明 潜 元亮 东晋 《五柳先生传》《 饮酒》《归园田居》

二、字词句积累

(一)、看拼音定汉字或看汉字写拼音

huî( )然开朗 屋舍( )俨然( ) 便舍船( )

阡陌交通( )( ) 黄发垂tiáo( ) yí然自乐( )

便要还家( )与外人间隔( ) 此中人语云( )

yì太守( ) 刘子骥( )

(二)、重点字词积累

1、缘溪行( )

2、落英缤纷( )

3、渔人甚异之( )

4、仿佛若有光( )

5、才通人( )

6、屋舍俨然( )

7、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8、阡陌交通( )

9、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10、具答之( )

11、咸来问讯 悉如外人( )( )

1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13、无论魏晋( )

14、皆叹惋( )

15、此中人语云( )

16、便扶向路

17、诣太守( )

18、寻向所志( )

19、欣然规往( )

20、寻病终( )

21、后遂无问津者( )

(三)、重点句子翻译

1、渔人甚异之

2、林尽水源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7、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9、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0、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11、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四)、一词多义

1、为:武陵人捕鱼为业( ) 不足为外人道也( )

仅有“敌船”为炎所焚( ) 《观潮》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

2、舍:便舍船( ) 屋舍俨然( )

3、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引凄异( )《三峡》

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4、寻:寻向所志( ) 寻病终( )

飞来山上千寻塔( )《登飞来峰》

5、志:寻向所志( )处处志之( )

6、向:便扶向路( )向吾不为斯矣( )《捕蛇者说》

7、之:忘路之远近( )渔人甚异之( )具答之( )

闻之,欣然规往( )

(五)、古今异义词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阡陌交通

3、无论魏晋

4、诣太守,说如此

5、不足为外人道也

6、芳草鲜美

7、问所从来

(六)、词类活用

渔人甚异之:(七)、通假字。

便要还家: 通 译为:

(八)、成语积累

表示“全、都”的词有:

(九)、文言句式

1、省略句式:

(1)、“便舍船,从口入”等于

(2)、“初极狭,才通人” 等于

(3、)“其中往来种作”等于

(4)、“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等于

(5)、“具答之” 等于

(6)、“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等于

2、判断句式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翻译:

(十)、理解性默写

1、描写桃花林优美景色的句子是:

2、描写桃花源内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3、表现桃源人精神风貌的句子是:

4、表现桃源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的句子是:

五、 内容及写法理解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意愿。

六、 阅读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

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2、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2分)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离开桃花源时,他“□□□□”,但再来寻找时还是“□□□□”。

3、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_______;(2)_______;(3)_______。(3分)

(二)阅读文言文,回答下面问题。

桃花源记(节选)

陶渊明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下面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B.悉如外人(熟悉)

C.便要还家(邀请) 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

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阡陌交通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B.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

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参考答案:(一)、 豁 shâ yǎn shě qiān mî 髫 怡yāo jiàn yù 诣 jì

(二)1、沿着2、繁多的样子3、以-----为异4、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5、仅6、整齐的样子7、类8、田间小路9、一起10、详细11、都;全,都12、妻子和儿女;与人世隔绝的地方13、不要说14、感叹、惋惜15、告诉

16、从前的、旧的17、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18、寻找19、计划20、不久21、渡口

(三)答案:1、渔人很惊异这种美景

2、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

3、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4、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5、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6、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写出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从这里出去过,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

7、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

8、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和饭菜来招待。

9、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说啊

10、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

11、听到这件事,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后来就没有探访的人了。

(四)答案:1、作为;对、向;被;是;雕刻2、离开;房屋3、类;连接;同“嘱”,嘱咐4、寻找;不久;古代的一种长度单位5、标记;做标记6、从前的、旧的;假如7、的,助词;代词,眼前的景象;代词,指村民们;代词,这件事

(五)答案:1、妻子: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山穷水尽的地步。

2、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及邮电事业的总称。

3、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4、如此:古义:像这样 今义:这样

5、不足: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充足,不够。

6、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

7、从来:古义:从哪里来 今义:从过去到现在

(六)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以-----为异

(七)答案:“要”通“邀”,解释为:邀请

(八)1、世外桃源。 意思: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豁然开朗。意思:形容由狭窄昏暗一下子变而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后突然明白。

3、无人问津。意思:比喻没有人过问或尝试。

表示“全、都”的词有:悉 并 咸 具 皆

(九)1、省略句式:

(1)、“便舍船,从口入”等于“(渔人)便舍船,从口入”。译为:(渔人)就丢下小船,从洞口进去。

(2)、“初极狭,才通人” 等于 “(小口)初极狭,才通人”。 译为:小口开始很狭小,仅容一个人通过。

(3、)“其中往来种作”等于“其中(人们)往来种作”。 译为: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

(4)、“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等于“(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译为: 桃源中人看见渔人,于是很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

(5)、“具答之” 等于“(渔人)具答之”。 译为:(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

(6)、“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等于“(村中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译为:(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等于“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村中人)皆叹惋”。 译为: 这渔人一件件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况,那些人听罢都感叹惊讶。

2、判断句式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翻译: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十)答案:1、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便要还家

4、,设酒杀鸡作食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六、阅读练习:

(一)答案1、答:(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这番经历

2、答:欲穷其林 怡然自乐 处处志之 不复得路

(需要强调的是,你必须用原文四字短语填写——请注意,每处都有双引号。如果因忽视双引号而丢分,你就是百里挑一了。)

3、提示:要从四个角度来考虑:一、环境方面(优美);二、物质方面(富足)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四、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答三点即可。这道题是分点的,不要简单地答:幸福。

(二)答案1、B解析:悉:全,都。

2、A解析:A.豁然:开阔或通达。8.交通:古:错杂相通;今:运输事业。C.绝境:古:与世隔绝的 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D.无论:古:更不要说;今: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3、C解析:这两句话不能表现桃花源人害怕世人打扰他们的生活。

《口技》复习课导学案

复习目标:

1、积累作者及《虞初新志》的有关常识。

2、积累文中重点的字、词、句。

3、会背诵、默写、翻译课文。

4、理解文章的内容与写法。

复习重点:

1、积累文中重点的字、词、句,

2、会背诵、默写、翻译课文。

3、理解文章的内容与写法。

复习难点:

1、理解文章的内容与写法。

复习方法:

1、 个人识记,过好整理关

2、强化背诵,过好名句默写关

3、小组合作,过好语句翻译关

4、教师点拨,过好赏析评价关

5、适当延伸,过好课外拓展关

复习过程:

一、 学生围绕目标自主复习,然后同桌之间互相提问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提问。

二、学生结合导学案,进行过关复习检查。

导学提纲: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 》,此书是____代__________编选的_______小说。本文作者______,字_______,______代顺治年间进士。

二、疏通文意

京中有善( )口技者。会( )宾客大宴( ),于厅事( )之东北角,施( )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众宾团坐( )。少顷( ),但( )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 )寂然( ),无敢哗( )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 )伸( ),其夫呓语( )。既而( )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 )儿乳( ),儿含乳( )啼,妇拍而( )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 )不止。当是时( ),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 )大儿声,一时( )齐发,众妙( )毕

( )备。满坐( )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微笑,默叹,以为妙( )绝( )。 未几( ),夫齁( )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 )有鼠作作索索( ),盆器倾侧( ),妇梦中咳嗽。宾客意( )少( )舒( ),稍稍( )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 )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 )力拉崩倒( )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又夹百千求救声,曳( )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 )人有百手,手有百指( ),不能指( )其一端

(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 )其一处也。于是( )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 )袖出臂,两股( )战战( ),几( )欲先走( )。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 )绝(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

三、字词句积累

(一)、看拼音写汉字或看汉字写拼音 无敢哗者( ) 犬吠( ) 呓语( ) xùxù不止( ) 夫叱大儿( ) hōu声( ) 几( )欲先走 中间( )力拉崩( )倒 yè( )屋许许( )声 意少( )舒

(二)、一词多义

1、善:京中有善口技者( ) 王曰:“善哉” ( )

2、乳:妇抚儿乳( ) 儿含乳啼( )

3、绝:以为妙绝( ) 群响毕绝( )

4、意:宾客意少舒( ) 醉翁之意不在酒( ) 目似瞑,意暇甚( )

5、指:手有百指( ) 不能指其一端( )

6、名:不能名其一处也( ) 名之者谁( )

7、坐:口技人坐屏障中( ) 满坐寂然( )

8、妙:以为妙绝( ) 众妙毕备( )

(三)、古今异义词

1

2

3

4

5、虽人有百手

6

(四)、词类活用

1

2

3、不能名其一处也

4

5

(五)、通假字:满坐寂然

(六)重点句子翻译

1、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2、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3、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4、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5、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6、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7、不能名其一处也

8、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9、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七)、本文表示事物的数量的词,比较古今的不同用法。

一( )人 一( )桌 一( )椅 一( )扇 一( )抚尺 两( )儿 百千( )人 百千( )犬 百( )手 百( )舌 百( )口

(八)、.表时间性的词语 1、“一时”:同时发生。2、“忽”,“忽然”:突然发生。3、“既而”:两事相继发生。4、“是时”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5、“少顷”、“俄而”、“未几”,在很短时间内发生。

四、文章内容考查

1、熟读首尾段,体会“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的作用。

在结构上:

在内容上:

2、课文中有哪几处描写了听众的精神和动作?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3、作者是怎样表现口技者高超技艺的?

4、口技表演描摹了几个场面?请进行简略概括?

5、课文除了直接从正面写表演的过程,还有侧面的衬托,哪些地方是 侧面描写?有何作用?

6、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段)

第二部分(2—4段)

第一层:(2段)

第二层:(3)

第三层:(4)

第三部分(5段)

7、概括本文的中心。

明确:这篇课文记叙了一场生动的口技表演。它着重描写了一家四口人深夜在卧室里发出的各种声响,以及一场大火场面中的各种声响,还写了听众的各种

反应。通过口技艺人的精彩表演,反映了我国民间艺人聪明才智和高超的艺术创造力。我们今天应当学习古代艺人这种对技艺精益求精、追求绝妙境界的精神

六、课堂练习:读短文回答问题

A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间:

(2)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 (3)几欲先走 走: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6分)

(1)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译文:

(2)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译文:

3、为表现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选文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下面所选各句属于侧面描写的是( )

A、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B、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C、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D、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七 、课后作业:

(一)、指出下列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及词性。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1、《口技》一文中“众妙毕备”一语中的“毕”字和下列词语中的“毕”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毕业典礼 B.毕生精力 C.丑态毕露

2、“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和下列词语中的“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莫名其妙 B.至理名言 C. 有名无实

3、写出两个与“不能名其一处也”的“名”字用法一致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

4、写出一个与“几欲先走”的“走”字用法一致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

D、 将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分别填在横线上。

A.少顷 B.既而 C.是时 D.一时 E.未几 F.忽 G.俄而 H.忽然

①表示突然发生:_____、_____②表示同时发生:_____③表示相继发生:_____④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_____⑤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_____、_____、_____⑹课文依次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三个情景,目的在于____,即是紧扣“京中有善口技者”中的一个“____”字。

E、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⑴遥闻深巷中犬吠 ⑵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向沙漠进军》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课文中采用的先总说后分说的说明顺序及分类别,列

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朗读的过程中,初步学会分析说明文的一般结构;体会

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改造沙漠的重大意义,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

【学习重难点】

重点:初步接触说明文,在学习本文的基础上,掌握说明文的一般知识;

难点:初步学会分析说明文的方法。

一、【课前预习】:

(一)、文体知识早知道-----说明文文体知识

(1)说明文的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

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2)说明文的分类:从说明内容上可以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事物说

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事理说明文旨在解释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

规律。

(3)说明文要抓住事物特征:所谓特征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只

有抓住特征才能说明白这一事物或事理的独特之处。

(4)说明文的要素:

A、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

的发展变化情况。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

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

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

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

造特征。

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形成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

明顺序。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

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等等。常见的逻辑

顺序有:1、现象—本质2主要—次要3概括—具体4原因—结果5从特点—用

B、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画图表、

引资料等。

C、说明语言: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

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特别要注意说明文中使用

的术语和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说明文的语言

要求准确和简明。有的说明文要讲究语言的平实,有的讲究语言的生动。但不论

是平实还是生动,都要求准确、简明,要注意说明文的科学性。

(二)、熟读课文,掌握下列指知识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充pâi( ) chěng( )强 肆nüâ( )

( ) ) )口

2、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义。

充沛:

逞强施威:

不毛之地:

3、了解与作者有关的文学常识:

本文的作者是( ),他是我国著名的( )家和( )

家。

4、抢读课文,自主学习

(1)、本文属于什么文体?

(2)、本文运用什么说明顺序?

(3)、哪几段写怎样向沙漠进军的问题?

(4)、除了怎样向沙漠进军之外,课文还写了什么内容?

二、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

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敌人之一,所到之处森林被摧毁,田园被蹂躏,面对不

可一世的劲敌,我们只有沉着应战,穷追猛打,才能收复失地,重建家园。向沙

漠进军,建绿色田园的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行动起来,奔赴战场。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交流预习情况,展示预习成果。

1、回顾说明文知识。

(1)说明文按说明对象分为 和 两种。本文属于 。

(2)说明顺序有 、 、 三种。

(3)常见说明方法有

2、交流上面列举的问题

3、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进行自主学习。

1、沙漠对人类有什么危害?

2、沙漠的武器、进攻方式?

3、文中提出了哪些治理沙漠的方法?

4、我们能否利用沙漠为人类造福?

(四)、品读课文,小组合作:

品析说明方法,赏析说明文语言

1、跳读课文,找出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试着分析其作用。

2、你能说说这些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如果删去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①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

②我国陕西榆林地区,雨量还充沛,在明末清初的时候是个天然草原区,没有多

少风沙。

你发现答题规律了吗:

你还能从文中找出这样的语句,试着分析一下吗?

(五)、归纳梳理

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六)、当堂达标

1、判断下面的句子都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1)、 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伏不动。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

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它们就从树上的窝里跑出来躲到树枝底下,或者逃

到别的的树上去。( )

(2)、 鲸的种类很多,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须鲸,没有牙齿;一类

是齿鲸,有锋利的牙齿。( )

(3)、 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呼气的时候浮出水面,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

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等肺里吸足了气,再潜入水中。( )

(4). 长须鲸刚生下来就有十多米长,七千公斤重,一天能长三十公斤到五十公斤,

两三年就可以长成大鲸。( )

2、 “一头成年的大熊猫每昼夜最少要吃15—20公斤竹子,排出了大量消化不

了的纤维素。”一句的“最少”一词能否删去,并请说明原因。

七、作业:

2008年的奥运会成功在我国首都北京举办,这是举世瞩目的一届体育盛会,

“北京”因此而闻名世界。然而,现在北京城仍然面临着沙尘暴的威胁,大家能

想想办法吗?把你的建议写下来。

《向沙漠进军》复习课导学案

复习目标: 1.积累生字。词语和文学常识。

2.能够准确的运用常见的说明方法。

3.进一步领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一.文学常识填空。

《向沙漠进军》的体裁是 ,作者 ,他是浙江上虞人,是

家 家。

二. 给下列画线的注音或写字 肆虐( )抵yù( )

逞( )强 干涸( )俨( )然 j í ( )水

三、解释画线的词语。

1.

2.

3.

4.

5.

四.选词填空

1 沙漠是人类最 的自然敌人之一。

A.顽强 B.残酷 C.顽固

2. 这个区域不断受到风沙的 ,有些部分逐渐变成荒漠了。

A.侵袭 B.侵略 C.侵占

3.一次大风沙 ,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甚至连根拔起。

A.袭击 B.进攻 C.偷袭

4. 但在沙漠中,因空气的蒸发,泥土的浸润,河流反而愈流愈小,终至于

不见。 A.干燥 B.干涸 C.干旱

5 . 所以要取得向沙漠进军的胜利,必须有 的水源。

A.充分 B.充足.C.充实

五、指出下列各句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1)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 )。

(2)沙漠地区空气干燥,日光的照射特別強烈。那里日照时间又特別长,

一年达到3000小时,而长江流域只有1500小时,华北地区也不过2500小时。

( )

(3)我国陜西榆林地区,雨量还充沛,在明末清初的时候是个天然草原区,

沒有多少风沙。( )

4 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减小风的力

量。„ „其次是培植草皮。有了草皮覆盖地面,即使有风,刮起的沙也不多,

这就减少了沙粒的来源。( )

5 地中海沿岸被称为西方文明礼貌的摇篮。古代埃及、巴比伦和希腊文明都

是在这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但两三千年来,这个区域不断受到风沙的侵占,有

些部分逐渐变成荒漠了。( )

6 我们有计划地向沙漠展开攻势,已经取得了若干成绩。新疆建设兵团在天

山南北建立国营农场,开沟挖渠,种麦种棉植树,那里原是不毛之地,现在一片

葱茏,俨然而成为绿洲。( )

六.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一)①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②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减小风

的力量。③风遇到防护林,速度就减小70%–80%。④到距离防护林等于林木高

度20倍的地方,风又恢复原来的速度。⑤所以防护林必须是并行排列的许多林

带,两列之间的距离不要超过林木高度的20倍。⑥其次是培植草皮。⑦有了草

皮覆盖地面,即使有风,刮起的沙也不多,这就减少了沙粒的来源。

1.这段文字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2.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3.抵御风沙袭击的办法是( )。

A.培植防护林B.种植林带C.培植草皮 D.培植防护林和草皮

4.这段文字的说明方法中最主要的是( )。

A.下定义作诠释列数字 B.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

C.作诠释列数字分类别D.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

5.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

A.从原因到结果 B.从主要到次要C.从现象到本质 D.从概括到具体

6.培植防护林的具体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列各组句与句之间的恰当关系是:

A.并列关系 B.解说关系 C.递进关系 D.因果关系

(1)第①②③④⑤与第⑥⑦句( )(2)第①句与第②③④⑤句( )

(3)第④句与第⑤句()(4)第⑥句与第⑦句()

9.文中加点词“主要”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10、防护林两列之间的距离为什么不能超过林木高度的20倍。(用文中的

原话回答)

(二)沙漠逞强施威所用的武器是风和沙。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

种可以称为“游击战”。狂风一起,沙粒随风 ,风愈大,沙的打击力愈强。

春天四五月间禾苗刚出土,正是狂风肆虐的时候。一次大风沙的袭击,可以把幼

苗全部打死,甚至连根拔起。沿长城一带风沙大的地区,农民要常常补种两面三

刀三次才能有点收获。一种可以称为“阵地战”,就是风 沙丘,缓缓前进,

沙丘的高度一般从几米到几十米,也有高达一百米以上的。沙丘的移动并不是整

体移动的。当风速达到每秒五米以上的时候,沙丘迎风面的沙粒就成批地随

风 ,从沙丘的底部移到沙丘的顶部,过了顶部,由于风速减弱,就在背风

面的坡上落下,所以部分沙粒的移动速度虽然相当快,每天可以移动几米到几十

米,可是整个沙丘波浪式地前进,移动速度并不快,每年不过五米到十米。几个

沙丘常常联在一起,成为沙丘链。沙丘的移动虽然慢,可是所到之处,森林全

被 ,田园全被 ,城郭变成______

1.概括这段文字说明内容。

2.这段文字说明的顺序是什么?

3.这段文字主要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

4、沿长城一带风沙大的地区,农民常常要补种两三次才能有点收获。”句中

“常常”一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

5、风沙进攻的这两种方式,各有怎样的危害?(用波浪线画出)

6、在文中横线上填空。

7、根据沙漠危害人类的特点,你认为向沙漠进军的方法有哪些?

《死海不死》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的目标: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能为保护地球良好的生态环境做贡献.

2、知识与能力目标:能理解死海的特点及其原因,认识数据说明的作用.

3、过程与方法目标:能体会本文说古道今,运用神话传说的说明事物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

1、学习几种常用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引用、作比较

2、学习由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的说明事理的顺序。

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游弋( ) 安然无恙( ) 谕( )告 携( )带 家眷( ) 干涸( )

2、解词:

安然无恙:

执迷不悟:

谕告:

游弋:

大惊失色:

3、下列解释是“死”的义项。请在下列句子中选择与之相应的义项,填在后面的括号里。

A. 失生去命 B.不顾性命、坚决 C. 不活动、不灵活 D. 不通的

E. 指“干涸” F. 古板 G. 没有生物

①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 )

②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 )

③„„真是“死海不死”。 ( )

④„„受神灵保佑,屡淹不死。( )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

在我们的印象中,大海是浩翰而美丽的。她带给我们多少神奇美丽的向往:柔软的沙滩,和煦的海风,金色的贝壳,光滑的鹅卵石,无不让人魂牵梦萦,那你知道吗?在亚洲的西部,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有一个海,这个海,同样让人流连忘返。但她的魁力却是与众不同的奇特的美。

二、自主合作学习:

1、出示学习目标

2、交流预习情况,展示预习成果

3、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死海得名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说它“不死”?

(3)死海中为什么没有鱼虾水草?为什么淹不死人?

(4)死海是怎样形成的?

(5)全文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三、点拨讲解

学法指导:学习说明文的一般方法:

应从以下内容入手:确定说明对象及说明对象的特点、弄清说明顺序、掌握说明方法、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四、练习测评

1、读第5-6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第5自然段讲述的是不是死海的成因?用原文回答。

(2)死海真正的成因是什么?

(3)作者是如何具体说明死海的形成的?

(4)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死海的形成。

2、读第7-8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 用书上的词语说明死海的过去、现在、将来。

(2)文中是怎样写死海对人体健康有利的?

(3)根据自己的课外知识能否回答海水有何治病功能?

3、读全文,用一段话来概括本课所介绍的对象、特征及说明方法。

五、布置作业

.假如你是一位导游,要向游客介绍死海,你将如何介绍才好呢?请你将课文中有关死海的信息重新整理一下,拟一个提纲。

板书设计:

咸度高 (现象——本质)

不死

《死海不死》 大裂谷

形成 矿物质多 (概括——具体)

蒸发 沉淀

附答案:

自主合作学习:

1、死海

2、不能有任何生物生存;淹不死人

3、咸度高;浮力大

4、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大裂谷 含盐多 蒸发、沉淀)

5、列数字 引用 举例子

练习测评

读第5-6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不是,这只是神话,是人们无法认识死海形成过程的一种猜测。

2、――死海的形成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

3、――具体说明:地理位置 → 长度、宽度、深度 → 源头 → 形成。

4、意思对即可

读第7-8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过去:荒凉。现在:生气。将来:干涸。

2、――死海上空艳阳高照,海面空气清新,含氧量高,对人体健康有利。

3、――海水中的盐类、矿物质丰富,具有比温泉更为理想的杀菌作用。(答案不唯一)

读全文,用一段话来概括本课所介绍的对象、特征及说明方法。

――说明对象是死海,其特征是咸度高,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引用资料的说明方法。

【课题】25、桃花源记

【课型】新授课

【教材分析】本课文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在当时具有鲜明的社会意义,写出了那个战乱年代的人们寻求幸福的美好愿望。教读本文,要注意作者是按照他的社会理想来编制故事情节的。注意掌握古今意义的不同及文章中的通假字;翻译课文;背诵全文。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译释课文,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熟读并背诵全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把握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要求学生运用想像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培养其想像能力和探究能力,逐步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

【学习重难点】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译释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诵读、品味、感悟

朗读感知课文内容,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再用归纳比较法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教师指导学生辩证地评价陶渊明的社会理想,最后熟读成诵,汲取文化营养。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1)查找作者资料,了解作者背景及相关作品。

(2)预习课文,扫除文字障碍,熟读课文。

2.教师准备:录音机、朗读磁带、小黑板或多媒体。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一)导语:

“世外桃源”是同学们熟知的一个成语,它出自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桃花源是怎样一个地方呢?为什么说它在“世外”呢?如果同学们想知道这一切,就让我们一起从《桃花源记》这篇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板书:桃花源记 陶渊明)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情况

1.简介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

(1)关于作者陶渊明: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2)关于作品: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此文包括“记”和“诗”两个部分。“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3)关于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当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1. 落实下列字词的读音:

俨(yǎn)然 豁(huî)然 阡陌(qiān mî) 垂髫(tiáo)

怡(yí)然 邑(yì)人 诣(yì)太守 便舍(shě)船 屋舍(shâ) 间(jiàn)隔

二、初读课文, 指导朗读

1.听读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品味进入意境,想像画面。

2. 教师进行朗读指导,从以下几方面要求:

a.字音要读准。

b.句读要分明,课文中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应读出对衬感来。如“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c.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如:“①问今是何世,②乃不知有汉,

③无

论魏晋;第①句读得略平缓.②③句读得有起伏;第①句与②③句间停顿略久,

②③句连接

要紧凑。这样能较好地读出感情意味。

(1) 学生齐读课文,要求声音要洪亮、节奏要准,要读出韵律。。

(2)学生个人朗读。

教师点评,表扬优点,指出不足。

(3)自由朗读,鼓励学生学生放声读,大胆读,力求有所提高。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请同学们试翻译课文。(以四人学习小组的形式,对照注释,试讲课文

每人翻译一句)

2、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明确:文中描绘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

的理想社会。

3、提问:桃花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用三个单音节词概括。

学生思考并交流。明确:美、乐、奇。

点拨讲解

教师提醒:

(1)学法指导:要将古汉语的单音节词翻译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如“鲜

——鲜嫩”、“美——美丽”、“交——交错” 不可望文生义。

(2)翻译句子时,先弄清句式特点、关键字的意思,然后做到准确,通顺,

省略的部分要补上。例如:“具答之,便要还家”具,详细;要通邀,邀请。(渔人)具答之,(桃源人)便要(渔人)还家 译文,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桃源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

(3)复述课文内容时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并插进一些话,是整个故

事连贯起来。

四、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师:请找出文中的一义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及本文中的成

语。

(1)一义多词:

悉如外人——具答之——咸来问讯——皆叹惋 ....

缘溪行——便扶向路 ..

便要还家——延至其家 ..

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2) 一词多义

舍: ①舍弃 便舍船 ②房子 屋舍俨然

寻: ①寻找 寻向所志 ②不久 寻病终

志: ①做标记 处处志之 ②标记 寻向所志

向: ①以前的、旧的 寻向所志 ②对着 眈眈相向

(3)古今异义词: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古义:妻和子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境地。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

不变。

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充足,不满。

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间隔——古义:隔离。今义:距离。

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如:这孩子俨然是个大

人。

(4)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5)四个“然”字词:

豁然 俨然 怡然 欣然

(6)7个成语:

世外桃源 落英缤纷 鸡犬相闻 怡然自乐 黄发垂髫 豁然开朗 无

人问津

五、学生齐读课文,并在此基础上背诵课文。

六、课堂检测

1、《桃花源记》的作者_______(朝代)_________

2、解释下列词语

屋舍俨然﹙ ﹚ 阡陌交通﹙ ﹚黄发﹙ ﹚垂髫﹙ ﹚

欣然规往﹙ ﹚ 皆叹惋﹙ ﹚便扶﹙ ﹚向路﹙ ﹚

3、古代词语有很多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辨析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

鲜美 交通 妻子

绝境 无论 如此

4、翻译句子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②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④不足为外人道也

七、布置作业。

“研讨与练习”第二题、第三题。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解释下列词语古今的不同含义

鲜美: 交通:

妻子: 绝境:

无论: 不足:

如此: 间隔:

二、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学生齐读课文,分步品味课文

1.想像桃源之“美”。

(1)指名朗读描写桃花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

(2)提问: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争相回答,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美好遐想。

2.理解桃源之“乐”。

(1)提问: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

源的“乐”?

(2)提问: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请你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看。

建议:教师可以记者采访的形式跟学生交流,学生以文中人物的身份设身处

地地感受桃源生活之乐。

3.评读桃源之“奇”。

提问:桃花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那么,

桃源“奇”在何处呢?阐述一下自己的认识,要尽量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1)“景”奇。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等。

(2)“人”奇。如:“悉如外人”、“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中人语云:

‘不

足为外人道也’”等等。

(3)“踪”奇。后人再去寻找桃源,都一无所获,不见踪影。

这些奇异之处,使课文情节曲致跌宕,思念环生,充满了神秘感,更增强了

人们对挑

花源的好奇和向往。

4.全班齐读课文,神游这个美丽欢乐而又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

三、背诵课文(个人背、同桌互查、教师抽查)。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师: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生讨论、交流。

明确: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

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五、巩固检测:

1、一词多义

舍: ① 便舍船 ② 屋舍俨然

寻: ① 寻向所志 ② 寻病终

志: ① 处处志之 ② 寻向所志

向: ① 寻向所志 ② 眈眈相向

2、解释古今异义词:

鲜美 交通

妻子 绝境

无论

3、翻译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4、作者寄托了怎样的理想社会?

六、课堂总结:

1. 学生谈收获。

2. 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七、布置作业。

八、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美 乐 奇

虚景实写,虚中有实

【课后反思】

巩固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⑴屋舍俨然﹙ ﹚⑵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⑶阡陌交通﹙ ﹚

⑷黄发垂髫﹙ ﹚ ⑸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⑹诣太守 ﹙ ﹚⑺此中人语云﹙ ﹚

2、读课文,自译课文,划出以下课下注释,掌握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⑴落英﹙ ﹚缤纷﹙ ﹚⑵屋舍俨然﹙ ﹚⑶阡陌交通﹙ ﹚ ⑷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⑸黄发﹙ ﹚垂髫﹙ ﹚⑹便要还家﹙ ﹚⑺皆叹惋﹙ ﹚ ⑻便扶﹙ ﹚向路﹙ ﹚ ⑼诣太守﹙ ﹚ ⑽寻向所志﹙ ﹚⑾欣然规往﹙ ﹚⑿寻病终﹙ ﹚⒀后遂无问津者﹙ ﹚

3、弄清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渔人甚异之 ②欲穷其林 ③ 悉 如外人

④咸来问讯 ⑤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⑥此中人语 云

4、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 。

①初极狭,才通人。

②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③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④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⑤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⑥不足为外人道也。

⑦后遂无问津者。

5、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6、把下面句子中的省略的词语补充出来。

(1)( )具答之 (2)( )问( )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3)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 )皆叹惋 (4)林尽( )水源

7、复述课文内容,渔人的行进路线:

___桃花源, ___桃花源, ___桃花源, __桃花源

8、知识点归纳

要求:小组内合作,归纳本课的文言知识点

(1).古今异义词:

鲜美 句子: 古义: 今义: 交通 句子: 古义: 今义: 妻子 句子: 古义: 今义:

绝境 句子: 古义: 今义: 无论 句子: 古义: 今义 不足 句子 古义: 今义;

(2).一词多义

舍: 便舍船( ) 屋舍俨然 ( )

寻: 寻向所志( )寻病终 ( )

志: 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

(3)通假字

便邀还家 通 , 。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不足为外人道也。

附录答案:

预习

6、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 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自主学习

行进路线: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复寻桃花源

(四)随堂练习

1、东晋 陶渊明

3、鲜美 古:鲜艳美丽 今:(菜肴、瓜果等等)滋味好

交通 古:交错相通 今: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统称,现仅指运输事业。 妻子 古:妻子儿女 今: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 古: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 古:不必说,更不必说 今:表条件关系的连词“不管”

如此 古:像这样 今:这样

三、练习测评

1、(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1)渔人 (2)村人 渔人 (3)其 村人(4)于

课题:《桃花源记》 课型:复习课 课时:一课时

主备人:李巧玲 审核人:初二语文组

复习目标:

1、积累陶渊明的有关常识。

2、积累文中重点的字、词、句。

3、会背诵、默写、翻译课文。

4、理解文章的内容与写法。

复习重点:

1、积累文中重点的字、词、句,

2、会背诵、默写、翻译课文。

3、理解文章的内容与写法。

复习难点:

1、理解文章的内容与写法。

复习方法:

1、 个人识记,过好整理关

2、强化背诵,过好名句默写关

3、小组合作,过好语句翻译关

4、教师点拨,过好赏析评价关

5、适当延伸,过好课外拓展关

复习过程:

一、 学生围绕目标自主复习,然后同桌之间互相提问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提问。

二、学生结合导学提纲,进行过关复习检查。

导学提纲:

一、文学常识积累

本文选自《 》,作者: ,又名: ,字: ,浔阳柴桑人, 著名诗人,我们学过他的文章有《 》,诗有《 》、《 》

答案:《陶渊明集》 陶渊明 潜 元亮 东晋 《五柳先生传》《 饮酒》《归园田居》

二、字词句积累

(一)、看拼音定汉字或看汉字写拼音

huî( )然开朗 屋舍( )俨然( ) 便舍船( )

阡陌交通( )( ) 黄发垂tiáo( ) yí然自乐( )

便要还家( )与外人间隔( ) 此中人语云( )

yì太守( ) 刘子骥( )

(二)、重点字词积累

1、缘溪行( )

2、落英缤纷( )

3、渔人甚异之( )

4、仿佛若有光( )

5、才通人( )

6、屋舍俨然( )

7、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8、阡陌交通( )

9、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10、具答之( )

11、咸来问讯 悉如外人( )( )

1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13、无论魏晋( )

14、皆叹惋( )

15、此中人语云( )

16、便扶向路

17、诣太守( )

18、寻向所志( )

19、欣然规往( )

20、寻病终( )

21、后遂无问津者( )

(三)、重点句子翻译

1、渔人甚异之

2、林尽水源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7、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9、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0、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11、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四)、一词多义

1、为:武陵人捕鱼为业( ) 不足为外人道也( )

仅有“敌船”为炎所焚( ) 《观潮》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

2、舍:便舍船( ) 屋舍俨然( )

3、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引凄异( )《三峡》

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4、寻:寻向所志( ) 寻病终( )

飞来山上千寻塔( )《登飞来峰》

5、志:寻向所志( )处处志之( )

6、向:便扶向路( )向吾不为斯矣( )《捕蛇者说》

7、之:忘路之远近( )渔人甚异之( )具答之( )

闻之,欣然规往( )

(五)、古今异义词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阡陌交通

3、无论魏晋

4、诣太守,说如此

5、不足为外人道也

6、芳草鲜美

7、问所从来

(六)、词类活用

渔人甚异之:(七)、通假字。

便要还家: 通 译为:

(八)、成语积累

表示“全、都”的词有:

(九)、文言句式

1、省略句式:

(1)、“便舍船,从口入”等于

(2)、“初极狭,才通人” 等于

(3、)“其中往来种作”等于

(4)、“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等于

(5)、“具答之” 等于

(6)、“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等于

2、判断句式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翻译:

(十)、理解性默写

1、描写桃花林优美景色的句子是:

2、描写桃花源内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3、表现桃源人精神风貌的句子是:

4、表现桃源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的句子是:

五、 内容及写法理解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意愿。

六、 阅读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

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2、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2分)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离开桃花源时,他“□□□□”,但再来寻找时还是“□□□□”。

3、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_______;(2)_______;(3)_______。(3分)

(二)阅读文言文,回答下面问题。

桃花源记(节选)

陶渊明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下面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B.悉如外人(熟悉)

C.便要还家(邀请) 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

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阡陌交通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B.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

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参考答案:(一)、 豁 shâ yǎn shě qiān mî 髫 怡yāo jiàn yù 诣 jì

(二)1、沿着2、繁多的样子3、以-----为异4、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5、仅6、整齐的样子7、类8、田间小路9、一起10、详细11、都;全,都12、妻子和儿女;与人世隔绝的地方13、不要说14、感叹、惋惜15、告诉

16、从前的、旧的17、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18、寻找19、计划20、不久21、渡口

(三)答案:1、渔人很惊异这种美景

2、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

3、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4、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5、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6、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写出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从这里出去过,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

7、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

8、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和饭菜来招待。

9、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说啊

10、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

11、听到这件事,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后来就没有探访的人了。

(四)答案:1、作为;对、向;被;是;雕刻2、离开;房屋3、类;连接;同“嘱”,嘱咐4、寻找;不久;古代的一种长度单位5、标记;做标记6、从前的、旧的;假如7、的,助词;代词,眼前的景象;代词,指村民们;代词,这件事

(五)答案:1、妻子: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山穷水尽的地步。

2、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及邮电事业的总称。

3、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4、如此:古义:像这样 今义:这样

5、不足: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充足,不够。

6、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

7、从来:古义:从哪里来 今义:从过去到现在

(六)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以-----为异

(七)答案:“要”通“邀”,解释为:邀请

(八)1、世外桃源。 意思: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豁然开朗。意思:形容由狭窄昏暗一下子变而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后突然明白。

3、无人问津。意思:比喻没有人过问或尝试。

表示“全、都”的词有:悉 并 咸 具 皆

(九)1、省略句式:

(1)、“便舍船,从口入”等于“(渔人)便舍船,从口入”。译为:(渔人)就丢下小船,从洞口进去。

(2)、“初极狭,才通人” 等于 “(小口)初极狭,才通人”。 译为:小口开始很狭小,仅容一个人通过。

(3、)“其中往来种作”等于“其中(人们)往来种作”。 译为: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

(4)、“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等于“(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译为: 桃源中人看见渔人,于是很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

(5)、“具答之” 等于“(渔人)具答之”。 译为:(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

(6)、“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等于“(村中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译为:(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等于“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村中人)皆叹惋”。 译为: 这渔人一件件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况,那些人听罢都感叹惊讶。

2、判断句式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翻译: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十)答案:1、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便要还家

4、,设酒杀鸡作食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六、阅读练习:

(一)答案1、答:(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这番经历

2、答:欲穷其林 怡然自乐 处处志之 不复得路

(需要强调的是,你必须用原文四字短语填写——请注意,每处都有双引号。如果因忽视双引号而丢分,你就是百里挑一了。)

3、提示:要从四个角度来考虑:一、环境方面(优美);二、物质方面(富足)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四、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答三点即可。这道题是分点的,不要简单地答:幸福。

(二)答案1、B解析:悉:全,都。

2、A解析:A.豁然:开阔或通达。8.交通:古:错杂相通;今:运输事业。C.绝境:古:与世隔绝的 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D.无论:古:更不要说;今: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3、C解析:这两句话不能表现桃花源人害怕世人打扰他们的生活。

《口技》复习课导学案

复习目标:

1、积累作者及《虞初新志》的有关常识。

2、积累文中重点的字、词、句。

3、会背诵、默写、翻译课文。

4、理解文章的内容与写法。

复习重点:

1、积累文中重点的字、词、句,

2、会背诵、默写、翻译课文。

3、理解文章的内容与写法。

复习难点:

1、理解文章的内容与写法。

复习方法:

1、 个人识记,过好整理关

2、强化背诵,过好名句默写关

3、小组合作,过好语句翻译关

4、教师点拨,过好赏析评价关

5、适当延伸,过好课外拓展关

复习过程:

一、 学生围绕目标自主复习,然后同桌之间互相提问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提问。

二、学生结合导学案,进行过关复习检查。

导学提纲: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 》,此书是____代__________编选的_______小说。本文作者______,字_______,______代顺治年间进士。

二、疏通文意

京中有善( )口技者。会( )宾客大宴( ),于厅事( )之东北角,施( )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众宾团坐( )。少顷( ),但( )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 )寂然( ),无敢哗( )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 )伸( ),其夫呓语( )。既而( )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 )儿乳( ),儿含乳( )啼,妇拍而( )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 )不止。当是时( ),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 )大儿声,一时( )齐发,众妙( )毕

( )备。满坐( )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微笑,默叹,以为妙( )绝( )。 未几( ),夫齁( )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 )有鼠作作索索( ),盆器倾侧( ),妇梦中咳嗽。宾客意( )少( )舒( ),稍稍( )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 )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 )力拉崩倒( )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又夹百千求救声,曳( )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 )人有百手,手有百指( ),不能指( )其一端

(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 )其一处也。于是( )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 )袖出臂,两股( )战战( ),几( )欲先走( )。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 )绝(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

三、字词句积累

(一)、看拼音写汉字或看汉字写拼音 无敢哗者( ) 犬吠( ) 呓语( ) xùxù不止( ) 夫叱大儿( ) hōu声( ) 几( )欲先走 中间( )力拉崩( )倒 yè( )屋许许( )声 意少( )舒

(二)、一词多义

1、善:京中有善口技者( ) 王曰:“善哉” ( )

2、乳:妇抚儿乳( ) 儿含乳啼( )

3、绝:以为妙绝( ) 群响毕绝( )

4、意:宾客意少舒( ) 醉翁之意不在酒( ) 目似瞑,意暇甚( )

5、指:手有百指( ) 不能指其一端( )

6、名:不能名其一处也( ) 名之者谁( )

7、坐:口技人坐屏障中( ) 满坐寂然( )

8、妙:以为妙绝( ) 众妙毕备( )

(三)、古今异义词

1

2

3

4

5、虽人有百手

6

(四)、词类活用

1

2

3、不能名其一处也

4

5

(五)、通假字:满坐寂然

(六)重点句子翻译

1、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2、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3、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4、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5、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6、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7、不能名其一处也

8、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9、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七)、本文表示事物的数量的词,比较古今的不同用法。

一( )人 一( )桌 一( )椅 一( )扇 一( )抚尺 两( )儿 百千( )人 百千( )犬 百( )手 百( )舌 百( )口

(八)、.表时间性的词语 1、“一时”:同时发生。2、“忽”,“忽然”:突然发生。3、“既而”:两事相继发生。4、“是时”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5、“少顷”、“俄而”、“未几”,在很短时间内发生。

四、文章内容考查

1、熟读首尾段,体会“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的作用。

在结构上:

在内容上:

2、课文中有哪几处描写了听众的精神和动作?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3、作者是怎样表现口技者高超技艺的?

4、口技表演描摹了几个场面?请进行简略概括?

5、课文除了直接从正面写表演的过程,还有侧面的衬托,哪些地方是 侧面描写?有何作用?

6、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段)

第二部分(2—4段)

第一层:(2段)

第二层:(3)

第三层:(4)

第三部分(5段)

7、概括本文的中心。

明确:这篇课文记叙了一场生动的口技表演。它着重描写了一家四口人深夜在卧室里发出的各种声响,以及一场大火场面中的各种声响,还写了听众的各种

反应。通过口技艺人的精彩表演,反映了我国民间艺人聪明才智和高超的艺术创造力。我们今天应当学习古代艺人这种对技艺精益求精、追求绝妙境界的精神

六、课堂练习:读短文回答问题

A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间:

(2)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 (3)几欲先走 走: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6分)

(1)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译文:

(2)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译文:

3、为表现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选文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下面所选各句属于侧面描写的是( )

A、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B、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C、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D、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七 、课后作业:

(一)、指出下列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及词性。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1、《口技》一文中“众妙毕备”一语中的“毕”字和下列词语中的“毕”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毕业典礼 B.毕生精力 C.丑态毕露

2、“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和下列词语中的“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莫名其妙 B.至理名言 C. 有名无实

3、写出两个与“不能名其一处也”的“名”字用法一致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

4、写出一个与“几欲先走”的“走”字用法一致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

D、 将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分别填在横线上。

A.少顷 B.既而 C.是时 D.一时 E.未几 F.忽 G.俄而 H.忽然

①表示突然发生:_____、_____②表示同时发生:_____③表示相继发生:_____④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_____⑤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_____、_____、_____⑹课文依次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三个情景,目的在于____,即是紧扣“京中有善口技者”中的一个“____”字。

E、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⑴遥闻深巷中犬吠 ⑵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相关内容

  • 向沙漠进军阅读答案
  • 阅读 向沙漠进军 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有史以来,人类就同沙漠不断地斗争.但是从古代的传说和史书的记载看来,过去人类没有能征服沙漠,若干住人的地区反而为沙漠所并吞. 地中海沿岸被称为西方文明的摇篮.古代埃及.巴比伦和希腊的文明都是在这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但是两三千年来,这个区域不断受到风沙 ...

  • 奇形怪状的植物阅读答案
  • 奇形怪状的植物 沙漠气候特别干燥.大部分地区一年的降雨量不足25毫米,真是"滴雨贵如金",而蒸发量却比降雨量多几倍甚至十倍.在这样干旱的地方,植物可怎样生长呢? 有办法.沙漠里的植物长期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中,"锻炼"出了一套适应干旱的特殊本领,它们能节约用水和充 ...

  • 治理沙漠化论文开题报告
  •   摘要:欲治理荒漠化,必须从解决人的因素入手,解决人的生存与出路是治本,其余措施是治标。在那些治理难、成效不显的“硬骨头”地区,最好的办法是“人退”,减少人为的压力,让自然去修复。即使在那些古老的沙漠地区也不会造成太大的危害,因为那些戈壁上有一层天然硬壳、古沙漠上有一层天然面膜,只要我们不去碰它, ...

  • 说明文基础知识
  • 说明文基础知识 一.说明文的定义 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传授知识为根本任务,以解释说明事物的发生.发展.功能为主要目的的文体. 二.说明文的四大要素 说明对象 说明特征 说明方法 说明顺序 (一).说明对象:(1)具体事物(称为事物说明文)(2)抽象的事物(称为事理说明文) (二).说明特征: ...

  • 创新能力的途径
  •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已成为素质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行教育教学改革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那么,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1.鼓 ...

  • 说明文与议论文
  • 说明文与议论文 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考试题型,掌握基本技巧. 能力目标 总结解题思路,提高解题能力. 二.重点.难点: 重点 1.说明文阅读. 2.议论文阅读. 难点 说明文和议论文的语言. 三.重点解读分析: 说明文阅读 1.有关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1)说明文的概念: (2)说明文的分 ...

  • 说明文阅读方法及知识点
  • 说明文阅读方法及知识点 说明文的阅读,要明确有关的知识点,把握其文体特征. 一.说明文的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二.说明文的分类:按照不同的标准,说明文可分不同的类别. 1.通常,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 ...

  • 说明文阅读知识点
  • 说明文知识点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 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 说明文实用性很强,它包括广告.说明书.提要.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科学小品等. 通常情况下,说明文大致包括三种具体样式: 一.带有一定文艺性的,指科学小品 如&l ...

  • 初中说明文阅读训练2附答案
  • 说明文基础知识 一. 说明文的概念: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说明事物的特征,或阐明事理,目的是 给人以知识. 二.说明文的分类: 1.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 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 物的形体特征,如<中国石拱桥>:事理说明文旨在解释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