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概述(内容)

礼仪概述

鄂伦春族人的熊崇拜礼仪

我国东北地区长期以来居住着一批鄂伦春族居民,他们在解放前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仍然沿袭着一些原始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礼仪习俗——熊崇拜。打猎时如果捕到了熊,部族成员要先在一起痛哭一场,再吃熊肉。吃完熊肉后再哭一场,对熊的骨骼等剩余部分实行“天葬”。

评析:鄂伦春族人的这种原始的熊崇拜礼仪习俗,是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说法的一个佐证。

资料来源:马幼莲《现代社交礼仪》北京出版社 2007

第一节 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一、“礼仪之邦”的由来

(一)周公制礼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美称。儒家肯定“周公制礼作乐”周公,(姬旦)为周朝的开国元勋、大思想家,是礼法和典章的创造者、东方文化的奠基人。《周礼》一书,相传为周公所著,《周礼》即周公制礼,是习惯法的规范化,共五礼: 吉礼(祭祀礼节)、凶礼(悼念、慰问礼节)、宾礼(朝聘会同、接见诸侯礼节)、军礼(征伐礼节)、嘉礼(饮宴婚冠、吉庆活动礼节)。此书记载着作者的政治思想,此后,历代统治阶级将《周礼》一书列为儒家重要经典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二)经典“礼”著

我国最早的三部礼书是《周礼》、《仪礼》、《礼记》。

1、《周礼》。这是一部记载典章制度的古代文献,分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等六篇,共计四十二卷。《汉书》有《周官》经六篇、传四篇的记载。东汉马融、郑玄为其作注称《周官礼》,唐代贾公彦作疏始用《周礼》之名。《周官》、《周礼》两名曾通用过一段时间,宋朝以后统称为《周礼》。

2、《仪礼》。《礼记 、中庸》里指出:“王天下有三重焉”。即仪礼、度、

考文。意思是说治理天下最重要的三件事情是议订礼仪,制订法度,考订文字规范。中国古代在《仪礼》中记载有关于婚姻程序的六礼,如纳采(收男家之礼)、问名(问女方生辰)、纳吉(卦问吉否)、纳征(缴币立婚约)、请期(择娶吉日)、亲迎(迎妇归家)。

3、《礼记》。两千多年前孔子在《礼记》里已经明确指出:“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吃喝拉撒睡这是连动物每天都必须做的事情,即便人类从猿进化成了人,这些典型的“形而下”行为在自然规律的要求下,不仅延续下来,而且没有本质的变化。“门神”一词最初出现在西汉儒家经典《礼记》之中 其中:《丧大记》云:“君„„礼门神也”。 汉代已有贴门神的习俗,对门神进行描绘记载的是《汉书、广川王传》书中曰:汉代广川王去疾殿门上贴有古代勇士成庆画像。

二 、“礼”源自儒家思想

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曾提出了:“不学礼,无以立”。他明确告诫弟子“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之所以如此重视“礼”,因为“礼”代表了孔子理想中的一种政治局面,他认为用“礼”来治理国家,比用“法”来治理国家更有说服力。后来,孔子还专程赴周向老子请教礼。孔子非常重视学生在日常行为方面的培养教育,他要求学生衣冠整齐,走有走的样子,坐有坐的姿势,为人处世要彬彬有礼,温文尔雅。《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其中六艺指的是以“礼”为首的:“礼”(礼仪)、“乐”(音乐)、“射”(骑射)、“御”(驾车)、“书”(书法)、“数”(数学)六项教育内容。

孟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德主刑辅”的思想,突出强调德政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实行德治,重礼仪教化,方能统一天下。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注重人的一生教育,使人人心中有个做大丈夫的理想。遇到困难、穷苦,想正规的致富之法,为人处世有个基本的道德底线。孟子还说:“人有恻隐之心,有羞恶之心,有辞让之心,有是非之心。”人为什么有这四种心呢?这是因为人要在年少的时候亲近良师益友学习礼仪。

儒家另一位代表荀子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我国自古就是诚信之邦、礼仪之邦,孔子和荀子都对诚信有精辟的阐释,而且一直影响着我们。荀子还强调说“和则一,一则多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孔子说:“和为贵”;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以上都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经典。

三 、礼的起源与发展

(一)礼的起源

中国古代礼文化是礼乐文化,礼在中国古代社会起重要作用。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文化传统源远流长。礼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渊源和基质也有着悠久的历史,研究中国古文化必须以研究礼乐文化为基础。但是,礼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一种说法,将礼归纳为五种起源说。一是天神生礼仪,二是礼为天地人的统一体,三是礼产生于人的自然本性,四是礼为人性和环境矛盾的产物,五是礼生于理,起源于俗。另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礼起源于上古时代巫师的祭祀活动。礼产生之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礼属于上层建筑,是与社会经济基础想适应的。礼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最早产生于人与人的交往之中。在原始社会时期,同一民族的成员在共同的狩猎、采集、饮食生活中所形成的习惯性语言、动作,构成了礼的最初萌芽。在原始社会中,人们常常有意无意地用一些象征性动作来表示他们的意向、感情。这些动作有的后来成为社会生活的习惯,并常常被用做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社会组织和加强部落之间联系的手段。原始社会的礼只能是萌牙状态。正式形成应当始于奴隶社会。这时的“礼”被打上阶级的烙印。为维护奴隶主的统治,奴隶主将原始的宗教礼仪发展成为符合奴隶社会需要的礼制,并专门制定了一套礼的形式制度。统治阶级利用其中的某些习惯加以改变和发展,逐渐形成各种正规的“礼”。

宋代将封建社会礼仪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出现了以程颢程颐和朱熹的理学为代表的天理论。这种理论认为自然界天地万物无不体现天理,而人性的本质就是天理的体现。

明、清两朝延续了宋代以来的封建礼仪并有所发展,家庭礼仪制更进一步严明的将人的行为限制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范畴,从而使封建礼仪更加完善。

封建社会的礼仪,标志着礼仪已进入了一个发展、变革时期。在这一时期,礼仪的明显特征,就是将人们的行为纳入了封建道德的轨道,形成了以儒家学派学说为主导的正统的封建礼教,如“三纲五常”等 。封建礼仪中的“君权神授”

夸大神化了的帝王权利,而“三纲五常”则妨碍了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阻挠了人类社会的平等交往。礼仪在这个时期成了窒息人们思想自由的精神枷锁

小资料

我国古代礼仪与现代礼仪的差异

从总体上讲,现代礼仪与我国古代礼仪存在三点差异:一、两者的基础不同。古代礼仪是以封建等级制度为基础的,现代礼仪虽承认身份差异,但更强调人格平等、社会平等,并且以尊重人作为自己的立足点与出发点。二、两者的目标不同。古代礼仪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为目的,而现代礼仪则重在追求人际交往的和谐与顺利。三、两者的范围不同。古代礼仪所讲究的是“礼不下庶人”,因而与平民百姓无关,而现代礼仪则适用于任何交际活动的参与者。 资料来源: 金正昆《涉外礼仪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二)礼的发展

礼的起源时期——夏朝以前(公元前21世纪以前)。原始的政治礼仪、敬神礼仪、婚姻礼仪等在这个时期已有了雏形,但尚不具备阶级性。

礼的形成时期——夏、商、西周三代(公元前21世纪—前771年)。在这个阶段,中国第一次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家礼仪与制度,提出了许多极为重要的礼仪概念,如“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等,确立了崇古重礼的文化传统。

礼的变革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1年—前221年)。这一时期学术界百家争鸣,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系统地阐述了礼的起源、本质和功能,第一次在理论上全面而深刻地论述了社会等级秩序划分及其意义。

礼的强化时期——秦汉到清末(公元前221年—公元1911年)。这一时期的重要特点是尊君抑臣、尊夫抑妇、尊父抑子、尊神抑人。

知识链接

中国古代礼仪

■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

四。古代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

或“甫”字表示男性,构成男子字的全称,如伯禽父、仲尼父、叔兴父等。

■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孔子非常重视孝悌,把孝悌作为实行“仁”的根本,提出“三年无改于父道”、“父母在,不远游”等一系列孝悌主张。孟子也把孝悌视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秦汉时的《孝经》则进一步提出:“孝为百行之首。”儒家提倡孝悌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宗法等级秩序。

■《礼记〃冠义篇》说道:“故冠而后服备,服备后而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因此,可说此为成年礼主要目标,藉衣服外在的改变,使人愈来愈尊贵,目的在诱导行礼者的志向也要愈来愈大才行。我国先秦的成年礼以服饰改变为其最大特征,而其中最特别的即是头上的冠、笄,因此男子成年礼称为“冠礼”,女子则称为“笄礼”。先秦举行成年礼的年龄男子固定在二十岁,女子则须视其许嫁与否而定,许嫁者十五岁行笄礼,否则也是二十岁才行笄礼。

第二节 礼仪的基本概念

一、礼仪的涵义

根据礼仪产生的缘由、内容及其发展变化,礼仪的涵义可以表述如下:礼仪是一定社会上层建筑中政治制度的一部分;礼仪是社会统治集团维护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的准则;礼仪是介于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之间,由社会全体成员约定俗成、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礼仪是顺利进行人际交往与社会交流的工具;礼仪是一定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

礼仪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人类自身言谈行为的模式和思维方式达成的一套社会协议和共识,是人们共同遵守的一系列言行及仪式的标准,它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礼仪规范;不同的地区、民族有不同的礼仪形式;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礼仪也有一定差异。随着时代的发展,礼仪在各种不同的社会层面和领域始终处于发展变化中。

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非常广泛,礼仪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所以,礼仪涉及到男女老少、家家户户,以及社会生活的每个方面。一个人年轻时要讲礼仪,年老后也要讲礼仪;在家对长辈讲礼仪,出门在外对他人也要讲礼仪;与人交往要讲礼仪,工作中要按礼仪行事。

现代文明社会,得体的礼仪使人们充满信任、友爱和欢乐,使民族精神焕发

出永恒的魅力。正因如此,礼仪被纳入社会学的学术视野,不仅因为它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社会风气和民族风貌,也关系到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生产力的层面。宏观上,礼仪与社会生活、文化事业、民族和睦、国际交往有不可忽视的联系,微观上与家庭、同事、亲邻、学友,与个人行为密切相关,甚至会影响到人的思想、心态、生活、学习、工作,关系到每个人的事业发展和成就。

在当今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的现代社会,礼仪内容也日趋“同化”。现代礼仪是维护社会秩序,协调、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约定和遵守的思想和行为规范,是顺利、成功地进行人际交往、社会交流的手段和工具。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作为具有 5000 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讲文明、用礼仪,也是弘扬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二、礼貌、礼节、礼仪的关系

礼貌,一般是指在人际交往中,通过语言、动作向交往对象表示谦虚、恭敬和友好的行为。它体现了时代的风貌与道德品质,体现了人们的文化层次和文明程度。礼貌是一个人在待人接物时的外在表现,它通过言谈、表情、姿态来表示对人的尊重。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以及不同的行为环境中,礼貌表达的形式虽然不同,但其基本要求是一致的,即做到诚恳、谦虚、和谐、有分寸。

礼貌可分为礼貌语言和礼貌行为两个部分。礼貌语言是一种有声的行动;礼貌行为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在人际交往中讲究礼貌,有助于建立相互和谐的新型关系,增强双方的友好合作,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冲突。对从事旅游接待工作者来说,礼貌是衡量服务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礼貌也是衡量一个人品质与修养的重要标志。

我国历来十分重视言与礼的统一,有许多关于礼貌的语言,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礼尚往来”、“恭候光临”等。今天我们正在提倡的礼貌语言为五声十个字,即“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还有关于礼貌的行动,如“微笑、点头、欠身、鞠躬、握手、双手合十、拥抱、接吻”等。在人际交往及工作中,谁恰当地做到了礼貌待人,谁就会收到工作顺利、行动自如、精神愉快的良好效果。

礼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交际场合中相互表示尊重、友好的惯用形式。礼

节与礼貌的相互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礼节,就无所谓礼貌;有了礼貌,就必然伴有具体的礼节,有礼貌而不懂礼节,容易失礼。礼节是向他人表示敬意的各种形式的总称,如鞠躬、点头、握手、举手、注目等,都是礼貌意识的体现。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礼貌表达的形式和要求均不同,但礼貌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 礼节又是礼貌的具体表现方式,如中国古代的跪拜、作揖;当今世界流行的点头、握手,欧美国家的拥抱、亲吻,南亚诸国的双手合十,印度等国家的吻手、吻脚,少数国家和地区的拍肚皮、碰鼻子等都属于礼节,是不同国家礼节的表现形式。

礼仪,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中,为了互相尊重,在仪表、仪态、仪容、仪式、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

“礼”是指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要互相尊重、诚恳和善、谦恭和有分寸。比如人们在公共场所遵守秩序,不大声喧哗,尊老敬贤,待人和气,仪表端庄等,都是源于尊重他人、谦恭有分寸的品德品质。

“仪”是指礼的外在表现形式。是“礼”在人们的语言、行为、仪态等方面的具体表现,常常被称为礼貌和礼节。比如,进入别人住宅时要先敲门,得到允许后方才进入;见了师长要问好;欢迎宾客要握手;受人帮助说声“谢谢”等等,都是对人表示尊重和善意的有礼貌的表现。礼节是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表达尊重和敬意的行为规则和惯用形式,如鞠躬、握手、拥抱、献花等的。除了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礼貌、礼节外,还有一些重要的仪式,如在较大场合或重要场合,为表示对宾客尊重和友好而举行的合乎礼貌、礼仪要求的仪式,如欢迎外宾所举行的迎宾仪式,运动会的升旗仪式,新婚夫妇的婚礼仪式等等。这些仪式都可以表达、激发人们一定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如在奥运会上,每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情感就会油然而生。通过年满18周岁的成人仪式形式,能够激发青年人对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的道德责任感。

礼仪的学习过程本身是一个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的过程。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只注重自己的道德品质修养,而不注重礼仪、礼貌、礼节的学习,举止就会显得不得体,甚至粗鲁、粗野,就不会被别人认可和接受;相反,如果只注重自己的礼貌、礼节、仪表的学习,而不注重内在道德品质的修养,也会显得虚伪浮华。只有既注重礼节、仪表的学习与修养,又注重良好道德品质修养的人,

才能成为真正有教养的人,受欢迎的人。

我国一家建筑材料公司曾专门搞了礼仪知识讲座,使公司员工的精神面貌和行为举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认为,一个企业的职业道德素质所包含的内容是广泛的、多方面的。但是公众在评价一个企业时,往往首先要通过这个企业员工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习惯,文明礼貌而获得感性认识。日本的许多大企业认为,雇员的礼仪和教养如何,关系到机构的兴衰和机构的存亡。一个受过训练的员工,一定会赢得顾客的欢迎,对公司的经营乃至发展至关重要。无礼仪准备是没有机会进入公司任职的,致使各类礼仪学校和训练班每逢春季爆满,且学费大幅度增加,尤其是日本航空公司举办的仪态训练学校,虽然每天的学费高达20万日元,但入学者却络绎不绝。

上述案例告诉我们: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共场所范围越来越扩大,大大拓展了人们的活动空间。这就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要加强礼仪修养,在公共场所中尽量做到讲礼重仪,互谅互让,和谐相处。

小资料

事业成功的手段是什么?

据说,希尔顿在成功之初,他母亲就希望他能找到一种简单、易行、不花本钱却又行之长久的经营秘诀。希尔顿冥思苦想,终于发现只有微笑才符合他母亲提出的上述四条标准。从此他给员工定下一条信条:“无论旅馆本身遭遇的困难如何,希尔顿饭店服务员的脸上的微笑永远是属于旅客的阳光。”十几年来,希尔顿饭店正是凭着“微笑”的魅力,不仅挽救了经济大萧条、大危机时代的希尔顿饭店,而且造就了今天遍及世界五大洲、近百家的五星级希尔顿饭店集团,从而赢得了事业上的巨大成功。

资料来源:李柳缤《商务礼仪》 中国商业出版社 1996

第三节 礼仪的原则与特征

都是丝帕惹的祸

国内某旅行社,在接待一批来华的意大利游客时,打算送每人一件小礼品。为此,该旅行社专门订制了一批纯丝手帕,每方手帕包装精致,绣制的花草图案栩栩如生,且全部出自名厂名家之手,精美非凡。中国丝织品自古闻名,旅行社接待人员料定礼品会受到客人的喜欢。

到机场接客时,接待人员欢迎词热情、得体,意大利客人也个个兴致盎然。可当接待人员把精心准备的礼品赠送给游客后,车上却一片哗然,游客们面露不悦,特别是一位夫人,面色凝重,还流露出伤感之态。接待人员心里迷惑不解:中国人总以为送礼人不怪,难道我们哪里做错了?

评析:在西方,亲朋好友相聚一段时间后分离之时才赠送手帕,意为“擦掉惜别的眼泪”。游客刚刚踏上盼望已久的中国大地,准备开始愉快的旅行,这时要他们“擦掉惜别的眼泪”,游客当然不高兴,难怪议论纷纷。那位夫人得到的手帕上面绣着的菊花图案,在意大利则是祭奠亡灵的,所以她很伤感。

由于忽视了现代礼仪的地域性特征,该旅行社一番美好的心意却未达到应有的效果,得到的教训应该说是十分深刻的。

一 、礼仪的原则

在日常生活、学习、社交、应用礼仪时,都必须要掌握一些具有普遍性、共同性和指导性的礼仪规律。这些礼仪规律,就是礼仪的原则。

(一)平等的原则

社交礼仪中的平等原则,是指以礼待人,有来有往,既不盛气凌人,也不卑躬屈膝。平等原则是现代社交礼仪的基础,是现代社交礼仪有别于以往礼仪的最主要原则。

传统社会是等级森严的社会,有形或无形的等级制度将人们划分为不同的等级。中国周代将人分成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等五个等级。礼仪成了维护等级秩序的有力武器。

近代资本家的兴起,瓦解了旧的等级社会存在的基础,平等成了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资产阶级 启蒙思想家洞察了历史的需要,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主张人生来平等,这就为现代礼仪的产生打下了思想基础。人都有友爱和受人尊重的心理要求。在礼仪的核心点,即尊重交往对象、以礼相待,对

任何交往对象都必须一视同仁,给予同等程度的礼遇。做为现代礼仪的一个分支——社交礼仪,不允许因为交往对象彼此之间在年龄、性别、种族、文化、职业、身份、地位、财富以及自己的关系亲疏远近等方面有所不同,厚此薄彼,给予不同待遇。但允许根据不同交往对象,采取不同的具体方法。

(二)尊重的原则

人际交往中必须尊重对方的人格,尊重是礼仪的情感基础。在礼仪的原则中,有关尊重他人这一原则比对待自己更重要,这一原则实际上是礼仪的重点和核心。在面对他人的诸多做法之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敬人之心常存,处处不可失敬于人,不可伤害他人的个人尊严,更不能侮辱对方的人格。古人云:“敬人者,人恒敬之。”在人际交往中,尤其是社交中只有相互尊重,人与人的关系才会融洽、和谐。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们对尊重的需要分两类,即自尊和来自他人的尊重。自尊包括对获得信心、能力、本领、成就、独立和自由的愿望;来自他人的尊重包括威望、承认、接受、关心、地位、名誉和赏识。一个具有足够自尊的人总是更有信心,更有能力,也更有效率。然而,当缺乏自尊时,就会感到自卑、无望。

(三)诚信的原则

诚信原则是指尊时守信,“言必信,行必果”。取信于人在人际交往中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自古以来家族观念很强。古代颇有影响的寓言“智子疑邻”,其中便产生了“自己人效应”。当你信任一个人的时候,就会想:既然这个人说的,大概不会错的;当你不信任一个人的时候,就会想:既然是这个人说的,靠不住。所以,常常是别人信任你,才认为你是对的。因此,在商务活动中,甚至是普通人际交往中,必须博得人们的信任,才更有利于一个人的成功。

要想取信于人,应做到言行一致、遵守时间、一诺千金、讲究诚信,以及“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四)自律的原则

自律是礼仪的基础和出发点。学习、应用礼仪,最重要的是要自我约束,自我对照,自我反省,严格按照礼仪规范要求自己,明确知道自己该做和不该做哪些事情,然后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逐渐变成一种自觉—行为的自觉和内心情感

的自觉。礼仪对人行为的规范作用从人的外在表现开始,逐渐深入人的内心,最终在人的精神层面达到自律的目的。

(五)宽容的原则

人们在交际活动中运用礼仪时,既要做到严于律己,更要做到宽以待人。宽容,往往折射出待人处世的经验和艺术。宽容不是软弱,而是良好涵养的无言表达。别人有失礼之处,若能予以正视,并以适当的方法解决,便可让对方避免再次犯错。真正的宽容来自一个人内心的力量,给出宽容的同时,自己的内心也得到了更进一步地完善。人际交往中要做到豁达大度,有气量。只有具备了容人的胸襟,具备了容纳意识和自控能力,才能更好地把握礼仪的精髓。

(六)遵守的原则

在交际应酬中,每一位参与者都必须自觉、自愿地遵守礼仪,用礼仪去规范自己在交往活动中的言行举止。超越规范的行为言语往往会给他人带来这样那样的损害和不便。遵守原则是对行为主体提出的基本要求,更是人格素质的基本体现。自觉遵守礼仪规范,在 “礼”的范围内待人做事,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并确保交际活动的愉快和持久。

知识链接

根据交往的需要要有签字仪式、谒墓、开幕式及授勋仪式等等。

签字仪式一般是国家间、集团间通过谈判,就政治、法律、军事、经济,科技文化等某方面的相互关系达成协议,缔结条约、协定或公约时所举行的仪式。

谒墓是国家领导人出国正式访问的习惯做法,前往谒陵墓或向纪念碑献花圈,以表示对被访国人民友好和亲善,也是对该国先烈的敬意。

开幕式是各种展览会开幕时所举行的仪式,工程项目的动工,竣工典礼和交接仪式也属于开幕式。

授勋仪式是许多国家对外国领导人或外国驻本国外交使节或其它知名人士授予勋章,以表彰其在某方面的功绩所举行的仪式。

(七)适度的原则

运用礼仪时要注意把握分寸,认真得体。礼仪是一种程序规定,而程序运行中“度”的把握很关键。无论是表示尊敬还是热情,如果不遵循合适的“度”,施礼就可能进入误区。当今时代,高科技的发展使整个地球愈来愈像一个大村落。

人们的交际范围已不再囿于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交往触角已遍布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之间。社交活动中一定要把握好特定环境下的交往尺度,以避免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或伤害。

适度的原则,是指实施社交礼仪过程中必须在熟悉礼仪准则规范的基础上,注意各种情况下人际关系的社交距离,把握与特定环境相适应的人们彼此间的感情尺度、行为尺度、谈吐尺度,以建立和保持健康、良好、持久的人际关系。人在交往中要注意保持一点社交距离,也就是要把握与特定环境相适应的人们彼此间的感情尺度。例如,在与人交往时尤其是与外国人交往时,既要彬彬有礼,又不能低三下四,既要热情大方,又不能阿谀奉承。

(八)从俗的原则

礼仪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不是万古不易、万国一统的。所以才有“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的共识。从俗就是指交往各方都应尊重相互之间的风俗、习惯,了解并尊重各自的禁忌,否则,就会在交际中引起障碍和麻烦。由于国情、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必须坚持入乡随俗,以传达对所在国家民族文化的尊重,切勿目中无人,失礼于对方。

(九)互谅的原则

在交际活动中既要遵守平等的原则,同时也要善于理解具体条件下对方的一些行为,不应过多地挑剔对方。交往双方都能够自觉保持换位思考心态,时时处处从他人角度出发考虑问题,才能保证交往的和谐性和恒久性。

二 、礼仪的特征

礼仪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必须符合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道德规范和传统的文化习惯而现代礼仪较之传统礼仪有着明显的特征。

(一)时代性

礼仪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是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的,不可能一成不变,现代生活具有多元、丰富、多变的特点,所以后人对前人的礼仪规范也没有必要墨守成规。要正视礼仪的变异性、现实性,因此现代礼仪必须正确反映时代精神,体现新社会的道德规范。例如: 20世纪初在欧美,如果有一位少妇外出遛狗将被视为极大的丧失风度和有辱礼节,即使那只哈巴狗很有“教养”,同样证明少妇是没有教养的。周围异样的眼光将使她陷入尴尬境地。

但是20年之后 ,欧美遛狗成风,成为最有风度的少妇最有风度的行为,在人们羡慕的眼光里这不但符合礼节,而且是一种上层生活的表现。

小资料

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等等,都是封建等级制度在礼仪方面的基本要求。见了皇帝要三拜九叩行大礼,男子相见行抱拳礼(作揖),女子相见行万福礼(曲膝礼)等,都是反映封建等级要求的具体礼仪形式。今天,尽管社会分工仍然存在,人们的社会地位也不尽相同,但职业无尊卑之分,岗位无贵贱之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本质上是平等的。因此,在礼仪的表达方式上,不论遇到负有多么重要责任的领导,从事多么重要工作的人,问声:“您好”,相互致握手礼都是得体的。

(二)地域性

不同的国家、民族,同一国家的不同地方,也都有着不同的礼仪,有的甚至截然相反。中西礼仪的差距是人所共知的,它基于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别,呈现了各自的地域特色。

小资料

对“龙”的不同理解

中国人崇拜龙,就是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开始的 ,进入君主时代,龙就成了“真龙天子”的象征,而现在是吉祥喜庆的代名词。但是,在英国以至整个西方世界,龙是凶残阴险的标志,人人惧怕,人人厌恶,而且很多关于龙的的故事中,它总是落个被宰杀的下场。所以,圣诞节给中国人送龙的贺卡,则很适合中国人的口味,若对英国人也如此,则是大大的失礼了。

民间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说法,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礼仪文化。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礼仪规范是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步形成、积累和发展起来的。由于不同国家、地区、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影响礼仪形成诸因素的特点不同,使得礼仪规范不可避免的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民族性。

一位美国人在中国墓地见到一位中国人极其虔诚的在墓前摆上新鲜水果、糕

点等食品,感到很困惑,不解地问他的中国朋友:“你认为你的祖先什么时候会起来吃这些水果”。他的这位中国朋友回答说:“就在你的祖先起来闻你献给他的鲜花的时候”。这位中国人用幽默的方式道出了礼仪的这种差异性。

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传统的习俗和礼仪。在泰国、束埔寨等东南亚国家,人们见面时以双手合十,而不是相互握手致意。在印度以及非洲一些国家,人们使用手指而不是刀、叉或筷子吃饭,阿拉伯人除了向亲密的朋友介绍而外不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妻子,土耳其人习惯以邀请沐浴来款待客人。在法国,把手插在裤兜里与别人谈话,被认为是不礼貌的举止。在东欧一些国家,用一只手迸餐,而把另一只手放在膝盖上,被看作是不文雅的行为。

为了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往来,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建国初期就提出了在外交工作中“入乡随俗,不强人所难”的礼仪原则。“入乡随俗”是指对别国、别民族的礼仪规范要尊重,“不强人所难”是指本民族、本国礼仪不要强求来访者勉为其难。这个原则充分体现了对别国、别民族历史文化的尊重和宽容,也是我们正确处理各民族、各国家不同礼仪的一个基本立场和原则。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56个民族各有体现本民族特点的礼仪规范和多彩多姿的礼仪形式,不同地域之间的礼仪文化也有很大的差异。早就有“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在社交宴请中,中国人动筷子时,请客人往往客气地说:“没什么菜,请随便用”。一些西方人听了此话好生奇怪,明明是满满一桌子菜,主人怎么说没什么菜呢?西方客人之所以疑惑不解,皆因不熟悉中国人的观念。中国人一向认为,“满招损,谦受益”,因此,视谦虚为美德的中国人说话十分谨慎,甚至过分谦虚。相比之下,西方人请客时很少上许多菜,确还振振有辞:“这是我的拿手好菜”。或者热情洋溢地说:“这道菜,是我夫人特地精心为你做的。”这恰恰表现出西方人的热情与直率。

礼仪的地域性这一特点,要求在社交和礼仪活动中,我们既要注意各民族、国家、区域文化的共同之处,又应十分谨慎地处理相互间的文化差异,既要自尊,又要尊人,科学恰当地处理礼仪活动中的碰撞问题,把地域差别作为交流、互补的条件。

(三)针对性

《礼记、曲礼上》有一句名言: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意即“礼”所赋予的各种特权是奴隶们根本不能享用的,而“刑”所规定的各种刑罚,与君王达官、贵人是无缘的。礼、刑与阶级地位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足见其具有鲜明的针对性。 但是,礼仪又无针对性。比如,给老人让座,别人帮助了自己说一声“谢谢”等。其实许多礼仪是不带针对性色彩的。

(四)可行性

切实有效,实用可行,规则简单,易学易会,便于操作,是礼仪的又一大特征。

“礼者,敬人也”,这是礼仪的精义。该怎么样,不该怎么样,就看能不能敬人、敬大多数人,而不能造作,为礼仪而礼仪。所以,社交活动中,既要对礼仪的实质作具体化的规范,又不能无中生有。要促使礼仪简便易行、容易操作,“言之有物、言之有礼”是最佳的选择。

(五)通用性

礼仪作为一种行为准则或规范,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度中,一直为不同行业的人们所认同并共同遵守着,这一点从以下俗语、谚语、名人名言中即可窥见一斑: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礼记》)

“有礼走遍天下。”(俗语)

“礼仪经商”(香港商界信条)

“您先请,是礼貌。”(英国)

“礼貌周全不花钱,却比什么都值钱。”(塞万提斯,西班牙)

“有两种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貌。”(歌德,德国)

“为人粗鲁意味着忘记了自己的尊严。”(车尔尼雪夫斯基,俄国)

由此可见,礼仪作为国家、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国、各族人民中由来已久并广为流传。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遵礼守礼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共识。

(六)多样性

礼仪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决定了礼仪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这种多样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礼仪具有鲜明的职业特点,不同的职业具有不同的礼仪规范。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特定的角色形象,规定礼仪的侧重点也不同。如,公关小姐或公关先生常常代表着一个企业或机关的形象,具有礼貌的谈吐、得体的衣着、大方的举止、高雅的气质,才会受到客人的瞩目,才会赢得各方人士的信任和支持。被称为白衣天使的医务工作者,其工作就是救死扶伤。所以,医务工作者应具有的基本礼仪规范应是自信、干练、举止轻盈、利落、待人耐心体贴,用高尚的职业道德为患者服务。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学习的典范。所以,教师的礼仪形象应该是端庄文雅、气宇轩昂、充满自信、精神充沛。学生也有学生的礼仪形象,朴素勤奋是学生最基本的礼仪要求,着装、举止、谈吐各方面都必须符合这一礼仪规范。另外,军人服务人员、新闻记者、演艺界人士等各自都有自己职业所需的行业礼仪规范。无论什么职业,什么角色,表现良好的礼仪修养,尊礼守礼,才是正确的。比如翻译,在涉外工作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但再重要再大腕的翻译也不能喧宾夺主,改变自己的角色地位。于是有了这样的礼仪要求,即在正式的宴会上翻译不能上宴席,只能坐在需要翻译的人员的后面,如果心理不平衡,不能遵守这些礼仪要求,就不能从事这一工作。

第二,不同的生活领域具有不同的礼仪规范。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领域也在不断的拓宽,天上、海下、北极、南极都有了人类的足迹。但无论怎样发展,以社会职能为标准都可以划分为三大领域,即社会生活领域、职业生活领域和家庭生活领域。如果我们把社会比作一个大舞台的话,我们每个人在不同的社会生活领域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就学生来说,这三个领域具体表现为社会、学校和家庭。在社会生活领域中,我们在学校是学生,到商场是消费者,到医院是患者,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在学校生活领域中,我们是学生,会遇到和老师同学之间的关系;在家庭生活领域,我们是子女,还可能是兄妹,会遇到与父母、姐弟的相互关系。要把在不同的生活领域中扮演的各种角色都演好,就必须遵守不同生活领域中的礼仪规范,否则就会产生角色冲突,引起麻烦和痛苦。比如,在家庭生活中,对自己的父母,我们有时任性,父母不会计较,甚至会更

加疼爱。在学校任性,就有可能处理不好与同学、老师之间的关系。所以,宽容、谅解、合作、互助就变得格外重要。

今后,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之间,不同民族之间,不同地域之间的交往与沟通将会日益频繁和密切,饱含文化内涵的礼仪将会更多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取长补短,一些共同的礼仪将被作为国际公认的行为规范而普遍采用。一些新的普遍受到重视的国际礼仪,实际上就是东西方的文化交融,国际惯例、人际交往准则、道德行为规范的集合体。只有在不同生活领域中都严格的遵守不同的礼仪规范,才能处处展现最优秀的你,才能具有丰富多彩的人生。

知识链接 礼仪之邦

■待人接物时,举手投足、音容笑貌,无不体现一个人的气质与素养。荀子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文明礼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臂膀。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说的就是教师首先要教育学生做一个真诚的人,而学生的学习也应该首先学做人,学做文明之人,学做社会中人,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一个人的仪表、仪态,是其修养、文明程度的表现。古人认为,举止庄重,进退有礼,执事谨敬,文质彬彬,不仅能够保持个人的尊严,还有助于进德修业。《弟子规》要求:“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这些规范,对现代人来说, 仍是必要的。帽正纽结,鞋袜紧切,是仪表的基本要求。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注:《论语·学而》)。这是因为,只有庄重才有威严。否则,即使学习了,也不能巩固。

■我国历来强调敬养老人,古时候,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肉类食品是特殊的美食。《礼记》中立下规范:"养耆老以致孝。"东汉时李苌虽然家贫,但宁可自己

节省,而为其母每天买肉供食。南北朝时,齐国萧道成家业本贫,几个儿子冬月单衣裳,却对母亲奉赡甚厚,老人虽爱孙儿,也只是让小辈"撤去兼肉",就是不多吃肉菜,每餐一份肉菜还是泰然受之的。

第四节 礼仪的性质与作用

功亏一篑

国内一家医疗设备厂的老板拟与一家国外客商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厂长精通业务,管理到位。外商参观后对厂方状况和厂长管理能力非常满意,准备次日签约。厂长见大功即将告成,喜悦之余走到车间墙角随意吐了口痰,然后娴熟地用鞋底擦去……这一切外商尽收眼底,回去后彻夜难眠,考虑到双方合作项目是生产输液管,人命关天,而一个厂长的卫生习惯反映了这家工厂的管理水平。第二天,这位客商给厂长复信一封,说明上述缘由,并婉转拒绝了这次合作机会。

评析:这个真实的故事告诉我们,礼仪无小节,礼仪非小事。个人的礼仪既表现了个体的文化修养和文明素质,也反映出整体的修养和素质,与个体和整体事业的成功与否,有很大关系。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素来以温文尔雅,落落大方,谦恭礼让而著称于世。随着社会交往的日益扩大,礼仪在社会交往中的作用日益提高,文明交往成为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各国的共同要求和愿望。礼仪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产物,是人们社会交际活动的准则,它对于扩大社会交往,提高自身修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 、礼仪的性质

(一)礼仪的阶级性

礼仪自产生之日起即具有阶级性,当人类社会发展到阶级社会以后,这一性质更加鲜明。统治阶级为了使自己的统治能长治久安,一方面建立起强大的国家

机器,充分发挥国家机器的镇压和压迫职能;另一方面又通过建立和完备礼仪制度、道德规范等使统治和被统治、压迫和被压迫的关系合法化、秩序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祭天地、祭祖先以至统治者的登基、成年、婚庆、寿辰、死亡等礼仪,不断地灌输统治者的统治是“天意不可违”、“君权神授”、“天然合法”等思想。

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除了在礼仪规范中强调其统治是天然合法外,还需要有稳定的社会秩序。为此,统治阶级也需要制定并不断完善社会各阶级之间的行为准则和礼仪规范。但是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礼仪又是严格区分的。所谓“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等,是礼仪的阶级性的鲜明体现。

(二)礼仪的民族性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由于其历史文化传统、语言、文字、活动区域不同,以及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素质特征不同,其礼仪都带有本国家、本民族的特点。例如: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多民族的文明古国,56个民族各有体现本民族特点的礼仪规范,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礼仪形态。但是我国又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礼仪规范在国家统一的长期历史发展中逐步融汇起来、凝固起来,形成统一的中华民族的礼仪规范。

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上,尽管各民族、各地区之间在具体礼仪方面存在着某些差异,但是各民族、各地区的礼仪又是相互联系、相互沟通、互为补充的。

在我国与外国的往来中,统一的中华民族礼仪已成为促进国际友好交往、和平相处的重要手段,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自信和尊严。当我国的使节渡重洋、越关山,到欧亚大陆,到西洋、南洋各地时,带去了中华民族的礼仪风范,被外国人称颂为“礼仪之邦”、“文明之邦”的友好使者,这正是中华民族礼仪的民族性的体现。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了,彻底摆脱了奴颜婢膝的屈辱历史。在国际交往中,既发扬礼仪之邦、文明古国的礼仪规范的精华,又注意尊重他国、他民族的礼仪和生活习惯,从而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尊敬。周恩来总理对我国的外交工作提出的“入乡随俗,不强人所难”的指导原则,是对礼仪的民族性、国别性的最精辟的见解。

(三)礼仪的普遍性

礼仪是人类文明的一种表现和象征,具有极其鲜明的人文性、社会性。礼仪在人类生存和发展中,可以说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这就是礼仪的普遍性。

现在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科技、交通的日新月异改变了原有意义上的空间距离,天涯变咫尺。无线通讯、电子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在短短的几秒钟内与几万公里之外的亲友互致问候、互通信息。在这个日益“缩小”了的星球上,人们在空前频繁的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了带有普遍性的国际礼仪。

二 、礼仪的作用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用以调整、处理相互关系的手段。具体来说,礼仪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礼仪对国家与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1、有利于弘扬我国优良民族传统文化。

新形势下的礼仪教育,既有利于我国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继承,又为传统文化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对形成适应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规范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能使我国优良民族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成为新时期凝聚我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精神力量。

世界上的不少国家,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把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精髓有机结合,不仅推动了经济的飞速发展,而且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其中日本和新加坡的成功经验最值得我们加以学习和借鉴。日本一些公司录用职员不仅考察业务和文化,而且把举止、言谈、仪表等礼仪礼貌修养列为重要内容。礼貌谦虚的精神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而且贯穿于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2、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

秩序,是指人和事物的一种有规律的活动状态。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运动都必须遵守一定的秩序。在茫茫宇宙中,如果没有秩序,各种星球就会在互相冲撞中共同毁灭。人类社会也是如此,如果没有了秩序,无论日常生活,还是生产活动都无法正常进行。

管子曾经指出:“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一个国家有

没有完备的礼仪规范,人们能不能自觉的遵守,是衡量其社会秩序状况的一个重要尺度。

3、有利于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

社会风尚也可以称为社会风气,一般是指一定时期社会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思想言行方面带普遍性的倾向。

礼仪反映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明水平、整体素质、整体教养。遵守礼仪、应用礼仪,有助于净化社会空气,提升全体社会成员的精神品位和道德文化素质。当前,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求全体社会成员“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这些内容与礼仪的基本要求完全吻合。因此,讲礼仪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有利于纠正和克服社会上的不良风气,逐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二)礼仪对个人的影响和作用

1、有利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所谓情操,就是人的感情境界。礼仪不仅仅反映一个人的交际技巧与应变能力,而且反映一个人的道德情操、精神面貌。因此,通过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对礼仪运用的程度,可以察知其教养的高低、文明的程度和道德的水准。

礼仪对人的要求既有内在的修养,又有外在的表现形式。从这个意义上完全可以说,礼仪即教养,有教养才能文明,有道德才能高尚。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对于道德与礼仪之间的这种密切关系有过十分精彩的论述:“礼仪是在他的一切别种美德之上加上的一层藻饰,使他们对它具有效用,去为他获得一切和他接近的人的尊敬和好感。没有良好的礼仪,其余一切成就会被人看成骄夸、自负、无用和愚蠢。”所以,要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就得知情知礼,所谓“彬彬有礼,然后君子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不懂情、不知礼难以成为道德情操高尚的人。

2、有利于培养优雅的气质

优雅的气质是指人的一种吸引人的个性特征。气质本来是心理学的一个概念,指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动态性特征,是构成个性的组成部分。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气质,认识问题、处理问题、待人接物也会因此而有差异。人的气质特性尽管是最稳定的一种心理特征,但是它仍然会在环境的影响下发生一定的变化,具

有一定的可塑性。

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黄微,1987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专业,是同届毕业的几十个女生中唯一进入中央电视台的播音员,先后主持过少儿节目《天地之间》,法治节目《社会经纬》,现在担任老年节目《夕阳红》的主持人。黄微不属于“艳丽”的一族,主要是她高雅的气质,和善亲切的主持风格很受好评。气质可以弥补形象的不足,丽质可以天生,而气质却可以培养。因此,在了解自己气质类型及其特点的基础上,采取适宜的方式进行磨练修养,良好的气质是可以获得的。

礼仪的学习和运用可以使人发扬气质的长处,克服弥补气质的短处,形成个性化的、优雅的、令人愉悦的气质形象。英国哲学家洛克也曾就礼仪对气质的影响说过这样一段话:“礼仪的目的和作用使得本来的顽梗变柔顺。使人们的气质变温和,使他敬重别人,和别人合得来。”可见,礼仪知识的学习和礼仪规范的实践是培养优雅气质的有效途径。

3、有利于培养优美的仪表风度

优美的风度是一个人的德、才、学、识等内在素质,具体通过言谈举止、装束打扮、态度作风反映出来的受人欢迎的整体形象。人们常常用文质彬彬、风度翩翩来形容一个人的风度。人们也都希望自己与人交往时潇洒大方,不拘束、不呆板,气度不凡,招人喜欢,受人尊敬。但优美的风度不是一蹴而就的,不仅需要有丰富的内涵,而且需要言谈举止得体,这就需要人们在漫长的社会生活中不断学习、积累。礼仪知识的学习,既可以丰富人们的内涵,又能教会人们如何规范自身行为、塑造良好的仪表形象,因而是培养优美风度所不可或缺的。事实上,受过良好礼仪教育或注重礼仪修养的人,无论是在内在素质上,还是在外在行为方式上,都与缺少这种训练的人有着明显的不同。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就任前,曾在1961年参加过总统竞选,由于仪表风度不佳,被肯尼迪击败。当时尼克松反应敏捷,善于表达,富有经验和坚强的毅力,被大多数美国人认为是仅次于总统艾森豪威尔的政治人物。在竞选前夕的民意测验中,尼克松以56%:44%的多数票遥遥领先于肯尼迪。不幸的是尼克松在电视辩论前不久因车祸撞伤膝盖。在尼克松与肯尼迪面对美国七千万电视观

众辩论时,身体消瘦,眼窝下陷,衣服宽大松垮,显得疲惫憔悴,萎靡不振。而肯尼迪高大魁梧,健康结实,衣着合体大方,精神饱满,气宇轩昂。结果肯尼迪以49.9%:49.6%美国历史上总统竞选最微弱的多数获胜。在1968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中,尼克松再次角逐。他吸取第一次竞选失败的教训,雇用一大批公共关系顾问和广告专家,精心策划竞选活动,塑造形象,终于成功的当上了美国总统。

4、有利于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

美国《幸福》杂志,对美国500位年薪5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300位政界人士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93.7%以上的人认为人际关系畅通是事业成功的最关键性因素。JR人才调查中心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每100位头脑出众、业务过硬的人士中,就有67位因人际关系障碍而在事业中严重受挫,难以获得成功,他们共同的心理障碍是难以启齿赞美别人。

人际关系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极为重要的关系。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无法满足个人的归属感、受尊重感,就会怅然若失甚至惶惶不安、行为变异。同样,如果一个单位或者整个社会人际关系混乱、紧张,就不会有安定团结的局面。礼仪作为一种规范、程序,作为一种凝固下来的文化传统,对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模式起着固定、维护和调节的作用。例如,人们在家庭生活中的关系以及各自的权利和义务都受着传统的、现实的礼仪规范的约束。父母爱子女,但更要教育好子女,决不能溺爱子女;子女则要尊敬父母,孝敬父母。夫妻之间地位平等,应该相敬如宾,白头偕老。朋友之间要以信为先,受人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如果人际关系出现了不和谐,或者做出新的调节,往往要借助于某些礼仪形式、礼仪活动。例如,宴请、联谊、联欢等活动将促进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礼仪在治国安邦、成就事业、个人生存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礼仪的核心是关心人、尊重人。对礼仪的学习有利于培养人们理解、宽容、谦虚、诚恳的待人态度,热情友好、庄重大方、高雅文明的行为举止,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道德品质。应当说,热情、谦恭、有礼的态度是表现对他人尊重的一钟重要方式。

在社会交往中,礼仪不仅可以使人充满自信,胸有成竹,处变不惊,而且能够规范交际行为,更好的向交际对象表达自己的尊重、敬佩、友好与善意,增进彼此的了解与信任,造就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而且,外表的魅力——美的容貌、优雅的举止、得体的谈吐、翩翩的风度等等,往往有形无形的左右着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5、有利于促进事业的成功

我们每一个人都渴望成功,在争取成功的道路上,礼仪起着促进的作用。社会学家调查表明,形象在一个人的成功因素中占有很大比例。在—般人看来,进行形象设计,只是将人的外形美化,训练形体动作等,但事实上它会让人看起来更诚信,工作效率更高,显得更智慧。北京某外贸公司的一位业务员,为了开展向中东某国的出口业务,潜心了解阿拉伯国家的民俗礼仪,在去该国推销产品时,尊重阿拉伯国家的习惯,穿上素服,戴上头巾,不露秀发。在客户应邀来北京谈判时,她又处处注意礼仪,坚持平等互利。每逢伊斯兰教节日,便中止谈判,安排客户前往北京牛街礼拜寺进行宗教活动。这样既与客户建立了友谊,又赢得了客户的信任和尊重,不仅当时签署了上百万元的出口合同,而且以后这位客户的所有进出口业务都找这位女士办理。

“张良纳履”在中国是一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故事。辅佐汉高祖刘邦夺得天下的张良年轻时,有一次步游到下邳桥上,有一老者故意堕鞋桥下,叫他给拾起来。张良二话没说不仅从桥下拾来鞋,而且恭恭敬敬地为老人穿上。老人说:“孺子可教矣。”就把《太公兵法》这部奇书交给了张良。中国古代这样的故事很多,如“不耻下问”、“三顾茅庐”等,都说明待人谦恭有礼,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才能获得广泛的支持,取得事业的成功。

6、有利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是人们获得机会和成功的重要因素。有一家有名的私营企业,需要招聘一位厨师,由于待遇较高,应聘的人很多。经过几关测试后,留下了三位进行“真刀真枪”的实际操作。考题就是做同一道菜,甲、乙、丙按顺序一个一个地完成。考试完毕后,主考官们认为三个人都很不错,技术上不相上下。只是在整个操作过程中,乙每次清洗完后,都要用手捧水把水龙头冲洗干净,特别是用肥皂冼完手后,水龙头上沾了泡沫,如果不清洗干净,别人使用时会弄脏

手。说明了这个人不仅具有好的技术,而且还具有良好的卫生习惯。所以录用了乙。录取的原因看似很简单,但仔细想想,这不仅仅是运气。其实不论在什么岗位,都要具有良好的素质,当机会出现在你面前时,别因小失大,让机遇从你手中不知不觉地消失。

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非常广泛,礼仪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所以,礼仪涉及到男女老少、家家户户,以及社会生活的每个方面。一个人年轻时要讲礼仪,年老后也要讲礼仪;在家对长辈讲礼仪,出门在外对他人也要讲礼仪;与人交往要讲礼仪,工作中要按礼仪行事。

现代文明社会,得体的礼仪使人们充满信任、友爱和欢乐,使民族精神焕发出永恒的魅力。正因如此,礼仪被纳入社会学的学术视野,不仅因为它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社会风气和民族风貌,也关系到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生产力的层面。宏观上,礼仪与社会生活、文化事业、民族和睦、国际交往有不可忽视的联系,微观上与家庭、同事、亲邻、学友,与个人行为密切相关,甚至会影响到人的思想、心态、生活、学习、工作,关系到每个人的事业发展和成就。

第五节 个人礼仪的培养

良好的个人礼仪、规范的处事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短期就能够实现的,而是靠后天的不懈努力和精心教化才逐渐形成的。可以说,个人礼仪由文明的行为标准真正成为个人的一种自觉、自然的行为,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完成这种变化则需要有三种不同的力量,即个人的原动力、教育的推动力以及环境的感染力。

一 、个人的原动力是培养个人礼仪的坚实基础

个人的原动力,即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它是人的行为和思想发生变化的根本条件,也是人提高自身素质,形成良好礼仪风范的基本前提。作为社会个体,每个人只有首先具备了勇于战胜自我,不断完善自身的思想意识,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行动中才可能表现出较强的自律性,自觉克服自身的不良行为习惯,自觉抵御外来的失礼行为。与此同时,只有努力学习,不断进取,才能使个人礼仪深植人心,真正成为优良个性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说,个人礼仪的形成

需要个人的原动力,需要个人的自律精神。

小资料

目前,像点样子的礼仪只有军礼和孩子们的队礼,而如朋友之间的见面、学生和老师之间的问候,由于缺乏肢体方面的配合,不成为“礼”。为此,全国人大代表、广东长江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苏耀荣建议,国民礼仪应从形式、程序和组织三方面来进行规范,多增加躯体的动作。 苏耀荣代表认为,在祭祖时,海外华人跪拜,我们鞠躬;在大型公共活动奏国歌时,我们行注目礼,但因为缺乏肢体动作,不成为礼;在社交场合,一般行握手礼,最近也开始有拥抱礼。近年来,国际礼仪的进入甚至流行,将产生一个新的态势,即作为五千年文明古国的中国,保不住自己的礼仪,连许多发展中国家都不如。在一些场合,大家都感到需要礼仪,但因为没有相应的规范,也往往草率从事。从国民道德建设和弘扬民族文化出发,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必要规范和强化国民礼仪。国民礼仪包括形式、程序和组织三个方面。形式本身包含内容,程序体现礼仪的性质,组织推动礼仪的规范和普及。比如跪拜礼,在祭祖和国家公祭等特定场合使用,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敬天法祖的精神,也给后人形成示范。抚胸礼,在大型公共活动奏国歌时使用,增加肢体动作,形成肃穆感,体现国民的爱国心。鞠躬礼,小辈对长辈,学生对老师等行此礼,后者则点首回应。体现了社会关系,也促进了感情交流。揖手礼,在多人公共场合,互相作揖问安。在私人场合可行执手礼。此外,对于婚礼、葬礼以及其他特殊礼仪也应有所规范。他建议在文化部等部门增设专门机构,增加职能,全面负责研究、制定和推广国民礼仪。条件成熟时,应通过条例、规章等方式形成法律规范。

以上案例告诉我们,我们不应忽视“礼”的意义。应该建立一个专门的机构,按一定的场合、身份、职务、修养构成相应的礼仪文化行为,从形式、程序和组织三个方面推动礼仪的规范和普及,应该建立一个社会公认的“礼仪手册”,应认真贯彻“鞠躬之礼”、“让人为先”之礼。

资料来源 百度网站

二 、教育的推动力是培养个人礼仪的根本条件

个人礼仪的教育培养,就是培养人们提高对礼仪的认识,陶冶讲究礼仪的情感,锻炼讲究礼仪的意志,确立讲究礼仪的信念以及养成讲究礼仪的习惯。这是塑造人们精神面貌的系统工程,需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共同努力。其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引导、指点和言传身教是至关重要的,它能使受教育者从中得到真正的感悟,进而提高自身内在的素质。因此教育在培养个人礼仪的过程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 、环境的影响力是培养个人礼仪的外在因素

个人礼仪的形成,除了自身的原动力和教育的推动力外,还要受到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正是说明社会环境条件与个人思想、行为的变化密切相关。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的人,生活环境对人的感染和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环境对人的思想、行为,尤其是对个人礼仪的形成和影响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分析思考:

1、我国某景泰蓝制作公司,在一次接待日本访问团参观时,陪同人员热情洋溢地介绍着我国景泰蓝独有的工艺,得意之中把一些绝密环节泄漏了出去。待客人归国之后,一批批的日本景泰蓝制品迅速出现在国际市场上,抢占了我国大部分的市场份额。

2、我某地区企业,有一次为前来洽谈项目的外商购买回程机票时,恰逢旅游旺季,机票脱销,就另找渠道疏通。结果外商得知后,反而将谈好的项目取消,原因是担心自己的投资得不到一个公正规范的环境来保障。

请分析上面两个案例分别违反了礼仪的哪些原则?

礼仪概述

鄂伦春族人的熊崇拜礼仪

我国东北地区长期以来居住着一批鄂伦春族居民,他们在解放前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仍然沿袭着一些原始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礼仪习俗——熊崇拜。打猎时如果捕到了熊,部族成员要先在一起痛哭一场,再吃熊肉。吃完熊肉后再哭一场,对熊的骨骼等剩余部分实行“天葬”。

评析:鄂伦春族人的这种原始的熊崇拜礼仪习俗,是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说法的一个佐证。

资料来源:马幼莲《现代社交礼仪》北京出版社 2007

第一节 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一、“礼仪之邦”的由来

(一)周公制礼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美称。儒家肯定“周公制礼作乐”周公,(姬旦)为周朝的开国元勋、大思想家,是礼法和典章的创造者、东方文化的奠基人。《周礼》一书,相传为周公所著,《周礼》即周公制礼,是习惯法的规范化,共五礼: 吉礼(祭祀礼节)、凶礼(悼念、慰问礼节)、宾礼(朝聘会同、接见诸侯礼节)、军礼(征伐礼节)、嘉礼(饮宴婚冠、吉庆活动礼节)。此书记载着作者的政治思想,此后,历代统治阶级将《周礼》一书列为儒家重要经典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二)经典“礼”著

我国最早的三部礼书是《周礼》、《仪礼》、《礼记》。

1、《周礼》。这是一部记载典章制度的古代文献,分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等六篇,共计四十二卷。《汉书》有《周官》经六篇、传四篇的记载。东汉马融、郑玄为其作注称《周官礼》,唐代贾公彦作疏始用《周礼》之名。《周官》、《周礼》两名曾通用过一段时间,宋朝以后统称为《周礼》。

2、《仪礼》。《礼记 、中庸》里指出:“王天下有三重焉”。即仪礼、度、

考文。意思是说治理天下最重要的三件事情是议订礼仪,制订法度,考订文字规范。中国古代在《仪礼》中记载有关于婚姻程序的六礼,如纳采(收男家之礼)、问名(问女方生辰)、纳吉(卦问吉否)、纳征(缴币立婚约)、请期(择娶吉日)、亲迎(迎妇归家)。

3、《礼记》。两千多年前孔子在《礼记》里已经明确指出:“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吃喝拉撒睡这是连动物每天都必须做的事情,即便人类从猿进化成了人,这些典型的“形而下”行为在自然规律的要求下,不仅延续下来,而且没有本质的变化。“门神”一词最初出现在西汉儒家经典《礼记》之中 其中:《丧大记》云:“君„„礼门神也”。 汉代已有贴门神的习俗,对门神进行描绘记载的是《汉书、广川王传》书中曰:汉代广川王去疾殿门上贴有古代勇士成庆画像。

二 、“礼”源自儒家思想

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曾提出了:“不学礼,无以立”。他明确告诫弟子“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之所以如此重视“礼”,因为“礼”代表了孔子理想中的一种政治局面,他认为用“礼”来治理国家,比用“法”来治理国家更有说服力。后来,孔子还专程赴周向老子请教礼。孔子非常重视学生在日常行为方面的培养教育,他要求学生衣冠整齐,走有走的样子,坐有坐的姿势,为人处世要彬彬有礼,温文尔雅。《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其中六艺指的是以“礼”为首的:“礼”(礼仪)、“乐”(音乐)、“射”(骑射)、“御”(驾车)、“书”(书法)、“数”(数学)六项教育内容。

孟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德主刑辅”的思想,突出强调德政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实行德治,重礼仪教化,方能统一天下。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注重人的一生教育,使人人心中有个做大丈夫的理想。遇到困难、穷苦,想正规的致富之法,为人处世有个基本的道德底线。孟子还说:“人有恻隐之心,有羞恶之心,有辞让之心,有是非之心。”人为什么有这四种心呢?这是因为人要在年少的时候亲近良师益友学习礼仪。

儒家另一位代表荀子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我国自古就是诚信之邦、礼仪之邦,孔子和荀子都对诚信有精辟的阐释,而且一直影响着我们。荀子还强调说“和则一,一则多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孔子说:“和为贵”;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以上都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经典。

三 、礼的起源与发展

(一)礼的起源

中国古代礼文化是礼乐文化,礼在中国古代社会起重要作用。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文化传统源远流长。礼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渊源和基质也有着悠久的历史,研究中国古文化必须以研究礼乐文化为基础。但是,礼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一种说法,将礼归纳为五种起源说。一是天神生礼仪,二是礼为天地人的统一体,三是礼产生于人的自然本性,四是礼为人性和环境矛盾的产物,五是礼生于理,起源于俗。另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礼起源于上古时代巫师的祭祀活动。礼产生之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礼属于上层建筑,是与社会经济基础想适应的。礼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最早产生于人与人的交往之中。在原始社会时期,同一民族的成员在共同的狩猎、采集、饮食生活中所形成的习惯性语言、动作,构成了礼的最初萌芽。在原始社会中,人们常常有意无意地用一些象征性动作来表示他们的意向、感情。这些动作有的后来成为社会生活的习惯,并常常被用做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社会组织和加强部落之间联系的手段。原始社会的礼只能是萌牙状态。正式形成应当始于奴隶社会。这时的“礼”被打上阶级的烙印。为维护奴隶主的统治,奴隶主将原始的宗教礼仪发展成为符合奴隶社会需要的礼制,并专门制定了一套礼的形式制度。统治阶级利用其中的某些习惯加以改变和发展,逐渐形成各种正规的“礼”。

宋代将封建社会礼仪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出现了以程颢程颐和朱熹的理学为代表的天理论。这种理论认为自然界天地万物无不体现天理,而人性的本质就是天理的体现。

明、清两朝延续了宋代以来的封建礼仪并有所发展,家庭礼仪制更进一步严明的将人的行为限制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范畴,从而使封建礼仪更加完善。

封建社会的礼仪,标志着礼仪已进入了一个发展、变革时期。在这一时期,礼仪的明显特征,就是将人们的行为纳入了封建道德的轨道,形成了以儒家学派学说为主导的正统的封建礼教,如“三纲五常”等 。封建礼仪中的“君权神授”

夸大神化了的帝王权利,而“三纲五常”则妨碍了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阻挠了人类社会的平等交往。礼仪在这个时期成了窒息人们思想自由的精神枷锁

小资料

我国古代礼仪与现代礼仪的差异

从总体上讲,现代礼仪与我国古代礼仪存在三点差异:一、两者的基础不同。古代礼仪是以封建等级制度为基础的,现代礼仪虽承认身份差异,但更强调人格平等、社会平等,并且以尊重人作为自己的立足点与出发点。二、两者的目标不同。古代礼仪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为目的,而现代礼仪则重在追求人际交往的和谐与顺利。三、两者的范围不同。古代礼仪所讲究的是“礼不下庶人”,因而与平民百姓无关,而现代礼仪则适用于任何交际活动的参与者。 资料来源: 金正昆《涉外礼仪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二)礼的发展

礼的起源时期——夏朝以前(公元前21世纪以前)。原始的政治礼仪、敬神礼仪、婚姻礼仪等在这个时期已有了雏形,但尚不具备阶级性。

礼的形成时期——夏、商、西周三代(公元前21世纪—前771年)。在这个阶段,中国第一次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家礼仪与制度,提出了许多极为重要的礼仪概念,如“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等,确立了崇古重礼的文化传统。

礼的变革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1年—前221年)。这一时期学术界百家争鸣,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系统地阐述了礼的起源、本质和功能,第一次在理论上全面而深刻地论述了社会等级秩序划分及其意义。

礼的强化时期——秦汉到清末(公元前221年—公元1911年)。这一时期的重要特点是尊君抑臣、尊夫抑妇、尊父抑子、尊神抑人。

知识链接

中国古代礼仪

■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

四。古代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

或“甫”字表示男性,构成男子字的全称,如伯禽父、仲尼父、叔兴父等。

■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孔子非常重视孝悌,把孝悌作为实行“仁”的根本,提出“三年无改于父道”、“父母在,不远游”等一系列孝悌主张。孟子也把孝悌视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秦汉时的《孝经》则进一步提出:“孝为百行之首。”儒家提倡孝悌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宗法等级秩序。

■《礼记〃冠义篇》说道:“故冠而后服备,服备后而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因此,可说此为成年礼主要目标,藉衣服外在的改变,使人愈来愈尊贵,目的在诱导行礼者的志向也要愈来愈大才行。我国先秦的成年礼以服饰改变为其最大特征,而其中最特别的即是头上的冠、笄,因此男子成年礼称为“冠礼”,女子则称为“笄礼”。先秦举行成年礼的年龄男子固定在二十岁,女子则须视其许嫁与否而定,许嫁者十五岁行笄礼,否则也是二十岁才行笄礼。

第二节 礼仪的基本概念

一、礼仪的涵义

根据礼仪产生的缘由、内容及其发展变化,礼仪的涵义可以表述如下:礼仪是一定社会上层建筑中政治制度的一部分;礼仪是社会统治集团维护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的准则;礼仪是介于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之间,由社会全体成员约定俗成、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礼仪是顺利进行人际交往与社会交流的工具;礼仪是一定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

礼仪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人类自身言谈行为的模式和思维方式达成的一套社会协议和共识,是人们共同遵守的一系列言行及仪式的标准,它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礼仪规范;不同的地区、民族有不同的礼仪形式;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礼仪也有一定差异。随着时代的发展,礼仪在各种不同的社会层面和领域始终处于发展变化中。

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非常广泛,礼仪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所以,礼仪涉及到男女老少、家家户户,以及社会生活的每个方面。一个人年轻时要讲礼仪,年老后也要讲礼仪;在家对长辈讲礼仪,出门在外对他人也要讲礼仪;与人交往要讲礼仪,工作中要按礼仪行事。

现代文明社会,得体的礼仪使人们充满信任、友爱和欢乐,使民族精神焕发

出永恒的魅力。正因如此,礼仪被纳入社会学的学术视野,不仅因为它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社会风气和民族风貌,也关系到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生产力的层面。宏观上,礼仪与社会生活、文化事业、民族和睦、国际交往有不可忽视的联系,微观上与家庭、同事、亲邻、学友,与个人行为密切相关,甚至会影响到人的思想、心态、生活、学习、工作,关系到每个人的事业发展和成就。

在当今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的现代社会,礼仪内容也日趋“同化”。现代礼仪是维护社会秩序,协调、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约定和遵守的思想和行为规范,是顺利、成功地进行人际交往、社会交流的手段和工具。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作为具有 5000 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讲文明、用礼仪,也是弘扬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二、礼貌、礼节、礼仪的关系

礼貌,一般是指在人际交往中,通过语言、动作向交往对象表示谦虚、恭敬和友好的行为。它体现了时代的风貌与道德品质,体现了人们的文化层次和文明程度。礼貌是一个人在待人接物时的外在表现,它通过言谈、表情、姿态来表示对人的尊重。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以及不同的行为环境中,礼貌表达的形式虽然不同,但其基本要求是一致的,即做到诚恳、谦虚、和谐、有分寸。

礼貌可分为礼貌语言和礼貌行为两个部分。礼貌语言是一种有声的行动;礼貌行为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在人际交往中讲究礼貌,有助于建立相互和谐的新型关系,增强双方的友好合作,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冲突。对从事旅游接待工作者来说,礼貌是衡量服务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礼貌也是衡量一个人品质与修养的重要标志。

我国历来十分重视言与礼的统一,有许多关于礼貌的语言,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礼尚往来”、“恭候光临”等。今天我们正在提倡的礼貌语言为五声十个字,即“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还有关于礼貌的行动,如“微笑、点头、欠身、鞠躬、握手、双手合十、拥抱、接吻”等。在人际交往及工作中,谁恰当地做到了礼貌待人,谁就会收到工作顺利、行动自如、精神愉快的良好效果。

礼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交际场合中相互表示尊重、友好的惯用形式。礼

节与礼貌的相互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礼节,就无所谓礼貌;有了礼貌,就必然伴有具体的礼节,有礼貌而不懂礼节,容易失礼。礼节是向他人表示敬意的各种形式的总称,如鞠躬、点头、握手、举手、注目等,都是礼貌意识的体现。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礼貌表达的形式和要求均不同,但礼貌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 礼节又是礼貌的具体表现方式,如中国古代的跪拜、作揖;当今世界流行的点头、握手,欧美国家的拥抱、亲吻,南亚诸国的双手合十,印度等国家的吻手、吻脚,少数国家和地区的拍肚皮、碰鼻子等都属于礼节,是不同国家礼节的表现形式。

礼仪,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中,为了互相尊重,在仪表、仪态、仪容、仪式、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

“礼”是指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要互相尊重、诚恳和善、谦恭和有分寸。比如人们在公共场所遵守秩序,不大声喧哗,尊老敬贤,待人和气,仪表端庄等,都是源于尊重他人、谦恭有分寸的品德品质。

“仪”是指礼的外在表现形式。是“礼”在人们的语言、行为、仪态等方面的具体表现,常常被称为礼貌和礼节。比如,进入别人住宅时要先敲门,得到允许后方才进入;见了师长要问好;欢迎宾客要握手;受人帮助说声“谢谢”等等,都是对人表示尊重和善意的有礼貌的表现。礼节是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表达尊重和敬意的行为规则和惯用形式,如鞠躬、握手、拥抱、献花等的。除了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礼貌、礼节外,还有一些重要的仪式,如在较大场合或重要场合,为表示对宾客尊重和友好而举行的合乎礼貌、礼仪要求的仪式,如欢迎外宾所举行的迎宾仪式,运动会的升旗仪式,新婚夫妇的婚礼仪式等等。这些仪式都可以表达、激发人们一定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如在奥运会上,每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情感就会油然而生。通过年满18周岁的成人仪式形式,能够激发青年人对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的道德责任感。

礼仪的学习过程本身是一个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的过程。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只注重自己的道德品质修养,而不注重礼仪、礼貌、礼节的学习,举止就会显得不得体,甚至粗鲁、粗野,就不会被别人认可和接受;相反,如果只注重自己的礼貌、礼节、仪表的学习,而不注重内在道德品质的修养,也会显得虚伪浮华。只有既注重礼节、仪表的学习与修养,又注重良好道德品质修养的人,

才能成为真正有教养的人,受欢迎的人。

我国一家建筑材料公司曾专门搞了礼仪知识讲座,使公司员工的精神面貌和行为举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认为,一个企业的职业道德素质所包含的内容是广泛的、多方面的。但是公众在评价一个企业时,往往首先要通过这个企业员工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习惯,文明礼貌而获得感性认识。日本的许多大企业认为,雇员的礼仪和教养如何,关系到机构的兴衰和机构的存亡。一个受过训练的员工,一定会赢得顾客的欢迎,对公司的经营乃至发展至关重要。无礼仪准备是没有机会进入公司任职的,致使各类礼仪学校和训练班每逢春季爆满,且学费大幅度增加,尤其是日本航空公司举办的仪态训练学校,虽然每天的学费高达20万日元,但入学者却络绎不绝。

上述案例告诉我们: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共场所范围越来越扩大,大大拓展了人们的活动空间。这就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要加强礼仪修养,在公共场所中尽量做到讲礼重仪,互谅互让,和谐相处。

小资料

事业成功的手段是什么?

据说,希尔顿在成功之初,他母亲就希望他能找到一种简单、易行、不花本钱却又行之长久的经营秘诀。希尔顿冥思苦想,终于发现只有微笑才符合他母亲提出的上述四条标准。从此他给员工定下一条信条:“无论旅馆本身遭遇的困难如何,希尔顿饭店服务员的脸上的微笑永远是属于旅客的阳光。”十几年来,希尔顿饭店正是凭着“微笑”的魅力,不仅挽救了经济大萧条、大危机时代的希尔顿饭店,而且造就了今天遍及世界五大洲、近百家的五星级希尔顿饭店集团,从而赢得了事业上的巨大成功。

资料来源:李柳缤《商务礼仪》 中国商业出版社 1996

第三节 礼仪的原则与特征

都是丝帕惹的祸

国内某旅行社,在接待一批来华的意大利游客时,打算送每人一件小礼品。为此,该旅行社专门订制了一批纯丝手帕,每方手帕包装精致,绣制的花草图案栩栩如生,且全部出自名厂名家之手,精美非凡。中国丝织品自古闻名,旅行社接待人员料定礼品会受到客人的喜欢。

到机场接客时,接待人员欢迎词热情、得体,意大利客人也个个兴致盎然。可当接待人员把精心准备的礼品赠送给游客后,车上却一片哗然,游客们面露不悦,特别是一位夫人,面色凝重,还流露出伤感之态。接待人员心里迷惑不解:中国人总以为送礼人不怪,难道我们哪里做错了?

评析:在西方,亲朋好友相聚一段时间后分离之时才赠送手帕,意为“擦掉惜别的眼泪”。游客刚刚踏上盼望已久的中国大地,准备开始愉快的旅行,这时要他们“擦掉惜别的眼泪”,游客当然不高兴,难怪议论纷纷。那位夫人得到的手帕上面绣着的菊花图案,在意大利则是祭奠亡灵的,所以她很伤感。

由于忽视了现代礼仪的地域性特征,该旅行社一番美好的心意却未达到应有的效果,得到的教训应该说是十分深刻的。

一 、礼仪的原则

在日常生活、学习、社交、应用礼仪时,都必须要掌握一些具有普遍性、共同性和指导性的礼仪规律。这些礼仪规律,就是礼仪的原则。

(一)平等的原则

社交礼仪中的平等原则,是指以礼待人,有来有往,既不盛气凌人,也不卑躬屈膝。平等原则是现代社交礼仪的基础,是现代社交礼仪有别于以往礼仪的最主要原则。

传统社会是等级森严的社会,有形或无形的等级制度将人们划分为不同的等级。中国周代将人分成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等五个等级。礼仪成了维护等级秩序的有力武器。

近代资本家的兴起,瓦解了旧的等级社会存在的基础,平等成了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资产阶级 启蒙思想家洞察了历史的需要,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主张人生来平等,这就为现代礼仪的产生打下了思想基础。人都有友爱和受人尊重的心理要求。在礼仪的核心点,即尊重交往对象、以礼相待,对

任何交往对象都必须一视同仁,给予同等程度的礼遇。做为现代礼仪的一个分支——社交礼仪,不允许因为交往对象彼此之间在年龄、性别、种族、文化、职业、身份、地位、财富以及自己的关系亲疏远近等方面有所不同,厚此薄彼,给予不同待遇。但允许根据不同交往对象,采取不同的具体方法。

(二)尊重的原则

人际交往中必须尊重对方的人格,尊重是礼仪的情感基础。在礼仪的原则中,有关尊重他人这一原则比对待自己更重要,这一原则实际上是礼仪的重点和核心。在面对他人的诸多做法之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敬人之心常存,处处不可失敬于人,不可伤害他人的个人尊严,更不能侮辱对方的人格。古人云:“敬人者,人恒敬之。”在人际交往中,尤其是社交中只有相互尊重,人与人的关系才会融洽、和谐。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们对尊重的需要分两类,即自尊和来自他人的尊重。自尊包括对获得信心、能力、本领、成就、独立和自由的愿望;来自他人的尊重包括威望、承认、接受、关心、地位、名誉和赏识。一个具有足够自尊的人总是更有信心,更有能力,也更有效率。然而,当缺乏自尊时,就会感到自卑、无望。

(三)诚信的原则

诚信原则是指尊时守信,“言必信,行必果”。取信于人在人际交往中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自古以来家族观念很强。古代颇有影响的寓言“智子疑邻”,其中便产生了“自己人效应”。当你信任一个人的时候,就会想:既然这个人说的,大概不会错的;当你不信任一个人的时候,就会想:既然是这个人说的,靠不住。所以,常常是别人信任你,才认为你是对的。因此,在商务活动中,甚至是普通人际交往中,必须博得人们的信任,才更有利于一个人的成功。

要想取信于人,应做到言行一致、遵守时间、一诺千金、讲究诚信,以及“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四)自律的原则

自律是礼仪的基础和出发点。学习、应用礼仪,最重要的是要自我约束,自我对照,自我反省,严格按照礼仪规范要求自己,明确知道自己该做和不该做哪些事情,然后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逐渐变成一种自觉—行为的自觉和内心情感

的自觉。礼仪对人行为的规范作用从人的外在表现开始,逐渐深入人的内心,最终在人的精神层面达到自律的目的。

(五)宽容的原则

人们在交际活动中运用礼仪时,既要做到严于律己,更要做到宽以待人。宽容,往往折射出待人处世的经验和艺术。宽容不是软弱,而是良好涵养的无言表达。别人有失礼之处,若能予以正视,并以适当的方法解决,便可让对方避免再次犯错。真正的宽容来自一个人内心的力量,给出宽容的同时,自己的内心也得到了更进一步地完善。人际交往中要做到豁达大度,有气量。只有具备了容人的胸襟,具备了容纳意识和自控能力,才能更好地把握礼仪的精髓。

(六)遵守的原则

在交际应酬中,每一位参与者都必须自觉、自愿地遵守礼仪,用礼仪去规范自己在交往活动中的言行举止。超越规范的行为言语往往会给他人带来这样那样的损害和不便。遵守原则是对行为主体提出的基本要求,更是人格素质的基本体现。自觉遵守礼仪规范,在 “礼”的范围内待人做事,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并确保交际活动的愉快和持久。

知识链接

根据交往的需要要有签字仪式、谒墓、开幕式及授勋仪式等等。

签字仪式一般是国家间、集团间通过谈判,就政治、法律、军事、经济,科技文化等某方面的相互关系达成协议,缔结条约、协定或公约时所举行的仪式。

谒墓是国家领导人出国正式访问的习惯做法,前往谒陵墓或向纪念碑献花圈,以表示对被访国人民友好和亲善,也是对该国先烈的敬意。

开幕式是各种展览会开幕时所举行的仪式,工程项目的动工,竣工典礼和交接仪式也属于开幕式。

授勋仪式是许多国家对外国领导人或外国驻本国外交使节或其它知名人士授予勋章,以表彰其在某方面的功绩所举行的仪式。

(七)适度的原则

运用礼仪时要注意把握分寸,认真得体。礼仪是一种程序规定,而程序运行中“度”的把握很关键。无论是表示尊敬还是热情,如果不遵循合适的“度”,施礼就可能进入误区。当今时代,高科技的发展使整个地球愈来愈像一个大村落。

人们的交际范围已不再囿于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交往触角已遍布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之间。社交活动中一定要把握好特定环境下的交往尺度,以避免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或伤害。

适度的原则,是指实施社交礼仪过程中必须在熟悉礼仪准则规范的基础上,注意各种情况下人际关系的社交距离,把握与特定环境相适应的人们彼此间的感情尺度、行为尺度、谈吐尺度,以建立和保持健康、良好、持久的人际关系。人在交往中要注意保持一点社交距离,也就是要把握与特定环境相适应的人们彼此间的感情尺度。例如,在与人交往时尤其是与外国人交往时,既要彬彬有礼,又不能低三下四,既要热情大方,又不能阿谀奉承。

(八)从俗的原则

礼仪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不是万古不易、万国一统的。所以才有“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的共识。从俗就是指交往各方都应尊重相互之间的风俗、习惯,了解并尊重各自的禁忌,否则,就会在交际中引起障碍和麻烦。由于国情、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必须坚持入乡随俗,以传达对所在国家民族文化的尊重,切勿目中无人,失礼于对方。

(九)互谅的原则

在交际活动中既要遵守平等的原则,同时也要善于理解具体条件下对方的一些行为,不应过多地挑剔对方。交往双方都能够自觉保持换位思考心态,时时处处从他人角度出发考虑问题,才能保证交往的和谐性和恒久性。

二 、礼仪的特征

礼仪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必须符合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道德规范和传统的文化习惯而现代礼仪较之传统礼仪有着明显的特征。

(一)时代性

礼仪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是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的,不可能一成不变,现代生活具有多元、丰富、多变的特点,所以后人对前人的礼仪规范也没有必要墨守成规。要正视礼仪的变异性、现实性,因此现代礼仪必须正确反映时代精神,体现新社会的道德规范。例如: 20世纪初在欧美,如果有一位少妇外出遛狗将被视为极大的丧失风度和有辱礼节,即使那只哈巴狗很有“教养”,同样证明少妇是没有教养的。周围异样的眼光将使她陷入尴尬境地。

但是20年之后 ,欧美遛狗成风,成为最有风度的少妇最有风度的行为,在人们羡慕的眼光里这不但符合礼节,而且是一种上层生活的表现。

小资料

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等等,都是封建等级制度在礼仪方面的基本要求。见了皇帝要三拜九叩行大礼,男子相见行抱拳礼(作揖),女子相见行万福礼(曲膝礼)等,都是反映封建等级要求的具体礼仪形式。今天,尽管社会分工仍然存在,人们的社会地位也不尽相同,但职业无尊卑之分,岗位无贵贱之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本质上是平等的。因此,在礼仪的表达方式上,不论遇到负有多么重要责任的领导,从事多么重要工作的人,问声:“您好”,相互致握手礼都是得体的。

(二)地域性

不同的国家、民族,同一国家的不同地方,也都有着不同的礼仪,有的甚至截然相反。中西礼仪的差距是人所共知的,它基于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别,呈现了各自的地域特色。

小资料

对“龙”的不同理解

中国人崇拜龙,就是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开始的 ,进入君主时代,龙就成了“真龙天子”的象征,而现在是吉祥喜庆的代名词。但是,在英国以至整个西方世界,龙是凶残阴险的标志,人人惧怕,人人厌恶,而且很多关于龙的的故事中,它总是落个被宰杀的下场。所以,圣诞节给中国人送龙的贺卡,则很适合中国人的口味,若对英国人也如此,则是大大的失礼了。

民间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说法,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礼仪文化。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礼仪规范是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步形成、积累和发展起来的。由于不同国家、地区、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影响礼仪形成诸因素的特点不同,使得礼仪规范不可避免的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民族性。

一位美国人在中国墓地见到一位中国人极其虔诚的在墓前摆上新鲜水果、糕

点等食品,感到很困惑,不解地问他的中国朋友:“你认为你的祖先什么时候会起来吃这些水果”。他的这位中国朋友回答说:“就在你的祖先起来闻你献给他的鲜花的时候”。这位中国人用幽默的方式道出了礼仪的这种差异性。

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传统的习俗和礼仪。在泰国、束埔寨等东南亚国家,人们见面时以双手合十,而不是相互握手致意。在印度以及非洲一些国家,人们使用手指而不是刀、叉或筷子吃饭,阿拉伯人除了向亲密的朋友介绍而外不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妻子,土耳其人习惯以邀请沐浴来款待客人。在法国,把手插在裤兜里与别人谈话,被认为是不礼貌的举止。在东欧一些国家,用一只手迸餐,而把另一只手放在膝盖上,被看作是不文雅的行为。

为了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往来,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建国初期就提出了在外交工作中“入乡随俗,不强人所难”的礼仪原则。“入乡随俗”是指对别国、别民族的礼仪规范要尊重,“不强人所难”是指本民族、本国礼仪不要强求来访者勉为其难。这个原则充分体现了对别国、别民族历史文化的尊重和宽容,也是我们正确处理各民族、各国家不同礼仪的一个基本立场和原则。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56个民族各有体现本民族特点的礼仪规范和多彩多姿的礼仪形式,不同地域之间的礼仪文化也有很大的差异。早就有“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在社交宴请中,中国人动筷子时,请客人往往客气地说:“没什么菜,请随便用”。一些西方人听了此话好生奇怪,明明是满满一桌子菜,主人怎么说没什么菜呢?西方客人之所以疑惑不解,皆因不熟悉中国人的观念。中国人一向认为,“满招损,谦受益”,因此,视谦虚为美德的中国人说话十分谨慎,甚至过分谦虚。相比之下,西方人请客时很少上许多菜,确还振振有辞:“这是我的拿手好菜”。或者热情洋溢地说:“这道菜,是我夫人特地精心为你做的。”这恰恰表现出西方人的热情与直率。

礼仪的地域性这一特点,要求在社交和礼仪活动中,我们既要注意各民族、国家、区域文化的共同之处,又应十分谨慎地处理相互间的文化差异,既要自尊,又要尊人,科学恰当地处理礼仪活动中的碰撞问题,把地域差别作为交流、互补的条件。

(三)针对性

《礼记、曲礼上》有一句名言: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意即“礼”所赋予的各种特权是奴隶们根本不能享用的,而“刑”所规定的各种刑罚,与君王达官、贵人是无缘的。礼、刑与阶级地位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足见其具有鲜明的针对性。 但是,礼仪又无针对性。比如,给老人让座,别人帮助了自己说一声“谢谢”等。其实许多礼仪是不带针对性色彩的。

(四)可行性

切实有效,实用可行,规则简单,易学易会,便于操作,是礼仪的又一大特征。

“礼者,敬人也”,这是礼仪的精义。该怎么样,不该怎么样,就看能不能敬人、敬大多数人,而不能造作,为礼仪而礼仪。所以,社交活动中,既要对礼仪的实质作具体化的规范,又不能无中生有。要促使礼仪简便易行、容易操作,“言之有物、言之有礼”是最佳的选择。

(五)通用性

礼仪作为一种行为准则或规范,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度中,一直为不同行业的人们所认同并共同遵守着,这一点从以下俗语、谚语、名人名言中即可窥见一斑: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礼记》)

“有礼走遍天下。”(俗语)

“礼仪经商”(香港商界信条)

“您先请,是礼貌。”(英国)

“礼貌周全不花钱,却比什么都值钱。”(塞万提斯,西班牙)

“有两种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貌。”(歌德,德国)

“为人粗鲁意味着忘记了自己的尊严。”(车尔尼雪夫斯基,俄国)

由此可见,礼仪作为国家、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国、各族人民中由来已久并广为流传。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遵礼守礼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共识。

(六)多样性

礼仪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决定了礼仪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这种多样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礼仪具有鲜明的职业特点,不同的职业具有不同的礼仪规范。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特定的角色形象,规定礼仪的侧重点也不同。如,公关小姐或公关先生常常代表着一个企业或机关的形象,具有礼貌的谈吐、得体的衣着、大方的举止、高雅的气质,才会受到客人的瞩目,才会赢得各方人士的信任和支持。被称为白衣天使的医务工作者,其工作就是救死扶伤。所以,医务工作者应具有的基本礼仪规范应是自信、干练、举止轻盈、利落、待人耐心体贴,用高尚的职业道德为患者服务。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学习的典范。所以,教师的礼仪形象应该是端庄文雅、气宇轩昂、充满自信、精神充沛。学生也有学生的礼仪形象,朴素勤奋是学生最基本的礼仪要求,着装、举止、谈吐各方面都必须符合这一礼仪规范。另外,军人服务人员、新闻记者、演艺界人士等各自都有自己职业所需的行业礼仪规范。无论什么职业,什么角色,表现良好的礼仪修养,尊礼守礼,才是正确的。比如翻译,在涉外工作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但再重要再大腕的翻译也不能喧宾夺主,改变自己的角色地位。于是有了这样的礼仪要求,即在正式的宴会上翻译不能上宴席,只能坐在需要翻译的人员的后面,如果心理不平衡,不能遵守这些礼仪要求,就不能从事这一工作。

第二,不同的生活领域具有不同的礼仪规范。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领域也在不断的拓宽,天上、海下、北极、南极都有了人类的足迹。但无论怎样发展,以社会职能为标准都可以划分为三大领域,即社会生活领域、职业生活领域和家庭生活领域。如果我们把社会比作一个大舞台的话,我们每个人在不同的社会生活领域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就学生来说,这三个领域具体表现为社会、学校和家庭。在社会生活领域中,我们在学校是学生,到商场是消费者,到医院是患者,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在学校生活领域中,我们是学生,会遇到和老师同学之间的关系;在家庭生活领域,我们是子女,还可能是兄妹,会遇到与父母、姐弟的相互关系。要把在不同的生活领域中扮演的各种角色都演好,就必须遵守不同生活领域中的礼仪规范,否则就会产生角色冲突,引起麻烦和痛苦。比如,在家庭生活中,对自己的父母,我们有时任性,父母不会计较,甚至会更

加疼爱。在学校任性,就有可能处理不好与同学、老师之间的关系。所以,宽容、谅解、合作、互助就变得格外重要。

今后,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之间,不同民族之间,不同地域之间的交往与沟通将会日益频繁和密切,饱含文化内涵的礼仪将会更多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取长补短,一些共同的礼仪将被作为国际公认的行为规范而普遍采用。一些新的普遍受到重视的国际礼仪,实际上就是东西方的文化交融,国际惯例、人际交往准则、道德行为规范的集合体。只有在不同生活领域中都严格的遵守不同的礼仪规范,才能处处展现最优秀的你,才能具有丰富多彩的人生。

知识链接 礼仪之邦

■待人接物时,举手投足、音容笑貌,无不体现一个人的气质与素养。荀子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文明礼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臂膀。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说的就是教师首先要教育学生做一个真诚的人,而学生的学习也应该首先学做人,学做文明之人,学做社会中人,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一个人的仪表、仪态,是其修养、文明程度的表现。古人认为,举止庄重,进退有礼,执事谨敬,文质彬彬,不仅能够保持个人的尊严,还有助于进德修业。《弟子规》要求:“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这些规范,对现代人来说, 仍是必要的。帽正纽结,鞋袜紧切,是仪表的基本要求。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注:《论语·学而》)。这是因为,只有庄重才有威严。否则,即使学习了,也不能巩固。

■我国历来强调敬养老人,古时候,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肉类食品是特殊的美食。《礼记》中立下规范:"养耆老以致孝。"东汉时李苌虽然家贫,但宁可自己

节省,而为其母每天买肉供食。南北朝时,齐国萧道成家业本贫,几个儿子冬月单衣裳,却对母亲奉赡甚厚,老人虽爱孙儿,也只是让小辈"撤去兼肉",就是不多吃肉菜,每餐一份肉菜还是泰然受之的。

第四节 礼仪的性质与作用

功亏一篑

国内一家医疗设备厂的老板拟与一家国外客商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厂长精通业务,管理到位。外商参观后对厂方状况和厂长管理能力非常满意,准备次日签约。厂长见大功即将告成,喜悦之余走到车间墙角随意吐了口痰,然后娴熟地用鞋底擦去……这一切外商尽收眼底,回去后彻夜难眠,考虑到双方合作项目是生产输液管,人命关天,而一个厂长的卫生习惯反映了这家工厂的管理水平。第二天,这位客商给厂长复信一封,说明上述缘由,并婉转拒绝了这次合作机会。

评析:这个真实的故事告诉我们,礼仪无小节,礼仪非小事。个人的礼仪既表现了个体的文化修养和文明素质,也反映出整体的修养和素质,与个体和整体事业的成功与否,有很大关系。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素来以温文尔雅,落落大方,谦恭礼让而著称于世。随着社会交往的日益扩大,礼仪在社会交往中的作用日益提高,文明交往成为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各国的共同要求和愿望。礼仪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产物,是人们社会交际活动的准则,它对于扩大社会交往,提高自身修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 、礼仪的性质

(一)礼仪的阶级性

礼仪自产生之日起即具有阶级性,当人类社会发展到阶级社会以后,这一性质更加鲜明。统治阶级为了使自己的统治能长治久安,一方面建立起强大的国家

机器,充分发挥国家机器的镇压和压迫职能;另一方面又通过建立和完备礼仪制度、道德规范等使统治和被统治、压迫和被压迫的关系合法化、秩序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祭天地、祭祖先以至统治者的登基、成年、婚庆、寿辰、死亡等礼仪,不断地灌输统治者的统治是“天意不可违”、“君权神授”、“天然合法”等思想。

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除了在礼仪规范中强调其统治是天然合法外,还需要有稳定的社会秩序。为此,统治阶级也需要制定并不断完善社会各阶级之间的行为准则和礼仪规范。但是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礼仪又是严格区分的。所谓“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等,是礼仪的阶级性的鲜明体现。

(二)礼仪的民族性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由于其历史文化传统、语言、文字、活动区域不同,以及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素质特征不同,其礼仪都带有本国家、本民族的特点。例如: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多民族的文明古国,56个民族各有体现本民族特点的礼仪规范,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礼仪形态。但是我国又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礼仪规范在国家统一的长期历史发展中逐步融汇起来、凝固起来,形成统一的中华民族的礼仪规范。

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上,尽管各民族、各地区之间在具体礼仪方面存在着某些差异,但是各民族、各地区的礼仪又是相互联系、相互沟通、互为补充的。

在我国与外国的往来中,统一的中华民族礼仪已成为促进国际友好交往、和平相处的重要手段,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自信和尊严。当我国的使节渡重洋、越关山,到欧亚大陆,到西洋、南洋各地时,带去了中华民族的礼仪风范,被外国人称颂为“礼仪之邦”、“文明之邦”的友好使者,这正是中华民族礼仪的民族性的体现。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了,彻底摆脱了奴颜婢膝的屈辱历史。在国际交往中,既发扬礼仪之邦、文明古国的礼仪规范的精华,又注意尊重他国、他民族的礼仪和生活习惯,从而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尊敬。周恩来总理对我国的外交工作提出的“入乡随俗,不强人所难”的指导原则,是对礼仪的民族性、国别性的最精辟的见解。

(三)礼仪的普遍性

礼仪是人类文明的一种表现和象征,具有极其鲜明的人文性、社会性。礼仪在人类生存和发展中,可以说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这就是礼仪的普遍性。

现在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科技、交通的日新月异改变了原有意义上的空间距离,天涯变咫尺。无线通讯、电子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在短短的几秒钟内与几万公里之外的亲友互致问候、互通信息。在这个日益“缩小”了的星球上,人们在空前频繁的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了带有普遍性的国际礼仪。

二 、礼仪的作用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用以调整、处理相互关系的手段。具体来说,礼仪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礼仪对国家与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1、有利于弘扬我国优良民族传统文化。

新形势下的礼仪教育,既有利于我国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继承,又为传统文化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对形成适应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规范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能使我国优良民族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成为新时期凝聚我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精神力量。

世界上的不少国家,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把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精髓有机结合,不仅推动了经济的飞速发展,而且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其中日本和新加坡的成功经验最值得我们加以学习和借鉴。日本一些公司录用职员不仅考察业务和文化,而且把举止、言谈、仪表等礼仪礼貌修养列为重要内容。礼貌谦虚的精神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而且贯穿于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2、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

秩序,是指人和事物的一种有规律的活动状态。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运动都必须遵守一定的秩序。在茫茫宇宙中,如果没有秩序,各种星球就会在互相冲撞中共同毁灭。人类社会也是如此,如果没有了秩序,无论日常生活,还是生产活动都无法正常进行。

管子曾经指出:“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一个国家有

没有完备的礼仪规范,人们能不能自觉的遵守,是衡量其社会秩序状况的一个重要尺度。

3、有利于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

社会风尚也可以称为社会风气,一般是指一定时期社会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思想言行方面带普遍性的倾向。

礼仪反映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明水平、整体素质、整体教养。遵守礼仪、应用礼仪,有助于净化社会空气,提升全体社会成员的精神品位和道德文化素质。当前,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求全体社会成员“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这些内容与礼仪的基本要求完全吻合。因此,讲礼仪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有利于纠正和克服社会上的不良风气,逐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二)礼仪对个人的影响和作用

1、有利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所谓情操,就是人的感情境界。礼仪不仅仅反映一个人的交际技巧与应变能力,而且反映一个人的道德情操、精神面貌。因此,通过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对礼仪运用的程度,可以察知其教养的高低、文明的程度和道德的水准。

礼仪对人的要求既有内在的修养,又有外在的表现形式。从这个意义上完全可以说,礼仪即教养,有教养才能文明,有道德才能高尚。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对于道德与礼仪之间的这种密切关系有过十分精彩的论述:“礼仪是在他的一切别种美德之上加上的一层藻饰,使他们对它具有效用,去为他获得一切和他接近的人的尊敬和好感。没有良好的礼仪,其余一切成就会被人看成骄夸、自负、无用和愚蠢。”所以,要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就得知情知礼,所谓“彬彬有礼,然后君子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不懂情、不知礼难以成为道德情操高尚的人。

2、有利于培养优雅的气质

优雅的气质是指人的一种吸引人的个性特征。气质本来是心理学的一个概念,指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动态性特征,是构成个性的组成部分。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气质,认识问题、处理问题、待人接物也会因此而有差异。人的气质特性尽管是最稳定的一种心理特征,但是它仍然会在环境的影响下发生一定的变化,具

有一定的可塑性。

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黄微,1987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专业,是同届毕业的几十个女生中唯一进入中央电视台的播音员,先后主持过少儿节目《天地之间》,法治节目《社会经纬》,现在担任老年节目《夕阳红》的主持人。黄微不属于“艳丽”的一族,主要是她高雅的气质,和善亲切的主持风格很受好评。气质可以弥补形象的不足,丽质可以天生,而气质却可以培养。因此,在了解自己气质类型及其特点的基础上,采取适宜的方式进行磨练修养,良好的气质是可以获得的。

礼仪的学习和运用可以使人发扬气质的长处,克服弥补气质的短处,形成个性化的、优雅的、令人愉悦的气质形象。英国哲学家洛克也曾就礼仪对气质的影响说过这样一段话:“礼仪的目的和作用使得本来的顽梗变柔顺。使人们的气质变温和,使他敬重别人,和别人合得来。”可见,礼仪知识的学习和礼仪规范的实践是培养优雅气质的有效途径。

3、有利于培养优美的仪表风度

优美的风度是一个人的德、才、学、识等内在素质,具体通过言谈举止、装束打扮、态度作风反映出来的受人欢迎的整体形象。人们常常用文质彬彬、风度翩翩来形容一个人的风度。人们也都希望自己与人交往时潇洒大方,不拘束、不呆板,气度不凡,招人喜欢,受人尊敬。但优美的风度不是一蹴而就的,不仅需要有丰富的内涵,而且需要言谈举止得体,这就需要人们在漫长的社会生活中不断学习、积累。礼仪知识的学习,既可以丰富人们的内涵,又能教会人们如何规范自身行为、塑造良好的仪表形象,因而是培养优美风度所不可或缺的。事实上,受过良好礼仪教育或注重礼仪修养的人,无论是在内在素质上,还是在外在行为方式上,都与缺少这种训练的人有着明显的不同。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就任前,曾在1961年参加过总统竞选,由于仪表风度不佳,被肯尼迪击败。当时尼克松反应敏捷,善于表达,富有经验和坚强的毅力,被大多数美国人认为是仅次于总统艾森豪威尔的政治人物。在竞选前夕的民意测验中,尼克松以56%:44%的多数票遥遥领先于肯尼迪。不幸的是尼克松在电视辩论前不久因车祸撞伤膝盖。在尼克松与肯尼迪面对美国七千万电视观

众辩论时,身体消瘦,眼窝下陷,衣服宽大松垮,显得疲惫憔悴,萎靡不振。而肯尼迪高大魁梧,健康结实,衣着合体大方,精神饱满,气宇轩昂。结果肯尼迪以49.9%:49.6%美国历史上总统竞选最微弱的多数获胜。在1968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中,尼克松再次角逐。他吸取第一次竞选失败的教训,雇用一大批公共关系顾问和广告专家,精心策划竞选活动,塑造形象,终于成功的当上了美国总统。

4、有利于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

美国《幸福》杂志,对美国500位年薪5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300位政界人士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93.7%以上的人认为人际关系畅通是事业成功的最关键性因素。JR人才调查中心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每100位头脑出众、业务过硬的人士中,就有67位因人际关系障碍而在事业中严重受挫,难以获得成功,他们共同的心理障碍是难以启齿赞美别人。

人际关系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极为重要的关系。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无法满足个人的归属感、受尊重感,就会怅然若失甚至惶惶不安、行为变异。同样,如果一个单位或者整个社会人际关系混乱、紧张,就不会有安定团结的局面。礼仪作为一种规范、程序,作为一种凝固下来的文化传统,对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模式起着固定、维护和调节的作用。例如,人们在家庭生活中的关系以及各自的权利和义务都受着传统的、现实的礼仪规范的约束。父母爱子女,但更要教育好子女,决不能溺爱子女;子女则要尊敬父母,孝敬父母。夫妻之间地位平等,应该相敬如宾,白头偕老。朋友之间要以信为先,受人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如果人际关系出现了不和谐,或者做出新的调节,往往要借助于某些礼仪形式、礼仪活动。例如,宴请、联谊、联欢等活动将促进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礼仪在治国安邦、成就事业、个人生存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礼仪的核心是关心人、尊重人。对礼仪的学习有利于培养人们理解、宽容、谦虚、诚恳的待人态度,热情友好、庄重大方、高雅文明的行为举止,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道德品质。应当说,热情、谦恭、有礼的态度是表现对他人尊重的一钟重要方式。

在社会交往中,礼仪不仅可以使人充满自信,胸有成竹,处变不惊,而且能够规范交际行为,更好的向交际对象表达自己的尊重、敬佩、友好与善意,增进彼此的了解与信任,造就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而且,外表的魅力——美的容貌、优雅的举止、得体的谈吐、翩翩的风度等等,往往有形无形的左右着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5、有利于促进事业的成功

我们每一个人都渴望成功,在争取成功的道路上,礼仪起着促进的作用。社会学家调查表明,形象在一个人的成功因素中占有很大比例。在—般人看来,进行形象设计,只是将人的外形美化,训练形体动作等,但事实上它会让人看起来更诚信,工作效率更高,显得更智慧。北京某外贸公司的一位业务员,为了开展向中东某国的出口业务,潜心了解阿拉伯国家的民俗礼仪,在去该国推销产品时,尊重阿拉伯国家的习惯,穿上素服,戴上头巾,不露秀发。在客户应邀来北京谈判时,她又处处注意礼仪,坚持平等互利。每逢伊斯兰教节日,便中止谈判,安排客户前往北京牛街礼拜寺进行宗教活动。这样既与客户建立了友谊,又赢得了客户的信任和尊重,不仅当时签署了上百万元的出口合同,而且以后这位客户的所有进出口业务都找这位女士办理。

“张良纳履”在中国是一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故事。辅佐汉高祖刘邦夺得天下的张良年轻时,有一次步游到下邳桥上,有一老者故意堕鞋桥下,叫他给拾起来。张良二话没说不仅从桥下拾来鞋,而且恭恭敬敬地为老人穿上。老人说:“孺子可教矣。”就把《太公兵法》这部奇书交给了张良。中国古代这样的故事很多,如“不耻下问”、“三顾茅庐”等,都说明待人谦恭有礼,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才能获得广泛的支持,取得事业的成功。

6、有利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是人们获得机会和成功的重要因素。有一家有名的私营企业,需要招聘一位厨师,由于待遇较高,应聘的人很多。经过几关测试后,留下了三位进行“真刀真枪”的实际操作。考题就是做同一道菜,甲、乙、丙按顺序一个一个地完成。考试完毕后,主考官们认为三个人都很不错,技术上不相上下。只是在整个操作过程中,乙每次清洗完后,都要用手捧水把水龙头冲洗干净,特别是用肥皂冼完手后,水龙头上沾了泡沫,如果不清洗干净,别人使用时会弄脏

手。说明了这个人不仅具有好的技术,而且还具有良好的卫生习惯。所以录用了乙。录取的原因看似很简单,但仔细想想,这不仅仅是运气。其实不论在什么岗位,都要具有良好的素质,当机会出现在你面前时,别因小失大,让机遇从你手中不知不觉地消失。

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非常广泛,礼仪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所以,礼仪涉及到男女老少、家家户户,以及社会生活的每个方面。一个人年轻时要讲礼仪,年老后也要讲礼仪;在家对长辈讲礼仪,出门在外对他人也要讲礼仪;与人交往要讲礼仪,工作中要按礼仪行事。

现代文明社会,得体的礼仪使人们充满信任、友爱和欢乐,使民族精神焕发出永恒的魅力。正因如此,礼仪被纳入社会学的学术视野,不仅因为它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社会风气和民族风貌,也关系到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生产力的层面。宏观上,礼仪与社会生活、文化事业、民族和睦、国际交往有不可忽视的联系,微观上与家庭、同事、亲邻、学友,与个人行为密切相关,甚至会影响到人的思想、心态、生活、学习、工作,关系到每个人的事业发展和成就。

第五节 个人礼仪的培养

良好的个人礼仪、规范的处事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短期就能够实现的,而是靠后天的不懈努力和精心教化才逐渐形成的。可以说,个人礼仪由文明的行为标准真正成为个人的一种自觉、自然的行为,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完成这种变化则需要有三种不同的力量,即个人的原动力、教育的推动力以及环境的感染力。

一 、个人的原动力是培养个人礼仪的坚实基础

个人的原动力,即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它是人的行为和思想发生变化的根本条件,也是人提高自身素质,形成良好礼仪风范的基本前提。作为社会个体,每个人只有首先具备了勇于战胜自我,不断完善自身的思想意识,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行动中才可能表现出较强的自律性,自觉克服自身的不良行为习惯,自觉抵御外来的失礼行为。与此同时,只有努力学习,不断进取,才能使个人礼仪深植人心,真正成为优良个性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说,个人礼仪的形成

需要个人的原动力,需要个人的自律精神。

小资料

目前,像点样子的礼仪只有军礼和孩子们的队礼,而如朋友之间的见面、学生和老师之间的问候,由于缺乏肢体方面的配合,不成为“礼”。为此,全国人大代表、广东长江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苏耀荣建议,国民礼仪应从形式、程序和组织三方面来进行规范,多增加躯体的动作。 苏耀荣代表认为,在祭祖时,海外华人跪拜,我们鞠躬;在大型公共活动奏国歌时,我们行注目礼,但因为缺乏肢体动作,不成为礼;在社交场合,一般行握手礼,最近也开始有拥抱礼。近年来,国际礼仪的进入甚至流行,将产生一个新的态势,即作为五千年文明古国的中国,保不住自己的礼仪,连许多发展中国家都不如。在一些场合,大家都感到需要礼仪,但因为没有相应的规范,也往往草率从事。从国民道德建设和弘扬民族文化出发,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必要规范和强化国民礼仪。国民礼仪包括形式、程序和组织三个方面。形式本身包含内容,程序体现礼仪的性质,组织推动礼仪的规范和普及。比如跪拜礼,在祭祖和国家公祭等特定场合使用,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敬天法祖的精神,也给后人形成示范。抚胸礼,在大型公共活动奏国歌时使用,增加肢体动作,形成肃穆感,体现国民的爱国心。鞠躬礼,小辈对长辈,学生对老师等行此礼,后者则点首回应。体现了社会关系,也促进了感情交流。揖手礼,在多人公共场合,互相作揖问安。在私人场合可行执手礼。此外,对于婚礼、葬礼以及其他特殊礼仪也应有所规范。他建议在文化部等部门增设专门机构,增加职能,全面负责研究、制定和推广国民礼仪。条件成熟时,应通过条例、规章等方式形成法律规范。

以上案例告诉我们,我们不应忽视“礼”的意义。应该建立一个专门的机构,按一定的场合、身份、职务、修养构成相应的礼仪文化行为,从形式、程序和组织三个方面推动礼仪的规范和普及,应该建立一个社会公认的“礼仪手册”,应认真贯彻“鞠躬之礼”、“让人为先”之礼。

资料来源 百度网站

二 、教育的推动力是培养个人礼仪的根本条件

个人礼仪的教育培养,就是培养人们提高对礼仪的认识,陶冶讲究礼仪的情感,锻炼讲究礼仪的意志,确立讲究礼仪的信念以及养成讲究礼仪的习惯。这是塑造人们精神面貌的系统工程,需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共同努力。其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引导、指点和言传身教是至关重要的,它能使受教育者从中得到真正的感悟,进而提高自身内在的素质。因此教育在培养个人礼仪的过程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 、环境的影响力是培养个人礼仪的外在因素

个人礼仪的形成,除了自身的原动力和教育的推动力外,还要受到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正是说明社会环境条件与个人思想、行为的变化密切相关。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的人,生活环境对人的感染和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环境对人的思想、行为,尤其是对个人礼仪的形成和影响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分析思考:

1、我国某景泰蓝制作公司,在一次接待日本访问团参观时,陪同人员热情洋溢地介绍着我国景泰蓝独有的工艺,得意之中把一些绝密环节泄漏了出去。待客人归国之后,一批批的日本景泰蓝制品迅速出现在国际市场上,抢占了我国大部分的市场份额。

2、我某地区企业,有一次为前来洽谈项目的外商购买回程机票时,恰逢旅游旺季,机票脱销,就另找渠道疏通。结果外商得知后,反而将谈好的项目取消,原因是担心自己的投资得不到一个公正规范的环境来保障。

请分析上面两个案例分别违反了礼仪的哪些原则?


相关内容

  • 1礼仪概述
  • 第一讲 公关礼仪概述 教学目的:礼仪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从大的方面讲,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 和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而具体到人们的社会生活,则更是无处不在,俯拾即是.学习礼仪知识,研究不同的礼仪文化和礼仪现象,可以提高个人的道 德修养,净化社会风气,按照礼仪规范去规定和约束个人的行为. 教学要 ...

  • [国际商务礼仪]课程标准
  • <国际商务礼仪>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370060课内总学时:36课程类别:选修课执笔人:林芳慧审核人:王红 课程负责系部:商务外语系学分:2 开课对象:应用英语专业学生编写日期:2015.10批准人:曲军 一.课程定位 <国际商务礼仪>是面向涉外班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本 ...

  • 职业道德基础知识
  • 职业道德基础知识 主讲教师 唐清生 第1章 职业道德 第1节 职业道德基础知识 一.道德和职业道德的概念 1.道德的概念 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人,必然要与社会和他人发生那样的联系.例如,在家庭中.在工作单位里以及个人与组织.社会.国家之间的种种关系等.如何处理好这些关系,就涉及道德问题. 2.职业道德 ...

  • 保安礼仪概述
  • 一. 保安礼仪的概述和特点 (一).保安礼仪概述 保安礼仪 是保安员在平常的生活行为规范与待人处事的准则, 是对保安员仪表.仪容.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的具体规定. 保安礼仪是保安员个人品质.文化修养,思想素质等的外在表现. 它不仅衡量着保安员个人素质高低和修养高低的程度, 而且也是衡量保安队 ...

  • 新护士岗前礼仪培训
  • 新护士岗前礼仪培训 新护士岗前礼仪培训有助于提高新医护人员的医德修养,有助于提高医护人员的个人素质,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因此随着国家对医疗事业的重视,现在医院越来越重视医院医护人员的礼仪培训,医护人员的自身素养将直接影响医院的形象和发展. 钱明珠老师医院新员工礼仪培训课程列表: 课程一:医院全员系统礼 ...

  • 大学生职场礼仪
  • 第一讲 职场礼仪之社交篇 社交礼仪概述 社交礼仪的含义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通过语言.仪表.仪容及举止等表现出来用以美化自身.尊敬他人的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和程序. 礼的本质是"敬",含有关心.友好.敬重.谦恭.体贴之意,具体表现为礼貌.礼节.礼仪等. 社交礼仪概述 礼貌--指人们在相 ...

  • 大学生职场礼仪需要了解的礼仪常识
  • 社交礼仪概述 社交礼仪的含义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通过语言.仪表.仪容及举止等表现出来用以美化自身.尊敬他人的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和程序. 礼的本质是"敬",含有关心.友好.敬重.谦恭.体贴之意,具体表现为礼貌.礼节.礼仪等. 社交礼仪概述 礼貌--指人们在相互交往中使用相互表示敬重和 ...

  • 婚庆公司婚礼庆典设计与策划
  • 大型婚庆.商业庆典与会议服务.文艺表演专业设计.策划 实用手册 阎玲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社会经济出版社(两卷) 第一篇 大型婚庆的专业设计.策划 第一章 场地选择 第二章 宴席筹备 第三章 婚礼用花的选购 第四章 婚礼上的蛋糕准备 第五章 婚礼上的音乐准备 第六章 婚礼庆典的摄影 ...

  • 酒店员工服务礼仪培训知识赏析
  • 酒店员工服务礼仪培训知识赏析 主讲嘉宾:晏一丹 课程前言: 酒店餐饮行业是服务质量要求比较高的行业,对于酒店行业的员工要经过专业的服务接待礼仪知识,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客户,体现酒店优质服务的形象,塑造酒店专业.高端.优质卓越的企业口碑. 课程目的: 1.通过酒店员工培训,使员工形象.个人举止.对客服务 ...

  • [礼仪类应用文概述]教学反思
  •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一堂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常规教学课.通过情境导入.合作探究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由探索.合作交流中较轻松.愉悦的学到知识,初步培养了学生探究学习的意识. 1.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学习的兴趣 这节课我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激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从故事中发现问题,同时培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