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定义新解

第16卷第2期Vol.16No.2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 Journal of Postgraduates

2009年6月June 2009

新闻定义新解

黄伟成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武汉430079)

摘要:一直以来关于新闻的定义可谓异彩纷呈,让人莫衷一是,其根源主要在于认识主体的不同、新闻

自身的发展变化以及符号意义的多样性。这种众说纷纭的状况严重制约了新闻学的建设与发展。为了解决这一瓶颈问题,本文试从符号学、语义学的角度,把新闻的定义界定为新闻就是用来报道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文本,并从逻辑、基本范畴、学科建设、理论发展的层面对这一定义的科学意义作了说明。

关键词:新闻定义;符号学;语义学;文本;科学性中图分类号:G522.3

文献标识码:A

新闻究竟是什么? 从它产生之日起,学界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目前新闻学界关于新闻的定义有文字可查的在100种以上,可以说是各有所长,又都有失偏颇,即便是目前学界普遍采用的陆氏定义也带有明显的缺陷。正是新闻定义这一问题的搁浅,导致了当代的新闻理论建构缺乏科学性。列宁说过:“如果不先解决一般的问题, 就着手解决个别的问题, 那么, 随时随地都必然会不自觉地碰上这些一般的问题。”[1]新闻学理论要进一步发展,就必须打破这一瓶颈的制约。为此,本文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希望能进一步促进我们对新闻的科学认识。

讲过:“新闻是现在新的、活的、社会状况的写真。”作为政治家,李大钊把新闻更多地与社会状况联系在一起。任何语义都具有? 主观性,这是因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并不等于客观事物本身,而属于主观世界。由于人们的认识能力、认识的角度等各方面的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可能与客观事物完全同一,总会有或多或少的差异。

[3]

所以,不同的认识主体,其社会实践和

生活经历不同,对事物认识的目的和方式也会不同,对新闻的理解也就各有侧重的。

(二)历史性:新闻的意义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界说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客观世界是发展的,变化的,人类对它的认识也是发展的,变化的。不同的时代,新闻的形式不同,对人类社会的作用也不同,人们对它的界定当然会有不同。我们研究新闻的定义,不仅要从学理上去考究,更重要的是还要从现实的层面,从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学术渊源来考究。比如说,当社会意识到新闻虚假性的危害时,就特别强调新闻与事实的关系。于是提出了新闻是事实的观点。如:美国18世纪末以及19世纪初,黄色新闻泛滥,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于是,“事实说”盛行。1911年美国新闻学家伍德·柏莱耶向报界搜集到的十条新闻定义, 无一不是主张新闻乃“发生事件之本身”。[4]后来,随着人们对传播过程的认识不断加深,以及信息学的引入,学者对新闻这一符号又给予了“报道过程”和“信息”的新意。

一、新闻定义纷杂的根源

为什么对新闻的定义会有如此多的说法呢?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主要从以下几点做简要分析。

(一) 主观性:新闻的意义因认识主体的不同而各

有侧重

一个符号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的命名行为是分不开的。“通过依靠语言(或一般性符号)进行‘给予意义’的活动,人类不断地从自身力量,根据与自身的关系,捕捉未知的,与人类相关的现象,把它们编进自己的文化世界,使自我的生活更加丰富。”这就是人们的命名行为。

[2]

新闻作为一个符号,由于它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人

们对它的关注程度超出一般,对它的命名行为就格外繁多。并且,社会的不同群体与新闻的关系不同,人们给予它的意义就不同。不同的文化世界,也需要不同“新闻”,因而,其命名就又各有特点。例如:(1)徐宝璜在《新闻学》一书中认为:“新闻者, 乃多数阅者所注意之最近事实也。”作为编辑、学者,徐宝璜更侧重于把新闻与读者联系起来。(2)李大钊的《在北大记者同志会上的演说词》

(三)情景性:新闻的意指系统的情景性

符号的表意功能是通过意指来实现的。艾柯认为:“当某事物以一定的符规为基础,实际地诉诸接受者的感知而代表某种其他的事物时,这便是意指。”[5]。也就是

作者简介:黄伟成(1972-),男,湖北潜江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出版编辑学.

72

说,当“新闻”以一定的规则为基础,我们看到这个符号时,认为它代表了另一事物,这就是意指。一个符号的意指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系统。在不同的符规下,它具有不同的意指,而且,在不同的情景里,其意指也是不同的。

为了弄清新闻的意指系统,我们来分析这样几句话:(1)你今天看没看过《楚天都市报》里的新闻?(2)昨天电视里播了一条新闻,农村的老人有养老金啦!(3)“别吵了,听,收音机里正在播新闻呢。”(4)“这条新闻不能发,它有可能引发无法预料的后果。”(5)一个记者说:“我发现了一个重大新闻。”(6)一个读者说:“我获悉了一个爆炸新闻。”(7)这段时间,我国关于奥运的新闻工作做得不错。

在前四句话里,我们对“新闻”所指涉的对象都比较清楚。第一句中的新闻指的是一篇新闻报道———报纸上的那篇文章。第二句中指的是一段电视剪辑。第三句中指的是一段声音讯号。第四句指的是什么,仅从这句话来看,我们似乎不能理解,但我们明白,说话的双方是很清楚的。如果这句话出自一位新闻总署的领导之口,“新闻”所指的就是一切相关的文章、视频、音频等;如果出自一位报社编辑之口,那就是一篇新闻稿。

在后三句中,新闻的意义又有了不同。第五例中毫无疑问指的是一个事实,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第六例中指的是一个讯息。第七例中指的是一种传播活动。这里实质上有这样一个事实,新闻工作者是先认识事实, 再加工成新闻;受众是通过新闻,再认识事实。也就是说,在受众看来,新闻是一种成品,是新闻工作者的劳动成果。在新闻工作者看来,新闻有时指他们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有时指他们要实现的目标,而联系新闻工作者和受众的就是传播活动。

这样,这里呈现了新闻的四类意指:一是劳动成果,二是事实,三是讯息,四是传播过程或活动。这四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事实是劳动成果的原料,讯息是劳动成果所含有的意识的反映。而传播过程或活动则是劳动成果从传者到达受者的桥梁。

此外,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词语的意义可以分为言语意义和语言意义两大类。言语意义是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具体的、特殊的、临时的意义。语言意义中又有概念意义(通俗意义和专门意义)、附加意义(评价意义、形象意义、文化意义、语体意义)等等。一些理论工作者有时把一些有影响的人在一般讲话中的发言当作学术经典来对待,致使一些有关新闻的描述性的言语意义或附加意义等也被作为新闻的学术定义来讨论,从而让新闻的定义更加扑朔迷离。如:“只有那些正在发生的、有人情味的,足以吸引大众,至少是相当一部分人的事实,才能构成新闻。”(戴纳,美国记者) [6]美国报人瓦利克尔于30年代提出了一个典型的新闻定义:“新闻是建立在3个

‘W ’的基础上:女人、金钱和坏事”。[7]

些句子仅仅是对新

闻写作的经验认识,有助于指导新闻实践,并不能作为

一种学术定义来讨论。

正是这些原因,使得新闻的定义异彩纷呈。那我们应该怎样来确定一个比较理想的含义作为新闻定义的基准呢?

二、从符号学、语言学的角度界定新闻的定义新闻作为一个文字符号,探究其定义,可以从符号意指入手。符号的意指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有两个最基本的层面,即指谓和内涵。

指谓是一个符号中与符具相对应的、最基本的符指。它与符具的联系,具有最直接的对应性、确定性和稳固性。因此,科学语言往往是“指谓性”占优势的语言。

内涵是已经形成的符号整体,在新的符规的作用下,以原符号的指谓为基础而新衍生出来的“涵义”,亦称“衍生义”、“联想义”、“引申义”、“喻义”等等。符号的内涵在与符号符具的联系中,具有较大的伸缩性、灵活性、主观性和文化性。因此,艺术语言,一般都是内涵性占优势的语言。

[8]

我认为要理解新闻的定义,很有必要分析“新闻”的意义系统,分清其指谓和内涵意义。

那么,新闻的“指谓”是什么呢?也就是说哪一样东西与“新闻”的联系具有最直接的对应性、确定性和稳固性?新闻的“内涵”又是什么?哪些意义是在新的符规的作用下而衍生出来的“涵义”?

我们还是从“新闻”一词的起源说起。汉语“新闻”一词最早见于唐代诗人李咸的诗句:“旧业久抛耕钓侣,新闻多说战争功”[9]。很显然,这里的新闻是诗人对别人的口头传闻或者一种书面文字的命名。这种传闻或书面文字的内容包含新近发生的事实,它是经过事实的经历者或目睹者运用语言思维加工而成的,是一种精神劳动产品。接收者就把这种精神产品命名为“新闻”。从汉语词意上来说,“新闻”中,“闻”就是“听到”的意思,它更强调借助于听觉器官———耳。那么新闻就是接收者新近听到的(别人述说的话语),这里别人的话语主要是指经历者或目睹者运用语言思维加工而成的一种经验事实,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劳动成果。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新闻的“劳动成果”意义是它的指谓意义,是与之具有最直接的对应性、确定性和稳固性的东西,而“事实”意义与“讯息”意义以及“过程”意义都是以“劳动成果”意义为基础的拓展。也就是说“新闻”一词在指谓层面作了二级延伸,成了三个内涵意义。或者说用“新闻”一词又指代了这三个意思。当然,在具体的语境中,新闻还有过或将会有第五、第六个意思。用图形表示如下:

73

播的东西”。

[11]

虽然他用“东西“这个词作为新闻的属概念让人感到有点滑稽,但其思想是难能可贵的。他把新闻定义成一种可感知的事物。很显然,这种事物实质上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劳动成果”。

新闻应该理解成劳动成果,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就对此作了论述。“他们在《德意志形态》中指出,人类的生产活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物质生产,即生产必须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与此相应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交往活动;

一类是精神生产,即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

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生产,与此相应的则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12]新闻不是自然之物,是人类精神生产的产物,一种劳动产品。“事实”是这种精神生产的原料之一。“信息”是这种生产产品的特殊

图1

新闻指谓意义衍生图

意义和作用属性,如果把新闻比作面包和奶油,那么信息就是里面的营养成分,是可以吸收和消化的。“传播过程”则是这种精神产品的交往活动。

从语言学的角度看,新闻的本义是劳动成果,而其它三层意义都是引申意义,都是通过事物之间的相关性联系派生出来的意义。这三个意义可以这样理解:可以用来制作成新闻的事实、新闻所传达的信息以及新闻的传播活动,就像“手”可以派生出表示某种行为的意义,而手则是这些行为的工具,如“拿着”(人手一册)、“用手”(手抄本)、“亲手”(手迹);还可以派生出表示某种性质的意义,这种性质又与手的活动有关,如“小巧而便于用手操作的”(手枪);还可以派生出表示某种技能的意义,如“擅长某种技能或做某种事的人”(棋手)。

[13]

这样,我们就可以重新解读“事实说”。例如:萨空了在《科学的新闻学概论》中认为:“凡世界上所发生的新发现的与人类生存有关的事实与现象, 都是新闻。”这句话实质上是说凡世界上所发生的新发现的与人类生存有关的事实与现象,都可以成为制成新闻的材料。含有此义的新闻术语也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如新闻采访就是为了制作新闻而进行的采访活动。新闻调查、新闻分析等也可以作同样的解释。

我们也可以重新解读“信息说”。例如:宁树藩在《新闻定义新探》中认为:“新闻是经过报道(或传播) 的新近事实的信息。”这句话实质上是说,新闻是报道(或传播) 的那个劳动成果里所包含的意义,即意识对事实的反映。

我们还可以重新解读“传播说”,王中在《论新闻》中认为:“新闻是新近变动事实的传布。”在1982年版《辞海》中又把新闻表述为:“新闻是新近变动事实的传播。”这个定义实质上是说,新闻是那个劳动成果的传播。

至于“报道说”,学界早有许多诟病。当把新闻定义为“……的报道”时,“报道”一词指的是作为报道活动结果的“那个东西”,如“这篇报道写得不错”、“来自两会的报道”等语句或语汇中的“报道”,都是如此。诚然,“报道”既可以是动词,又可以是名词,既可以是报道活动,又可以是报道结果。问题在于, 如果从名词的角度来理解新闻定义中的“报道”,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列出的第二个义项,即“报道”是“用书面或广播电视形式发表的新闻稿”,新闻的定义岂不成了“……的新闻稿”?这恐怕是任何一个严肃的新闻学者都不能接受的。

[10]

显然,

手的这三种引申意义是不能作为其定义来使用的。

据此,我们完全可以用“劳动成果说”作为新闻定义的基准来给其下个定义。

从逻辑学的角度来说,定义通常的表达式是:被定义概念=种差+邻近的属概念。它正确与否,取决于两个重要环节:第一,要准确地找出被定义概念的属概念,即与它邻近而外延又较大的那个概念。第二,要准确地找出种差,即找出被定义概念和与它并列的种概念之间的区别。

首先,我们来确定新闻的属概念。

前面,我们已经论证了新闻是一种劳动成果,那么,我们可以就把劳动产品作为新闻的属概念吗?不行,“劳动产品”虽然比“东西”用在这里高明些,但是缺乏简洁明确,而且劳动产品通常含有物资的意义,用它仍有定义过宽之嫌,我们有一个更相近的概念———文本。

所谓文本(text ),从词源上来说,它表示编织的东西。后来概念主要变成了:“任何由书写所固定下来的任何话语。”对语言学家来说,文本指的是作品的可见可感的表层结构,是一系列语句串联而成的连贯序列。在结构主义和符号学术语中,文本(Text )指可以在空间、时间

以“劳动成果”作为新闻的指谓意义,并以此作为对新闻定义科学描述的基准,不仅仅因为这样能够合理的解释其它词义,其实这一思想主张人们早已有之。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麦尔文·曼切尔曾提出:“新闻是报纸在它的新闻栏里刊登的,电台在它的节目里广

74

中存在的任何表意系统。因此有“图像文本”、“乐曲文本”、“建筑体文本”、“舞蹈文本”、“影片文本”之说。

这里,我们主要采用文本的符号学意义,文本这种表意系统也是人类赖以传播信息的最基本的系统,它同样是由一系列的符号构成的,具有物质载体和意义的结构特点。“图像文本”、“乐曲文本”、“建筑体文本”、“舞蹈文本”、“影片文本”等等所有的这些文本都是人类的精神劳动成果,新闻文本也包含其中。

其次,找出种差。

作为新闻的文本与其他的文本之间的差别是什么呢?我们知道,新闻的作用是用来报道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这是新闻文本与纯文学的小说、戏剧等其他文本的根本区别所在。这一点前人早已述说得十分透彻,在这里不再赘述。

这样,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给新闻下一个定义:新闻就是用来报道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文本。这里,新闻文本形式也包括文字文本、音频文本(如人们口头相传的新闻,收音机、广播、电视的有声新闻)、图片文本、影音文本、实物文本等等。新闻文本的特殊性在于它的内容: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反映。

三、新定义的科学性

这个定义的科学性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这个定义符合逻辑原则。即,被定义概念=种差+邻近的属概念(见前文的阐述)。

其次,这个定义能够简洁合理的解释各新闻相关概念。“新闻”是新闻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其科学性还表现在可用以检验其他有关新闻的概念,起到澄清新闻学研究中某些混乱状况的作用。例如,新闻的真实性是一个长期困扰学界的问题,如果把新闻理解成为文本,这个问题就可以转化为研究文本的真实性,即文本所反映的经验事实是否与现实中新近发生的事实完全一致。这个问题实质是主体的认识与客体本身是否可以做到完全一致的问题,这是一个二元对立的问题,同时,这里还涉及到接收者对文本的理解的问题。很显然,文本不可能与现实完全一致,只能反映部分真实,这是由主体的认知能力和文本的有限容量决定的,所以,新闻的真实性只能是相对的。

我们再来关注一些新闻学的基本范畴:新闻自由、新闻党性、新闻道德、新闻价值、新闻可读性。咋一看,用文本来解释这些概念,有很多难以圆通。其实这种现象是由于汉语的简洁思维习惯导致的,汉语往往用一个简洁的词语指代一个与之相关的更复杂的语义。所谓新闻自由,就是进行新闻传播活动的自由,它包括采访、编辑、传送、评论和收受等方面的自由。

[14]

这里“新闻自由”

中“新闻”指的是“新闻活动”,或者更严密地说,就是新闻文本材料的收集、编辑、传送、评论和收受等活动。同样,其它概念中的“新闻”也指代了“新闻文本采编播等

相关人员的立场”、“新闻文本采编播人员”、“新闻文本采编播活动的功能”、“新闻文本本身”等等。

第三,这个定义可以整合新闻学的三大领域:即新闻史、新闻实践、新闻理论。

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从新闻学的内容来说,大致可以分为理论、历史、应用三部分。

[15]

这段话是对新闻学这门学科的

定性描述,目的是要说明新闻学是一门什么性质的学科,其中涉及到“新闻现象”、“新闻事业”、“新闻史”、“新闻实践”、“新闻理论”等核心概念。所谓“新闻史”,实质是研究新闻文本的制作、传播和发展的历史。目前,学界对新闻史的研究大多是按照“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国际互联网传播五个历史阶段来分述的。[16]其划分标志就是文本的形式变化。新闻实践的实质就是新闻文本材料的采集,文本的制作,文本的传播等活动。而新闻理论就是以新闻史为依托,以服务于新闻实践为目的,总结出的关于新闻文本传播活动的思想观念或原理体系,其核心也不能脱离新闻文本。

第四,这个定义使得新闻学成为一门更开放的学科。任何一门学科,要有所发展,必须有新的理论,新的思想来拓展其领域的深度和广度。“文本”这一概念的引入,不仅有利于我们使用符号学的研究成果来关照新闻学,而且有助于我们吸纳语言学、语义学、文艺学、传播学、信息学等等诸多相关学科的理论成果来丰富新闻理论,加深对新闻现象和规律认识和把握。

最后,新闻定义为用来报道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文本,使新闻学更具有时代的理论品质。在当今传媒高度发达的社会,特别是网络时代的到来,新闻作为一种文本,正以各种形式快速的生产、复制、传播。这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它的规模、作用、影响已经深深触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新闻理论要更好的服务于现实,就必须着眼于新闻文本。

综上所述,我认为我们应该以一种宽容的心态接受这一新闻定义———新闻是用来报道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文本。如果从文本的视角来关注新闻的本质,新闻理论的诸多领域将会取得更大的突破,新闻学的发展将会有更大的飞跃。

[1]列宁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9:476. [2]池上嘉颜. 符号学入门[M].张晓云, 译.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85:4.

[3]邢福义, 吴振国. 语言学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07.

[4]后藤武男. 新闻纸研究[M].北京:光华书局, 1930:13. [5]艾柯. 符号学理论(英文版)[M].周晓明. 交流传播学. 武汉:

75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89:196.

(社会科学版), [6]秦敏. 新闻定义论[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87, (4):24-30.

[7]宁树藩. 新闻定义新探[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7, (6):85-88.

[8]周晓明. 交流传播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89:196.[9]喻权域. 对新闻学中一些基本问题的看法[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新闻学, 1999, (1):66-69.

[10]懂天策. 新闻定义的语义学探讨[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 2001, (9):190-194.

·受切尔. 新闻报道与写作[M].北京:广播出版社,[11]麦尔文

1998:60.

[12]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14.[13]邢福义, 吴振国. 语言学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

版社, 2002:137.

[14]刘九州. 新闻理论基础[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88. [15]李良荣. 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1. [16]郑超然, 程曼丽等. 外国新闻传播史[M].北京: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 2000:47.

A New Interpretation on the Definition of News

HUANG Wei-cheng

(Humanities School,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

Abstract:Definition of news has been variable all along so that people have no consensus on it. Its main causes are diversely cognitive subjects, development of news itself, as well as the diversity of symbolic significance. The multifarious definitions seriously hampered the found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Journalism. In order to solve this problem, this paper tries to define news from the semiotics and semantics aspects as text which is used to report something freshly happened or proceeding ,and expound the new definition from logic, basic conception, subject construction, theory development aspect.

Key words:definition of news; semiology; text; scientific significance

指导教师

责任编辑

(上接第68页)

17-20.

[2]匡文波. 论人本手机报纸的盈利模式[J].传媒. 2007, (5):

考文献44-48.

[3]匡文波. 日本手机报纸的启示[N].中华新闻报, 2007-1-12(C02).

[1]乐宁等. 国内外手机发展评述[J].通信世界. 2007, (31):

A Study on the Profit Model of Mobile Newspaper

———Taking the “Hubei Mobile Newspaper ”as an example

DAI Xiao-wei GAO Chen-chen

(HumanitiesSchool,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Abstract:So far, people have payed much attention to the mobile newspaper ,which is known as the “fifth media ”. But the profit model of the mobile newspaper is still too single, and we have not seen the clear profit model to the media. As a new thing and a new attempt, it is immature, and needs to be explored. This article, taking the “Hubei Mobile Newspaper ”as an example, made a profit model to the mobile newspaper on a number of common-sense assumptions. Key words :mobile newspaper; profit model; mobile advertisement

指导教师

刘九洲

责任编辑

76

第16卷第2期Vol.16No.2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 Journal of Postgraduates

2009年6月June 2009

新闻定义新解

黄伟成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武汉430079)

摘要:一直以来关于新闻的定义可谓异彩纷呈,让人莫衷一是,其根源主要在于认识主体的不同、新闻

自身的发展变化以及符号意义的多样性。这种众说纷纭的状况严重制约了新闻学的建设与发展。为了解决这一瓶颈问题,本文试从符号学、语义学的角度,把新闻的定义界定为新闻就是用来报道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文本,并从逻辑、基本范畴、学科建设、理论发展的层面对这一定义的科学意义作了说明。

关键词:新闻定义;符号学;语义学;文本;科学性中图分类号:G522.3

文献标识码:A

新闻究竟是什么? 从它产生之日起,学界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目前新闻学界关于新闻的定义有文字可查的在100种以上,可以说是各有所长,又都有失偏颇,即便是目前学界普遍采用的陆氏定义也带有明显的缺陷。正是新闻定义这一问题的搁浅,导致了当代的新闻理论建构缺乏科学性。列宁说过:“如果不先解决一般的问题, 就着手解决个别的问题, 那么, 随时随地都必然会不自觉地碰上这些一般的问题。”[1]新闻学理论要进一步发展,就必须打破这一瓶颈的制约。为此,本文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希望能进一步促进我们对新闻的科学认识。

讲过:“新闻是现在新的、活的、社会状况的写真。”作为政治家,李大钊把新闻更多地与社会状况联系在一起。任何语义都具有? 主观性,这是因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并不等于客观事物本身,而属于主观世界。由于人们的认识能力、认识的角度等各方面的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可能与客观事物完全同一,总会有或多或少的差异。

[3]

所以,不同的认识主体,其社会实践和

生活经历不同,对事物认识的目的和方式也会不同,对新闻的理解也就各有侧重的。

(二)历史性:新闻的意义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界说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客观世界是发展的,变化的,人类对它的认识也是发展的,变化的。不同的时代,新闻的形式不同,对人类社会的作用也不同,人们对它的界定当然会有不同。我们研究新闻的定义,不仅要从学理上去考究,更重要的是还要从现实的层面,从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学术渊源来考究。比如说,当社会意识到新闻虚假性的危害时,就特别强调新闻与事实的关系。于是提出了新闻是事实的观点。如:美国18世纪末以及19世纪初,黄色新闻泛滥,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于是,“事实说”盛行。1911年美国新闻学家伍德·柏莱耶向报界搜集到的十条新闻定义, 无一不是主张新闻乃“发生事件之本身”。[4]后来,随着人们对传播过程的认识不断加深,以及信息学的引入,学者对新闻这一符号又给予了“报道过程”和“信息”的新意。

一、新闻定义纷杂的根源

为什么对新闻的定义会有如此多的说法呢?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主要从以下几点做简要分析。

(一) 主观性:新闻的意义因认识主体的不同而各

有侧重

一个符号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的命名行为是分不开的。“通过依靠语言(或一般性符号)进行‘给予意义’的活动,人类不断地从自身力量,根据与自身的关系,捕捉未知的,与人类相关的现象,把它们编进自己的文化世界,使自我的生活更加丰富。”这就是人们的命名行为。

[2]

新闻作为一个符号,由于它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人

们对它的关注程度超出一般,对它的命名行为就格外繁多。并且,社会的不同群体与新闻的关系不同,人们给予它的意义就不同。不同的文化世界,也需要不同“新闻”,因而,其命名就又各有特点。例如:(1)徐宝璜在《新闻学》一书中认为:“新闻者, 乃多数阅者所注意之最近事实也。”作为编辑、学者,徐宝璜更侧重于把新闻与读者联系起来。(2)李大钊的《在北大记者同志会上的演说词》

(三)情景性:新闻的意指系统的情景性

符号的表意功能是通过意指来实现的。艾柯认为:“当某事物以一定的符规为基础,实际地诉诸接受者的感知而代表某种其他的事物时,这便是意指。”[5]。也就是

作者简介:黄伟成(1972-),男,湖北潜江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出版编辑学.

72

说,当“新闻”以一定的规则为基础,我们看到这个符号时,认为它代表了另一事物,这就是意指。一个符号的意指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系统。在不同的符规下,它具有不同的意指,而且,在不同的情景里,其意指也是不同的。

为了弄清新闻的意指系统,我们来分析这样几句话:(1)你今天看没看过《楚天都市报》里的新闻?(2)昨天电视里播了一条新闻,农村的老人有养老金啦!(3)“别吵了,听,收音机里正在播新闻呢。”(4)“这条新闻不能发,它有可能引发无法预料的后果。”(5)一个记者说:“我发现了一个重大新闻。”(6)一个读者说:“我获悉了一个爆炸新闻。”(7)这段时间,我国关于奥运的新闻工作做得不错。

在前四句话里,我们对“新闻”所指涉的对象都比较清楚。第一句中的新闻指的是一篇新闻报道———报纸上的那篇文章。第二句中指的是一段电视剪辑。第三句中指的是一段声音讯号。第四句指的是什么,仅从这句话来看,我们似乎不能理解,但我们明白,说话的双方是很清楚的。如果这句话出自一位新闻总署的领导之口,“新闻”所指的就是一切相关的文章、视频、音频等;如果出自一位报社编辑之口,那就是一篇新闻稿。

在后三句中,新闻的意义又有了不同。第五例中毫无疑问指的是一个事实,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第六例中指的是一个讯息。第七例中指的是一种传播活动。这里实质上有这样一个事实,新闻工作者是先认识事实, 再加工成新闻;受众是通过新闻,再认识事实。也就是说,在受众看来,新闻是一种成品,是新闻工作者的劳动成果。在新闻工作者看来,新闻有时指他们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有时指他们要实现的目标,而联系新闻工作者和受众的就是传播活动。

这样,这里呈现了新闻的四类意指:一是劳动成果,二是事实,三是讯息,四是传播过程或活动。这四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事实是劳动成果的原料,讯息是劳动成果所含有的意识的反映。而传播过程或活动则是劳动成果从传者到达受者的桥梁。

此外,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词语的意义可以分为言语意义和语言意义两大类。言语意义是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具体的、特殊的、临时的意义。语言意义中又有概念意义(通俗意义和专门意义)、附加意义(评价意义、形象意义、文化意义、语体意义)等等。一些理论工作者有时把一些有影响的人在一般讲话中的发言当作学术经典来对待,致使一些有关新闻的描述性的言语意义或附加意义等也被作为新闻的学术定义来讨论,从而让新闻的定义更加扑朔迷离。如:“只有那些正在发生的、有人情味的,足以吸引大众,至少是相当一部分人的事实,才能构成新闻。”(戴纳,美国记者) [6]美国报人瓦利克尔于30年代提出了一个典型的新闻定义:“新闻是建立在3个

‘W ’的基础上:女人、金钱和坏事”。[7]

些句子仅仅是对新

闻写作的经验认识,有助于指导新闻实践,并不能作为

一种学术定义来讨论。

正是这些原因,使得新闻的定义异彩纷呈。那我们应该怎样来确定一个比较理想的含义作为新闻定义的基准呢?

二、从符号学、语言学的角度界定新闻的定义新闻作为一个文字符号,探究其定义,可以从符号意指入手。符号的意指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有两个最基本的层面,即指谓和内涵。

指谓是一个符号中与符具相对应的、最基本的符指。它与符具的联系,具有最直接的对应性、确定性和稳固性。因此,科学语言往往是“指谓性”占优势的语言。

内涵是已经形成的符号整体,在新的符规的作用下,以原符号的指谓为基础而新衍生出来的“涵义”,亦称“衍生义”、“联想义”、“引申义”、“喻义”等等。符号的内涵在与符号符具的联系中,具有较大的伸缩性、灵活性、主观性和文化性。因此,艺术语言,一般都是内涵性占优势的语言。

[8]

我认为要理解新闻的定义,很有必要分析“新闻”的意义系统,分清其指谓和内涵意义。

那么,新闻的“指谓”是什么呢?也就是说哪一样东西与“新闻”的联系具有最直接的对应性、确定性和稳固性?新闻的“内涵”又是什么?哪些意义是在新的符规的作用下而衍生出来的“涵义”?

我们还是从“新闻”一词的起源说起。汉语“新闻”一词最早见于唐代诗人李咸的诗句:“旧业久抛耕钓侣,新闻多说战争功”[9]。很显然,这里的新闻是诗人对别人的口头传闻或者一种书面文字的命名。这种传闻或书面文字的内容包含新近发生的事实,它是经过事实的经历者或目睹者运用语言思维加工而成的,是一种精神劳动产品。接收者就把这种精神产品命名为“新闻”。从汉语词意上来说,“新闻”中,“闻”就是“听到”的意思,它更强调借助于听觉器官———耳。那么新闻就是接收者新近听到的(别人述说的话语),这里别人的话语主要是指经历者或目睹者运用语言思维加工而成的一种经验事实,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劳动成果。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新闻的“劳动成果”意义是它的指谓意义,是与之具有最直接的对应性、确定性和稳固性的东西,而“事实”意义与“讯息”意义以及“过程”意义都是以“劳动成果”意义为基础的拓展。也就是说“新闻”一词在指谓层面作了二级延伸,成了三个内涵意义。或者说用“新闻”一词又指代了这三个意思。当然,在具体的语境中,新闻还有过或将会有第五、第六个意思。用图形表示如下:

73

播的东西”。

[11]

虽然他用“东西“这个词作为新闻的属概念让人感到有点滑稽,但其思想是难能可贵的。他把新闻定义成一种可感知的事物。很显然,这种事物实质上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劳动成果”。

新闻应该理解成劳动成果,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就对此作了论述。“他们在《德意志形态》中指出,人类的生产活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物质生产,即生产必须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与此相应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交往活动;

一类是精神生产,即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

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生产,与此相应的则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12]新闻不是自然之物,是人类精神生产的产物,一种劳动产品。“事实”是这种精神生产的原料之一。“信息”是这种生产产品的特殊

图1

新闻指谓意义衍生图

意义和作用属性,如果把新闻比作面包和奶油,那么信息就是里面的营养成分,是可以吸收和消化的。“传播过程”则是这种精神产品的交往活动。

从语言学的角度看,新闻的本义是劳动成果,而其它三层意义都是引申意义,都是通过事物之间的相关性联系派生出来的意义。这三个意义可以这样理解:可以用来制作成新闻的事实、新闻所传达的信息以及新闻的传播活动,就像“手”可以派生出表示某种行为的意义,而手则是这些行为的工具,如“拿着”(人手一册)、“用手”(手抄本)、“亲手”(手迹);还可以派生出表示某种性质的意义,这种性质又与手的活动有关,如“小巧而便于用手操作的”(手枪);还可以派生出表示某种技能的意义,如“擅长某种技能或做某种事的人”(棋手)。

[13]

这样,我们就可以重新解读“事实说”。例如:萨空了在《科学的新闻学概论》中认为:“凡世界上所发生的新发现的与人类生存有关的事实与现象, 都是新闻。”这句话实质上是说凡世界上所发生的新发现的与人类生存有关的事实与现象,都可以成为制成新闻的材料。含有此义的新闻术语也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如新闻采访就是为了制作新闻而进行的采访活动。新闻调查、新闻分析等也可以作同样的解释。

我们也可以重新解读“信息说”。例如:宁树藩在《新闻定义新探》中认为:“新闻是经过报道(或传播) 的新近事实的信息。”这句话实质上是说,新闻是报道(或传播) 的那个劳动成果里所包含的意义,即意识对事实的反映。

我们还可以重新解读“传播说”,王中在《论新闻》中认为:“新闻是新近变动事实的传布。”在1982年版《辞海》中又把新闻表述为:“新闻是新近变动事实的传播。”这个定义实质上是说,新闻是那个劳动成果的传播。

至于“报道说”,学界早有许多诟病。当把新闻定义为“……的报道”时,“报道”一词指的是作为报道活动结果的“那个东西”,如“这篇报道写得不错”、“来自两会的报道”等语句或语汇中的“报道”,都是如此。诚然,“报道”既可以是动词,又可以是名词,既可以是报道活动,又可以是报道结果。问题在于, 如果从名词的角度来理解新闻定义中的“报道”,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列出的第二个义项,即“报道”是“用书面或广播电视形式发表的新闻稿”,新闻的定义岂不成了“……的新闻稿”?这恐怕是任何一个严肃的新闻学者都不能接受的。

[10]

显然,

手的这三种引申意义是不能作为其定义来使用的。

据此,我们完全可以用“劳动成果说”作为新闻定义的基准来给其下个定义。

从逻辑学的角度来说,定义通常的表达式是:被定义概念=种差+邻近的属概念。它正确与否,取决于两个重要环节:第一,要准确地找出被定义概念的属概念,即与它邻近而外延又较大的那个概念。第二,要准确地找出种差,即找出被定义概念和与它并列的种概念之间的区别。

首先,我们来确定新闻的属概念。

前面,我们已经论证了新闻是一种劳动成果,那么,我们可以就把劳动产品作为新闻的属概念吗?不行,“劳动产品”虽然比“东西”用在这里高明些,但是缺乏简洁明确,而且劳动产品通常含有物资的意义,用它仍有定义过宽之嫌,我们有一个更相近的概念———文本。

所谓文本(text ),从词源上来说,它表示编织的东西。后来概念主要变成了:“任何由书写所固定下来的任何话语。”对语言学家来说,文本指的是作品的可见可感的表层结构,是一系列语句串联而成的连贯序列。在结构主义和符号学术语中,文本(Text )指可以在空间、时间

以“劳动成果”作为新闻的指谓意义,并以此作为对新闻定义科学描述的基准,不仅仅因为这样能够合理的解释其它词义,其实这一思想主张人们早已有之。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麦尔文·曼切尔曾提出:“新闻是报纸在它的新闻栏里刊登的,电台在它的节目里广

74

中存在的任何表意系统。因此有“图像文本”、“乐曲文本”、“建筑体文本”、“舞蹈文本”、“影片文本”之说。

这里,我们主要采用文本的符号学意义,文本这种表意系统也是人类赖以传播信息的最基本的系统,它同样是由一系列的符号构成的,具有物质载体和意义的结构特点。“图像文本”、“乐曲文本”、“建筑体文本”、“舞蹈文本”、“影片文本”等等所有的这些文本都是人类的精神劳动成果,新闻文本也包含其中。

其次,找出种差。

作为新闻的文本与其他的文本之间的差别是什么呢?我们知道,新闻的作用是用来报道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这是新闻文本与纯文学的小说、戏剧等其他文本的根本区别所在。这一点前人早已述说得十分透彻,在这里不再赘述。

这样,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给新闻下一个定义:新闻就是用来报道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文本。这里,新闻文本形式也包括文字文本、音频文本(如人们口头相传的新闻,收音机、广播、电视的有声新闻)、图片文本、影音文本、实物文本等等。新闻文本的特殊性在于它的内容: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反映。

三、新定义的科学性

这个定义的科学性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这个定义符合逻辑原则。即,被定义概念=种差+邻近的属概念(见前文的阐述)。

其次,这个定义能够简洁合理的解释各新闻相关概念。“新闻”是新闻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其科学性还表现在可用以检验其他有关新闻的概念,起到澄清新闻学研究中某些混乱状况的作用。例如,新闻的真实性是一个长期困扰学界的问题,如果把新闻理解成为文本,这个问题就可以转化为研究文本的真实性,即文本所反映的经验事实是否与现实中新近发生的事实完全一致。这个问题实质是主体的认识与客体本身是否可以做到完全一致的问题,这是一个二元对立的问题,同时,这里还涉及到接收者对文本的理解的问题。很显然,文本不可能与现实完全一致,只能反映部分真实,这是由主体的认知能力和文本的有限容量决定的,所以,新闻的真实性只能是相对的。

我们再来关注一些新闻学的基本范畴:新闻自由、新闻党性、新闻道德、新闻价值、新闻可读性。咋一看,用文本来解释这些概念,有很多难以圆通。其实这种现象是由于汉语的简洁思维习惯导致的,汉语往往用一个简洁的词语指代一个与之相关的更复杂的语义。所谓新闻自由,就是进行新闻传播活动的自由,它包括采访、编辑、传送、评论和收受等方面的自由。

[14]

这里“新闻自由”

中“新闻”指的是“新闻活动”,或者更严密地说,就是新闻文本材料的收集、编辑、传送、评论和收受等活动。同样,其它概念中的“新闻”也指代了“新闻文本采编播等

相关人员的立场”、“新闻文本采编播人员”、“新闻文本采编播活动的功能”、“新闻文本本身”等等。

第三,这个定义可以整合新闻学的三大领域:即新闻史、新闻实践、新闻理论。

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从新闻学的内容来说,大致可以分为理论、历史、应用三部分。

[15]

这段话是对新闻学这门学科的

定性描述,目的是要说明新闻学是一门什么性质的学科,其中涉及到“新闻现象”、“新闻事业”、“新闻史”、“新闻实践”、“新闻理论”等核心概念。所谓“新闻史”,实质是研究新闻文本的制作、传播和发展的历史。目前,学界对新闻史的研究大多是按照“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国际互联网传播五个历史阶段来分述的。[16]其划分标志就是文本的形式变化。新闻实践的实质就是新闻文本材料的采集,文本的制作,文本的传播等活动。而新闻理论就是以新闻史为依托,以服务于新闻实践为目的,总结出的关于新闻文本传播活动的思想观念或原理体系,其核心也不能脱离新闻文本。

第四,这个定义使得新闻学成为一门更开放的学科。任何一门学科,要有所发展,必须有新的理论,新的思想来拓展其领域的深度和广度。“文本”这一概念的引入,不仅有利于我们使用符号学的研究成果来关照新闻学,而且有助于我们吸纳语言学、语义学、文艺学、传播学、信息学等等诸多相关学科的理论成果来丰富新闻理论,加深对新闻现象和规律认识和把握。

最后,新闻定义为用来报道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文本,使新闻学更具有时代的理论品质。在当今传媒高度发达的社会,特别是网络时代的到来,新闻作为一种文本,正以各种形式快速的生产、复制、传播。这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它的规模、作用、影响已经深深触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新闻理论要更好的服务于现实,就必须着眼于新闻文本。

综上所述,我认为我们应该以一种宽容的心态接受这一新闻定义———新闻是用来报道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文本。如果从文本的视角来关注新闻的本质,新闻理论的诸多领域将会取得更大的突破,新闻学的发展将会有更大的飞跃。

[1]列宁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9:476. [2]池上嘉颜. 符号学入门[M].张晓云, 译.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85:4.

[3]邢福义, 吴振国. 语言学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07.

[4]后藤武男. 新闻纸研究[M].北京:光华书局, 1930:13. [5]艾柯. 符号学理论(英文版)[M].周晓明. 交流传播学. 武汉:

75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89:196.

(社会科学版), [6]秦敏. 新闻定义论[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87, (4):24-30.

[7]宁树藩. 新闻定义新探[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7, (6):85-88.

[8]周晓明. 交流传播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89:196.[9]喻权域. 对新闻学中一些基本问题的看法[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新闻学, 1999, (1):66-69.

[10]懂天策. 新闻定义的语义学探讨[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 2001, (9):190-194.

·受切尔. 新闻报道与写作[M].北京:广播出版社,[11]麦尔文

1998:60.

[12]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14.[13]邢福义, 吴振国. 语言学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

版社, 2002:137.

[14]刘九州. 新闻理论基础[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88. [15]李良荣. 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1. [16]郑超然, 程曼丽等. 外国新闻传播史[M].北京: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 2000:47.

A New Interpretation on the Definition of News

HUANG Wei-cheng

(Humanities School,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

Abstract:Definition of news has been variable all along so that people have no consensus on it. Its main causes are diversely cognitive subjects, development of news itself, as well as the diversity of symbolic significance. The multifarious definitions seriously hampered the found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Journalism. In order to solve this problem, this paper tries to define news from the semiotics and semantics aspects as text which is used to report something freshly happened or proceeding ,and expound the new definition from logic, basic conception, subject construction, theory development aspect.

Key words:definition of news; semiology; text; scientific significance

指导教师

责任编辑

(上接第68页)

17-20.

[2]匡文波. 论人本手机报纸的盈利模式[J].传媒. 2007, (5):

考文献44-48.

[3]匡文波. 日本手机报纸的启示[N].中华新闻报, 2007-1-12(C02).

[1]乐宁等. 国内外手机发展评述[J].通信世界. 2007, (31):

A Study on the Profit Model of Mobile Newspaper

———Taking the “Hubei Mobile Newspaper ”as an example

DAI Xiao-wei GAO Chen-chen

(HumanitiesSchool,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Abstract:So far, people have payed much attention to the mobile newspaper ,which is known as the “fifth media ”. But the profit model of the mobile newspaper is still too single, and we have not seen the clear profit model to the media. As a new thing and a new attempt, it is immature, and needs to be explored. This article, taking the “Hubei Mobile Newspaper ”as an example, made a profit model to the mobile newspaper on a number of common-sense assumptions. Key words :mobile newspaper; profit model; mobile advertisement

指导教师

刘九洲

责任编辑

76


相关内容

  • 新解放.新跨越.新崛起三新大讨论活动学习动员阶段总结
  •   “新解放、新跨越、新崛起”——2009年的7月,省委八届八次全会在郑州召开,吹响了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科学发展,为加快中原崛起而努力奋斗的进军号。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河南经济社会的大发展——新一轮思想解放热潮,正在中原大地迅速掀起。   按照省委的部署,从2009年7月下旬开始,集中两个多月时间, ...

  • 论语新解读后感
  • 德才兼备堪为君子 --读<论语新解>有感 护理学院 护理专业 滨江二班 学号:[**************] 阮珮琼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人生经验和智慧的高度浓缩,是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作,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在我们中学的语文学习中,都 ...

  • 同济教授挑战地幔羽假说 提地球板块边界隆起新解
  • 2013年02月22日 09:21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彭德倩 分享到:更多 0人参与 0条评论 同济教授挑战"地幔羽"假说 提出地球板块边界隆起新解释,论文发表于<自然>杂志 3年前的冬天,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周怀阳立于"大洋一号"科 ...

  • 电视台学习新解放&amp;nbsp;新跨越&amp;nbsp;新崛起心得体会
  • 思想大解放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金钥匙 ------"新解放 新跨越 新崛起"心得体会 8月8日,台召开"新解放 新跨越 新崛起"动员会,动员全台上下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现思想的大更新,实现我台发展的新跨越.我觉得这个会开的很好.很及时,对台下一轮各项工作的又快又好 ...

  • 记者节致全省新闻工作者的慰问信
  • 驻豫新闻单位和全省新闻战线的同志们: 在全省上下广泛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热潮中,我们迎来了第九个中国记者节.在此,谨向辛勤工作在一线的中央驻豫新闻单位和全省新闻战线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的祝贺和亲切的慰问,向为全省新闻事业繁荣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老新闻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问候. 一年来, ...

  • 最佳二叉排序树的动态检索算法之新解
  • 信息 S ¨.I C oN 科学 L L E Y ■- 最佳二叉排序树的动态检索算法之新解 刘禾喜I 刘玉华2 (1.哈师大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2.吉林榆树市第二实验中学东校区 吉林省榆树 130400) [摘要]给出一种最佳二叉排序树的动态检索算法.其性能优q :- ...

  • BIM新解数据信息知识智慧
  • 数据->信息->知识->智慧 美国buildingSMART 联盟主席Dana K. Smith先生在其BIM 专著中提出了一种对BIM 的通俗解释,我觉得非常有趣,摘译如下,供同行分享. 文中讲了"Data, Information, Knowledge, Wisdom ...

  • 日报第三季度宣传报道工作总结
  • 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报道好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工作思路、工作部署和各级各部门的做法、成效,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一版重点搞好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主打栏目《高举旗帜科学发展》 这个栏目重点报道了全市招商引资、大项目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市建设、现代农业、关注民生等重大内容。一季度共发表《淇 ...

  • 2013年史上最全的最新网络流行词汇集锦
  • 网络流行词汇集锦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个道理放在这几年一直颇为时髦的网络用语上也颇为合适.在这个众声喧哗的平台上,众网虫看片.聊天.打游戏,社交.工作.找伙计„„无以计数的只言片语,以碎片.合成.泛语言的形式,转移.反解.跳跃的语意,双关.翻新.分承的修辞,或互文见义.或望文生义.或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