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板书

标题: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一、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1、三圈环流

(1)、单圈环流

(2)、三圈环流

低纬环流

中纬环流

高纬环流

2、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1、原因

2、移动状况

3、根据图中反应的气压带和风带在地球表面的纬度分布规律,判断其相应的节气

三、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一、教学目标

1.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

3.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的原因以及移动范围。

二、教学重点

1.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

3.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的原因以及移动范围。

三、教学难点

1.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的原因以及移动范围。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欢迎来到地理课堂,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原理和大气的水平运动,那么,

(一)1、什么是热力环流?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2、它的具体过程又是怎么样的呢?我们画一幅图来展示一下:(手绘图)

(画完了图和学生一起回顾)

由于A地受热多,近地面空气膨胀,到上空聚集起来,使上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B、C两地受热少,空气冷却收缩下沉,上空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于是,在上空,空气便从气压高的A地向气压低的B、C两地扩散;在近地面,A地空气上升后向外流出,这就使得A地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B、C两地因有下沉气流,近地面的空气又从B、C地流回A地,以补充A地上升的气流,从而形成热力环流。

综上所述,近地面空气的受热或冷却,引起气流的上升或下沉运动。空气的上升或下沉运动导致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气压差异又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

(问)风是怎样形成的?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同一水平面上有近地面和高空两处大气作水平运动,即近地面的风和高空的风、

(问)近地面的风和高空中的风分别受哪些力的影响?运动方向有什么特点?

高空大气主要受地转偏向力和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大气的运动方向与等压线平行。而近地面的大气运动除了受地转偏向力和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外,还受地面的摩擦力的影响。大气的运动方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

地球上的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着,运动的形式和规模复杂多样,,既有尺度很小的最简单的热力环流,也有规模很大的全球性运动。那么,全球性的大气运动又是怎么样运动?这

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我们知道: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是大气 运动的一种主要形式。本节课主要讲述最具典型意义的两种环流形式之一:三圈环流。至于季风环流,我们下节课再讲。下面我们先来学习三圈环流。

1、三圈环流

假设大气是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的,而且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即不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那么,地球表面的大气是怎样运动的呢?我们以北半球为例(绘图),此时,因为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间的受热不均。因而在终年炎热的赤道地区,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在终年严寒的两极地区,大气冷却收缩下沉。这样,在高空,赤道形成高气压,而在极地上空形成低气压。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极地,大气由赤道上空流向两极上空。在近地面,赤道地区形成低气压,两极形成高气压,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赤道,大气由两极流回赤道。因此,在北半球,赤道和极地之间形成了单圈环流。

(1)、单圈环流

在南半球也一样。在高空,大气由赤道向南极运动,在近地面,空气由极地向赤道地区运动。(绘图)

以上情况的出现,只局限于地球不动、地表均匀,形成的是单圈环流。但实际上地球是在时刻不停地自转的,大气一开始运动,马上就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我们把地转偏向力对大气运动的影响考虑进去,大气的运动又是怎样的呢?现以北半球为例,说明在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大气运动的情况。

(2)、三圈环流

首先要了解低纬环流和信风带的形成。

(1)、低纬环流和信风带

画图讲解,引导学生分析理解:

根据我们课前复习的热力环流知识来看待三圈环流:

赤道地区温度高,形成上升的暖气流(画箭头①),极地地区温度低,形成下沉气流(画箭头⑩)。由于赤道地区形成上升气流,使高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而在同一水平面上南北的气压较小,上升的暖空气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由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南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由南风逐渐偏转成西南风(画箭头②),到30°N附近上空时,风向偏转到与等压线平行,变成了西风。这样气流就不能继续向北流向北极,而是变成自西向东运动了。由于赤道地区上空的空气源源不断地流过来,又不能继续北进,便在30°N附近上空堆积,空气密度加大,在重力的作用下产生下沉气流(画箭头③),这样使得低空气压增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在低空,由于赤道附近气流上升并向外流出形成赤道低气压带。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由副热带高气压指向赤道低气压带,大气在向南流动过程中逐渐向右偏转,形成了东北信风(画箭头④)称为东北信风带。这样在赤道与30°N之间形成一个低纬度环流圈。

近地面,副热带高气压带一部分气流向赤道低压带流去。另一部分气流向北流,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由南风逐渐向右偏形成西南风,也叫盛行西风(画箭头⑤) 称为盛行西风带。与此同时,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的气流,逐渐向右偏形成东北风,又叫极地东风(画箭头⑥)称为极地东风带。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这两支冷暖不同的气流,在60°N附近相遇,由于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气流相对运动,所以形成上升气流,在低空形成副极地低压带。上升气流到高空,一部分流向副热带高气压带上空(画箭头⑦)成为补充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的来源之一(画箭头⑧)。这样在30°N与60°N之间形成一个中纬环流圈,称为中纬环流。

(2)、中纬环流和西风带

北纬60°附近的上升气流,另一部分流向极地上空(画箭头⑨),补充极地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箭头⑩)。这样在60°N与极地之间形成一个高纬环流圈。

(3)、高纬环流和东风带

由此可看出,北半球不同纬度的地区形成不同的高低气压带,并盛行不同方向的风。

我们来看看黑板上的题目:

①低纬环流圈形成的纬度范围;

②在北纬30°和赤道的近地面间形成的盛行风向及风带名称;

③在赤道和北纬30°的地区是否容易形成降水?

④中纬环流与高纬环流的纬度范围分别为多少?

⑤在北纬30°~60°和北纬60°~90°的近地面间形成的盛行风向及风带名称是什么?

⑥在北纬60°与北纬90°的地区是否容易形成降水?

题目的答案

①赤道和北纬30°之间。

②信风带:在近地面,空气则从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出,向南的一支流向赤道低气压带,逐渐右偏成为东北风,形成东北信风带,同理,在南半球,则形成东南信风带。东北信风带与东南信风带在赤道附近辐合上升。这样,在赤道与副热带地区之间形成两个低纬环流圈的同时,又形成了南北半球的两个信风带。

③赤道地区为上升气流,易形成降水,北纬30°地区为下沉气流,不易形成降水。 ④中纬环流形成于北纬30°~60°,高纬环流形成于北纬60°~90°。

⑤在北纬30°~60°盛行从副热带高气压吹来的西南风,形成西风带;在60°~90°盛行从极地高气压带吹来的东北风,形成极地东风带。

⑥因为在北纬60°有冷暖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形成锋面,所以容易产生降水。北纬90°因为盛行下沉气流,因此不容易产生降水。

同样的,在南半球也存在低纬环流、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展示图片)。有:副热带高气压、副极地低气压和极地高气压,并且形成了东北信风带,盛行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

通过观察图片,同学们可以发现:南北半球的风带环流的方向与北半球是不同的。 由于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的差异,导致低纬信风带风向在北半球为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形成东南信风。在中、高纬环流圈中,由于受不同的地转偏向力的影响,环流的方向与北半球不同。

这样,在近地面,全球共形成(了几个气压带和风带?)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它们分别是:7个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和南、北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

在气压带之间的风带为:南、北半球的低纬信风带(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和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带),南、北半球的中纬西风带,南、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

在上述的七个气压带中,它们的成因是不是一样的呢?如果不一样,又有什么区别呢?

比如说:赤道低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有何不同?极地高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成因有何差异?

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是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运动而形成的,所以是由热力原因形成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是大气运动所引起空气质量的变化而形成的,因此,这两气压带是由动力原因形成的。

上述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形成是在地球自转但不公转、地表均一的情况下形成的。实际上,地球不仅自转,而且公转,地表也不均一,所以气压带、风带的位置也不是固定不变的。那么,气压带、风带的位置是怎么变化的呢?

(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因为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是以太阳直射赤道为前提的。所以在实际中,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每年都在有规律地南北移动,由此才产生了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现象。那么,

(提问)气压带风带是怎么移动的呢?

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则恰好相反。

我们之前学了太阳的回归运动,下面考一考同学们:

(提问)如果黄赤交角为0°,还会有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吗?

不会。因为如果黄赤交角为0°,太阳直射点就一直在赤道上,太阳直射点没有了南北向的季节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就没有了季节移动。

读教材P51“风带和气压带移动示意图”,图2-33,根据图中反应的气压带风带在地球上的纬度分布情况,判断其相应的节气。

我们前面讲的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

假设大气是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同时考虑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影响,但是,在地球上地表是不均匀的,地球表面既有海洋,也有陆地,它们的地形和地势也不一样。如果考虑海陆分布和地形地势的影响,那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运动又会变成怎样呢?

(四)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首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在坐的各位有多少人会游泳?

在夏天,你们去河里或者水库游泳,岸上的气温高还是水里的气温高?冬天呢? 这是为什么?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地表岩石等的比热容大,比热容大的,它升温或者降温就比较慢,比热容小的升温或者降温就比较快。那么,在北半球的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大陆增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热低压;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快,大陆形成冷低压。北半球的陆地面积比南半球的陆地面积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使得纬向的气压带被分裂为一个个高低压中心。同学们现在看到屏幕上的图片:

(展示图片)

七月份,从海平面等压线图可以看出,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所切断,亚洲、非洲和北美洲,其中,以亚洲低压(又称为印度低压)最为突出,从而使副热带高气压带仅保留在海洋上,如太平洋上的夏威夷高气压和大西洋上的亚速尔高气压。 为什么在亚洲表现的最为突出呢?

因为在北半球,亚洲和欧洲大陆连在一起称为亚欧大陆——世界上最大的大陆,而亚洲东面为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由于面积大,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明显。所以在亚洲表现的最为明显。

在一月份,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以亚洲高压(又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最为强烈,控制范围最广。这就使得副极地低气压带也仅保留在海洋上,如太平洋上的阿留申低气压和大西洋上的冰岛低气压。

我们在来看看南半球

由于南半球的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纬向的气压带比北半球明显,特别是南纬30°以南的地区,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而北半球的气压分布有什么特征? 块状分布!

冬夏季节,海陆上这些高低气压中心势力强,范围广,称为大气活动中心。它们也随着季节改变而南北移动,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的影响。具体有什么影响呢?我们下节课在讲解!还有几分钟,现在同学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今天我们所学的内容。

(五)课堂小结

由于该部分内容理论性强,且较抽象,希望同学们要注意及时巩固,以便更好地加强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

(六)课堂巩固

一、单项选择

1.大气环流( )

A.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B.是大气运动中常见的形式

C.是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D.它很难调节调节全球热量平衡

2.关于气压带叙述错误的是( )

A.全球7个气压带,3个低压带,4个高压带

B.热的地方形成低压,冷的地方形成高压

C.气压带分布具有高低相间的规律

D.低压带气流上升,多云雨;高压带气流下沉,多晴天

3.中国东南部位于北回归线及其附近地区,气候温暖湿润,被称为北回归线上的绿洲,其成因是( )

A.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B.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C.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下形成季风气候D.西南季风带来充沛的降水

4.(全国高考题)从北京到乌鲁木齐的直达民航班机,飞行时间约为三个半小时,该机从乌鲁木齐返航至北京,大约需3个小时,原因是( )

A.地球自转的影响 B.两地时差的关系

C.中纬度上空西风的影响 D.水平气压梯度的影响不同

5.关于三圈环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三圈环流上空都是偏西风

B.近地面,低、高纬是偏东风,中纬是偏西风

C.南北半球三圈环流经线方向上一致,纬线方向上相反

D.赤道和副极地为上升气流,极地和副热带为下沉气流

6.据报道,在挪威、瑞典等北欧国家所降的酸雨,大部分是从西欧国家工业区的排放源传送过去的,其传送方式是( )

A.东北信风 B.中纬西风 C.极地东风 D.台风

7.读“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示意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点位于30°N附近 B.乙点位于30°N

C.①是冷性气流 D.②盛行西南风

8.当地球公转到近日点时,下列哪些现象发生( )

①北半球大陆上等温线向南凸出②亚洲东部盛行西北风③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切断成低压区④地球公转速度变慢

(1)写出图中数码代表的气压带、风带的名称:① ;② ;③ 。

(2)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由于 随季节变化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冬季向 移动。

(3)下列现象所出现的时间与图A所表示的时间相符的是

A.东南沿海台风频繁 B.亚洲高压势力强大

C.华南开始进入雨季 D.印度一带盛行东北季风

(4)试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说明下列现象产生的原因:

①南美巴西高原干湿季节交替,说明: 。

②意大利罗马冬雨夏干,说明: 。 ③西欧终年温和湿润的原因 。

(七)能力提升

一、单选题

右图反映的是某月30°N

附近气压分布状况,回答1~

2题。

1.这是 月气压分布状况(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2.G2气压中心是( )

A.夏威夷高压 B.亚速尔高压

C.印度低压 D.冰岛低压

当北半球某纬度近地面大气等压面呈图中状态时,回答3~4题。

3.此时是( )

A.亚洲高压势力强盛的季节 B.夏威夷高压势力强盛的季节

C.阿留申低压强盛的季节 D.冰岛低压强盛的季节

4.上海可能出现的天气状况是( )

A.盛行下沉气流、寒冷干燥 B.盛行下沉气流、炎热多雨

C.吹东北风、湿热多雨 D.吹东南风、湿热多雨

5.若右图表示大气三圈环流的中纬环流圈,则( )

A.气流a表示信风带

B.气流c在运动时不会产生偏向

C.②处全年降水较多且多为对流雨

D.智利首都7月份受气流a控制

6.天气情况对大型运动会的运动员成绩和会场组织工作影响很大,北京2008年夏季奥运会召开的理想日期是( )

A.4月~5月 B.7月~8月 C.8月~9月 D.9月~10月

主备人:乔志信 审核领导:袁凌华

板书

标题: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一、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1、三圈环流

(1)、单圈环流

(2)、三圈环流

低纬环流

中纬环流

高纬环流

2、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1、原因

2、移动状况

3、根据图中反应的气压带和风带在地球表面的纬度分布规律,判断其相应的节气

三、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一、教学目标

1.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

3.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的原因以及移动范围。

二、教学重点

1.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

3.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的原因以及移动范围。

三、教学难点

1.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的原因以及移动范围。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欢迎来到地理课堂,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原理和大气的水平运动,那么,

(一)1、什么是热力环流?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2、它的具体过程又是怎么样的呢?我们画一幅图来展示一下:(手绘图)

(画完了图和学生一起回顾)

由于A地受热多,近地面空气膨胀,到上空聚集起来,使上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B、C两地受热少,空气冷却收缩下沉,上空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于是,在上空,空气便从气压高的A地向气压低的B、C两地扩散;在近地面,A地空气上升后向外流出,这就使得A地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B、C两地因有下沉气流,近地面的空气又从B、C地流回A地,以补充A地上升的气流,从而形成热力环流。

综上所述,近地面空气的受热或冷却,引起气流的上升或下沉运动。空气的上升或下沉运动导致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气压差异又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

(问)风是怎样形成的?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同一水平面上有近地面和高空两处大气作水平运动,即近地面的风和高空的风、

(问)近地面的风和高空中的风分别受哪些力的影响?运动方向有什么特点?

高空大气主要受地转偏向力和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大气的运动方向与等压线平行。而近地面的大气运动除了受地转偏向力和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外,还受地面的摩擦力的影响。大气的运动方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

地球上的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着,运动的形式和规模复杂多样,,既有尺度很小的最简单的热力环流,也有规模很大的全球性运动。那么,全球性的大气运动又是怎么样运动?这

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我们知道: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是大气 运动的一种主要形式。本节课主要讲述最具典型意义的两种环流形式之一:三圈环流。至于季风环流,我们下节课再讲。下面我们先来学习三圈环流。

1、三圈环流

假设大气是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的,而且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即不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那么,地球表面的大气是怎样运动的呢?我们以北半球为例(绘图),此时,因为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间的受热不均。因而在终年炎热的赤道地区,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在终年严寒的两极地区,大气冷却收缩下沉。这样,在高空,赤道形成高气压,而在极地上空形成低气压。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极地,大气由赤道上空流向两极上空。在近地面,赤道地区形成低气压,两极形成高气压,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赤道,大气由两极流回赤道。因此,在北半球,赤道和极地之间形成了单圈环流。

(1)、单圈环流

在南半球也一样。在高空,大气由赤道向南极运动,在近地面,空气由极地向赤道地区运动。(绘图)

以上情况的出现,只局限于地球不动、地表均匀,形成的是单圈环流。但实际上地球是在时刻不停地自转的,大气一开始运动,马上就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我们把地转偏向力对大气运动的影响考虑进去,大气的运动又是怎样的呢?现以北半球为例,说明在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大气运动的情况。

(2)、三圈环流

首先要了解低纬环流和信风带的形成。

(1)、低纬环流和信风带

画图讲解,引导学生分析理解:

根据我们课前复习的热力环流知识来看待三圈环流:

赤道地区温度高,形成上升的暖气流(画箭头①),极地地区温度低,形成下沉气流(画箭头⑩)。由于赤道地区形成上升气流,使高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而在同一水平面上南北的气压较小,上升的暖空气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由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南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由南风逐渐偏转成西南风(画箭头②),到30°N附近上空时,风向偏转到与等压线平行,变成了西风。这样气流就不能继续向北流向北极,而是变成自西向东运动了。由于赤道地区上空的空气源源不断地流过来,又不能继续北进,便在30°N附近上空堆积,空气密度加大,在重力的作用下产生下沉气流(画箭头③),这样使得低空气压增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在低空,由于赤道附近气流上升并向外流出形成赤道低气压带。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由副热带高气压指向赤道低气压带,大气在向南流动过程中逐渐向右偏转,形成了东北信风(画箭头④)称为东北信风带。这样在赤道与30°N之间形成一个低纬度环流圈。

近地面,副热带高气压带一部分气流向赤道低压带流去。另一部分气流向北流,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由南风逐渐向右偏形成西南风,也叫盛行西风(画箭头⑤) 称为盛行西风带。与此同时,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的气流,逐渐向右偏形成东北风,又叫极地东风(画箭头⑥)称为极地东风带。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这两支冷暖不同的气流,在60°N附近相遇,由于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气流相对运动,所以形成上升气流,在低空形成副极地低压带。上升气流到高空,一部分流向副热带高气压带上空(画箭头⑦)成为补充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的来源之一(画箭头⑧)。这样在30°N与60°N之间形成一个中纬环流圈,称为中纬环流。

(2)、中纬环流和西风带

北纬60°附近的上升气流,另一部分流向极地上空(画箭头⑨),补充极地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箭头⑩)。这样在60°N与极地之间形成一个高纬环流圈。

(3)、高纬环流和东风带

由此可看出,北半球不同纬度的地区形成不同的高低气压带,并盛行不同方向的风。

我们来看看黑板上的题目:

①低纬环流圈形成的纬度范围;

②在北纬30°和赤道的近地面间形成的盛行风向及风带名称;

③在赤道和北纬30°的地区是否容易形成降水?

④中纬环流与高纬环流的纬度范围分别为多少?

⑤在北纬30°~60°和北纬60°~90°的近地面间形成的盛行风向及风带名称是什么?

⑥在北纬60°与北纬90°的地区是否容易形成降水?

题目的答案

①赤道和北纬30°之间。

②信风带:在近地面,空气则从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出,向南的一支流向赤道低气压带,逐渐右偏成为东北风,形成东北信风带,同理,在南半球,则形成东南信风带。东北信风带与东南信风带在赤道附近辐合上升。这样,在赤道与副热带地区之间形成两个低纬环流圈的同时,又形成了南北半球的两个信风带。

③赤道地区为上升气流,易形成降水,北纬30°地区为下沉气流,不易形成降水。 ④中纬环流形成于北纬30°~60°,高纬环流形成于北纬60°~90°。

⑤在北纬30°~60°盛行从副热带高气压吹来的西南风,形成西风带;在60°~90°盛行从极地高气压带吹来的东北风,形成极地东风带。

⑥因为在北纬60°有冷暖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形成锋面,所以容易产生降水。北纬90°因为盛行下沉气流,因此不容易产生降水。

同样的,在南半球也存在低纬环流、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展示图片)。有:副热带高气压、副极地低气压和极地高气压,并且形成了东北信风带,盛行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

通过观察图片,同学们可以发现:南北半球的风带环流的方向与北半球是不同的。 由于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的差异,导致低纬信风带风向在北半球为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形成东南信风。在中、高纬环流圈中,由于受不同的地转偏向力的影响,环流的方向与北半球不同。

这样,在近地面,全球共形成(了几个气压带和风带?)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它们分别是:7个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和南、北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

在气压带之间的风带为:南、北半球的低纬信风带(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和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带),南、北半球的中纬西风带,南、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

在上述的七个气压带中,它们的成因是不是一样的呢?如果不一样,又有什么区别呢?

比如说:赤道低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有何不同?极地高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成因有何差异?

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是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运动而形成的,所以是由热力原因形成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是大气运动所引起空气质量的变化而形成的,因此,这两气压带是由动力原因形成的。

上述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形成是在地球自转但不公转、地表均一的情况下形成的。实际上,地球不仅自转,而且公转,地表也不均一,所以气压带、风带的位置也不是固定不变的。那么,气压带、风带的位置是怎么变化的呢?

(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因为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是以太阳直射赤道为前提的。所以在实际中,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每年都在有规律地南北移动,由此才产生了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现象。那么,

(提问)气压带风带是怎么移动的呢?

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则恰好相反。

我们之前学了太阳的回归运动,下面考一考同学们:

(提问)如果黄赤交角为0°,还会有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吗?

不会。因为如果黄赤交角为0°,太阳直射点就一直在赤道上,太阳直射点没有了南北向的季节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就没有了季节移动。

读教材P51“风带和气压带移动示意图”,图2-33,根据图中反应的气压带风带在地球上的纬度分布情况,判断其相应的节气。

我们前面讲的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

假设大气是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同时考虑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影响,但是,在地球上地表是不均匀的,地球表面既有海洋,也有陆地,它们的地形和地势也不一样。如果考虑海陆分布和地形地势的影响,那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运动又会变成怎样呢?

(四)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首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在坐的各位有多少人会游泳?

在夏天,你们去河里或者水库游泳,岸上的气温高还是水里的气温高?冬天呢? 这是为什么?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地表岩石等的比热容大,比热容大的,它升温或者降温就比较慢,比热容小的升温或者降温就比较快。那么,在北半球的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大陆增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热低压;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快,大陆形成冷低压。北半球的陆地面积比南半球的陆地面积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使得纬向的气压带被分裂为一个个高低压中心。同学们现在看到屏幕上的图片:

(展示图片)

七月份,从海平面等压线图可以看出,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所切断,亚洲、非洲和北美洲,其中,以亚洲低压(又称为印度低压)最为突出,从而使副热带高气压带仅保留在海洋上,如太平洋上的夏威夷高气压和大西洋上的亚速尔高气压。 为什么在亚洲表现的最为突出呢?

因为在北半球,亚洲和欧洲大陆连在一起称为亚欧大陆——世界上最大的大陆,而亚洲东面为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由于面积大,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明显。所以在亚洲表现的最为明显。

在一月份,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以亚洲高压(又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最为强烈,控制范围最广。这就使得副极地低气压带也仅保留在海洋上,如太平洋上的阿留申低气压和大西洋上的冰岛低气压。

我们在来看看南半球

由于南半球的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纬向的气压带比北半球明显,特别是南纬30°以南的地区,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而北半球的气压分布有什么特征? 块状分布!

冬夏季节,海陆上这些高低气压中心势力强,范围广,称为大气活动中心。它们也随着季节改变而南北移动,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的影响。具体有什么影响呢?我们下节课在讲解!还有几分钟,现在同学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今天我们所学的内容。

(五)课堂小结

由于该部分内容理论性强,且较抽象,希望同学们要注意及时巩固,以便更好地加强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

(六)课堂巩固

一、单项选择

1.大气环流( )

A.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B.是大气运动中常见的形式

C.是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D.它很难调节调节全球热量平衡

2.关于气压带叙述错误的是( )

A.全球7个气压带,3个低压带,4个高压带

B.热的地方形成低压,冷的地方形成高压

C.气压带分布具有高低相间的规律

D.低压带气流上升,多云雨;高压带气流下沉,多晴天

3.中国东南部位于北回归线及其附近地区,气候温暖湿润,被称为北回归线上的绿洲,其成因是( )

A.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B.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C.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下形成季风气候D.西南季风带来充沛的降水

4.(全国高考题)从北京到乌鲁木齐的直达民航班机,飞行时间约为三个半小时,该机从乌鲁木齐返航至北京,大约需3个小时,原因是( )

A.地球自转的影响 B.两地时差的关系

C.中纬度上空西风的影响 D.水平气压梯度的影响不同

5.关于三圈环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三圈环流上空都是偏西风

B.近地面,低、高纬是偏东风,中纬是偏西风

C.南北半球三圈环流经线方向上一致,纬线方向上相反

D.赤道和副极地为上升气流,极地和副热带为下沉气流

6.据报道,在挪威、瑞典等北欧国家所降的酸雨,大部分是从西欧国家工业区的排放源传送过去的,其传送方式是( )

A.东北信风 B.中纬西风 C.极地东风 D.台风

7.读“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示意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点位于30°N附近 B.乙点位于30°N

C.①是冷性气流 D.②盛行西南风

8.当地球公转到近日点时,下列哪些现象发生( )

①北半球大陆上等温线向南凸出②亚洲东部盛行西北风③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切断成低压区④地球公转速度变慢

(1)写出图中数码代表的气压带、风带的名称:① ;② ;③ 。

(2)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由于 随季节变化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冬季向 移动。

(3)下列现象所出现的时间与图A所表示的时间相符的是

A.东南沿海台风频繁 B.亚洲高压势力强大

C.华南开始进入雨季 D.印度一带盛行东北季风

(4)试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说明下列现象产生的原因:

①南美巴西高原干湿季节交替,说明: 。

②意大利罗马冬雨夏干,说明: 。 ③西欧终年温和湿润的原因 。

(七)能力提升

一、单选题

右图反映的是某月30°N

附近气压分布状况,回答1~

2题。

1.这是 月气压分布状况(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2.G2气压中心是( )

A.夏威夷高压 B.亚速尔高压

C.印度低压 D.冰岛低压

当北半球某纬度近地面大气等压面呈图中状态时,回答3~4题。

3.此时是( )

A.亚洲高压势力强盛的季节 B.夏威夷高压势力强盛的季节

C.阿留申低压强盛的季节 D.冰岛低压强盛的季节

4.上海可能出现的天气状况是( )

A.盛行下沉气流、寒冷干燥 B.盛行下沉气流、炎热多雨

C.吹东北风、湿热多雨 D.吹东南风、湿热多雨

5.若右图表示大气三圈环流的中纬环流圈,则( )

A.气流a表示信风带

B.气流c在运动时不会产生偏向

C.②处全年降水较多且多为对流雨

D.智利首都7月份受气流a控制

6.天气情况对大型运动会的运动员成绩和会场组织工作影响很大,北京2008年夏季奥运会召开的理想日期是( )

A.4月~5月 B.7月~8月 C.8月~9月 D.9月~10月

主备人:乔志信 审核领导:袁凌华


相关内容

  •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教案
  •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教案]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第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并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原理形成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2.运用海陆热力差异原理进行解释,加强学生对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 ...

  •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
  •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 绥德中学 高贝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设计(第一课时) 绥德中学 高贝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三圈环流形成原理,全球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分布规律,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分析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解析 ...

  •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教案
  • 题目:2.2气压带和风带(第2课时) 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 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前边几节的基础上继续的深化,应在学 生理解前边一节的基础上引入本节内容,层层深入.本节 也是进一步学习大气知识的基础知识.学生对于本节内容 ...

  •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 气压带和风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大气环流的含义及大气环流的基本特性: (2)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绘制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立体几何图的讲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通过自转偏向力对大气环 ...

  •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案1
  •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李娟 35号)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这两部分内容,在教师指导下,知 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2)在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的基础上,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会绘制全 球气压带. ...

  • 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
  • "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学习的分析和辅导 二. 气压带和风带移动的原因与规律分析 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地球自转的影响,全球形成了有规律分布的大气环流,各纬度地带分布着不同的环流形势,即在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之下. 1.地球公转是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的根本原因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 ...

  •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学案例
  •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学案例(第一课时) [设计思想] 本节的内容设计通过"问题导学"的形式开展教学,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重视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具体体现在:第一,运用地图(图表.资料等)的能力,即通过绘图.读图进行分析.说明.归纳的能力 ...

  •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
  • 湘教版必修1第二章 第三节 大气环境 第四课时 教学设计(新授课) 一.课标内容标准 课题:湘教版必修1第二章 第三节 大气环境 第四课时 课标内容: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 二.课标标准解读 1.形成地球上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主要因素有哪两个? ★2.请简要 ...

  • [全球性大气环流]-说课稿
  • <全球性大气环流>-说课稿 <全球性大气环流>出自高中地理必修1(人教版)第二章第二节,本节课共分三个课时学习,本节说课为第一课时,适合高一年级学生.本节课要想顺利的学习,必须把握住学习的思路:从理想到现实,从简单到复杂,注入的因素越多,离现实越近,越能反映实际状况. 一.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