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的故事]省级公开课一等奖优秀教案

该课获河南省2009年语文优质课大赛一等奖 河南省南阳市第三中学 魏玲

一、导入:

师:同学们,有没有同学知道梁思成,谁来谈谈你的了解。

生1:他是清末维新变法运动领袖梁启超的儿子。

生2:他是现代建筑学家,也是清华大学教授。

师:可见,梁思成是一个学识丰厚的人。

的确,作为现代著名建筑史学家,他孜孜以求、身体力行,测绘了大量的中国古代建筑;他刻苦钻研、呕心沥血,将智慧化作庄严神圣的国徽、雄伟壮丽的纪念碑等著名建筑。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驰骋文字原野,深入解读梁思成。(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梁思成

师:请同学们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再次浏览课文,说说文章写了梁思成的哪些事件?注意捕捉相关语段,抓住文中关键词句进行概括。

(多媒体展示)

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浏览课文,说说本文写了梁思成的哪些事件?(方法提示:1、寻找相关段落;2、提取关键词语)

(生默读课文3分钟)

生1:第一件事是梁思成冒着危险勘测山西应县木塔;第二件事是梁思成抛弃国耻家仇保护日本古都奈良。

师:这位同学抓住了人物和事件两个要素,信息捕捉简洁而准确。除了这两件主要事情,有没有略写的事件?

生2:梁思成为自己勘测的河北辽代古庙被拆感到惋惜。

三、重点品读——走近梁思成

师:写人离不开事件,具体事件是我们把握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让我们深情朗读,走近梁思成,请同学们先品读第6节“梁思成堪测应县木塔”这一部分,说说你读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梁思成。

(多媒体展示)

品读“梁思成勘测应县木塔”部分:

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说说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梁思成。

(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

师:先来展示一下老师的品读成果

(多媒体展示)

例如:他们爬到了塔顶,但塔刹还有十多米高,除了几根铁索外,没有任何可供攀援的东西。

这个句子写出了环境的险恶,条件的艰苦。我从中读出一个敬业、无畏的梁思成。

师:老师采用的是抓住关键词语品析语言的方法,同学们也可以借鉴这种方法。

谁来展示一下你的品读成果。

本课更多公开课课件+视频请到阿呆语文网下载

“两腿悬空”“攀援”读出了一个勇敢,为了工作不顾安危的梁思成。

师:品读较深刻,能不能读出文字背后的感情?

(生1有感情地读)

师:读出了一种敬佩之情,好。

生2:“他就那么毫无顾忌地攀援,大风中,他摇摆着身体。”

我从“毫无顾忌”“摇摆”读到了一个敬业、无畏、对工作热爱的梁思成。 师:重读关键词,把感情强化出来。

(生有感情地朗读)

生3:“那时,他顾不上九百多年历史的古塔木板已经枯朽,也未想铁索是否锈蚀或断裂。”我从“顾不上”、“也未想”读出了一个为了事业忘我、不畏艰难的梁思成。”

生4:“大风中,他摇摆着身躯”我从“大风中”读到了环境险恶,更衬托他无畏的精神。

师:大家品得细腻,读得也很动情。

这段文字虽是莫先生的回忆,读来却历历在目,一个敬业无畏的科学家形象呼之欲出。老师读了特别感动,这感动还源于文字的背后有这样一段背景:梁思成在学生时代因一场车祸,由一个堂堂男儿变成了一个又驼又瘸的严重残疾之人,而他要堪测的应县木塔又是我国现存最早也是最大的木塔,他在登塔时面临多大的危险呀!那么他这种不顾个人安危也要堪测木塔的思想根源是什么? 请同学们从这部分找出直接提示他思想根源的语段。

生(齐):第10节

师:齐读这一段,找出提示这一思想根源最关键的一句。

(生齐声朗读)

生5:最关键句子是“将自己的全部生命与他所接触的对象融为一体了。” 师:原来梁思成是一个视建筑为生命的人,这是作者站在历史高度对他的评价,也是对前文记叙的升华。

(师板书:视建筑为生命)

师:梁思成视建筑为生命,而建筑则是客观存在的,他为什么要把建筑作为生命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直接提示这一原因的语句。

生1:“建筑是一种艺术,因而它在某些方面是人类或建造者的表现。” 师:建筑表现了创造者或人类的什么?结合你的阅历举例子说明。

生2:例如埃及的金字塔,在当时科技不发达的情况下,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创造了辉煌,体现了古埃及人民的智慧,也体现着古代人类的文化。

师:语言凝炼。哪位同学能从其他角度,再举例分析。

生3:中国的故宫,它不仅见证了明清两代的历史,它凝聚了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皇权思想;另外它精巧的结构也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

师:建筑是一种艺术,是立体的绘画,是凝固的音乐。它和音乐、绘画一样承载着历史文化,是人类精神和智慧的表现。这正是建筑价值所在,也是建筑生命、灵魂的体现。

四、重点研读——走近梁思成

本课更多公开课课件+视频请到阿呆语文网下载

别人想的更深、更远,才能做出令世人钦佩的匡世之举,这一举动是?

生(齐):保护日本古都奈良。)

师:我们一起研读“梁思成保护日本奈良古建筑”也就是文章14-22节:说说你又还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梁思成?同学们可以结合文中所写内容抓关键词语、句子来分析,也可以从写作方法(即怎样写)的角度来研读。

(多媒体出示)

重点研读——走近梁思成研读“梁思成保护日本奈良古建筑部分”: 结合文中所写内容,说说作者笔下的梁思成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方法提示:可以从作者所写内容(理解具体词语、关键句子)的角度研读人物形象,也可以从写作方法(即怎样写)的角度来研读。

(生放开声音,边读边思)(声音消失)

师:同学们读完了,请大家和你小组的同学合作交流,并在组内推荐代表发言。

(生热烈讨论,师巡回静听)

师:好,让我们来碰撞一下思想的火花,哪一组先说?

(生纷纷举手)

生1:他是个冷静的历史主义者,文章14节写他的妻子的弟弟、他和全民族都遭受日本侵略,而他仍保护日本的奈良。

师:超越常人的冷静,他放弃了国耻家恨,他为什么放弃国耻家恨? 生2:因为他是个目光长远的人,文章16节“那座由中国唐代高僧鉴真大师亲自指导设计的唐招提寺是他所知道的保存最完整的唐代木建筑”。

生3:他站在世界的角度看问题,15节中“他知道,地球上所有的文化遗产都属于人类”

师:抓住点睛之笔,诠释目光长远,精辟。

生4:他是一个热爱古建筑的人。17节可以看出,他在建筑与国仇家恨之间选择了建筑。

师:老师有个问题不明白,这里梁思成对古建筑的热爱与前文“勘测应县木塔”时所表现的对古建筑的热爱,两种热爱一样吗?

生(齐):不一样

生5:勘测应县木塔出于他的兴趣,是一种对职业的爱好;而保护日本奈良则是一种保护、爱护。

生6:前文“山西应县木塔”是自己国家的,梁思成是应该爱的;而这里保护日本奈良则是在梁民成面临国耻家仇怀着深仇大恨仍然去保护,是种大爱。

师:科学家是有国籍的,而科学则是没有国界的。

生7:文章19节梁思成所说的话也说明他是个爱憎分明和胸怀博大的人。 师:很好。能用有感情的朗读再现他的精神吗?

(生很有激情地读)

师:有没有从写法上作探究的?

生8:18节写美国军官司的困惑不解来侧面表现梁思成的精神。 本课更多公开课课件+视频请到阿呆语文网下载

瞩目历史的远见,这样的人才是一个文化视野广阔的人,这样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具有文化的精神的人。

同学们齐读15节,再次感受他的境界。

(生齐读,师板书)

师:多么精辟而深刻的诠释啊,此时此刻,我们心中不止是敬仰,更多了一份感动。古来圣贤皆寂寞,一个超越时代的人一定是寂寞的,梁思成也不例外,他也有着不被人理解的深深的遗憾,这遗憾是什么?

生(齐):辽代古庙被拆

师:这遗憾化作一声叹息。

生(齐):我也是辽代的一块木头!

师:一声感叹,世人谁能深深体会?1957年,北京47座城门角楼被拆,至今仅有3座残存。据说当年梁思成奔走求告,竭力保护的北京城墙,城墙被拆的前一天晚上,他沿着北京城墙走了一夜,哭了一夜,这种遗憾多么令人动容!可叹的是,历史的遗憾至今仍在我们身边重演。南阳康熙年间的天妃庙风韵不在,焦作怀商历史文化遗迹即将被改造,商丘明代原始城墙2002年被毁,重庆明代建筑北山观惨遭破坏,潍坊宋代古建筑关侯庙丞待修复,举世闻名阿富汗巴米扬大佛2002年被炸。

(师边说边用幻灯展示6幅图片)

五、深情感悟——回望梁思成

师:残缺的砖瓦、朽败的门窗、斑驳的墙壁、滋生的蔓草,它们在诉说人类历史的逝去,它们在诉说人类对文化漠视,它们更在诉说人类智慧的毁灭!在大力提倡保护文化遗产的今天,历史的烟尘渐渐消散,人类历史激情将逐渐隐退!怪不得作者站在历史角度这样诠释他: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纪!此时此刻,你对梁思成一定有了更深的认识,请用一两句话表达你新的认识或感悟。

(多媒体出示)

深情感悟——回望梁思成

结合课文谈谈你对梁思成新的认识或感悟。

生1:梁思成,你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人。你的爱不仅对于家庭、对于职业,对于国家,更超越个人,超越民族,是让人为之震撼的!尽管很多的建筑被拆毁,但是你捍卫建筑事业的会带给我们更深的思考。

师:充满了敬意,又饱含思考。

生2:梁思成,你是个伟大的建筑学家,你用全部身心诠释了建筑的真谛!你更是一面旗帜,用你的精神感召着我们!

师小结:这个世纪造就了独一无二的梁思成!但梁思成不能只属于这个世纪,他属于世界,属于人类,属于我们在坐的每一个人!愿我们秉承他的文化精神,做一个世界主义者!

《梁思成的故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基本内容。

本课更多公开课课件+视频请到阿呆语文网下载

3、学习梁思成精神,增强历史文化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

1、领会人物深邃的精神内涵。

2、品味文章诗意、凝练而生动的语言。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

由学生谈对梁思成的了解,介绍梁思成作为建筑历史学家的杰出成就。

(二)整体感知——初识梁思成

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浏览课文,说说本文写了梁思成的哪些事件?(指导学生概括内容的方法)

(三)品读课文——走近梁思成

品读“梁思成堪测应县木塔”部分:

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说说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梁思成?

(引导学生明白作者站在历史高度评价梁思成:视建筑为生命)

(四)研读课文——走近梁思成

1、研读“梁思成保护日本奈良古建筑”部分:

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说说梁思成还是一个怎样的人?

(引导学生从文中语句或写作方法的角度理解:梁思成超越常人的理性、远见和广阔的文化视野)

2、结合“梁思成感叹河北辽代古庙被拆”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梁思成对人类漠视文化遗产的无奈、不妥协。

(五)深情感悟——回望梁思成

结合全文,用真挚的感情表达你对梁思成新的认识和感悟。

四、板书设计

梁思成的故事

视建筑为生命——理性、文化视野广阔——真正具有文化精神的人

预习提示:

一、品读6—10节:

1、结合具体语句说说你从6节中读到一个怎样的梁思成?(抓关键词分析)

2、找出直接揭示“梁思成勘测应县木塔”思想根源的语句。

二、结合11—13节:

请你也举个例子说明古建筑的价值

提示:(“建筑的价值”就是“建筑的灵魂”,也是“建筑的生命”。) 参考资料:中国古建筑,是中国文化、文明的标志和象征,它凝聚着中国古代人民的情感、智慧和才能,是一个民簇不同历史时期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完美结合,它将历史、文化、宗教、哲学、美学等不同学科的价值集于一身,是民簇文化的综合体现。

本课更多公开课课件+视频请到阿呆语文网下载

...

局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儒家思想、皇权思想;③包含了结构性能等技术知识;④含......有大量雕刻、绘画等美术样式。 ..

三、研读14—22节:

结合具体内容,说说梁思成还是一个怎样的人?(简要批注)

提示:1、抓住关键句子具体分析:人物的语言(如19、22节),作者的评价(如15节、21节)

2、侧面之笔:写梁思成以外的其他人衬托(14、18节)

四、23节“我也是辽代的一块木头”两层含义:本义、比喻义

附:梁思成简介:梁思成是清末变法维新首领梁启超的长子,清华大学教授。学生时代的梁思成在1929年因一场车祸,脊椎骨出现了弯曲、驼背,使他的左腿短了一厘米。在这样严重残疾的情况下,他依然坚持深入各地调查研究,为了测绘古代建筑,爬梁上柱,奋力攀高。他把一生献给了建筑教育事业,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本课更多公开课课件+视频请到阿呆语文网下载

该课获河南省2009年语文优质课大赛一等奖 河南省南阳市第三中学 魏玲

一、导入:

师:同学们,有没有同学知道梁思成,谁来谈谈你的了解。

生1:他是清末维新变法运动领袖梁启超的儿子。

生2:他是现代建筑学家,也是清华大学教授。

师:可见,梁思成是一个学识丰厚的人。

的确,作为现代著名建筑史学家,他孜孜以求、身体力行,测绘了大量的中国古代建筑;他刻苦钻研、呕心沥血,将智慧化作庄严神圣的国徽、雄伟壮丽的纪念碑等著名建筑。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驰骋文字原野,深入解读梁思成。(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梁思成

师:请同学们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再次浏览课文,说说文章写了梁思成的哪些事件?注意捕捉相关语段,抓住文中关键词句进行概括。

(多媒体展示)

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浏览课文,说说本文写了梁思成的哪些事件?(方法提示:1、寻找相关段落;2、提取关键词语)

(生默读课文3分钟)

生1:第一件事是梁思成冒着危险勘测山西应县木塔;第二件事是梁思成抛弃国耻家仇保护日本古都奈良。

师:这位同学抓住了人物和事件两个要素,信息捕捉简洁而准确。除了这两件主要事情,有没有略写的事件?

生2:梁思成为自己勘测的河北辽代古庙被拆感到惋惜。

三、重点品读——走近梁思成

师:写人离不开事件,具体事件是我们把握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让我们深情朗读,走近梁思成,请同学们先品读第6节“梁思成堪测应县木塔”这一部分,说说你读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梁思成。

(多媒体展示)

品读“梁思成勘测应县木塔”部分:

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说说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梁思成。

(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

师:先来展示一下老师的品读成果

(多媒体展示)

例如:他们爬到了塔顶,但塔刹还有十多米高,除了几根铁索外,没有任何可供攀援的东西。

这个句子写出了环境的险恶,条件的艰苦。我从中读出一个敬业、无畏的梁思成。

师:老师采用的是抓住关键词语品析语言的方法,同学们也可以借鉴这种方法。

谁来展示一下你的品读成果。

本课更多公开课课件+视频请到阿呆语文网下载

“两腿悬空”“攀援”读出了一个勇敢,为了工作不顾安危的梁思成。

师:品读较深刻,能不能读出文字背后的感情?

(生1有感情地读)

师:读出了一种敬佩之情,好。

生2:“他就那么毫无顾忌地攀援,大风中,他摇摆着身体。”

我从“毫无顾忌”“摇摆”读到了一个敬业、无畏、对工作热爱的梁思成。 师:重读关键词,把感情强化出来。

(生有感情地朗读)

生3:“那时,他顾不上九百多年历史的古塔木板已经枯朽,也未想铁索是否锈蚀或断裂。”我从“顾不上”、“也未想”读出了一个为了事业忘我、不畏艰难的梁思成。”

生4:“大风中,他摇摆着身躯”我从“大风中”读到了环境险恶,更衬托他无畏的精神。

师:大家品得细腻,读得也很动情。

这段文字虽是莫先生的回忆,读来却历历在目,一个敬业无畏的科学家形象呼之欲出。老师读了特别感动,这感动还源于文字的背后有这样一段背景:梁思成在学生时代因一场车祸,由一个堂堂男儿变成了一个又驼又瘸的严重残疾之人,而他要堪测的应县木塔又是我国现存最早也是最大的木塔,他在登塔时面临多大的危险呀!那么他这种不顾个人安危也要堪测木塔的思想根源是什么? 请同学们从这部分找出直接提示他思想根源的语段。

生(齐):第10节

师:齐读这一段,找出提示这一思想根源最关键的一句。

(生齐声朗读)

生5:最关键句子是“将自己的全部生命与他所接触的对象融为一体了。” 师:原来梁思成是一个视建筑为生命的人,这是作者站在历史高度对他的评价,也是对前文记叙的升华。

(师板书:视建筑为生命)

师:梁思成视建筑为生命,而建筑则是客观存在的,他为什么要把建筑作为生命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直接提示这一原因的语句。

生1:“建筑是一种艺术,因而它在某些方面是人类或建造者的表现。” 师:建筑表现了创造者或人类的什么?结合你的阅历举例子说明。

生2:例如埃及的金字塔,在当时科技不发达的情况下,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创造了辉煌,体现了古埃及人民的智慧,也体现着古代人类的文化。

师:语言凝炼。哪位同学能从其他角度,再举例分析。

生3:中国的故宫,它不仅见证了明清两代的历史,它凝聚了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皇权思想;另外它精巧的结构也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

师:建筑是一种艺术,是立体的绘画,是凝固的音乐。它和音乐、绘画一样承载着历史文化,是人类精神和智慧的表现。这正是建筑价值所在,也是建筑生命、灵魂的体现。

四、重点研读——走近梁思成

本课更多公开课课件+视频请到阿呆语文网下载

别人想的更深、更远,才能做出令世人钦佩的匡世之举,这一举动是?

生(齐):保护日本古都奈良。)

师:我们一起研读“梁思成保护日本奈良古建筑”也就是文章14-22节:说说你又还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梁思成?同学们可以结合文中所写内容抓关键词语、句子来分析,也可以从写作方法(即怎样写)的角度来研读。

(多媒体出示)

重点研读——走近梁思成研读“梁思成保护日本奈良古建筑部分”: 结合文中所写内容,说说作者笔下的梁思成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方法提示:可以从作者所写内容(理解具体词语、关键句子)的角度研读人物形象,也可以从写作方法(即怎样写)的角度来研读。

(生放开声音,边读边思)(声音消失)

师:同学们读完了,请大家和你小组的同学合作交流,并在组内推荐代表发言。

(生热烈讨论,师巡回静听)

师:好,让我们来碰撞一下思想的火花,哪一组先说?

(生纷纷举手)

生1:他是个冷静的历史主义者,文章14节写他的妻子的弟弟、他和全民族都遭受日本侵略,而他仍保护日本的奈良。

师:超越常人的冷静,他放弃了国耻家恨,他为什么放弃国耻家恨? 生2:因为他是个目光长远的人,文章16节“那座由中国唐代高僧鉴真大师亲自指导设计的唐招提寺是他所知道的保存最完整的唐代木建筑”。

生3:他站在世界的角度看问题,15节中“他知道,地球上所有的文化遗产都属于人类”

师:抓住点睛之笔,诠释目光长远,精辟。

生4:他是一个热爱古建筑的人。17节可以看出,他在建筑与国仇家恨之间选择了建筑。

师:老师有个问题不明白,这里梁思成对古建筑的热爱与前文“勘测应县木塔”时所表现的对古建筑的热爱,两种热爱一样吗?

生(齐):不一样

生5:勘测应县木塔出于他的兴趣,是一种对职业的爱好;而保护日本奈良则是一种保护、爱护。

生6:前文“山西应县木塔”是自己国家的,梁思成是应该爱的;而这里保护日本奈良则是在梁民成面临国耻家仇怀着深仇大恨仍然去保护,是种大爱。

师:科学家是有国籍的,而科学则是没有国界的。

生7:文章19节梁思成所说的话也说明他是个爱憎分明和胸怀博大的人。 师:很好。能用有感情的朗读再现他的精神吗?

(生很有激情地读)

师:有没有从写法上作探究的?

生8:18节写美国军官司的困惑不解来侧面表现梁思成的精神。 本课更多公开课课件+视频请到阿呆语文网下载

瞩目历史的远见,这样的人才是一个文化视野广阔的人,这样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具有文化的精神的人。

同学们齐读15节,再次感受他的境界。

(生齐读,师板书)

师:多么精辟而深刻的诠释啊,此时此刻,我们心中不止是敬仰,更多了一份感动。古来圣贤皆寂寞,一个超越时代的人一定是寂寞的,梁思成也不例外,他也有着不被人理解的深深的遗憾,这遗憾是什么?

生(齐):辽代古庙被拆

师:这遗憾化作一声叹息。

生(齐):我也是辽代的一块木头!

师:一声感叹,世人谁能深深体会?1957年,北京47座城门角楼被拆,至今仅有3座残存。据说当年梁思成奔走求告,竭力保护的北京城墙,城墙被拆的前一天晚上,他沿着北京城墙走了一夜,哭了一夜,这种遗憾多么令人动容!可叹的是,历史的遗憾至今仍在我们身边重演。南阳康熙年间的天妃庙风韵不在,焦作怀商历史文化遗迹即将被改造,商丘明代原始城墙2002年被毁,重庆明代建筑北山观惨遭破坏,潍坊宋代古建筑关侯庙丞待修复,举世闻名阿富汗巴米扬大佛2002年被炸。

(师边说边用幻灯展示6幅图片)

五、深情感悟——回望梁思成

师:残缺的砖瓦、朽败的门窗、斑驳的墙壁、滋生的蔓草,它们在诉说人类历史的逝去,它们在诉说人类对文化漠视,它们更在诉说人类智慧的毁灭!在大力提倡保护文化遗产的今天,历史的烟尘渐渐消散,人类历史激情将逐渐隐退!怪不得作者站在历史角度这样诠释他: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纪!此时此刻,你对梁思成一定有了更深的认识,请用一两句话表达你新的认识或感悟。

(多媒体出示)

深情感悟——回望梁思成

结合课文谈谈你对梁思成新的认识或感悟。

生1:梁思成,你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人。你的爱不仅对于家庭、对于职业,对于国家,更超越个人,超越民族,是让人为之震撼的!尽管很多的建筑被拆毁,但是你捍卫建筑事业的会带给我们更深的思考。

师:充满了敬意,又饱含思考。

生2:梁思成,你是个伟大的建筑学家,你用全部身心诠释了建筑的真谛!你更是一面旗帜,用你的精神感召着我们!

师小结:这个世纪造就了独一无二的梁思成!但梁思成不能只属于这个世纪,他属于世界,属于人类,属于我们在坐的每一个人!愿我们秉承他的文化精神,做一个世界主义者!

《梁思成的故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基本内容。

本课更多公开课课件+视频请到阿呆语文网下载

3、学习梁思成精神,增强历史文化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

1、领会人物深邃的精神内涵。

2、品味文章诗意、凝练而生动的语言。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

由学生谈对梁思成的了解,介绍梁思成作为建筑历史学家的杰出成就。

(二)整体感知——初识梁思成

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浏览课文,说说本文写了梁思成的哪些事件?(指导学生概括内容的方法)

(三)品读课文——走近梁思成

品读“梁思成堪测应县木塔”部分:

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说说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梁思成?

(引导学生明白作者站在历史高度评价梁思成:视建筑为生命)

(四)研读课文——走近梁思成

1、研读“梁思成保护日本奈良古建筑”部分:

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说说梁思成还是一个怎样的人?

(引导学生从文中语句或写作方法的角度理解:梁思成超越常人的理性、远见和广阔的文化视野)

2、结合“梁思成感叹河北辽代古庙被拆”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梁思成对人类漠视文化遗产的无奈、不妥协。

(五)深情感悟——回望梁思成

结合全文,用真挚的感情表达你对梁思成新的认识和感悟。

四、板书设计

梁思成的故事

视建筑为生命——理性、文化视野广阔——真正具有文化精神的人

预习提示:

一、品读6—10节:

1、结合具体语句说说你从6节中读到一个怎样的梁思成?(抓关键词分析)

2、找出直接揭示“梁思成勘测应县木塔”思想根源的语句。

二、结合11—13节:

请你也举个例子说明古建筑的价值

提示:(“建筑的价值”就是“建筑的灵魂”,也是“建筑的生命”。) 参考资料:中国古建筑,是中国文化、文明的标志和象征,它凝聚着中国古代人民的情感、智慧和才能,是一个民簇不同历史时期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完美结合,它将历史、文化、宗教、哲学、美学等不同学科的价值集于一身,是民簇文化的综合体现。

本课更多公开课课件+视频请到阿呆语文网下载

...

局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儒家思想、皇权思想;③包含了结构性能等技术知识;④含......有大量雕刻、绘画等美术样式。 ..

三、研读14—22节:

结合具体内容,说说梁思成还是一个怎样的人?(简要批注)

提示:1、抓住关键句子具体分析:人物的语言(如19、22节),作者的评价(如15节、21节)

2、侧面之笔:写梁思成以外的其他人衬托(14、18节)

四、23节“我也是辽代的一块木头”两层含义:本义、比喻义

附:梁思成简介:梁思成是清末变法维新首领梁启超的长子,清华大学教授。学生时代的梁思成在1929年因一场车祸,脊椎骨出现了弯曲、驼背,使他的左腿短了一厘米。在这样严重残疾的情况下,他依然坚持深入各地调查研究,为了测绘古代建筑,爬梁上柱,奋力攀高。他把一生献给了建筑教育事业,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本课更多公开课课件+视频请到阿呆语文网下载


相关内容

  • 广东省电力专业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工资格条件
  • 广东省电力专业工程师资格条件 一.学历.资历条件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获硕士学位,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2年以上,或获得硕士学位前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累计3年以上. (二)研究生班毕业或取得双学士学位,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后,受聘助理工程师职务2年以上:未取得助理级资格的,从事专业 ...

  • 我的幸福一年级
  • 我的幸福一年级 ----我与学生的幸福生活 教师的幸福是什么?幸福是孩子们快乐的笑脸.幸福是孩子的进步.幸福是教师对自我工作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温馨的班级浸润着我们,孩子的纯真萦绕在心头,伴随一路阳光,我们幸福地行走. 一.环境温馨"很"幸福 打从见到孩子那一刻起,我们一颗颗驿动的 ...

  • 小学优秀班主任事迹介绍
  • 我钟爱这方热土 自从17年前踏上三尺讲台,我就把所有的热情都投入到了我所钟爱的教育事业中.蓦然回首,青春已悄然流逝,发间也隐现银丝.在这方热土上,我洒过汗水和泪水,有过艰辛和困惑,但收获更多的是幸福和喜悦. 总结多年来的经验和感悟,无非是"三心二意". 一.爱心-- 用爱点亮孩子 ...

  • 美丽的蝴蝶结
  • 有一位理工大学的校长,在新生开学典礼上,拿出一个栩栩如生的蝴蝶结,告诉坐在台下的学子们:这只蝴蝶美丽的双翅,一个叫科学,一个叫人文.突然,他迅捷地解开蝴蝶结,蝴蝶结"还原"成一根长长的红绸带.校长语重心长地告诉学子们,科学与人文是生命整体的两个部分.人生的美丽,很重要的就是要长出 ...

  • 安徽省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标准条件
  • 附件1 安徽省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标准条件 (试行) 为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中小学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引导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教育教学实践,全面履行教师职责,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为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根据国家和我省职称改革的有关政策规定,结合中小学特点,特制定本资格条件 ...

  • 40个荡气回肠令人铭心刻骨的爱情故事
  • 40个荡气回肠令人铭心刻骨的爱情故事 段 新(网名:duanxinxyz)编辑 摘要:爱情是个永恒的主题.真正高尚纯洁的爱情是人生和家庭幸福的源泉,是事业成功的加速器.本文讲述了中外70个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 关键词:爱情,故事,70个 目 录 [1]为你一生不嫁/3 [2]郝建秀的外号--&quo ...

  • 2013年贵州省职称申报条件 123
  • 于<贵州省高等学校中.高级教师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试行)>(征 求意见稿)的紧急通知 2013-04-12 09:03 人事处 各学院.各部门: 现将<贵州省高等学校中.高级教师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试行)>(征求意见稿)转发给你们,对<贵州省高等学校中.高级 ...

  • 梁思成的故事教案
  • 课题:梁思成的故事 课型:新授 编写时间:2013年2月28日 执行时间: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梁思成的故事,,理解寓情于叙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了解本文的写作思路. 3.情感与价值:品位梁思成的人格魅力.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学习梁思成的故事,从中体味梁思成的人格魅力. 难点:学 ...

  • 安徽省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
  • 附件2: 安徽省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 教师水平评价标准(试行) 为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中小学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为推进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根据国家和我省职称改革的有关规定,结合中小学特点,特制定本标准条件. 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