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研究

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研究

摘要: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教育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关键,目前,高职院校在优化教师队伍的过程中存在若干问题,本文在对相关问题归因归类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队伍

一.背景

根据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ED)“高等职业教育所面向的是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的实际需要,比普通高等教育更定向于实际工作并更体现职业特殊性(more practically oriented and occupationally specific)”。2006年教育部16号文件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在目前高职院校实现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构建‘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成为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但是,笔者在对河南省内高职院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情况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发现,所谓‘双师型’教师队伍 存在‘有名无实’的若干问题,如教师队伍专兼不合、理论实践失衡、双证流于形式等。

贺文瑾(2002)提出,“双师型教师是指集普通教师素质和工程师(农艺师、会计师等)素质于一体的教师,是既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又能指导技能训练的新型教师。”王旭善等(2004)认为,“一个合格的“ 双师型”教师应达到4个基本条件:具有本科及其以上学历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学习能力;具备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的教育教学能力;具有从事专业实际工作的经历和经验;具有与社会经济、技术更新同步的专业实践能力。”笔者将“双师型”教师定义为:同时具有本科及以上毕业生、教师资格证和职业技能证书的,能够同时进行专业知识教学和职业技能指导的复合型教师。

二.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理论界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目前缺乏完整的表述,较为通行的观点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包括教师的选拔、任用、培养、使用与管理等。”(朱雪梅,2002)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切入点,笔者就上述5个方面对10家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进行了调查和访谈,发现高职院校在教师招聘、培养、管理过程中存在六个缺失的问题

(一)教育学专业理论的缺失

高职院校在对教师选拔任用方面还未走出传统思想的误区,认为名校毕业生优于一切,新招聘的教师进行简单的岗前培训就可以从事职业教育了,忽略了对

新任教师教育职业素养的考核。黄日强等(2003)在对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模式介绍时提到,“澳大利亚的大学通常采取端连法, 即先开设三年的专业学位课程, 再开设一年的教育专业课程(又叫/教育证书课) 的方式来担负培养专任职业教育师资的职责”。而目前国内大多职业院校在对教师培训师只解决了“能否胜任教师职业”的问题,而忽略了“如何胜任职业教师职业”的问题。

(二)实际职业技能培训的缺失

这个问题主要存在于高职院校对专任教师的培养方面,调查发现:多数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的理解存在误区,认为持有双证的教师就是“双师型”的教师,将“双证”等同于“双师”。这种将“资格证书”与“实际职业技能”相等同的理念不仅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流于形式,削弱了职业资格考证的严肃性,而且大大左右了“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的导向。多数职业院校的教师并没有真正深入企业岗位进行职业能力的提升,教学理念和方法和社会市场需求脱节,从而未能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职业技能指导。

(三)综合素质培养的缺失

高职院校在专任教师培养和管理方面,比较重视教师学历和职称达标问题,制度和政策偏重于教师学历证书的考取和职称评定方面,相对而言,教师的实际专业素质、科研素质、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没有形成固定的管理机制和评价机制。多数专任教师没有真正走出校门、走出课堂,没能提升自身实践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形成了“专于教书而不能精于教学”的困境。

(四)专家型兼职教师的缺失

在实地调研过程中,笔者发现多数职业院校“内配外聘”的师资队伍建设理念流于形式,所谓对专家教师的聘请仅仅停留在一纸聘书上,而这些兼职教师没能真正进入校园担任教学工作和实训指导工作,也没有起到连接学校和企业的纽带作用。所谓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并没有形成切实的管理制度,更没有在教学过程中落到实处。

(五)产学研结合的缺失

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模式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关键,职业学院的教师要真正做到将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经济融为一体,既能将知识转变为技能,又要能将实践运用到科研中去。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科研和教学脱节、教学和产业脱节的现象,没能将三者有机结合达到相辅相成发展的效果。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确立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的理念

以学院为主导逐步转变“重理论,轻实践”这种教学活动和社会工作相脱节的观念,从根本上树立职业教育社会化的理念。首先,教师本身能够与时俱进,

了解先进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基本特征、发展前景等,提高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人才观。真正将教学和社会需求相结合,使职业教育过程的各个方面仅仅以社会市场为导向。其次,政府、社会、企业共同努力,转变国内目前“职业教育低于本科教育”的理念,确立“职业教育重技能,本科教育重知识”的观念,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社会发展。

(二)校企合作建立专兼教师管理制度

学校和企业在政府相关制度的指导下,共同制定师资建设规划,健全稳定师资队伍的政策与措施。“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加强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的关键环节,高职院校和相关企业要尽快联合制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将校企合作的理念落实到具体的管理条例上,从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专业群的设置、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学实习模式的确立等方面明确专兼职教师的职责、分工。

(三)加大对教师队伍的继续培养

教师队伍的继续教育是高职学院优化师资力量的重要举措,是保持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职业院校要有计划、有批次的对在职教师进行培养,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第一,创造政策条件和经济条件让青年教师接收继续教育,提升学历,接受前沿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理论;第二,创造机会带领骨干教师前往国内外的职业院校交流考察,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职业教育理念;第三,分批次、有计划安排专任教师深入企业调研,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将校企合作的力度推进到每一个细节;第四,定期聘请行业专家、教育专家、科研专家、政策专家到学院开展讲座,让专任教师不出校门就有机会学习前沿的知识理论。同时,专任教师自身发挥自身的积极主动性,将学习提升作为终身的计划去执行,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制定目标,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撰写论文,参加社会服务活动,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等,使自己边工作边成长。

(四)对兼职教师扩大范围、择优聘用

聘用行业专家能手作为教师队伍的组成部分,是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一个重要举措。学院在一定范围内深入“内培外聘”的教师队伍建设模式,引入行业专家和工作能收深入学院担任教学工作和实训督导工作,可以弥补职业院校目前“重知识、轻技能”的现状。但是,学校和企业要合作加强对兼职教师的管理,首先,要将对兼职教师的任用、管理等方面制度话,要严把关、重考核,保证兼职教师的队伍质量;第二,建立兼职教师招聘网,扩大兼职教师的聘用范围,真正聘用到既了解行业前沿动态又能够服务教学的兼职教师;第三,明确兼职教师的管理制度和规范,严格管理,保持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坚持“以专任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的原则”。

(五)提升硬件,优化教学和实践的环境

学院想法设法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条件,为教师深入开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造条件,不断完善学院建设,加大校内实验室、实训室和实践场所的建设;在校外加强与专业有关的管理、生产部门取得联系,取得社会行业部门的支持,为教师提供在企业挂职锻炼的机会和场所,鼓励教师直接参与生产实践;同时,出台政策,提供条件让教师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职称,并积极建立电子阅览室、图书阅览室等,使教师不经可以利用优越的环境和硬件设施开展教学活动,而且能够进行实践活动和科研活动,朝着建设“重教学、强科研、能服务”的教师队伍而努力。

四.小结

综上,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要适应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根据国家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专兼职教师的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要通过“挂职锻炼”的方式,增加专任教师的企业工作经历,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聘请行业专家和企业能收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创建融科研、教学和服务社会能力为一体的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王旭善 等.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M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贺文瑾, 石伟平 我国职教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 〕教育发展研究2005.10

〔3〕朱雪梅 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研究现状与特点分析〔J 〕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4

〔4〕黄日强, 邓志军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J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3.1

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研究

摘要: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教育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关键,目前,高职院校在优化教师队伍的过程中存在若干问题,本文在对相关问题归因归类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队伍

一.背景

根据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ED)“高等职业教育所面向的是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的实际需要,比普通高等教育更定向于实际工作并更体现职业特殊性(more practically oriented and occupationally specific)”。2006年教育部16号文件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在目前高职院校实现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构建‘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成为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但是,笔者在对河南省内高职院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情况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发现,所谓‘双师型’教师队伍 存在‘有名无实’的若干问题,如教师队伍专兼不合、理论实践失衡、双证流于形式等。

贺文瑾(2002)提出,“双师型教师是指集普通教师素质和工程师(农艺师、会计师等)素质于一体的教师,是既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又能指导技能训练的新型教师。”王旭善等(2004)认为,“一个合格的“ 双师型”教师应达到4个基本条件:具有本科及其以上学历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学习能力;具备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的教育教学能力;具有从事专业实际工作的经历和经验;具有与社会经济、技术更新同步的专业实践能力。”笔者将“双师型”教师定义为:同时具有本科及以上毕业生、教师资格证和职业技能证书的,能够同时进行专业知识教学和职业技能指导的复合型教师。

二.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理论界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目前缺乏完整的表述,较为通行的观点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包括教师的选拔、任用、培养、使用与管理等。”(朱雪梅,2002)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切入点,笔者就上述5个方面对10家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进行了调查和访谈,发现高职院校在教师招聘、培养、管理过程中存在六个缺失的问题

(一)教育学专业理论的缺失

高职院校在对教师选拔任用方面还未走出传统思想的误区,认为名校毕业生优于一切,新招聘的教师进行简单的岗前培训就可以从事职业教育了,忽略了对

新任教师教育职业素养的考核。黄日强等(2003)在对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模式介绍时提到,“澳大利亚的大学通常采取端连法, 即先开设三年的专业学位课程, 再开设一年的教育专业课程(又叫/教育证书课) 的方式来担负培养专任职业教育师资的职责”。而目前国内大多职业院校在对教师培训师只解决了“能否胜任教师职业”的问题,而忽略了“如何胜任职业教师职业”的问题。

(二)实际职业技能培训的缺失

这个问题主要存在于高职院校对专任教师的培养方面,调查发现:多数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的理解存在误区,认为持有双证的教师就是“双师型”的教师,将“双证”等同于“双师”。这种将“资格证书”与“实际职业技能”相等同的理念不仅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流于形式,削弱了职业资格考证的严肃性,而且大大左右了“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的导向。多数职业院校的教师并没有真正深入企业岗位进行职业能力的提升,教学理念和方法和社会市场需求脱节,从而未能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职业技能指导。

(三)综合素质培养的缺失

高职院校在专任教师培养和管理方面,比较重视教师学历和职称达标问题,制度和政策偏重于教师学历证书的考取和职称评定方面,相对而言,教师的实际专业素质、科研素质、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没有形成固定的管理机制和评价机制。多数专任教师没有真正走出校门、走出课堂,没能提升自身实践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形成了“专于教书而不能精于教学”的困境。

(四)专家型兼职教师的缺失

在实地调研过程中,笔者发现多数职业院校“内配外聘”的师资队伍建设理念流于形式,所谓对专家教师的聘请仅仅停留在一纸聘书上,而这些兼职教师没能真正进入校园担任教学工作和实训指导工作,也没有起到连接学校和企业的纽带作用。所谓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并没有形成切实的管理制度,更没有在教学过程中落到实处。

(五)产学研结合的缺失

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模式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关键,职业学院的教师要真正做到将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经济融为一体,既能将知识转变为技能,又要能将实践运用到科研中去。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科研和教学脱节、教学和产业脱节的现象,没能将三者有机结合达到相辅相成发展的效果。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确立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的理念

以学院为主导逐步转变“重理论,轻实践”这种教学活动和社会工作相脱节的观念,从根本上树立职业教育社会化的理念。首先,教师本身能够与时俱进,

了解先进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基本特征、发展前景等,提高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人才观。真正将教学和社会需求相结合,使职业教育过程的各个方面仅仅以社会市场为导向。其次,政府、社会、企业共同努力,转变国内目前“职业教育低于本科教育”的理念,确立“职业教育重技能,本科教育重知识”的观念,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社会发展。

(二)校企合作建立专兼教师管理制度

学校和企业在政府相关制度的指导下,共同制定师资建设规划,健全稳定师资队伍的政策与措施。“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加强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的关键环节,高职院校和相关企业要尽快联合制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将校企合作的理念落实到具体的管理条例上,从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专业群的设置、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学实习模式的确立等方面明确专兼职教师的职责、分工。

(三)加大对教师队伍的继续培养

教师队伍的继续教育是高职学院优化师资力量的重要举措,是保持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职业院校要有计划、有批次的对在职教师进行培养,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第一,创造政策条件和经济条件让青年教师接收继续教育,提升学历,接受前沿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理论;第二,创造机会带领骨干教师前往国内外的职业院校交流考察,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职业教育理念;第三,分批次、有计划安排专任教师深入企业调研,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将校企合作的力度推进到每一个细节;第四,定期聘请行业专家、教育专家、科研专家、政策专家到学院开展讲座,让专任教师不出校门就有机会学习前沿的知识理论。同时,专任教师自身发挥自身的积极主动性,将学习提升作为终身的计划去执行,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制定目标,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撰写论文,参加社会服务活动,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等,使自己边工作边成长。

(四)对兼职教师扩大范围、择优聘用

聘用行业专家能手作为教师队伍的组成部分,是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一个重要举措。学院在一定范围内深入“内培外聘”的教师队伍建设模式,引入行业专家和工作能收深入学院担任教学工作和实训督导工作,可以弥补职业院校目前“重知识、轻技能”的现状。但是,学校和企业要合作加强对兼职教师的管理,首先,要将对兼职教师的任用、管理等方面制度话,要严把关、重考核,保证兼职教师的队伍质量;第二,建立兼职教师招聘网,扩大兼职教师的聘用范围,真正聘用到既了解行业前沿动态又能够服务教学的兼职教师;第三,明确兼职教师的管理制度和规范,严格管理,保持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坚持“以专任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的原则”。

(五)提升硬件,优化教学和实践的环境

学院想法设法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条件,为教师深入开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造条件,不断完善学院建设,加大校内实验室、实训室和实践场所的建设;在校外加强与专业有关的管理、生产部门取得联系,取得社会行业部门的支持,为教师提供在企业挂职锻炼的机会和场所,鼓励教师直接参与生产实践;同时,出台政策,提供条件让教师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职称,并积极建立电子阅览室、图书阅览室等,使教师不经可以利用优越的环境和硬件设施开展教学活动,而且能够进行实践活动和科研活动,朝着建设“重教学、强科研、能服务”的教师队伍而努力。

四.小结

综上,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要适应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根据国家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专兼职教师的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要通过“挂职锻炼”的方式,增加专任教师的企业工作经历,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聘请行业专家和企业能收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创建融科研、教学和服务社会能力为一体的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王旭善 等.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M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贺文瑾, 石伟平 我国职教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 〕教育发展研究2005.10

〔3〕朱雪梅 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研究现状与特点分析〔J 〕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4

〔4〕黄日强, 邓志军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J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3.1


相关内容

  • 湖南省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规划
  • 湖南省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规划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精神,结合我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特制定我省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规划. 一.背景与基础 我省高职以对接地方产业.服务区域经济为 ...

  • 天津市文科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研究
  • 摘要: 伴随经济的发展,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采取的主要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符合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校企合作得到了广泛的重视.本文以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为例,对校企合作运行机制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希望能为文科高职院 ...

  •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徐丹 来源:<教育与职业(下) >2016年第01期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院校已经基本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这也使得高职院校从本质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 ...

  •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启示
  •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启示 提要 本文借鉴浙江省5所国家示范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的经验,结合台州地方高职教育实际,对台州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作提出对策. 关键词:台州:地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对策研究 课题项目:台州市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项目<高职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对台州高职教育的启迪&g ...

  •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研究
  •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研究 周萍 [摘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办学和人才培养最困惑的问题之一,也是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核心问题之一.高职院校应认识到校企合作的价值与意义,重新定位校企合作的价值取向,这是实现校企合作的客观要求.在与企业合作时,高职院校应建立互利共赢的体制机制,完 ...

  • 关于建议加强校企合作的实施意见
  • 关于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的实施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办学的体制机制,提高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质量,充分发挥学 ...

  • 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教育质量报告
  • 目 录 第一部分 学院基本情况‥‥‥‥‥‥‥‥‥‥‥‥‥‥‥‥1 第二部分 主要做法与成效‥‥‥‥‥‥‥‥‥‥‥‥‥‥‥3 一.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办学定位科学准确‥‥‥‥‥‥3 二.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办学活力显著增强‥‥‥‥‥‥5 三.对接区域产业发展,专业建设特色鲜明‥‥‥‥‥‥7 四.推进教学模 ...

  • 学校与企业如何融合
  • 学校与企业如何融合? 专家支招高职文化建设 二届高职教育文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日前在杭州举行.在此次论坛上,"如何建设学校与企业融合的高职文化"?与会各高职院校代表见仁见智.总体来看, 大家都期待着实现三个"对接". 高职文化对接当地区域文化 职业教育是推动 ...

  •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经验总结
  •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交流 来稿单位:教务处 ***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在我院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我院在教学工作中,坚持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