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莺的歌声解读

《夜莺的歌声》课标解读稿

一、教学目标设置

(一) 教学目标设置的依据及相关解读

依据一:《语文课程标准》相关内容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4.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6.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需要解读的是:

1. “主动”自愿地; 自动地去学习,四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学。“会写”指的是能正确默写。

2. “正确”可以分解为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准节奏,读准语调,等等。“流利”地朗读,可以分解为读得连贯,不指读、不词化;再是读出速度——不唱读,不拖音。“有感情”地朗读,所指很丰富,可以分解为:读出心理的变化,读出态度的变化,读出心情的变化,读出精神的变化,读出认识的变化,等等。

4. “词句的意思”包括表面的和深层的含义。“推想”可以分解为“推测、判断”。“体会”分解为“说出、说明、解释”等。

5. “表达顺序”可以剖析为“叙述的内容次序”、“叙述的线索”、“文章的篇章结构”等; “思想感情”可以剖析为“感受”、“情感”、“内心”、“心情”等,“体会”可以替换为“说出”、“说明”等。

“表达方法”可以分解为为“写作的顺序、文章的段落结构、描写的方法、运用的修辞、某些文字背后的意义、运用的标点”等及其“表达效果”。

6. “了解”可以分解为“说出、复述”。

依据二:单元目标训练重点

1. 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导阅读适合他们程度的战争与和平的文章。

2. 通过阅读,体会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3. 进一步培养学生把握主要内容(尤其是概括能力),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解读:“把握主要内容”,是指会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解读:“战争与和平”,是通过课文学习及课外阅读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感人事迹,明白一个民族不应该忘记历史,不应该忘记英雄,并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和革命先驱的理想联系起来。

依据三:《夜莺的歌声》的核心内容

《夜莺的歌声》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八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是围绕“战争与和平”这一专题编写的。 (所处位置)

文章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游击队员称作小夜莺的孩子,巧妙同敌人周旋,用口哨伴鸟鸣,为游击队传递信息,打击敌人的故事充分表现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主要内容)

本组课文是围绕“战争与和平”这一专题编写的。选编这篇课文,主要有三个目的:一是关注国家局势、表达对和平的渴望。二是体会“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受到热爱祖国,仇恨法西斯的教育。三是学习、运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体会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抓住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 。(编者意图或地位作用)

课文以夜莺的歌声为线索进行记叙,以空行为标志,写了三部分内容:先写“小夜莺”以歌声引诱敌人上勾,再写“小夜莺”在为敌人带路途中以歌声为游击

队员传递敌情,最后写战斗结束后“小夜莺”在村边小路旁继续吹奏着宛转的歌声。“小夜莺”的歌声自始至终贯穿着整篇课文,危险中充满勇敢镇定,紧急中充满智慧机警,一个勇敢机智的小英雄形象活脱脱地出现在读者面前。

(主要特点)

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课标中的学段目标与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本课的学习重点确定为: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勇敢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重点)

依据四: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初步的赏句和感悟文章情感的能力,班中学生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求知欲较强,一经点拨便能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情感也易被激发。但班中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个性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一部分学生常是课堂的“守望者”,缺乏课堂学习的积极参与习惯和专注学习的能力。因此,在课堂上积极提倡和推行各种形式的合作型阅读的教学理念,相信能在发扬个性,分享思想和经验的基础上,面向全体,关注更多学生知识的接受力和情感的感悟力,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和责任感,最终促进学生良好学习方式的养成家或者其他你认为好的

本班学生朗读水平不太高,可以借助视频的播放调动学生的情绪,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但上个别学生对汉字的掌握不理想,所以识字环节要重点点一下难记的字。教学中要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勇敢作为重中之重,重视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本课对话较多,可在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结合重点句段的体会,在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指导朗读时要注意运用不同语气语调,读好文中的对话。

(二)教学目标陈述

依据课程标准、单元训练重点、教材核心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出《夜莺的歌声》一课的教学目标:

1. 课前自学生字词,认识“屑、拧”等8个生字;会写“削、喂”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沉寂、盘问、口哨、埋伏、凝神、鬼子、汉子、烧毁、木屑、蘑菇、呻吟、宛转”等词语。

(匹配课标1)

2. 通过自读、齐读、教师领读等方式朗读课文,读出对小夜莺的喜爱之情。匹配课标(2、5)

3.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找出表现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句子,通过对句子的分析和理解,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匹配课标3、4、6)

4.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匹配课标3、5、6)

5. 学完课文,阅读后介绍一些反映苏联卫国战争的作品让学生课外阅读,如《卓娅和舒拉的故事》等。(匹配单元目标1、2)

二、评估设计

1. 目标1字词的学习,课堂上通过教师检查读词、读文的方式进行了解和重点指导,要求读准词语读音、听写“蘑菇、呻吟、宛转”等词语。

2. 目标2朗读课文,第一课时解决正确、流利的目标。通过指名读生词、长句、难句,使95%的学生达到读得正确、通顺、流利。第二课时在深入读文、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在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指导朗读时要注意运用不同语气语调,读好文中的对话。小夜莺的话语要读得童声稚气、天真活泼。读悟结合、同学评价、教师点拨评价的方法,使80%以上的学生能读出小夜莺机智勇敢。

3. 目标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通过课堂观察,看学生能否用自己的话通顺、连贯说出文章大意;理清文章脉络,课文以夜莺的歌声为线索进行记叙,以空行为标志,写了三部分内容:先写“小夜莺”以歌声引诱敌人上勾,再写“小夜莺”在为敌人带路途中以歌声为游击队员传递敌情,最后写战斗结束后“小夜莺”在村边小路旁继续吹奏着宛转的歌声。“小夜莺”的歌声自始至终贯穿着整篇课

文,危险中充满勇敢镇定,紧急中充满智慧机警,一个勇敢机智的小英雄形象活脱脱地出现在读者面前。达到整体了解结构的目的。

4. 目标4,通过课堂观察、学生朗读交流、教师点拨,,看学生能否划出具体的语句并通过对这些描写的理解分析总结出小夜莺机智勇敢,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5. 目标5,放在课下阅读,教师可组织读书交流活动,课堂上重在激发兴趣 。

三、教学过程预设:

根据教学目标,将本课的教学过程预设为两个课时,有以下环节:

课前准备:学生自学课文,了解大意,自学字词。

自学要求:

1. 自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2. 利用工具书和已有的学习方法自学字词,能读准课后12个生字的读音,并抄写相关的词语2遍。

3. 对自己不理解的在书上做出记号。

(意图:良好的学习习惯、较强的自学能力,是良好语文素养的核心内容。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能让他们自己完成的任务,教师就不要过多插手。对生字词的学习,四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并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课前的自主预习有必要,并要长期坚持。这样,不仅为课堂学习做好了铺垫,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但自学要求一定要明确、具体,并有弹性空间。)

第一课时

(一)简介时代背景,导入

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在已经占领了欧洲许多国家之后,突然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开始了卫国战争。在奋起保卫祖国的战斗中,苏联的敌后游击队非常活跃,积极配合红军奋勇作战,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本文记述的就是这无数事例中的生动一例。

(二)检查自学情况

1. 指名认读词语。(包含文中生字所在的词语、其中红色字为课后生字,应该会正确读写,画横线为多音字,需提醒学生注意。)

(1)“沉寂、盘问、口哨、埋伏、凝神、鬼子、汉子、烧毁、木屑、蘑菇、呻吟、宛转”等词语

(根据认读情况可指2-4人认读,对读不准的纠错巩固,为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扫清障碍。)

2. 指导书写:观察词语中红色的字,对易错字和结构复杂的字重点指导,可先让学生说识记方法和书写时应注意的问题,教师再做强调和板书示范:毁、滚、吟。

3. 指名分角色读课文,做到正确、通顺。

(设计意图:落实目标1和目标2的第一个层次的目标。课前自读课文是放手,课上的检查就是纠错和点拨。通过让学生认读不同类型的生字新词,并进行重点指导,这样,有效突破重难点。在巩固字词的基础上读课文,相信学生会读得更通顺、流利。)

4. 默读课文,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大意。

5. 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围绕“夜莺的歌声”这件事,按“引诱敌人上勾——为游击队员传递敌情,——最后写战斗结束”将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2)指名读文,读后评价: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①交流: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初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②过渡:这是一个精彩的故事。下面,我们就来讲讲这个故事,争取讲得和故事一样精彩。

●把握故事的基本内容

①自读课文,注意课文中的空行。想一想:“夜莺”是怎样巧妙地和敌人周旋,为游击队送情报的?

②重点读课文的一、二部分,看看“夜莺”是怎样迷惑敌人,为敌人带路和怎样与游击队联络的。

③试着把这篇故事的基本内容讲一讲。可在准备的基础上分小组讲,讲后评价,主要看是否把握了故事的基本内容。

(意图:落实目标3。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朗读课文,抓住线索和核心内容的能力,通过分段和给不同内容做标记,帮助学生迅速理清文章的线索和结构。)

6. 质疑,能解决的当堂解疑。

(意图: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有效途径。课前布置学生自学,鼓励学生质疑,课堂就要留给学生质疑解疑的机会,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自学质疑的兴趣,促进其深入读书,而且有助于教师了解学情。)

(三)读读课文让你最感动的地方,同桌之间交流感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 听写词语。

2. 用自己的话说说主要内容和小夜莺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意图:上课伊始,检查字词学习和对文章大意的了解情况,不仅回顾了旧知,巩固了字词,也有助于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描述的场景。)

(二)、理解课文

1、读“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歌声有什么作用?

2、从哪儿可看出小男孩是有意让敌人发现的呢?读第2、3自然段。

3、指名分角色读军官和孩子的对话,思考:小夜莺是个怎样的孩子?从哪儿体会到的?

理解“刚刚一开火,„„就都跑了。”“野兽”实际指什么?

4、再分角色齐读对话。

(三)过渡:由于孩子巧妙的回答了德国兵的盘问,德国兵觉得他只不过是个不懂事的孩子,相信了他的话,并且让他带路。路上,小男孩又唱起了夜莺的歌。

1、指名读句子“他有时候学„„”,此时,他学夜莺唱是为了什么? (为了麻痹敌人,以便他后来用鸟叫向游击队传送情报时不引起敌人的怀疑。)

2、他还用了哪些办法麻痹敌人?小组读第二部分。

(一甩一甩„„答非所问„„故意装做不懂事、天真贪玩,其目的是为了迷惑敌人,取得敌人的信任。)

3、齐读第二部分。

(意图:落实目标4和目标2的第二个层次的目标。要想提高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教师就要善于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围绕重点,有效突破,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其情感。”歌声有什么作用?小夜莺是个怎样的孩子?从哪儿体会到的?这两个问题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探究兴趣,又紧扣第8自然段深入读书。在研读之后学生定能体会到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对其深深敬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顺理成章。)

(四)夜莺是怎样向游击队传递情报的呢?

1、小声自由地读课文第三部分,边读边思考,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2、读“夜莺的歌声越来越响了。”歌声的作用是什么?(传递情报)

3、从“如果我们„„不要忘了„„”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说明小夜莺的重要作用,他不止一次用这种方式同游击队联系,还说明游击队对他安全的关心。)

4、分角色齐读课文,体会歌声的作用。(适时加入口技鸟叫)

5、孩子的举动,以及巧妙地对付德国军官的问话,都体现了小男孩的机智勇敢。孩子面对凶恶的敌人,难道他不害怕吗?

出示题目:

为什么小男孩能如此沉着、机智、勇敢呢?用上以下词语,说一段话来回答这个问题。

憎恨临危不惧热爱应变自如祖国敌人毫无惧色坦然自若

(五)1、指名读最后两部分。

2、德国兵被消灭后,小孩为什么又坐在原来的地方,他在望什么? (执行新的任务)

3、齐读“从孩子的嘴里„„”,这歌声有什么作用?与哪里相照应?读。 (意图:层层推进落实目标4。课堂上的争答,把学生对小夜莺的关注推向极致,体会小男孩的机智勇敢,在读中习得前后呼应的写作方法,在读中受到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思想熏陶。。)

(六)巩固,总结

1、找出文中其他相照应的地方。

2、文章为什么以“夜莺的歌声”为题?

师总结:文章从开头到结尾都贯穿着“歌声”,它是文章的线索。机智勇敢的小男孩用歌声把敌人吸引到河边,用歌声麻痹敌人,把敌人带进树林,用歌声把情报传递给游击队。协助游击队歼灭敌人后,歌声又在河岸边响起。这歌声,歌唱了小男孩的机智勇敢,也歌唱了小男孩的爱国主义精神。

(七)阅读引导:阅读后介绍一些反映苏联卫国战争的作品让学生课外阅读,如《卓娅和舒拉的故事》等。

(意图:布置目标5的任务,课堂上教师重在激发其阅读兴趣,督促要跟进,交流另外组织)

板书设计:

吸引敌人

13夜莺的歌声 麻痹敌人

传递情报

小男孩—机智勇敢、热爱祖国

《夜莺的歌声》课标解读稿

单位:薛店常刘小学

姓名:刘小荣

11

《夜莺的歌声》课标解读稿

一、教学目标设置

(一) 教学目标设置的依据及相关解读

依据一:《语文课程标准》相关内容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4.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6.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需要解读的是:

1. “主动”自愿地; 自动地去学习,四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学。“会写”指的是能正确默写。

2. “正确”可以分解为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准节奏,读准语调,等等。“流利”地朗读,可以分解为读得连贯,不指读、不词化;再是读出速度——不唱读,不拖音。“有感情”地朗读,所指很丰富,可以分解为:读出心理的变化,读出态度的变化,读出心情的变化,读出精神的变化,读出认识的变化,等等。

4. “词句的意思”包括表面的和深层的含义。“推想”可以分解为“推测、判断”。“体会”分解为“说出、说明、解释”等。

5. “表达顺序”可以剖析为“叙述的内容次序”、“叙述的线索”、“文章的篇章结构”等; “思想感情”可以剖析为“感受”、“情感”、“内心”、“心情”等,“体会”可以替换为“说出”、“说明”等。

“表达方法”可以分解为为“写作的顺序、文章的段落结构、描写的方法、运用的修辞、某些文字背后的意义、运用的标点”等及其“表达效果”。

6. “了解”可以分解为“说出、复述”。

依据二:单元目标训练重点

1. 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导阅读适合他们程度的战争与和平的文章。

2. 通过阅读,体会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3. 进一步培养学生把握主要内容(尤其是概括能力),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解读:“把握主要内容”,是指会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解读:“战争与和平”,是通过课文学习及课外阅读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感人事迹,明白一个民族不应该忘记历史,不应该忘记英雄,并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和革命先驱的理想联系起来。

依据三:《夜莺的歌声》的核心内容

《夜莺的歌声》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八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是围绕“战争与和平”这一专题编写的。 (所处位置)

文章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游击队员称作小夜莺的孩子,巧妙同敌人周旋,用口哨伴鸟鸣,为游击队传递信息,打击敌人的故事充分表现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主要内容)

本组课文是围绕“战争与和平”这一专题编写的。选编这篇课文,主要有三个目的:一是关注国家局势、表达对和平的渴望。二是体会“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受到热爱祖国,仇恨法西斯的教育。三是学习、运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体会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抓住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 。(编者意图或地位作用)

课文以夜莺的歌声为线索进行记叙,以空行为标志,写了三部分内容:先写“小夜莺”以歌声引诱敌人上勾,再写“小夜莺”在为敌人带路途中以歌声为游击

队员传递敌情,最后写战斗结束后“小夜莺”在村边小路旁继续吹奏着宛转的歌声。“小夜莺”的歌声自始至终贯穿着整篇课文,危险中充满勇敢镇定,紧急中充满智慧机警,一个勇敢机智的小英雄形象活脱脱地出现在读者面前。

(主要特点)

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课标中的学段目标与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本课的学习重点确定为: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勇敢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重点)

依据四: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初步的赏句和感悟文章情感的能力,班中学生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求知欲较强,一经点拨便能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情感也易被激发。但班中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个性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一部分学生常是课堂的“守望者”,缺乏课堂学习的积极参与习惯和专注学习的能力。因此,在课堂上积极提倡和推行各种形式的合作型阅读的教学理念,相信能在发扬个性,分享思想和经验的基础上,面向全体,关注更多学生知识的接受力和情感的感悟力,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和责任感,最终促进学生良好学习方式的养成家或者其他你认为好的

本班学生朗读水平不太高,可以借助视频的播放调动学生的情绪,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但上个别学生对汉字的掌握不理想,所以识字环节要重点点一下难记的字。教学中要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勇敢作为重中之重,重视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本课对话较多,可在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结合重点句段的体会,在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指导朗读时要注意运用不同语气语调,读好文中的对话。

(二)教学目标陈述

依据课程标准、单元训练重点、教材核心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出《夜莺的歌声》一课的教学目标:

1. 课前自学生字词,认识“屑、拧”等8个生字;会写“削、喂”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沉寂、盘问、口哨、埋伏、凝神、鬼子、汉子、烧毁、木屑、蘑菇、呻吟、宛转”等词语。

(匹配课标1)

2. 通过自读、齐读、教师领读等方式朗读课文,读出对小夜莺的喜爱之情。匹配课标(2、5)

3.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找出表现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句子,通过对句子的分析和理解,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匹配课标3、4、6)

4.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匹配课标3、5、6)

5. 学完课文,阅读后介绍一些反映苏联卫国战争的作品让学生课外阅读,如《卓娅和舒拉的故事》等。(匹配单元目标1、2)

二、评估设计

1. 目标1字词的学习,课堂上通过教师检查读词、读文的方式进行了解和重点指导,要求读准词语读音、听写“蘑菇、呻吟、宛转”等词语。

2. 目标2朗读课文,第一课时解决正确、流利的目标。通过指名读生词、长句、难句,使95%的学生达到读得正确、通顺、流利。第二课时在深入读文、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在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指导朗读时要注意运用不同语气语调,读好文中的对话。小夜莺的话语要读得童声稚气、天真活泼。读悟结合、同学评价、教师点拨评价的方法,使80%以上的学生能读出小夜莺机智勇敢。

3. 目标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通过课堂观察,看学生能否用自己的话通顺、连贯说出文章大意;理清文章脉络,课文以夜莺的歌声为线索进行记叙,以空行为标志,写了三部分内容:先写“小夜莺”以歌声引诱敌人上勾,再写“小夜莺”在为敌人带路途中以歌声为游击队员传递敌情,最后写战斗结束后“小夜莺”在村边小路旁继续吹奏着宛转的歌声。“小夜莺”的歌声自始至终贯穿着整篇课

文,危险中充满勇敢镇定,紧急中充满智慧机警,一个勇敢机智的小英雄形象活脱脱地出现在读者面前。达到整体了解结构的目的。

4. 目标4,通过课堂观察、学生朗读交流、教师点拨,,看学生能否划出具体的语句并通过对这些描写的理解分析总结出小夜莺机智勇敢,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5. 目标5,放在课下阅读,教师可组织读书交流活动,课堂上重在激发兴趣 。

三、教学过程预设:

根据教学目标,将本课的教学过程预设为两个课时,有以下环节:

课前准备:学生自学课文,了解大意,自学字词。

自学要求:

1. 自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2. 利用工具书和已有的学习方法自学字词,能读准课后12个生字的读音,并抄写相关的词语2遍。

3. 对自己不理解的在书上做出记号。

(意图:良好的学习习惯、较强的自学能力,是良好语文素养的核心内容。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能让他们自己完成的任务,教师就不要过多插手。对生字词的学习,四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并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课前的自主预习有必要,并要长期坚持。这样,不仅为课堂学习做好了铺垫,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但自学要求一定要明确、具体,并有弹性空间。)

第一课时

(一)简介时代背景,导入

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在已经占领了欧洲许多国家之后,突然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开始了卫国战争。在奋起保卫祖国的战斗中,苏联的敌后游击队非常活跃,积极配合红军奋勇作战,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本文记述的就是这无数事例中的生动一例。

(二)检查自学情况

1. 指名认读词语。(包含文中生字所在的词语、其中红色字为课后生字,应该会正确读写,画横线为多音字,需提醒学生注意。)

(1)“沉寂、盘问、口哨、埋伏、凝神、鬼子、汉子、烧毁、木屑、蘑菇、呻吟、宛转”等词语

(根据认读情况可指2-4人认读,对读不准的纠错巩固,为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扫清障碍。)

2. 指导书写:观察词语中红色的字,对易错字和结构复杂的字重点指导,可先让学生说识记方法和书写时应注意的问题,教师再做强调和板书示范:毁、滚、吟。

3. 指名分角色读课文,做到正确、通顺。

(设计意图:落实目标1和目标2的第一个层次的目标。课前自读课文是放手,课上的检查就是纠错和点拨。通过让学生认读不同类型的生字新词,并进行重点指导,这样,有效突破重难点。在巩固字词的基础上读课文,相信学生会读得更通顺、流利。)

4. 默读课文,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大意。

5. 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围绕“夜莺的歌声”这件事,按“引诱敌人上勾——为游击队员传递敌情,——最后写战斗结束”将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2)指名读文,读后评价: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①交流: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初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②过渡:这是一个精彩的故事。下面,我们就来讲讲这个故事,争取讲得和故事一样精彩。

●把握故事的基本内容

①自读课文,注意课文中的空行。想一想:“夜莺”是怎样巧妙地和敌人周旋,为游击队送情报的?

②重点读课文的一、二部分,看看“夜莺”是怎样迷惑敌人,为敌人带路和怎样与游击队联络的。

③试着把这篇故事的基本内容讲一讲。可在准备的基础上分小组讲,讲后评价,主要看是否把握了故事的基本内容。

(意图:落实目标3。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朗读课文,抓住线索和核心内容的能力,通过分段和给不同内容做标记,帮助学生迅速理清文章的线索和结构。)

6. 质疑,能解决的当堂解疑。

(意图: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有效途径。课前布置学生自学,鼓励学生质疑,课堂就要留给学生质疑解疑的机会,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自学质疑的兴趣,促进其深入读书,而且有助于教师了解学情。)

(三)读读课文让你最感动的地方,同桌之间交流感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 听写词语。

2. 用自己的话说说主要内容和小夜莺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意图:上课伊始,检查字词学习和对文章大意的了解情况,不仅回顾了旧知,巩固了字词,也有助于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描述的场景。)

(二)、理解课文

1、读“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歌声有什么作用?

2、从哪儿可看出小男孩是有意让敌人发现的呢?读第2、3自然段。

3、指名分角色读军官和孩子的对话,思考:小夜莺是个怎样的孩子?从哪儿体会到的?

理解“刚刚一开火,„„就都跑了。”“野兽”实际指什么?

4、再分角色齐读对话。

(三)过渡:由于孩子巧妙的回答了德国兵的盘问,德国兵觉得他只不过是个不懂事的孩子,相信了他的话,并且让他带路。路上,小男孩又唱起了夜莺的歌。

1、指名读句子“他有时候学„„”,此时,他学夜莺唱是为了什么? (为了麻痹敌人,以便他后来用鸟叫向游击队传送情报时不引起敌人的怀疑。)

2、他还用了哪些办法麻痹敌人?小组读第二部分。

(一甩一甩„„答非所问„„故意装做不懂事、天真贪玩,其目的是为了迷惑敌人,取得敌人的信任。)

3、齐读第二部分。

(意图:落实目标4和目标2的第二个层次的目标。要想提高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教师就要善于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围绕重点,有效突破,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其情感。”歌声有什么作用?小夜莺是个怎样的孩子?从哪儿体会到的?这两个问题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探究兴趣,又紧扣第8自然段深入读书。在研读之后学生定能体会到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对其深深敬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顺理成章。)

(四)夜莺是怎样向游击队传递情报的呢?

1、小声自由地读课文第三部分,边读边思考,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2、读“夜莺的歌声越来越响了。”歌声的作用是什么?(传递情报)

3、从“如果我们„„不要忘了„„”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说明小夜莺的重要作用,他不止一次用这种方式同游击队联系,还说明游击队对他安全的关心。)

4、分角色齐读课文,体会歌声的作用。(适时加入口技鸟叫)

5、孩子的举动,以及巧妙地对付德国军官的问话,都体现了小男孩的机智勇敢。孩子面对凶恶的敌人,难道他不害怕吗?

出示题目:

为什么小男孩能如此沉着、机智、勇敢呢?用上以下词语,说一段话来回答这个问题。

憎恨临危不惧热爱应变自如祖国敌人毫无惧色坦然自若

(五)1、指名读最后两部分。

2、德国兵被消灭后,小孩为什么又坐在原来的地方,他在望什么? (执行新的任务)

3、齐读“从孩子的嘴里„„”,这歌声有什么作用?与哪里相照应?读。 (意图:层层推进落实目标4。课堂上的争答,把学生对小夜莺的关注推向极致,体会小男孩的机智勇敢,在读中习得前后呼应的写作方法,在读中受到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思想熏陶。。)

(六)巩固,总结

1、找出文中其他相照应的地方。

2、文章为什么以“夜莺的歌声”为题?

师总结:文章从开头到结尾都贯穿着“歌声”,它是文章的线索。机智勇敢的小男孩用歌声把敌人吸引到河边,用歌声麻痹敌人,把敌人带进树林,用歌声把情报传递给游击队。协助游击队歼灭敌人后,歌声又在河岸边响起。这歌声,歌唱了小男孩的机智勇敢,也歌唱了小男孩的爱国主义精神。

(七)阅读引导:阅读后介绍一些反映苏联卫国战争的作品让学生课外阅读,如《卓娅和舒拉的故事》等。

(意图:布置目标5的任务,课堂上教师重在激发其阅读兴趣,督促要跟进,交流另外组织)

板书设计:

吸引敌人

13夜莺的歌声 麻痹敌人

传递情报

小男孩—机智勇敢、热爱祖国

《夜莺的歌声》课标解读稿

单位:薛店常刘小学

姓名:刘小荣

11


相关内容

  • 济慈[夜莺颂]解读
  • 2006年第6期 总第139期・作家作品研究・ 大庆社会科学 DAQINGSOCIALSCIENCES No.6,2006 SerialNo.139 济慈<夜莺颂>解读 李 嬿,吴 霞 (大庆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大庆163712) [摘 要]济慈的名作<夜莺颂>,旨在揭 ...

  • 北师版[夜莺之歌]教学设计
  •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学科 教材 语文 <夜莺之歌> (第二课时) 学段 高段 年级 六年级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2 年 6 月第 2 版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 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 ...

  • 夜莺的歌声教案及反思
  • " 夜莺的歌声 一 .课文导入 1.播放"夜莺的歌声"音乐. 2.谁在唱歌?(夜莺)是的,在寂静的田野上,在茂密的树林里,这歌声是那样的清脆入耳,是那样的悠扬婉转.如小溪流水,似古乐叮咚,给人以美得享受.但夜莺宛转的啼鸣,在苏联卫国战争中却有着特别而深刻的含义.下面,让 ...

  • 夜莺的歌声 公开课 说课 教案
  • <夜莺的歌声>说课稿 一. 说教材 <夜莺的歌声>是人教版新课标第八册语文教材第四组中选编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游击队员称作小夜莺的孩子,巧妙同敌人周旋,用口哨学鸟鸣,为游击队传递信息,协助游击队歼灭德国法西斯强盗的故事.课文充分表现了" ...

  • 13夜莺的歌声
  • 13 夜莺的歌声 编写教师:吕继美单位:实验小学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沉寂.盘问"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精神.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qu ...

  • 夜莺的歌声TOP10
  •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最新推荐  有效情境,乐在其中  读书活动体会 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  有效教学的追求  五年级"统计与可能性"说课稿  二年级"统计& ...

  •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13.夜莺的歌声
  • 13.夜莺的歌声 江源小学 汤细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屑.挺.拧"等8个生字,会写"削.喂"等14个生字,懂得"宛转.耷拉.轻蔑.以防万一"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懂得"夜莺的歌声&q ...

  • 夜莺的歌声上交
  • <夜莺的歌声>第二课时 龙潭二实验小学 张佰玲 一.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够运用查字典等办法理解 "凝神.寂静.婉转.垂头丧气"的意思.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3. 有感情 ...

  • [夜莺的歌声]课堂教学实录
  • 教 艺 展 台 21 0 2年 4月 8日 < 夜莺的歌声> 课堂教学实录 文/ 学 平 赵[ 教材分析 ] 14 年 6月 2 91 2日, 国法西 斯不宣而 战, 德 发动 了对苏 联的侵 略战争 .苏联人 民奋起保卫祖 国.< 夜莺的歌声> 述了苏联卫 国 讲战 争时期 ...